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腊月为啥不是31天通用20篇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岁末十二月有多种称呼,其中最为熟知的当属“腊月”这一别称。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月为啥不是31天,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浏览

2669

文章

141

篇1: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由来传说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到来,意味着离春节越来越近了。

年味儿渐浓时,美好的寓意与温情

常言说,“送信儿的腊八粥”,这个“信儿”便是春节将要到来的消息,所以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腊八粥里浸润着浓浓的年味儿。

不管是黄米、江米、红豆、枣泥,还是榛子、花生,腊八粥的食料都包含对应的民俗寓意。放点儿桂圆,象征着团圆;放点百合,代表百事和睦;莲子象征恩爱连心,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

因为有了美好的寓意,所以,按照民间风俗,有些地方煮好了腊八粥,第一碗要先祭祀祖先,以示感恩;更多的地方,除了自己喝,还要把美味的腊八粥分赠街坊四邻。

如果家里有一个小院,院子里栽着大大小小几棵桃树、枣树,那么还要把腊八粥涂一点在树上,期待来年枝繁叶茂,多结果实。

腊八节原本就是年节的前奏曲。人们过腊八节,爱喝腊八粥,大概也是因为新年将近,让人又有了新的期盼。

一碗粥里的讲究

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佛祖成道、怀念忠臣岳飞等等。民间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则体现了老百姓的勤俭美德。相传早年有老两口非常勤劳,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他们去世后,两个儿子十分懒惰,逐渐变穷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兄弟俩没饭吃,只得找了一把扫帚,来到原来放粮食的大囤、小囤,扫出一点儿五谷杂粮,再加上几枚干红枣,煮了一顿粥。

哥俩悔不当初,第二年都变勤快了,没几年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牢记懒惰的教训,此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就吃这种杂粮粥,又叫“腊八粥”。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慢慢地,“冬至粥”便移为“腊八粥”。

萧放解释,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比较难以考证。但宋代《东京梦华录》已有记载,说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武林旧事》则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腊八粥。

一般来说,腊八粥的原料为米与果品,掺入的果品越多越好。《酌中志》提到,明朝宫中的腊八粥烹制方法如下:在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

不同时期,腊八粥也有不同的做法,放入的粮食、果品都不一样。到了清代,北京已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腊八节这天煮腊八粥喝。

腊八节的传说由来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有三个版本。

腊八传说一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仍然一无所获,饿得骨瘦如柴。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辞海》即持此观点:“腊八,佛教节日,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国汉族地区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等纪念活动……”

腊八传说二

腊八节传说之二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传说三

腊八节传说之三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对于腊八节的起源,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这三种,还有“懒夫妻坐吃山空说”、“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等等。只能说,腊八节的起源,相传不一,不变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承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年吃什么 腊月二十三小年吃什么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是民间扫尘、祭灶的日子,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小年这天,北方地区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还要吃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在山东地区,人们要蒸粘糕吃,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在靖安县,人们要吃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在山东半岛,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做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腊月冬季糖尿病人要预防4种并发症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血糖在冬季的水平是一年中最高的,血糖高,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高。那么,糖尿病人要注意什么吗?又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1、冬季要预防4种糖尿病并发症:

1、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周围神经及微血管病变,可使痛觉纤维受损,对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温度损伤感觉迟钝或消失,天冷取暖时极易烫伤。另外,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得多,下肢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或可使血管出现节段性阻塞,再加上血小板聚集力增强,血液黏度增加,微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足部缺血,烫伤后不易痊愈,进一步发展至溃烂、感染,甚至足部坏死,即糖尿病足。

2、皮肤瘙痒症

汗液和油脂都是保护皮肤润滑的必须物质,但秋冬皮肤为了保温,毛细血管会收缩起来,汗液减少,同时新陈代谢降低,油脂分泌也不旺盛,由此皮肤才会变得干燥。

3、呼吸道感染

气温下降,季节转化,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期,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对要低,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有心脑血管等疾病基础,继发感染后病情相对严重,还有可能导致死亡。加强体育锻炼是最好的办法,另外,应注意保暖,加强个人防护,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4、尿路感染

秋冬季节人们的饮水量下降,尿液冲刷尿道以保持泌尿道清洁的作用减少,当糖尿病病人血糖大于10mmol/L时,尿液中含有糖分,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增多,尤其是女性糖尿病患者。

2、冬季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多发季节:

因为糖尿病病人在天气突然变冷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够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同时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又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本来血中就相对或绝对不足的胰岛毒水平显得更低,从而使病人血糖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不易控制,出现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冬季要预防这些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3、冬季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要注意保暖

如果身体受冻,可引起多种疾病复发或加重,尤其对呼吸道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果因受冻而发生感染,则有可能导致一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出现。

2、穿宽松的鞋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易发生病变,常会出现感觉迟钝。而足部远离心脏,肢端血液循环较弱,感觉神经更易产生病变而出现足部皮肤受损或感染,甚至长期难以痊愈的慢性溃疡。所以,足部除了要常保暖以及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意外损伤外,还须穿宽松的鞋子。

3、要多饮水

因为寒冷刺激可使血压上升,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粘稠度就会增高,易诱发、等心脑血管疾病。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对象。

4、适量的运动

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还可减轻体重,使机体的血糖值降低,减少服药剂量。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一些耗氧量较大的全身运动,如跑步、健美操、散步、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舞、扭秧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习俗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关于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关于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18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接财神吗?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送灶神爷

送灶神爷是我国的民间习俗,人们认为在腊月二十三是送送灶神爷上天做客的日子,因此,在腊月二十一的时候就需要准备一些需要的供品等。

2

2018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接财神爷吗?

不是,接财神爷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也就是正月初五的时候才迎接财神爷。迎接财神爷的时候,在家里需要准备一些供品,比如烧烤的鸡鸭或者蒸笼的食物均可以。

3

过小年

送灶神爷也称为送灶神爷,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是灶神爷回天庭的日子,因此,在送灶神爷之前需要拜祭下。

4

接财神爷

财神爷跟灶神爷不同,迎接财神爷的日子是在初四晚上12点过后就需要准备迎接财神爷了,一般需要先将屋子打扫干净,然后在放上一些供品,比如桂圆、香蜡、油灯、糖水等等。

特别提示

以上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腊月二十七有什么风俗 腊月二十七干的事是什么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可以说过年的气氛已经是逐渐达到了顶峰,大街小巷里已经开始蔓延着弄弄的年味儿了。到了这个时间,人们是一天都闲不下来的,因为还有一堆的事情需要准备,需要处理。那么腊月二十七年俗是什么呢?根据民间的传统,腊月二十七杀鸡赶集还要洗澡哦!

1、杀公鸡

为啥要在二十七这一天宰年鸡呢?这也是取个谐音,讨个吉利。以前腊月二十七杀鸡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鸡和吉谐音,为了美好的寓意,因此过年的时候吃鸡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虽然在二十七就把鸡杀好了,但是人们不会在这天把鸡吃完,而是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要留起来,等到年夜饭的时候才吃,这才算是圆满。

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当然现在人们也不会只杀一只鸡,想吃的时候也不用等到除夕,但是公鸡必须留一整只完整的,除夕祭祖的时候要用做贡品,只有祭祖之后才能食用。初一时不动刀不杀生的,因此还得留着大年初一。

另外,还有讲究的只能用公鸡。为什么一定是公鸡呢,母鸡难道就不行吗,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过去人们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

另一方面,那时人们都比较穷,母鸡下的蛋能换油盐钱、补贴家用,自然就不舍得杀母鸡了。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啦,公鸡与母鸡已经都不重要啦!

2、洗澡去旧疾

在腊月二十七或者是二十八这天,是北方过年集中洗澡的时候。南方的小伙伴们水资源丰富天天洗澡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在缺水的北方一年到头也难得洗几次澡,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要洗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不仅要将家里打扫干净,也要将自己身上洗干净。寓意出去一年的污垢也将陈年旧疾一并洗去了,来年就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

3、赶大集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赶大集。腊月二十七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因此,俗语说“二十七赶大集”。

这一天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年货主要以过年所需为主,从吃喝穿戴,到春联贴画,年货各式各样,种类繁多;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拜访长辈亲朋的礼物等。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尤其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

究其原因,旧社会时,老百姓普遍没有存款,置办年货全靠东家发的工钱,在外打工的人拿不到“年终奖”根本没脸回家过年。东家则是能拖就拖,不等到年根儿根本不发钱。

因此,虽说大小店铺早在腊月十五就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可是非得等到年根儿底下,必须马上置办年货时,拿到“年终奖”的老百姓才会涌入市场,所以有句老话叫“二十七赶大集”。各位看官,你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腊月二十六要干什么?有什么习俗和讲究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六要割年肉,意思是这一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俗,是因为以前人们都比较穷,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到了二十六,家里清扫过后就要开始杀猪炖肉。如果家里没有猪的就到集市上割几斤肉回来准备过年,因为之前肉平时吃不到,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吃,因此才有了腊月二十六的俗语“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

同时,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因此,一碗热气腾腾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红烧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预示着来年更加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农历腊月廿三的节日风俗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有这样几个习俗。

1、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2、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3、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4、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另外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它不但让你能够干干净净迎新年,更能让你保持健康和愉快的心情,所以在上面几条习俗中,扫尘可是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农历腊月二十八有哪些传统习俗?

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腊月二十八了,这也就意味着距离猪年春节只有2天了,各位小伙伴激不激动呢?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其实有很多传统年俗,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腊月二十八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等说法。

1、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2、打年糕

年糕是为春节制作的糕就称为“年糕”,因为“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3、贴春联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春联一般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另外,对联的上联贴左边还是右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阴平、阳平)。

4、摘春联

与贴春联有比较集中的时间不同,摘春联的时间各地差异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说、过节说和自然脱落说三种主要类型。

整年说。春联有喜庆吉祥之意,所以“旧”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春联的时候才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寓意辞旧迎新,福运一年。在这一整年里,如果春联有破损,需及时修补。

过节说。春联作为驱赶“年兽”的法宝之一,待到“年”过完后,春联就可以摘了。

自然脱落说。所谓自然脱落就是把春联贴上后就不顾不管,任凭春联被风吹雨打,自然脱落。亦或看到春联被风吹雨打后破烂不堪了,就直接摘掉。

5、烧春联

对于摘下来的春联,还有“烧春联”一说,就是将摘下来的旧春联烧掉,寓意将所有的晦气烧掉。

汉族民间有一种神话的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烧掉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汉族民间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汉族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等等美丽的传说故事。

6、蒸馍

按照老理儿,春节期间忌蒸、炒、炸、等炊事。

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要在年前蒸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面食。

金世宗后裔完颜左贤中记载满族年菜中的蒸食有:蒸馒头、蒸花卷、蒸如意卷等等。

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

虽说着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美,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腊月二十五有那些典型习俗?这些你可能会很感兴趣!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老话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过后就是春天的到来,老百姓度过了寒冷又漫长的冬天,马上就要进入到新年,在这一天因为各地民族与民俗的不同,所以庆祝活动和宴请宾客的方式也各有特色,咱们就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首先是糊窗户,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到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家家户户“糊窗户”可不光是为了“对付”诸位神仙,更多的还是自己看着顺眼。谁不想在被修饰得焕然一新的环境里过新年啊!

第二就是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在我国旧俗中,老百姓认为腊月二十三是送走灶王爷述职的日子,那么玉帝听完灶王爷的汇报,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会亲自下界,看一看人间老百姓所做的事情,是善是恶,并决定来年的福禄。所以呢,老百姓每户人家都挂着玉帝驾到的画卷以祭祀,期望来年有好的福分,这被称为“接玉皇”。大家在这一天里起居,说话都要非常小心,争取好的表现,以让玉皇看到,能让他开心,来年交好运。

在我国的江南一带,把腊月二十五这天称为“照田蚕、烧田蚕、烧田财”,大家把长长的杆子绑上火把插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要是火把烧的很旺,预示着来年庆丰收,而有些地方,则是把这一活动定在了大年三十才举行。

蒙古族在腊月二十五那一天要过千灯节。千灯节也叫明安珠勒节、祖鲁节、千佛灯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它是由佛教点灯仪式演变而来的宗教节日。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腊月可以订婚吗?腊月订婚好不好?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订婚是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一种形式,一般结婚之前要举行订婚仪式之后方可正式结婚。不管是订婚还是结婚都要挑日子,那么,腊月可以订婚吗?腊月订婚好不好

腊月可以订婚吗

“正月不娶,腊月不定”。

正月不能婚嫁,腊月不能订婚,否则夫妻不能白头到老。

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订婚怎么选日子

选日子就要选好日子。结婚登记和举行婚姻仪式是夫妻双方一生中最值得庆祝的大事,要考虑到所择日子是否与双方的生辰八字相冲。如果决定将登记注册与结婚仪式的日期分开,最好这两天都是择日行事。如要取舍的话,便应以进行迎亲及摆酒的传统礼仪当日为准,选在吉日举行,因为中国传统始终视这天为真正婚嫁日。良辰吉时计算的方法是,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这个「吉日」必然是一个五行上适宜办喜事的日子,不能与男女方的生肖相冲。注意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为主,并参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父母生辰正日不应与结婚吉日相同,在该月份内结婚却绝对适宜。选择吉日,日子要比月份重要,月份要比年份重要:首先根据设想的婚礼形式和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定结婚的季节。同时,还需要考虑亲友参加婚礼的难易程度。

简洁订婚流程

1、订婚流程现代及传统差别不大,不过迎宾时由女方晚辈开车门後,大多省去端水给新郎洗手一节。

2、现代媒人大多为男方长辈,接近介绍人的角色,不是职业媒人,因此也在各仪式中说吉祥话的仪式也省略。

3、戴戒指时手指要不要弯,己经成为订婚仪式中最「好看」的戏码,许多新人不信这一套,一套到底也很常见。

4、取消改称呼的仪式。

5、男方在订婚宴时未结束时先离席,不过由於许多新人在订婚後还有许多待办事项,例如送喜饼、整理聘礼等,因此有些准新郎与男方家属一起离席後,稍後再回到女方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腊月二十七为什么要杀鸡 腊月二十七的习俗

全文共 2286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春节的谚语,这些谚语都反映了真实的民间生活,尤其现在临近春节,几乎每天都有一个“规矩”,都有不同的习俗和要做的事情。而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在这一天很多地方流传着“宰鸡赶大集”的习惯,也就是说在这一天要杀鸡,还要赶集。那为什么这一天有这样的习俗?腊月二十七杀鸡有什么寓意,还有其他的什么习惯吗?

到了腊月二十七过年的气氛已经渐渐达到高潮,大街小巷都是浓浓的年味,这时候人们是一天都不能闲着,过年还有一堆的事情要处理。那么腊月二十七年俗是什么呢?根据民间的传统,腊月二十七杀鸡赶集还要洗澡哦1.杀公鸡

腊月二十七杀鸡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鸡和吉谐音,为了这样美好的寓意,因此过年的时候吃鸡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虽然在二十七就把鸡杀好了,但是人们不会在这天把鸡吃完,而是一直留到除夕年夜饭的时候在食用。当然现在人们也不会只杀一只鸡,想吃的时候也不用等到除夕,但是公鸡必须留一整只完整的,除夕祭祖的时候要用做贡品,只有祭祖之后才能食用。而且不能一次就吃完了,初一时不动刀不杀生的,因此还得留着大年初一呢。2.赶集

虽然年货从腊八节之后就开始准备了,但是到了二十七这天赶集是人们在年前的一次重要的采购活动。这天赶集不仅仅是采买一些吃食,重要的还是一些祭祀用品要置办齐全。以前的物资没有现在那么丰盛,也没有冰箱存放,很多年货买回去之后还要再次加工处理便于保存,或者是使用。因此人们在腊月二十七赶集之后还要花时间处理这些东西,在除夕之前就不会在大肆采购了。3.洗澡去旧疾

在腊月二十七或者是二十八这天,是北方过年集中洗澡的时候。南方的小伙伴们水资源丰富天天洗澡并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在缺水的北方一年到头也难得洗几次澡,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要洗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不仅要将家里打扫干净,也要将自己身上洗干净。寓意出去一年的污垢也将陈年旧疾一并洗去了,来年就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

以前还没双十一、双十二的时候,全国人民一年里只会在一个时间集中买买买:过年前。春节每家每户都要置办年货,自家吃用的,走亲戚送礼的,一样都不能少。小时候在农村,临近过年了,总会看见家里长辈掏个很旧很皱的本子出来,在上面记:瓜子、糖分别要买多少斤,鸡蛋、肉又要买多少斤,一般从小年开始就会陆续筹备,到了腊月二十七这天,还有一个统一的大集。

腊月二十七,长辈们照例会起个大早,第一件事还不是赶集,是去厨房里把需要磨的刀具拿出来一一摆好,再去井边挑一桶水,准备磨刀。头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六,年猪杀完,接下来有很多肉食要处理,过年期间做饭切菜,没有一把锋利的菜刀可不行,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块巨大的磨刀石,在我们那儿,过了除夕到初七,这块磨刀石都不能动,否则用老人的说法是不吉利,所以腊月二十七这天就要把可能用到的刀具磨好,免得到时候要用,还是一把钝刀。

磨完了刀,当然得试试刀,这就得说到一句年俗,叫:“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去院子里养鸡的棚,挑一只足够气派的大公鸡,麻溜的捉住双翅捆起来,再喉头一刀放血,搁院子里用碗接着,就行了。这只鸡不是现在吃,是为除夕夜准备的大菜,有的地方这只鸡会被摆在桌子正中间,意味着“大吉大利”,吃也不能一次都吃完,得一点点吃,坏掉之前吃完就可以了,意思是让“吉利”在新年里多陪陪我们。

把一地鸡毛给归拢归拢,就该锁上院门去赶集了。腊月二十七这天的年货集市已经没有前些天热闹了,因为店家也要回家过年,有的已经锁门放假了。但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尤其一些必须保持新鲜的,肉啊、蔬菜啊,水果之类,另外还要买鞭炮、春联,给家里小孩的小玩具,小头饰,和拜神祭祖用的香烛。

小时候不懂事,一放假回家就吵着要买这买那,尤其是糖和鞭炮,那时候爷爷奶奶不说给我买,爸妈也不会自己去买。一问爸妈,他们就说:“这都是有规矩的,不能随便买。”小时候才不觉得有什么规矩,只知道哭闹,没少被收拾,一直等到二十七这天,爷爷才会带着我们一起去集市,看见什么好就买什么,只是当时不知道有这个讲究罢了。

另外,在一部分农村,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还是除夕前最后一次洗澡、洗衣服。过完除夕之后几天,家家户户都不再洗衣服。至于洗澡,现在人可能没那么讲究,不过以前澡也是不能洗的。腊月二十六洗浴叫“洗福禄”,而腊月二十七则叫“洗疚疾”,老家有句话叫做"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就是希望能洗去一年的晦气、霉运,洗去疾病,换上新装,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二十六太早,二十八太晚,二十七这天,刚刚好。

在北方的一些农村,这个规矩不是洗澡,而是洗脚。说是在这天晚上,女子都要用开水好好洗个脚,并把脚擦得干干净净,不能留一点水迹。当地人有个说法:“腊月二十七,婆姨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至于到底是谁看不得婆姨不洗脚,也没人知道。

这些习俗,多是针对过年之前要搞好个人卫生的,而洗衣服的理由是有些特别。农村地区晾晒衣服都是在自家院子里,如果过了二十七再洗衣服,院子里就会有很多积水,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就不好放了,到年后,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院子里挂满了衣服也不好看,提前洗好,怎么都方便。

总之临近除夕,这些新年习俗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些当时看起来没什么道理,联想到之后的安排,就说得通了。如今,人们是不太遵循这些传统习俗了,很多人也都在感慨,即便是农村,年味也越来越淡,不过真到过年那一天,大家还是会兴奋的睡不着觉吧?毕竟,这是根植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至于其他地方还有什么特别的新年习俗,我国地域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确实有很多东西没讲到?大家的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新年习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交流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是否会有“猴年闰腊月”这一天?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等到猴年的闰十二月!"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意味着完成一件事或实现一个愿望的希望似乎很小。那么,猴年有“闰十二月”吗?现在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闰月,为什么有闰月。

气候从冷变热,然后从热变冷。这样的变化周期是倒退的一年。在回归的一年中,月亮的圆和圆变化了12次。月亮的每一轮都在一个月内变化。12轮和12轮的变化是12个月。十二个月是农历的一年。在一年的12个月中,有时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总共354天。有时有7个月零5个月,总共355天。如果一年有354天,比返回的那一年短11天以上。如果一年有355天,比返回的那一年短10天以上。这样,三年比三十天短。为了跟上气候变化的周期,有必要增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叫做闰月年。今年有383天(6个月7次流产)或384天(7个月6次流产)。

月亮的盈亏

然而,古人发现,即使三年增加一个月,这个月与气候相符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因为农历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加上闰月只有29或30天,还短3天。我国聪明的劳动人民在19年里采用了闰7年的方法。这样,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的天数基本相等。因为19个阴历年是228个阴历月,如果你加上7个闰月,在19个回归年里正好是235个阴历月。这样,阴历和阳历将会协调一致,月份也将与气候变化大致一致。

关于农历的哪个月是闰月,它与24个节气有关。24个节气中有24个数字,奇数被称为“节气”,如立春、上丁、清明和长夏。其中对应的偶数称为“中气”,如雨、春分、谷雨、小满等。每年有12个中气,农历用12个中气作为12个月的象征。例如,下雨的月份被认为是第一个月,小满生活的月份被认为是四月,初霜生活的月份被认为是九月。有闰月的一年是13个月,一年只有12个月有汽油,所以你必须有一个月没有汽油。这个没有汽油的月份没有办法得到它的名字,所以你必须跟在它之前的月份后面,加上一个单词“闰”来得到它的名字。这是闰月。例如,在2014年9月,下一个月应该是10月,但是因为没有汽油(11月的第一天是小雪),它在9月增加了“闰”这个词,所以今年是闰9月。

那么,闰十二月是什么时候?据专家统计,从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间,二月有9个闰月,三月和六月有16个闰月,四月有19个闰月,五月有23个闰月,七月有13个闰月,八月有7个闰月,九月有3个闰月,十月有3个闰月。但是闰十一月、闰十二月和闰一月从未出现过。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在近日点移动得更快,在远日点移动得更慢。这导致两种气体在太阳近日点的距离变短,而在远日点的距离变长。十二月前后的三个月是在元旦前后,这几个月中能和中能之间的时间距离相对较短。很难有没有中间能量和闰月的月份。这表明闰月似乎很难。猴年的闰月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经常听到短语“等到猴年的闰十二月”指的是一个不可能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腊月二十三有什么习俗?小年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20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那么小年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为了除旧迎新,我国民间还有在小年“扫尘”的习俗。林希介绍说,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老百姓称之为“扫尘”“掸尘”。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小年除祭灶习俗外,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过年腊月二十五做什么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啥意思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就说明离过年又走进了一步。但是过年前家家户户可都不会闲着,都会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做足了准备。那么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在这一天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呢?“二十五,磨豆腐”,为什么要在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1、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由来

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神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直到现在“二十五吃豆腐”的习俗还在持续着,虽然已经不再家家户户都自己磨豆腐,但每到腊月二十五这一天,都会买一些豆腐回家。这俨然已形成习惯了。

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开始作购置年货等春节前的准备;这天因各地民族和风俗传统不同,所以各自的庆祝活动和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像中国民间的糊窗户、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传统活动。

2、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故事

关于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有一个传说。相传,人们在小年祭灶送灶王爷上天之后,灶王 回禀了玉帝人间这一年的情况,在腊月二十五号这天玉帝就会下界到人间来巡查。看看人间的生活状况,以判定来年人间的安排。如果人间过得不好,那么来年说不定就 能的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于是人们除了在腊月二十五有一个迎接玉帝的习俗之外,还在家里磨豆腐吃豆腐渣,就是希望玉帝能看到人间的艰难,来年能少一些灾祸,过 一分安稳年。同时在腊月二十五到来之后人们都会多说好听的,表现的好一点,也能让玉帝开心。

其实说白了人们过年前磨豆腐,一方面是人们为了准备过年的吃食,另一方面也是因 为豆腐与“都福”字谐音,人们简单的希望大家都有福气,期盼来年的生活能越过越好,于是自己磨豆腐就成了过年的年俗。其实古时候物资缺乏。即使是过年的时候人 们的食材有限,将黄豆制作成豆腐准备过年的时候食用,也是人们用自己的巧手和智慧,丰富了自己的年夜饭餐桌,希望来年能更好。

3、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寓意

在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只要吃了豆腐,在新的一年里,就能把福“兜”住,一家人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过上一整年的幸福生活。特别是,豆腐中含有高蛋白和丰富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无论是水豆腐,豆腐干,卤豆腐,豆皮,干豆腐等等,豆腐及豆腐的衍生品,个个都是上等的佳肴,入口鲜香、醇厚,老少皆宜。在过去,普通人家,过年不容易吃到肉,但是,可以拿黄豆来磨制成豆腐,以代替肉食,所以豆腐有“人造肉”的美誉。

4、腊月二十五干什么

4.1、糊窗户

腊月二十五,除了磨豆腐以外,民谚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啦。人们常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这样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气”来到家里。要知道,古代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平时风吹雨打难免破损,但又舍不得全部更换,只有在二十五这一天才会全部换新的窗户纸来“接玉皇”。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也不再用纸糊窗户,但是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等习俗依然流传。尤其是过去的窗花剪纸,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俗文化遗产,在河北蔚县,“剪窗花”已经发展成全县的支柱型产业,“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蔚县的剪纸在全国确立品牌地位,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不竭动力。

4.2、千灯节

江南盛产丝绸,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五的晚上,点燃一根常常的竹竿立在田野上,如果火势旺盛,那么来年就会有一个丰收年。这个传统被称为照田蚕。而在内蒙古,腊月二十五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千灯节。人们会在这天制作一种叫做“明干卓拉”的灯然后去庙里点燃,他们认为点的灯越多就越吉利。

4.3、接玉皇

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移动图片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4、赶乱岁

中国民间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中国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4.5、照田蚕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也把腊月二十五这一天称为“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人们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举行这一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278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习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南北方小年为什么差一天★★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区别 ★★

小年有什么忌讳

一般来说,小年祭灶是晚上最合适的。在这一天,祭灶时会供奉香腊刀头和糖果糕点,还要换一副新的灶王爷画像。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带来好的运气。

这一天民俗刚开始清扫房屋提前准备过新年,湖北省一带忌屠宰、河南省一带忌捣蒜、中国台湾称之为“送神日”忌椿米,提议这一天大伙儿能够清扫一下屋子。

灶糖不应多食

过小年要吃灶糖,糖尿病人宜少吃。灶糖是一种麦牙糖,黏性非常大,把它抽为条形型的糖棍称之为“关东糖”,拉做成扁圆形型就称为“糖瓜”。冬季把它放到房外,由于气温寒冷,糖瓜凝结得牢靠而里面又一些细微的汽泡,吃起來脆香甜酥,美得不可方物。因为灶糖的含糖量过多,糖尿病人宜少吃为妙。

地区忌讳

过小年全国各地的忌讳各不相同。

1、流传湖北省一部分地域,过小年忌屠宰。

2、河南省一些地区避讳捣蒜,觉得过小年捣蒜会把家中捣穷了。

3、中国台湾则忌舂米,听说会出现把风神捣出来之虞,也许给明年产生洪灾。在农历12月25日这一天,中国台湾是忌追债的。

4、过小年后的几日,乡村都是会做馒头提前准备新年,可是不适合布施给别人,由于这种馍馍是要先用于拜祖祭祀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习俗

1、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早就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2、吃灶糖

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如今的现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尝糖瓜,来度过小年节令。此外,饺子、火烧也是小年的特色节令食品。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扫尘

祭灶之后,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4、剪窗花

剪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5、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 春联是有讲究的,它能驱鬼避邪,保家家户户平安无事。据说,春联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是桃符(桃梗),上面刻着咒语,每到新年就弄一副挂在大门两旁。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6、理发、赶乱婚

按照北方习俗,小年当天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正月里不理发的传统习俗,以及想美美地过个新年的想法,让市民们都养成了春节前理发美发的习惯。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小年来历一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小年来历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在腊八节的时候人们必吃腊八粥来庆祝节日的到来,那我们知道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腊八节的寓意是什么

1、养生

华夏饮食文化中有秋冬进补的风俗,秋冬季节的节日食品,很多都与养生和滋补有关。中国人认为,粥是第一养人之物,以粥养生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饮食传统。腊八节正值数九寒冬,食粥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节日饮食方式。

2、节俭

腊八节成为一个“节俭日”,这是一种很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议,将腊八设为节俭日。

3、傩文化

腊八前一日或当日举行驱傩仪式,这就给傩文化这一华夏多元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契机。

4、宗教文化

腊八节最著名的传说,联系着佛这一宗教文化现象。因此,腊八节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的感受日。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宗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宗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能够很好的联络感情。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

1、祭祀的供品,祈福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古时干物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

2、舍粥,行善积德

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在这寒冷的冬天,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对穷人是一种享受。而对施舍者来说,也是一种功德。

3、赠送亲友,联络感情

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兴地道谢。也许这家的腊八粥中多得是豆类,也许那家的腊八粥中多的是谷类,这家是甜的,那家是咸的,就在互相品尝腊八粥的过程中,一起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4、御赐腊八粥,皇恩浩荡

旧时,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天子要御赐腊八粥给皇子、大臣、侍卫、宫女、百姓,还向寺院发放米、果等食材,一方面供僧侣食用,另一方面让他们分给更多的人。相传,雍和宫的腊八粥香飘数里,周围的人们都会闻香而来。

5、福寿粥,积福惜福据说,福寿粥最初源于杭州天宁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腊八时将这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说吃了可以增福增寿。后来,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称之为福寿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腊月二十九有哪些传统习俗?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那腊月二九有什么传统习俗么?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过赶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有关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出征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

2.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

3.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

4.土家先辈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腊月二十七的习俗,腊月二十七有什么民俗活动?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七就是农历12月27,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汉族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由于民间传说,正月里不能剃头,剃头会死舅舅,因此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七之前剃头理发,俗谚称:“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也有宰公鸡的习俗。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

山西吕梁市各地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中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民俗小吃之糍粑:常在腊月制作 以欢庆新年到来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糍粑这种食品是用糯米做的,多数人习惯在腊月打糍粑,打糍粑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多为庆祝新年等节日,每个地区因民族及习俗不同而各有差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作为贺年食品来用,在农村,一般整个家族都会在一起打糍粑,以庆祝新年到来

糍粑来历

糍粑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区的人们也习惯在腊月里打糍粑,将糍粑切成长条状保存,待吃时再切成片状。

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糍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食品,是糍、打糕的一类,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北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永顺县风土志》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糍粑制作

首先,将糯米淘洗干净。原先,要将米挑到很远的井里去淘洗,因家里没有这么多的水来洗。后来,家里都打了井,也就省了这份挑米的力气。但我发现,老家一些有力气的人仍然舍近求远,宁愿挑着米去离村很远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里水质好,淘洗起来更方便的缘故吧!将洗好的糯米沥干水后,在一口大铁锅上置一木甑,待锅里的水烧开后,再将米舀进热气腾腾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时,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时间,然后就准备打糍粑了。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将石碓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打粑,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吃的时候就咯嘴了。还有,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的。我成年刚学打糍粑时,不是将木槌打在对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场糍粑打下来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砸打后,将打烂的糯米饭从石碓里抠出来,女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绺糍粑捏起来。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但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几捏几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练,不但捏不圆,而且半天捏不成一个。捏糍粑中要不时在手上搽些黄油和蛋黄,这样不会粘手。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小孩子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时,糍粑就算做成了。当然,打糍粑时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还能不时吃上一坨糯米饭,当大人们将打出来的糯米饭倒入石碓之际,这时,贪吃的孩子们便会蹿过来抓一把在手,然后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也会乘大人们不注意,偷吃刚打好还温热柔软的糍粑。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都是小时候过年有味的事。

糍粑食疗作用:

温和滋补,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其中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所以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