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艺术的科学与科学的艺术(八篇)

浏览

6676

文章

8

篇1:当科学与艺术相遇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 尹传红

摄影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和艺术审美模式,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正如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从印刷人时代走向图像人时代的这一步,是由于照相术的发明而迈出的。”法国社会学家罗兰·巴特则特别强调摄影媒介所具有的在一个精确时刻记录真实场景的能力。一张照片并不是对某个对象的复制,而是一种物理性的、“过往真实的化身”。他还将摄影定义为一种“在场的证明”,而这也构成了纪念碑的一种新形式。

近一百多年以来,摄影广受重视乃至被“另眼”相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或许应该感谢探险活动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事实上,摄影术一出现便成为探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照片就像护照一样,带着人们的眼睛远赴异域,探险摄影亦成为一种科学调查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体。

“一旦一种伟大而简单的工具得到普及,我们便能很容易地预想它将会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揭示自然科学中的其他奥秘。”1857年,一位名为伊丽莎白·伊斯雷斯特的作者在《摄影》一书中颇有预见地写道。的的确确,在科学领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摄影和摄影插图便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解剖学、生理学、精神病学、人类学和犯罪学研究文献中的标准元素,并被认定是事物客观的见证工具。

此后,摄影又在天文学、地理学、古文物学等领域得到体现,并且作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的、超出视觉的方法,一种向公众阐明新研究和传达科学信息的媒介,更为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多次曝光的银版摄影法,展现了诸如日食这样的天文事件多重曝光图像的优点。在天体物理学领域,摄影很快代替了绘图,作为观察和测量的工具被大量应用。1887年,一群科学家在巴黎组建了天文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观测项目之一——“星图计划”。这一天空测量和绘制项目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提供了一份沿用至今的照相天图星表,其中包括数以百万计的星星。

而摄影方面的发明和创新,反过来又影响了科学家的观察方法,让人捕获意外且看似琐碎细节的突出特点,做更为深入的科学探究,甚至重构有价值的观察层次结构。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次年X射线照相制版术便应运而生,人类由此可以借助摄影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事物或现象,这为化学方面研究测定青霉素、胃蛋白酶和维生素B等的结构铺平了道路。在生物学领域,DNA的X射线衍射关键图样则导致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划时代发现。可进行穿透观测的X射线摄影,还在医学领域承担了主要的诊断角色,开始了延续一个世纪的医学观察传统,同时也成为艺术领域最容易辨认的科学摄影。

不止于此。近几十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太空事业的发展,摄影已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乃至成为“太空计划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正如“月表数据相机”这一名字所代表的含义一样,太空领域的科学摄影不再只是为了记录和展现某一个画面,而已经成为月球测绘和精密几何测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航天工程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形式。当我们欣赏到发自火星、月球和空间站上乃至更遥远深空中的一幅幅高清图片时,又岂会只是将其视为一种“科学记录”?

今天,摄影已被接纳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表达手段,杰出的摄影师常常被看作是被赋予了特殊创意才能的艺术家。摄影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胶片时代走向了数字摄影时代,摄影有了更大的乃至无限的开放空间及创造可能性。

当科学与艺术相遇,我们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种美妙的“艳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诺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

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杰克·绍斯塔克先生首次发现并阐明了世界上染色体端粒保护的机制,并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杰克·绍斯塔克教授在遗传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以下是杰克·绍斯塔克的主旨演讲:

杰克·绍斯塔克:早上好!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组委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医疗技术协会,特别是深圳市市长、副市长、书记王戎。我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来到深圳,并在这里会见这么多的专家。我认为深圳非常有活力,这次峰会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地学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好机会。目前,生物技术已经到了变革的时代,可以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我和生物技术有什么联系?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涉及非常基础的学术研究,但与此同时,我在生物技术和医学方面有大约30年的经验。我们的基础研究是最重要和最实用的,并能促进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其次,我为许多公司做咨询和咨询工作。我也和很多医院有过相关的接触,做过很多临床医学工作。我再次感谢组织者给我这个机会与你们分享我的经历。

在会议之前,我想讨论一下学术方面和生物技术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包括所有的投资者、大型制药公司和知识产权。因为我星期一到达波士顿,可以说我直到凌晨3点才上床睡觉,时差让我无法入睡,所以我想说些什么。既然我这么着急,我会想办法让这次演讲更有创意。如果你在最后一刻邀请一个人参加会议,他想尝试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今天我想谈谈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我想说这主要是因为我和我的同事在合成有机化学领域遇到了挑战。当我画一个非常简单的生物分子图时,比如核苷酸,我会改变一个原子,有时甚至最伟大的化学家也不能告诉我这个新分子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会告诉你正确的测序顺序。有时候,经过无数次的错误后,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来优化,最终得到一个可接受的分子形式。因此,当化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合成有机化学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技术,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运用你的艺术天赋。你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法,甚至收集大量的信息。例如,有数千万个化学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理解这种知识。设计这种分子时,我们必须找到更好的方法。所以我在这里主要告诉你们的是,在某些方面,我认为生物技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要制造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它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我们通过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就像我们开发一种新药,这也是一种技术,它需要生物知识,也需要我们的直觉,包括你对分子成分的直觉。我们似乎对生物技术有了很多了解,但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包括基因组学,如何制造分子,如何整合分子,所有这些反应,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抗体,可以整合任何我们想做的靶分子,我们可以做多肽,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重要信息。这在过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知道的足够多吗?还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开发新药时面临挑战。

我们不知道大多数人类基因的功能,我们不知道这些基因是如何工作的,我们不知道遗传学如何产生正确的效果,有时我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将药物送到人体正确的部位,我们也不知道一些副作用。说到免疫系统,我们在抗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在分子基因组学方面做得更好。这是我们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帮助我们开发新工具和新药。今天我们必须整合所有的信息,能够整合所有看似无关的知识,在这些方面运用我们的艺术天赋,大胆尝试,凭直觉创新,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整合所有的合成分子,使其达到最佳效果。今天,我们必须能够更好地测试病人,更好地收集有效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诊断,优化我们的诊断程序,优化我们的治疗程序。所以我同意我们是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谢谢你的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艺术科学博物馆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艺术科学博物馆坐落于滨海湾金沙,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11年开馆,展览面积可达60000平方米,是世界第一个艺术科学博物馆。艺术科学博物馆是世界上首个艺术科学相结合的博物馆,外形很奇特,拥有十个“手指”形结构,犹如一朵绽放的莲花在水边盛开,被人们称之为“新加坡欢迎之手”。

这座建筑从里到外的每一个设计元素都贯彻了艺术科学博物馆的宗旨,即在艺术和科学之间架构一道桥梁。博物馆内有21个展馆,三个为固定展厅,包括好奇心、灵感和表达,其中好奇心鼓励游客深入思考如何定义艺术与科学;灵感为一个互动馆,记录了为艺术和科学世界注入活力的灵感瞬间;表达是一个生动的多媒体展馆,以富于感染力的方式展示了人类利用灵感塑造更美好世界的能力。艺术科学博物馆带领游客探索代表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艺术与科学在各个时代的非凡成就。从达芬达、鲁班等杰出人物的经验中汲取灵感,展馆内设有不断变换的大型媒体屏幕来展示艺术科学领域的创新。

ArtScience Museum

必去理由:世界第一个艺术科学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新加坡[Singapore]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科学的艺术作品: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与科学性

全文共 5939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普及是以自然科学、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的交汇点为基础的。它在当代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社会人文特征。作为科普工作的产物,科普作品也表现出科学、社会性和人文性交叉的显著特征。本文拟从学科组合的角度分析科普作品文学性科学性融合共存的本质,以更好地发挥科普作品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功能。

1科普作品的性质和功能

科普通常被定义为:“科学技术普及是一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方法和促进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不难看出,科普的定义有着明确的目的论。科学普及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教育,普及是其核心目标。科普作品是承载社会教育、旨在普及科学的文献或文本。

由于科普作品的上述两种功能,它们明显不同于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科学论文。它不是一流的科学文献,而是依靠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创造。他的创作来源于科学研究本身,这被认为与“真理”相似。

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对本质/现象的二元理解。人们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任何现象的底部都有一个深度的范畴。这种意识形态范式被称为“深度模式”。例如,柏拉图的理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在对欧洲文论影响很大的模仿理论中,自然观念或绝对精神成为深度模式的内在本质。自柏拉图以来,模仿理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绝对观念的模仿。古希腊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模仿者,也是美的塑造者,可以弥补自然创造的不足。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现实。然而,他也指出艺术“模仿自然,努力弥补自然中的任何空白和遗漏”。模仿也需要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科学研究/科普作品的二元对立中,科学研究实际上构成了科普作品的深度模式。科普作品(现象)是对科学研究(本质)的“模仿”,反映科学真理的“真实现实”,力求准确生动地展现科学的本来面貌。然而,在此基础上,科普作家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创造美来装饰和美化科学论文中表达的抽象性和严肃性。

与其来源不同,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构成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科普作品旨在宣传、普及、传播和教育这类研究的成果,甚至是为了娱乐。"科普是科学技术不断社会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过程,有必要解构严肃的科学逻辑,使其狂欢化的公众能够接受各种形式的表达。在科学成果的“创造性模仿”过程中,科普作品的文艺大众化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其文学性或艺术性是其不可分割的自然属性。那么,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文学作品呢?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一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或者说具有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功能。古罗马诗人和批评家霍勒斯也说过,诗歌(文学作品)应该“甜蜜而有用”。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还肩负着一系列的社会功能,制作科普作品必须尊重“甜蜜”和“有用”的要求。在《艺术原理》中,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的命题,并进一步将艺术分为作为巫术和娱乐的艺术,以及作为表现和想象的艺术。巫术艺术利用被激发的情感达到某种外在的实用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科林伍德看来,它能做的最多的是“技巧”,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后者是真正富有想象力的创造。由于科普作品具有明确的教育、传播和普及等外部目标,而“表现”的特征相对较少体现,所以根据柯林伍德的分类,科普作品更接近于前者,是一种“巫术艺术”。因此,在判断科普作品的价值时,我们不能以纯文学的要求为标准。因为科普作品的价值表达与纯文学作品不一致,所以科普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也是一种科学作品。波兰哲学家因加登在谈到纯文学的价值时,曾批评将艺术作品的价值假定为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学价值。我们可以推回去。相反,科普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工具价值——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其次是艺术美学。

由于其工具价值,科普作品首先是实用的文学文本。因此,科普创作与一般文学创作并不完全相同。它不能表达任何与科学无关的东西。然而,当人们阅读科普作品时,他们不再满足于以获取知识为唯一目的。读者更喜欢获得一种不同于单纯学习知识的阅读乐趣和美感,即采取一种易于公众理解、接受、参与和接受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科普作品必须具有人文色彩。因此,科普作品的写作也不同于一般科学论文的写作。吸引人的科普作品必须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带有大众化和教育色彩的审美活动。忽视科普作品的艺术表现难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这是许多科普作品失败的根本原因。张开勋曾经说过,“为什么中国不能生产像阿西莫夫和卡尔·萨根那样有吸引力的科普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写书,另一个是解释科学。”“人们不关心抽象的原则,他们只关心人类情感活动。”“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科学普及的对象是人。科学普及必须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转变。”早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卢卡契就说过:“科学反思不具备人格化的特征,但审美反思是一种人格化,这表现在审美反思是以人为本的。艺术作品的目标是人类世界。”显然,科普是科研成果的艺术转化。科学家是真理的发现者,而科普作家是真理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种艺术转化,将不会有拟人化的科学反思来拟人化反思,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科普作品的成功与否。英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文学的描述给人的形象比事物本身更生动。在创作过程中,科普作家必须写出比科学真理本身更生动的东西,让它成为活跃在读者心中的新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科学到大众科学的转化和创造。这一写作过程也是科学作品中文学形式的再整合过程,从而涉及到科普作品中的第二个问题——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的具体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科学和文学性是科普作品不可缺少的翅膀。钱学森反复强调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问题。科学有普遍规律,强调逻辑思维。而文学和艺术强调形象塑造。如果科学是现实的,那么科普是浪漫的。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上。

2.1内容和形式

在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性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辩证地看待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成功的科普作品总是文学作品。众所周知,如果科学丢失了,科普作品将不复存在。"如果皮肤不存在,头发怎么会附着?"这是科普作品与任何其他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但同时,我们也会问,在一部科普作品中,它的文学性处于什么地位?换句话说,在科普作品中,文学和科学之间的二元对立能被克服吗?

答案是肯定的。好的科学内容,加上好的文艺形式和手段,是科普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在艺术中,没有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就无法传达思想。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优秀作品的优势在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和生动的改编。

美国新批评派文学理论家兰蔻将诗歌创作分为“框架”和“肌肉”。其中,“框架”是散文可以报道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肌肉”是散文不能报道的部分,即细节。科学论文只有“框架”,而诗歌的“肌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文学是完全受限的。运用这一观点,在科普作品中,介绍和普及的内容——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是作品的“框架”,而表达的文学形式是“肌肉”。缺乏“肌肉素质”的科普作品形式不完整。它的极端形式是“肌肉质量”的完全丧失——科普作品相当于科学论文。相反,在另一个极端,失去“框架”或“框架”的缺陷和错误的科普作品,无论采用多么完美的“肌肉”,毕竟只是“伪科学”或“伪科普”的作品。

科普作品中的一系列文学创作方法构成了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形式符合内容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作品的吸引力而忽视其科学性。但与此同时,对科普作品的评价不仅取决于科学的正确性,还取决于其技能的合理性。优秀科普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相互促进,而不是科学与美学脱节。文学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科普作品是文艺界和科学界的共同财富。

2.2抽象和图像

黑格尔说:“每一种内容,所有精神和自然的东西,事件,行动,情节,内部和外部的情况都可以被纳入诗歌(文学)和诗歌形象化。”显然,科学是可以形象化的,这也是科普存在的理论前提。他补充道,“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吸引感官的形象。”阐明了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抽象概念与感官可感知的图像的结合。艺术科普作品无疑也体现了科学起源与科普表现的统一,这是一种抽象与形象的关系。克罗齐将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为四类:直觉表达活动;概念化活动;普遍意志;理性和共同意志构成了目的。相应的四个学科是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根据克罗齐的观点,艺术是一种纯粹的抒情直觉,是认知的第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是一种无需概念转换就能直接感受到的认知对象。然而,科学、逻辑和其他学科不能通过直觉来认识。因此,作为概念科学、逻辑学等学科,我们必须经过艺术处理才能更好地达到人类理解的第一种形式。与讨论纯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科学论文相比,科普作品以其非常规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科学渊源转化为图像的艺术表达。这是一个从科学语言到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从抽象思维到形象表达的转换过程。

别林斯基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在于讨论的对象,而在于表达的形式。他认为艺术是不同于科学的抽象形象,认为艺术家创作时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科学家。“诗人以形象思维”和“诗歌是直观形式的真理。”在艺术的概念中,也有人说“艺术是对真理的直觉感受,或形象思维”。科普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更多地使用视觉思维和表达来展示科学真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方法,有时人们很难通过困难的科学论文彻底理解它们。然而,当借用图像、视频或文学隐喻时,人们可以直观地理解科学真理。这就是为什么形象思维更接近人们的直觉。因此,文学艺术的科学真理更有可能被理解。

别林斯基在《文学幻想》(1834)中感叹道,“是的,艺术是宇宙无限多样现象中伟大思想的表达!”“科学通过理性的分解活动,从生活现象中表现出普遍的概念。艺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活动,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总体思想。对于不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来说,科学是死的,但艺术有时会影响到那些粗鲁和未受教育的人。”我们不能说别林斯基所指的“艺术”是科普作品,但文学科普作品如何表达科学并产生社会影响可以在别林斯基的文章中得到证明。

美国文学理论家维萨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具体的一般事物”他认为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的区别在于详细描述中包含的具体性。细节描写中包含的具体性赋予文学以力量。正是在这种文学的帮助下,科普作品才能达到它的外在目的:科普和教育。在所有带有外在目标色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说科普作品超越了其他任何文本,更实用,更容易接近受众,更好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越具体的科普作品,越有艺术性,越能把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转化为人们喜欢的图像。

也正是由于科普作品需要教育和传播的外在功利目的,科普作品才有意识地成为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视觉化不仅是一种普及和传播的手段,也是一种最高的理想目的:创造新的杰作。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所说,“艺术教我们将事物形象化,而不仅仅是概念化或功利化。”

许多著名的批评家深入探讨了抽象与形象的关系,进一步维护了形象思维和创作的合理性。从本质上说,他们坚持艺术的独立价值,它更具审美性,不包括科学普及和社会教育等外在功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科普作品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普及功能。它还使科普作品成为一部独立的作品,一部不仅从属于科学的独立作品。

2.3一般和个人

黑格尔将美定义为观念的感性体现。所有艺术的目的都是在现实世界的现象和形状中展现永恒的神性和绝对的理念。艺术在形象表现“绝对精神”的过程中有以下规律:一般来说,它是个性化的,一般来说是专门化的。在艺术出现之前,科学真理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现实世界中人类能够触及的具体现象和形状大不相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公式、氢原子的摩尔质量、原子弹的爆炸原理以及尘肺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只能以一种广义的、独特的概念形式存在。然而,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科普作家将这些概念和普通概念具体化了,每个作家的写作方法也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科普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最终呈现出与原始科学论文完全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呈现。

别林斯基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文学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可替代的个人独特性:“两个人可能会在一个指定的工作上达成一致,但在创作中这样做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科普作家有不同的学科条件和环境,他们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具有丰富个人风格的科普作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莱布尼茨和牛顿发明的微积分方程在数学原理上是相同的。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虚度一生,其他伟大的物理学家稍后也会发现质量能量方程。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各种只介绍几个统计原理的科普书籍可能会汗流浃背。他们都在用各种有趣的语言、想象和有趣的故事向公众推广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个体的科学思想和成果可以在无数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作品中得以表达,这就是科学文献的过程。两个学科内容完美共存的科普作品,成为光彩夺目的文艺作品。它们富有个性,风格多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个过程反映了普通科学和个别文学之间的对立统一。

2.4客观原因和主观感受

科学论文以准确的推理语言和稳定的语法逻辑表达客观合理的科学思想和概念,而科普作品则引入文学语言来表达作者的主观和情感体验。那么,这种主观的个人感性经验是客观理性的对立面吗?客观理性在摧毁和歪曲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真理方面起着消极的作用。

答案是否定的。当讨论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和地位时,德国古典美学和哲学家康德要求诗人把一些看不见的概念翻译成可以被感官看到的东西。诗人借助想象,通过感性揭示经验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并使它们达到理性的水平。这一著名的论述意味着经验世界的感性表现也能表达客观世界,并能达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科普作品中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与科学本身的客观合理性相兼容,具有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理解的功能。抽象科学过于现实和理性,无法保持读者的学习兴趣。只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作品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非专业读者。

科学内容作为两个极端,一般的、抽象的和理性的,以及文学艺术的形式、个体、形象和情感,在科普作品中通过整合和消解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和统一。正是科学和文学的两个属性使得科普作品不仅是一种不完全依附于科学的独立存在,而且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深入理解科普作品的这两个属性,有助于我们借助科普实现科学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士其科学小品的开篇艺术

全文共 4970 字

+ 加入清单

冰心曾经说过:“如果说儿童文学作家是儿童精神食粮的厨师,那么高士奇就是一个超级厨师;他用隐喻、拟人和其他方法全心全意地写科学知识。充满趣味的故事,如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受到他所爱的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这位超级厨师有一道特别的菜,那就是科学论文。高士奇是一位科学和文学作家,他最终使科学散文在文学界崭露头角。高士奇一生写了近200篇科学论文。这些科学论文主要是关于细菌的,被广泛引用,涉及更广泛的自然科学。对于这些生动活泼、生动鲜活的科学论文,高士奇称之为“点心”和一碗“小馄饨”,叶永烈称之为“点心”和“小馄饨”,充满了知识和营养。

清代李煜的《闲情逸致》说:“开本之初,野人们应该用奇怪的句子,使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惊讶而不敢放弃”。这篇文章“开放”是很奇怪的。高士奇的许多科学论文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丰富多彩,而且往往以一种辉煌的面貌开始,这正是古人在写作文章时所说的“凤凰头”。本文首先探讨了高士奇科学素描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效果。

1.高士奇科技论文的开篇风格和艺术效果

1.1质疑文章,设置关注点和注意事项

科学速写又称知识速写,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科学知识。高士奇的科学论文通常以提问、提问、回答或不回答开始,以引起读者的认知冲突,使人们感到警觉、关心或深思,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例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细菌的运输”以一系列问题开始:“食物、衣服、住房和运输是生活中的四件大事,没有一件是不可缺少的。不仅是人类,其他生物也从未缺少过一样东西。然而,没有人这种东西。细菌是微小的生物,它们是生物的婴儿。这个婴儿穿的是什么?你在吃什么?你住在哪里?怎么做?我们都需要看到它。”这样,根据题目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非常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它不仅能引出主题,而且还能巧妙的为布局准备主题。正因为如此,在介绍了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话题之后,文章解释了细菌是如何穿蜡一样薄的衣服,吃肉和蔬菜,在那里吃和住,以及在鞭毛上行走的。科学知识非常有趣。

另一个例子是炼铁的故事,它以一个问题开始:“没有铁,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然后作者举了一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例子:“当所有机器的声音停止时,我们的物质文明将倒退很多,世界将再次过上贫穷、落后和野蛮的生活。”那时,从最小的螺丝钉到最大的锅炉,所有的东西都无法制造。那时,路上没有汽车,海上没有船只,空中没有飞机,没有高楼、工厂、码头、仓库、铁路和桥梁。即使是手工业工人也没有斧子、锤子和锯子,农民也没有锄头和镰刀。所有的劳动工具都必须由木头、石头和青铜制成。”这一开场紧紧触动了人们的思想,为接下来的故事做了充分准备,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科学论文中经常使用带着疑问开始的技巧。例如,贾祖章的《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以一段描述开始:“花儿的红色是温暖的颜色。它是强大的,无拘无束的,鼓舞人心的。灿烂的红色和紫色的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后经典的问题“为什么花如此红”被提出,使它成为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文。

1.2推理,引起同心和移情

高士奇在《细菌与人类》的序言中写道:“这里收集了29篇科学论文。所有的谈论都是关于生物学中的琐事,但所有的文章都与生活有关。“事实上,在高士奇的作品中,对科学的探索、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与具有哲学意义的深刻语言相碰撞,导致读者同心同德,产生共鸣,这反映在一些科学论文的开篇。

例如,文章“生命的七个阶段”是关于一个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七个不同的生理阶段。它以“从出生到老年,这段旅程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旅程”开始"出生越多,死亡越近."它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揭示了“每个人都没有死亡”的哲学和智慧

本文以《毒药分析》为例,从推理入手,用更多的文字和更深入的阐述:“世界有创造生命的力量,也有毁灭生命的力量。这两种矛盾的力量总是相反的。造物主,毁灭者。造物主不断创造新生命,用水、火、干旱、风、雷、地震、疾病、战争等摧毁他的作品..虽然造物主不会自己动手,但他的视野很远。他认为生命的可持续性必须以生命的周期性变化为基本原则,新生命的诞生是从旧生命的毁灭中跳出来的。这样,毁灭和创造的两种力量再次相互支持。”作者用辩证思维的开场白,把人类带入了毁灭与创造、生与死、新生命与旧生命的对立统一之中。他认为有一条深刻的推理之路,也传播了科学思想和精神。

另一个例子是“第三类人”:“中国人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我想到了眼泪中的汗水和汗水中的尿液。这是贫民窟里的三件宝贝,但普通人并不重视它们,所以我愿意宣传它们。受害者和难民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马车夫额角上的汗流浃背,尿液在黑暗的角落里翻滚。这是三种活水,被压迫着向外逃窜。这就是为什么我称他们为“三流”这篇文章是作者1936年在南京写的。开篇也反映了高士奇科学论文深刻的政治本质。这是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心,也包含着他对国家贫困和人民苦难的悲哀。

1.3叙述性文章,创造话题相关性

高士奇也有一些科学论文,通过叙述打开整篇文章。然而,说什么没有限制。它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它可以是外交事务,也可以是国家事务。这可能是别人的事,也可能是自己的事。它可以是大的或小的,详细的或轻微的。总之,在叙述的开始,目的是建立叙述和目标主题之间的联系,并引出要谈论的主题。

“大王、小鸡、蚂蚁”写的是自然界生物循环的原理。文章开头写道:“晚上什么也没发生。看到窗外柳枝上挂着一轮新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这让我想起了在家和姐姐坐在月亮下面的石阶上玩手指游戏的乐趣。这个桶是指用三个手指,拇指,食指和小指玩的。拇指是国王,食指是鸡,小指是蚂蚁。国王吃鸡,鸡吃蚂蚁。虽然蚂蚁很小,但它们能慢慢腐蚀国王...虽然这是一个儿童游戏,但它模糊地显示了生物进食循环的总趋势,这与我们今天所知的自然循环原理相吻合。”这样,作者从回忆童年打手指的笑话入手,引出了“动物吃植物,植物吃细菌,细菌转吃动物”的自然规律,并在文章中加以类比解释。联想和构思非常巧妙。

1.4解读文章,直接话题立意

梁启超说:“文章最重要的是让人们一眼就知道文章的目的,这样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高士奇的一些科学论文采用了直截了当的解释方法,将读者直接引入科学世界。

例如,“谈论细胞”的开头写道:“军队的单位是士兵,国家的单位是人民,生命的单位是细胞。”三种句型的排列使类比具有层次性和感染力。另一个例子是《炎症》一文开头对炎症现象和机制的通俗描述:“动物组织受外力损伤,血细胞争相抢救,防止伤口扩大,防止外力推进,甚至消灭外力,同时清除积聚的污垢。这时,局部伤口不断地发热、肿胀和疼痛。这是身体发炎的现象。”这里的解释还包括拟人化,这直接将读者带到炎症的科学主题,从而提高文章的受欢迎程度和可读性。

1.5诗歌充满文采和感染力

科学和诗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科学诗。高士奇也是科学诗歌的作者。叶永烈评论说,高士奇的科学诗是“诗中科学,诗中科学,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精炼隽永”。高士奇经常将科技诗歌作为科技散文的开篇,使文章充满情感,充满文采,富有感染力,如《在空洞中相遇》、《肃清腐败》、《土壤革命》。在这里,只有文章开头的科学诗“清除腐败”作为例子。

我无法想象我现在在这里,遭受着实验室的活生生的犯罪。

科学刑具被放在我身上,

显微镜的奇怪光线照亮了我的全身。

蒸笼里的热气让我昏了过去。

有毒的果汁让我的细胞爆裂。

尽管闪闪发光的玻璃塔里有新鲜的食物,

它最终会成为我生命中的屠宰场。

从冰箱到暖房,从暖房到冰箱。

经过三天的初审和五天的审讯,

为了探测我在外面世界的活动,

揭露了我在地球上被谋杀的真相。

所以科学先生指着天空,画了一些图片来宣布我的指控。

不停地咒骂我的微生物真是荒谬。

自私的人诅咒我的死亡。

一提到我这个奇怪的名字,他们要么抱怨天空,要么“责怪别人”(这个人指的是我)!

这是一首高度情感化的科学诗,以拟人和第一人称自我描述的形式写成。一方面,作者生动地展示了科学家们进行细菌试验的场景,另一方面,他还讲述了细菌的指控,即“科学家们提取了碎片,把我的精华都消灭了”,这就导致了细菌具有清除腐烂物质的功能。人们错误的理解和真实之间的强烈反差造成了戏剧性的冲突,表现的艺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高士奇经常在科学论文中使用科学诗歌,如《呼吸道历险记》和《我的家庭生活》。

2.高士奇科技论文开篇的修辞与艺术效果

由于修辞的使用,高士奇的许多科学论文优雅、简单、丰富多彩。他能最大限度地运用隐喻、拟人、类比等修辞手法,达到抽象变形象、无形变有形的奇妙效果,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习惯。同样,修辞的精彩运用也为高士奇的科学论文增色不少。

2.1拟人的巧妙运用,有趣又美味

拟人是高士奇科技论文最显著的修辞特征。在他的作品中,细菌、疾病、苍蝇、蚊子、眼镜等等都可以被赋予个性。他们可以思考,有喜怒哀乐,还需要食物、衣服、住所和交通工具。它们生动活泼,从而拉近了与儿童和青少年读者的关系。例如,《我的故乡》是这样开头的:“我们的姓是君,所以我们不能脱离植物。”在作者的作品中,小细菌变得既出名又活泼。另一个例子是《光与镜》的开头:“光与镜是亲密的朋友,其中大多数是玻璃国家的公民。他们的合作给人类的视野增添了无限的力量。”作者赋予眼镜和灯具生命,并赋予它们玻璃王国的公民身份,它不仅融合了科学知识,而且充满了童趣。此外,还有“灰尘是地球上不知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湍流而漂移”(“灰尘旅行”),“蚯蚓先生和蜜蜂小姐是农民的好朋友,他们一生都在努力工作...因此他们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友好的”(“蚯蚓先生和蜜蜂小姐”),等等,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奇怪的词”的良好开端。

2.2巧妙运用隐喻,将无形变成有形

胡适曾强调,隐喻的本质在于恰当,“在建立隐喻时,能够使用隐喻是很重要的”。高士奇科学论文中的隐喻是恰当的。它们准确、受欢迎、简单又聪明。他们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简单明了,把复杂变得简洁,把平淡变得神奇。他们经常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暗暗称之为好。例如,在《疾病的各个方面》的开头写道:“疾病是中国人常见的现象,而下午茶是西方人常见的现象。它是苦涩的,没有人知道它。”几下就能轻松幽默地引出“疾病”这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另一个例子是“抵抗陆地和内陆河流的敌人”。这篇关于肠道的文章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与塞满肉丁和大肉丸的生香肠不同,我们游荡的身体两端通风,中间是空的。如果我们饿的时候掏空肚子,我们就把它做成图案,它就像一根空心的大竹竿和一根只有洞的活水管。”这个比喻很幽默,很快让人不愿意去读它。还不错。

2.3充分利用类比进行对比

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共鸣。高士奇在一些科学小品的开头使用了比喻,具有明显的艺术效果。例如,“细菌之父——生物学的三元理论”,文章从人类祖先和细菌祖先之间的类比开始。从“中国人最尊敬的就是祖先”中引出“谁是细菌的祖先”这个话题是自然而又巧妙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历来是家长制的”。另一个例子是“黑仔在哪里”:“强盗在杀人,疾病在杀人。在强盗面前是财产,在财产后面是邪恶的力量,迫使强盗成为强盗。疾病面前是一个虚弱和不卫生的人,身后站着有毒的细菌。战争正在酝酿,流行病正在酝酿,杀戮的力量已经扩大。战争的杀手是帝国主义军队,流行病的杀手是有毒细菌的军队。”作者用两个比喻,强盗和疾病,战争和流行病,为读者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细菌和疾病。他还表达了他对他们的强烈感情,就好像他对强盗和战争恨之入骨,这很有感染力。

3.结论

简而言之,如果文章有一个凤凰头,它就会有“的艺术效果”...她转动调音栓,测试了几根琴弦,我们甚至在她演奏之前就能感觉到她的感受。正如本文所提到的,高士奇的许多经典科学论文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他们的语言可能不是最华丽的,但也可能非常简单。然而,效果非常华丽,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到最佳阅读状态。这是作家的独创性和创作技巧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本文只谈及高士奇科技论文的开篇技巧,并不是只有其精彩的开篇才使高士奇的科技论文达到艺术的巅峰。高士奇科技论文创作中的第一人称叙事方法和修辞手法对科技论文乃至更广泛的科技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行走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全文共 463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有人问我对植物的命名了解多少,我的回答应该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我只知道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在1753年提出的拉丁双名命名系统。这也是学校科学教育带给我们的结论。然而,安娜·帕福德在《植物的故事》中告诉我们,人类给植物命名的努力实际上始于2300多年前。当时,亚里斯多德的学生狄奥弗拉斯图是第一个收集植物信息并提出关于植物的重要问题的人,比如“我们收获什么?”“我们如何区分这些植物?”等等。后来的哲学家、医生和药剂师在画家和雕刻家的帮助下,为解决狄尔斯的难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走出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兴趣的科学与艺术的道路,最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有插图的植物分类系统。

1艺术辅助科学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24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植物命名的历史过程。如前所述,故事从狄奥弗拉斯图的谜题开始。他的两本书《植物探究》和《植物起源》为公元前300年植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受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想对植物的特征进行有效的描述,然后找出植物的灵魂在哪里,并对它们进行分类。他尝试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发现没有一种能达到普遍的效果。同时,他还发现了植物的“同形异义”现象,这一直是植物命名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因此,植物插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博物学家普林尼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插图的人。许多草药书籍和植物群在他之后出现,并附有插图帮助读者识别植物。根据作者安娜·帕福德的考证,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简编》,其中包括383幅植物插图,是君士坦丁堡市民在公元512年献给朱丽亚娜·安尼西亚公主的;在11世纪,迪欧斯科里德斯的医学著作被胡恩翻译成阿拉伯语,其中包括1280年至1300年间写的《草药学》,1390年前后在意大利帕多瓦的《卡拉拉草药集》,彼得·谢弗的《健康花园》(1485),奥托·布伦费尔斯的《活植物图册》(1530)。莱恩哈特·富克斯的《植物群》(1542年)和未出版的《植物百科全书》,康拉德·格斯纳的《植物目录》(1542年),安德里亚·马蒂奥利的《对迪奥斯科里德斯作品的解释》(1544年),安德里亚·切萨皮诺的《植物论》(1583年)和《植物标本集》,威廉·特纳的《新草药》(1564年),约翰·杰拉德的《草药》(1597年)和约翰·雷的《英国植物地图集》(1670年)等。

看着这些作品的插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科学与艺术日益融合的交叉轨迹。植物插图在其出现之初,并没有为有效区分植物提供多少帮助。帕福德对影响插图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一些因素来自技术上的限制,而另一些因素可以归因于某些思想、程序或精神的影响。

早期的插图特别喜欢展示植物的根,因为“古人认为根是植物最基本的部分,那个时期的许多药物是由植物的根而不是叶子或种子制成的”。所有的插图都太程式化了,比如“织物印花或镂空墙纸的标准模板”插图中使用的颜料也非常有限。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被描绘成绿色、蓝色、棕色和赭色。此外,由于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所有的书都是手工复印的。因此,在重复复制之后,副本和原件之间的间隙往往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副本插图中的许多错误。如果使用这本书的人“遵循模式”,他们会感到困惑。

在中世纪早期,“草药书中的植物插图有一个盲目的抽象。”基督教倡导的“日常反思”学说“成为学者们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发挥独立精神的障碍”,“人们的思想变得更简单,行动更机械,而对自然主义的详细描述却几乎不再感兴趣”。这种想法反映在植物的插图中,也就是说,画家过分简化了植物的细节,使得读者无法正确识别它们。

当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阿拉伯科学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然而,植物作品中插图的风格并没有改变得那么快。这与《古兰经》的教义有关,其中规定伊斯兰教徒不允许画人、动物或植物的肖像。因此,当时阿拉伯植物作品中的插图不是画家直接观察自然后画的。这些插图更像画家的想象。例如,在一些插图中,植物实际上是从球茎中长出类似狼尾巴的东西,这是不可思议的。

完成于1280年至1300年的《草药学》一书完全改变了插图的风格。这本书有406幅插图,都是用钢笔和水彩画画的。每幅插图中只有一种植物,但展示了花、种子及其在茎上的排列和其他重要特征。插画艺术家注重细节,突出特色,采用非常规大幅面,栩栩如生的图片还配有文字介绍,非常方便读者比较和识别。不幸的是,这本书在被引入欧洲之前就消失了。

欧洲植物作品中插图风格的类似变化发生在1390年至1403年间的《卡拉拉药草集》中。虽然书中只有50幅插图,但这些画在羊皮纸上的树胶彩色图片都图案整齐,栩栩如生。这位插图画家是“14世纪插图艺术先驱中第一个有信心抛弃旧模式,敢于大胆探索和‘面对自然’的人”。

随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导致了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达芬奇是一个跨越两座山的著名人物。他认为“加强艺术表现和保持植物的原始面貌同等重要”。此时,“一个画家是否能够真实地再现自然风景已经成为衡量他的绘画的标准。”

画家风格的改变,用纸代替羊皮纸作为书籍的载体(意大利在1340年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雕版印刷的流行(大约在1400年传入欧洲),植物作品中日益精美的插图以及与原作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些都归功于一群杰出的插图画家和雕版画家。其中包括插图画家“活植物地图集”(1530)——汉斯·韦德斯,一个著名的版画制作人丢勒的学生,和阿尔布雷特·迈尔,海因里希·福尔摩和费特·鲁道夫·斯派克,他们绘制并雕刻了莱昂哈特·富克斯的《植物》(1542)。

从那以后,植物书籍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植物的插图,而且还关注植物的花瓣、花粉囊和豆荚。显微镜发明后,一些植物学家,如意大利植物学家马尔切洛·马尔皮吉和英国博物学家尼希米·克鲁,也绘制了更为逼真的植物显微截面图,这为林奈的拉丁二项式命名系统的出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2科学借用艺术

达芬奇在他的文章《论绘画》中向画家提出了许多建议描绘秋季植物时,应注意植物特征的变化。起初,只有老树枝上的叶子会枯萎和褪色——当然,落叶的数量和速度取决于植物是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还是贫瘠的土地上...无论是画草原、石头、树干还是其他东西,颜色都应该尽可能的丰富,因为大自然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在一个以观察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的时代,这些建议也适用于科学家。事实上,画家和科学家一样,仔细观察自然,然后再现他们在画布上看到的“科学事实”。在《植物的故事》一书中提到了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丢勒著名的现实主义水彩画《草地》(1503)。在这幅画中,丢勒用蚯蚓的仰视视角描绘了生机勃勃、柔软的春天绿草地,那里长满了草、婆婆纳、蒲公英、狗舌草、雏菊、车前草和流苏等植物。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都可以看到美丽植物的身影,比如多梅尼科·威尼斯诺(domenico Veneziano)的《麦当娜》(Madonna)(1445年)背景中的精致玫瑰,雨果·范德胡斯(Hugo van der Hus)的《波蒂纳里祭坛》(Portinari祭坛)(1476年)前景中的鸢尾、科伦巴布和百合,以及阿拉索·巴尔多维·内蒂(Alaiso Baldovi Neti)的《穿黄衣的女人》(Woman in Year)袖子上美丽的棕榈叶。欧洲人移居美洲大陆后,一些绘画中出现了新的美国植物,如阿尔伯特·埃克霍尔特1641年的《带花篮的女孩》中的美国黄鹤。

这些凝固在画布上的“科学事实”不仅点缀着画家的画作,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也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些研究依据。上述名画为植物学家编纂当地植物区系和确定植物传播途径提供了依据。巧合的是,莫奈的画也为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索沃斯研究19世纪伦敦的天气状况提供了线索。莫奈从1899年到1901年住在伦敦,创作了著名的油画,如雾中的滑铁卢桥和查林十字街桥。这些画的颜色显示出强烈的黄色、橙色、蓝色和紫色。儿子们认为这些丰富的颜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伦敦的空气状况。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煤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污染的急剧增加。那时,工厂大多建在城市里,蒸汽机被用作动力。泰晤士河上也有那些繁忙的船只,它们日夜燃烧煤来排烟。居民家庭也用煤取暖,导致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烟雾会在城市上空逗留很长时间。烟的颜色与燃烧用煤的成分有关。燃烧高含硫量煤时排放的烟是黄色的。焦油应该是黑烟的“罪魁祸首”。煤中所含的苯胺和酚类化合物以及空气中的灰尘会产生红雾和紫雾。莫奈以他敏锐的感觉和仔细的观察,为当时的伦敦留下了真正的光影杰作。

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和《星夜》也给科学家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灵感。为了研究艺术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他们把“向日葵”和高更的“一瓶花”以及其他几个著名的带有陶器和啤酒杯的复制品放在一起,观察新繁殖的大黄蜂接近并落在它们身上的次数。结果表明,大黄蜂最常落在向日葵上,其次是一瓶花。这个实验表明,以花蜜和花粉为食的昆虫对自然植物有天然的亲和力,但对陶器和啤酒杯等无生命的东西自然不感兴趣。梵高的另一幅画《星夜》可能为物理学家解决科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这幅画进行了一些定量研究,发现画中不同深度的漩涡实际上与科学家半个世纪后用来描述湍流现象的数学公式——“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相吻合。梵高的画完美地融合了数学和艺术的美。

3科学、艺术与和谐

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概念世界”。人们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现象世界”,它是由人类感官感知的,不同的人感知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感知的事实是错误的。因此,他在现象世界之外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本体世界,即“观念世界”。现象世界是感性世界,概念世界是理性世界。艺术只是对现象的虚幻世界的感知和反映,而科学是对思想世界的探索。它属于理性思维,以寻求知识和逻辑工具为目的,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自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轻视艺术,推崇科学。

事实上,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传统哲学将二者割裂开来,否定现象世界的现实性,不利于创造和谐的精神世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用天平称了石头,但重量本身不见了。我们把颜色归因于光波,但是颜色本身已经消失了。数字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感受。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将“红色”的颜色归因于一定长度范围内的光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红色有各种各样的种类,它们的意义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达。例如,女孩脸上的红晕,明亮的晨光,早春的花朵和晚秋被霜冻的枫叶,敌人和亲戚的鲜血,公鸡鲜红色的鸡冠,还有人们盯着红色的眼睛...现实生活中的红色有着无穷无尽的含义,数学无法准确把握。”

《植物的故事》一书为艺术和科学的和谐统一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艺术家们用他们对自然的感受帮助植物学家在思想的世界里建立了一个植物分类系统,科学家们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发现了许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不仅包含了许多关于植物命名的科学知识,而且还有158幅精美的彩色插图令人赏心悦目。在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开头,爱丽丝不喜欢她姐姐正在读的那本书,因为“那本书里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那有什么意义呢?”然后,她被这只带着怀表的兔子吸引住了,漫步走进了奇妙的地下仙境。因此,对于书籍来说,漂亮的插图的确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法宝。这也是我在所有的书中找到《植物的故事》并最终买下它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怎么理解?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艺术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会有艺术的气息,而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会融入科学的要素。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科学与艺术缺一不可,缺少科学,艺术就会苍白;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就是共同借鉴、融合、促进、发展。

科学是一种反映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知识的综合以及一种完整的体系,包含的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运用谨慎严谨的方法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科学的。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与艺术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科学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来对世界的真理进行探索,而艺术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世界之美的一种探寻;科学更多的是一种客观性,而艺术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性。但有一个共同点是科学和艺术都是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中心被命名为“翰名楼”,是为了永久铭记翰名教育科学基金会捐资助学的义举。2006年4月,厦大八十五周年校庆之际,在参加校友活动时,基金会发起人、该校国贸系86届毕业生萧恩明得知母校要建科学艺术中心,就决定慷慨捐赠人民币3000万元,资助中心建设。他希望能以此举回馈母校,为母校的科学艺术成果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厦大校友发扬嘉庚精神,牢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

景点位置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思明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