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葬在河南的古人有(精彩20篇)

浏览

5195

文章

999

篇1:古人七夕送什么礼物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七夕节即将到来,你知道古人七夕送的礼物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人七夕送的礼物,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七夕的习俗

1、吃巧果

在这个浪漫的日子里,品尝时令美食巧果是过去苏州人的一大习俗。巧果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中旧俗,七夕,市上卖巧果,以面和糖,绾作苎结形,或剪作飞禽之式,油煮令脆,总名巧果。”吃巧果,以此寄托让食用者心灵手巧的美好愿望。

苏式巧果讲究的酥脆爽口,别看做法简单,制作过程还是很讲究门道的,首先做巧果的豆腐一定要选用老豆腐,不能用嫩豆腐。在搅拌的时候必须将老豆腐彻底打碎拌匀在面粉中。面粉中加了老豆腐后,由于两种食材具有不同的性质,膨胀系数也不同,在油炸的过程中,豆腐会先于面粉被炸熟,并在面皮中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气泡,这样巧果吃起来就会酥脆。

2、染指甲

七夕既然是女儿节,妇女会借此展示自己的美貌。所以就有染红指甲的习俗。古时染指甲用的涂料不是指甲油,而是用凤仙花捣成碎末,再加明矾和水做成的,涂在指甲上晾干,做出来的红指甲颜色特别鲜艳,而且能保持几个月不掉色。

凤仙花是一种极易种植的花卉,有红、白两色。初夏至深秋,次第开放。这种不怎么起眼的草本小花,却受到历朝历代年轻女子的喜爱。因为用它来染指甲,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妩媚靓丽。花汁有杀霉菌、癣菌的功能,可治疗顽固的甲癣、灰指甲等病症。

3、乞灵巧

吴地乞巧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祭拜织女,家家户户入夜后在庭院内摆上供桌,桌上要放瓜果,如果有蟢子爬上去,人就会变巧,反之则变笨。

第二类是缝针或浮针乞巧。相传这天妇女们都要事针线,谁穿针引线多,就代表谁比较聪慧。而浮针则比较有趣,用一只容器把井水和河水合起来,放在太阳下面晒,时间一长,水面上就会结起一张膜。在膜上放一枚针,这时候倒影会呈现出动物或者花草等各种形状,就预示人会变聪明。如果影子是直的,像一根棒,就预示人会变笨。

古人七夕送的礼物

簪钗:

看武侠篇的朋友都知道,剧中的男女主角以簪钗作为定情之物,以表对感情的坚贞和对另一半的承诺。我们由此可知,古时的人都会以珠宝首饰作为七夕节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活常识

同心结: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每段感情都是由于感情线的交织,才有了交集,继而展开后续的故事。同心结也有永结同心,相守到白头之意,这极富传统意味的七夕节礼物我们也可以现在送,可以将同心结做成钥匙扣,手机链等等,随身携带,是不是多了一层永不分离的意思呢?

梳子:

恭祝爱情长久我们又白发齐眉一说,古人的头发都非常长,不论男女每天都要仔细的梳理头发,梳子这种私密物品有了私定终身的意思。虽然现在梳子多数成了女性用品,但是送梳子的意义还是无法改变的。

香囊:

七夕节我们又称为乞巧节,女孩七夕节这天在瓜果树下,对着星空乞求能赐予她如织女般的智慧和巧艺。古代社会,男耕女织,女工是女孩必不可少的手艺,不少女孩会在这天将自己绣好的香囊赠予心意的男孩,来表达爱慕之情,有永不分离的寓意哦。如果在香囊中再塞上小纸条,相信会让她/他惊喜不已哦。

七夕歌曲

《红茶馆》

提起陈慧娴,很多人会想到《飘雪》和《千千阙歌》,而我本人更喜欢这首《红茶馆》。陈慧娴的这首歌非常适合恋爱中的男女聆听,歌词中有一段粤语独白,经典而浪漫,含蓄却又火热:在想什么呢?想着你女朋友吧?你没有女朋友?当然不相信。你挺好呀!这样的场面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多次,你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而正是这种矜持让人忍俊不禁,为那抹温情深深吸引,当你在某个咖啡馆遇见你暗恋的意中人,想象一下《红茶馆》这首歌就能找到答案。

《如果下一辈我还记得你》

这首歌是XX年之后,华语乐坛为数不多的佳作,马郁的声音清亮有质感,让人过耳难忘。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被大众所熟知,但这首歌的聆听指数却非常高,每一个到过我博客的人都会向我打听马郁的情况,也是击败众多优秀歌手能够跻身十大金曲行列的资本。“好吧!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你的誓言可别忘记,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你,我们死也要在一起”,均是表达爱意最犀利的武器。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河南2020年高考政策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高考近年来使用全国卷。河南2020年高考政策如下:

《2020年高考改革方案》已于7月8号正式颁布。这份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例如英语是否将退出高考等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下同),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9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20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20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20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20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明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2020年英语分降语文分增,2020年,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英语满分100分。

据了解,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数学学科要注重基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强调通性通法,注意数学应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考试分值仍然为150分。

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河南多地迎来3月桃花雪 河南桃花节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阳3月底至4月上旬这个时间段。近日,河南省多个城市陆续迎来了3月桃花雪的盛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这股桃花热潮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起了河南省的桃花文化和河南桃花节。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而在河南的春天,一片片粉色的桃花盛开,成为了春季最美的风景之一。桃花是河南省的代表性文化产业之一,也是河南省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

河南省的桃花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人开始栽培桃树,而到了明清时期,桃花更是成为了宫廷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省的桃花种植技术逐渐提高,桃花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桃花节河南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桃花节期间,河南省各地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包括桃花观赏、摄影比赛、文化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桃花节不仅能够展示河南省的桃花文化,还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桃花节的举办也对保护和传承河南省的桃花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自觉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河南省的桃花文化,积极参与到桃花节的活动中。

城市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扰动,河南省的桃花面临着许多挑战。城市化过程中,原本的桃花树林被不断砍伐,导致了桃花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也对桃花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长明灯工作原理,古人是如何做到让灯不灭的呢?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一定都看过以古墓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或者小说吧!反正小编是看过不少,而且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也是相当的好奇,相信大家也是如此。另外但凡是提到古墓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关于“长明灯”的描述,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围观一下,看看咱们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让灯不灭的呢?

古墓长明灯的场景在很多国家都有出现过,比如咱们中国、印度、埃及等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长明灯在小说中的描写一般都比较的神秘,比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墓道里,竟然能看到一盏灯光投影在墙壁上,让人不禁有种请君入瓮的感觉......

虽然流传的关于长明灯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却并有任何一盏完好无缺的保存下来。7世纪中期,一个瑞士的士兵就曾偶然发现了一个古墓的入口,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却有一盏正在燃烧的灯。于是他小心的将这盏灯送到了修道院,修道院的僧侣们发现这盏灯至少已经燃烧了千年......不过几个月之后这盏灯被一个僧侣打碎了。

公元1534年亨利八世的军队冲进了教堂,解散了宗教团体,且还挖掘了很多古墓。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在一处坟墓里竟然发现了一盏还在燃烧的灯,可是该墓主人已经死了有1200年多年了!而后来这盏灯的下落也不知所云,想来大体也是被毁灭了......

像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守护着长明灯的秘密一样,只要一现世就会被毁灭!近现代以来很多人模拟过长明灯的原理,但是都没有成功。于是大家就纷纷争论,有的猜测说可能是我们还没找到秘诀,也有的说或许世界上本就没有不灭的灯,只不过是古人开的玩笑罢了。

不过最终有一个猜测被大部分人都认可了:那就是在密闭环境下灯是没有燃烧的,因为没有氧气,但是当后世有人进入墓穴之后,有了氧气,长明灯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而这也就是我们所以为的“长明灯”。这个说法在咱们目前看来也是最科学的一种解释,各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河南南阳特产有哪些土特产?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南阳特产如下:

杨沟柑橘

杨沟柑橘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的特产。杨沟柑橘以色泽艳丽、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而荣获桂冠,境内峡谷幽深,溪流纵横,土质富含磷钾等矿物质,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柳河木瓜

柳河种植的木瓜是光皮木瓜,又叫宣木瓜,有“万寿果”之称,木瓜具有较丰富的药用价值。柳河乡位于南阳盆地东北边缘,乡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其中山岗丘陵面积占3/4,发展木瓜空间较大,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独特的山区小气候适宜木瓜生长。

南召猕猴桃

南召猕猴桃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的特产。南召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适宜猕猴桃生长,野生猕猴桃资源比较丰富。富含维生素C、D、脂肪、蛋白质及铁、镁、钙、磷等矿物质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是高空、海底、矿井。高山特殊工作人员及老、弱、病、残者的优良滋补品。猕猴桃的果籽含油量高,能榨干性油,可供工业使用。

桐柏朱砂红桃

桐柏朱砂红桃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特产。朱砂红桃又叫血桃,其紫红的肉质,鲜美的味道,吃完让人赞不绝口,深受大家的喜爱,辐射带动周边连片发展成优质桃基地。桐柏朱砂红桃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汉华酒

汉华酒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特产。汉华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醇厚,入口爽净,余味悠长的独特风味,以其香味突出,口感正,不上头,不刺喉,不口渴等特点,得到了消费者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妖服是什么意思?古人相信服饰可以改变国运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可以服饰上自由彰显自己的个性,但在古代想做到这点就比较难了。古时候,每个朝代都会建立一套自己的服饰规定,而且要让这种规定深入人心,主要是为了维持礼教。但是,每当一个朝代呈衰弱之际时,百姓对于服饰就会有自己的追求,从而放弃传统服饰,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这类人便被称为“妖服”。而妖服的出现也证明这个朝代可能面临危险。古人相信服饰能够改变国运,所以对全国百姓的穿着有着统一的规定,但其中还是会出现标新立异的人,这点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会改变。

今天我们看待穿衣,追求舒适美观,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可是对于古代人来说,穿衣打扮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它关乎国家体制、世道人心。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新气象,在建国定都的同时,都会谨慎地制定服制,并要求天下臣民一体遵从,以显示相应的身份、地位。谁要是敢随意改变,那就好比是把天捅了个窟窿。

影视剧中的古代服装

对于那些改变服饰的“潮人”,或者新款式的服饰,古代人称之为“服妖”。由于爱美之心乃人之天性,所以从秦汉时代开始,服妖就出现了无数次。致力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文人士大夫常常被气得半死。

古人为什么对“服妖”高度警惕?《尚书大传》给了一段教科书式的解释:“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汉书》则把服制和风俗扯上关系,它对服妖的解释是:“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因此,你扎什么样的头发,穿什么样的衣服,就不单单是美不美、帅不帅的事了,而是关乎体制、风俗人心与国家命运了。

影视剧中的明朝官服

关于“服妖”的界定,古人可是充分发挥了一把想象力。有所创新的鞋帽,自然而然地被归在“服妖”之列。汉昭帝刘弗陵当皇帝时,昌邑王刘贺好作仄注冠,并把它分赐给大臣、奴才们。后来,刘贺做了皇帝,但27天就被废黜;等他去世时,连后嗣都没有,结局那叫一个凄凉。

当时的文人开始找原因,这哥们为什么这么倒霉呢?找了半天,大家归咎于刘贺“行不顺,厥咎人奴冠”。原来,都是帽子惹的祸。由于这“仄注冠”已经提前昭示了他的命运,所以被时人称作“服妖”。

刘贺画像

“胡服”,作为少数民族服装的统称,与中原汉族王朝的衣服可谓截然不同。因此,也无辜躺枪,被视为“服妖”。

汉灵帝素来喜欢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结果上行下效,京城里的王公贵戚也开始跟风。由于当时汉朝国运衰颓,加上之后又有董卓拥胡兵入京,虏掠宫掖,发掘园陵,致使天下大乱。于是,胡物件与胡兵被时人联系在一起,称为“服妖”。

还有一种情况,因为谐音的缘故,某些服饰被认为暗示不吉之兆,而视之为“服妖”。

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末,京中妇女梳发时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人称“抛家髻”;当时还崇尚以琉璃作钗。“抛家”、“琉璃”,谐音“颠沛流离”,是帝王播迁、社稷不稳的征兆。况且,唐末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皇帝动辄蒙尘出奔,于是“抛家髻”、“琉璃钗”被视为服妖。

汉服款式

无论是仄注冠、胡服还是抛家髻、琉璃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都是对正统服制的一种创新,正因为有这些被称为“服妖”的奇装异服的存在,才使得我国服饰的历史缤纷多彩。

服妖之说,是五行学说、谶纬学说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相互杂糅的结果,它反映了古人们严肃、正统、注重规矩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妖在特定时期的泛滥,其实也是时人对于国运担忧、恐惧心理的一种折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河南弘济桥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弘济桥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北,跨汝河,明代称宏济桥、博爱桥,清代称迎恩桥,因靠近天中山又称天中桥。原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改建成石桥。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

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2.73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河南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宏济桥为五孔联拱式石桥,南北长55米,东西宽7.3米,高11米,其中河身桥面长55米,两端雁翊桥面各长10.5米,东西宽7.3米,高10米,桥面为青石砌成。两侧各有25根望柱,大多为明代遗物,有8根是清代制作。望柱高1.2米,横断面为正方形,每个宽为0.3米至0.31米。柱顶部均雕有石狮,狮下雕刻行夏莲座,座下镌有荷叶墩。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挺胸昂头,仰望云天;有的双目眈眈,凝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顾盼嬉戏……狮子柱下雕刻须弥座,座下坎凹处饰勾联纹与两饰如意纹。望柱间距1.92米至2米,中间竖立有青石栏板,栏板与望柱构榫衔接。栏板长1.89米,宽0.85米,底厚0.2米,顶厚0.16米,有明显的收分。栏板内侧刻有木枋、录纹等。桥身多为素面青色条石垒砌,桥墩粗厚坚固,中孔径最大,两边桥孔较小,桥墩坚固。

整个大桥显得高大古朴,巍峨壮观。历经500余年,安然挺立。“文革”中,望柱上的石狮,多被当作“四旧”而毁。后人常以方位称其为北关大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河南:对农民购房给予契税和房款补贴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同时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营销策略,顺应市场规律,适当降低房价。

专业人士指出,这预示着我国的城市工作将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企业及楼市的命运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话音刚落之后,各地方政府迅速出台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举措,将去库存落实到真金白银的实处,给老百姓真正的实惠。

河南省早在2015年11月10日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购房扩大住房消费的意见》,鼓励农民进城买房。

并且明确提出,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展农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扩大业务范围,支持和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对农民购房的,政府应给与适当的房款补贴契税补贴以及降低交易手续费等。

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已有累计超过5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购房补贴政策,其中主要为三四线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人也要考试、写作业啊!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中国最早的书院在洛阳。公元724年,唐玄宗在洛阳门外修建了李政书院。次年,它更名为集贤书院,这是中国书院教育中的第一所。从此,中国的书院从洛阳传到了全国。

宋朝时,朱成理学的创始人程颢和程颐也在洛阳南部的高铭镇建立了高益书院写书讲学。当时,河南的应天书院、松阳书院、化州书院、龙门书院、百泉书院、乐和书院和高益书院都是全国著名的书院。

到了明清时期,洛阳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多是私立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儒学和理学,其中大部分是为科举考试准备人才。

如何测试古代学生?古代学生需要做作业吗?古老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下图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你的疑惑。

在清朝,末次会议的试卷是为考生准备考试而收集的。

清代洛阳书院的两门课程是学生的家庭作业。

1903年,最后一次乡镇检查在河南省开封市贡院举行,其中一次的题目是“中国形势”。这是常山省的试卷的复印件,它在这次地方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清代考试新闻》相当于现在的录取通知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人自称名还是字,有什么讲究吗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的名字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古人除了“姓和名”还要比我们还多一个字。为什么古代人除了自己的本名,还要取一个字呢?实际上这也是个礼仪的问题。那么古人自称还是字呢?

按照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常识,人在交流时,自称名是谦称,自称字,则是妄称,

所以古人自称时是名。而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呼其字,是尊称,呼其名,则是蔑称了。比如,岳飞参军时,介绍自己说:“在下敢战士岳飞”,这就是谦称;又如,张飞路遇敌人,大吼道:“贼人休走,你张翼德爷爷在此!”这里的以字自称,就显露出张飞面对敌人时的霸气;再如,曹操面见刘备,称其“玄德公”,是尊称,而背后骂道“刘备织席小儿”,就是典型的蔑称了。一些影视作品中,这些问题注意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有时候贻笑大方。

古人一般自称时用的是名,自称字,则是妄称,所以千万不能混用,会闹出笑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河南人吃什么主食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中国的主要饮食就是面食和米饭,而河北人的主食偏向馒头和面条以及饼等面食。

因为地区的差异导致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家乡的味道,就好比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面食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不同的地区吃的主食也不一样,那么河北人喜欢吃什么主食呢?

详细内容

1

烩面

烩面是河南汉族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

2

捞面

河南捞面,一般称“凉面条”。就是把面条煮过之后放在凉的白开水中或者现打上来的井水中过一下,去热,加上另外做好的汤子(同卤子),常见的有韭菜鸡蛋、番茄鸡蛋或肉汤等各种喜欢的汤子,凉面条是河南人夏季中餐中最常实用的主食,部分人追求口感,常在凉水中多次过水,味道更佳,有拔三拔之说,就是在凉水中过三次(肠胃不好者慎用)。民间有“凉面条打鸡蛋,呼噜呼噜两三碗”的俗语,以形容凉面条的好吃程度。

3

蒸卤面

每每到了夏季总是会想起妈妈曾经在夏季最爱做的卤面,非常回味妈妈的味道。只是因为做卤面场面太豪华,而且步骤繁琐,所以很少会去做来吃。这不,刚好剩余的炒熟的带皮猪肉还有一些,家里又有放皮了的豇豆,丢掉了可惜就想起来蒸可以变得嫩,于是,就复制了妈妈做的卤面。

4

浆面条

在河南,浆面条也大致一样,都是通过发浆,然后再做成面条。有些地区是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熬、煮、氽、炖、烩、焖法等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如洛阳、汝州、新郑等地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独特,咸香适口,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5

糊涂面

糊涂面是洛阳颇具地方特色的汉族小吃。其制作方式是先把玉米面放入锅内微炒四五十分钟后再下入面条的,所以,汤浓味香,再加上粉条、花生碎、豆腐丝、黄豆、腐竹、青菜、胡萝卜丝等配料,使面中的内容和情趣更为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河南农信身份证过期怎么更新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河南农信身份证过期怎么更新?下面小编带您了解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点击登录进入河南农信APP,登录主界面,输入手机号,密码,点击登录。

2

选择立即补录页面弹出系统提示,点击立即补录。

3

完善信息并提交进入银行预留信息补录页面,输入证件有效期,职业,家庭地址,点击提交。

4

输入验证码弹出确认页面,点击验证,输入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点击确定。

5

拍摄免冠照片进入免冠照片页面,点击拍摄免冠照片。

6

更新身份证成功人脸识别认证通过之后,页面弹出个人信息更新成功,点确定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河南是南方还是北方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大部分属于北方,一小部分属于南方(河南的信阳市、南阳市)。河南省绝大部分都在秦岭--淮河线(南北分界线)以北,且从文化习俗上说,河南与陕西、山西、山东等比较接近。

河南旅游景点推荐

.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后陆续建造四百余年,经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三分之二的佛龛,是武则天时期建造的,长达一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窟龛造像碑刻多在伊水西岸,目前,龙门石窟共分为四个景点,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特别是西山石窟中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仪态端庄,神形兼备,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石窟,还有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焦作云台山

云台山,是一处以太行山岳雄伟峡谷景观,与瑰丽水景为主要特色精品景区,主要有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茱萸峰-猕猴谷-百家岩等著名景点,其中,景区内的红石峡,有盆景峡谷的美誉,是整个云台山景区的精华所在,确实可称之为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更有红岩绝壁,是中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其次是泉瀑峡,潭瀑峡与猕猴谷,再者为茱萸峰,是云台山景区的最高峰,峰顶有真武大帝庙等建筑,如果,游玩云台山的话,最好安排在1天半最佳。

3.洛阳老君山

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97米,因道教始祖老子归隐修炼于此而得名,自古被尊为天下名山,这里号称洛阳的避暑山庄,为栾川八大景观之首,也是最近较为网红的景点,在景区内,最为值得推荐,就是金殿,道教建筑群,依山而建,采用明朝皇家宫殿式建筑形式,气势磅礴,景观震撼,这里是看日出的最佳之处,还有景区内峰林的景观,也很值得前往,由于老君山景区较大,可以全程选择索道游玩,可节省时间与体力。

4.郑州少林寺

少林寺,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正门额上有清朝康熙皇帝,亲笔所题的少林寺三个大字,其笔体苍劲有力,既俊朗又不失秀气,给正门增添了一道辉煌的风景,少林寺不是很大,有景点塔林-初祖庵-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目前,少林寺门票,不仅包括寺院,还有三皇寨,可从寺院脚下步行,或乘坐索道上山。

5.安阳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又称为林州大峡谷,地处晋豫两省交界之处,两岸为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台壁交错,谷幽峰奇,形成气势恢弘的大峡谷风光,是北方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太行大峡谷共分为三个景区,桃花谷-太行天路-王相岩等,太行天路是景区的最高处,可乘坐观光车登顶,俯瞰太行山壮美风景,桃花谷谷内奇峰突兀,峭拔雄壮,一条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水贯穿峡谷,风景秀丽,是整个景区最美的地方,王相岩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旋转楼梯,也是景区内一大特色景观。

河南是南方还是北方

大体来说河南是属于北方的,一小部分属于南方(河南的信阳市、南阳市)。我国的南北方是按照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的。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在秦岭淮河北面,只有信阳地区在淮河之南,而南阳的地理位置很奇妙,刚好位于秦岭以南,淮河以北,所以说把河南划分到我国北方。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河南古称中原,是黄帝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帝元妃嫘祖为西陵(今四川绵阳盐亭)人。人的生活习惯比较像北方,因此对河南人自己来说,他们更加认同自己是北方人,其实无论是中原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只不过是一个称谓罢了。就如在1949到1951年的地图,河南被称为平原省。下辖辖新乡、安阳、湘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新乡市、安阳市2地级市、共56县、1矿区、5镇。后于1952年撤销平原省,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山东、河南二省。

在古代,人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既有河南南北交界的天然因素,也有华夏文明发源于河南,河南为黄帝故里的原因。从地理上来说,我国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而河南大部分地区位于该线以北,很少一部分地区位于该线以南,因此对于河南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将自己归为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河南是山地多还是平原多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平原多。因为河南平原和盆地占总面积的55.7%,山地占总面积的26.6%,因此河南平原多。除此之外,丘陵占总面积的17.7%。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中、东部是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是南阳盆地,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河南省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春节的诗句欣赏大全_古人写的新春古诗

全文共 3292 字

+ 加入清单

文人笔下的春节,峥嵘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任时光蹉跎,容颜老去,年味却历久弥香。小编整理了关于春节的诗句欣赏大全_古人写的新春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

古人写的新春古诗

祝英台近 · 除夜立春

宋代:吴文英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花犯 · 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宋代:吴文英

翦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泪锁霜千点,苍华人共老。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行云梦中认琼娘,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残醉醒,屏山外、翠禽声小。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

戊午元日二首

宋代:刘克庄

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

再加孔子从心岁,三倍周郎破贼年。

耄齿阻陪鸠杖列,瞽言曾献兽樽前。

磻溪淇澳吾何敢,且学香山也自贤。

败絮萧然拥病身,久疎朝谒作闲人。

公卿各趁黄麾仗,宾客谁看乌角巾。

菱照无情难讳老,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

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宋代:苏轼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唐代:崔元翰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缅怀崆峒事,须继箫管声。

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域中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屈己由济物,尧心岂所荣。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卖痴呆词

宋代: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应诏赋得除夜

唐代: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喜春来 · 泰定三年丙寅岁

除夜玉山舟中赋

元代:张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溅溅漱玉沙。

瓦瓯篷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思佳客 · 癸卯除夜

宋代:吴文英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蝶恋花 ·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高阳台 · 除夜

宋代:韩疁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唐代:赵彦昭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馈岁 / 别岁 / 守岁

宋代: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夜长安客舍

唐代: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

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

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春节的诗句欣赏

桂州腊夜

唐代: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守岁

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虽怨恨。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拜年

明代: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帖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河南理工大学占地面积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理工大学现有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94亿元;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中心);7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教职工3113人,有全日制在校生43000余人。

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河南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景点有洛阳老君山、焦作云台山、洛阳龙潭大峡谷、驻马店嵖岈山、新乡太行山等。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希望对大家有有所帮助。

河南有哪些旅游的地方

红岩绝壁大峡谷位于山西陵川王莽岭和河南郭亮间,全长20多公里,南太行独有景观,宽度5到500米间,深度200米左右,弯弯曲曲由河南郭亮直通山西王莽岭,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河南最美景区之一;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南部伏牛山原始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理想的避暑度假和休闲胜地。

河南省好玩儿的地方有哪些

河南省好玩儿的地方有云台山、龙门石窟 、嵩山少林寺、清明上河园 、洛阳白云山 、龙亭公园 、芒砀山 、白马寺、汤阴岳飞庙 、鸡公山 等。

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那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清明上河园 :园区按《清明上河图》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现了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等现场制作;荟集民间游艺、神课算命等京都风情。根据宋氏历史故事表演“文 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节目。景区共设驿站、民俗风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等八个功能区,还设有校场、虹桥、民俗、宋都等四个文化区。

洛阳白云山 :洛阳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

河南省内旅游去哪玩好啊

1、龙亭公园: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占地面积13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710亩。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以及潘杨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

2、豫西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豫陕晋三省结合部的三门峡市,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处崤山、熊耳山深处,以“神奇瀑布群,激情勇士漂”闻名,被游客誉为“中原第一勇士漂”;

3、清明上河园:是一座大型宋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开封市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

河南4A以上景点有哪些

1、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2、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3、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拥有十一大景点,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

1、焦作云台山(5A景区,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2、开封清明上河园(5A景区,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

3、栾川老君山(5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4、郑州方特(4A景区,河南省郑州市郑州新区)。

5、八里沟(4A景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

6、龙门石窟景区(5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

7、白马寺(4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

8、栾川重渡沟(4A景区,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9、宝泉(4A景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

10、嵩山少林(5A景区,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河南民间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在清明日,时在农历三月。《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秀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不同地方有着不一样的习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民间的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民间清明节习俗3:插柳枝

清明节这天,民间各家门头要插柳枝。许多老年人还用柳枝将烙制的烧饼串起来,挂于屋檐下风干,以备小儿食用,据说可消食化积。各家还要栽种柳树。

河南民间清明节习俗4:上家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集体上坟之俗渐已不行,但上家坟之俗仍行于各地民间。60年代以后,城镇清明节给革命烈士扫墓、献花圈者颇多。这天,工厂、学校、机关多举行集会,除行祭扫革命先烈之坟墓礼外,还请革命前辈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和优良革命传统。80年代清明节组织郊游、春游者增多,也有组织风筝比赛等体育活动者。

河南民间清明节习俗1:清明会

清明节多兴清明会,尤以周口为盛。届时有各种商业交易和民间文艺社团争相“出会”,其形式有高跷、旱船、狮子等。

河南民间清明节习俗2:扫墓祭祖

河南民间清明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多以扫墓祭祖为主。扫墓一般在节前或当天,忌讳推后。迷信认为,清明节后,鬼魂便归天界,直至农历十月初一方被放回,故上坟扫墓必须在其离去之前,所谓“早清明、晚十一”。清明上坟时,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墓前给祖宗焚烧锡箔、纸钱,并培土坟头,或在坟头放上两块升子形的土块为“坟帽”,有的还插上“引魂蟠”或压以白纸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南云台山旅游攻略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主要景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云台山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河南云台山旅游主要景点

红石峡

红石峡(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整个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

峡谷景观,崖壁通体的赤红色,故又俗称“红石峡”。

红石峡也称“温盘峪”,那里被誉为“中原第一景”。这个景区集秀、幽、雄、险于一身,全、瀑、溪、潭于一谷,有“盆景峡谷”的美誉。温盘峪峡谷夏季凉爽宜人,隆冬则温暖如春,一年无四季,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顺着栈道进入红色岩石陡立的峡谷,发现两侧岩石好像触手可及。温盘峪峡谷最窄处不到5米,最宽处也不过20多米。Z型迂回前进,抬头望只能见到一线天。峪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卉莳草翠,故称红石峡。谷里分布“白龙潭”、“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山”等景观。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8]

潭瀑峡

潭瀑峡地处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沟长2000米,南北走向。沟东面,峭壁耸翠,基岩裸体。沟西面,竞秀峰参差俏丽,峰群一字排列,峰峰直立,争奇斗异。在曲曲弯弯的沟槽内,潆洄着一条会唱歌、会跳舞的溪水。这条能歌善舞的溪水叫小龙溪。它的溪床,由一层层高低不一、色彩有别、宽窄不同、曲折有致、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台阶所组成。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故得雅号:“潭瀑川”。[9]

茱萸峰

茱萸峰俗名小北顶,又名覆釜山,因其形貌似一只倒扣的大锅由而得名。海拔1308米,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于此峰有感而作。峰腰有药王洞,深30米,直径10米,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有古红豆杉一株,高约20米,树干粗达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树龄在千年左右,是国内名木。另有“厨灶洞”、“阎王洞”、“黄泥洞”等十余个洞穴。[10]

河南云台山旅游攻略

门票

1. 旺季(每年3月1日~11月30日):150.00元(不含景区交通)

景区内部交通费:60.00元

联票(含门票、交通):210.00元

联票(含云台山、青龙峡):240.00元

联票(含云台山、峰林峡):270.00元

联票(含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300.00元

2. 淡季(每年12月1日~2月底):60.00元(不含景区交通)

景区内部交通费:60.00元

联票(含门票、交通):150.00元

免票范围:现役军人凭本人士兵证/军官证、革命伤残军人凭本人军残证、离休干部凭本人离休证、65岁(含65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老年人优待证、一级英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可以享受门票免费、车票全价的优待。

半价票范围:全日制在校学生凭注册的学生证、残疾人凭残疾证、60-64岁的老年人凭身份证/老年人优待证、省级以上优秀教师持证件(政府颁发)可享受门票半价、车票全价的优待。如果享有优惠价格的资格,须携带好相关证件。身高低于1.3米的儿童实行门票和车票全免的优待。

景区内部交通费:60元/人。

内部交通费免票范围:身高低于1.4米的儿童。

为了保护环境,也为了游客的安全,云台山实行内部交通管制,所有游客进入景区需要换乘景区绿色观光巴士60元/人。景区内共设有22个乘车点,在游览的过程中,游客可以在需要的站点凭票上下车,景区观光巴士上均有随车讲解员,为游客提供云台出行的基本情况讲解。

开放时间:云台山:夏季:06:00~18:00;冬季:07:00~17:00

青龙峡、峰林峡:06:00~20:00

交通

公交

一、焦作至云台山公交旅游专线(焦作3路公交车的延伸)全长37公里,单程运行时间1小时30分,旅游专线日发四趟(焦作火车站发车时间为:早班06:20、07:20;晚班15:20、15:50),全程票价定为4元。从云台山返程时间为:08:00 、09:00、17:00、17:30。旅游旺季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运行次数。

二、新乡长途汽车站每天上午7:30,下午1:20各有一班直达云台山的旅游专线车。

三、洛阳市锦远汽车站每天上午9:20有一班直达云台山的旅游专线车。下午3:00回洛阳,每位45元。

四、郑州市长途汽车站每天上午7:30、8:30有两班直达云台山的旅游专线车。票价每位45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人为何放弃看起来更卫生的分餐制,最终选择合餐制?

全文共 5356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起吃饭时候的方式,中国人早已经习惯了“合餐制”,一家人都是坐在一起吃饭的,这在每个人心中都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进餐方式,但是相比起来,似乎分餐制要更加卫生一些。每个人自己吃自己的,不会一起夹一盘菜,这样一来可以说就杜绝了相互之间可能造成感染的可能,如果一家人都健康的话,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得了病,这样的进食方式可能就会带来一些隐患。但是我们要知道,其实在很早之前,古人就是用分餐制的,人们吃饭的时候也不是坐在一起的,但是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变成了合餐制,这是为何?为什么古人要放弃这种更卫生的分餐制,而选择了合餐制呢?1.古代的分餐制

中国人聚会,不论是在家中或是在餐馆,如果是享用中餐,一般都是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这种亲密接触的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甚至一些金发碧眼者也偶尔以会食为一乐事。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到这样的危险已经逼近了。

王力教授有《劝菜》一文,对这样的“津液交流”有十分深刻的讽刺。他说十多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一桌人同时操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一碗汤上桌,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一盘菜端上来,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一件山珍海错,一人一筷子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王力先生提到的类似宴会,我们人人差不多都亲见或亲历过,许多人也曾许多次地为这种津液交流作过努力。当然我们只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于这传统产生的负面后果并不用负任何责任,但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置于了危险之中。

这种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它确实算不上优良。这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存在的时间也就是一千年多一点。比这更古老的传统倒是要优良很多,那是地道的分餐方式,我们可以寻到不少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分餐制的证据。

《史记·孟尝君列传》说,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裳。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一定与田文两样,要不然怎么会故意挡住光线而不让人看清楚。这侠士一时怒火中烧,他以为田文是个伪君子,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谢误会之罪。一个小小的误会,致使一位刚勇之士丢掉了宝贵的性命。试想如果不是分餐制,如果不是一人一张饭桌(食案),如果主客都围在一张大桌子边上享用同一盘菜,就不会有厚薄之别的猜想,这条性命也就不会如此轻易断送了。

又据《陈书·徐孝克传》说,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陈宣帝宴饮时,并不曾动过一下筷子,可摆在他面前的肴馔却不知怎么减少了,这是散席后才发现的。原来徐某人将食物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孝敬老母去了。皇上大受感动,下令以后御筵上的食物,凡是摆在徐孝克面前的,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带回家去,用不着那样偷偷摸摸地。这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的筵宴还维持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后汉书·逸民传》记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还乡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又据《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妇人也能轻而易举。

以上是文献上的证据,我们更可以由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和绘画资料,看到古代分餐制的真实场景。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看不到许多人围坐在一起狼吞虎咽的场景。低矮的食案是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而设计的,从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实物,以木料制成的为多,常常饰有漂亮的漆绘图案。汉代承送食物还使用一种案盘,或圆或方,有实物出土,也有画像石描绘出的图像。承托食物的盘如果加上三足或四足,便是案,正如颜师古《急就章》注所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考古已经发掘到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虽然木质已经腐朽,但形迹还相当清晰。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木案平面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长约1米,宽约30厘米上下。案下三面有木条做成的支架,高仅15厘米左右。木案通涂红彩,有的还用白色绘出边框图案。木案出土时都放置在死者棺前,案上还放有酒具多种,有杯、觚和用于温酒的斝。稍小一些的墓,棺前放的不是木案,而是一块长50厘米的厚木板,板上照例也摆上酒器。陶寺还发现了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略小于木案,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蹄、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套厨房用具实物,可以想象当时长于烹调的主妇们,操作时一定也坐在地上,木俎最高不过25厘米。汉代厨人仍是以这个方式作业,出土的许多庖厨陶俑全是蹲坐地上,面前摆着低矮的俎案,俎上堆满了生鲜食料。2.分餐制的发展历史

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在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里,人类遵循一条共同的原则:对财物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在一些开化较晚的原始部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氏族内食物是公有的,食物烹调好了以后,按人数平分,没有饭桌,各人拿到饭食后都是站着或坐着吃。饭菜的分配,先是男人,然后是妇女和儿童,多余的就存起来。这是最原始的分餐制,与后来等级制森严的文明社会的分餐制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渊源上考察,恐怕也很难将它们说成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而且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分餐制的历史无疑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实行,应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虽不能绝对地说是一个小小的食案阻碍了饮食方式的改变,但如果食案没有改变,饮食方式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改变。事实上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确实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现而完成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新出现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图形,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式,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这显然是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唐代时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有一个端坐椅子上的墓主人像,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在敦煌唐代壁画《屠房图》中,可以看到站在高桌前屠牲的庖丁像,表明厨房中也不再使用低矮的俎案了。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一幅描绘宫中大宴准备情形的绘画,描绘巍峨殿宇的侧庭,临池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这便是《备宴图》。

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九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一般区别不大。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绘着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都有大条凳,各坐着三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他们的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式坐着。

还值得提到的有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好像味道不错。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那种几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变改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其实古代的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并不是一下子就转变成了现代的这个样子,还有一段过渡时期。这过渡时期的饮食方式,又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在某些场合还要偶尔出现。例如南唐画家顾阂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据《宣和画谱》说,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情况,令顾闳中去现场考察,绘成了这幅《夜宴图》。

《夜宴图》为一长卷,夜宴部分绘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赏着一位琵琶女的演奏。他们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八个盘盏盛着的果品和佳肴。碗边还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内的一套进食具,互不混杂。这里表现的不是围绕大桌面的会食场景,还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贵族们怀古心绪的一种显露。其实这也说明了分餐制的传统制约力还是很强的,在会食出现后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力。3.合餐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还没有出现后来那样的津液交流的事实。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北方民间有红白喜事会食时,有专人掌筵席礼仪,谓之“白席”。白席人还有一样职司,即是在喜庆宾客的场合中,提醒客人送多少礼可以吃多少道菜。陆游以前,白席人已有记述,《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坐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主席(东道)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在传世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上,我们看到汴京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在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我们也看到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在17世纪日本画中描绘的清代船宴中,我们看到官员们围着一张桌子猜拳行令,桌上摆放着美酒佳肴。这都说明会食传统经过千多年发扬光大,已是根深蒂固了。

当我们现在用力倡导分餐制时,会遇到传统观念的挑战,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会食制在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国烹调术的进步的,比如一道菜完完整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如果分得零七八碎,不大容易让人接受。难怪有些美食家非常担心,担心改革了会食制,具有优良传统的烹调术会受到冲击,也许会因此失掉许多优势,分餐与会食对馔品的要求肯定会有很大不同。其实,这也没什么要紧的,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新的东西。

分餐制是历史的产物,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今天正在追求的新的进食方式,看来只须按照唐代的模式,排练出—套仿唐式的进食方式就可以了。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