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哪个典故(精彩20篇)

吴刚伐树是中秋节神话传说之一,你知道中秋典故吴刚伐的树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问学吧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秋典故吴刚伐的树,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5733

文章

24

篇1:吹笙鼓簧出自什么典故?它有什么深层含义?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欢乐颂》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句台词说到了吹笙鼓簧,很多人都不明白吹笙鼓簧是什么意思。如果对这个词语也很感兴趣的话。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吹笙鼓簧的通俗意思。

吹笙鼓簧的通俗意思是吹笙管振簧片。吹笙鼓簧源于诗经《鹿鸣》里面的句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本来是要表达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给大家带来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吹笙鼓簧的通俗意思就是吹笙管振簧片,出自于诗经《鹿鸣》里面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冯小怜玉体横陈的典故出自哪里?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玉体横陈”的典故来自哪里?

这个典故就会出自于《北齐二首》,主要是形容北齐王后主如此的荒淫,更是把所有的责任全部都推到自己的妃子身上。

冯小怜是一个长相非常美的女子,在一出现之后,其后主就再也没有宠幸其他人,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个女子的身上。

这冯小怜同样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人,高纬甚至与她一直都非常的恩爱,甚至还发誓永远都只喜欢他一个。身上所有的衣服还有首饰,全部都是昂贵的费用,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高纬喜欢音乐,经常性会选择自己去作词作曲,然后和这个女子一唱一和,同样也能够有效营造出人间仙侣的一幕,每天如胶似漆,根本就不愿意分开。

历史的记载,这个女子还有一个绝妙之处,冬天暖和如同烈火,在怀抱中就如同是温柔乡一样。而如果是在夏季,必然也会温润如玉,具有着如同冰块一样的特点。

高纬在朝堂之上也会把女子搂抱在怀中,甚至也会觉得这样的一个美艳女子也不应该只有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就未免有一些暴增天物,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妃子到底有多美。

一种独乐不如众乐的思想,别让他直接就让女子躺在玉案之上,然后变换着花样,摆出各种不一样的姿势,让大臣看一下眼前之美,这其实就是玉体横陈。在封建社会也真是让人觉得可悲,这也算是一个特别悲哀的女子,在荒唐的君主眼中,这根本就不是自己所爱之人,只不过是一个物品而已。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怎么可能会让自己所爱的女子这么做呢?所以也真的是一个可悲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全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除了《诫子书》中出现了这两句名言,在三国演义中也出现过,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其实这两句并非是诸葛亮原创,而是出自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其原句为:“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洛阳纸贵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左思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洛阳纸贵,汉语成语,拼音是luò yáng zhǐ guì,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出自《晋书·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左思。《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元康年间依附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五岁。

《三都赋》刚作成之时,并没有获得当时士人的青睐。但左思自己认为他的作品不逊于汉朝时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由于害怕自己的作品因为一人的褒贬而被埋没。左思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自己的作品,张华浏览其作品之后,都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可以媲美班固张衡的作品。左思再次将自己的作品请教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观看过后很喜欢,并欣然为其作品提笔写上了序言,自此《三都赋》的名声盛起。由于西晋都城洛阳的权贵之家都竞相传抄《三都赋》,于是使洛阳城纸价迅速上涨,都是因为《三都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处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让墙故事。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

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得到张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这么大的官员却不与民争利,放在现在也是难能可贵的,这足以说明张英的心胸宽广,让人佩服,不愧为儒家门下的君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包容之心,宽容大度,方能成人成已之美,方能与人为善,和睦邻里,广交朋友。先秦名士、秦朝宰相李斯就有一句名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要善于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容纳与自己不同身份的人,才能增加自己的厚重,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有深度,有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退避三舍出自哪儿?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以礼相待,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后人用“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避免冲突。

在当今的运用中,有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这样一些词与退避三舍意思相近。而像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周旋到底、迎难而上这些词语则与它的含义相反。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的运用这个词语,例如:像臭豆腐之类的食品,很多亚洲人很爱,但味道让西方人闻了就退避三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怒发冲冠的意思,怒发冲冠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您可以解释一下怒发冲冠意思吗?

怒发冲冠这个词,指的是愤怒得头发竖直,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那您能说说怒发冲冠这个成语的典故吗?

怒发冲冠这个典故来自大家都很熟悉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战国时期,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

蔺相如以帮秦王指出和氏璧的瑕疵为由,拿过和氏璧,后退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如果秦王贪得无厌,想空手套白狼,如果秦王想硬抢和氏璧,自己宁愿将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无奈,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蔺相如料定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怒发冲冠”这个成语由此得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登徒子的由来是什么,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登徒子是一个贬义词,大家在生活中总是用它来形容一些比较猥琐好色的男子,作风轻佻,不成体统,那么,登徒子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嗯?登徒子的由来是什么呢?

根据战国后期的一篇文章《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在战国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登徒子,他向楚王说当时一个文学家宋玉的坏话,说宋玉长的很俊俏,但是为人很好色,让楚王不得让宋玉出入后宫,以免引起麻烦。楚王很生气就向宋玉质问,哪知宋玉解释自己的容貌是上天赐予的,但自己并不好色,隔壁邻居的女儿长的漂亮却经常勾引宋玉,但是宋玉却不为所动。而登徒子自己却和家中的丑陋老婆生了五个孩子,足以证明登徒子比较好色。

因此,登徒子的由来出自楚国《登徒子好色赋》的故事,登徒子诬陷宋玉好色,结果被宋玉指出登徒子自己更加好色,后世就用了登徒子这个词形容好色的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图穷匕首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而燕国则首当其冲。当时燕太子丹为了反抗秦朝,决定刺杀秦始皇,于是他雇佣了两个人,一个叫荆轲,一个叫秦舞阳。并且以献宝的名义让他们俩去,拜访秦始皇,伺机刺杀。这两个宝物一个是燕国某地的地图,另外一个是叛逃至燕国的大将,樊於期的头颅。

荆轲和秦舞阳带领这两件东西来到了秦国并且拜访了秦始皇,在上殿献宝的时候,秦舞阳十分害怕,脸色大变。话说秦舞阳其人并不是什么胆小之士,他曾经很小的时候就敢在闹市当中杀人,后来横行乡里,可谓是一个恶霸。但是面临刺杀秦始皇,这样的重大任务的时候,依旧心生胆怯。但是荆轲与之相比,言笑自若气定神闲,于是秦始皇就让荆轲把这两样宝物献给自己。

在荆轲徐徐展开地图的最后,地图当中卷着一把匕首,荆轲拿着这把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反应机敏,撒腿就跑,于是二人绕着宫殿你追我赶。秦始皇背后背了一把宝剑,宝剑比较长,不好抽出来。秦始皇在其他人的建议下将宝剑抽出,并与荆轲进行搏斗。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荆轲的短剑,无法伤害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已经砍了荆轲八剑,使荆轲身受重伤,最终荆轲死于秦国。而秦舞阳以及随荆轲,一同来到秦国的燕国随从一并被杀,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任务宣告失败。但是图穷匕见这个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在后世图穷匕见的意义往往指的是行迹败露,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塞翁失马出自哪部著作 塞翁失马典故出自哪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鸿烈集解》,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可能会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鸿烈集解》

《淮南鸿烈集解》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书中引用了许多传说、神话、寓言,文章富于变化,饶有趣味。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所以又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拈花微笑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文化中,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但是其中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意义,更不知道怎么理解,但是有人问到拈花微笑典故是什么,你了解多少,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拈花微笑的典故: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之后其中的一个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禅宗“拈花微笑”的典故。

拈花微笑的典故,指的是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孟津一渡出自哪个典故 孟津一渡出自哪里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孟津一渡出自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在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而后周文王卒,武王姬发继位,在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约前1056年周文王称王,九年后病亡,太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武王掌权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抄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

孟津一渡典故故事背景

武王把都城从周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也就是现今的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受命九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举行了百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

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夜朗自大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夜朗自大意思是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的行为。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是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国土很小,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次汉朝派使者出使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被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结果到了夜郎国,夜郎国的国王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的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所以后来就用“夜郎自大”来讽喻骄傲无知又肤浅自负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青梅竹马出自哪个典故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此诗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所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出自李白《长干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与“总角之交”相对,是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也借指自幼亲密玩耍且陪伴长大的青年男女。

后人以青梅竹马称呼自幼一直陪伴长大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后恋爱或结婚的人。至于从小相伴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则称为“总角之交”。现在人们还延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狡兔三窟来自《战国策》的名篇《冯暖客孟尝君》。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暖,他足智多谋聪明善辩,被孟尝君派往薛地收债。冯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暖到了薛地,他见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孟尝君见到冯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冯暖以他的名久免除了薛地债务,此即”买了仁义“之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

后来,齐国国君废除了孟尝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薛地百姓听说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烩。冯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屏息敛声的意思是什么?屏息敛声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屏息敛声”与“敛声屏息”的含义相同,都是表示抑制语声和呼吸,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畏惧、小心的样子。其中“屏”表示“遮蔽、屏障”“息”表示的是“鼻息、喘息”;“敛”表示收拢、聚集;“声”则是指“声音、声带”。

“屏息敛声”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周立波的《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的庄严洪亮的宣告。”之中。

“屏息敛声”的 近义词有:

敛声屏气、屏息凝神、屏息静气、万籁俱静、悄然无声等等。

“屏息敛声”的 反义词有:

大声疾呼、大喊大叫、声嘶力竭、摇唇鼓舌等等。

常见的造句有:

“雨不知何时停了,风叶敛声屏息,山水骤然变得恬静起来。”

“这个场面让全场的所有人都敛声屏息,或点头,或沉思,各种表情不一而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暴殄天物什么意思?暴殄天物出自什么典故?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您能解释一下暴殄天物是什么意思吗?

“暴”是损害的意思;“殄”是“灭绝”的意思。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那么暴殄天物这个成语的由来是什么呢?

暴殄天物出自《尚书·武成》:“暴殄天物,害虐烝民。”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对外连年征战用兵,导致商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而当时商的西方属国周,在位者为武王姬发,他任用贤士吕尚、周公等,国势非常强盛,于是起兵伐纣。

武王征讨商纣前,祭告天地时说了一句话:我周武王姬发将征伐商纣王,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任意蹧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残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如今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祸乱。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暴殄天物”因此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自哪个典故 青梅竹马来自哪个典故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常用来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译文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我们都住在长干里,二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从未露出过笑脸。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岁时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又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里,黄色的蝴蝶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看到这种情景我感到十分伤心,也因为忧愁容颜衰老。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增兵减灶。增兵减灶是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是一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周显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遂派孙膑前往攻打魏国。齐国在占领了魏国好几个地方后退兵,庞涓以为齐国胆小怕事,但没想到孙膑利用马陵地形埋伏,歼灭了魏军。孙膑也因这场战役扬名。

马陵之战简介:

周显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命庞涓去攻打韩国,韩国的兵力薄弱,于是不断向齐国进行求救。齐国答应了韩国的请求,让孙膑做军师去营救韩国。这一次,孙膑用的还是之前救赵国时用的计策,不直接去营救韩国,而是去攻打魏国。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庞涓率领军队日夜兼程往魏国赶,不过这时候齐国已经占领了魏国的好几个地方。这次,孙膑的计策是下令齐军退兵,庞涓见齐军不断撤退,便一直紧紧跟随在齐军的后面。连续三天追到齐军的扎过的军营,发现他们的灶坑在逐渐变少。他以为齐国胆小怕事,士兵早已逃跑了许多。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孙膑利用马陵的地形进行埋伏,命令数万名弓箭手藏于道路两旁,结果就是导致魏军全军覆没,最终庞涓选择了自杀,魏国的太子申被俘获。

这个成语是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增兵减灶”用表面上的兵力来迷惑对方,让敌方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兵力,从而使得自己在战争上取得有利的主导优势。

在孙膑增兵减灶的实例中,展示了孙膑高超的谋略艺术:通过减少做饭锅灶使庞涓相信齐兵胆小怯弱,士兵不断逃亡而舍弃步军追击齐军。当第三天晚上追至马陵时,孙膑又利用马陵道路狭窄、多险阻有利地形埋伏弓箭手,布下天罗地网。其中减灶是现象,它反映的是灶多说明吃饭的人也就多,灶少吃饭的人也就少的道理,从而使庞涓深信自己的判断,最终自投罗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于谁?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谢安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于东晋人谢安。东山再起,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这则成语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于东晋人谢安。东山再起,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这则成语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谢安年轻时曾做过官,后来辞去官职,跑到会稽东山隐居起来了。隐居后,他整天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屡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到了40岁时,谢安终于应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职。他曾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八万军队抗击80万前秦军队,取得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之一。这个成语原比喻隐退后再任要职,现在常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