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382

文章

157

篇1:语文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训练 向生命鞠躬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鞠躬

孙盛起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心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出,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我点着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困此我未找几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帝边注视着蚂蚱。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况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的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为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来源:学科网ZXXK]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第2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文章第11段写到:“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到的生命的奇迹。”联系前文回答,为什么作者将他看到的这只蚂蚱的逃生称之为“生命的奇迹”?[来源:Zxxk.Com]

3、文章第8段,儿子曾急切地叫到“跑了!跑了!”而第14段中儿子又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向生命鞠躬”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王介甫第一书》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②,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③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④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⑤。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舟船侍从以西()(2)恨不与足

下共讲评之()

(3)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4)余俟到京作书去()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译文:

17.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2分)

答:

18.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3分)

答:

(二)14.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15.(1)向西行进(向西前进)(2>遗憾(3)稍微(4)等待,等到16.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在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假使像这样的好文章不为世人所知,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17.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18.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浓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义,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热情推荐王安石)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阅读理解怎么解题?一般都有哪些技巧?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的学习中,阅读理解是必考的题目,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必然要在阅读理解上下功夫,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1、先阅读题目

在拿到阅读理解的题目时,首先需要阅读的是文章后面的题目,很多人一拿到题目之后,就开始急急的读文章的内容,这是错误的做法,试想一下,有的时候文章篇幅非常的长,如果一上来就开始读文章,很容易导致后面做题的时候,忘记前面阅读的内容,只能再重复读一遍,时间都被白白的浪费掉了。只有先读完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样有目的性的阅读,才能够提高做题的效率。

2、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文章的时候,还需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与中心思想,只要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自然做题目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偏差。

3、仔细研读

一旦涉及到文章的相关段落,就需要仔细的研读,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全面的理解,再进行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专题训练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专题训练

?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③当而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明喻设问对比对偶B?对比设问对偶明喻

C?对偶设问对比明喻D?对偶对比设问明喻

?选出下边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衔远山,吞长江D?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阋微草堂笔记》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湮于沙上()②不亦颠乎()

③虽危症亦立愈()④终不反顾()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负势竞上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25.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____

【乙】文的启示:____

22.(1)埋没(2)通“癫”疯狂(3)即使(4)回头看(共4分,每空1分)

23.C(2分)

24.(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2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2分,意近即可)

25.【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1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专题训练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专题训练

4.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主人忘归客不发

D.烟笼寒水月笼沙

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

全文共 350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很多人孩子都在读书,那么今天为大家讲讲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技巧

材料/工具

阅读理解

解题步骤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字词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标点符号的作用1、——的作用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2、……的作用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3、“”的作用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文章的写作顺序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答题技巧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训练漂 流 瓶

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漂流瓶

江群

导读:

浪漫的标题演绎的确实严肃的主题,但我相信,你会笑着读完它,读完后,你却再也笑不出来,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曾经听过一个很美丽的故事。有一个少年甲,将自己的姓名、住址写在纸条上,塞入空酒瓶中,制成一个个漂流瓶。接下来的日子,这些漂流瓶开始了在江海中的漂泊流浪。接下来,漂流瓶被一个个拾起,他们给少年甲写信,和少年甲成为好朋友。其中有一个漂流瓶更是漂洋过海,被异域少女拾得,这名叫琼斯的少女也和少年甲成为笔友。数年后,琼斯来到中国同甲相见,二人一见钟情。甲在琼斯的担保下去了外国留学,毕业后与琼斯双双任职联合国一重要部门,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新婚典礼上,有人问他们是怎样跨越千山万水,走到一起的,甲深情地拥着琼斯说:"我们的爱情缘于一只小小的漂流瓶。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也想获得同我一样的幸福,就开怀畅欢,喝光瓶中的酒,制作漂流瓶吧。"

听完这个故事的某个夏日夜晚,我坐在阳台上喝啤酒,我酒量不好,但我还是开怀畅饮,以便空出酒瓶来做漂流瓶。没过多长时间,我就发觉这样做速度太慢,干脆竖直瓶子将啤酒全倒入阳台落水管里。我用昨天刚学的美术字体写了十几份有我家庭住址的纸条,在字条上洒完香水后,将它们封入啤酒瓶中,在一个夕阳满天红的傍晚,我带着我宝贝漂流瓶来到家乡小河的浮桥上,在对每一个漂流瓶进行了热吻之后,温柔地将它们放入流水中,我目送着漂流瓶带着我梦想与希翼漂向远方。家乡的河流将在八百里外汇入鄱阳湖,鄱阳湖的出口便是长江,长江的前面是大海……

等待,焦急而漫长的等待。

一个月后,我收到一封陌生的信件,来自于鄱阳湖边的一个城镇,字迹娟秀,我眼前顿时浮现出一个妩媚的女子。欣喜若狂地拆开来,一眼看到信首的称呼,我就知道我遇到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她写道:

你这个流氓,我八岁的弟弟捡到你乱扔的酒瓶子。他好奇打开来看,割得双手鲜血淋漓,现已上医院救治,共花医药费一百二十元,你给我马上寄钱来,不然,我们就拿着你写的字条去告你!

我心中很内疚,乖乖地寄了钱过去。

又过了一个月,我收到了第二封信,来自上海。拆开来看,却是一封公事函。意思是说我的漂流瓶对长江造成了污染,违反××法律某某条款,特罚款三百三十元,

并加收打捞漂流瓶的人工费一百元,出勤费七十元,共计五百元。并说我如果不想让上海警察出差的话,罚款必须在一个月内交付。

其时我已在读大学,说老实话,如果和上海来的人在校园里握手面谈。那将引起多么丰富的联想啊!只好如期汇款。做个几个月的节食减肥的模范。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漂流瓶引来的信件,已让我变成一个惊弓之鸟。所以,这之后寄来的信件我一律投进了别人家的邮箱。若干年后的一天,我收到大洋彼岸的一封信,但对外国的信件还是兴致盎然的,毕竟我们国家的人太不懂的浪漫,而罗曼蒂克是进口词汇不是。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取出信件来。但我这个外国语学校的高材生傻眼了,信虽然很短,但我一个单词也不认识。它并不是用英语写的。我在信上仔细搜寻,还好没发现有$之类表示金钱的符号,也没有表示大小的阿拉伯数字。

我将那封信带到了学校,问遍了全校的授课老师,终于被我问对了人,原来信从巴西来的,葡萄牙文,太冷门了。我把信交给老师请他翻译时,心中不由隐隐有些羞涩,万一是哪个大胆的外国女子在信中大谈什么异国情缘,岂不是被第三者知晓了吗?我的脸皮是薄若宣纸的。看完之后,老师问我:"信是一个叫琦丝的女孩写的,要翻出来吗?"我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辉,连忙点头说翻出来,他说信很短,你听着啊。他大声用中文念着:

"可耻,可耻,破坏海洋美丽环境的人最可耻!”

阅读训练

1、请给加点字注音

鄱阳湖()内疚()公函()搜寻()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故事?

3、“我”的浪漫举动后,就迎来了“焦急而漫长的等待”,倒地等待什么呢?

4、“我”接到第一封信时的感情是怎样的?读信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5、“如果和上海来的人在校园里握手面谈,那将引起多么丰富的联想!”怎样理解此句的含义?

6、为什么很多信件都被“我”扔进别人家的邮箱后,那大洋彼岸的信却让“我”有兴致去破译?

7、脸红心跳之后,得到的却是“可耻!可耻!破坏海洋环境的人最可耻!”读到这,文章似乎没有完,请给文章补写一个结尾。

8、除了漂流瓶的故事,破坏环境的行为还有很多很多,请举出三个例子来。

9、“漂流瓶”一定引发了你的很多思考,请向你的同学发出环保的倡议,为球产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共鸣。(不少于1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九年级现代文阅读训练翅 与 祷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翅与祷

克莱恩·沃森

某个夏日里,我在山间砍除灌木,几个钟头之后,决定该停下来吃午餐了,于一根木头上坐下,取出三明治,一面观赏四周有粗犷之美的风景。两道湍急的溪流汇成一方清澈深潭,然后挟着雷鸣之声奔下葱郁的峡谷。

我这种诗情画意本来是再美也没有的——要不是一只蜜蜂开始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我嗡嗡飞。那是一种随处可见、喜欢骚扰游人的蜜蜂。我想也没想,一下就把它赶走。

但它毫不甘休,飞了回来,再嗡嗡骚扰我。我不耐烦了,一巴掌把这东西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猛地踏进沙里去。

不一会儿,我脚下的沙爆开来,把我吓一跳,那折磨我的小东西竟然拼命地扑着两翅钻了出来!这回我可决不让它逃生,我站起来,使出我95公斤体重的全部力量,把它碾到沙里去。

我再坐下享受午餐。几分钟之后,我注意到脚旁的地上微有异动。一只受了伤但还活着的蜜蜂,竟又微弱地从沙里钻出来。

它居然没死,令我十分迷惑,于是俯下身子,看看它究竟伤到什么程度。看来它右面的翅膀仍相当完好,但左翅已被皱折得像个小纸团。然而那蜜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动,好像在估量自己的伤势,同时开始清除胸部和腹部的沙粒。

然后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弯折的左翅上。它的脚上上下下地快速扫动,想把翅膀摩平。每摩一次,就把翅膀振动一番,好像要试试看能不能起飞。这只伤残得无可挽救的东西竟以为自己还可以再飞!

我趴在地上,要把蜜蜂那徒劳无功的尝试看个仔细。经过更真切的观察,证实这只蜜蜂已经完了——它肯定完了。我是个经验丰富的飞机师,对于翼很有研究。

不过蜜蜂毫不理会我那优越的知识。它的体力似在增加,修补的速度也在加快。那薄纱般不能活动自如的弯折的左翅,这时已近乎挺直了。

最后蜜蜂觉得相当有把握可以来一次试飞了。它发出很响的嗡嗡声,振翼使身体离开大地——不过飞出沙面才七八厘米就坠落到沙堆上,猛打了一个滚。它再一次疯狂地摩平、屈伸翅膀。

蜜蜂又升空了,这一次升高了15厘米才跌下另一个沙堆。它的翅膀显然已能飞行了,只是还不能控制飞行方向。它像机师那样,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试行短跳,但每次都失败了。可是那只蜜蜂每次坠地后都积极再试,拼命要纠正新发现的结构缺点。

蜜蜂又一次起飞,这次终于飞越了沙面,直朝一个树桩冲过去。险些要撞上时,蜜蜂放慢前进速度,打了个回转,飞到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慢慢飘行,似乎在欣赏自己的湖中倒影。蜜蜂在我眼前消失了,我才觉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我继续跪了一段时候。

阅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描写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在文中找两个词语来回答。

2、蜜蜂最终活了下来,你觉得是什么使蜜蜂获得了成功?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点?

3、请设想一下第12自然段画线句子所体现出来的蜜蜂的心情。

4、为什么蜜蜂在“我”眼前消失了,“我”才觉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5、你是怎样理解文章左后一句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阅读是一部分语文学习不好的同学们最为头疼的部分,语文阅读有什么技巧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通用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

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是文章结尾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即可;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现代文阅读理解常出现的一个题型是:请概述本文故事情节。

这样的题回答时我们可以借助记叙文“六要素”法。就是找到文中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找到六要素,再把它们用语言组织出来,这道题就准确无误了。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写景的文章,一般是表现了对大自然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如果是叙事的,一般要求学生读懂文章主要内容,找到作者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进行分析。这些句子要么在第一段,要么在最后一段,或者是某一段的中心句,也有的思想感情表现在标题上,需要仔细甄别。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总共有五种,如果学生能分辨出来,这道题就简单多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的作用就是交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事情变化的过程等。议论的作用是点明主旨,揭示中心。抒情的作用是增强文章感染力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描写的作用是促进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说明的作用是在议论文中它交代论据,在记叙文中它起到注释作用,在新闻中它介绍背景资料,在说明文中它表述科学知识或事理。

4、赏析文段中的某句话。

这句话要么运用了修辞方法,要么运用了表现手法,要么运用了表达方式。先分析出这句话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如果有,答题套路是这样的:这句话运用了某某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夸张:突出——特征。排比:加强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

一、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情色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二、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一般来说,“置于语境”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遇到题目首先考虑运用这种方法思考;在运用置于语境的方法仍然无法解答时可用“情景体验”这种方法来思考;如果运用前几种方法仍无法解出题目,就可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题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引起下文

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首尾呼应、篇末点题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2)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

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的……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

9.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2)鼠何名老虫

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4分)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8.柳宗元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10.D11.(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1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1518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是小编找到的资料,是关于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用。

如何训练阅读速度

1、遮盖文字速读法。阅读前准备一张和书页差不多大小的白纸,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文字之后,将白纸往下拉一行,使眼睛不能回读遮盖住的文字,可以减少“负移动”,增加眼停的视觉广度。

2、限时限量速读法。阅读前确定一定数量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这种凑书方法可以让自己的速读技能纯熟起来,达到自然、迅速和准确。

3、提纲挈领速读法。在开卷阅读之始,应根据书的种类和性质,列出相应的“索难卡片”,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摘读,即可提高阅读速度。尤其是在阅读一般性的书籍时,此种速读方法可以使阅读者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4、知识交流速读法。在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整体分解成部分,由多人在一起同步阅读部分,各自猎取知识的分支。通过知识交流这条途径,使每个阅读者都能完整地获取知识的全体。

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有哪些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如何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效

1、注重学生兴趣化阅读。阅读的初期阶段,先培养学生对书的亲近感,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加以指导,如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讲座,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课等多种形式,通过人物分析、情节欣赏、语言品味和写作特点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学会深层阅读。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自由。

3、强调教师的指导性阅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目,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

1、确定切实的阅读目标,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发展智力,它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几个方面;

2、教给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因此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亟待加强。

小学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认真把题目读一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把题目读一遍,看清楚问的是什么。

2、带着问题读文章。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问题读文章,一字一句的认真读文章。

3、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们要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方便我们找答案。

4、对照题目和文章找答案。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们再对照题目和文章,进一步确定正确答案是什么。

5、一定要用心去答题。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心去答题,集中注意力,不要分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分类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1·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现代文阅读一过关训练人与自然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

人与自然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的掠夺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宜居、利居和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构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们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1、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

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2、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

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

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

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3.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性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

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统一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现代文阅读一过关训练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全文共 1552 字

+ 加入清单

诗仙诗圣迥然不同生命意境

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11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游》、《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儒家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定是放在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就是一个决然的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1.下列对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他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B.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都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标准的。

C.作为“诗圣”,杜甫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儒家学说所尊崇的圣人。

D.杜甫的个人生命风范是在群体生活中自我锤炼出来的。

2.下列对“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生命呈现的是自由形态,杜甫的生命呈现的是成熟与稳重。

B.李白的生命形态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勇气,杜甫的生命形态唤醒了中年人的悲悯心和责任感。

C.杜甫的社会性很强,他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李白却并不如此。

D.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有着不同的源头,前者源自老庄的思想,后者源自孔孟哲学。

3.下列对作者分析不宜讨论李白杜甫优劣的原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争论谁优谁劣是很大的精神浪费。

B.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取代的,是无所谓优劣的。

C.李白和杜甫分别到达了不同生命状态的最高点,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

D.如果强硬地比较李白和杜甫的优劣,会妨碍我们对二者的真正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会发现无论教育如何改革,语文成绩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在上升。其中阅读理解是除开作文外占分最高的一部分,那要怎么做阅读理解题才能取得高分甚至满分呢?今天小编介绍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阅读理解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2、阅读理解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 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 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弄清规律,准确判断。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语文的提高非一时之功,平时还要多多积累,并且平时注重做题方法的技巧!

3、阅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4、阅读理解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某句话的含义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议论文答题技巧

1.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概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2.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语言表述为:

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对比为了证明什么,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3、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贞观政要》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太宗尝谓中书今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苏秦刺股()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有地臆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译文: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分析】译文: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股:大腿;②句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知道:懂得道理。(2)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前后句:虽:虽然;B.前句:以:来.后句:以:认为,以为;C.前句:而:表顺承.后句:而:表修饰;D.前句:为:成为.后句:为:给,替。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解答.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答案:(1)①股:大腿;②知道:懂得道理。(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点评】文言实词“名”的用法:①名字,名称。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忠毅公逸事》);②命名。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③名义。二贵酋名曰馆伴(《后序》);④名声,名望。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⑤著名的,闻名。故虽有名马(《马说》);⑥说明,说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分析人物形象

全文共 1229 字

+ 加入清单

目标:

(1)掌握5种人物描写方法

(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3)掌握人物心情分析技巧

(4)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目标分解:

(1)学生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

(2)学生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原因首先,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5.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步骤二: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一、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次要人物的作用及其分析角度

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设置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三、物象的作用及其分析角度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以下三点:

1.突出人物...性格

2.揭示深化...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