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152

文章

38

篇1:科学家首次证实黑洞由超新星残余形成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首次证实黑洞超新星残余形成

西班牙科学家通过天文观测首次证实,黑洞是由超新星的残余形成的。这一研究结论刊登在最近一期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上。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地方,具有巨大的引力。没有任何物质可以从黑洞逃逸,甚至光也不例外。迄今有关黑洞的形成一直基于一个未经证实的黑洞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一颗大质量的恒星”死亡“时爆发成超新星,超新星的爆炸云团形成黑洞。西班牙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拉斐尔·雷博罗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通过观测证实了黑洞理论的正确性。

雷博罗小组的研究目标是距地球 1 万光年的名为 GROJ1655—40 的星体,这个星体由一颗可见的恒星和一个在 1994 年用 X 射线证实的黑洞组成。他们在这颗恒星的大气圈里测得大量阿尔法粒子及有氧同位素。雷博罗认为这些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本身,因为它们只有在高于 30 亿摄氏度的条件下才能释放,而这样的温度只有超新星才能产生。

据此,科学家们相信,恒星大气圈里的阿尔法粒子和与这颗恒星相邻的黑洞都来自于超新星。因此结论是,黑洞的前身是超新星,超新星的前身是恒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超新星的种类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蟹状星云中脉冲星的发现表明,超新星爆发后将形成脉冲星,因此人们纷纷在超新星遗迹中去寻找脉冲星。结果发现,多数超新星遗迹中都没有脉冲星存在。进一步研究仙后座超新星的遗迹和蟹状星云的射电强度分布情况,发现两者显著不同。蟹状星云的射电辐射主要来自中心区域;而仙后座超新星遗迹的射电亮区表现为一壳层结构。此外,蟹状星云的 X 射线辐射是来自中心区域的同步加速辐射,而大多数超新星遗迹的 X 射线是来自壳体的高温气体发出的热辐射。通过对超新星遗迹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存在两种不同的超新星:Ⅱ豆型超新星爆发既产生弥漫性超新星遗迹(星云),又同时形成脉冲星(中子星);Ⅰ型超新星爆发则只留下弥漫的超新星遗迹,而不形成脉冲星。Ⅰ型超新星的特点是,当发生碳聚变的核反应时,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而快速聚变,结果使整个恒星全部瓦解,没有脉冲星形成。Ⅱ型超新星是在核心温度高时产生大量中微子,中微子从核心很快逃逸出来,带走大量热能,而使核心部分突然变冷,星体自身引力超过辐射压力,恒星迅速坍缩而形成中子星,同时释放的引力能把壳抛出而形成星云。中子星还不断把能量向外发出,推动星云膨胀,就像蟹状星云所发生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子星是什么,超新星爆炸之后竟然变成了它!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子星实则是超新星爆发后的遗骸。质量约为太阳8倍以上的超新星爆炸后,并不会完全消失,而留下这个致密的星体——中子星。由于这样的超新星质量极大,导致了可怕的内部压力,使得原子核外的电子,全都被压缩进了原子核内部。而使得核内正电荷的质子与负电荷的电子中和成为中子,这样的致密星体由只有中子的原子核组成,故而得名中子星。

同白矮星一样,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约8~2、30倍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

中子星的特征有超高压强,超高温、超流、超导、超强磁场等性质。一颗自转着的中子星不仅发出无线电波,还发出所有类型的辐射,和可见光脉冲。它的结构和地球类似,是分层的,最外一层是固体。它的表面温度有1000万℃,比太阳的表面温度高1000倍。中子星辐射χ射线、γ射线和可见光。中子星有极强的磁场,它使中子星沿着磁极方向发射束状无线电波。中子星自转非常快,能达到每秒几百转。中子星的磁极与两极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极恰好朝向地球,那么随着自转,中子星发出的射电波束就会像一座旋转的灯塔那样一次次扫过地球,形成射电脉冲。人们又称这样的天体为“脉冲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低质量超新星爆炸可能促进太阳系形成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爆炸是一种现象,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早、最遥远的超新星爆炸,它出现于宇宙大爆炸之后仅30亿年的时期。从发现超新星爆炸至今,科学家一直从未停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日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与低质量超新星爆炸密切相关,低质量超新星爆炸可能促进太阳系形成。

据今日天文学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最新计算模型和陨石证据,显示低质量超新星将引发太阳系形成。大约46亿年前,气体和灰尘云最终形成现今的太阳系,接踵而至的引力坍缩形成存在行星盘的“原太阳”,太阳系的行星诞生于这个行星盘。据悉,超新星是恒星生命循环的最后时期,拥有充足的能量压缩气体云,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理论支持这一观点,此外,引发超新星爆炸的原因仍是一个谜团。

目前,天文学教授乔勇中和同事决定聚焦分析早期太阳系中短周期原子核,由于这些原子核生命周期较短,这些原子核仅来自于超新星爆炸,早期太阳系存在大量短周期原子核很可能源自陨石的衰变产物。作为太阳系形成的残骸,陨石相当于建筑工地上的残留砖头和灰泥,但是它们将揭晓太阳系的构成,尤其是超新星爆炸形成的短周期原子核。

乔勇中和同事决定测试是否低质量超新星对太阳系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低质量超新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2倍,或将解释当前残留的陨石证据。他们通过检查铍-10,一种具有4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短周期原子核,其重量是10个质量单位,铍-10广泛分布在陨石之中。使用最新超新星演绎模型,乔勇中发现铍-10是低质量和高质量超新星的中微子散裂产物,然而仅有低质量超新星引发太阳系形成与全部的陨石记录相对应。

乔勇中教授表示:“这些证据将帮助我们解释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低质量超新星对太阳系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认为超新星爆炸可能促成人类祖先直立行走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外国媒体BGR的报道,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史的科学家来说,确定某些变化何时发生以及可能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最令人困惑的谜团之一是人类祖先开始直立行走的时期。

考古学家认为,随着人类祖先周围的环境开始从森林向草原转变,直立行走成为一种优势。现在,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附近恒星的爆炸可能会对这些环境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关注于260万年前发现的宇宙射线增加的证据。作者认为,证据表明,邻近的恒星在死亡时会用宇宙射线轰击地球。

来自垂死恒星的能量以宇宙射线的形式可能对大气产生巨大影响,导致雷击和野火增加。火灾可能在将非洲大部分地区从森林转变为开阔草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们认为,甚至在这一事件之前,人类就有直立行走的倾向,”主要作者阿德里安·梅洛特在一份声明中说。“但它们主要适合在树上爬行。在被改造成大草原后,它们经常不得不穿过草原,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所以它们直立行走时会变得更好。他们可以看到草的顶部,并注意到捕食者。我们认为,这种向草原的转移促成了直立行走的行为,然后它在人类祖先中变得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超新星能为我们揭开260万年前海洋生物的大灭绝之谜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超新星爆炸可能引发了260万年前史前海洋生物灭绝。大型海洋生物如巨齿鲨在上新世晚期突然消失了。科学家注意到古代海底的铁60同位素大约在同一时间达到峰值。

堪萨斯大学的科学家认为,位于150光年之外的一颗超新星爆炸,释放出一部分到达地球的致命辐射。

那时,太阳系处于被称为星系气泡的星际介质的边缘,辐射被放大了。暴露在辐射下的动物会有健康问题,而且体积越大,动物的致癌率越高。

颌骨可能会发展成癌症并过早死亡,因为它们吸收了足够的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刘宇昆:横跨东西的科幻超新星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9月,中国科幻作家刘宇昆获得美国科幻“雨果”奖。许多国内读者不熟悉这位以惊人速度崛起的年轻作家。本报特别邀请了获得“星云奖”三等奖的作家、刘宇昆的朋友陈秋凡来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位才华横溢的新作家。

最佳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刘宇昆的《艾芜》!祝贺刘宇昆连续第二年获得雨果奖!”

9月2日上午,这条新闻首次出现在数学教授、资深科幻迷北极星的微博上。这种兴奋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蔓延到大洋彼岸的中国科幻界。该奖项始于1953年,是为了纪念杰出的美国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创始人雨果·格恩西克而设立的。在科幻迷的眼里,它和奥斯卡奖一样重要。

作为一个长期没有出道的“新人”,刘宇昆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席卷了西方所有重要的幻想文学出版媒体。同时,他还获得了几个重要奖项(雨果奖、星云奖和世界奇幻奖)。根据最近访问中国的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亚的说法,刘宇昆已经成为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领袖。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媒体和科幻迷来说,刘宇昆独特的身份和语言天赋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11岁时,五年级的刘宇昆和家人移民到美国。当他很小的时候,他喜欢编自己的故事,然后给他的家人看。这个习惯伴随着他从兰州到美国。在写作课上,他更喜欢写故事而不是散文,这总是让老师们高兴。然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英美文学。这是一次美妙的经历。优秀的教学使刘宇昆由衷地钦佩英国文学传统的丰富性。与此同时,文学批评理论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文学,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并以其他语言拓展他的文学视野。

如果说刘宇昆高度的文学性意识成为他创作的左翼,那么右翼就是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为他喜欢数学的严谨,刘宇昆在哈佛修了许多计算机课程,然后在工作后回到哈佛法学院学习法律。他的许多小说表现了软件工程师和律师的思维习惯,如《迦太基玫瑰》中对编程语言的描述,以及《铁生记》中关于知识产权的讨论片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所创造的独特视野使刘宇昆的小说充满了文化冲突和人文关怀,但不乏严谨的技术细节。更有价值的是,他总能用优美的语言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赋予他的作品一种宗教般的同情心。就像在获奖作品《物哀》中一样,主人公大祥作为大和国唯一的幸存者,有机会登上宇宙飞船,逃离毁灭的地球。他的思想在童年记忆和当前危急情况之间来回穿梭。他从父亲的“哀悼”美学中获得了对生活和世界的新理解,并做出了影响全人类命运的选择。

然而,在心爱的作品《历史的终结:一部纪录片》中,中国历史学家魏博士在妻子、日本物理学家明仁富野的帮助下,利用量子物理技术,直接目睹了1940年日本侵略军731部队犯下的暴行。这种跨时间的观察只能进行一次。这部入围星云奖和雨果奖的重要作品已被夏甲翻译成中文,并在《文学与艺术欣赏》杂志上发表。刘宇昆本人称赞翻译“美丽,并保持了最完整的原意”。

在过去一年的媒体报道中,英文版的《三体》经常提到刘宇昆的名字。由于他精通中文和英文,他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把中国科幻作品带入西方视野的使者之一,被称为“像熊猫一样珍贵的国宝”。他将刘、夏甲、马伯勇和我自己的短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在欧美主流科幻媒体上发表,赢得了许多好评和奖项。

《三体》的英文版已经由刘宇昆翻译,并将由北美最强大的奇幻文学出版商Tor出版。许多读过英文版《三体》的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都称赞了它。例如,认为“刘在世界科幻作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流利的翻译使其成为任何想探索新观点的读者的必读之作”。这个好消息让“三体”迷和“磁铁”充满了期待,也让许多中国作家看到了让他们的作品走向海外更广阔市场的希望。例如,我的处女作《干旱的浪潮》也将被刘宇昆翻译成英文,并寻找海外出版机会。

凭借他的才华和勤奋,刘宇昆改变了中西幻想文学之间极度不平衡的“贸易逆差”现象。面对赞扬,他谦虚地说:“我很高兴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语言遗产。这是一份极好的礼物。”

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刘宇昆目前正从事专门处理高科技专利案件的诉讼顾问,与妻子和两个女儿住在波士顿。孩子的出生使刘宇昆成为一个更加自律的作家,因为他在写作和工作的同时必须处理很多与孩子有关的家庭事务,他被迫变得更加高效和善于利用时间。他正和妻子一起创作一部基于东亚传奇的奇幻史诗。他的妻子负责提供想法和建设世界,而刘宇昆完成了大部分初稿。据说这部作品的背景与东方的“火与冰”一样大,但与读者熟悉的传统东方奇幻风格不同,刘宇昆将其命名为“丝绸朋克”。他们像孩子一样期待着这部作品的早日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超新星是如何形成?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当某恒星接近演化末期时,星体核开始产生冷却,由于没有足以支撑热量平衡的中心引力,导致星体失衡,整个星体从内科开始收缩,坍塌,导致星体出现外部冷却而内部红色层面发热的情况,如若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发热的红色层面则会产生剧烈爆炸,星体中心遗留下的部分物质坍塌成一颗密度较高的星体,成为超新星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产生的剧烈爆炸,爆炸通常会引发光亮,爆炸期间所引发的电磁辐射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星系,影响时间长达几个月,才会慢慢减退。恒星通过爆炸将绝大多数的物质以光速向外部散落,同时向周围释放辐射激波,从而产生一类由膨胀气体与尘埃构成的结构,被称作超新星遗迹,呈现壳状。

其实恒星爆炸不是一定会产生超新星,也可能造成恒星解体,爆炸后所有物质向周围散落,转化成由膨胀气体和尘埃物质构成的混合物质,最终变成星际物质,恒星演化结束,并未演化为超新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外星人或正在利用超新星爆炸引人类注意 有什么依据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9日,日本的一名科学家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了一颗超新星,近日来自于欧美的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超新星,他们表示,外星人或正在利用超新星爆炸引起人们的关注。

1

根据相关报道发布的图片显示,超新星位于一组旋涡中,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而科学家表示,超新星的爆炸或许是外星人向人类输送的信号,向人类传送友好的示意。但实际上,人类从未亲眼见过外星人,数万年来人类将地球以外所有智慧生物都称为外星人,虽然与人类的语言不同,生活的星系不同,但人们断定外星人确实存在,并且出现了很多离奇的事件。

2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多次在空中发现不明飞行物,将其称为UFO,并将其认为是外星人所乘坐的宇宙飞船。早在35亿年前,人类通过考古就发现了不少类似于外星人的模型,他们拥有尖尖的脑袋,尖尖的眼睛,细长的四肢,似乎与人类拥有的外格体型相差无异。于是在近现代以来,各大影视媒体纷纷利用人类发掘出来的所谓的外星人作为外星人的原型,拍摄了多部有关外星人的影片,勾起人们对外星人的好奇。

3

或许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或许外星人真的存在,或许外星人的外形正如人们所发现的那样,或许外星人正在以独特的方式窥探地球人类的生活。无论如何,世界存在无数有待探知的奥秘,或许不只存在外星人,还存在其他不同品种的生物。有一天当外星人携带其他生物来到地球时,人类能够做的只有友好的招待外星人,在未摸清对方底细之前以朋友相称,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星球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超新星残余中含有大量镁元素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残余含有大量镁元素

照片是“钱德拉”X 射线观测望远镜利用 5 个滤光镜拍摄的照片显示的是一颗超新星爆发的残余,该超新星编号 N49B。N49B 超新星是一炽热气团,其温度高达几百万度。根据天文学家计算,超新星爆发发生在约 1 万年前,从那时起这气团开始向空间膨胀。能看清镁的聚集地方(浅蓝色斑)。镁会形成于恒星内部深处,在超新星爆发时镁会向周围空间喷溅,但是镁的浓度通常与气团中的氧浓度有关。可是在 N49B 超新星中发现,镁的浓度十分高,但氧的浓度却处于“平常”水平。因此天文学家正在为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绞尽脑汁:多余的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N49B 超新星中镁的质量大约等于我们太阳的质量,而太阳中镁的含量约为 0.1%,至于地球,则镁在地壳最常见元素统计表中名列第八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人体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镁,没有镁我们的肌肉和神经就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在缺乏镁时骨骼就会变脆,而心律会紊乱。另外,镁还会参与机体中蛋白的合成和新陈代谢。总之,镁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超新星爆发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科学界对恐龙灭绝事件提出了几种假说,其中有人提出,大约在 6500 万年前,有一颗距太阳系较近的银河系超新星爆发,其强烈的核辐射消灭了地球上大部分生命,恐龙作为那个时期的庞然大物自然也未能幸免。更为有趣的是,80 年代一些天文学家的研究认为,超新星爆发是太阳系形成的外力。

1969 年,坠落在墨西哥北部阿伦德村庄附近的一块陨石(人们后来习惯上称之为阿伦德陨石),它含有碳及其球粒形的包体,亦称含碳质球粒陨石。 1973 年,美国一些科学家在阿伦德陨石中发现,氧-16 同位素的含量比地球上氧-16 的含量要高些,有些样品中氧-16 的含量竟高到正常氧的 5%。陨石是带有原始太阳系信息的珍贵的研究样品。

据现代太阳系演化学说认为,太阳系各天体是由一大团原始星云——称之为原始太阳星云,在凝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人计算出,像太阳这么大的恒星,它的凝聚过程约需 1000 万年。

人们对于阿伦德陨石中异常氧的现象分析解释为,在原始太阳星云附近,有一颗超新星爆发,在它爆发喷射的物质中,氧-16 是其中之一。人们对从阿伦德陨石中发现的铝-26 这种同位素研究中推算出,铝-26 可能是在原始太阳星云开始凝聚前不久(约几百万年)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时得到的。这次超新星爆发给原始太阳星云注入的“礼物”,不仅有氧-16 和铝-26,还有硅、钙和钡等各种比较重的元素。因为它们在阿伦德陨石中的含量都有偏多的异常值。根据此,推算出距今约 45.5 亿年左右,在原始太阳星云附近有一次超新星爆发。

大约在 50 年代就有人讨论过,诞生一颗新的恒星需要有一个压力作为启动,或称为第一推动,而超新星的冲击波可以起到这一作用。有人在研究某些陨石的碘和钚衰变产物时,推算出这两种放射性同位素可能是在太阳系形成一亿年前左右(即距今 47 亿年),从另一次超新星爆发注入原始太阳星云的。超新星爆发所喷出的大部分气体包围了原始太阳星云,并且把它压缩到超过临界密度时,它便开始缩聚。以后便逐渐地演化成今日的太阳及其行星系。

上述理论作为假说是否成立,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寻找年代久远的超新星遗迹是非常困难的。超新星爆发是否为太阳系的“第一推动力”,至今仍是一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伟德bv聚焦2022世界杯超新星乔纳森·戴维——加拿大C罗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2022世界杯预选赛,国足未能创造奇迹,时隔20年,也未能队史第二次入围世界杯正赛。创造奇迹的是威尔士、加拿大,威尔士时隔64年重返世界杯,加拿大时隔36年重返世界杯,伟德bv提示,两家此前都和国足一样,属于“世界杯决赛圈一回游”的球队。

1

相比拥有这个时代顶级球星贝尔的威尔士,加拿大入围2022世界杯正赛的历程,更加励志。

加拿大国家队第一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圈,是1986年世界杯,战绩也比2002年世界杯的国足好不到哪里去。

2

1986年世界杯,中北美区的墨西哥是东道主,不用参加预选赛,加拿大是中北美区唯一一支通过预选赛入围正赛的球队,AiFA体育数据,正赛小组赛0:1法国、0:2匈牙利、0:2苏联,3连败小组垫底出局。其后,从1990年世界杯到2018年世界杯,加拿大国家队连续8次在预选赛中出局。

3

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北美区,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牙买加、洪都拉斯5队作为种子队直接入围第三阶段,加拿大等30支球队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预选赛争夺3个晋级第三阶段的名额。第一阶段小组赛,加拿大4战全胜积12分,进27球失1球,小组第一晋级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加拿大两回合总比分4:0淘汰海地晋级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加拿大最终14战8胜4平2负积28分,进23球失7球,力压墨西哥、美国、哥斯达黎加排第一,进攻、防守都是做得最好的。

4

AiFA赞助加拿大国家队阵中,最大牌的球星,无疑是阿方索·戴维斯,现年21岁的阿方索,2019-20赛季就已经是德甲豪门拜仁阵中主力了。作为一名左边后卫,阿方索在世预赛中出场13次贡献5球3助攻,已经是相当彪悍了。

5

阿方索之外,加拿大阵中最耀眼的新星,当属有“加拿大C罗”之称的乔纳森·戴维了。

乔纳森·戴维生于2000年1月14日,身高177cm,司职前锋,目前的身价高达4500万欧元。乔纳森·戴维出生在美国纽约,父母都来自海地,但他最终选择了为加拿大国家队效力。

乔纳森·戴维出道于加拿大国内的渥太华无畏青训营,2008年1月,刚满8岁的乔纳森·戴维就来到了比利时,进入比甲豪门根特梯队。2018年7月,18岁的乔纳森·戴维被提拔进根特一线队,两年时间,打出了83场37球、15助的惊人数据。

6

2020年夏窗,法甲老牌豪门里尔从根特引进乔纳森·戴维,转会费高达2700万欧元。这在法甲,已经属于大手笔了,尤其是像里尔这样向来靠出售球星赚钱的俱乐部来说。2020-21赛季,乔纳森·戴维在法甲联赛中打进13球,还有2个助攻,是里尔力压大巴黎夺得法甲联赛冠军的重要功臣。

7

2021-22赛季,乔纳森·戴维法甲联赛进球为15球,是里尔队内第一射手,但里尔的成绩却跌到了法甲积分榜第10。AiFA赔率公司数据,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乔纳森·戴维贡献9球3助攻,在中北美区预算赛射手榜上排第二。

8

今年夏天,有媒体称拜仁有意引进乔纳森·戴维,作为已转投巴萨的莱万的替代者,但拜仁官方并没有对此表态。里尔对乔纳森·戴维的标价也高达6000万欧元。除了拜仁,还有不少豪门盯上了“加拿大C罗”。在AiFA国际足联看来,如果能在2022世界杯上有亮眼的发挥,乔纳森·戴维不愁没机会转投豪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这个超新星特别长寿,多次爆炸依然不死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对宇宙知之甚少,宇宙中有许多我们摸不着头脑也想不到的奇怪现象。最近,一颗名为iPTF14hls的超新星不断让科学家们惊讶:你为什么还活着?

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一颗大到足以死亡的恒星会爆炸形成超新星,不会留下任何东西。超新星爆炸后,它要么坍缩成密度惊人的中子星,要么形成黑洞。

然而,作为超新星的iPTF14hls非常不寻常。爆炸后,它又爆炸了,反复不断。就像僵尸一样。

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发现,在过去的50年里,iPTF14hls已经爆发了多次。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发现。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恒星死亡过程的理解。

2014年,iPTF14hls再次爆炸,这一次科学家们密切观察了爆炸的后续过程。iPTF14hls超新星的亮期比普通超新星长几倍——两年爆炸后亮度开始下降。

该研究小组的首席作者Iair Arcavi评论道:“这颗超新星打破了我们对超新星的所有了解。我已经研究恒星爆炸将近十年了,这是我遇到的最大的谜团。”

研究小组还不明白超新星爆炸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一个反物质假说:恒星有足够的质量和热量在其核心创造反物质,反物质是唯一可以如此水平和不受控制的东西。即使是今天,科学家也不知道这颗超新星何时会死亡,或者是否会再次爆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ia型超新星的灰尘外壳结构会发生变化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ia型超新星又称“新星”,在古时人们称其为“客星”。新星属于变星中的一个类别,曾经由于其突然出现而被认为是刚刚诞生的恒星,所以取名叫“新星”。目前,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到ia型超新星的灰尘外壳结构发生变化,他们认为静电应力可能导致灰尘微粒粉碎,从而产生这一现象。

据物理学网站报道,目前,英国基尔大学天文学家观测到新星V339Delphini,并发现其灰尘外壳存在某些独特变化。V339Delphini最初发现于2013年8月,它是海豚星座最明亮新星,也是首颗观测到存在合成锂元素的新星,是通过天体目标首次直接证实星际介质中存在锂元素。更有趣的是,在一个月之后的后续观测中,研究人员发现新星V339Delphini开始出现灰尘结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星V339Delphini的灰尘结构过程,基尔大学天文学家安奈林-埃文斯和同事分析了同温层红外线天文台(SOFIA)提供的观测数据,为期两年观测的数据使研究人员能够区分恒星残骸周围灰尘颗粒质量和半径的兴衰变化。埃文斯和同事发现,在观测到新星V339Delphini之后的34天,出现了快速形成的灰尘结构,并在灰尘中出现红外喷射现象。同时,这些灰尘是石墨,其凝结温度大约1753摄氏度。

观测结果显示,新星V339Delphini的灰尘壳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十亿分之五,灰尘颗粒直径大约几微米,接下来在新星爆发之后100天达到峰值期,灰尘颗粒的尺寸和质量快速增大,然而温度下降至大约1273摄氏度。峰值期过后,灰尘颗粒的尺寸和质量骤然减小。研究小组表示,这一变化很可能是由带电灰尘微粒X射线喷射过程中导致的,由于静电应力可能导致灰尘微粒粉碎。据悉,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改善人类对恒星周围残留灰尘结构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上的超新星银河系内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1885 年 8 月 31 日,有人观测到仙女座大星云中恒星的爆发,并认为是新星。直到 1920 年,天文学家才搞清楚仙女座大星云是银河系外的星系,其星光要经过 200 多万年才能传到地球。由此可算出 1885 年看到的那颗恒星爆发时,光度竟然是太阳的 100 亿倍,使人们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人们才把这种光能量极其巨大的恒星爆发现象,称为超新星爆发。细心的天文学家们,还从 20 年代以前的天文照相底片中,陆续发现了 13 个河外星系超新星。随着巨型精良的天文望远镜的问世,天文学家开展了超新星照相巡天观测工作。从 1885 年~1987 年 2 月底,人们一共发现了 633 个河外星系超新星。据估计,每个星系平均近 300 年才有一颗超新星出现。

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者对观测记录超新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表中列出的 1054 年出现的那颗著名超新星,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宋史》中记载:“宋至和元年五月乙丑客星出天关(即金牛座ζ星)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会要》一书中也有记载:“至和元年,伏睹客星出现,其星上微有光彩,黄色。”著名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于 1928 年根据金牛座“蟹状星云”的大小以及它约每秒 900 公里的膨胀速度,指出它就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那颗客星— —超新星爆发后的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又发现超新星?能毁灭地球的魔头何止这些

全文共 2593 字

+ 加入清单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天都有无数的恒星诞生,无数的恒星死亡。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已经有46亿岁了。在这漫长的46亿年里,我们出现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命出现了。那么让我们打开一个大脑洞:地球可靠吗?它会活到世界末日吗?它会死吗?

答案令人沮丧:是的!

谁?谁会杀死我们的星球?

魔鬼1:我们的大老板——孙

睁大眼睛。是的,你是对的。地球的第一杀手是太阳!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切都在太阳上生长”。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太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它给我们提供光和热,它给我们提供食物。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

然而,“成功也打败了萧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太阳在40到50亿年后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太阳会长得像气球、水星、金星、地球一样大...都将被肆虐的太阳吞噬!科学家称这种太阳状态为红巨星。

吞噬作用?太阳能张开它的嘴吗?它吃很多吗?——这样想太吃货了!然而,被消化成渣的命运是一样的,因为太阳是一个大火球!

地球附近的红巨星

被一个数千度的火球吞噬,让人感觉到金刚和jv。那时,地球将迅速解体,最终成为宇宙尘埃的一部分。

动画诠释:太阳将在50亿年后成为吞噬地球的红巨星

黑仔2:凶猛的狙击手-超新星

这是一颗名为WR104的恒星。它位于人马座。它离地球的距离是8000光年。它的质量是太阳的25倍。它是一个红色的巨人。它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红巨星,随时会爆炸。

WR104星,这个巨大的风车有一天会毁灭地球吗?

也许你会说8000光年外的一颗恒星爆炸时会爆炸。它和地球有什么关系?

是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天文学中,大质量恒星的爆炸被称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常见的事件。天文学家现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来自宇宙各处的超新星爆炸。它爆炸了它,并不影响我们过我们的小生活。

超新星爆炸

然而,注意:当超新星爆发时,伽马射线爆发将被释放,这是宇宙中最猛烈的能量。

伽马射线爆发并不是无规律地向各个方向爆发,而是主要集中在恒星的极地区域。所以每个超新星都像一个神枪手,它的子弹只朝特定的方向发射。如果你不在这个方向,那么你可以放心,但是如果你碰巧在超新星的“范围”内,那么悲剧就来了。伽马射线爆发经过的地方,一粒草也不剩!8000光年的距离不能让我们更安全。

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规模灭绝发生在6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当时地球上75%以上的生物消失了。有证据表明,这一次生物的灭绝碰巧是伽马射线“剑”指的是地球。

超新星爆炸可能随时发生在巨星WR 104上,而地球正处于危险的伽马射线爆发中。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津津有味地吃早餐时,你会突然看到天空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亮...然后,没有然后。几秒钟后,地球上的人类将会灭亡!也许有些人只是碰巧在一个很深的地下矿井里,所以他们可以逃跑。然而,他们很快会发现地球上的空气不再存在。伽马射线爆发破坏了大气层,这些幸存者将因缺乏空气而窒息而死。

WR104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危险的恒星。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当我们看到它爆炸时,这是集体游戏结束的时刻。伽马射线以光速传播。

超新星爆发时会发出伽马射线。

黑仔3:懦夫的朋友——木星

在太阳下,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团队成员”。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也就是说,如果木星被掏空,它可以完全容纳1300多个地球。

木星

木星离地球相当远,应该能够与地球和谐相处。但是没有绝对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木星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偏离了它原来的轨道,会发生什么?

在重力的作用下,木星开始沿着螺旋轨道移动,慢慢接近太阳。在这个过程中,它将穿越地球轨道。

一旦木星接近地球,在其范围内,木星将无情地露出它的尖牙,用强大的万有引力把地球撕成碎片,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财产,从而使地球成为历史。

飞马座51和它的“木星”,这是一个杀手

如果两颗恒星不是那么近,木星肯定不会“说话”。但是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木星将利用重力迫使地球改变轨道。从现在开始,地球将被从太阳系中抛弃,并将独自在宇宙中游荡。

尽管木星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相对诚实。但是在其他“太阳系”中,像“绵羊对霸王龙”这样的“木星”很常见。换句话说,在一个恒星系统中,像木星这样“在一颗恒星之下,高于所有恒星”的行星大多不愿平庸,上演了一场从“好人”到“杀手”的闹剧。

最后,老板采取行动压制他团队中的犯罪分子,这样木星杀手的结局将被他们的“太阳”吞噬。

黑仔4:宇宙流浪者-小行星

地球对地球的影响,无数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吗?

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一些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或者非常接近地球轨道。我们称这些小行星为近地小行星。

阿凡达富含铁矿,形状不规则,被称为“肥香蕉”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是eros,由德国科学家维克托于1898年观测到。它离地球最近的距离是2500万公里,比火星近得多。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帮助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行星

然而,这个距离仍然是安全的,真正的危险是那些距离地球几十万公里的小行星,因为小行星的轨道很容易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几十万公里,在宇宙不远的地方,那些大胆的小行星,也许会一头扎进去。

小行星撞击地球示意图

2004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直径394米,大小约2个足球场,它已经属于天体中的“微胖”世界。根据计算,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将在地球上方29,000公里的高度经过地球。2036年4月13日,它可能会与地球相撞。一旦撞击地球,它将摧毁地球上90%以上的生命。当然,如果是这样,我们人类也不会幸免。

小行星飞过地球

天文学家将阿波菲斯命名为希腊神话中邪恶而具有破坏性的恶魔。在我们国家,有些人还把它的名字翻译成了蹂躏者号。天文学家现在正密切关注包括蹂躏者号在内的近地小行星,以便提前预测可能的危险。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曾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

天啊。吓死本了!

以前,仰望星空,我觉得宇宙是浪漫而和平的,有隐藏的危险和危险。吃一袋麻辣面,然后大吃一惊!

不要害怕!别紧张!

当太阳变成红巨星时,离现在还有40到50亿年。你孙子的孙子们不会遇见它。“隔壁的小木”,人家不是还守着自己的职责吗?至于一些想要“亲吻”地球的小行星,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它们。有人说发射人造卫星并让小行星着陆会迫使它改变轨道。有些人说没有办法发射一枚强大的导弹并击败它。

然后你说超新星真的爆发了。肿胀怎么办?-在它爆发之前,好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超新星全运会是什么?超新星全运会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超新星全运会》是由腾讯视频、腾讯体育和京东联合出品打造的首个青春体娱跨界类型节目。每季节目由4期点播及2期直播组成。该节目集结了近150位艺人,在节目中跨界变身运动员,进行田径项目、水上项目和综合项目三大类比赛的备战、比拼。

超新星全运会有什么特点

《超新星全运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打造了一场通过线上传播的“综合运动会”,在专业体育场馆里通过多种方式反复强调了这场体育赛事的专业性。《超新星全运会》的赛场上有大批的“零基础选手”。尽管有一部分“超新星”因为曾经接受过体育、舞蹈的专业训练,在运动会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超强实力,但项目组同样为那些在一个月内不断挑战自我、成长为合格运动员的“零基础”选手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但正是这部分选手的故事,向观众们证明了参与体育运动的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超新星全运会》中,艺人化身运动员不遗余力地投身体育项目,无论遭遇伤病或是摔倒等意外都决不放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高水准的体育竞技。该节目开辟出一个以体育竞技为切入点的全新视角,记录下了每位选手的自我实现。该节目为呈现专业竞技体育风采,响应全民健身号召,激发年轻人身上拼搏向上的青春力量做出了有益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超新星”对人类起什么作用?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们认为“超新星”与生命有关,若没有超新星,就不会有人类,地球上就没有了生命,而地球本身也不会存在。在宇宙刚刚诞生时,只有氢和氦这两种最简单的元素存在着(当然,不会有人观察到这一点,但科学家们为证实这一论点想尽了一切办法,尽管有争论,具体细节上又很难肯定。我们会在后面详细地讨论它)。早期的星体是由氢和氦组成的,但星体核心有可能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微粒,如二氧化碳、氧、氮、硅等甚至其他更为复杂的元素,如铁。即使一颗星体变成了红色巨星,而后又塌陷了,这些元素也仍然能留在聚缩的核心里。

只有当“超新星”发生爆炸时,这些复杂的元素才能散射到空间里,并同宇宙中的气状云雾混在一起,形成尘埃。当一颗星体从这样的“被污染过的云”中生成时,就形成了“第二代星”,它们的组成中包含着这些复杂的元素。

太阳就属于“第二代星”,地球上每个原子及我们身体内的每个原子都曾是爆炸的星体核心中的一部分。没有“超新星”太阳系可能只有氢和氦,地球和它上面的生命也不会存在。

大约 46 亿年前,太阳系由含复合原子的尘埃和气体云层形成。而这些复合原子已在星体内部演变发展,通过超新星的爆炸扩散到了空间。上述的云层也已存在了几十亿年。那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收缩和凝聚的呢?

我们确实不太理解这一问题,有人猜测:一颗近距离的“超新星”释放出来的气浪迫使着自身靠近离自身最近的云雾,随之进一步收缩,最终形成了太阳系,其中包括太阳和地球。若这一猜测是真实的,就能进一步说明没有“超新星”就没有太阳系的道理。再进一步说,生物的进化也应归功于“超新星”。当生物有机体繁衍时,不需要一丝不差地进行“复制”,如果是复制式的,那么生命形成的初期(简单的细胞有机体)就没有演变,而只有偶而出现某种偏离,生物才能或多或少地进化,生命形态才能变得更多样化,更加适应它们周围的环境。

这里,由于各种因素,使有机体产生有异于它自己的繁衍的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原因是宇宙射线(关于这一点,后面还有机会解释)。这些射线就是由“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跨越过细菌阶段而演变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蟹状星云和中国—日本的超新星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在金牛星座中有一个小的星云,它和仙女座星云不同,是由弥漫的气体

物质组成,而不是由单颗恒星组成。人们称它为蟹状星云(见图 7-6),气体物质以很快的速度飞散开,有些部分互相离开的速度达到每秒几千公里。由于知道了星云的大小和气体物质互相离开的速度,于是可以反算出爆炸发生的时间,这样算出的结果是发生在公元 1000 年左右。在公元 1000 年人们是否在金牛座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确实,中国日本的记载都描述了 1054 年在现今蟹状星云所在的地方有一颗很亮的星发光。这颗星非常亮,以致于有两个星期之久可以在白天看到它。这个现象就是一颗超新星。有关这个现象在欧洲似乎没有记载。每当我得到一本历史书时,我都要看看在 1054 年发生过什么事情。这样我知道了在这一年中的许多事情。例如在一年中有什么人去世,而这些人我过去从不知道。但是有关使人激动的天体现象却一点也找不到。很难使人理解,一个给人如此深刻印象的事件却没有在任何一本编年史中被记载。也许是当时天空的变化我们不感兴趣,或者是欧洲一连 14 天都是坏天气①。

在超新星现象中好像是整个恒星爆炸并将它的物质,至少是大部分物质抛到空中去了。这颗恒星是否就消失了,还是能留下点什么? 1968 年人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在下章中叙述,但在这之前我们先简短地研究一下被吹到或被抛到空中去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超新星1987A比太阳明亮1亿倍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在一个星系中超新星是很少见的事件,银河系大约每隔50年发生一次,为了得到良好的研究超新星的样本需要定期检测许多星系。1987年,天文学家在邻近星系中探测到一颗“超新星1987A”。目前,超新星1987A比太阳明亮1亿倍,是迄今400年观测到最明亮的爆炸恒星之一。

据外媒报道,此次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大量超新星1987A的精美图像、定时视频和3D模型,由于这颗超新星是30年前发现的,随后多种探测器对这颗超新星进行了观测,其中包括:哈勃太空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等。

美国宇航局指出,超新星1987A位于邻近的大麦哲伦星云,是迄今数百年观测到最邻近的超新星。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罗伯特-科什纳称,对该超新星的30年观测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提供了恒星进化最后阶段的重要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天文学家能够确定这颗超新星演变的重要阈值,冲击波移动超越了超新星前恒星生命末期的密集气体环,这是发生在恒星快速逸出恒星风与之前红巨星阶段缓慢恒星风碰撞的过程,但是人们很少知晓密集气体环之外发生的变化。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卡里-弗朗克说:“这一变化的详细过程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这颗恒星的死亡过程。”美国宇航局解释称,像这样的超新星可以引发新恒星和行星的诞生,这些天体形成于富含碳、氮、氧和铁元素的气体云,这些物质是生命构成的基本成分。它们形成于超新星前恒星以及超新星爆炸阶段。

当超新星残骸膨胀,它们将逐渐分散在主星系,研究人员指出,研究超新星将对这一过程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多年观测,哈勃太空望远镜探测到可见光范围内超新星周围发光的气体环,其直径达到1光年。气体环在恒星爆炸之前至少持续存在了20000年,恒星爆炸释放的紫外线激活内部气体,导致数十年之后发光。目前,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图像呈现气体环内部中心结构直径已增大至1光年。

同时,超新星残骸中心的两个残骸团,它们以时速3200万公里的速度彼此远离。目前,1993-2013年钱德拉探测器观测数据表明,释放X射线的膨胀气体环正在变得逐渐明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