0

脾胃虚怎么调养(实用15篇)

浏览

4146

文章

15

篇1:小满时节 调养脾胃

全文共 1319 字

+ 加入清单

小满时节,雨水较多,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度仍旧很低,昼夜温差较大,一些人由于夜卧贪凉,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精神萎靡、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不和现象。顺应节气的变化,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健脾和胃。隆顺榕为您健康支招,调养脾胃,平和度夏。

妙招之一

——冰糖燕窝粥

【支招理由】小满过后,气温升高,湿度大,暑湿气盛,脾胃功能容易受损,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此外,暑热伤阴,使人口干、苦。专家认为,燕窝性平味甘,具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调养脾胃之功。《本经逢原》也写到:“燕窝,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现代科学表明,燕窝可以调补虚劳,健脾养胃,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燕窝粥是粥中之佼佼者,配料只有三种,即粳米、冰糖和燕窝,而关键在于燕窝。由于燕窝易于消化,所以更适合夏季老人、儿童、脾胃虚弱者食用。

【原料选配】燕窝3克,粳米30克,冰糖10克。

【制作方法】1、将燕窝先用清水冲洗表面,再用温水泡发4-8小时,摘去绒毛,优质燕窝“发头”至少3-5倍。2、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泡发好的燕窝放入锅中与粳米同熬煮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保健妙处】此粥清淡不上火,适于夏季服用,常饮此粥可以有效调理脾胃,保护消化系统。

【健康贴士】燕窝每次2至3克,一星期食用二至三次,连续食用三个月效果明显。长期食用效果更佳,睡前、餐前食用更易被人体吸收。可与蜂蜜、牛奶、果汁搭配,也可加入菜肴中,如燕窝鸡汤、燕窝粥等。

妙招之二

——山药薏米芡实粥

【支招理由】春夏之交,各种细菌开始繁殖,也是人体脾胃容易“中招”的季节,进而出现呕吐、腹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脾不健运而造成,所以应该补益脾胃,避免胃肠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小满开始每天早晨吃粥,粥是最利于健脾养胃的食物,可以帮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对于注重养生的老人、成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积极备考的学生、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渴望美体靓肤的女性、吸收不好的慢性病者,夏季服用山药薏米芡实粥,可以健脾和胃,养血益气,长期服用会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原料选配】山药粉30g,芡实粉30g,薏米粉30g。

【制作方法】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等量,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至20分钟左右即可煮熟。

【保健妙处】此粥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时山药、薏米、芡实都也各有侧重。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祛湿浊见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健康贴士】山药、薏米、芡实以1:1:1的比例搭配即可。对于平日有水肿,尿又少的人,可以用山药薏米粥;平日肾虚,尿频,口舌干燥,喜饮水的人,可偏用山药芡实粥。

平日保健,三种均等比例,可以做成山药薏米芡实粥,里面可以加入芝麻、核桃、松子、红枣、桂圆、蜂蜜,或是放肉丸、海菜来调味。山药、薏米、芡实,每人一次至少要各吃30克。对于老人,偏重补脾肺的,山药可以2份,薏米或芡实各1份;偏重补肾阴的,芡实可为2份,山药1份;偏重去湿热的,还可以单用薏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立秋之后脾胃虚弱如何调养?秋季养生汤推荐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中医上讲,秋季养生最好的一个节气,也调理脾胃虚弱的一个绝佳时机。那么,脾胃虚弱者该如何调养最有效呢?小编今天向大家推荐几款养身汤供大家参考。

立秋之后脾胃虚弱如何调养

1、避免腹部着凉

秋天特别要小心脾胃受寒,身体一旦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容易导致胃肠收缩、痉挛,引起胃痉挛、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疾病。

对本来就有脾胃疾患的人来说,腹部着凉会加重病情。所以秋季在外出时,要特别注意保暖,晚上睡觉时也一定要注意盖被。2、饮食七八分饱

秋天相对来说,是食欲比较好的季节,所以要注意控制饮食,遵守“七八分饱”的进食原则,不要因为吃太多给身体带来太多的负担。秋季养脾胃多吃应季蔬菜,吃南瓜就对脾胃很有好处。3、养成良好进食习惯

秋季需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进不洁食物,食物易温、热、软、勿食或少食生冷食物,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另外,吃饭时要有好心情,专心致志,细嚼慢咽,饭后不宜做激烈运动或马上洗澡。4、胃病患者要注意饮食规则

在干燥的秋天,身体的水分特别容易蒸发,身体在缺乏水分的情况下,血管会较脆弱。尤其是对胃溃疡、胃下垂、胃出血等患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饮食、作息的规律性,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导致病情恶化。5、秋季调养脾胃生活要点

注意补水,秋天干燥,身体容易缺水,多补水。对脾胃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作息的规律性,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秋季脾胃功能容易减弱,粥可调节脾胃,立秋后早晨喝粥,可泻秋凉防秋燥。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地理、季节、体质等选择适宜的食物。6、秋季进补前先调理脾胃

秋季不宜马上进补,这是因为正酷暑难耐的夏季,人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补品,因此,秋季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为了更好地接受秋冬季节的补品做好准备。

秋季养生汤推荐

一、鸡蛋花沙参煲猪蹄

材料:鸡蛋花20克、沙参30克(中药店均有售),猪踭400克、生姜3片。

烹制:各物分别洗净。药材稍浸泡;猪踭切块。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煲1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二、红豆陈皮汤

推荐理由:红豆有清心养神、健脾益肾功效,加入陈皮能防秋燥、提升内脏活力,增强体力。

做法:红豆清洗干净放入水中浸泡好后,加入适量冰糖及一小块陈皮,锅中倒入适量水烧开,放入红豆大火煮,待红豆煮烂后,将冰糖、陈皮放入锅中拌匀,小火焖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时,捞出陈皮,只喝汤食豆。三、排骨莲藕汤

推荐理由:莲藕味甘,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b1,以及钙、磷、铁等无机盐,藕肉易于消化,适宜老少滋补。

做法:先将莲藕去皮用刀背拍过后切片,排骨汆烫后备用,再将目鱼干用水冲洗后,用温水泡20分钟后,切片;将处理好的排骨、莲藕、目鱼干一起放入水中,加生姜以中火煮1.5小时后,撒上点香葱,加盐调味即可。四、山药排骨汤

推荐理由:山药补中益气,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山药排骨汤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进补前食用。口味咸鲜,可补肾养血,增强免疫力,立秋后食用,营养价值丰富。

做法:将排骨焯水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掉浮沫,再放入锅。往锅中加入切成2厘米左右的火腿,大火烧开后,再一次撇去浮沫。随后加入葱、姜以及党参及少量的绍酒,同时改小火,盖上锅盖,炖半小时后,加入枸杞子,再加盖炖半小时。最后加入去皮、切成滚刀块的山药,大火烧开后,改中火,炖至山药熟烂,加入盐调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雨水节气养生如何调养脾胃

全文共 1753 字

+ 加入清单

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在这个时节一应该如何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雨水养生调养脾胃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调养的关键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调养脾胃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调养的方式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满时节调养脾胃的粥品推荐

全文共 1699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小满节气,雨水较多,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度仍旧很低,昼夜温差较大,就出现了一些毛病。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满时节调养脾胃的粥品,欢迎大家阅读。

调养脾胃的粥品三:胡桃粥

原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巴戟天10克,锁阳10克。

制作:将核桃仁捣碎备用;粳米淘净备用;莲子去心;山药洗净去皮,切小块备用;巴戟天和锁阳用纱布包好备用。

在大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补肾壮阳、健脾益气之功效,适于脾肾两亏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调养脾胃的粥品五:胡桃粥

原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巴戟天10克,锁阳10克。

制作:将核桃仁捣碎备用;粳米淘净备用;莲子去心;山药洗净去皮,切小块备用;巴戟天和锁阳用纱布包好备用。

在大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补肾壮阳、健脾益气之功效,适于脾肾两亏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调养脾胃的粥品四:栗子粥

原料:山药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

制作:山药去皮,红枣洗净,栗子去皮;山药切成均匀大小的块;锅里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

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

调养脾胃的粥品一:山药薏米芡实粥

【支招理由】春夏之交,各种细菌开始繁殖,也是人体脾胃容易“中招”的季节,进而出现呕吐、腹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脾不健运而造成,所以应该补益脾胃,避免胃肠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小满开始每天早晨吃粥,粥是最利于健脾养胃的食物,可以帮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对于注重养生的老人、成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积极备考的学生、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渴望美体靓肤的女性、吸收不好的慢性病者,夏季服用山药薏米芡实粥,可以健脾和胃,养血益气,长期服用会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原料选配】山药粉30g,芡实粉30g,薏米粉30g。

【制作方法】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等量,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至20分钟左右即可煮熟。

【保健妙处】此粥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时山药、薏米、芡实都也各有侧重。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祛湿浊见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健康贴士】山药、薏米、芡实以1:1:1的比例搭配即可。对于平日有水肿,尿又少的人,可以用山药薏米粥;平日肾虚,尿频,口舌干燥,喜饮水的人,可偏用山药芡实粥。

平日保健,三种均等比例,可以做成山药薏米芡实粥,里面可以加入芝麻、核桃、松子、红枣、桂圆、蜂蜜,或是放肉丸、海菜来调味。山药、薏米、芡实,每人一次至少要各吃30克。对于老人,偏重补脾肺的,山药可以2份,薏米或芡实各1份;偏重补肾阴的,芡实可为2份,山药1份;偏重去湿热的,还可以单用薏米。

调养脾胃的粥品二:冰糖燕窝粥

【支招理由】小满过后,气温升高,湿度大,暑湿气盛,脾胃功能容易受损,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此外,暑热伤阴,使人口干、苦。专家认为,燕窝性平味甘,具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调养脾胃之功。《本经逢原》也写到:“燕窝,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现代科学表明,燕窝可以调补虚劳,健脾养胃,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燕窝粥是粥中之佼佼者,配料只有三种,即粳米、冰糖和燕窝,而关键在于燕窝。由于燕窝易于消化,所以更适合夏季老人、儿童、脾胃虚弱者食用。

【原料选配】燕窝3克,粳米30克,冰糖10克。

【制作方法】1、将燕窝先用清水冲洗表面,再用温水泡发4-8小时,摘去绒毛,优质燕窝“发头”至少3-5倍。2、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泡发好的燕窝放入锅中与粳米同熬煮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保健妙处】此粥清淡不上火,适于夏季服用,常饮此粥可以有效调理脾胃,保护消化系统。

【健康贴士】燕窝每次2至3克,一星期食用二至三次,连续食用三个月效果明显。长期食用效果更佳,睡前、餐前食用更易被人体吸收。可与蜂蜜、牛奶、果汁搭配,也可加入菜肴中,如燕窝鸡汤、燕窝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宝宝脾胃虚弱,可以用粥来调养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宝宝本来脾胃就很弱,再加上饮食不当,很有可能就发生积食等情况,长久下来就会造成小儿面黄肌瘦,而对积食的宝宝,家长要应用饮食调理的方法,将孩子的脾胃调节到正常状态。接下来小编就来讲讲宝宝脾胃虚弱可以用粥来调养

宝宝脾胃虚弱,可以用粥来调养

因此,中医认为小儿面黄肌瘦除了要彻底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外,饮食调养也尤为重要,其主要原则为调理脾胃,舒畅气机,清除宿食,温补脾胃,以祛虚寒等。

(!)枣秫粥。

先将秫米用少量水浸泡后,再放入锅内炒至略黄,然后加入浸泡后的小红枣8--10枚,用旺火熬烂。

(2)枣麦粥。

选干净的小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

(3)莲子粥。

将莲子去皮去芯,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成粥,吃时可加少量糖。

(4)苡米粥。

将选干净的苡米,或加少量秫米,用温水浸泡后,再用旺火熬粥。

(5)肉汤粥。

用鸡或牛肉、排骨煮汤,煮时加入肉豆蔻、草豆蔻、丁香、茴香、桂皮等适量,吃时放点食盐。

在吃上述汤粥时,可与从市场上所购的山楂糕及茯苓饼同吃,以调理脾胃。

另外,父母可以多帮助孩子做运动,引导宝宝多爬行。或者父母经常帮宝宝按摩腹部,这样有助于肠道蠕动,对缓解便秘也很有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儿童健康饮食、高糖饮料影响儿童健康吗的知识,本网站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供您查找,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雨水时节吃什么好 雨水调养脾胃六食疗方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时节,这个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是人们养生进补的好时机,其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调养脾胃,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饮食,以食疗的方式对脾胃进行调养。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六款最适合雨水时节调养脾胃的食疗方。供选择应用之。

食疗方之一:玫瑰花糕

1、主要配方:糯米粉1500克,黏米粉3500克,核桃肉250克,大枣500克,白糖300克,玫瑰花60克。

2、制作方法:将大枣、核桃肉洗净,切成小丁备用。

把糯米粉、黏米粉放在盆内,加适量水,放入白糖、大枣、核桃肉、玫瑰花,用500毫升水拌匀,揉成面团,做成糕状,然后将糕上笼蒸约25分钟即成。

3、主要功效:有疏肝理气、健脾暖胃的功效。

食疗方之二:金橘山药小米粥

1、主要配方:金橘20克,鲜山药100克,小米50克,白糖15克。

2、制作方法:将金橘洗净,切片备用。

山药去皮,切片,与金橘片及淘洗干净的小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加入白糖即成。

3、主要功效:有疏肝健脾的功效。

食疗方之三:砂仁鲫鱼汤

1、主要配方:鲜鲫鱼150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生姜、葱、精盐各适量。

2、制作方法: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砂仁放入鱼腹中,然后与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

3、主要功效:有醒脾开胃利湿的功效。

食疗方之四:仙人粥

1、主要配方:何首乌30-60克,粳米100克,红枣3-5枚,红糖适量。

2、制作方法:将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或冰糖少许以调味,再煮一会儿,沸即可。

3、主要功效:有补气血、益肝肾之功效。

通用于肝肾亏损、发须早白、血虚头昏耳鸣、腰膝软弱、大便于结,以及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

食疗方之五:银耳粥

1、主要配方:银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2、制作方法:摘净洗好银耳,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或白糖),每天一次。

3、主要功效:此方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遗精腰痛、妇女带下等症。

食疗方之六:菊槐绿茶饮

1、主要配方:洁净的菊花、槐花、绿茶各5克。

2、制作方法:将以上中药放入瓷杯,用100度开水冲泡,加盖后浸泡10分钟,不时代茶饮用。

3、主要功效:可清热去火。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雨水节气如何调养脾胃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脾胃是生命之本,那么下面由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雨水时节要如何调养脾胃吧。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雨水时节养生调养脾胃法2、起居劳逸调摄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雨水时节养生调养脾胃法5、药物调养

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一年六步气中初之气为大寒至春分(公历1月20日至3月21日),雨水至惊蛰15天仍在庚寅年初之气之中。雨水是初之气的第三个节气。庚寅年初之气地气(主气)是厥阴风木,天气(客气)是少阴君火。地气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天气是木、火、土、金、水星围绕太阳公转周期的不同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地气与天气相加形成了地球上一定时空下的气候。

“五运六气”的初之气处于春季三个月之中,春天应肝。初之气的地气(厥阴风木)千古不变,而天气是变化的,庚寅年初之气的天气是少阴君火。少阴君火是跨越春夏之间的气候,而在大寒时节已经到来,提前了60天。人体厥阴经分为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人体少阴经分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综合地气和天气因素,庚寅年的春天是个“暖春”,雨水至惊蛰15天气温暖于往年,雨水渐多,且风不大。

雨水时节养生调养脾胃法3、忌食食物

正月应少食狗肉、羊肉、雀肉等温热之品;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雨水时节养生调养脾胃法4、饮食调节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

此节气时北方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而南方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食疗多以汤为好,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瘦猪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淮山北芪猪横脷汤等。

也宜气温湿冷时以炖汤养脾胃,如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月展肉等。

中药材调养时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如用生发阳气之法来调补脾胃,可选用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白菊花等。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

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雨水时节养生调养脾胃法1、精神调摄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满时节调养脾胃的粥品推荐

全文共 1699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小满节气,雨水较多,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度仍旧很低,昼夜温差较大,就出现了一些毛病。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满时节调养脾胃的粥品,欢迎大家阅读。

调养脾胃的粥品四:栗子粥

原料:山药300克,熟栗子100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

制作:山药去皮,红枣洗净,栗子去皮;山药切成均匀大小的块;锅里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

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

调养脾胃的粥品五:胡桃粥

原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巴戟天10克,锁阳10克。

制作:将核桃仁捣碎备用;粳米淘净备用;莲子去心;山药洗净去皮,切小块备用;巴戟天和锁阳用纱布包好备用。

在大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补肾壮阳、健脾益气之功效,适于脾肾两亏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调养脾胃的粥品一:山药薏米芡实粥

【支招理由】春夏之交,各种细菌开始繁殖,也是人体脾胃容易“中招”的季节,进而出现呕吐、腹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脾不健运而造成,所以应该补益脾胃,避免胃肠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小满开始每天早晨吃粥,粥是最利于健脾养胃的食物,可以帮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对于注重养生的老人、成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积极备考的学生、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渴望美体靓肤的女性、吸收不好的慢性病者,夏季服用山药薏米芡实粥,可以健脾和胃,养血益气,长期服用会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原料选配】山药粉30g,芡实粉30g,薏米粉30g。

【制作方法】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等量,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至20分钟左右即可煮熟。

【保健妙处】此粥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时山药、薏米、芡实都也各有侧重。山药可补五脏,脾、肺、肾兼顾,益气养阴,又兼具涩敛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补中有清,以祛湿浊见长。芡实健脾补肾,止泻止遗,最具收敛固脱之能。

【健康贴士】山药、薏米、芡实以1:1:1的比例搭配即可。对于平日有水肿,尿又少的人,可以用山药薏米粥;平日肾虚,尿频,口舌干燥,喜饮水的人,可偏用山药芡实粥。

平日保健,三种均等比例,可以做成山药薏米芡实粥,里面可以加入芝麻、核桃、松子、红枣、桂圆、蜂蜜,或是放肉丸、海菜来调味。山药、薏米、芡实,每人一次至少要各吃30克。对于老人,偏重补脾肺的,山药可以2份,薏米或芡实各1份;偏重补肾阴的,芡实可为2份,山药1份;偏重去湿热的,还可以单用薏米。

调养脾胃的粥品二:冰糖燕窝粥

【支招理由】小满过后,气温升高,湿度大,暑湿气盛,脾胃功能容易受损,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此外,暑热伤阴,使人口干、苦。专家认为,燕窝性平味甘,具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调养脾胃之功。《本经逢原》也写到:“燕窝,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现代科学表明,燕窝可以调补虚劳,健脾养胃,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燕窝粥是粥中之佼佼者,配料只有三种,即粳米、冰糖和燕窝,而关键在于燕窝。由于燕窝易于消化,所以更适合夏季老人、儿童、脾胃虚弱者食用。

【原料选配】燕窝3克,粳米30克,冰糖10克。

【制作方法】1、将燕窝先用清水冲洗表面,再用温水泡发4-8小时,摘去绒毛,优质燕窝“发头”至少3-5倍。2、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泡发好的燕窝放入锅中与粳米同熬煮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即可。

【保健妙处】此粥清淡不上火,适于夏季服用,常饮此粥可以有效调理脾胃,保护消化系统。

【健康贴士】燕窝每次2至3克,一星期食用二至三次,连续食用三个月效果明显。长期食用效果更佳,睡前、餐前食用更易被人体吸收。可与蜂蜜、牛奶、果汁搭配,也可加入菜肴中,如燕窝鸡汤、燕窝粥等。

调养脾胃的粥品三:胡桃粥

原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巴戟天10克,锁阳10克。

制作:将核桃仁捣碎备用;粳米淘净备用;莲子去心;山药洗净去皮,切小块备用;巴戟天和锁阳用纱布包好备用。

在大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补肾壮阳、健脾益气之功效,适于脾肾两亏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年脾胃虚弱 怎么调养最靠谱

全文共 3556 字

+ 加入清单

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人的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人体所需的气血与营养物质也就会不足。此时调养脾胃便尤为重要,老年人脾胃该如何调养呢?名老中医有良策!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对老年人来说,保持脾胃的正常健运,有其重要的意义。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内经》中就说到“夫年老则求于府”(府指脾胃),这意味着人到高年,肾气渐亏,先天之本既衰,须藉后天之源以滋养,方可益寿延年。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毕生精力专事脾胃的研究,着有《脾胃论》一书,为补土派的宗师,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诸病以脾胃而生”。故调理脾胃符合老年人生理的特点。

1.调理脾胃的意义

《脾胃论》指出“土为万物之母”“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又说:“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杂病源流犀烛》说:“脾为后天之本,信然也,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四脏指心肝肺肾)《慎斋遗书》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矣,万物以土而生,亦以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以上各家的论点,都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因为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气的产生在于脾胃,胃气充足,才能滋养先天。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得胃气的供养,才能发挥藏精气、润肌肤、养血脉、壮筋骨的功用。五脏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胃为十二经脉之源,水谷之海,胃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故“胃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因此必须胃气充和,才能使五脏生机安谧,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论。李东垣亦提出“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营养物质),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以上说明脾胃健运,元气充足,内伤外感,皆能抵御,是防病保健的关键。

2.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

1)脏腑内伤

《内经》记载,男子到了40岁,女子到了35岁,即开始气血衰退。又说,男子到“八八”(64岁),女子“七七”(49岁),皆已肾气衰,天癸竭(天癸指肾精所衍化的物质)。因为气血之生化,有赖于肾气,亦即先天之气,又名元气,它是推动人体气化的原动力。脾胃的腐熟与运化(指消化与吸收),既赖于肾阳的温煦蒸腾,亦赖于肾阴的滋养濡润。肾阳煦之,脾胃的阳气才能旺盛,使脾气藉以鼓舞上升;肾阴滋之,脾胃的阴津才能充足,使胃气得以下降。可见脾胃的升降原动力,是来源于肾阴肾阳。《内经》对于肾气虚衰之年龄,虽只能作参考,但说明人到中年以后,肾气始衰,是会影响脾胃功能的。

此外,气机失调也是脏腑内伤的一种表现。脏腑学说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此才能使营卫协调,五脏安和;但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肝气的疏泄、肺气的宣降、心火的下煦、肾水的上济等,这也是脏器的升降,但皆以脾胃为升降运动的枢纽,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经》说:“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由于升降出入在各脏腑间,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因此脾胃功能失调,与其他的脏腑亦是息息相关的。反过来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同样影响到脾胃,但关键则在脾胃。

2)外感邪气

外感邪气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六淫之邪”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疫疠之气”是指某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太甚时,病邪即侵犯人体,若不能及时予以消除,进而伤及脾胃,便发生疾病,如受寒后引起胃痛、腹泻,又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肠伤寒等病,都是外邪引发,老年人抵抗力弱,极易引起这类疾病。

3)饮食失节

人靠饮食以资养全身,但饮食入胃,须赖脾胃的运化才能化生精血,以供脏腑之需。老年人脾胃功能,有自然衰退的趋势,对饮食物的摄取,不如青壮年时旺盛,食多则无法消化吸收,纳少又不够营养,这就要知所调养。此外有偏食嗜好,如饮酒、浓茶或喜进生冷、炙熏、肥甘之物,尤其黄昏之后,多进油腻之品,日久必患消化不良等疾患,《内经》所谓“饮食不节,肠胃乃伤”即此之意。

4)七情刺激

中医学里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情志的过分刺激,都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如大怒之后,肝气横逆,引起肝木乘脾,发生胃脘胀痛、消化不良等症;思虑过度,气滞不畅,导致运化失常,发生纳呆、饱胀等症。人是有机整体,一脏气机不畅,都会互相影响,脾胃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故任何情志过激,都能影响脾胃功能。

5)劳逸失度

劳指劳伤,逸指过逸。中医学里的劳伤包括劳心、劳力和房劳三方面。劳心过度,暗耗心血,脾胃壅结,会产生心悸、失眠、纳呆、脘腹胀满等症。劳力过度,脏气耗损,体力暗亏,会产生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食不馨、消化不良等症。至于房事不节,元气戕伤,会产生神疲乏力、腰酸头晕、眼目昏花、食欲不振或脘胀便溏等症。房劳在生活中常被忽视,年老之人,肾气自然衰退,若房事不节,危害尤大,故特别提出,以期引起重视。

人体气血贵流不贵滞,正常适度的劳动,可促进气血循环,旺盛新陈代谢,促进脾胃消化吸收。若过于安逸,使气机壅滞,影响脾胃功能,有碍健康,出现精神不振、发胖臃肿、心悸乏力、脘胀纳呆等症。

以上举例,说明脾胃既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又是易受内外邪伤之脏,失调的原因虽多,其害则一。虽脾胃损伤,不限任何年龄,但老年人脾胃已衰,若不加保养,更易失调。

3.脾胃失调的危害性

在生命活动中,人身一切组织器官,都在不断地活动着,而其活动的能源,主要靠营养物质维持。水谷入胃,经胃消化后由脾吸收其中精微物质,并衍化为营、卫、气、血、津、液等不同性状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活动需要,可见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假如脾胃损伤,元气不足,内不足以维持身心活动,外不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必致百病丛生,故李东垣说:“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

脾胃升降失调的后果,为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布散全身);后天之精,不能归藏(营养脏腑);饮食精气,无由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发生许多病症。临床上脾气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就出现神疲、纳少、食则脘胀、便溏、肢肿等症;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可发生便秘、腹胀、呃逆、呕吐等症。

脾胃有病,还可以上而波及心肺,下而涉及肝肾。如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营血大亏,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胃胀、肝气不疏),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不能输精于肺),肺失滋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土不制水则水泛(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而水肿),可致肾病。这都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

还须指出,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又是人体内部产生致病因子的一个场所。就痰湿来说(这里指内湿),痰的生成,是由食物经过消化所变成的津液(津液指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失去正常代谢、停积而成的。停积的主要原因,是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凝滞为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湿也是因为脾气不能运化水湿、水液代谢受阻、潴留而引起的湿气病,所以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这说明水湿痰饮为病,虽然和其他脏腑(肺、肾)有关,但关键还在于脾。痰湿为患,还可产生呕、咳、满、痛、肿、喘、悸、眩等八种证候,从痰湿的产生及其对人体危害之大,便可以看出脾胃在人体发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脾胃功能失调的危害性,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大。一些老人常见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心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便秘、贫血、萎缩性胃炎等,从中医病理分析,跟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尤其年老之人,元气本虚,倘无后天滋养,是难享天年的。

4.调理脾胃的原则

调理脾胃的原则,清代叶天士总结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脾)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燥土,得阴始安”,这就是临床上沿用至今的调理脾胃总则(得阳,指得到温热药,得阴,指得到凉润药)。

至于调理方法,应根据脾胃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去考虑。一般来说,药物调理,应重在益脾气、养胃阴,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序。但用药宜慎,补勿过腻,攻勿太过,寒勿过偏,热勿过燥,紧抓健运之机,谨防伤胃。在饮食上做到有节、卫生,如五味调和,饮食有时,寒热适宜,清淡熟软,凡辛热煎炙之品,均应少进。尚须适寒暖以防邪伤,调精神以疏肝理脾,常运动以助胃化食,防劳累以养脾气,处处维护胃气,使后天之本在健康长寿中起着重要功用。

清代着名养生家曹廷栋说:“老年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高度概括了补脾益胃对老年人的重要意义,其言简意深,可作为延年益寿的座右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雨水节气调养脾胃最重要

全文共 1469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着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脾胃调养辅食有哪些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脾胃调养辅食有哪些?鱼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B族维生素以及钙、磷、钾等,对婴儿生长发育、骨骼生长、健脑益智、视力维护等有很好作用,适宜4?6个月婴儿添加辅食选用。主料:草鱼50克

调料:盐1克淀粉(豌豆)2克

制作:

1.将鱼肉切成2厘米大小的块,放入开水锅内,加入盐煮熟,捞出。

2.除去鱼骨刺和皮,将鱼肉放入碗内研碎,再放入锅内加鱼汤煮,把淀粉用水调匀后倒入锅内,煮至糊状,盛出晾温即成喂食。

菜品评价:

本菜品软烂味鲜,营养丰富。本品属于婴儿食谱,幼儿食谱,适合4~5个月婴儿食谱。具有脾胃调养调理功能。

食用方法:

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食谱营养:

草鱼: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硒元素,经常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具有暖胃和中、平肝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眼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记住这个小方子 调养脾胃有奇效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着名医学家张景岳提出“养生必应当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是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不言而喻。脾和胃是分别却是两个独立的器官,虽然独立,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胃的主要功能负责消化体内的食物,而脾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再次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将它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他剩余的废物将排出体外。

但是由于现在人们饮食极其不规律,爱喝冷饮、吃烧烤等,导致我们的脾胃正在遭受到伤害,下面就告诉大家一个小方子,对脾胃差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四君子汤

何为“四君子”,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味药有很好的补气健脾的作用,是基础的方子。用而“君子”命名主要是古人认为“君子”具有“厚德载物”“中和”“冲和”的美德,暗合了四味药搭配具有健补脾胃、药性平和的特点,故取名“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代太医局所主持编写,宋朝时期,虽然军事上表现很一般,但是经济文化却空前繁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这一时期的着作。

四君子汤做法

四君子汤的做法主要有9g的人参、白术、茯苓和6g甘草熬制而成,煎药前,先用水把药浸过面中指一节水即可,30分钟后用大火煎滚,再用文火熬20分钟即停火,待温入盐少许服。

四君汤功效

本方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既能抑制胃肠推进运动,减轻腹泻;又能使运动降低的小肠恢复正常。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有利于胃肠溃疡的愈合。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能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而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此外,本方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护肝、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抗肿瘤与抗突变、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延缓衰老、抗应激反应等作用。

因此存在补脾胃不好的朋友们,不妨自己买些中药在家里熬汤,慢慢调养。因为四君子汤药性平和,所以适合长期饮用。另外,如果怕麻烦的朋友们,也可以去药店购买四君子丸,它和四君子汤的药效一样,为了方便大家食用和购买,因此制作成了四君子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什么是雨水 雨水节气养生调养脾胃4招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过后,紧跟着而来的就是雨水节气,雨水为万物生长之源,这个节气也意味着春天正向我们走来。但是到底什么是雨水?雨水节气养生如何调养脾胃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着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1、饮食调节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雨水时节的保健养生食疗小贴士

宜食:莲子、红枣、糯米、淮山、甘蔗、白米、绿叶菜。初春爱过敏的人尤其要注意养护脾胃,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脾胃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有过敏症。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生理上有消化水谷,疏布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味甘的食物可以健脾益气,如:红枣、淮山、莲子(不去芯)、蜂蜜、甘蔗、白米、糯米都是要作为主要食物的。北方干燥多喝粥,南方气温湿冷炖汤养脾胃。绿叶菜疏肝理气要适度吃,对初春出现的上火、便秘有帮助。

少食:笋、鸡、牛、海鲜、山楂、烧烤、冷饮。笋、鸡、牛肉、海鲜属于“发物”,过敏症要少吃。橙子、乌梅、山楂味酸收敛,不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要吃多。性热辛辣刺激性和火锅烧烤之类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肠道内热堆积,再感受风寒或风湿则易引发皮肤风疹或湿疹,要少吃或不吃。吃饭冷热混吃也是伤害肠胃的行为,温和的春天多吃温和的食物。

忌食:肝、生葱、蛙、蛇、鳖、羊肉、辣椒、胡椒、白酒。

2、药物调养

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3、精神调摄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4、起居劳逸调摄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雨水节气养生的4大注意事项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雨绵绵的序幕也即将拉开。但若雨水过多,湿气过盛,不仅浑身会有沉重感,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雨水节气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吧。

1、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2、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3、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4、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结语:雨水时节虽然从理论上是属于春季,但这段时间温度还没有回温到舒服的范围内,因此日常防寒保暖工作还要继续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雨水节气如何正确调养脾胃

全文共 1754 字

+ 加入清单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那么对于雨水节气,你都了解多少呢?想知道雨水节气怎么科学养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雨水调养脾胃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起居生活

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如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

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也要静心,以精神的调摄为主。第一,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第二,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对于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调养脾胃的方法

饮食调节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

此节气时北方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而南方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食疗多以汤为好,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瘦猪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淮山北芪猪横脷汤等。

也宜气温湿冷时以炖汤养脾胃,如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月展肉等。

中药材调养时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如用生发阳气之法来调补脾胃,可选用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白菊花等。

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会随着春季的阳气升发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自然界一派生机,特别是南方万物欣欣向荣。养生者亦须振奋精神、勃发朝气,志蓄于心,身有所务。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

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

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忌食食物

正月应少食狗肉、羊肉、雀肉等温热之品;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一年六步气中初之气为大寒至春分(公历1月20日至3月21日),雨水至惊蛰15天仍在庚寅年初之气之中。雨水是初之气的第三个节气。庚寅年初之气地气(主气)是厥阴风木,天气(客气)是少阴君火。地气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天气是木、火、土、金、水星围绕太阳公转周期的不同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地气与天气相加形成了地球上一定时空下的气候。

“五运六气”的初之气处于春季三个月之中,春天应肝。初之气的地气(厥阴风木)千古不变,而天气是变化的,庚寅年初之气的天气是少阴君火。少阴君火是跨越春夏之间的气候,而在大寒时节已经到来,提前了60天。人体厥阴经分为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人体少阴经分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综合地气和天气因素,庚寅年的春天是个“暖春”,雨水至惊蛰15天气温暖于往年,雨水渐多,且风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雨水节气 想养生就要把脾胃气滞调养好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雨水节气,当然,在这个节气里养生是绝不可错过的,那么,雨水节气怎么养生保健呢?雨水节气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小编到文中看看,雨水节气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吧!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节气养生应当着重养护脾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那么具体雨水节气怎么养生呢?

雨水节气养生

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脾胃气滞之时就得调养好。

在中医上,脾胃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效。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如何协调脾胃?除了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外,饮食调整很重要。

首先平时喝水尽量喝温水

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另外,注意食物清洁与保鲜,避免出现腹泻等问题。这时候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同时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肝郁脾虚,脾失健运,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

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

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等。其次,要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雨水养生喝喝茶,葛花茶养肝又解酒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雨水节气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

葛根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复正常肝脏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肝脏解毒功能,防止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葛花茶有强效解酒,还具有清热、解毒、护肝、养颜、补肾之作用。在中医领域里就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

决明子有清热平肝、降脂降压、润肠通便、明目益睛之功效。

助您在雨水节气养出一个好身体

温差较大,注意“倒春寒”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雨增多。一直有“雨水养生”的说法,很多人都会在这一阶段调养自己的脾胃,关于这一说法,专家:“雨水养生和平时的春季养生是差不多的,雨水时节养生要注意遵循春季气候变化规律。春季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暖,不要急于脱下外衣,防止感冒”。

对于大多数老人都会有的晨练习惯,专家特别强调:“老年人保阳气很重要。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老年人早上不要起得太早,晨练也要等到太阳出来、气温升高时去锻炼,运动要适度,不要出太多汗。”

雨水节气期间,老年男性朋友要特别注意性生活不能过于频繁,保持体内阳气,阳气不足容易导致体虚。

雨水节气,阳气初生,养生也要适时调整,顺应自然,专家提醒,要尽量少吃酸性和辛辣食物,羊肉、牛肉、狗肉这类热性食物尽量不吃,保持体内热量平衡。多吃山药、莲子之类的蔬菜和粗粮,饮食以清淡为主。老人和孩子要多喝热汤、开水,不吃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导致脾胃功能下降。雨水节气前后,降雨增多,寒湿容易留置于脾脏。所以这一时期要注重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保持五味不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一些人在春季还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但此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也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喝温开水,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热的食物为宜。

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

养生除了饮食,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不熬夜、不赖床,加强锻炼。专家说,雨水季节容易诱发感冒,在做好保暖工作的同时,身体内部要加强抵抗力,按时休息,平时多注重锻炼。

另外,专家还指出,小孩子中午玩耍时,不能一下子脱太多衣服,有汗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傍晚天气转凉时要及时添加外衣。

开心愉悦的心情是脾胃健康的重要保证。专家说,心情抑郁容易消化不良,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脏健康,心情好了,消化好了,肝气也就舒展开来了,人的精气神也就出来了。

雨水时节降雨量增多,雨天容易导致心情抑郁,此时,不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比如,下雨天在家里看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结语:雨水节气,雨水量比较多,习惯锻炼的人们就要注意保暖了,尤其是小儿和中老年人,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哦,以上是小编总结的有关雨水节气养生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