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蔡伯城遗址【经典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是两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浏览

1499

文章

1000

篇1:庙儿坪遗址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庙儿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庙儿坪遗址位于静宁县李店乡王家沟村西30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1986年调查。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窑址、白灰面居址和墓葬。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橙黄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附加堆纹,彩陶饰带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瓶、钵、碗;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夹砂红褐、灰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罐、鬲、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郭孜康玛尔土堡遗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郭孜康玛尔土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多玛乡多玛村境内,位于著名的绕协圣洞东南5公里。座落在北靠郭孜红山,朝南面对郭孜草坝,其西200米处是郭孜温泉。土堡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与现代土坯建筑结构有些相似。其底层为石砌墙作基础,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长方形土块筑其墙,墙宽约0.5米,其土质与当地草坝上的土质相同。据当地长者讲,此土堡的真名叫巴姆卡尔,是《格萨尔王传》中的著名女将巴姆所建。他们记事时(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四间没有顶棚的房屋,墙高约两根帐篷杆(即3米左右),现只剩南墙残迹,高约1.4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叠溪地震遗址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叠溪地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叠溪地震遗址位于茂县较场乡东南2.5公里,岷江东岸二级台地上,背靠七珠山,下临岷江河,面积22万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叠溪汉为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即是军事重镇亦是商留集散地。

1937年8月25日,此地发生7.5级强烈地震,山崩地裂,台地下陷,古城沉没,城中军民三千余人全部遇难。地震后古城仅残存东门瓮城一角,南墙一段石狮、石辗、石碑、石缸各一。该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是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窦家坪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窦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窦家坪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贾河乡窦坪村窦坪社,东靠公路,南距宋家崖湾200米,西接窦坪社,北临海子河,遗址长约300米,宽约283米,面积约8.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7米。暴露有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器形有盆、钵、重唇尖底瓶。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彩陶饰黑彩弧线三角纹、圆点纹,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钵,采集有泥质红陶和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刻画纹,彩陶饰黑彩漩涡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三是器形有双大耳罐、缸、壶、玉铲,采集有夹砂灰陶片,饰绳纹、附加堆纹,属齐家文化遗存。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贾河乡:贾河乡位于静宁县城南 77公里,属纯山区乡镇,西与通渭县接壤,南与秦安县毗邻,北靠李店乡,东依仁大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904亩。辖11村,79个村民小组, 2359户, 11320人。现有中小学校11所。主要作物有洋芋、玉米、冬小麦、糜子、谷子等。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已建成五处人饮工程,解决了 户人的用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水沟西夏离宫遗址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水沟西夏离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沿110国道北上平罗县上庙乡沿西侧路口上行到贺兰山大水沟沟口。沟口右侧有一高66米,底宽133.2米的土筑平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穆桂英点将台”。据专家考证为西夏时期李元昊离宫遗址。遗址下方曾多次出土过西夏窖藏钱币和大量的西夏砖、瓦等建筑构件。山口1千米处有保存基本完整的明代长城。三公里处有古寺庙遗址一处。称“上庙”周围多处发现有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沟口山泉常年不断,两岸山势峻峭,山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是郊游、登山的好去处。

据史书记载:李元昊登基称帝后,除大规模扩建都城兴庆府(银川市)外,还在贺兰山东麓大兴土木,沿各个山口修建了大批离宫、寺院,有“绵延数百里”之说。经考古证明,贺兰山东麓由南向北的滚钟口、黄旗口、拜寺口、大水沟口都有大量的西夏建筑遗址,其中大水沟为西夏最大的离宫遗址。

西夏离宫遗址在大水沟沟口两侧,由沙湖向北走十几公里即可到达,南北长4公里。《平罗县志》记载:“位于平罗下庙大水沟侧的西夏离宫之雄伟,建筑台地10余座,其中每座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7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遗址现存有建筑台地数十座,攀山头而眺望,看得出当年那巍峨辉煌、富丽华贵的气势。在西夏离宫遗址,回望后山,极似四尊坐佛,忽隐忽现。离宫之前约3公里的山坡之上,有一条南北向的废渠,便是李王渠。进大水沟向西走3公里左右,有庙一座,称为上庙。走至沟外下庙乡有下庙。正所谓有上就有下一般的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褒斜道留坝段遗址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褒斜道留坝段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留坝段遗址

时代:秦—清

地址:汉中市留坝县青桥驿镇、马道镇、武关驿镇、江口镇

保护范围:(1)青桥驿镇三个点:蔡家坡万年桥遗址、褒斜道遗址青桥驿段、青桥铺古桥遗址,以上3个点的遗址本体为中心,下至褒河水面约10米,上至路面或山体50米以内,左右向外延伸50米以内;(2)马道镇四个点:萧何追韩信处遗址、马道金洞子栈道遗址、樊河铁索桥遗址、白岩山手扒崖道路遗址,萧何追韩信处遗址以“寒溪夜涨”及亭为核心,亭北至凤凰山北角,南至河边,东至316国道,西面外延20米;其他3个点的遗址本体为中心,下至褒河水面约10米,上至路面或山体50米以内,左右向外延伸50米以内。(3)武关驿镇六个点:杨家河坝栈道遗址、纱帽山栈道遗址、武关驿栈道遗址、倒水湾栈道遗址、阎王碥栈道遗址、孔雀台栈道遗址,以6个点的遗址本体为中心,下至褒河水面约10米,上至路面或山体50米以内,左右向外延伸50米以内;(4)江口镇十二个点:白果树栈道遗址、寒水沟栈道遗址、马家湾栈道遗址、田大湾栈道遗址、江西营栈道遗址、磨桥湾栈道遗址、倒角树栈道遗址、猴子岭栈道遗址、锅厂栈道遗址、石垭子栈道遗址、老堰嘴栈道遗址、磨坪栈桥遗址,以12个点的遗址本体为中心,下至褒河水面约10米,上至路面或山体50米以内,左右向外延伸50米以内。

2014年,褒斜道留坝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桥驿镇:青桥驿镇位于留坝县南部,地处汉江主要支流——褒河下游。乡政府驻地青桥铺,距县城45公里。316国道纵贯全境。全乡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630户,总人口2303人。 青桥驿乡有耕地4530亩,其中水田1055亩、旱地3475亩,主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作物。2002年农业总产值3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2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子街。巧尔气召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1925年春,中国0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开展革命工作。0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气召内的西四合院里。这座小院门东向,院内北屋为住房,西屋为办公室,南屋为伙房。当时在这里培训了大批革命领导人,组织领导了各地的农牧民协会,使绥远地区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5年冬,工农兵大同盟在张家口成立,归绥等地的农牧民协会都有代表参加。1927年,-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归绥、包头、张家口等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0绥远工委也终止了在巧尔气召的革命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甘沟驿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甘沟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甘沟驿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甘沟驿村三社祖厉河东与当地一条小河的交汇处,遗址呈四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40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遗址北临小河,西临祖厉河。遗址西现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墙系黄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宽6米,内高5米;外城墙高7-9米。南、北面城墙明显可见两个马面,北面城墙坍塌严重;东、西城墙明显可见一个马面。城门南北对开,南城门有瓮城。城内现有当地群众修建的庙宇,城内其余地方荒芜。地表可见青花瓷片。据《会宁县志》记载,此城筑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明代驿城,是会宁通向靖远的一处重要驿站,为研究会宁地方史志的重要史迹。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沟驿村:甘沟驿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金钟村寨子遗址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金钟村寨子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金钟村寨子遗址,位于筠连县镇舟镇,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西倚高岩,面向东方,大约造于清代道光年间,为当地罗姓地主为躲避兵灾、土匪而修的防御性碉堡寨子。

镇舟镇:镇舟镇位于筠连县东南部,幅员面积63.4平方公里,距县城东南42公里,东接高坎,北界沐爱,西南与落木柔镇、团林乡毗邻,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88个社,人口19487人,其中农业人口18308人。 境内地质复杂,地下矿藏无烟煤丰富,石灰石遍布各村,有奇异的喀斯特地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镇舟河贯穿全境,目前,已开发小水电站2处(洞口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城坝遗址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城坝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坝遗址位于四川渠县土溪乡城坝,又名宕渠城遗址,是賨人文化遗址。

城坝遗址所包括土溪镇天府村、城坝村全部及流溪乡新华村、洪溪村部分,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2005年3月至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发掘,发现有木椁墓、土坑竖穴墓、灰沟、井、灰坑等遗迹;出土有铜器、漆器、铁器、陶器等。

1991年5月,城坝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

保护范围:西、南、北三面至渠江,东接佛尔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平梁城遗址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平梁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梁城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西郊10公里处的平梁寨上。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先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任兵部尚书的余玠令都统张实修筑平梁城,取扫平梁州之义,而山寨遂以此而得名。平梁城居山寨之上,而山寨四周如削,易守难攻,是四川抗御蒙军的古城寨之一。宋时在山寨上修筑城墙达20里,5寨9门,内外两层,排列整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抗蒙期间,州城官民及州衙曾迁入此城寨。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占领巴州城,州城吏民及州衙再次迁入平梁城,并在城内建有鸿禧寺,又名真武庙(已毁)。清咸丰皇帝赐四川提督、抗英将领张必禄为“武壮”谥号,张必禄系古巴州人,死后葬于平梁寨上。山前刊有“武壮佳城”四字。

1933年,红四方面军曾在乎梁城作战,总指挥徐向前在此指挥战斗。

城寨上有天生的平梁洞和古时建造的摩崖造像,城中有古井、饮马池。

清《巴州志》载:出州城西行十余里,山渐高,迤邇以至平梁山下。雉堞(高矮城墙)参差,望之如半天赤城(如浙江天台赤城),缥缈在空际。四周皆悬岩峭壁,仅微径可上,既入城,则平野豁然矣。城创自张实。宋至淳祐,境土日蹙(收缩),兹城僻在一隅,乃以抚平梁州(今汉中)为名。其摩崖云:坐据要地,汉中在掌握,将以为兴复之基,故在南宋不效(南宋时没有效果、作用)。历数百年至昨,‘教匪’(封建统治者对白莲教军的贬称)扰乱,州城残破,官民侨居其中,大军粮饷咸在,经略(官名)额公,亦接印于此,卒之扫平‘逆孽’(封建统治者对白莲教起义军的贬称),川陕肃清,则平梁之名,殆为今设也。后之人抚今追昔,其亦知天人助顺,灵应固自有时欤!

巴州平梁城

平梁城创建以来已历750余年,而今环山城墙、城门、基石犹存。城内建的真武庙、饮马池、州衙署等遗址尚在,城外尚有接印台、石旗杆。平梁城山下的平梁洞,人称仙人洞,据传,昔有一妙通居士在洞中炼丹,人称仙人,故此得名。

保护范围:西、南自寨墙边缘外延150米,北自遗址寨门第一步石梯边缘外延250米至公路旁,东自寨门第一步石梯边缘外延300米至龙背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鹤鸣山道教遗址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鹤鸣道教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鹤鸣乡鹤鸣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本家和鹤鸣山历史遗迹,均一致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鹤鸣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称及沿革均已湮没难寻。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可考,然隋唐之际,尝有旧址,而宋开宝、元至正年间皆敕赐重建".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五次遣使在此举行万寿大醮。张景贤记载了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醮的盛况,"分遣使臣,于治世元岳等五处(齐云山、三茅山、王屋山、武当山、鹤鸣山),会地方守臣,以八月十日万寿节,各诣其所,建祈天永命大醮,集庆安邦,而鹤鸣其一焉。唯时两台及地方重臣,暨诸郡邑守宰,莫不咸在,以供厥事。逮今凡五举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祷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药物、赐经卷于鹤鸣山,以示褒奖。明末清初,随着全真道的兴起以及武当山陈清觉仙师人川整顿教务,与蜀中许多道观一样,鹤鸣山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所属,并至今承其戒坛。

据地方史志记载,历史上鹤鸣山曾殿宇鳞次,鼎盛时期有太清宫、文昌宫、三官殿、迎仙阁、慈航殿、三清殿、玉皇楼等殿、宫、庭、阁建筑上百间。直至上世纪中叶,这些建筑仍保存较为完整,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损毁。1987年,鹤鸣山恢复宗教活动,并逐步重建了迎仙阁、斗姥殿、三圣殿及道众生活配套设施。今天的鹤鸣山,香烟袅袅,古木参天。山脚之下,草丛中有一块斑驳的石碑标明了昔年古观的旧址,熙熙攘攘的信众从旁边拾级而上,来到依山而建的各个殿堂,焚香朝拜,祈求福佑。

保护范围:遗址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伸4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为文化旅游景点。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庆甸遗址座落在麦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5年(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座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扫帚墩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扫帚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扫帚墩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平头川镇马路村上咀社东扫帚墩山顶。

扫帚墩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平头川镇:平头川乡位于会宁县东部,北与大沟乡接壤,南和老君乡毗邻;西同八里乡相连,东靠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苏堡乡。总面积117.85平方公里,共有2943户,14198人。现辖9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19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 经济建设:平头川乡是一个农业乡,海拔2107米-1830米之间,耕地均属山坡地,气候属温带季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真寺大殿遗址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清真寺大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清真寺大殿遗址

清真寺大殿遗址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大北街中段,清代。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坐西向东。原建筑面阔三间10.2米,通进深五间14.85米,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现已无存,遗址东侧另建一新大殿。殿内存光绪十九年(1893年)“永捐铺房”碑1通及光绪年款“至诚无息”、“心维清真”、“覆帱恩深”、“大道惟一”、“明经堂”、“清真古寺”等匾额共6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咸阳城遗址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秦咸阳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宫殿群之间,就象是银河亘空,十分壮观。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阳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1974~1975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在咸阳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地方,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的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西侧为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西侧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经过遗址复原后可知这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跨越谷道的飞阁把二者连成一体,是极富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一层台高6米,平面呈L形,可分为若干个小室。

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边的四室是宫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内容丰富的壁画和一些陶纺轮。最东1室内有取暖的壁炉及大型的陶质排水管道,推测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贮存食物的窖穴。主体宫室建在高台之上,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米,地表为红色,即所谓的“丹地”,门道上有壁画痕迹,表明这是最高统治者的厅堂。

在1号遗址的西南方,还有一处结构十分复杂的宫殿遗址。已发掘出的阁道长32.4米,宽5米,两侧满饰彩色的壁画,壁画内容是秦王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图,其中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题材。古代的宫廷壁画因为大都毁坏不存,所以这些保存下来的秦代的宫室壁画,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中国建筑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咸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从50年代一直进行至今,随着工作的深入,将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文物考古新发现展现在人们面前。(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毗卢寺村遗址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毗卢寺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寺村遗址·新时器时代·千阳县城关镇毗卢寺村。

A、东至千灵公路以西30米,西至高洞沟东邻崖畔以东30米,南至村庄北邻断崖以北30米,北至接千灵公路的高洞沟路以南30米。

B、东至千灵公路,西至高洞沟东邻崖畔,南至村庄北邻断崖,北至接千灵公路的高洞沟路。

城关镇:千阳县城关镇地处宝鸡市以北,千河川道,东临冯家山水库,南接宝鸡县,西邻寇家河乡,北倚南寨镇,为县城所在地,总面积 120.85 平方公里,镇辖 11 个行政村, 2 个社区居委会, 27445 人,其中农业人口 4321 户 15835 人,山、川、塬各占三分之一,全镇共有耕地 20246 亩,其中水浇地 5111 亩。是县上的三产重镇、蔬菜大镇、奶畜强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丫髻山古窑遗址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丫髻山古窑遗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靖安县东源乡丫髻山,创建于南宋,兴盛在元代,至明代衰落。据中源乡脑上村《胡氏宗谱》记载,南宋中期,当地胡文靖在丫髻山始建瓷窑。窑址在垴上以西3公里处,距县城86公里。窑址有上山和下山两处。上山多为覆烧组合瓷器残片遗存。下山有覆烧堆积与迭烧遗存。丫髻山主烧青白瓷,也有部分青瓷,产品多为民间日用器皿。胎骨细而坚致辞,呈淡灰色。青白釉泛青灰,主要器形有杯、碗、盏、罐、盆、高足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山顶崖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山顶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顶崖遗址位于清水县红堡镇咀儿村。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1982年12月31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鸭儿沟为界;西:以安坪村村民住宅区为界;南:以断崖为界。北:以端山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

红堡镇:自然环境:红堡镇位于清水县西部,总土地面积8.18万亩,总耕地面积3.37万亩。平均海拔1334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年平均气温9°C,全年无霜期180天。行政区划:辖2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922户,乡镇总人口27490人,乡镇从业人员13869人。六通情况:26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有线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有旧地基遗址和曼干遗址,因发现于云县忙怀而得名。旧地基遗址位于离云县忙怀镇两公里的地方。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1974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探测发掘情况表明,以忙怀为代表的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是云南省新发现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在澜沧江中游的临沧地区有大量分布,在上游的保山、怒江及下游的西双版纳等地均有较多发现,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以砾石石片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或称为双肩石斧、双肩石铲、石钺、带榫石器等)为特征。旧地基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约1.56万平方米。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在约1米厚的文化层里,发掘出了石斧、石网坠、印模、陶片、石砧等文物。石器均是用鹅卵石打制成的钺形肩石斧和靴形肩石斧;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陶器多是罐子类,包括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

陶器上的纹饰,有素面、绳纹、乳钉纹。曼干遗址位于云县东南部栗树乡曼干村公所的小曼干村。遗址地势相对平缓,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北高南低,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打制有肩石斧为主,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是采用天然砾石打制而成。有部分磨制条形石斧,是两面加工磨制成的,相对较精致。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少量石刀,形状像月亮,刀刃部稍微作了一些修理,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没有特定的刀刃口。陶器较少,主要有印模纹、刻划纹、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绳纹等三种纹饰。此外还有一些石器半成品、石片、石球、石锤等。忙怀新石器遗址,以其独特的打制石器,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特别是双肩石器,被考古学家确定为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云南临沧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是澜沧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忙怀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文化分布,表明了澜沧江是沟通滇西与祖国西北的一条文化走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