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貂蝉与关羽合葬【推荐20篇】

?对于这个原因你是否同样不解,那么,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告诉大家貂蝉与关羽合葬吧!

浏览

7774

文章

48

篇1: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为何不与丈夫合葬?

全文共 245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有名的太后有很多,除了像吕后、武则天、慈禧这样手握大权,甚至最后自己当了皇帝的,也有很多在历史上不见得有多出名,但是却以“贤德”的名声或者其他好的名声为人所知的太后,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薄姬当年对于刘邦来说只不过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妃嫔,但是谁也没想到最后竟然是她成为了人生赢家。不过在薄姬死后,却是和自己的儿子葬在了一起的,我们知道古代葬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夫妻,但薄姬为何不选择和自己的丈夫刘邦合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薄姬葬在哪里

薄姬并没有和儿子汉文帝合葬,而是选择葬在距离汉文帝的霸陵不远的南陵,属于同地不同陵。《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

根据上面的史料,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几位关键人物的入葬顺序。刘邦驾崩后葬于长陵,长陵是从刘邦登基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的大型帝陵,规模和构造都是当时最好的。吕后死后与刘邦合葬在长陵,两人合葬不和陵,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同时,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这些功臣和一些贵戚也都陪葬在这个长陵中。

汉文帝刘恒四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葬在霸陵,汉文帝的陵墓为了防盗没有在地面起坟。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尊薄姬为太皇太后,可以说从刘恒继位开始,薄姬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自己的亲孙子刘启即位后薄姬的地位依然很高。汉景帝即位两年后,薄姬去世。汉文帝虽然是著名的孝子,但由于比薄姬去世的早,他也无法决定薄姬葬在何处。

吕后和汉高祖是一代人,而刘邦的长陵已经有吕后与其合葬了,薄姬身份又十分尊贵,葬在何处合适呢?薄姬,也就是薄太后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要葬在白鹿原上,在长陵和霸陵之间,以图左望刘邦的长陵,右望儿子刘恒的霸陵。

薄太后陵因在刘恒的霸陵的南侧,又被称为南陵。薄姬此人一生不争名利,由于出身地位不被重视,也没被吕后刁难,顺利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国,做了代国太后。吕后去世以后,大臣在商议重新选皇帝的时候,对这些皇子生母的背景非常重视,以防出现第二个吕后。刘恒被选为皇位接班人的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薄氏仁厚”,可以说薄姬的仁厚为她和儿子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机会。由于薄姬没有吕后的心机,没有野心和争权夺势的抱负,薄姬没能进入长陵。当然也是因为薄姬不是正嫡,不能与刘邦合葬。

薄太后和汉文帝刘恒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在薄太后生病卧床的三年中,刘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薄太后所服用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才让薄太后服用。

我们看薄姬晚年的地位,自己葬在何处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正是因为薄太后仁厚的性格和与汉文帝刘恒的感情,薄太后才在去世前决定要单独葬在南陵。南陵的规模并不大,长宽不过百余米,远不及拥有五万多陵邑户口的长陵。

2、薄姬为何不和刘邦合葬

简单来说,是因为薄姬不能跟刘邦合葬。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她出身不算高贵,也不受刘邦宠爱,只得宠幸一次,之后剩下儿子,就很难再见到刘邦了。也是因为薄姬不得宠且低调,所以刘邦去世后,薄姬母子躲过了吕后的清算,眼看着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薄姬心中焉能没有庆幸?

在薄姬的影响下,刘恒也很低调,即便不受宠,他也是刘邦八个儿子中的一个,也可能成为吕后为儿子扫除障碍的目标。

事实上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的死因都跟吕后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长子刘肥认妹妹为母才得以活命,最后郁郁而终;次子刘盈也就是吕后的亲子,据说他是看到戚夫人惨死受到了惊吓;三子刘如意直接被毒死;五子刘恢和六子刘友皆因吕后而死;七子刘建死于意外,独子被吕后所杀,绝后。

安然无恙的只有吕吕后养子刘长和刘恒,而刘恒的封地在兄弟之中算是最差的一列,濒临边境,要抵御外患,同时还要防范朝中的威胁,这可是块锻炼能力的封地。吕后去世后,周勃等人诛杀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作为外地封王入京,刘恒在京城毫无根基,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手腕,迅速让自己从代国带来的亲信掌握了中央许多权力,并且轻松将周勃等功臣解除了权力,进而开始了他文景之治的治理大业。

刘恒是明君,也是孝子,他称帝后,薄姬由王太后改称皇太后,而太后生病之事,刘恒每天都会去看望母亲,薄姬喝的汤药,他都要先尝过后再喂母亲喝下,这就是亲尝汤药。

薄姬信奉道家思想,一生都很低调,一般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寿命都比较长,薄姬也是这样,他一直活到孙子汉景帝在位时期,也就是说,刘恒先于她去世,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

汉景帝尊祖母为太皇太后,他继位两年后,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南陵既不是刘邦的陵墓,也不是刘恒的陵墓,即薄姬既没有跟丈夫合葬,也没有跟儿子合葬,原因很简单,因为礼制。

汉初的礼制跟后来有些不一样,之后因为追封皇后的存在,一个皇帝可以与多位皇后合葬,但在汉初,皇帝只与一位皇后合葬,妃嫔侍妾无法跟皇帝合葬。刘邦有皇后,那就是吕后,她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跟刘邦合葬在长陵。

薄姬只是刘邦的侍妾,汉初礼制又不允许追封其为皇后,只得称其为文帝太后,独自起一陵墓,即南陵,考虑到母子情深,南陵靠近刘恒的霸陵,但并不是母子合葬,这更不合礼制。

到了东汉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但学者们公认的刘邦皇后还是吕后,东汉成书的《汉书》中仍称薄太后为薄姬,而不是高皇后。3.薄姬怎么死的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去世,薄姬的孙子、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尊薄姬为太皇太后。两年后的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按汉朝礼制,薄姬因是姬妾,无法追尊为皇后,遂称文帝太后,史书上多称薄姬或薄太后。因吕后与汉高祖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姬特地独自起一陵墓,靠近汉文帝的霸陵。

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薄太后为高皇后。但在《汉书》中,仍称薄太后为薄姬,而不称高皇后,是因为薄太后是妾姬,吕后既是正妻又是高祖伉俪,不能因为子孙废黜加尊而改变原本持有的地位。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有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平阳公主有三位丈夫为什么选择和卫青合葬?

全文共 12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平阳公主和卫青这两个人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真的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一对了,卫青想必大家更加的清楚,一生戎马,而且在抵抗匈奴这件事情上做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扭转了当时的局面,但是今天我们不说卫青,我们要说的是平阳公主和卫青的故事,大家也知道平阳公主有三任丈夫,为什么单单的只选择和卫青合葬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揭秘来看看!

在封建社会,公主一般都是皇帝联姻的工具,以此来达到笼络重要的朝廷大臣,让他们为皇帝的江山效力。就连西汉前期赫赫有名的平阳公主也不例外,自己的前两段婚姻也不能由自己做主。初嫁平阳侯曹寿,因曹寿早死便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后因夏侯颇畏罪自杀,再次改嫁给威名远扬的大将军卫青。不过这最后一次嫁给大将军卫青是她心甘情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或许可以从卫子夫身上找到答案。

卫子夫是卫青的姐姐,不过她的待遇比他弟弟卫青的骑奴的身份好一点,是平阳公主府跳舞的。但因为她美妙的舞姿俘获了当朝的汉武帝,于是被带回宫。但是这位被带回宫的卫子夫并没有获得皇帝的专宠,而是在一年后,用了一招欲擒故纵将汉武帝套的牢牢的。这位出身卑微的女子一下子飞上枝头变凤凰。可是平阳公主毕竟是公主,不能像卫子夫一样无所顾忌,毕竟自己代表的是皇家的脸面。所以当他的第一任丈夫平阳侯曹寿病逝以后,一直为他守着寡。即便对这个骑奴动心,也不能逾越礼治。所以当汉武帝替他挑选第第二任丈夫时,并没有做完全的抗争。只是从一个伤心落泪的地方走进另一个伤心落泪的地方,真是何其悲悯。

所以当夏侯颇畏罪自杀的时候,她也只是从这个伤心落泪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的府邸。这个曾经让她无比欢乐的地方勾起往事。当年的歌女卫子夫,现在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当年的那个骑奴卫青,是那么的谦卑,是那么的恭谨。现在也是大汉王朝的中流砥柱、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如果这次在不追寻自己的幸福,很可能便永远失去了机会。

所以当她第二次守寡的时候,很多人说卫青大将军合适。她假意的推辞道:“卫青是我以前的下人,现在怎么可以结为夫妻呢?”但是底下的人岂不会明白这位公主的心思。既是奉承又是发自肺腑的说道:“大将军当然是骑奴,可是现在是威震敌胆的大将军,配公主在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假意的推辞一番后,便高兴的接受了这门亲事。

汉武帝知道后,也明白了自己姐姐原来喜欢卫青。便高兴的说道:“以前是卫青的姐姐嫁给我,现在是我的姐姐嫁给卫青,这倒是真有意思。”就这样,当年的仆人做了主人的丈夫,也算是奇事一件,至于谁叫谁姐夫便是他们二人的事情了。

至于卫青喜不喜欢平阳公主,就要从卫青的童年说起。卫青的母亲和一个叫郑季的小吏好上了,生下了卫青,所以一生下来就被别人看不起。虽然郑季的家境并不贫寒,但是卫青不得不每天放羊,以换取每天的生活。这还不算,还要忍受几个哥哥的打骂。后来因不堪这种压迫,所以逃到了平阳公主家,当了骑奴,平阳公主对他很好,所以他特别感激平阳公主。对于他而言,不管平阳公主嫁了几个丈夫,那不是他的错,只是她命运的坎坷。所以他也特别理解平阳公主,这份亲情也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的也变成了爱情。所以平阳公主死后与他合葬在一起,生死相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迪口徐坑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烈士合葬墓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迪口徐坑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烈士合葬墓为建瓯市文物保护单位。

迪口徐坑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镇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墓葬。

该墓位于建瓯市迪口镇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西面约2千米远的建瓯至迪口镇公路旁,1953年12月重修,坐偏西南朝偏东北,长7.5米,宽6米,高6米,朝向公路一侧,从左至右分立革命烈士萧海清、陈嶼泰、孙树一的合葬墓碑,墓丘顶刷水泥,墓用片石垒砌,左侧二级墓坪旁山腰种植数十年的枫树。三位烈士为土地改革时期被当地土匪杀害的国家土改干部。该烈士墓对开展青少年革命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2020年4月28日,建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建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墓葬坐偏西南朝偏东北,以63.92平方米的墓葬本体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偏东北边长7.4米,偏东南边长9.7米,偏西南边长6.1米,偏西北边长9.2米。

建设控制地带:建控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准,分别向偏东北延伸至紧靠的迪口至南雅公路,向偏东南延伸约2米至民房建筑,向偏西南延伸19米至后山坡,向偏西北延伸30.2米;建控面积987.07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毛顺生夫妇合葬墓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毛顺生夫妇合葬墓为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毛顺生(1870-1920)、毛文氏(1867-1919),系毛泽东之父母。这两位老人的灵柩于一九二〇年一月合葬在此,坐西北,朝东南,原墓仅土堆土圈,解放后立碑为志,按照本地习俗,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湖南省韶山区进行过修整,改建成砖石水泥结构,一九八九年八月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再次修缮。现墓高0.5米,底径5米,碑为汉白玉质,刻墓主姓名。其中左侧有重修碑记,右侧有毛泽东同志1919年吊祭母亲的楷书碑文。碑均为汉白玉质,高1.08米,宽0.52米。

现状:保存完整,结构稳定。曾多次进行了维修和修缮,基本保持原貌。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年代:1920年

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组南竹坨

韶山村:韶山村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特色明显。韶山村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韶山村地处韶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距市中心仅6公里,共有15个村民小组,456户,农业人口1287人,省、市有关单位驻村城镇人口2400人。全村辖区面积4.91平方公里,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简能、李宜合葬墓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刘简能李宜合葬墓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刘简能、李宜合葬墓。刘简能、李宜合葬墓位于瓦屋乡克兰寨村西南400米处,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坐南向北,为石围土封合葬墓,呈双圆丘形,高1.8米,平面长6米,宽3米。墓以厚约0.1米的整块石板镶砌成长方形石室。墓碑为龛合牌楼式建筑形状,整个墓碑犹如一栋建筑外观,顶部前置葫芦宝顶,碑身刻有蝙蝠、花草、暗八仙、如意等浮雕图案雕刻图案。生平记事碑保存完好。据记事碑载:刘简能为清同治元年(1861)进士,官至直隶知州。刘简能、李宜合葬墓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石雕工艺,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克兰寨村:克兰寨村位于瓦屋乡的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东与丁家溪村丁家溪村民组相连,南与司前村、瓦屋村毗邻,西与六龙山乡牛场村、干溪坪村交界,北与漾头镇恶滩村接壤。全村区域面积9.86平方公里,辖小路、高岩田一、二组、克兰寨一、二组、溪口、板粟坪、瓮南溪等8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寨、431户1835人,人口自然出生率2.63‰,居住侗、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村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雍正后宫中的妃子那么多 雍正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雍正那么多妃子为何非要和年妃合葬?

雍正之所以要和年妃合葬,这也是因为雍正皇帝对于年妃的一种喜爱之情,如果不是如此的宠爱,估计也不可能会有机会一起同葬。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个人一起同葬于同一个地方,这才是合葬。在清朝以前,就算皇帝会有三宫六院,但是也只能够和皇后在一起,而在进入到清朝初年,因为顺治帝非常宠爱董鄂妃,所以就下旨自己在死后要和董鄂妃一起同葬。这其实也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存在,也算是开了一个先例。

在动鄂妃之后,也同样是为清朝历代皇帝通葬的妃嫔。所以对于雍正帝同葬者,其中一个非常准确的形容就是合葬一个也就是从葬。弄懂了在清朝时合葬的规矩,大家也会知道雍正为什么要选择两个人同葬的理由,其实无论是从私人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这么做,也无非就是因为特别的宠爱。

康熙帝去世的时候,年妃原本就已经怀有身孕,但是体质比较弱,再加上动了胎气之后就直接小产。雍正皇帝为这一个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从这里也会让大家知道这可能就是一种偏爱,这就是一种宠爱。后来因为患有严重的疾病,在这个时候也正好是赶上祭天大典,雍正皇帝虽然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心中却一直挂念着年妃,所以在结束之后马上就匆匆忙忙的回去,希望能够留在爱妃的身边,要知道雍正皇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勤政的人,可如今已经连续5天都没有去处理朝政,这也真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匪夷所思。

在看到这里时,大家也会明白雍正皇帝真的非常的宠爱,否则的话也不可能会出现这类的现象吧,所以希望大家也应该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汉武帝和谁葬在了一起?汉武帝和谁合葬了?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汉武帝大家也知道他的后宫还是非常的多的,但是又有人说了,多是多,但是总有一位最爱的吧,那这个汉武帝死了之后应该是要和这个最爱的人合葬在一起的吧?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汉武帝死后到底和谁葬在一起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咳咳,其实汉武帝和任何人都没有合葬,不管是李夫人还是卫子夫都没有和汉武帝合葬,所以从这个地方真的可以看出,汉武帝说爱谁爱谁,其实最后爱的只是自己而已了。

有人说这个李夫人好像是汉武帝合葬在了一起了啊?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李夫人只是陪葬而已,这个合葬和陪葬还是有超级大的区别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了哈。

李夫人其实也是非常悲惨的一个人,话说深得汉武帝的宠幸,但是为汉武帝生下了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之后,就病死了,因为生了儿子,所以就以王太后的礼仪安葬,虽然没合葬,但是也还是非常给力的。

其实和汉武帝陪葬的人不仅仅有李夫人,还有这个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所以其实和汉武帝陪葬的人不少的。

汉武帝是埋葬在茂陵的,是公元前139年修建的,在西汉的11座帝王陵墓里面,这个汉武帝的茂陵就是最大的,所以这汉武帝的地位是可想而知了。

汉武帝的地位虽然高,然后又有很多传奇的女儿,但是就汉武帝对待感情这个事情上,也还是有很多人都有诟病的,真的不知道这个汉武帝到底爱谁哦,或许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只爱自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武翼大夫夫妇合葬墓含碑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武翼大夫夫妇合葬墓(含碑)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翼大夫夫妇合葬墓(含碑)位于芦阳镇,时代为清代。

2009年7月6日,武翼大夫夫妇合葬墓(含碑)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坟茔四周10米内。

建设控制地带:坟茔四周30米内。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孝庄不愿和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孝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的感觉,同时,孝庄在当时的清初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那么,说到清朝大家也不陌生,清朝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朝代,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不与外界进行沟通,到底当时的人们越来越愚昧无知,当时孝庄作为一名皇后还是很贤惠的,不仅是协助治理后宫,更是教导人们新的知识,只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根深蒂固,没有办法改变了。还有一个搞笑的就是孝庄为什么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孝庄太后布木布泰的丈夫是是皇太极,其子是顺治皇帝,孙子是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年幼登基之时,她便精心培养康熙,据说让他每天三更起床,五更读书,每天的读书时间要长达10个小时以上。

可以说,孝庄太后是康熙成长路上最为关键的人物,一方面坚定支持康熙亲政,另一方面帮他扫除皇权道路上的障碍,比如铲除了鳌拜势力以让康熙掌握实权,这也是康熙与她感情深厚的重要原因

1687年12月15日,孝庄太后因病逝世。据史料记载,她在弥留之际曾对康熙说: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刻不便安葬。若别起茔域,不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必须于遵化安厝,我心不憾矣。”

意思就是说她不愿意死后与皇太极合葬,要葬在其子顺治皇帝陵墓附近。清朝祖训有规定,皇后去世了,须与其丈夫合葬。因此,面对孝庄太后的要求,康熙皇帝似乎犯愁了很久,不知如何抉择,于是将孝庄的梓宫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终康熙一朝也未能解决。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动土兴建昭西陵。

那么,孝庄太后为什么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呢?

学界对此也存在不一样的看法。虽然史书记载的原因是孝庄太后顾虑皇太极已下葬太久,不想再惊动,但这一说法显然说服力不够。此外,针对其他两种说法则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孝庄太后与皇太极没有什么感情,皇太极在世时,最宠爱的是孝庄的同胞姐姐—宸妃海兰珠,她比孝庄大四岁,而且比孝庄晚进宫九年,据研究者发现,海兰珠很有可能在入宫前有过一次婚姻。但即便这样,海兰珠的到来夺走了皇太极对后宫的所有宠爱,孝庄也不免受到了冷落。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海兰珠诞下一子,皇太极不仅在崇政殿举行大型庆典,还将这个新生的婴儿定为皇嗣。只是其后没过几年,这位皇子和海兰珠都不幸去世,这给皇太极造成了重大打击,宸妃死后不到两年,皇太极驾崩了。

另一种说法就是孝庄曾二嫁多尔衮,因此认为自己已是不清白之身,无颜面与皇太极合葬。有关孝庄太后下嫁的说法,官方史书里并无记载,只在野史中可以看到。不过孝庄太后下嫁一事可能性还是挺大的。有学者认为,下嫁的时间大概在顺治五年(1648年)10月前后,主要依据在于这一时期顺治对多尔衮的称呼变了,由“皇叔”变为了“皇父”。从深层原因上来讲,当时多尔衮权势日重,而且有想取代顺治皇帝自己称帝的意图,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最终决定下嫁给多尔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杨汝谷夫妇合葬墓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杨汝谷夫妇合葬墓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汝谷夫妇合葬墓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上。为夫妇合葬墓(杨汝谷夫人姓刘)。有墓圹、墓碑,正前墓圹石上是浮雕仙鹤图。距墓2米处立方形华表1对,高近2米,左右两侧的碑文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题,时间为“大清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孟春月丁丑吉旦”(1747年)。杨汝谷夫妇墓本身不过如此,但看到张廷玉名字,令人感慨万千。张廷玉小杨汝谷七岁。当年政坛上两位同乡一次联手———即由张廷玉题额、左都御史杨汝谷撰文的《天坛进贡东岳散司白纸簿籍老会》碑在京城造成了不小影响。转眼一个故去,一个为先逝者题署碑文。可谓“槐阴一枕还乡梦”(张廷玉诗)、“黯淡寒云饶一邱”(杨汝谷诗)。

山口乡:山口以境内山口镇而得名,古称皖口。位于安庆市西郊,距206国道12公里,东濒石门湖与十里乡接壤,南临皖河与海口镇隔河相望,西与洪铺镇毗邻,北与月山镇相连,属浅山丘陵地区。乡域面积5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69亩,总人口1.17万人,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1个村民组。现有党员290人、支部15个,行政事业单位16个,县以上直属企事业5个,个体私营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连荣十夫妻合葬墓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连荣十夫妻合葬墓为顺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连荣十夫妻合葬墓位于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时代为宋代。

连荣十夫妻合葬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布村:来布村原称来富村,位于大干镇北部,座落于富屯溪西岸。与富文村一水之隔,距大干3公里。原来布村有“上连,下连”两个村庄,1947年全村居民搬迁,合并成一个村庄。2个村民小组。来布村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年间。全村191户,619人,以连姓为主。 来布村属半平原丘陵区,总土地面积5980亩,其中山地面积3269亩。耕地867亩,山地多为经济林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宇文护和般若合葬了吗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宇文护和这个般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最后宇文护和这个般若的感情线是真的纠结到不行了,有情人真的不能成眷属了吗?所以最后他们还真的没有走到一起了,呜呼哀哉,最近很多人问这个宇文护这个般若到底合葬了没有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宇文护和般若怎么会合葬,一位是后来追封的皇后,一位是这个乱臣贼子,这样的两个人怎么能合葬在一起?这个不是搞笑吗,就算这两个人再怎么样有感情,但是这个合葬是真的不可能的。

但是在电视剧中,应该是合葬了,因为与宇文护把般若尸体带走了,样片里宇文护说如果我带走般若,换你杨坚十年平安,杨坚也没有阻拦。然而宇文邕并不知道,宇文护死的时候应该是葬在自己的灵穴,所以说,应该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合葬了。但是真正历史上这两人没什么关系哦。历史上宇文护和般若关系揭秘

其实,历史上,独孤般若的真名并不叫独孤般若。这句话有点绕,应该这样说,嫁给了宇文毓的独孤信长女独孤氏连名字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这有点匪夷所思,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位被追赠为明敬皇后的独孤氏为人比较低调,也比较贤惠。

历史上关于这位明敬皇后是这样记载的“北周明敬皇后(6世纪?-558年),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妻子,丈夫登基后追封她为皇后,西魏大司马卫国公独孤信长女。明帝为藩王时,纳为夫人。二年正月,立为王后。独孤王后于四月逝世,葬于昭陵。武成(559年—560年)初年,追崇为皇后。北周明帝逝世后,与独孤皇后合葬。”

我们从上述史料唯一得知到的信息就是:一是她是宇文毓在藩王时期的正房妻子;二是她死得比较早;三是被宇文毓追赠为皇后,并与其死后合葬,可见宇文毓和独孤氏的感情很好。

那么,接着我们来看看关于宇文护的史料记载“宇文护(513年-572年4月12日),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宇文护早年跟随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交战,屡建战功,历任都督、征虏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病逝,临终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宇文护接掌国政。迫使西魏恭帝元廓禅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封大司马,进爵晋国公。北周建立后,宇文护专政,三年内连杀宇文觉、拓跋廓、宇文毓三帝。名臣赵贵、独孤信对其掌权不满,暗中策划将其除掉,事败后纷纷被害,北周政权稳定下来。宇文护也升任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一时间权倾朝野,成为北周的实际主宰者。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又命柱国大将军杨忠联合突厥东征北齐,围攻洛阳,因北齐援军赶到,无功而返。伐齐的挫败,使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为降低。宇文护自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前后执政十五年之久,对北周王朝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上述这段史料我们可以得知:一是宇文护在独孤般若死得时候已经45岁左右;二是宇文护在这段时间一直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当中,不太可能顾及太多儿女私情。其实,大凡是立志于建功立业之人,对于儿女私情一般都看得很淡,只是会根据形势的需要做出抉择。宇文护都年过不惑的一小老头,怎么可能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和自己的堂弟的媳妇有一腿?这情理上说不过去,现实也不允许。如果真有这样的事,估计宇文泰在死后也不会将权力移交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张英夫妇合葬墓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张英夫妇合葬墓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英墓,位于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金鸡地”。墓地背枕金鸡山,面对“赐金园”,两侧小冲相峙,环境幽丽。原墓前设祭台和拜台,置石制供桌、烛台、香炉等整套祭具,立石雕翁仲、狮、羊、马等,对称排列,布局规整。墓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元年御赐碑二方,均为龟座,分立碑坊后。邑人姚鼐有诗云:“千嶂龙眠碧玉围,双溪蟠绕玉龙飞。圆堤松响交山阁,山崦花光照涧扉。青草已埋黄阁局,绛霄还振素流衣。衰赢幸与年年会,昏黑犹嫌早命归。”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著有《笃素堂文集》、《周易衷论》等书。卒谥文端,雍正即位赠太傅,后与其妻归葬于此。“文革”期间,墓冢被炸,墓地装饰物被毁。张英墓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桐城文博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生平1637年(明崇祯十年)张英出生。1663年,27岁的张英考中举人。康熙六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杨贤暨妻霍氏合葬墓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杨贤暨妻霍氏合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孝子陵乡皂角林村南,位当雍、横二水行将交汇处。高10米,围大400米,目标颇大。1979年先锋机械厂基建时,墓丘稍有损伤。此墓被当地人误传为曹交陵,因又误改其村名为曹交陵村。清光绪《岐山县志》为之辨正:“史传无曹交来秦之文,或皂角与曹交音相类,故讹。近年土人于墓前犁出志石,乃左通政杨恭祖(按即杨贤)暨妻霍氏墓,可以证曹交之讹。”其志石昔存该村张氏祠,不知何时亡佚。光绪志所辨明者,当地人多不知晓,至今仍讹呼如故。

考杨贤其人,乃今北郭乡余家庄杨姓居民之远祖。原籍凤翔,明初迁居岐山,子孙繁衍,成为岐山望族。此家族之祖茔,尚有三处:一在西方乡祝家河,内有10冢;一在麻叶沟左侧白泉原,内有14冢;一在孝子陵乡温家村,内有24冢。此处人多浑称之为杨御史(指杨绍程)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孝庄太后为什么不和皇太极合葬?

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主要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感情基础。孝庄太后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的女子,也同样是清宫历史中不可以回避的人物,在如此传奇的一生中,也曾经辅佐过多个皇帝。

1、孝庄并不是皇太极的挚爱

皇太极喜欢就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而且之前也有过一段婚姻,但是两人却始终非常的恩爱。这都是历史上所承认的一种偏爱,虽然两个人特别的恩爱,而且也有了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很早就已经离开人世。海兰珠因为没有办法承受得住,最终抑郁而终,然后离开了人世,皇太极因为非常想念自己的爱妃,最终无疾而终。

2、孝庄并不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

孝庄虽然说是一个有名的人物,但是根本就不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因此并不具备资格和皇太极一起合葬。皇太极的正宫也就是博尔济吉特哲哲,按照当时大清朝的规矩,只有正宫娘娘才有机会可以和皇帝合葬,因此孝庄太后根本就不具备资格。更何况孝庄太后在临死之前还留下话告诉康熙,一定不要让自己和皇太极一起合葬,就是为了避免影响到皇太极。

3、从情感上面来分析

还有一个就是从情感上面来分析,孝庄太后一直都会非常喜欢皇太极,但是对方的心思完全不在自己身上,甚至连一点点心思都没有放在自己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相信也没有人会一直的纠缠下去,因此慢慢的感情就会逐渐的变淡,对于皇太极也没有了太多的思想,必然也不想要和别人一起合照。强扭的瓜不甜,没有必要要选择这么做,因此在临死之前才会告诉康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与雍正皇帝合葬的是谁?雍正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621 字

+ 加入清单

雍正皇帝在当时的清朝还是非常的出名的,当时的清朝因为有了雍正皇帝的存在才得到比较好的发展,与此同时,雍正帝的一生也是非常勤俭节约的,在当时,雍正帝还是做了不少的贡献的,能够和雍正帝合葬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侍寝,那么,据考古人员发现,当时与雍正帝合葬的一共有两位,那么,这两位到底是谁呢?雍正帝又是怎么死的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年仅58岁的雍正帝在圆明园死去,在位时间13年。

当天夜里,雍正帝的遗体就从圆明园运回了紫禁城。弘历任命履郡王允祹、和亲王弘昼、公纳穆图、内大臣海望、刑部尚书徐本、都统傅鼐、吏部左侍郎普泰、兵部左侍郎杨汝为办理丧仪大臣。

八月二十四日申刻(下午3—5时)大殓,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中。八月二十七日颁大行皇帝遗诏。九月十一日奉移梓宫于雍和宫永佑殿安放。十一月十二日行上谥礼,恭上庙号曰“世宗”,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十一日奉移梓宫往易州泰陵,将梓宫停安于隆恩殿正中。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日辰时,雍正帝梓宫葬入泰陵地宫。三月初五日神牌升祔太庙、奉先殿。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十一日加上谥号“睿圣”二字。庙号、谥号全称是:“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简称“世宗宪皇帝”。

与雍正帝同时入葬泰陵地宫的还有两个女人,即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孝敬宪皇后是雍正帝的原配皇后,满洲正黄旗人,乌喇那拉氏,内大臣管步军统领事、承恩公费扬古之女,生年待考,生辰为农历五月十三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或二十九年,康熙帝将刚十几岁的乌喇那拉氏指配给胤禛为嫡妃。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子弘晖。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册立为皇后。乌喇那拉氏出身于名门望族,受过正统的封建礼教的教育,知书达理。她被立为皇后以后,责无旁贷地担起了主持后宫的重担。她以贤淑的美德和得当稳妥的方法,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为雍正帝免除了后顾之忧,使他得以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处理国家政务。那拉氏称得上是一位贤内助。

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皇后染病在床,到月底病情转重,移住到畅春园。大病初愈的雍正帝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特地去畅春园看望了自己的这位结发之妻。胤禛刚回到自己的寝宫,皇后就去世了,时为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未刻。雍正帝想立刻返回畅春园亲视皇后小殓、大殓,众臣见雍正帝身体难以支持,苦苦劝阻才作罢。从九月三十日起,雍正帝辍朝五日,成服缟素。在京诸王以下及文武各官;公主、王妃以下及旗下二品命妇以下俱齐集畅春园举哀,持服二十七日。因当时紫禁城宫殿正在修缮,皇后梓宫只得停放在畅春园的九经三事殿内正中。

与自己生活了40余年的原配皇后去世,作为丈夫竟未能守在旁边,亲视殓奠,雍正帝很觉不安,也深怕别人有所议论,于是在十月初三把大臣们召来,特意向他们作了一番解释。雍正帝对皇后的病逝确是十分悲痛的,十月初四他发出一道上谕,对皇后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他是这样说的:

皇后那拉氏作配朕躬,经四十载,奉侍皇祖妣孝惠章皇后、皇考圣祖仁皇帝、皇妣孝恭仁皇后,克尽孝忱,深蒙慈爱。服膺朕训,历久而敬德弥纯;懋著坤仪,正位而小心益至。居身节俭,待下宽仁。慈惠播于宫闱,柔顺发于诚悃。昔年藩邸,内政聿修;九载中宫,德辉愈耀。兹于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逝,惓惟壸职,襄赞多年。追念遗徽,良深痛悼。

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七日,皇后梓宫从九经三事殿奉移到京西的田村殡宫暂安。十二月初十日行册谥礼,谥大行皇后为“孝敬皇后”。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给孝敬皇后谥号增加十个字,并系世宗庙谥。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二十二日,孝敬皇后奉移易州泰陵,敦肃皇贵妃金棺随同奉移,乾隆帝沿途护送。因为泰陵隆恩殿内停放着雍正帝的梓宫,为表示恭敬之意,卑不动尊,所以孝敬皇后梓宫停放在隆恩殿西边的芦殿内。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日辰时,孝敬皇后梓宫随雍正帝梓宫入葬泰陵地宫,敦肃皇贵妃金棺也随同入葬。三月初五日,孝敬宪皇后神牌随雍正帝神牌升祔太庙。嘉庆四年(1799年)五月十一日加上谥号“庄肃”二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二月十一日又加上“安康”二字,最后谥号为:“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简称“孝敬宪皇后”或“孝敬皇后”。

自从康熙帝的景陵开始祔葬皇贵妃,雍正帝的泰陵则延续了这一做法,使之日后成为一种定制而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这在当时来说,能祔葬在皇帝陵,是这个女人最大的荣耀,同时也是一种对其尊贵地位的认同。决定皇贵妃能否祔葬在皇帝陵,有三个条件:

1.该皇贵妃是皇帝的宠妃;

2.皇帝陵地宫有空余的棺位;

3.该皇贵妃在皇帝入葬前死亡。

敦肃皇贵妃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年羹尧是雍正帝最大的仇家,最后被列出92款大罪被勒令自裁而死的,那么他的妹妹作为雍正帝妃子,没有受到影响吗?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历史上是怎样记载这段历史的吧!

敦肃皇贵妃,年氏,汉军镶黄旗。她是湖广巡抚年遐龄的女儿,是广东巡抚年希尧、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出生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受到了严格的、正统的封建教育和良好的文化教育。早在康熙年间,年氏就已是皇四子胤禛的侧福晋了,其地位仅次于孝敬皇后,高于乾隆帝的生母。年氏端庄淑贤,通情达理,深受胤禛的宠爱。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十二日酉时生皇四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二十五日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初九日生皇八子福惠。胤禛即位后,年氏于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被封为贵妃,同年五月初十日生皇九子福沛。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贵妃的册封礼。

年氏虽然是一位女流,但善于观察事物,很有政治头脑。她深知兄长年羹尧有拥戴之功,是皇帝的宠臣,以后又屡立战功,加官晋爵,荣耀异常。但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而她素闻兄长不仅恃宠而骄,狂妄自大,更为严重的是目无君主、欺压群臣、僭越违制。年氏虽然从皇帝的言谈话语中洞察出对兄长的不满,但她不相信兄长会做出不轨之事,内心只是希望社会上的传言是因为嫉妒而编造出来的诽谤。然而雍正二年(1724年)年氏回家省亲,使她开始相信传言是真的了。为此年氏为其兄整日地担惊受怕,忐忑不安。因为她在家里看到了被兄长霸占强娶的蒙古贝勒之女,看到了年府的家人们身穿朝服与国家命官平起平坐,看到了兄长年羹尧妄自尊大、狂傲骄纵的神态。回到皇宫以后,她思前虑后,权衡利弊,决定以退为守,也许还能保住她哥哥的性命,于是她把回家看到的一切如实地都告诉了皇上,并表示了对兄长的不满。

雍正帝对年氏这种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精神深受感动,但却没有因为年氏而宽恕年羹尧,依然加紧对年羹尧的打击行动。年氏本来身体就虚弱,加之长期为兄长担惊受怕,寝食不安,体质越来越差,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已经病情严重,最后竟然卧床不起。十一月十五日雍正帝也预感到年氏的病情不妙,于是向礼部发出一道谕旨:

贵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确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躭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深为轸念。贵妃著封为皇贵妃。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

雍正帝对于年氏所作所为说不出丝毫的差错,但他本人借口公家公务繁忙而不去探视,仅以医生治疗为说词。虽说是在这个时候特意加封年氏为皇贵妃,但这也只是一种变相的冷落,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雍正帝忙于策划年羹尧的罪行。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刚晋升为皇贵妃7天的年氏,尚未来得及行册封礼就病死在圆明园。也就在这个月,其兄年羹尧被逮回京受审,年氏死后刚半个月,年羹尧被赐令自尽。

年氏本来体弱多病,她为胤禛生的三子一女连续夭亡,心情不好,又缺少夫爱,加之整日为自己兄长安危担惊受怕,她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与雍正帝有一定的责任。

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年氏金棺由圆明园奉移到阜成门外十里庄殡宫暂安。十二月被册谥为敦肃皇贵妃。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二十二日,敦肃皇贵妃金棺随孝敬皇后梓宫奉移泰陵,三月初二日辰时葬入泰陵地宫,金棺位于雍正帝梓宫右(西)侧,比左侧的孝敬皇后的梓宫稍后些,以示尊卑有别。

敦肃皇贵妃年氏能祔葬在泰陵地宫,究竟是雍正帝的本意还是乾隆帝做主安排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年氏因其兄功劳晋升为贵妃,后文晋升为皇贵妃,没有因其罪受处罚,这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是因其深明大义得宠,还是生育功劳大,且前有待研究;但她的死,与其兄获罪和雍正帝的冷落,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羊角哀左伯桃合葬墓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羊角哀左伯桃合葬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角哀左伯桃合葬墓位于鄄城县箕山镇,年代为东周。

2015年6月23日,羊角哀左伯桃合葬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箕山镇:箕山镇位于山东省鄄城县东北部,辖40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人口5.16万人,耕地6.7万亩,面积7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首届双文明明星乡镇”之一。箕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占地1000多亩的孙膑旅游城已初具规模,箕山镇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蚕桑、大棚菜及各类瓜果蔬菜等。是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一朝两代皇帝的合葬墓——乾陵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帝王最高统治者,在离世之后规格自然也异于常人,武则天的强势则让人稍稍忘记他的丈夫也是一位皇帝,根据传统也就有了一朝两代皇帝的合葬乾陵,而它的选址也为咸阳文化平添一分神秘。

乾陵(Qian ling)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3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与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7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

该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你可能也喜欢:

中山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金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不同地区习俗大不同:金华端午节习俗

北方二月二的习俗和食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乾隆一生妃子众多,为何最终合葬只有五个女人?她们分别是谁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乾隆一生有很多妃子,为何最终只有5位与其合葬裕陵

最终可以和乾隆一起合葬的有哲悯皇贵妃。富察皇后,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孝仪纯王后。

哲悯皇贵妃是一个悲情的角色,很早就跟在乾隆皇帝的身边,但是在乾隆还没有成为皇上的时候,就已经患有疾病离开。

富察皇后是一个相对比较低调的人,也同样是乾隆皇帝的一位结发妻子在只有16岁的时候就跟在乾隆皇帝的身边,更加也是乾隆皇帝的初恋。两人在结婚之后有两个孩子,只是很可惜这两个孩子都已经很早去世,没有想到如此与世无争的人,孩子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慧贤皇贵妃也是非常受宠的,其实这一个女子出生并不是很好,可是乾隆皇帝还是将她直接放入到镶黄旗中就是想要让自己的爱人能够开心。可以说在所有的妃子中,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这确实也让大家觉得佩服。这也说明在乾隆皇帝的心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有效取代这个地位。

淑嘉皇贵妃是一个身份相对比较卑微的人,而且还是汉军包一出生,可是没有想到居然能够顺利的得到皇帝的宠幸,而且也会拥有4个儿子。觉得很可惜,虽然乾隆皇帝的寿命比较长,将近活到80岁,可是这些妃子全部都没有办法能够和他一直走到最后。

孝仪纯王后也是嘉庆皇帝的亲生母亲,相信当大家在看还珠格格时也能够知道这一个角色,其实这也就是令妃,不过我们也会发现,这个女子虽然说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但是寿命也并不是很长,很早就已经因为疾病而离开人世,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可悲可叹。其实在皇上的身边想要长寿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身边有太多的尔虞我诈,有时候真的想要离开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武都尉叶士琳合葬墓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武都尉叶士琳合葬墓为建瓯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都尉叶士琳合葬墓位于建瓯市东游镇屯溪虎山,时代为清代。

武都尉叶士琳合葬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游镇:东游镇位于松溪河之畔,鹫峰山脉西侧,镇城北部与龙村乡接壤,西部与顺阳乡毗邻,南部与屏南县相连,东部与川石乡相接。松溪河、省道瓯政公路横贯全境。全镇现有18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办林场,1个居委会,76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10472户,37798人,土地总面积420.53平方公里,是建瓯市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东游镇拥有1050多年的建城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