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貂蝉墓葬在哪里(精品20篇)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那么你对墓葬了解多少呢? 以下是由问学吧小编整理关于墓葬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364

文章

67

篇1:双孤堆古墓葬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双孤堆古墓葬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孤堆古墓葬位于睢宁县张圩。

双孤堆原是睢宁县姚集镇一个行政村,2002年并入蛟龙村,现为一个自然村。村庄内有一座大墓为西堆,直径80多米,墓高22米。村庄东有一小墓为东堆,直径50余米,墓高15米,两堆相隔200米。1986年3月,双孤堆古墓葬被江苏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

双孤堆里究竟埋葬的是谁?民间传说分别是东汉范丹墓(东小墓)和西晋石崇墓(西大墓)。2002年,江苏省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这里距下邳城很近,可能是下邳国某代国君的墓葬。当然,推理不等于结论,双孤堆的墓主至今仍是一个没有揭开的谜。然而,虽然双孤堆主人并无定论,但流传下来的各种传说还是让双孤堆的文物价值充满了神秘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刘村宋元墓葬群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小刘村宋元墓葬群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刘村宋元墓葬群位于静海区子牙镇小刘村,年代为宋、元、明、清代。

2020年5月1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刘村:小刘村原属静海县王口镇管辖,由于天津市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于2010年下半年,经上级政府批准,小刘村归子牙镇管辖。小刘村共154户,总人口426人。拥有土地面积2070亩,已被天津经济产业区征收1203亩。村庄面积107亩。剩余土地平均分配到农户耕种。村内主导产业果木树种植,文具制造,纸盒包装等。村集体年收入7万余元,主要用于农业支出,机井维修。村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沙脊商周遗址和墓葬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高沙脊商周遗址,位于湘江西岸的望城县高塘岭镇胜利村大堤旁。考古挖掘时的那一大片坑坑洼洼已经回填了,出土文物在省博物馆有专题展出。很奇怪,该遗址至今没有进任何一级文保,只有打造高沙脊商周遗址公园的规划。

1996—199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遗址中以铜器为主要随葬物的5座墓葬是近年来湖南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出土铜鼎、铜尊、铜刀、铜戈等,它们既有中原特色,又有本地特点,反映了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特殊内涵。

高沙脊遗址所在为沩水入湘江处的一片沙洲。历年来农民在此挖出过铜□、铜爵、陶罐等商周器物。1996年底,考古学者在湘江大堤整修工程中发现了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并进行发掘,清理了5座墓葬和1个陶窑,同时对有文化层堆积的地方开探方发掘了50平方米。墓葬中有M1和M5出土了一批铜器。M1墓底有二层台,台面出土铜簋1件,不知名铜条形器1件,陶器2件;墓中有葬具腐朽的明显痕迹;墓底出土铜簋1件、铜环2件、短剑3件。铜器多见夔纹、云雷纹、乳钉纹、涡纹、蕉叶纹等商周青铜器常见纹饰。铜鼎可分两类:一类形制较大,完全是中原商末形式,1件铜簋有"酉"字族徽,无疑由商人制造;另一类铜鼎和铜尊,总体形态和纹饰均似商器,但有变异,个别因素与西周以后越式鼎中的一种即盘口鼎似有渊源演变关系,铜刀、铜戈也有明显地方特色。M5墓口呈椭圆形,长径6.6米,短径5.3米,墓坑下部长方形,填土中有大量木炭,卵石,墓内散布许多有意打碎的铜器残片,有铜鼎3件、铜圈足器1件,车马饰3件,还可修复陶器数十件,多为鼎,盆、折肩瓮、釜等,地方特点明显,因少有硬陶,不能确认属于越民族古文化遗存,但究竟属世代居住于此的南下商人,或是苗蛮后裔,尚待研究。高沙脊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墓葬规格高,是湖南商周时期考古的一次突破性发现,为解决湘江下游和沩水流域历年来出土大量商周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属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线索。

信息来源:《湖湘文化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墓葬基础知识艺术风格

全文共 2854 字

+ 加入清单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那么你对墓葬了解多少呢?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墓葬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墓葬的起源发展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墓”作为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生的,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非常简单。《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人类经常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为墓地以安置尸体,如山顶洞人的墓就与住所处于同一洞穴之中。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由于生产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便开始有意识营造各种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习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样,而且明显具有制度化的特点。

中国所发掘的3000余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时代的葬俗因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尽管如此,史前时代各文化共同体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着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则。在新石器时期,人们掘坑埋尸已成为黄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现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单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成人与婴幼儿分葬及等级埋葬制度。到原始社会末期土坑式墓葬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出现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侧体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会结构特征,墓坑也更加规整,通过墓葬规模大小、葬具的有无或质量以及随葬品多寡优劣等来体现身份等级的差异更加明显。

如龙山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则普遍存在的同时,因等级差异而存在的不同等级分葬现象更显突出,甚至还因聚落的等级差异出现了不同规格的贵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况最为清楚。反山和瑶山遗址都是良渚贵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规格明显高于瑶山墓地;另外,还有不少规格低于瑶山的良渚贵族墓地。中原地区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级分葬现象,墓葬规格可分为三类七、八个等级。

墓葬的基本简介

明、清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一经发现都要及时上报。明清以前的墓则很难在墓地表面分辩出来,因此在开发推土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清时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砖室墓。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迁)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墓葬多有随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陪葬,有的有专门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汉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猪等;明、清时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装饰物如玉器、金银器为主。

墓葬的历史意义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材料来探讨社会习俗以及宗教行为与观念的一个研究领域。因此墓葬研究与人对死亡及死后世界观有著密切关系。

由于生死之事是每一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古今社会,一个成员的死亡,常隐含其对整个社会存在的威胁。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宗教意义。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人的生命一般均相当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人类普遍习俗都会在某个社会成员死后,透过一套丧葬礼制的施行,帮助死者离开生者的社会而进入另一个世界。而我们也可以从生人处理死者和面对死亡的态度窥探此社会宗教信仰的特色。

丧葬制度通常包括了丧礼仪式和埋葬两部分。丧礼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仪式,以结束他与这世界的关系,并且保证或引导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埋葬则将死者的身体以一种生者认为恰当的方式加以处理。

葬礼为丧礼的延续,而在许多文化中,葬礼后还有祭祀,为生者企图与死者往来的活动。由于中国人一向对丧葬采取谨慎的态度,故人类著实可以利用墓葬材料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宗教与社会现象。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葬礼重视的象征。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看过“墓葬基础知识“

墓葬的艺术风格

一、墓室大小不同。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方米,大则超过10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1—2个平方米。

二、棺椁档次不同。贵族的装殓尸体用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以多层漆,甚至还附贴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埋于墓坑中。

三、贵族墓葬有人陪葬,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绝对不会用人陪葬。

四、贵族墓葬陪葬品数量多且豪华,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之类,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劳作工具,如石铲、蚌镰,青铜器陪葬者甚为少见。至于奴隶的葬仪,在殷商时代仍沿用旧制,“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辛勤地为他人劳作了一辈子,死后被拎着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肉任野兽撕啃,尸骨任风雨吹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殷人尚鬼风习的影响,加之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富的极大丰厚,所以在殷商时期,社会文化心理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品种日益增多。从一般的劳动工具到简单的装饰,从生活用品到贵重的礼器和乐器,应有尽有。

在下葬的期限上,春秋时期亦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此制成为后人遵循之模式。

到了秦朝,秦国苦心经营,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海州古墓葬群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海州墓葬群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古墓葬群位于海州区朐阳办事处,西自海州白虎山,东至孔望山,北起玉带河,南至锦屏山麓。自五十年代以来,这一地区屡有汉代木椁墓、石椁墓和宋代砖石墓出土。出土文物丰富,有些文物是全国罕见的艺术珍品。如西汉侍其繇墓、霍贺墓,其报告都已在《考古》杂志上公开发表,近年,还出土了早期的汉画像石墓和明代的墓志铭。目前,这一带的地下还埋有大量古墓葬。海州古墓群对研究古代的葬俗、典章制度以及海州的历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孔望山,西至白虎山,南至锦屏山,北至玉带河。

朐阳街道:朐阳街道办事处位于古城海州中心地带,南枕锦屏山,北依玉带河,与苏北较大的新海发电厂近邻,中日合资三得利啤酒厂、市第二、第四人民医院等市属企事业单位座落于境内。辖区有可供游览的四山三河(锦屏山、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盐河、蔷薇河、玉带河,其中孔望山风景区石棚山风景区是国家级AAA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7. 9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个村级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银牛沟墓葬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银牛沟墓葬为阳高县文物保护单位。

银牛沟墓葬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南1.5公里。

2018年12月25日,银牛沟墓葬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

长城乡:阳高县辖乡。1958年建长城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20公里。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二十六、十墩、天桥、郭家坡、范家窑、黄颜沟、九对沟、斗林、银腰沟、善友沟、正边堡、小二对营、大二对营、闫窑、庞窑、西三墩、宋家沟、六墩、砖墩洼、罗岭、正宏堡、胡成岭、堡子湾、十九梁、牛马河25个村委会。矿藏有金、铜、铁。农业主产莜麦、葫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朱家台西汉墓葬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朱家台西汉墓葬为文化旅游景点。

【朱家台西汉墓葬】

在桑植县城朱家 台庙湾,发掘西汉墓葬9座。墓室呈东西 偏30°~40方向。遗骸棺木腐朽无存。有 长方形竖穴墓坑7座,楔形竖穴墓坑和竖 穴二层台坑式墓室各l座。除l座用红土 拌合白膏泥精细夯筑外,余均未夯筑。墓 底平整,填五花土及洗矿土。随葬物有: 铸大篆“五铢”及“宣帝五铢”字样五铢 钱18枚,泥质灰陶明器鼎7件,盒5件, 壶10件,盘、豆、各3件,罐、釜各6 件,灶、甑各4件,鍪和吊桶各l件。陶 器多数为凸凹弦纹,少数为板印方纹、绳 纹、方格纹,个别为水波纹及藤蔓组合 纹。反映当时土著文化特色。该墓葬于 1988年2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和县 文管所共同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代仿木结构纪年壁画墓葬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元代仿木结构纪年壁画墓葬为文化旅游景点。

元代仿木结构纪年壁画墓葬位于平乡县治西南约15公里,西郭桥村北偏东约200米处。两墓皆遭破坏,为坐北朝南向,墓道在南。

M1为仿木结构圆形单室砖室墓,由墓道、门楼、甬道、墓室4部分组成。墓室最大内径3.2—3.5、残存深2.54米。墓底为高0.38米的“凹”字形棺床。墓壁共分3层,墙基周壁砌17个壶门;墓壁下层砌砖倚柱14颗、假门5座、灯檠1个、椅子2把,柱头枋上砌柱头铺作14朵,补间铺作10朵;上层砌大铺作6朵。

M2位于M1的东南侧1.4米,为仿木结构的八角形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等组成。墓道平面为长方形,底部南部为台阶,北部为平底。甬道为单单券拱券形顶。墓门正面在甬道翼墙上层上内缩起砌假门,其上原砌有门楼,今毁。外口砌菱角牙子形封门砖。墓室平面做八角形。砖壁内侧东西3.9、南北3.8米,残存最高2.58米。

墓壁基部以叠涩式砌法并装饰以壹门,基上每角都砌有覆斗形柱础,上砌高大的倚柱,倚柱上承托普柏枋,枋上有转角大铺作8朵,补间铺作7朵。柱头枋上的拱眼壁间砌小铺作。

每面壁上除南面砌甬道外,其余皆砖砌高1.8、宽1.2米左右,结构相同的门楼式仿木建筑。各建筑上层斗拱的拱眼壁之间皆有题记,题记以竖行、楷体题写在一墨画出的双线竖方框内。门楼下所表现的内容各异,其中西南壁为一同墓砖大小的砖质碑刻,表面阴刻竖行楷体字9行63字,记载了墓主郭达的籍贯、寿年、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的时间。题记为“碑楼”。西壁为一粮仓,面部正中墨画一单线竖长形方框,方框内竖行楷体“粟麦盈仓”,题记为“口盈之仓”。西北壁为一直棂窗,题记因脱落,不能读出。北壁砌妇人启门,题记为“郭进之宫”。东北壁亦为一直棂窗,题记为“寿荣之亭”。东壁北部为一高足立柜,正面对角墨画一单线斜形长方框,内写楷体“绫罗满柜”,柜南为一凳子和灯檠,题记为“郭口之亭”。东南壁为一蹄足高桌,题记为“逍遥之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岳家河墓葬群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岳家墓葬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岳家河墓葬群为东周墓葬群。位于昌乐县南郝乡岳家河村西北角,与村衔接。1977年清理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小型墓葬57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墓圹均为长方形土坑,有的有积石保护棺椁。无积石的筑有二层台。墓底部多有腰坑,内殉狗1只。中型墓均为1棺1椁,小型墓多为土坑。所有的墓皆为单身葬,分东西或南北两个方向。中型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有的两手交叉放于腹部,小型墓多为下肢曲肢葬式。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者20至30件,少者2至3件。其中铜器有鼎、盘、匜、剑、戈、矛、镞等;陶器有春秋时期的绳纹鬲、各种素面的豆和罐,晚期彩绘的鼎、豆、壶、敦、匜、盒、盘等明器;骨器有笄、梳、盒等。岳家河墓群的发掘,为研究东周时期的社会风俗、阶级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康湾墓葬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康湾墓葬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康湾墓葬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沈家屲村康湾社。

康湾墓葬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孙万军耕地,南至周仪耕地,西至吴海军耕地,北至杨军耕地。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丁家沟镇:丁家沟乡位于县城南部,南接安定区和通渭县,东面与中川乡毗邻,西、北靠会师镇。全乡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10户,20864人,农村劳动力10988人。距会宁县城21公里,境内多为南北走向沟梁,属华岭山系二阴山区,是一个农业大乡。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3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399.2万元,第二产业达到651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203.8万元;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阿垄沟墓葬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垄沟墓葬为文化旅游景点。

霍巍教授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一期发表的《西藏西部文明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指出,在日土县境内发现了一处古墓地。这处古墓地位于日土县日土区一条名为阿垄沟的山沟内,阿垄沟,是日土县境内阿不兰热山的一条山沟,这条山沟位于日土镇前行政所在地南面,沟前是县城通往日土镇热角村的乡间公路。沟口距日土镇约800米,沟宽20-40米,大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高度4400米。石丘墓葬分布在两侧冲积扇上,地表为砾石层,无植被覆盖。墓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墓葬总数在100个左右。石丘墓葬的形制,是在地表向下挖掘浅穴或不挖墓穴,葬入骨殖后用大石垒成墓框,其上用大石块垒覆,形成石丘。石丘高度约1米、直径约2米左右。死者葬式有屈肢葬、乱骨葬及火葬,屈肢葬中有男女合葬、母子合葬的习俗,部分尸体由于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出土时已成木乃伊。尸体上还附有织物残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石丘墓葬的大石上还刻有岩画,内容有武士、动物等,这种石丘墓葬与岩画共存的现象,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阿垄沟石丘墓葬的年代,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初步推断可能属于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遗存,约为公元6-7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鲁家沟遗址含鲁家沟墓葬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鲁家沟遗址(含鲁家沟墓葬)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沟遗址(含鲁家沟墓葬)位于龙口市石良镇鲁家沟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鲁家沟遗址(含鲁家沟墓葬)被公布为烟台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断崖的中心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续100米。

石良镇:石良镇位于龙口市东南部。东与蓬莱毗邻,南临栖霞。镇政府驻石良集村,距黄城20公里,距开放港龙口30公里,距烟台机场74公里,牟黄公路和蓬水公路,两条省级公路交叉从镇区穿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全镇总面积128.9平方公里,人口5.96万人,辖67个行政村。镇境北部系平原,南部系山区丘陵,东部南北走向的群山属艾崮山脉,南对孤峰兀立的蚕山,隔王屋水库西望东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屿塘山古墓葬群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屿塘山古墓葬群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屿塘山古墓葬群位于瓯北街道清水埠社区屿塘山,年代为晋-南朝,类别为古墓葬。

1983年,屿塘山古墓葬群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埠社区:清水埠社区是瓯北街道的一个老社区,东至楠溪江、南至清水码头、西至清花路、北至三江码头,总面积0.7平方公里,覆盖面积14.39平方公里。清水埠社区不但是瓯北街道的老城区,更是永嘉的老城区,1983年永嘉县成立了第一个镇,所在地就是清水埠,名为清水埠镇,有着历史性的意义。清水埠社区地大面广,人口复杂。社区分为十五个居民小组,常住户905户,常住人口2335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李庄墓葬区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小李墓葬区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李庄墓葬区位于新郑市和庄镇小李庄村东南黄水河支流西岸,南北长325米,东西宽285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势西高东低,在墓葬区随处可见空心砖残片,纹饰主要有方格纹、米字纹、乳钉纹,7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出土有空心砖墓,出土有陶鬲、陶壶、铜镜、铁箭头、布泉货币等遗物。该墓葬区是一处东周时期墓葬集中分布的墓葬区,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文化历史、埋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具有一定价值,也为郑韩故城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和庄镇:一、基本概况 和庄镇位于新郑市区东部,西连新烟街道办事处,东邻八千乡,南接长葛,北靠薛店镇。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145个村民组,共有8756户,总人口3.79万,其中党员数997人。现有耕地面积4.2万亩,人均1.2亩,其中沙质地占68%。2005年荣获新郑市信访稳定红旗单位、“河南省拥军优属先进乡镇”、郑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井埚里墓葬群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井埚里墓葬群位于仙源乡山枣村西北500米,距县城西北约47公里。此墓区为高出周围地表30米的山丘,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是白屋子屋场,南部山脚下有一条机耕道,西北部是绵延的山峦。

墓葬分布密集,在约10000平方米的地表上,暴露有大量的陶器残片,纹饰以大、小方格纹和云雷纹居多,器形有折肩罐、瓯形器等。1982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在井窝里的东北部土坑墓中采集到鼎一件,泥质灰陶,上饰细方格纹,高8、口径11.3厘米、耳高2厘米。该鼎除一耳残断外,基本保存完好。圆底罐两件,泥质灰色,肩部以上饰有云雷纹,肩部下端饰细方格纹。

1983年1月,省文物工作队在墓区东部的水沟中又出土了3件陶罐和1件陶鼎。其中灰陶罐2件,一件口径10.5、高11.3厘米,饰方格纹;一件口径14.2、高16厘米,饰云雷纹。黄褐陶罐1件,口径9、高9.5厘米,细方格纹饰。陶鼎一件,口径16.5、通高14.2厘米,泥质红陶,质地软易碎,侈口,两耳直立口沿,耳中钻有圆孔,圆腹,腹上间隔饰有六颗乳钉,旁饰云雷纹,宽平裆,三足,足呈丁字形,破补后存乳钉5个。

仙源乡:仙源乡地处万载县西部偏北,距县城45公里,全境呈狭长山区地形,地势北高南低,北端有全县的最高峰——黄皮尖,海拔1182.1米。全乡辖区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23600亩,山林面积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5140户17590人。乡党委下设党支部14个,党员452人。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马王堆是谁的墓葬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广西贝丘遗址发现新石器墓葬60余座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甘藻贝丘位于左江北岸,扶绥县城以西3公里处,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于1963年被发现,1973年9月进行了试掘。古墓和石器等文物被发现。为了配合广西郁江老口水利枢纽的建设,广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从今年4月开始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江西沿海贝壳丘广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地图

据广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员陈小英介绍,经过四个多月的发掘,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特别是大量形状各异的研磨机和分布密集的小块石制品。从出土产品的种类和堆积来看,应该是石材加工场所。此外,甘藻壳丘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器、蚌器和陶片。与此同时,发现了更多水生动物和哺乳动物的骨骼。出土的工具和动物骨骼表明,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史前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方面拥有相当发达的经济。

在该遗址发现的大多数坟墓是侧弯肢型的,偶尔也有上翻体弯肢型的,有些有严重的弯曲肢角,似乎显示出被捆绑的迹象。坟墓的骨头保存完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在每一个骨骼旁边都放了一两块石头,甚至有些石头还压在遗骸上。

敢于在壳丘中建造屈肢冢

发掘发现了一个只有一岁的小孩的坟墓。骨骼保存完好,像自然睡眠一样向旁边弯曲。这是目前在广西发现的最年轻的新石器时代的坟墓。据报道,幼儿的骨骼很难保存,因为他们还不成熟。这些遗骸能保存几千年是非常罕见的。此外,第一次在现场发现了一把巨大的石铲。大石铲作为广西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考古界的关注。这一发现证明大石铲文化与贝丘有一定的关系。

在距离干枣壳丘约3公里处,江西沿海壳丘发现的水牛、犀牛、大象、鹿、麂、野猪、海龟、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哺乳动物的骨骼比干枣壳丘发现的骨骼大。更令人困惑的是发现了动物骨骼的有意堆积,这主要是选择动物的下颚,尤其是下颌骨,进行集中堆积。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鹿、麂、猪、猴子等。这说明当时的左江人已经发展出了一些超越生存本能的意识形态。其中的含义尚不清楚。

这两处遗址的发掘,为探讨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贝丘的文化内涵、时代、性质、起源、民族等问题增添了重要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喀纳斯景区墓葬群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大喀纳斯景区墓葬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喀纳斯景区被誉为人间净土、“东方小瑞士”,一向以湖光山色的美景著称。考古人员在距离喀纳斯湖面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的禾木乡图瓦新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墓葬群,随后根据其位置将其命名为图瓦新村古墓葬群。经考古研究专家初步判断,古墓葬群年代大致为战国到两汉时期,距今2000年左右,共有墓葬60多座。

这处古墓葬群在阿勒泰地区的发掘史上比较少见,但在欧亚草原上曾有过类似发现。这次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在喀纳斯景区开展古墓葬群的考古工作。这次考古发掘对于更多地了解当地古代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状况,提升景区的文化底蕴意义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墓葬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位于武都区柏林镇冯田家沟村东100米北峪河南岸。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和寺洼文化墓葬共存的地点。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红烧土。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勾叶圆点纹、变体鸟纹,器形有直口、敛口圜底钵及盆、罐、重唇口尖底瓶等。遗址南部为墓群,出土有寺洼文化的夹砂灰褐陶、灰陶浅绳纹马鞍口双耳罐、豆、鬲等。另采集有石刀、斧和陶环。遗址和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和寺洼文化的特征有重要价值。

柏林镇:武都县辖镇。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北部,北峪河两岸,距县城19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1.1万。略(阳)武(都)公路过境。辖石桥子、楼儿底下,腰坡、赵家湾、上渠道、下渠道、袁坝、湾儿下、田家沟、大社科、袁家塄、五角坪、李家山、大湾沟、罗湾里、大庄头、梨树湾里、垭头里、王家山、芝家山、浩家山、杨地湾、梨树底下2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马铃薯、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温家山墓葬群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温家山墓葬

商代墓葬群。位于岳阳县荣家湾镇孙吴村温家山。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在此抢救性发掘墓葬31座。墓葬分布于温家山山顶及东、南、北三面坡地的第四纪网纹红土中,排列有序。均为土坑墓,有圆形、圆角长方形、椭圆形、半月形等,以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为主。深而大的墓坑一般随葬品很少,也有少数随葬品成组分布在墓底的周边。浅而小的墓坑,随葬品较为丰富。随葬品主要为陶器,极少的石器,不见青铜器。陶器以夹砂褐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及泥质灰陶次之,另有一定数量的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和刻画纹等。器形有釜、鼎、鬲、罐、大口缸、豆、圈足盘等,以鼎、釜、鬲为多。其中较早的墓以釜、甬为主,较晚的墓以釜、鼎为主。此处系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商代墓葬群,年代为商晚期,其对研究商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关系和相互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来源:《湖湘文化辞典》

荣家湾镇:荣家湾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岳阳市区23.6千米。镇域北滨新墙河与麻塘镇、新开镇相望,东连新墙镇,南接黄沙街镇,西靠鹿角镇。镇域民国时期分属凌云乡(黄沙街)、忠信乡(洞庭观)。1950年为2区区公所驻地;1956年撤并乡为荣家湾乡,1958年建荣家湾人民公社,下辖有荣家湾镇;1961年缩小为鹿角公社,隶荣家湾区;1978年以荣家湾为县治所,更名为岳阳县城关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