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语文文言文常见的虚词【优秀14篇】

关于全自动麻将机故障的问题,相信大家遇到的不少,但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全自动程序麻将机的14种常见的故障,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766

    文章

    14

    篇1: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文言虚词

    全文共 2239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之:

    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么愿陛下亲之信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其一犬坐于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告之于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焉: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

    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无意义。夫子何命焉为所

    所:

    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

    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

    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

    而: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慍环而攻之显不胜

    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

    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恂恂而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常用虚词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4、可以(之)为师矣《十则》

    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6、投(之)以骨《狼》

    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其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耳、何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二、倒装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

    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5、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14、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来源:学科网]

    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3、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来源:学科网]

    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7、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

    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来源:学科网ZXXK]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但、而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也、已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乎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复习‖ 文言文虚词归类

    全文共 4644 字

    + 加入清单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见通假字示例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常用虚词之以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常用虚词例释

    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古今异义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今异义

    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但: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耳:不习渡水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

    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篝火:夜篝火。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

    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是两个动词,聚会商议;今义,一个词,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

    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汤:①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②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坐: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多用于“坐下”。《晏子故事两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