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赢正是不是秦始皇【经典20篇】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赢正是不是秦始皇,欢迎阅读!

浏览

3746

文章

311

篇1:白起是秦始皇的下属吗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白起不是秦始皇下属。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

历史地位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简介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秦始皇姓什么?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姓嬴,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秦政、祖龙等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姓嬴。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秦始皇继位时,秦国已吞并了巴、蜀、汉中,西南越过宛城到达郢都,设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并且吞灭了二周,在其故地设置三川郡。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赵、燕两国发生战争。赵国出兵攻燕,而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出兵分别夹攻赵国,先后攻取了赵的阏与、轑阳(南阳西北)、河间(河北省献县东南)、安阳(河北阳原县东南)等邑,漳水流域已为秦所占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国又大举向赵国进攻,以所取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503 字

+ 加入清单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但是专家门却也不挖秦始皇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大家秦始皇墓不挖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能挖完秦陵的时间估计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1.

2.

3.

4.

5.

6.

7.

秦始皇墓不挖的原因

1、秦始皇墓里含有大量的水银。虽然已经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现在的地质学家在陵墓的土壤进行检测,仍然发现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汞,如果贸然进行挖掘,会对环境以及工作人员和周遭的群众造成很大伤害。

2、国家保护文物的力量还不够。秦始皇墓非常之浩大,一旦开挖,就涉及大量的资金注入和人力的投入。而且出土的大量文物也需要相应的设施和条件去修复和保存,这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与其开挖后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还不如让它在地下继续长眠,直到国家具有一定的实力在对其开挖。

秦始皇墓挖掘的问题

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始皇的宫殿为什么叫“阿房”?有哪些含义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秦始皇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不仅是因为秦始皇创造的功绩,更是因为秦始皇治理国家的态度,当时秦始皇在位期间,统一了六国,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对于秦始皇的议论也是有不少的,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人在议论秦始皇,有的人说秦始皇的宫殿为什么叫阿房宫呢?小编觉得这样取名一定有具体的含义,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帝国。自认为功德高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就在首都咸阳附近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很多宫殿,而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大殿“东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那么,这座宫殿为何取名“阿房”?对此,历史专家们根据史料分析,提出了以下3种猜测。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所以,唐初著名儒学家颜师古解释说:“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阿房”一词来自于阿房宫的建筑风格,认为“阿房”一名是根据“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有“曲处、曲隔、庭之曲”的解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此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正体现了阿房宫“阿”的特点。

而最后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注释为:“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其言是高若于阿上为房。”意思是,阿房宫因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并且,现代的考古发掘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因为古阿房宫的遗址坐落在西安市郊约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

2016年,在经过对阿房宫的精心发掘之后,考古专家断定,当年的阿房宫坐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至今这里还有宫殿的高大地基。另外,在阿房村南附近,有一个宫殿遗留的大土台基,周长31米,高约20米;在村西南还有一个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最高处也有8米左右,因此,阿房宫名称的由来,应该是得益于这些高大台基的缘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始皇没杀过一个贤臣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没杀过一个贤臣

在我国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拥有着一定的权利,可以说包括人的生死。有句话说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讲,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其实被做到这个位置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战国时期的乱世纷争,谁都想要吞并,在这些国家之中,秦国就脱颖而出了。

可以说秦国对用人可以很厉害了。秦昭王开始白起到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哪一个背后都有着贤臣大将辅佐。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对于嬴政的做法不再不让人感叹,统一的国家到文字、度量衡,都是对历史的重要贡献。而且这样的一个人在位期间,从来没有随便杀害过一位贤臣,他的形象可以说是以残暴著称,但是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他的下一代应该能够继任皇位才对,但是他的后代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活下来。

他对李斯很是重用,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让李斯全心全意的帮助他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国家大事,并且在他完成之后,也是按照每个人的功绩打赏,就算他不喜欢,吕不韦也没有把他杀死。总之,不管如何,只是将他发配到了边疆,也许正是他对大臣们这样的态度,才使得他的后代会惨死。皇帝统大业之后,排除异己是首选。历史上有朱元璋、刘邦、赵匡胤的典型例子。当一个人的权利,随时有可能大过皇帝的时候,那么有两种后果,要么交权,要么被处理改朝换代。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发生过,也就作为第一个皇帝,没有这样的想法也是让人理解的。

但是在他去世之后,秦朝就乱了。宦官赵高伪造圣旨,称秦始皇有意把皇位传给胡亥,并且还把扶苏给逼死了。胡亥和嬴政不一样,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杀害,他把相关的大臣全都杀害,最终也是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的知识点是对秦始皇历史作用的总结学习。

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相信同学们对于秦始皇的历史作用知识点的总结学习之后,对此知识点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是真的吗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秦始皇的身世,有一个传说称他是吕不韦私生子,但这个传说究竟是否属实,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溯到秦昭襄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6年左右。

在秦昭襄王统治时,他曾计划灭掉赵国,并希望白起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然而,白起拒绝了这项任务,他在长平之战中杀人过多,内心感到深深的内疚。这导致秦昭襄王愤怒之下杀害了白起,结束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

在这个时候,一个在赵国的人质异人浮出水面。他自称是秦昭襄王的孙子,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由于异人长时间在赵国度过,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异人的生活在赵国并不容易,甚至有过几次被赵王威胁要处死的经历。幸运的是,异人结交了一些赵国的大臣,为他说好话,最终幸免于难。

吕不韦,一个聪明的商人,注意到了这个异人。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到了有关异人的故事,并决定了解更多。吕不韦和异人见面后,展现了他的聪明和机智,让异人对他印象深刻。吕不韦对异人表示赞赏,为他举办了宴席,并赠送了他一大笔钱财。

吕不韦的计划之一是将赵国太子的儿子(即异人)送回秦国,并帮助他在秦国崭露头角。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吕不韦还需要解决异人在赵国的困境。他的解决方案是找到一个美貌的女子,名叫赵姬,让她成为异人的伴舞,并在夜间以替身的身份取代太后,以保护异人。

赵姬虽然最初不情愿,但最终同意了吕不韦的计划。她和异人之间产生了感情,最终生下了一个儿子,被命名为赵政。赵政是在赵国出生的,因此他的名字在后来改为秦政,他将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

秦始皇即位后,吕不韦得以担任丞相、太师、文信侯等要职,他在秦国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吕不韦的权势也让他开始傲慢自大,加上他与赵姬的旧情复燃,最终导致他与太后发生了不正当关系,这引起了秦始皇的愤怒。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手段,收回了吕不韦的权力和尊荣,并将他赶出咸阳。吕不韦在回家的路上,深感人生无望,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有关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传说,但这个传说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支持。秦始皇的身世仍然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争论的话题之一,没有明确的定论。不过,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历史中权谋、爱情、背叛等元素的交织,为秦始皇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秦始皇是谁的儿子?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和赵姬的儿子,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别名祖龙,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千古一帝” 。他政治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其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完成华夏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始皇帝(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母亲为赵姬。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始皇在位了多少年 秦王嬴政在位多少年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共在位37年。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秦始皇13岁即位,但在他成年加冕之前,朝政大权一直由仲父吕不韦掌握。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平定蕲(qí)年宫之变,之后又罢免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他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同时书同文,车同轨。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还修筑了长城、驰道和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在邢台沙丘驾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全文共 171 字

+ 加入清单

芈月即秦宣太后,秦始皇的高祖母。

惠文王死后,芈月在弟弟魏冉的帮助下,立自己所生的公子即位,即秦昭襄王,芈月因此成为王太后。秦昭襄王年少,实际的权力遂掌握在了王太后的手中,她开始了长达41年的临朝称制。芈月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孙俪扮演的人物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始皇执政有多忙?日览30万字是真的吗

全文共 321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兵马俑大家肯定会想到秦朝的皇帝秦始皇了,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位自称是皇帝的人,当然了,秦始皇在位期间也是提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他的一系列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那么,小编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秦始皇执政期间非常忙吗?有说秦始皇日览30万字,这到底是真的吗?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秦始皇忙于公务日览三十万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

按照“秤取一石”理解,“石,百二十斤”。秦权一斤的单位量值在250克左右,确实可以说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计量史家依据对有自重刻铭的秦权实物的实测数据,得知平均为257克,“百二十斤”则为30.8公斤。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阅的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

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须处理的“书”,竟然超过30万字。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张松:过目能诵一目十行

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说郛》卷五八上陈寿《益都耆旧传》)这个故事,《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记者”。然而宴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又予以文学渲染。罗贯中笔下,张松和杨修有这样的对话:“修曰:‘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呼左右于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后来曹操得知此事,说:“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于是“令扯碎其书烧之。”《三国演义》淡化了“晏饮之间”的情节,也消弱了张松才能的感染力。不过,赞诗中所谓“目视十行书”,却是直接肯定了张松的阅读速度的。试想一顿饭的工夫能够将一部“十三篇”的军事学著作“从头至尾,看了一遍”,阅读速度确实非同一般。

汉武帝:每天阅读量不足七千余字

《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汉武帝连续多日阅读这“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即两个人才能勉强抬得动的“奏牍”,每天中止之处,都认真作了记号,随后再从标识记号的地方接着读,一直读了“二月”方才结束。东方朔上书“用三千奏牍”,邢义田先生分析说,“如果东方朔不用牍而用简,三千简大约重9491.825公克,或9.5公斤左右。”“如果东方朔是用较简为宽的木牍,三千牍的重量更要多上好几倍。”假设东方朔上书用简,重9.5公斤,依然参照邢义田先生测算书写《史记》竹简重量51.015公斤这一平均数,东方朔上书字数应大略为《史记》的18.62%,也就是9.8万字左右。汉武帝读这些文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平均的阅读量不足1.7千字。这自然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政务繁忙与兴趣广泛有关。看来,仅仅就东方朔上书“读之二月乃尽”的故事,是不可以讨论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同样“雄才大略”,同样日理万机的秦始皇,每天处理公文的数量定额竟然超过30万字。

进行这样的比较,其实应当注意到如下事实: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正是履行军政管理的常规性的工作。而汉武帝的日常生活,也会有这样的办公内容的。他阅读东方朔“奏牍”,其实可以理解为“业余”在读“闲书”。此外,汉武帝对于东方朔上书,看来是在一字一句仔细地读,“读之,止,辄乙其处”。而秦始皇处理公务,一定是有主与次、重与轻、详与略的区别的。作为最高执政者,即使“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上奏文牍一一详尽研读。另外,人们还会想到,司马迁的记录,是不是能够完全确信呢?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番话,是出自反对派方士之口。司马迁是这样记述的:“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涉及秦始皇公文阅读速度的关于这位帝王工作作风的评论,是和对暴政酷刑的批评一同发表的。随后侯生、卢生逃亡。方士的背叛激起秦始皇暴怒。他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随后竟然引起了坑儒这一文化史上的著名事件,“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侯生、卢生关于“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的议论,究竟是不是“诽谤”之辞呢?

秦始皇所谓“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应当指的是“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不闻过而日骄”一类指责。就现有资料分析,没有理由判定“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这样的未必可以归结为“不德”的批评是“诽谤”性语言。侯生、卢生只是自方士的立场出发,从神秘主义文化的视角,以为“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所谓“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很可能只是对秦始皇行政风格的客观性的描述。这一情形,其实和秦始皇琅邪刻石自我标榜诸言辞中所谓“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忧恤黔首,朝夕不懈”,“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的说法大体一致的。他的政治目标,可能确实是要实现会稽刻石所谓“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的境界。

应当承认,秦始皇有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罪恶,有严刑酷敛的暴行,又有种种政治失误,使得“百姓怨望而海内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演出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他确实是一位少有的勤政的典型。即使他对下级繁多的上报文书或者只是大致浏览,或者只是择要批复,31.79万字的总数量,以“日夜”在文案旁工作12小时计算,每小时过目的文字数量也平均在2.65万左右。这样的工作量导致的劳累可以想见。所谓“朝夕不懈”,所谓“莫敢怠荒”,果然不是虚言。而秦王朝行政特征的峻急节奏,也可以因此有所体现。不仅秦始皇处理公文的效率十分惊人,他在相当艰险的交通条件下多次辛苦出行,“亲巡天下,周览远方”(秦始皇会稽刻石)的实践,也可以大略真切地反映所谓“皇帝之功,勤劳本事”的行政史的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始皇见过外星人吗?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外星人,这怎么看都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人,在地球之外到底是不是存在有其他的星球文明,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前些年各种外星人、UFO的世间让人心绪不宁,可是又没几个人真的亲眼看到过外星人,然而有传言说秦始皇竟然见过外星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真的见过,外星人又对秦始皇说过什么呢?

如果太阳系附近存在外星人的话,也许他们早就来过地球了,一些古书和古画中的相关记载,很有可能就是外星人造访的事件。秦始皇曾接见外星人?--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秦始皇真的见过外星人吗?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秦始皇这位皇帝,在历史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他是我国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做事情的手段虽然有点残忍,但是却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这应该也就是做皇帝的无奈了,要想实现一统天下,自然是要付出很多的。

不过秦始皇一生精明,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却似乎便的有点荒诞了,竟然让徐福到处去给他找长生不老药,自己还迷恋上了修炼丹阳,结果不但没有能够延年益寿,还那么早的就去世了。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会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肯定不是仅仅因为他贪生怕死觉得自己还没有当够皇帝,长生不老药也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因为他曾经见过“外星人”。

在很多史书上都记载过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遇到很多离奇的事情,晋代人所写的《拾遗记》也记载到秦始皇曾看见过外星人,书中的内容是这样说的“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这里所提到的这个交通工具,分明就是现在的核潜艇啊,而且地球上也没有叫做“宛渠”这个地方,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宛渠之民”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外星人,秦始皇就是因为遇到了他们,之后才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挖?秦始皇的墓地在哪里?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陵是现居于咸阳地区的一座陵墓,是秦始皇自继位开始便为自己修筑的一座陵墓,现在秦始皇陵长宽大约500米,高80多米。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当中有用黄金制成的飞禽走兽,而且还用水银构筑了江川大河,秦始皇的棺椁就在江川大河当中缓缓游走巡视地宫。此外秦始皇还用人鱼的脂肪制作了灯油,叫做长明灯,放置在地宫当中,使地宫当中金碧辉煌。像这样一座装满了宝物的陵墓,自然引得无数人眼馋。

史书上曾经记载过两次大规模,盗掘秦始皇陵的事迹。其中之一就是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火烧阿房宫,并且挖掘了秦始皇的陵墓,据说使用了几十辆大车,络绎不绝地运送了好多天。第二次则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黄巢在长安称帝,并且将秦始皇陵进行了盗掘。但是这两次盗掘的事实受到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的质疑。由于我们现在并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因此无法证实。

那么现在我们为什么不去挖掘秦始皇陵呢?首先由于秦始皇陵面积非常宏大,据考古学家的推断,秦始皇陵如果要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发掘的话,或许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发掘完,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另外我们需要考虑到发掘人员的人身安全,秦始皇陵在修筑的时候,使用了非常多的防盗机关。这些机关历经千年或许已经腐朽,但是其中用水银构筑的长江大河却是真实存在的。曾经有科学家测定,秦始皇陵周边确实有非常明显的汞含量升高的一个状况。那么如果我们贸然打开秦始皇陵,其中的汞蒸气对人有剧毒,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汞蒸气的泄漏,或许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最后我们的现在科技水平并没有,发展到能够完善的保护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物的一个程度。曾经我们发掘过明代十三陵当中的一位皇帝的陵墓,我们由于保护不到位,眼睁睁看着鲜艳的丝绸在氧化作用下化为一团飞灰。同时在发掘秦始皇陵周边的陪葬坑的时候,尤其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1、2、3号车马坑,实际上有一些兵马俑身上原先是有颜色的,但是在氧化作用下现在都变成了灰突突的土色。可能等到我们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完好地保护秦始皇陵,并且对它进行科学的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秦始皇的后人下场如何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后代今何

在我们国家封建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可以说是千古帝王,如果不是他,我们看到的国家可能是另一个模样,是他创建了我国封建历史第一个王朝,也为我们的国家和版图、政权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是我国帝王当中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并没有皇帝,他置身于无数战场,消灭了其他六个国家,这才结束了长期以来多个国家混战局面,从而统一了我们国家。他不仅统一了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规范文字。在规范以后,汉字我们一直使用到今,并且这也使得我国文化和历史能够从未间断延续下去,为我国几千年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第一任君王,他的后宫应该是有不少佳丽,那么他的后人呢,在历史记载当中,很少有记载他后人的片段,就这样,他们也消失在人们的世界当中,为何就突然消失在历史中?秦始皇后人中可能大多数人知道的就是扶苏公子和秦二世。其他嬴政后人们连名字都不知道,大家都知道赵高专政的事情,也为自秦始皇带着自己秦二世去东巡。

然而,当军队到咸阳之后,赵高突然对外宣称,嬴政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秦二世,而扶苏公子则被赐死。其实,嬴政一直看重的是扶苏。并且也是计划把皇位传给扶苏,怎么会赐死他?所以秦始皇并不是正常死亡,而是其他原因。嫌疑最大就是赵高和秦二世。赵高假装皇帝旨意,秦二世也知道自己这个位置是用不正当手段来争来的,所以他也心虚,他害怕他的兄弟们反对他,所以他就在赵高的怂恿下,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们都杀害了,这也让已经受的后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项羽闯到阿房宫中,一把火烧掉了整个阿房宫,只有一小部分人逃出去,他们逃出去之后,只能隐姓埋名的生活,再也没有过有他们相关的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什么一直没有立后?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何没有立后?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这么做,这里也会有着各种不一样的原因,首先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另外也是长时间非常仇视女人,最关键的就是特别的不可一世,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也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一、为了长生不老

秦始皇在创建大秦帝国之后,完全有机会去选皇后,但是却始终没有选皇后,这是因为后宫的这些女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东方六国。秦始皇肯定会担心这些后宫佳丽或许就和6个国家的残余势力依然有联系,可能就会威胁到自己的帝国统治,因此这就成为了不愿意立皇后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所以这就耽误立皇后。

二、非常仇视女人

秦始皇一位母亲的缘故,因此非常的仇视女人。如果大家读过秦朝历史就会知道秦始皇的母亲到处跟人私通,而且还生下了两个私生子。秦始皇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特别的愤怒,没有办法理解自己母亲的行为,而这些事情必然就会打击到秦始皇。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母亲的这些行为,也会给秦始皇留下一些比较深刻的阴影,因此这就导致秦始皇会比较仇视女人,以至于自己的婚姻也没有办法健康的发展。

三、不可一世

秦始皇其实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皇帝,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日常行为看到秦始皇,会认为自从自己统一六国之后,所有的功绩都能够有效的超过三皇五帝,甚至可以进入到一个不可一世的地步。所以自称皇帝这必然就能够配得上一个丰功伟绩,相应的对于皇后也会有着较高的要求。秦始皇认为没有一个皇后能够超过自己的成绩,所以根本就无法找到一个相应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秦始皇为何疼爱女儿嬴阴嫚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疼爱女儿

秦始皇非常疼爱女儿嬴阴嫚,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儿奴,对这个聪慧又漂亮的女儿自然十分喜爱。秦始皇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皇帝,他为了秦朝的历史做出了很多的成就,很多人都会说,就这样一个铁骨君王,对女儿却是十分的宠爱。

历史记载秦始皇对女儿非常宠爱,只要女儿要的东西,秦始皇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她实现,只是为了让女儿高兴。所以在那个时候公主的生活是非常完美的,但是这个女儿的结局很悲惨。

在秦始皇刚刚驾崩没多久,只有20岁的女儿却突然去世了,关于她的离开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后来在考古专家研究中发现了原因。

从她的遗体中能够看到嬴阴嫚的骨头很凌乱,而根据专家推断,这是当时的胡亥为了稳固皇位,将秦始皇的10多个子女通通杀害,而这个嬴阴嫚也在其中,是通过很残忍的方法将他们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秦始皇为何要长生药?与外星人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近几十年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截止目前为止,仍然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外星人存在过。而正当很多学者们感到非常失望的时候,这些学者们却在地球上找了突破口。其种种迹象表明,外星人似乎早在远古时期就造访过地球,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秦始皇的时代就曾出过外星人?

《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陵墓不挖为什么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因为秦始皇陵墓的地宫太深,其距离地面深度超过了百米,如果强行挖掘,容易引起坍塌;其次挖掘的成本高,时间长,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地宫面积约2.5万平方米,挖掘时间可能超过40年;最后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不宜大肆挖掘,如果不小心,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坏。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呈矩形,周长3840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内城里即为封土所在。外城呈矩形,周长6210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秦始皇的名字是什么 秦始皇的名字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名字是嬴政,也叫做赵政,除此之外,还有祖龙、秦王政等称呼。嬴政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嬴政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首次的大一统,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的介绍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13岁时即王位。除掉权臣吕不韦后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为什么说秦始皇还活着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有人认为秦始皇还活着

作为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事迹备受世人的关注,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还活着,这种说法完全是非常荒谬的,作为一个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物怎么还会活着?但是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却做出了很多巨大的贡献。

霍金在生前曾经多次到中国来,所以他在去世前却说到秦始皇还活着,只是走不出自己的墓,当时这句话却受到了很大的轰动。

大家都知道,人都是会生老病死的,即使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不可逃避,但是他们都追求长生不老,甚至有些帝王还会不断的寻求一些丹药,但是都没有做到长生不老。

显然对于这种说法是假的,是不被人认可的,关于秦始皇的事迹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秦始皇确实是在巡游中离世,只不过他的事迹值得后人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