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施跟范蠡的故事(最新20篇)

西施犬又称中国狮子犬、狮毛犬。原产于中国。很多人都喜欢养狗狗,那么今天问学吧小编就教给大家怎样养西施犬。

浏览

1681

文章

54

篇1:西施大桥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在诸暨的浦阳江上,横跨着许多雄伟的现代化大桥,其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桥,它叫西施大桥。

西施大桥非常雄伟,桥长120多米,宽20多米,中间行车,两旁走人,全部用水泥和钢筋混和而成。桥下有两个又粗又高的桥墩,稳稳地拖着桥身。桥面两旁,有两排整整齐齐的路灯,如同两排在桥上值班的卫士,桥中间有两个拱形的红红的缆管,犹如雨后的彩虹,使得大桥既美丽又壮观。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有三个小桥洞,平时,川流不息的江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江水还可以从这三个小桥洞流过。

西施大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诸暨人民的骄傲。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会“情人眼里出西施”?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形容各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在情人的眼里,自己的女人就像西施一样美丽

方法

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 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 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 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 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 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 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 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西施最后的结局怎样了?西施为什么没有孩子?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各种传说最多的美女。毕竟西施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正史中对于她的记载有限,所以西施的事情很多也是后人想象杜撰出来的。例如西施最后的结局就有高达6个版本之多,所以大家看起来也是云里雾里,关于西施真正的结局可能也是个谜了。不过西施为什么一生都没要孩子呢?这点还是可以讨论讨论的。

从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皆罪于女,认为其红颜祸水,祸国殃民,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西施,当人们谈到西施时,不仅仅称赞她的美丽,更称赞她以身救国的行为,无人将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

西施留给世人传奇,同时也留下无数话题,其中之一就是西施荣宠后宫多年,为何一直没有生下子嗣?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从西施个人角度而言,她不敢生下孩子,何出此言?

从郑旦的结局可以推断出来。当年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获得吴王夫差信任,为了进一步麻痹吴王,特从民间挑选美女送去吴国,除了西施,还有一位绝色美人郑旦。初到吴国,西施与郑旦两人备受恩宠,一人入了姑苏台,一人住了吴宫,雨露均沾。可好景不长,根据史书记载,郑旦很快为吴王生下一子,只可惜不久后夭折,再后来这位绝代美人忧思成疾,抑郁而终。郑旦的死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里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却给了西施巨大的震撼,我们有理由相信,郑旦之死背后并不简单,为什么呢?

首先,郑旦与西施性格截然相反,她好剑舞,为人仗义,丧子之痛虽然痛彻心扉,可对于这样一位心胸宽广的女子而言,绝不至于令其抱憾而终;其次,郑旦孩子莫名夭折,在史书里也只是一笔带过,很显然背后原因不简单,因为无论是越王,还是吴王,都并不希望有这个孩子出现,而对此,郑旦后来也心知肚明。虽然她与西施肩负复国重任,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朝夕相处里,郑旦极有可能是爱上过夫差的,否则不会为其诞下子嗣,只可惜,她的命运早已经被安排好,一旦有所偏离,就注定是悲剧收场。郑旦死后,夫差极其悲痛,但伊人已逝,再大的悲哀也无济于事。目睹这一切的西施,自此心内自有定夺,她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所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一清二楚。

第二,从越王勾践的角度出发,西施和郑旦是他送去吴国的间谍,自然不希望她们生下夫差的孩子,因此在一开始就会叮嘱好她们。

除此之外,根据野史传说,勾践与西施之间也并不仅仅只有君臣之谊,同时也有男女之爱。当初西施以美貌扬名天下被送去宫中,勾践对其也是一见钟情,之后西施一直在越国皇宫内接受培训,久处之下,两人也是情投意合,只是在家国大义面前,儿女情长只能被搁置。西施在夫差身旁多年,却始终不忘故国,坚守本心,与勾践的这份感情起了主导作用。

勾践后来三千越甲吞吴,留下史书传奇,而西施却下落不明,有人说,西施最后自缢而亡,也有人说,她被沉湖,随水而去,无论是哪种结局,都不见史书明确定论,但笔者想,吴国灭亡后,西施大抵也消香玉损了,因为她虽然是越国的大功臣,但她的美貌,始终是一种威胁,她的存在,也时时刻刻提醒着越国王室,他们曾经将一个国家的复仇放在一个女子的身上,西施可以是传奇,可以被歌颂,但她不能出现于世人面前。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西施最后不因吴国人而死,却因越国人而亡。

而让这一代美人,越国大功臣消失的人,极有可能是越国王后,而王后此举,除却前面分析过的原因,还有很大可能是出于一个女人的防范心理,她曾经一手调教西施入吴宫,让她在后宫得以生存,独得恩宠,自然在她心里明白西施并不简单,再加上她有沉鱼落雁之貌,倘若她功成归越,极大可能会被勾践纳入后宫,到时候即使越王不因西施而动摇自己的王后之位,也会对西施恩宠有加,假以时日,自己会备受冷落。出于女人的直觉,她极有可能会在西施归国之前,选择让西施消失。历史纷纷扰扰,无数真相成为了时光的秘密,西施的一生也就这样随风而去,只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西施熊多少钱一只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熊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可爱之外,还因为体型小、占空间不大,其食物、器材都比其他许多动物花费得少,那么西施熊多少钱一只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据小编了解,在花鸟市场最普通西施熊的价格一般在25到40。金色的60,银白30,黑色80,比较好的虎纹头西施熊市场价大约在150元左右,要看你的经济能力啦,罕见色大多150元。

而且,西施熊为长毛种的宠物鼠,不会咬人,而且在市场上,甚至广州花鸟市场上都很少出现,本来是一种高档的宠物鼠,以往一只纯色的高品质的长毛西施熊,在淘宝上面还卖到200一只,后来除着国内引种不断增多,普通毛色的长毛熊价格也有所下跌,不过那些毛色漂亮的长毛熊因为数量仍然十分少,价格还没有下跌得很多。比较先进入中国的是香港,在香港一只普通杂色的长毛熊以往卖80左右一只,后来从香港大量进入国内众多城市,脸看起来更加憨态可掬,明显的区别在于:

1、全身的毛更长更多更厚;

2、没有红眼;

3、没有眼圈;

4、目前有纯白色,臭鼬色,黑色,金色,黑金色,白金色,金黑白三花色,丝绒黄(极为罕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郑旦比西施漂亮,为何没有列入四大美女之中?

全文共 1905 字

+ 加入清单

四大美女是谁,很多人应该都可以脱口而出了,而在四大美女中,年代最为久远的自然就是春秋时期的西施了。西施作为越王勾践复国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也是备受尊崇的。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实在当时,西施并不是被看好的,因为还有一个是勾践重点培养的对象,名为郑旦,原本可以说勾践是更希望通过郑旦来迷惑夫差的。可是为什么后来,郑旦却不如西施了呢?郑旦比西施更美,为何她并没有列入四大美女当中?1.郑旦简介

郑旦,春秋末期越国美人。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居浣纱溪东。美艳绝伦。

越王勾践自吴归越,卧薪尝胆,誓灭吴国。郑旦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中的一员,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吴王夫差。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

郑旦为越国美女,是历史上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与西施同处于春秋时期。郑旦好剑,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成了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与西施一同被越王勾践选中,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和郑旦的牺牲奉献是分不开的。

现今浙江诸暨鸬鹚湾村仍以郑姓为主,村北临江建有“郑旦亭”,以纪念这位爱国女子。2.郑旦为何没有列入四大美女

郑旦很多人都不知道,由于时代久远,西施留下来的资料都非常的少,郑旦就更加的少了,但从史书中可以推测出来,西施和郑旦是闺蜜,并且郑旦比西施还要美。

郑旦和西施是老乡,他们都生活在苎萝村,从小玩到大,到了二八妙龄,两人都是美得惊艳,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闺蜜。

一开始西施是自卑的,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西施的不自信,作为闺蜜的郑旦常常鼓励她。西施说自己的脚大,郑旦就让她穿长裙,这样就可以遮住了。西施说自己的脸太小,郑旦就带她去河边看倒影,郑旦说,你看,鱼儿都无法避免你的美,被陶醉了。

有时候名气大也带来很多弊端,她们这两位美女就深深的体验到了。那时候越王勾践败给了吴王夫差,勾践要复兴报仇,所以只能给夫差伏低做小,等他回到越国以后,范蠡又献上了美人计,给夫差送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

因为当时郑旦和西施名气太大,自然就被选上了。勾践前后准备了十名美女打算送给夫差,但是这时候有人说,这些美女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们都是普通人,缺乏训练,吴王夫差也只是尝尝鲜,但是很快就会厌烦的,所以要锻炼她们,教给她们贵族礼仪。

于是这十名女子开始学习礼仪规范,唱歌跳舞样样具备。在训练的过程中,范蠡跟西施有了相互的好感。这些美女中,吴王夫差最喜欢的是西施和郑旦,西施是一种柔弱美,郑旦是一种英武美,所以这两位美人都得到重用。

西施和郑旦都是间谍,她们当然使出浑身解数,来讨夫差的喜欢。在这个过程中,郑旦竟然生病了,不久还病死了。对于郑旦的死,夫差非常的伤心,但他很快又把注意力全放在西施身上。

话说回来,为什么郑旦比西施还美,却没能跻身四大美女的行列呢?其实就是因为最后的成功都是跟西施有关,郑旦死得早,没人记得她,如果她也活得很久,那么她也会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

可见,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有成就的,并不只是看脸,如果只是看长得够不够美,就评为四大美女,那显然是没有智慧的。3.郑旦之死

郑旦与西施,是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的一对美女。她们来自同乡同村,入吴的职责相等,但郑旦的命运没有西施好。就连她的死,也始终是个谜。后人关于郑旦之死,有多种文学的联想。

史书记载,吴王夫差见西施、郑旦大悦,收西施于姑苏台,收郑旦于吴宫。后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史官称,郑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宠”。台湾柏杨先生在他的《皇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两位美女没有辜负她们所受的长期严格训练,进宫后不久,就把吴王宫的其他得宠的漂亮小姐,统统挤掉;把吴夫差先生吃的死脱。

不过,两位美女之间,西施与郑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相同。可是,在吴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里,却有了差异,大概西施女士的调调正适合他的调调,他就也特别宠爱西施。相形之下,郑旦女士就感觉到寂寞,美丽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过了一年,她竟忧郁而终。吴夫差先生难过了一阵,把她安葬在黄茅山,立庙祭祀。呜呼,郑旦女士这种下场,使人疑问丛生,可能两位同是越国的美女发生内斗。然而,无论如何,西施女士名传千古,而郑旦女士却与草木同朽,默默无闻……然而,距郑旦女士之死,已两千四百年矣,仅此一见,又流传不广,哀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西施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哪一个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谁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有着“沉鱼”的美称。她常年在江边浣纱,随着时间的流逝,容貌一天比一天标致,就连在水里的鱼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泳,渐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就有了“沉鱼”的美称,一直流传至今。

西施生长于战乱年代,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谋求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使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励精图治,最终攻灭吴国,成功复仇。相传灭吴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隐姓埋名度过余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范蠡和西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范蠡为什么选择退隐

全文共 167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范蠡和西施,他们两个人在越国帮助勾践复仇,一并直接让吴国灭亡。不得不说,范蠡的这个法子确实是非常有效,但是对于西施来说确实是有点残忍。毕竟这是一招“色诱”!那么范蠡和西施的结局是什么呢?范蠡为什么最后会选择退隐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范蠡和西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春秋时期,为争霸,处于南方的吴国与越国杠上了,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战败,被迫向吴国求和请降,越王勾践并到吴国忍辱含垢三年,归国后要报受辱之恨。

大夫范蠡与文种拟定了兴越灭吴九术,其中有一条就是“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然而这个美女就是西施!

范蠡在灭吴中立了大功,越王勾践封他为上将军。他的老师计然曾提醒过他,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他起初还不太相信,慢慢地,他也看出勾践好大喜功,生性残忍,体会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机感,便决定急流勇退,离开勾践。

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让西施这样的一个弱女子,为国家做出那样大的牺牲,让范蠡觉得心怀愧疚,离开越国时就把西施也悄悄带走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范蠡隐名埋姓,改名为鸱夷子皮,脱下官服,换上一袭平民的衣服,相携西施西出姑苏,游历名山大川而去,做起了神仙眷侣。

2、范蠡为什么选择退隐

在吴国之时,范蠡一方面用自己的忠诚和语言打动夫差,一方面对夫差进行金钱和美色等多方面的诱惑。给了越国很多时间和空间去重建军队和农田,为战争做准备。最终卧薪尝胆将近二十年的勾践,终于等来了合适的时机,一举击败了吴国。

然而这时,范蠡却早早的离开了勾践,不像患难时的忠心,范蠡奉劝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看到勾践患难中忍辱负重的精神,也看到了勾践只能共苦无法同甘的本性,范蠡保住了姓名。从此开始了美人在怀,经商积资成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的生活。

不得不说,聪明的人总能找到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不贪图名誉,以及功劳,不被短暂的赏赐和美言迷惑,看透本质,然后洒脱的开始另一段生活,依然风生水起,有的时候,就是要懂得适时的离开和放弃,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机会。

3、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是真的吗

《史记》清楚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在这里,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后来,范蠡到陶经商,也没有西施。

在记载春秋战国历史比较严肃的史书中,如《左传》、《国语》、《史记》等均没有提到西施,《国语·越语上》提到越国送美人的事,但没提西施名字,西施的故事是后人演绎出来的。

西施是没有在《国语》、《史记》等书中出现。不过,这不等于历史上没有西施这个人。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曾多次提到西施。比如,《墨子·亲士篇》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比干、孟贲、吴起三人都在《史记》中多次出现,照此推论,西施当确有其人。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生活的时代距吴越争霸时间最近,因而他所说的西施当是可信的。

此外,在《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书中也出现过西施的名字,在《庄子》一书中,三次提到西施,其中有著名的“东施效颦”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综合有关材料,可以说,西施是春秋后期越国的一个普通的乡间女子。因越国要灭吴国,施用美人计,于是派范蠡到各地寻找美女,西施天生丽质,美貌无比,被选中送给了吴王夫差。西施的任务是以美色迷惑夫差,削弱夫差的意志和斗志。越国打败吴国后,西施完成了使命。因为西施不是有影响的大人物,所以不为史家所重视,民间老百姓却非常喜爱这个美丽的女子,同情她的遭遇。在中国文化中,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演绎出的丰富多彩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故事中,人们对他们或褒彰、或贬斥,老百姓的思想感情通过他们的故事得到了表达和宣泄。尽管关于西施的史料不多,但是老百姓同情西施的命运,于是围绕西施的故事就越传越多,越传越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施熊怎么养?西施熊饲养须知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熊属于长毛仓鼠,被毛修长飘逸。性格温顺爱干净,比较好打点。西施熊怎么养?西施熊饲养须知

西施熊怎么养

西施熊怎么养一、食物、西施熊是比较好养的,不太娇生惯养的,平时西施熊对食物上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只是饿了要吃,挑食是没有的。不过和人一样,有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我们常见的西施熊都是人工培养的,所以天生的体质更弱,尤其是肠胃方面。所以水分过多的瓜果蔬菜,或者其他不洁的食物都会导致西施熊拉肚子,有可能出现肠胃炎。所以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补充水分的话,可以使用凉白开,或者直接用蔬菜补充水分,比如生菜就不错。

西施熊怎么养二、毛发打点、西施熊是长毛的仓鼠,而且会有换毛的习性。所以如果出现无皮屑脱毛的话,这就是它在换毛了,是一种正常现象,宠主不用担心。西施熊是不仅仅体型大,而且心也大,因此西施熊有独居的天性,聚绝对不要不要进行合养。你要多养的话,一定要分笼,不然绝对只会剩下一只。西施熊在断奶之后就要分开,除非交配期间,让公母交配。

西施熊怎么养三、环境、西施熊的记忆力也是不错的,非常善于越狱,所以要独居它的各种越狱方式,否则会出现重复越狱的现象。除此之外,西施熊与别的仓鼠不同的在于,睡眠时间很长,一天要睡17个小时,而且不适合住房子。西施熊住的房子很容易变得湿漉漉的,所以为了不影响毛发,还是不要的好。另外一个不同点在于西施熊是可以水洗的,不过需要保持温度,在洗完之后也要立马吹干,保持干燥。洗澡的话,一般是每隔两周以上洗一次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炒西施舌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

又名: 沙蛤

简介

Title 简介

“西施舌”又名“沙蛤”,是福建著名的海珍。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的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海蚌”贝类,人们称它为“西施舌”。

福建地区很早就用“沙蛤”制成美味佳肴。“沙蛤”生长在浅海的泥沙中,肉质鲜嫩爽口,深受食客的欢迎。30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曾称赞“西施舌”是闽菜中色香味形俱佳的一种“神品”。

炒西施舌 本地网

产地: 福建

类别: 菜

制作方法

Title 制作方法

【原料】

净西施舌350克,水发香菇15克,净冬笋15克,芥菜叶柄20克,湿淀粉10克,绍酒15克,白糖5克,白酱油15克,味精5克,上汤50克,芝麻油5克,生油40克。

【制法】

(一)将西施舌肉去裙,每只均片成相连的两扇,洗净。芥菜叶柄切成长2厘米的菱形片,香菇每朵切成3片,冬笋切2厘米长、1.3厘米宽的薄片。用白酱油、白糖、味精、绍酒、芝麻油、上汤、湿淀粉调成卤汁。

(二)将片好的西施舌放入60℃的热水锅汆一下捞起,沥干水分。炒锅置旺火上,下生油烧热,将芥菜叶柄、香菇、冬笋片放入颠炒几下,随即倒入卤汁煮沸勾芡,汁粘时放进西施舌肉片,迅速颠炒几下,装盆即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施是哪国人 西施是越南人吗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人,并不是越南人。在越国出生,和王昭君等人被称之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拥有的角色的容颜,被大家称之为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其中成语所描述的就是西施。

一、西施的相关典故:

当年越国决定选美,排在第一在进京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围观,导致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的越国相国,在看到之后,索性就让西施住进边上的一个小楼,然后在边上张贴榜单,想要看美女付一文钱即可。西施登上朱楼就如同是仙女下凡,无数的人排起长队,想要看西施的真实面容,有一些人负了无数次,总是觉得百看不厌。

二、西施活了多少岁

历史上西施总共是活了30岁。其实是出生于绍兴诸暨苎萝村,来自于一个贫穷的人家,父亲主要是以砍柴为生,母亲主要是以浣纱为主,但是西施长得貌美如花,是美的化身更是美的代名词。从古至今,人们对他都拥有着众多的评价。

三、西施的结局

在越国灭掉吴国之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越王在看到西施的美貌之后,就决定让西施留在自己的身边。可是范蠡一直坚持反对,让越王一定要吸取教训,千万不要被美色所诱惑。接着就用越王的车把西施直接骗到湖边上,又让西施坐上了船,到了湖中央时,狠心的把西施直接推下船就这样死在太湖之中。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如果在灭亡之后,所有人把怒火都发泄到西施的身上,用绸缎把西施一层一层的裹住,然后扔在扬子江的中心。在东坡异物志中有明确的记载,一面写着在扬子江有美人鱼又被称之为西施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如何挑选西施舌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是我们最常吃的一种食物,但是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每次吃的时候可能口味和口感都有一些不同,其实在购买的西施时候一定要掌握好选择的方法,这样才能购买到更加美味的食物,下面一起看一下什么样的西施好。



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的为佳。

通过对什么样的西施好的介绍以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以前在购买的时候可能没有挑选好,所以回家吃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美味,了解以后我们以后在购买的时候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试一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西施胸口疼,到底是什么病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师法东来”的故事来源于《庄子·田芸》:“Xi之心不在焉,丑者见之而美,返之而心不在焉。”。富人在其中看到它,牢牢地关在门后,而不是出去;当穷人看到它,他们带着他们的妻子离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Xi·石最美丽的动作是她心痛时紧皱眉头,这使人们非常爱她。同一个村子里的东施一点也不知道,只是模仿,开了个模仿东施的玩笑。

模仿别人是一个熟悉的故事,但是...

为什么石的心这么痛?

几千年来,没有人给出答案。大家似乎都更关心石的相貌和她的死因。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疾病及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因此石胸痛之谜有了一个可能的、合理的解释。

大多数历史学家把Xi·施的胸痛归因于心理和精神因素,认为她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负有责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今天,我们再一次从史书上考察石的成因。“石,其美之多也,貌极。疾病引起的疼痛是痛苦的,眉毛是苦的。”该记录为Xi石胃灼热的诊断提供了临床线索。我们大胆推测,氏病最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肌桥。

诊断:先天性心肌桥

什么是心肌桥?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在心脏表面或心外膜深层的心外膜脂肪中行走。当冠状动脉的一段被心肌包围时,这一段心肌称为心肌桥。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当心脏收缩时,运行在心肌之间的冠状动脉被心肌桥压缩,导致收缩期狭窄。当心脏放松时,冠状动脉的压力消散,冠状动脉狭窄消失。

这种由心肌收缩引起的冠状动脉收缩将导致供血区缺血,从而导致心脏疼痛。

如箭头所示,心肌收缩期间冠状动脉血管受压导致缺血。

为什么是心肌桥?

为什么认为Xi氏病是心肌桥而不是冠心病或心绞痛?

首先,石很年轻,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发病率往往集中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虽然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趋于年轻化,但吴、岳当时的饮食以鱼米为主,不含高脂肪食物,预期寿命未达到冠心病高发年龄。

其次,心绞痛的发作往往与过度劳累有关,而Xi石的发作似乎与体力劳动或锻炼无关。据史料记载,氏心绞痛似乎随时都会发生,但也可以自行缓解。因此,从病因的角度看,Xi·史并不像她有心绞痛。

浣纱没有过度劳累,是吗

第三,石的胸痛伴随了她一生。她年轻时患上了这种疾病,并被固定在心前区。疼痛可以自行缓解,但病程进展缓慢,没有恶性结果。从这些特征来看,石患先天性心肌桥的可能性很高。根据冠状动脉穿入心肌的厚度,心肌桥可分为浅型和深型。石的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极有可能患有深型心肌桥。

还有什么?

此外,胸痛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例如胸膜炎和肋间神经痛,但这些疾病的发作通常是有时间限制的,不会伴随一生。至于反流性食管炎,王武夫差和范蠡大概不会忍受一个漂亮女人的口气。

也许读者会问:今天医生如何诊断心肌桥?

由于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CT的临床应用,如今患者可以接受创伤性和危险性的冠状动脉造影和非侵入性心脏CT冠状动脉重建。目前,这些方法已成为医学领域诊断心肌桥的常用手段。

冠状动脉造影和高分辨率CT是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方法。

东施没有心肌桥病,不能模仿Xi施。但是如果石今天还活着,胸痛能治好吗?也许不是。

目前,心肌桥的治疗主要是内科保守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肌收缩可以缓解症状。

也有医疗机构使用支架、旁路或手术释放心肌来治疗症状严重的心肌桥,但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风险。心肌桥支架治疗后支架阻塞是常见的。搭桥手术后也容易发生桥阻塞。手术释放很难掌握规模。如果释放太彻底,将容易导致冠状动脉损伤和不完全释放,这将导致疤痕形成和加重症状。因此,有必要向心脏病专家咨询具体的治疗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范蠡西施陶山风景区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陶山位于肥城市北部,属泰山山脉,中华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此隐居经商,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发祥地。陶山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

72

名洞,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有诗赞曰:

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

。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

20

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是您访古探险的理想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花中的西施是什么花

全文共 2591 字

+ 加入清单

每种花的容貌都是不同的,就像世间的人容貌也是不同的。西施是中国古代的越国美女,容貌无人可比,天生丽质,为四大美人之首。那么,花中西施是什么花呢?它的花语又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花中西施是杜鹃花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现在,杜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

杜鹃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很广泛。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中国以杜鹃种类之多、数量之巨著称,中国是杜鹃花资源的宝库。现在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更多。

杜鹃花的花语:“永远属于你”

杜鹃花代表了爱的喜悦。据说喜欢杜鹃花的人都纯真无邪,当他们见到满山杜鹃盛开,就是爱神降临的时候。

此外,杜鹃的花语还有“节制欲望”,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只在自己的花季中绽放,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

杜鹃花的栽培技术

土壤

杜鹃是喜荫的植物,太阳的直射对它生长不利,所以杜鹃专类园最好选择在有树影遮荫的地方,或者在做绿化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有意地在专类园中配置乔木。杜鹃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但由于各专类园和景观都要用水泥做道路和铺装,使得杜鹃栽植地土壤板结,碱性严重,所以必须把栽植地的土壤进行更换,并加一定量的泥炭土。

长江以北均以盆栽观赏。盆土用腐叶土、沙土、同土(7:2:1),搀入饼肥、厩肥等,拌匀后进行栽植。一般春季3月上盆或换土。长江以南地区以地栽为主,春季萌芽前栽植,地点宜选在通风、半阴的地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以酸性沙质壤土为宜,并且不宜积水,否则不利于杜鹃正常生长。栽后踏实,浇水。

栽种

杜鹃最适宜在初春或深秋时栽植,如在其它季节栽植,必须架设荫棚,定植时必须使根系和泥土匀实,但又不宜过于紧实,而且使根茎附近土壤面呈弧形状态,这样既可保护植株浅表性的根系不受严寒的冻害,又有利于排水。

温度

4月中、下旬搬出温室,先置于背风向阳处,夏季进行遮荫,或放在树下疏荫处,避免强阳光直射。生长适宜温度15-25℃,最高温度32℃。秋未10月中旬开始搬入室内,冬季置于阳光充足处,室温保持5-10℃,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否则停止生长。

浇水

杜鹃对土壤干湿度要求是润而不湿。一般春秋季节,对露地栽种的杜鹃可以隔2-3天浇一次透水,在炎热夏季,每天至少浇一次水。日常浇水,切忌用碱性水,浇水时还应注意水温不宜过冷,尤其在炎热夏天,用过冷水浇透,造成土温骤然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干扰植株生理平衡。

栽植和换土后浇1次透水,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根部成活生长。生长期注意浇水,从3月开始,逐渐加大浇水量,特别是夏季不能缺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勿积水,9月以后减少浇水,冬季入室后则应盆土干透再浇。

湿度

杜鹃喜欢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但有些杜鹃专类园都建在广场、道路两旁,空气流动快,比较干燥,所以必须经常对杜鹃叶片进行喷水或对周围空气进行喷雾,使杜鹃园周围空气保持湿润。

施肥

在每年的冬末春初,最好能对杜鹃园施一些有机肥料做基肥。4-5月份杜鹃开花后,由于植株在花期中消耗掉大量养分,随着叶芽萌发,新梢抽长,可每隔15天左右追一次肥。入伏后,枝梢大多已停止生长,此时正值高温季节,生理活动减弱,可以不再追肥。秋后,气候渐趋凉爽,且时有秋雨绵绵,温湿度宜于杜鹃生长,此时可做最后一次追肥,入冬后一般不宜施肥。

合理施肥是养好杜鹃的关键,喜肥又忌浓肥,在春秋生长旺季每10天施1次稀薄的饼肥液水,可用淘米水、果皮、菜叶等沤制发酵而成。在秋季还可增加一些磷、钾肥,可用鱼、鸡的内脏和洗肉水加淘米水和一些果皮沤制而成。除上述自制家用肥料外,还可购买一些家用肥料配合使用,但切记要“薄”肥适施。入冬前施1次干肥(少量),换盆时不要施盆底肥。另外,无论浇水或施肥时用水均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应酸化处理(加硫酸亚铁或食醋),在pH值达到6左右时再使用。

修剪

修剪整枝是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调节生长发育,从而使长势旺盛。日常修剪需剪掉少数病枝、纤弱老枝,结合树冠形态删除一些过密枝条,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植株生长。对于杜鹃园须经常检查,发现有枯枝、病枝,应及时清除,以减少病虫害在杜鹃中蔓延。

蕾期应及时摘蕾,使养分集中供应,促花大色艳。修剪枝条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剪去交叉枝、过密枝、重叠枝、病弱枝,及时摘除残花。整形一般以自然树形略加人工修饰,随心所欲,因树造型。

花期

若想春节见花,可于1月或春节前20天将盆花移至20℃的温室内向阳处,其他管理正常,春节期间可观花。若想“五一”见花,可于早春萌动前将盆移至5℃以下室内冷藏,4月10日移至20℃温室向阳处,4月20日移出室外,“五一”可见花。因此,温度可调节花期,随心所愿,四时开放,另外,花后即剪的植株,10月下旬可开花;若生长旺季修剪,花期可延迟40天左右;若结合扦插时修剪,花期可延迟至翌年-2月。因此,不同时期的修剪,也影响花期的早晚。

1.

2.

3.

4.

5.

6.

杜鹃花的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纤细,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1.5-5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微反卷,具细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叶柄长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鳞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顶;花梗长8毫来,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状长卵形,长5毫米,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冠阔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长3.5-4厘米,宽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长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红色斑点;雄蕊10,长约与花冠相等,花丝线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无毛。

蒴果卵球形,长达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该种与皋月杜鹃(R.indicum(Linn.)Sweet)相似,但不同在于后者的雄蕊为5;叶较小而狭窄,边缘具细圆齿,易于区别。

杜鹃经过人们多年的培育,已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出现,花的色彩更多,花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有单瓣及重瓣的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施真的和范蠡走了吗?或许只是民间传说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牺牲精神一直都是很多人推崇的,为了越国的发展,甘愿委身吴国王宫,最终使越国成功灭掉吴国,越王也成功跻身春秋五霸。但是很多人也对西施的下落感到好奇,吴国灭国之后,西施到底什么地方?有人认为,她与范蠡一起离开了,两个人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西施真的和范蠡一起走了吗?

西施与范蠡一同离开这种说法,其实只是西施下落的众多版本当中的一个,而且算是比较好的一个,在其他的版本中,西施不是被吴国人杀掉,就是被越国人杀掉,都不得善终,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结局很美好,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吧。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范蠡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居然没有出现在《左传》里面,因此有人推测,范蠡或许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但是后来的很多史书、历史人物都对范蠡有记录、有评价,可能只是为了编造一个人物出来与文种形成对比,告诉人们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说法自然还是有些惊世骇俗了,究竟范蠡是不是一个存在过的人,更多时候还是选择相信有这个人的。但是涉及到范蠡和西施之间的故事,更多的的确还是后人的编造,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在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朝初期的史料记载当中,一直都没有出现西施和范蠡有关系的记载,而且他们应该也是沉江而死,而《史记》当中虽然出现了新的故事,范蠡泛舟,但是他们二人之间还是没有任何关系,一直到了东汉时期,才出现了两人泛舟,离开世间的纷杂,归隐的故事,所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只是古人们的虚构。

西施究竟是什么结局,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美好的猜测,或者基于历史可能性所做的猜想,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结尾,都是人们的想象,但也正是这样的想象,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施旧石器遗址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旧石器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施旧石器遗址坐落在洧水河上游左岸的二级阶地上。在现代耕土层之下发现了3米厚的从全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地层堆积,其中属于马兰黄土堆积的②C层偏下部发现了厚度约60厘米的密集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根据同层位出土的碳粒样品测定该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约22000年(未校正)。西施旧石器遗址出土了石锤、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工具、断块和残片等各类石制品共计8500余件,石制品的原料以燧石为主,还有零星的石英、玛瑙和石英砂岩。通过对西施旧石器遗址出土石制品的观察、测量和初步分析,确定了典型的石叶石核、石叶及石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石制品,西施旧石器遗址是一处以石叶技术为主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

西施旧石器遗址是首次在中国及东亚大陆中部地区发现的以石叶工业为核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行为特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将改写已有的对中国及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的传统认识,为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行为的出现等史前考古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西施遗址新发现的石叶工业,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清楚的年代学与古环境材料与证据,为了解古人类在最后冰期最盛期来临之际,如何适应中原地区,特别是开发遗址附近丰富的燧石资源,系统生产石叶的行为与活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信息,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于中国腹地及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展历史的认识。

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大冶镇:大冶镇隶属登封市,地处嵩山东麓,位于郑州市西南64公里,登封市东南25公里处,全镇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总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7.8万。境内煤炭、铝矾土、蓝矸石、石灰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槐下公路贯穿东西,大景公路沟通南北,与近百条镇级公路纵横交织,联结了全镇各村、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冶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做清汤西施舌的详细步骤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做清汤西施舌的详细步骤,清汤西施舌的一般做法,清汤西施舌的由来等知识,更多请查阅网。

清汤西施舌的一般做法

清汤西施舌做法一

1、食材:蛏子和越南米粉。

2、蛏子择洗干净,放入煮锅中灼熟。

3、捞起。

4、去壳取肉。

5、米粉放入煮锅中煮熟。

6、捞起。

7、放入碗中。

8、蛏肉放在米粉上。

9、煮开水。

10、放入海鲜粉。

11、倒入橄榄油煮滚,熄火。

12、汤汁倒入碗中。

13、撒上香菜粒,即可享用。

清汤西施舌做法二

用料主料:西施舌1500克配料:菜心、红彩椒、黄彩椒、茼蒿调料:红汤、日式酱油、姜醋汁。

1、西施舌去壳,取其斧足,改刀装盘。

2、菜心取嫩茎,改刀装盘,两种彩椒改成略粗一些的丝装盘,茼蒿切段装盘。

3、红汤烧开,盛在可加热的锅中,跟西施舌、三种素菜和两个味碟上桌即可。

清汤西施舌做法三

食材:净西施舌肉(沙蛤)300克,香菜15克,韭黄5克,上汤2杯,料酒1茶匙,鸡油适量。

1、将香菜、韭黄洗净切末。西施舌洗净。用开水略烫,捞出滤干水分放入碟内。

2、锅内加上汤、盐、味精、料酒煮滚,撇去浮沫,倒入汤碗内,洒上香菜、韭黄末,淋上鸡油。

3、为保持西施舌质嫩,应将西施舌在上桌后倒入汤内,久烫则质变老。

做清汤西施舌的详细步骤

1、将粳米、糯米混合淘洗2次,浸泡12小时,捞出洗净,磨成粉浆,挤去水分成水磨粉3750克。搓散后,取1/5,加冷水50克,搓揉成长条,摘成小粒,煮熟,捞出放入其余4/5水磨粉中,搓揉均匀,至粉团光滑有韧性时,盖湿布待用。

2、红枣洗净,加水400克上笼屉蒸2小时,盖湿布待用。

3、猪板油去膜,切成黄豆大粒,拌入白糖(250克),成糖板油。

4、核桃仁、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红瓜都切成米粒大,加糖桂花(25克)、瓜子仁、白糖400克拌成果料。

5、把水磨粉分5份,逐份揉透搓长,摘成20个剂子,捏成酒盅形,包入枣泥(10克)、果料(17。5克)、糖板油(7。5克)收口,放入特制模具,摁压成舌头形生坯,制完20个后,把红曲粉加水溶开,每个点一点红印。

6、大锅置中火上,放水2500克烧沸,用勺推水使之旋转,放入舌坯,每次煮20个为宜,待浮起,加冷水使水微沸,约1分钟后煮熟捞入碗内,每碗5个,加锅中沸水100克,撒糖桂花1克即成。

清汤西施舌的由来

西施舌,别名车蛤 、土匙、沙蛤,为蛤蜊科动物,沙蛤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看过“做清汤西施舌的详细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西施故里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故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导游:位于市中心,景区内除了西施殿,还有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民俗馆、郑氏宗祠、购物一条街等依浣纱江逶迤排开。

:西施殿美仑美奂的西施殿坐落在苎箩山麓,浣纱江畔。殿内耸立绝代佳人西施塑像,周围有-池、郑旦纪念亭、先贤阁等景点。门前的浣纱之江、浣纱石、西施亭、书圣王羲之的“浣纱”真迹、栈桥、曲廊令您留恋忘返。

中国历代名媛馆是一处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式仿古建筑,位于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入口区域,以中国历代著名女性为主题的展览馆。展馆共选择了100多个中国古代女性人物,按人物特征分为四大美女、传说中的神女、青史百家、才情淑女、巾帼英烈、四大民间故事、百美廊七个单元。

范蠡祠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三星庙等相关建筑组成,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

郑氏宗祠当时从浦江县移徙来的郑氏百姓在被誉为风水宝地的浣江东岸金鸡山脚下兴建了这所祠堂,用以祭奠先祖和开会议事。郑氏宗祠修建的富丽堂皇,极其讲究。

民俗馆早在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此建都,自秦设县至今,未曾有废。作为美人西施的故里,霸王勾践的故里,爱国村姑郑旦的故里,这里民性耿直,素来崇尚“耕读传家”民风淳朴,文化独特。

地址:绍兴市诸暨市苎萝东路2号号

类型:文化旅游区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0.5天

电话:0575-87106782;0575-87106783;0575-87106777

开放时间:

8:00-16:30

交通

自驾车:杭金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上海3小时车程,杭州1小时,宁波2小时,绍兴1小时

公共交通:诸暨火车站距西施殿1公里,乘车有1路、2路、113路

门票

西施故里景点联票100元(西施殿/名媛馆45元,学生30元;范蠡祠30元,学生票15元;郑氏宗祠/民俗馆20元,学生票1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泊里西施舌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泊里西施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泊里西施舌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施舌是北方海域中个体较大型贝类。斧足肥厚,颜色乳白,上尖下阔,光滑圆润,酷似人舌。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与海参、鲍鱼齐名,被称为海中上八珍之首。

西施舌的名称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春秋时期。西施与越国国相范蠡本来是一对情侣,后来因为越国复国需要,她被勾践当礼物献给了吴王夫差,夫差沉湎酒色,疏于国政。而勾践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几年后,越甲吞吴,勾践在范蠡的协助下,一举打败夫差。夫差临死还贪恋酒色,在出逃的船上让西施为他唱歌。西施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不再留恋于世,咬断舌头,跳江自杀。她的舌头被江中的一只神蚌接住。神蚌被西施的情义所感动,将舌头含在口中,四处寻找范蠡,准备把西施的舌头交给他。听说越国迁都琅琊,神蚌不远万里从江南沿海来到琅琊,后又得知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就不再为勾践谋事,弃武经商,定居在定陶一带。水蚌无法逾越旱路,只好含着西施的舌头在琅琊附近海边等侯范蠡。一代又一代,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海产珍贝—西施舌。

西施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对人体健康大有补益。西施舌肉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此外还可入药。西施舌入药,散见史料中。如《本草从新》:“益精、润肺腑、止烦渴”。《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熄)风,凉肝、明目。”中医素以西施舌性寒、味咸,具有滋阴润燥,利水消肿,化痰软坚的功效。主治阳虚消渴,水肿,崩漏,带下,失眠,腰酸,尿少,痰饮,痔疮,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等症。因其性寒,故阳虚体弱,脾胃虚寒,腹痛,泄泻者不宜食用,不能多食,多食有破血作用。近代研究发现,西施舌有降低尿糖的功效。据临床报道,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晨空腹食水煮西施舌8个,连汤饮服15天后即有显著效果。

农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贝壳略呈三角形,壳表光洁,具有黄褐色发亮外皮,壳表呈紫红色,壳大薄脆。外套膜痕明显,斧足发达呈舌状。壳面有光洁,花纹细致,颜色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7cm以下者,呈紫色或紫褐色;壳长7—9cm者,壳面大部紫色,腹缘淡黄色;壳长10cm以上者,壳顶部紫色,其余为白色或淡褐色。壳内面为淡紫色或白色。

(2)内在品质指标:西施舌肉体丰满,肉质脆嫩,味道清淡别致,极其鲜美。西施舌营养十分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9%)、蛋白质(≥11%)、脂肪(

地域范围

西施舌虽然在全国广有分布,但品质各有不同,尤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地域内的西施舌为最佳,其色泽用肉眼即可识别,肉质更是白嫩、味道极鲜,因此产品多被福建客商收购到香港市场,价格是其他产地西施舌的几倍。西施舌具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血脂,改善心律失常的作用,有润肺、益精补阴之功效,为其他贝类所不及。地理坐标分别为:东经119°40′00.43″至120°07′09.90″,北纬35°34′12.00″至35°54′50.68″。地域保护区面积4200公顷,西施舌年产量200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西施古迹群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古迹群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临浦镇通二村一带,古称苎萝乡,相传为越国美女西施故:里,今有西施古迹群14处。

苎萝山、--石在西小江东边,海拔127米。清康熙《萧山县:志》载:“苎萝山在县南二十五里苎萝乡,下有西施宅,上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姻脂水泼于石上,日久变红;又说,为西施告;别故乡时,泣血所致。“石留--延朝旭,江带春纱绕绿芜”,清单隆周诗即咏此,今开宕取石,多有损伤。

浣纱溪在苎萝山西,南源麻溪,北汇西小江,流经通二村、施家渡等村,长约2500米,宽15米至20米,两岸绿树,流水清澈。西施从小喝浣纱溪水长大,长成后常在溪边浣纱,故名。唐代范摅《云溪友议》:“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日:‘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西施里即苎萝村,今通二村、施家渡村,旧称东西苎萝村。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设苎萝乡西施里,西施即出于此。今施家渡村施氏聚族而居,相传系西施族裔。清乾隆朝进士、中书侍读徐国楠说:“余邑南乡有苎萝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