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萧太后是什么朝代的人(汇集20篇)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柳宗元,因为他的作品影响力相当大,被后人称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柳宗元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浏览

2740

文章

878

篇1:韩德让怎么死的 韩德让和萧太后有孩子吗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有看之前的热播电视剧《燕云台》,在剧中,韩德让是冰丝的。可是在历史上,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又是怎么死的呢?还有就是关于韩德让和萧皇后之间到底有没有孩子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韩德让怎么死的

罗冬儿惊呼一声,一把掩住了自己的小嘴儿,这时惊呼声四起,两人同时扭头看去,只见萧后正急急去扶皇上,一枝利箭笔直地插在他的胸口,死活不知。旁边宫卫 军大将萧拓智透胸中箭,仰面便倒。韩德让似乎正侧耳与人说话,结果一枝劲弩射穿了他的颈项,颈项两端各露出约一尺长的箭身,他怒凸二目。似想说些甚么,可 是嘴张了两下,便重重地一头栽在地上。

史料记载:上是因为萧绰的死给他以巨大的悲伤。一年三个月后,即统合29年(1011)年2月。让让兄病了。3月初,一缕忠魂追随萧绰去了,享年71岁。

2、韩德让和萧太后有孩子吗

据悉,萧太后和韩德让没有孩子,这部电视剧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有原型,历史上萧太后守寡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她还要辅佐新皇,朝中事务繁多,即使她和韩德让在一起了,但萧太后并没有为韩德让生下一儿半女,两个人在一起更多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韩德让这些年来一直陪伴在萧燕燕身边,在萧燕燕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萧燕燕成为太后之后韩德让也成为了辅政大臣匡扶国政,他们相知相守多年,萧燕燕和韩德让两个人其实都没有忘记年少时期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所以他们才决定在一起。

萧燕燕以太后的身份和韩德让在一起让朝中颇有微词,但是萧燕燕的孩子们知道了萧燕燕和韩德让之前的往事后却很支持两个人的感情。萧燕燕一生为了大辽付出和牺牲了太多,等到一切事情尘埃落定后,她才终于决定追寻自己的喜爱,和韩德让在一起。

现实中萧燕燕在耶律贤死后和韩德让在一起,这在当时的辽国风俗也是允许的,而且萧燕燕还让韩德让改姓耶律,从此之后圣宗称呼韩德让为亲叔叔,他和萧燕燕也经常是形影不离,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本草纲目是哪个朝代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本草纲目是明代中叶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年~1578年。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影响评价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人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作者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伏生是什么朝代的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伏生是秦朝人,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伏生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匿藏于壁中。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惠帝四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

《尚书》简介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可以略微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可以算发展到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2017年,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 赵匡胤在哪个朝代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小儿科吧,但是很多人喜欢学习的还是很想知道的,小编到了很大都不知道这个赵匡胤到底是那个朝代的,所以学习永无止境吧,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

1、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

宋朝

2、赵匡胤在哪个朝代

宋朝

3、赵匡胤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宋朝

4、宋朝简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罗贯中是明代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著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战争为主线,诉说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节选

《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

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

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

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

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强域贡献最大的朝代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强域贡献最大的朝代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就每个朝代的兴起都有伴随着土地的稳定,那么在历史长河中,又是哪个国家对我国的领土贡献最大?说出来大家可能会很质疑,这个朝代便是清朝,提到清朝,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清政府曾经把中国大量的领土都割让给了别的国家,也损失了中国很多的土地,使得国家大量的金钱外流,并且让百姓们都苦不堪言。那么为什么说清朝的贡献最大?

我国最早有完整的领土是从秦朝开始,那时候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初步定下了中国的疆域,对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但是那时候国土面积并不是最大,到了后来的汉朝开疆扩土,具有了现在中国的雏形,但是跟现代是有很大的差异。后来一直到了唐朝,可能很多人说唐朝是历史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并不是这样,唐朝领土面积虽然不小,但并不是最大,当然也有可能有人说是元朝,但是元朝的面积也是没有清朝大的。

虽然说清政府各地给其他国家是不争的事实,也确实使得国家大量的金钱财宝外流,但是在历史中,清朝是领土面积最大的一个朝代,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在清朝末年,他们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使得国家发展落后,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衰落的一个时期,那时候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有很多的生命都在这里被葬送。但是那时候清朝并不是一无是处,清朝巩固边防,确定中国领土的完整,并且拿下了很多明朝失去的土地。

在满清掌权之后,取代了明朝,吸取前面多个王朝的经验,把明朝失去的土地重新收复,并且进行了调整,主权全都归到中央管理,并且削弱权贵势力,不让贵族手中掌握大权,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领土治理上就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性。虽说后来的确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国家被侵略,土地被割让,但是不可否认,清朝强盛时期的领土是我国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朝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慈禧太后到底是不是满族人?慈禧太后是山西人是真的吗

全文共 16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慈禧太后小编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慈禧太后是古代清朝时期的统治者,虽然当时的皇帝是光绪帝,但是,光绪帝在当时并没有实权,光绪帝其实就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空壳子。当时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慈禧手中,慈禧太后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奢靡,每一顿饭有一百道菜。必须要和山泉水。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等。那么,关于慈禧太后的身世也是一个谜的,慈禧太后到底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在中国历史上雄霸一时的慈禧太后不幸死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七十四岁。关于慈禧太后的最终病因,多数史料均说她是因患痢疾腹泻不止而最终衰竭而死。据《慈禧外记》载:西历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钟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同日《内起居注》亦云:"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不管怎么样?死者为大,老人家也就那么顺其自然的去了。身后的事都淡了,可生前的事情却是真真正正的一团糟糕。

在正史中,慈禧太后是根红苗正的满人子弟: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皇太后,为咸丰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从这段材料不难看出,她是确确实实的满人。可西太后一去世,民间的传闻那可就不得了了。说她什么的都有。当然,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关于她的出身的问题了。

当时的人是这样说的,这个慈禧她根本就不是个满人,更不是所谓的叶赫那拉氏,而是个实实在在的汉人。哪里的汉人呢?山西。山西哪里呢?长治。长治哪里呀?我还是一次性说了吧,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甚至于都可以精确到村里了。西坡村。根据这一历史说法儿,慈禧太后她根本就不是满人,而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汉汉汉人。大清皇室这下可闹笑话了,小心翼翼的几百年,就算长得再丑,也要从自己的族人里给皇帝老儿物色媳妇,就是为了保障爱新觉罗氏血统的纯正。这到了了得时候,竟糊里糊涂搞了个汉族姑娘,又糊里糊涂得让她当上了皇太后。还糊里糊涂得几代皇帝整个北京城给他折腾了个天翻地覆。

当然,故事还没有讲完。话说这慈禧太后是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出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时间的,请翻回去重新看。慈禧的亲生父母也没有多么的高贵,就两个目不识丁的平头小老百姓。当然,他们还是留了辫子的。父亲姓王,叫王增昌,母亲姓李,姓名不详。慈禧当然不叫慈禧,她属羊,叫王小慊,其实我一直就想不通,她为什么不叫王小倩呢?这个多好。可她就是叫王小慊。王小慊就王小慊吧。话说这王小慊可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可别高兴,那时候的独生女儿就是给祖宗丢人,有了还不如没有。小慊家里一开始说了,是个平头百姓,日子也是过得紧的很,一年四季都种地的,还要没有时间挤出时间来打短工活过。

没过了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尤其是没给丈夫生出女儿,王家上下,也每个人愿意待见她。平日里就小慊还对她好一点儿。母亲李氏一去世,父亲立马就有了想法了。估计是想再找个媳妇什么的,就算是寡妇,那时候也是认了。反正,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他竟然狠下心把小慊就那么给卖了。卖给了谁?据说中间被人贩子们倒了无数次手,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当时在长治大权在握的潞安知府。后来,这潞安知府家的夫人就那么看上这个小姑娘了,就心一狠认了她当义女。教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就这么一步一步爬到了大清王朝太皇太后的宝座上。

据说后来王家的人曾到京城找过慈禧,但多番周折之后,仍然是没有见到她。至今,在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的王家家谱里,都依然记载着王小慊进宫做了太皇太后老佛爷的事迹。同时,一座被传闻是慈禧出生的房屋遗址也被保留了下来。纵然有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但是长治市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会,并针对慈禧的出身,召开两届历史研讨会。目前,历史学界依然有人在对慈禧出身做着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孝庄太后死后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时期的皇太极孝庄太后的故事,说到孝庄太后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了,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说孝庄太后死后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原因有哪些?到底是为什么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在清朝前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她不仅是皇太极的贤内助,而且一生培育辅佐了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对于清初政局的稳定具有很大的贡献,被称为一代贤后。孝庄文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病逝,时年75岁高龄,按照祖制,孝庄死后应该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在一处,可是最终却单独葬在清东陵附近,这是什么原因呢?究竟有何隐情。

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告诉康熙,太宗的陵寝奉安已久,而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就不要再为自己重新动土了。况且自己还挂念着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当然这是官方说法,我们一直很八卦猎奇,所以,对于官方说辞肯定是不信的,因此,关于为什么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的说法有很多。

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的主要原因是和皇太极感情不深,孝庄是母以子和孙为贵,是顺治成就了孝庄太后,是康熙成就了孝庄太皇太后。最重要的是,顺治能够登基,不是来源于皇太极的指认,是满清权贵之间的妥协与意外,因此,对于和皇太极合葬,没有多大兴趣,而且,对于沈阳,孝庄不会有什么好的回忆。我去过沈阳故宫,特意去了孝庄在故宫住过的地方,真的,挺寒酸的,一铺大坑。生活条件都赶不上现在的农村,孝庄在那又不受宠。

况且在《孝庄后传》、《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史书中曾记载,孝庄文皇后病重的时候,特意嘱咐自己死后不要劳民伤财,并且她心中惦记着大清的子民和子女,想要守在旁边,所以死后没有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上古时期兴起的。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

不过根据可查的记载“春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殷商时期,那个时候年头岁尾,都会有官方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汉武帝时期,汉庭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都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而来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中国“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第一个朝代是什么朝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亲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昆曲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具体什么朝代?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昆曲的鼎盛时期是明末清初。昆曲最初是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型戏剧表演形式,发源于14世纪左右的中国苏州昆山,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走向全中国。昆曲最初被叫为昆山腔或者是昆腔,现在则被大多数人称之为昆剧,昆曲是中国古老传统戏曲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殊文化艺术。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流传的清曲小调,主要的流传地区开始只在苏州一带,后来到了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的区域,逐渐的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中融合了舞蹈、武术以及戏曲中常见的唱念做打,昆曲以鼓和板来控制演唱的节奏,再以曲笛和三弦等乐器作为主要伴奏,其中的唱念被称为中州韵,以曲词典雅别致,行腔婉转著称,被赞誉为百戏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景泰蓝是什么地方的工艺 景泰蓝在哪个朝代出现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工艺品。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北京作为景泰蓝工艺主要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产地,明代的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

北京景泰蓝工艺最初的兴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已经趋于成熟。明代的景泰蓝制品,铜胎的质地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所以,这时制品的造型以仿古的居多,主要仿青铜器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张择端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179 字

+ 加入清单

张择端是北宋末年的著名画家,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擅长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165 字

+ 加入清单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大业元年。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守岁之俗起源于那一朝代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不过真正形成守岁的习俗是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例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在除夕夜,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上: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时候太后讨厌华妃吗?为什么华妃一走太后便点檀香去味?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时候的华妃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华妃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的朝廷上还是有很大的地位的,看过甄嬛传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当时的华妃非常坏,简直是深恶痛绝,不管是做什么都有华妃,在甄嬛传中,有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那就是华妃一走太后便点檀香去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后讨厌华妃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华妃从王府是便很受皇上宠爱,可自从甄嬛得宠后,皇上对华妃就冷淡了许多,这让一向视恩宠如生命的华妃很难接受,而且皇上还赏给甄嬛很多珍贵的礼物,当皇上把螺子黛赏给甄嬛时,气的华妃大骂甄嬛,后来皇上又赏给甄嬛一双蜀锦玉鞋,惹得华妃醋意大发,特意穿着素服到太后宫中告状。 华妃虽然脑子不太好使,但也知道求人办事的礼节,还把她哥哥在青海平乱时打猎得到了两张墨虎皮做成的大氅送给了太后。其实华妃一进门,太后就知道她时因为什么来的了,虽然太后不喜欢华妃,但因为她哥哥的原因也只能安抚,所以还没等华妃说什么,太后就开始说皇上心里有多么的在乎她,赐给她的欢宜香别的宫里可是没有的,只有她独一份,说的华妃乐呵呵的。

后来,太后还把自己是德妃时带着的一支步摇给了华妃,并亲自给她戴上。太后此举真是高明,非但没有替华妃出气,但却让华妃感觉太后是看重她的,离开太后宫中后,还对颂芝说太后能够这样对待本宫也实属难得了。就在华妃走后,太后马上命人点起了檀香,还诵读起了法华经,那为何华妃刚走,太后就命人点檀香去味呢?

当时竹息姑姑说:“太后也觉得这屋子里太酸了,要点檀香驱一驱”,这是其一,其二华妃吃错的样子让太后想起了她还是先帝妃子时候后宫的争斗,心理很难不舒服,所以要诵读法华经平复内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妃常年使用欢宜香,她就是行走的麝香,太后也是女人,担心麝香对自己的身体有影响,所以就命人点了檀香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分封制最早出现的朝代是哪个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分封制虽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分封制最早出现在西周,它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的目的在于证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范仲淹都有哪些故事?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范仲淹非常的感兴趣,其实这个人我们经常性的有在书上见到,小时候背的诗词什么的都是这个人写的,那个时候感觉是真滴烦,不过现在看起来,这些诗词真的是宝藏了,最近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个范仲淹到底是哪个朝代人的,而且也不知道范仲淹是哪个地方的人,其实都还挺简单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这个范仲淹的一些故事大家也可以看看哦!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人

范仲淹是宋朝人,具体的说应该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丁丑)这个时期,在宋仁宗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这个时期逝世。按照两千年中西历转换的话,范仲淹就是生于公元989年10月1日、死于公元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是哪里人

范仲淹其实并不是苏州吴县人,也不是博山人,范仲淹祖籍在邠州,拿今天的地名来说,就是这个彬州了,也就是陕西彬县。

博山其实是范仲淹母亲的家,也就是范仲淹外婆的家,范仲淹两岁父亲病故,所以他的母亲改嫁到了长山县,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了。范仲淹的故事

1、读书刻苦

范仲淹从小生活就很苦,但是范仲淹并没有放弃自己,他就经常性很早的去寺庙读书,给当地的僧人流行深刻的印象,他当时是真的苦,一般一天都只吃一碗粥,而且是等凉了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就着醋和咸菜就是一天,吃饭继续读书了。后世就有“断粥划齑”的美誉,其实有自己的爱好,生活清苦也不算什么。

2、诚实守信

范仲淹有一次遇到一位术士,这位术士会这个用水银练白金的方法,但是这位术士的儿子还小,于是就把这个方法托付给了范仲淹,范仲淹还没推辞这个术士就死了,后来范仲淹也做官,术士的儿子也长大了,就把方法原封不动的还给了那个术士的儿子,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但是范仲淹依然记得,可以看到范仲淹的真实人品。

3、体恤民情

有一次范仲淹在城楼准备酒宴,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来了几个戴孝的人,去问然来是要出葬了,但是棺材什么的都没准备好,范仲淹知道后,马上撤销酒席,然后帮助这些人,救济这些人,这样的范仲淹谁不感动。

4、热心帮忙

还有范仲淹去浙江做官,遇到一名小吏居然死在上任路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知道后,不仅仅送钱,还雇船把一家老小和灵柩送归家乡,带派人护送,又怕关卡阻挡,还交了一首诗,诗是:“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其实范仲淹的故事也不急如此,还有很多很多的,范仲淹不仅仅能吃苦,还能体恤百姓的苦,看到能帮的那也是一定帮忙,写的诗词也都是忧国忧民的,有这样的人在朝廷当官,那真的百姓之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上最早的消防部队是哪个朝代建立的?军巡铺是谁建立的?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当然了,更多的高科技也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一些意外情况的几率也是越来越高了。就比如我们常说的火灾,火灾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因为我们常说到水火无情就是这个到底,当然了,现在社会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们保障着老百姓的安全,为人们的生活时刻保驾护航。这就是伟大的消防官兵们。当发生火灾时,他们总是冲在最前线,最美的逆行身影也总是有消防员。如果你一直以为现在才有消防部门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便有了消防员的身影,只是当时的消防员并不叫消防员,而是叫做军巡铺,最早的军巡铺是出现在宋朝。可能有不少的人会问,为什么出现在宋朝呢?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的宋朝之前,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战乱的国家,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后来,赵匡胤平定了战乱,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当时的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刚开始的宋朝经济是非常的发达,当时的老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也是一派和谐,宋朝其实分为南宋和北宋,最开始赵匡胤建立的是北宋,在北宋这样富裕的环境下,也是产生了著名的宋词,宋词的出现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当时宋朝经济的发展,那么,在这样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老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于是,火灾的隐患也是越来越大了。于是,宋朝便有了最早的消防部队

当时的消防部门其实并不是叫做消防部门,而是叫做军巡铺,是当时仁宗皇帝赵桢上位后,建立的一套队伍,这支队伍是训练有素,能打仗的队伍,个个都是身材挺拔的壮汉。在救火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不过,当时的赵祯建立军巡铺不仅是救火,更重要的任务是放火,也就是说从根源来阻止火灾的发生。

当时每到晚上固定时刻,所有的老百姓要去全部熄灯。不能私自的点灯。而且,晚上都会有相应的人进行巡逻值守。可以说,但是的宋朝是非常的发达富裕。这也少不了当时统治者的英明决策了。

小编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的人如此的聪明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