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诸葛瞻打不过邓艾残兵【通用9篇】

浏览

7297

文章

9

篇1: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为什么没能继承父位?是刘禅故意限制诸葛家势力么?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期,某位高管去世后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坐上父亲的位置,但为什么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没能继承诸葛亮呢?这其中肯定也有刘禅的干预,毕竟诸葛亮的权势在刘禅心里已经造成了阴影。如果想要摆脱诸葛家的统治就必须限制诸葛瞻。不过刘禅也不傻,当时蜀国也需要更多人才,所以只是限制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刘禅到底是如何限制诸葛瞻的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刘禅的不允许。诸葛亮独揽大权,刘禅很不爽。你看出师表中,诸葛亮耳提面命,把刘禅说得很不堪。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当然不愿意臣子如此的放肆。刘禅公开的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国家大事都是你做主,我主要是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表明对诸葛亮大权独揽的不满。

其二,诸葛亮肆意安排大臣,让刘禅心里害怕怕。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除了表明了自己北伐的决心之外还向刘禅推荐了宫中和府中的托付之人。这也是说自己在的时候所有事情由我所决定,我走了之后也会有人代替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成,根本不需要刘禅过问的。这像一国之君吗?

其三,刘禅对诸葛亮厌恶之情的总爆发。诸葛亮如此做派,刘禅不是没感觉,而是忍辱负重。一直没说。害怕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对自己有不轨之举。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

其四,诸葛瞻虽然有美名,但并非庙堂之器,非宰相之才。公元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黄崇、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陵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不是朝廷宰辅大臣,对此诸葛亮早有预料:"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历史上刘禅是个有本事的人,一面自己主宰了当时的蜀汉大权,一面对诸葛家族拉拢极致,除了给诸葛瞻许以高官厚禄,还把公主许配给了他。这样诸葛瞻也是皇亲国戚。因此才为国死难,事实上刘禅把诸葛亮的权力给废了之后,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和诸葛亮一样染指国家大权,当然诸葛家族更是如此。这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何没能坐上高位?看完以上介绍我们得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刘禅的安排,历史上刘禅是个有本事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小瞧了刘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瞻有七万雄军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瞻有七万雄军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诸葛亮死后北魏攻打蜀国的时候曾是带兵抵抗邓艾的进攻,有记载说是当时诸葛瞻手下有七万的将士,但是却被邓艾手下两千余名将士攻破,并且因此来说到诸葛瞻的不作为。

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不被认可的,也就是说并非是史实。因为那时候蜀汉大量的兵力都在姜维手中,并且被姜维派去防守汉中了,所以那时候的诸葛瞻手中是不可能有七万雄兵的,那时候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诸葛瞻手中只有三万的乌合之众,而邓艾手中则是两万的曹魏精兵,所以这一仗会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那时候姜维虽然派遣了大量的兵力防守汉中,但因为他擅自改变了魏延的守城外而非守城内的守城策略,所以导致了守汉中失败,也就因此丢掉了汉中,而且也导致了诸葛瞻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诸葛瞻字思远文言文翻译 诸葛瞻字思远的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向武功县出兵,给他的兄长哥哥诸葛瑾写信:“诸葛瞻现在已经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担心他成熟的太早,恐怕不是能够担当重任的人。”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被任命为骑都尉。

原文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

诸葛瞻的介绍

诸葛瞻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字思远,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季汉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瞻权利为什么还没姜维大?蜀国灭亡谁的责任最大?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在蜀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开国老臣们的后代几乎都是不如自己父辈的,刘备的儿子刘禅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他们的父亲比起来都差的很远。诸葛亮死后,姜维主动扛起了北伐的大旗,但是最后却因为朝中大臣们接连反对,自己反而不敢回家了。这个时候诸葛瞻就显得很无助,而且手中也没多少兵权,最后被邓艾攻城所杀。

历代醒猛的皇帝都会把庙堂的事与宫里的人严格的区分开,决不允许宫里服侍自己的人指染到政治。甚至以祖宗成法、制定律规、打面石碑永久摆在显眼的地方等方式方法告诫后代:阉人不得干政。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责任?

蜀汉灭亡的直接罪人,当然不止宦官黄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黄皓的皇帝刘禅。毕竟蜀汉是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复古西汉“儒表法里”体制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从来不是东汉和晚唐,区区一个宦官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势。

黄皓是蜀汉后期乱政的重要宦官,是他从内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汉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网,削弱了蜀汉的力量,所以应该除掉;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有能力阻挡曹魏的军事将领,但诸葛瞻说“不能制他”,

黄皓不光专权,奸匿,还误国误民,当司马昭派出的大军已经出动的时候,他还和刘禅说问了鬼神,敌军不会来,这时的姜维已然提醒。直到最后邓艾攻入成都,蜀汉灭亡,黄皓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也算罪有应得。

诸葛瞻确实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蜀国灭亡更多可以归结于阿斗,弱智一样的皇帝又有皇帝的权威,姜维是蜀汉后期最有计谋和战术的人,因为阉人黄皓已经被司马昭买通了,目的就是杀姜维灭掉蜀国,

外不能制姜维。刘禅也感受很深,就是姜维总是以先主刘备的话来压自己,“匡扶汉室为己任。”所以,时时讨伐篡位的曹魏和政权。搞得那些当官的,还有乡绅土豪,个个心里不爽,想好好地睡个安稳觉也不行。所以,邓艾的一万大军一到,他们就逼我投降,这些都是的姜维折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在三国历史上,姜维与邓艾谁更厉害?

全文共 166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姜维邓艾,是蜀汉与曹魏两方各自的战将,姜维原本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后来被诸葛亮用离间计,逼得不得不投降蜀国,但是却将他收为自己的弟子,也算是让姜维找到了人生价值。而邓艾,他的恩师正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姜维与邓艾之间的战斗,也像是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的战斗。诸葛亮最终没能斗得过司马懿,那么姜维与邓艾谁又更厉害呢?

姜维和邓艾是三国里的死对头,在《三国演义》罗贯中对这个人物也有大篇幅的描写,正史上面姜维和邓艾也互相交手几次,都互有胜负。

说起姜维,就得说到他的伯乐,那就是诸葛亮。而正巧的是邓艾的伯乐却是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生前恰好也是棋逢对手,到了后来姜维和邓艾在战场决胜负看来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一样。

我们先来看看两人的治国能力,首先来看姜维,姜维自从投降诸葛亮以来一直是以武将的身份为蜀汉效力,在蒋琬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并没有作为接管他们的相权,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意思就是把兵权交给了姜维。

再来看邓艾,起初邓艾在魏国担任典农纲纪(搞农业的),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司马懿看后,非常满意,采纳并实施了。从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

邓艾于姜维总共交手4次

第一次,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

第二次,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蜀大将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邓艾(时为安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司马望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为营。邓艾、司马望率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

第三次,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

第四次,263年,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闻钟会等部已入汉中,知汉中难保,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

姜维从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这次战斗两人没有分出什么大胜负,之后邓艾出骑兵从阴平偷袭成都不久之后蜀国就灭亡了。

历史上看,在两人所经历的大小战斗中,邓艾几乎没有败给姜维,而姜维的用兵和计谋屡屡被邓艾所破解,除了最后的诈降。姜维最后的诈降除掉了邓艾,这只能证明钟会有野心,邓艾没有心计和慧眼识人的智慧。邓艾因为没有看穿钟会有野心,没有看透司马昭,没有心计和高政治头脑,所以被害。

但是论治国和军事能力,邓艾的这两项综合能力要高于姜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姜维北伐为什么打不赢邓艾?钟会和邓艾谁更厉害?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最后两次北伐时碰到司马懿结果都输了,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北伐的重任,但是姜维总是打不过邓艾,难道魏国将领真的就克制蜀国么?其实姜维在带兵打仗这方面不比诸葛亮差,但是为什么遇到邓艾总是打不赢呢?邓艾说起来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能治理民生还可以带兵打仗,简直是不可多得。钟会和邓艾比起来,应该还是邓艾更加的全面。

身为诸葛亮徒弟的姜维,为何始终斗不过邓艾?廖化16个字道破一切

有句话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有些时候还是要看天赋。诸葛亮闻名天下是因为他智慧与忠诚,但是他有个徒弟虽然学到了他毕生所学,却依旧难逃“既生瑜何生亮”的命运。

姜维自由丧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他,十分懂事好学。因父亲姜冏因公殉职而得到官职,封为中郎。姜维等人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不巧那是正式诸葛亮六出祁山,马遵得知消息猜疑是姜维走漏了消息,怀疑姜维叛变。

于是偷偷带领人马撤退,待姜维等人知道时已来不及只能去往翼县,但翼县也怕招惹到蜀汉,于是闭城门不予理睬,无奈姜维只得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又是一个招贤纳士的人,他觉得嘉姜维是一个有用之人,便收为徒弟,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姜维。

姜维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后诸葛亮又加封他为义将军,封为阳亭侯。诸葛亮又将姜维推荐给蒋琬统领步军。诸葛亮死后,姜维就跟随蒋琬、费祎这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及的忠良之人一起北伐。

姜维可以说是晚年得志了,他跟随诸葛亮时已是中年,而他真正在北伐战争展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已经是费祎死后。在费祎已近暮年时,姜维便开始主持北伐战。史书中记载姜维曾凭借气力好,而九次讨伐中原,但纵然姜维勇猛可是基本上屡战屡败,时蜀汉的大多数财力被挥霍在战场上。

姜维和邓艾是死对头,姜维碰上邓艾毫无胜算。邓艾大智若愚,在国内兴修水利,上阵打仗也有一套。姜维与邓艾在的第一次战争是邓艾为救曹魏大军而兵分三路让姜维陷入被动,于是姜维只能退兵。再后来由于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又再一次败给邓艾。

钟会与邓艾共同攻打蜀国,邓艾将人马分三路,由于谋略过人,邓艾将牵制,最后被迫放弃阴平。由于蜀国实力实在太弱,钟会曾劝姜维投降但姜维不肯,可是时局早已改变,刘禅投降,姜维也只得投降。姜维知道钟会野心勃勃,于是挑拨离间钟会邓艾二人,借此除掉邓艾,可未能得逞。

姜维一生几乎没有赢过邓艾,虽然有师傅诸葛亮传授的知识谋略,但是纵观全局姜维屡战屡败不是没有依据的。

廖化曾说过原因,他说了16个字:“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就是说姜维智谋不如邓艾,而且兵力也不足,是不可能取胜的。姜维对于自己不能战胜邓艾也是非常无奈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邓艾两千残兵,为何能敌诸葛瞻七万雄兵?

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邓艾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给力的一个人的,这个诸葛瞻其实也不差,但是在三国后期这个出现了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话说啊这个邓艾当时是以两千残兵抵挡住了这个诸葛瞻的七万雄兵的,而且一个是舟车劳顿长途跋涉,一个是休养生息以逸待劳,最后大家也知道结果了,那就是邓艾赢了,我的天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诸葛瞻率领的不是七万雄兵,而是数千守卫成都的最后部队,邓艾带领的也不是两千残兵,而是三万左右的野战精兵。

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蜀汉整个国家的兵员情况,就能明白,成都真没兵了。根据后来蜀汉灭亡时提供的资料计算,蜀汉总人口94万,总兵力约十万人,十万人可是整个蜀汉军队的数量。

镇守南部边境南中至少得有1万人,镇守东部永安及江州到少得1万人,镇守北境重地汉中至少得2万人,大将军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蜀汉主力至少也得有3万人,守卫成都的部队至少也得2万人,再加上各地的郡县兵至少也有1万人,合起来差不多就是10万人。

司马昭伐蜀至少准备了18万军队兵分三路,邓艾是西路军,率领士兵3万人,而且这3万都是长期在关中与姜维对峙及开战的魏军野战精锐,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也是3万人,东路军由钟会率领,至少有12万,魏军合起共计18万人。

在魏军开进汉中时,消息传到了成都,刘禅命令廖化、张翼、董厥率军北上支援姜维作战,廖化、张翼、董厥三人率领北上的军队至少得有2万人,那么成都基本上就空虚了,没有正规作战部队。

换句话说,蜀汉所有的作战部队全部前出作战,成都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了,诸葛瞻率领的军队从哪里来的?

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可能是从成都城中临时抽调的壮丁,再加上成都城内的警卫、守城部队以及一些预备队员,这是蜀汉最后仅有一点希望。

因为邓艾的出现,完全就是出人意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邓艾会从阴平偷渡,兵临成都,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所有的魏军都被姜维率领的蜀汉军主力挡在了剑阁险关,根本就进不来,所有人都以为成都没有危险。

结果邓艾来了,毫无征兆,这等于是打蜀汉一个出其不意,诸葛瞻作为蜀汉的最后希望,带领着临时拼凑的数千军队,应战邓艾经过长途跋涉的三万野战军精锐。

为什么是诸葛瞻迎战?

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唯一在世的亲生儿子,蜀汉希望诸葛瞻能够延续诸葛亮的辉煌,顶着诸葛亮巨大光环的诸葛瞻,这可是他平生第一次带兵作战,如果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面对了最强大的敌人。

邓艾可是魏国在关中前线的第一名将,数次击败姜维,可以说邓艾之才丝毫不逊色于姜维,甚至要超过姜维,其实纸上谈兵也是一种才能,只是没有得到理论的实践,韩信在和萧何刘邦讲天下上战略时,谁敢保证萧何刘邦不以为韩信是纸上谈兵呢?只是韩信赢了,这就是韩信与赵括的区别,而诸葛瞻如果做不成韩信,就只能是赵括了。

你想想,诸葛瞻对战邓艾,比兵力,诸葛瞻没有邓艾多,数千对三万,诸葛瞻铁定败,比将领的统兵能力,诸葛瞻不如邓艾,比战斗经验,诸葛瞻同样比邓艾差远了,诸葛瞻输了,我觉得那是正常的,如果诸葛瞻赢了,那才是奇迹。

事实上,诸葛瞻与邓艾的第一战确实还赢了,原因是蜀汉军队都拼着一口气,身后就是成都,就是自已的亲人家园,如果输了,亲人和家园都没了,怎能不拼命,蜀军靠着这一口士兵,在首战中击败了邓艾的前锋。

这让邓艾恼羞成怒,以军令让部队殊死抵抗,不成功便成仁,邓艾明白,此战如果不胜,自已将无葬身之地,于是积极调动部队的士气,与蜀军拼死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诸葛瞻的乌合之众,终究不是邓艾野战精锐的对手,只差一点就创造奇迹的诸葛瞻终究不是诸葛亮。

诸葛瞻败了,不丢人,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依然重用诸葛瞻是为什么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刘禅后期重用诸葛瞻的原因是什么?

这自然是喜欢对方的才华,而并不是看在诸葛亮的面上,毕竟诸葛亮早就已经去世,自己如何对待诸葛亮的后代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意思。

一、诸葛瞻精通书画

诸葛瞻才华出众,精通书画,而且记忆力非常的强。其实那个时候的人都会比较怀念诸葛亮,认为诸葛亮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有不少的人会特别喜欢诸葛瞻的才思敏捷。但是这个才华确实好像也比不上诸葛亮,否则的话也早就已经名垂千史,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所以在历史上也能够被大家高看一眼。

二、因为有诸葛亮

诸葛亮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拥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诸葛瞻会被重用,完全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好的父亲。有一件事情也会准确的说明每一次朝廷有一桩好事,尽管可能并不是诸葛瞻倡导,但是所有的老百姓还是会说,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做的。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在大家的心目中依然会比较怀念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给大家带来了公平,带来了安定,虽然可能负担会重一些,可是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因为国家没有统一,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事情。

三、是因为老百姓喜欢

大家对于诸葛亮特别的怀念,特别的尊敬,而伴随着诸葛亮的去世,也会把这所有的怀念和尊敬,全部都会放在诸葛瞻的身上。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刘禅也同样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诸葛瞻的身上,这也算是顺应民意,同样也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威望。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就算诸葛亮已经去世许久,还是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诸葛瞻的身上,因为选择这一个人物对于自己来说会有着很多的帮助,拥有着许多的优势,而没有一些太多的坏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刘禅为什么会重用诸葛瞻?只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

全文共 2675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是一直跟随刘备的谋士,对刘备来说,诸葛亮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然而,到了刘禅,诸葛亮尽管大权在握,可是毕竟换了一位主君,也不太可能和从前一样。刘禅对诸葛亮虽然是很尊敬,但这是否是他重用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的原因呢?纵观诸葛瞻的一生,明明白白体现了四个字,有才无德,为什么刘禅还要重用他呢?

蜀汉末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人才的使用和选拔也越发凋敝,也正因为如此,刘禅越发信赖那些元勋宿旧的后人,很多重臣的子孙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诸葛瞻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重用的。尽管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有所保留(比如他迟迟不为诸葛亮立庙,又曾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但诸葛瞻作为他的爱婿,在使用上并未受到影响。

诸葛瞻十七岁时拜骑都尉入仕,转年就迁任羽林中郎将,随后升为五校之一的射声校尉,又升为侍中、尚书仆射,还加任诸葛亮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诸葛亮在蜀中遗爱甚深,所以官吏百姓也常常将朝廷的善政归美于他,使得他显露在外的声名超过他的实际水平。而刘禅大力奖掖提携诸葛瞻,除了亲缘关系和平衡荆州集团的实际需要外(诸葛亮长期执荆州集团牛耳,而荆州集团又是稳定朝廷最重要的势力,后期执掌朝政的董厥、樊建及中层干部向充、习隆等人皆属荆州集团,诸葛瞻作为诸葛亮唯一健在的独子,势必要予以重用),相似的成长经历恐怕也是一个内在原因。

他们都是父亲晚年所得,刘禅出生时刘备的年龄和诸葛瞻出生时诸葛亮的年龄相同,皆为四十七岁,正因为如此他们陪伴在父亲身边的时间较短,也没有时间充分聆听父亲教诲,尤其是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方八岁,尚为髫龄儿童,对父亲的军政才能又能领悟多少?所以尽管他担任的都是朝廷重要官职,但总体水平尤其是军事指挥能力有待商榷。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魏国掌握大权的司马昭密谋伐蜀,但是在征伐之前他放了一个烟雾弹,又是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又是令吴国降将唐咨作浮海大船,对外造成将要对东吴有所动作的假象,实则将目标指向蜀汉。远在沓中避祸的姜维得知消息上表后主,要求派遣廖化、张翼等加强阳安关口与阴平桥头的防守。

可是万恶的大宦官黄皓此时却正迷信巫鬼。根据天人交流的结果,黄皓认为敌人将自行退去,因此禀告后主不必过分渲染这一事件。所以尽管汉中一带局势日渐紧张,朝中大臣却一无所知。而在该年夏天,司马昭果然委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领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在揭幕战中蜀汉军队战势不利,阳安关守将蒋舒投降,傅佥英勇战死。邓艾和诸葛绪则分出多路军队对姜维在沓中的机动军力进行围追堵截,姜维虽然机智地跳出包围圈,然而汉中已不可守,于是他和张翼、董厥、廖化等军队会合后退往剑阁关。

在剑阁关姜维和钟会杀得难解难分,钟会倚仗军队较多,而姜维则有地利之优,因此双方对峙良久,钟会不能前进一步。而十多万大军每日所耗粮草十分惊人,钟会屡次进攻无望,已有退军的打算。正在这时邓艾出手了,他于十月中旬,亲自率领主体为金城太守杨欣所部的精兵万人,随身携带劈路架桥工具在前,其余两万人则负载粮草在后,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沿白龙江河谷东南行进,并逆溯谷道行入摩天岭,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甚为艰险,行走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魏军见前无人烟,后勤不继,人人心中皆怀畏惧趑趄不前。

邓艾见士气不振,乃亲作表率,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始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并从青川越龙门山而至江油戍,守将马邈乃一愚顽之辈,不意魏军突出剑阁之背,遂降邓艾。邓艾遂从江油戍南行,按照预定计划出左担道,经马阁山、天柱山(均位于今天江油市以北),终于进入到了方便行军的平原地区。

蜀中多年已无大的战事,现在敌人绕过天险剑阁关杀入平原,使得蜀汉朝廷上下皆惊。姜维、张翼、廖化等宿将尚在剑阁前线无法调回,只有从朝中选择一位重臣前往抵御。刘禅在满朝大臣中挑挑选选,最后还是选择了诸葛瞻。此前两年,为限制姜维权力,刘禅已提升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平尚书事,成为领导班子成员,此年诸葛瞻才三十五岁。诸葛瞻在政治上反对姜维穷兵黩武、屡次对外用兵的政策,甚至和董厥密谋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而将姜维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去他的兵权。虽然此事并未施行,但可见诸葛瞻的好恶所在。

诸葛瞻所统军队为成都守备军队及宿卫军,军队人数足可与远来疲敝的邓艾军一战。同时刘禅又令把守东大门的右大将军阎宇率军西援,仅留罗宪率两千人驻守永安城,并派人向吴国告急。公元263年11月4日(十月甲申),吴国君主孙休命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寿春,将军留平就施绩于南郡,商议出兵的方向;又令丁奉之弟将军丁封及孙异等入沔中援救蜀汉。建宁太守、安南将军霍弋欲率兵往救,刘禅以部署既定,不许他北上。

在此情形下,诸葛瞻带着蜀汉最后的希望出军,然而诸葛瞻多年来皆在朝中任职,并不知晓军戎之事。大军至涪亭(在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后他屯兵不动,听令邓艾前进,遂令局面变得不可收拾。黄权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时任尚书郎,亦在诸葛瞻军中,屡劝诸葛瞻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

诸葛瞻瞻前顾后,犹豫未纳,黄崇再三陈述,说到眼泪纵横仍不能打动诸葛瞻。邓艾得此余裕遂从容进兵,并亲率先锋击破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因无法退至涪城(在今涪城区东),连夜退保绵竹城(今德阳市旌阳区,非绵竹市)。邓艾还给诸葛瞻写信,声称如果投降的话,一定上表册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家出自琅琊郡,故有此称)。

诸葛瞻虽然才具平平,但对蜀汉的忠心却是无可挑剔的,他当即大怒,斩杀邓艾使者,并列阵迎敌。邓艾令惠唐亭侯邓忠攻蜀阵之右,令司马师纂攻蜀阵之左,结果两人初战失利,回来之后禀告邓艾:“贼未可击!”邓艾怒斥道:“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并要处斩二将。邓忠师纂二人见邓艾心如铁石,知事无更改,于是整军再战,大破诸葛瞻军,诸葛瞻遂战死,时年三十七。

诸葛瞻长子诸葛尚长叹道:“吾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与尚书张遵(张苞之子,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庲降都督李恢之侄)等皆赴魏军力战而没。邓艾攻入绵竹城,并进军至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雒县时属广汉郡,西南距成都八十余里)。

诸葛瞻战死给蜀汉敲响了最后的丧钟,与稍后刘禅的出降有着直接因果关系。尽管他缺乏军事眼光,导致全军覆灭的责任不可推卸,但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也足以让旁人无话可说。正如干宝所评价的:“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入晋后担任郿县县令,后来得善于推介人才、以“山公启事”知名的尚书仆射山涛推荐,后位至江州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