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论语中的文言虚词20篇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 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至于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接下来,问学吧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论语中的文言虚词,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浏览

6251

文章

101

篇1: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对现在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本书大约最后编订于战国初期,他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我们在学校学习也经常会学习孔子的言论。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而孔子所主张的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拜小孩子为师的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便问其故,这正是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名句

全文共 288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语中个人修养名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经典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论语中个人修养的名句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论语》中有哪些关于君子的名句?十句君子名言解析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诸多语录,当然孔子的思想放在春秋末期,其实并不受各个诸侯国的待见,导致当时孔子也是非常失意。虽然儒家思想也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学派,但其中的确还是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甚至需要花费我们一生去领悟、警醒。《论语》里面有很多和君子有关的名言,在当时君子指的就是君王,要求君王能够达到如此品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要求也被民间所接纳,所以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君子。这次为大家整理了一个有关君子的小合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一词便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孔子对于“君子”行事是多么的看重。”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君子一词来作为一个衡量人的标准。

一、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不会像器具那样,只在某一个方面有用处,而应博学多识,在多个方便都有着相应的技能。

二、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对待天下的人与事,没有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没有一定不去做的事情,只会遵循道义去做该做的事情。

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关心的是德行,而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产。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刑罚,而小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实惠。

四、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孔子回答说:“把想说的话,先践行了,再按照你做的说出来,这样便可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别人,但却不以私情互相串联;小人会相互勾结,但却在道义上不能团结众人。

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够知晓大义,小人只会看重切身利益。

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戚戚:忧愁。君子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荡安详,小人心胸狭窄常常迫促忧愁。孔子这句话是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内心常态。

八、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远离了仁义,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君子”呢?君子在一顿饭的时间也也不能违背仁义道德,即便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能够按道德去做事情,即便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能够按德行去做事情。

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够做到慎重的说话,而敏锐的行动。

十、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论语·子张》。食:同“蚀”。君子的过失,好像日蚀、月蚀那样。他犯过时,人人可看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他。这句话是说君子也会有过失的,但他的发生过失和改正过失都是正大光明的,因而人们不会减弱对他的景仰和尊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其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散文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论语对个人人格修养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1543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对于个人修养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见解,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以诚信待孩子

对于现在很多家长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大于天,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不少家长是抛出了很多的重赏。可家长的承诺是许下了,但很多家长往往忘记了兑现。笔者当老师这么多年,从事学校行政管理也有不少年头,有时候经常要“化解孩子与父母的恩怨”,其中有些“恩怨”就是因为家长承诺不兑现造成的。

有一次,初三一位班主任老师带着一对父子来到办公室,一看表情,就知道父子关系非常紧张。一了解,原来最近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很快,行为习惯也非常差,班主任老师找来父亲共同教育小孩,结果父子两吵了起来。原来父亲曾经承诺孩子学习进步就给买“苹果”手机的,结果孩子成绩进步了两名,父亲觉得孩子进步不够明显,所以承诺没有兑现,导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堕落”。

这种案例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经常发生。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许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往往会许以丰厚的奖励。承诺的奖励没有兑现,孩子自然不满意父亲的这种行为,于是用消极的方式激怒父亲。

所以,答应孩子的事,说过的话,家长应该做到。这就让人想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曾子杀猪。故事的情节不必赘述,故事的主旨就是告诉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去影响、教育孩子。平时不能轻易向孩子许诺,更不能随着自己的情绪,随意用重要的奖励来刺激孩子。如果许诺以下,又该怎么办呢?那就要坚决落实诺言,这是诚实守信的表现。如果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不必言出必果,这样一方面会损伤家长的威信,另一方面对孩子也会造成一种不诚实的不良影响。俗话说的“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虽然是绝对的、片面的,但它至少在这方面告诫我们的家长,父母一定要说话算话,为孩子树一个好榜样。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如何扮演好家长的角色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做人如此,做家长亦如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做好家长首先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二是要诚信待人,不轻易向孩子许诺;三是交友要慎重,要和益友相交;四是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这个话题是很多家长头痛的问题。是要在孩子面前横眉立目吗?结果难免父子不亲,母子生疏。是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吗?结果却总是把孩子给惯坏了。家长如何树立威信,笔者先不讲大道理,先给家长朋友讲一个故事:

道光十六年八月,曾国藩参加“恩科”殿试不第,离京返乡。船过金陵时,他上岸游览六朝古都。在书肆,他看中了一部《二十三史》,但曾国藩举债赴考,身上盘缠所剩无几。踌躇很久,他将自己所带的四季衣裳送进当铺,添作书资。待曾国藩回到家,父亲曾麟书看到儿子面黄肌瘦。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的衣服变成了书;一问儿子,结果外面还欠了一屁股债。做父亲的曾麟书不但没有指责儿子,反而很高兴,并且痛痛快快的把儿子在外面的债给还了。

家长如何树立威信,曾麟书就是这样树立威信的,他不停地向儿子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所以非常赞赏曾国藩买书的行为。试想,这样的父亲,能没有威信吗?

反观现在很多家长,笔者是一位学校老师,经常看到父母来学校看望孩子,这些父母给孩子送来什么呢?恐怕是零食、玩具居多。还有一次,我坐在办公室,一个孩子到我办公室打电话给父母,他在电话里告诉母亲要买什么玩具,说某某同学也有这个,如果不买就不上学了,母亲经孩子这么一威胁,第二天下午乖乖的把玩具送到学校。

试想,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何威信可言?所以,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要懂得传递“正能量”,给孩子正面引导,如此才能真正树立威信,而且能够影响孩子终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成语唯美

全文共 6254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有着孔子对个人修养的思考和看法,有哪些相关的成语和句子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成语和句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词语经典

1.【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2.【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3.【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5.【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6.【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7.【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8.【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9.【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10.【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11.【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欧阳修,一向治学严谨,直至晚年,不减当初。他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为此,他整天辛苦劳累,有时直忙到深夜。夫人见他年岁已高,还如此尽心费神,恐其操劳过度,影响健康,十分担心。

她关切地对丈夫说:"官人,何必如此用功,不惜贵体安康,为这些文字吃这样多的苦头,官人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怕先生生气,只怕后生生讥,后生可畏耶!"

12.【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词语精选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

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焉”。

五、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六、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七、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八、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论语十则

全文共 7149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通“汝”,表示你

说通“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论语中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

全文共 263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论语表明个人修养语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表明个人修养的句子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5.贫而乐。富而好礼。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2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

佚游。乐宴乐。损矣。

2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

之在得。

2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9.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中表明个人修养的词语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29.【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看到了就害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的什么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论语·述而》第十五章的一句话。

简介

事情发生在孔子五十五岁辞去鲁国司寇,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的晚些时候,大体应该在孔子六十五六岁时。此时卫灵公已故,他的孙子蒯辄祢其祖作卫国国君,为卫出公。蒯辄的父亲蒯聩曾是卫灵公内定的太子,因欲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蒯辄被立为国君。此时蒯聩还在晋国。孔子在卫灵公时曾至少两次往来于卫国,并未得到重用。在蒯辄任卫君时孔子曾和弟子们来卫国,蒯辄与孔子有过交谈,子路与孔子有一番著名的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诗经论语春秋先后顺序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顺序

《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论语》十二章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方法有:

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

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1.选项推断法

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2.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年级的论语12章原文 论语十二章全文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大多都是关于为人处世、学习和道德有关的原则,而论语十二则则是讲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和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在初中的时候会学到。

论语十二则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但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的时候遇见事情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个国家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男子汉,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同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乎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论语中的个人修养的句子是什么

全文共 4362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中的个人修养句子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中的个人修养的句子精选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

★译文: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15、子曰:“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有职位的人本身正直,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能办得好;有职位的人本身不正直,即使强发命令下属也不会听从。

17、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译文:教育人不要区分若干等类。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0、子曰:“由,诲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明智,真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2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23、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2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2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论语中的个人修养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论语十章原文及翻译原文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反复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个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要学习他的优点,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个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所不要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论语中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全文共 1617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作为一本记录孔子思想、言论的著作,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论语中论述个人修养句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关于修养的语句及注释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5.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后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0.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而工作要勤劳敏捷。”

1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1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1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关于修养的语句

1.君子无所争。

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骄。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1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