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跳水的课文主旨【汇总20篇】

浏览

2659

文章

512

篇1:蜜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蜜蜂课文讲了什么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蜜蜂》一文主要记述了作者的一个实验,以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作者将二十只蜜蜂做了白色的记号,走了二里路后,将它们放出来;等到作者回家后,发现已经有两只蜜蜂回家了;等到第二天,一共有17只蜜蜂飞回家了,由此作者证实了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的简介

《蜜蜂》出自《昆虫记》,被选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布尔。法布尔的全名是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主要作品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

《蜜蜂》的原文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勿勿课文主要内容 匆匆主要讲了什么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匆匆》一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生动的体现出时间稍纵即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警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匆匆》课文特点

1、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2、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3、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课文简介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全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作者也在告诫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改名自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在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夜洛城闻笛》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的主旨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春夜洛城闻笛》的主旨是思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在诗人客居异乡的时候,他在洛阳的客栈时偶然听到《折杨柳》笛声,而《折杨柳》笛声的绵长又悲切,从而引起诗人的思乡的愁绪。

《春夜洛城闻笛》的创作背景

诗人写作这首诗时正是公元734年或公元735年。当时诗人正客居在洛阳,此时大约正在客栈投宿,此时正在春夜里宁静的夜晚,《折杨柳》的笛曲也更外的悠扬,词人因此触动了心中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的翻译

不知从谁家传来的玉笛声,这乐声随着春风飘扬,最后传遍洛阳。这个夜晚里听见了《折杨柳》这首笛曲,谁会不生出怀念故乡的心情呢?

《春夜洛城闻笛》的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岑参逢入京使的主旨是什么 逢入京使这首诗的主旨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望家人的典型场面。诗中表达了作者开阔豪迈和乐观放达的胸襟,反映了作者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诗的首句塑造了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点明主题。次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其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

诗的后两句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但是二人的方向却是相反,只能托故人带个口信。诗的最后一句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简介

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刺史,故世称“岑嘉州”。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碛中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道之行也主旨归纳 大道之行也的文章主旨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大道之行也》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分段段意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课文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够了。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欲望,如果不知道满足,便会什么都得不到,有得必有失,人要学会知足,接受自己所拥有的。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想下山玩儿。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将玉米扔掉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的时候,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最后小兔跑进了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道理

1、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三心二意,要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有始有终才会有好结果。

2、人要懂得知足,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永远不知道满足的话,便会什么都得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中心思想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诗的首联交代了时间,写的是作者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颔联继续描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作者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作者表明自己虽然是个隐士,但并不是本愿,于是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登幽州台歌主旨 登幽州台歌的主旨是什么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登幽州台歌》的主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身处在有识人之才的明君的时代。同时,诗人也由自身联想到古今豪杰可能也有相同的境遇,因此也振奋精神,抒发自己爱国的的豪情与豪气。

《登幽州台歌》的翻译

在历史的长河里,向前望也看不见古代圣明的君主;向后看,也看不见后世会有的明君。感叹天地悠悠,我独自一人悲伤落泪。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陈子昂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在仕途上接连受挫,诗人感叹自己报国无望,内心痛楚,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登幽州台歌》的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跳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跳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跳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水手们正在拿猴子取乐;猴子突然把一个孩子的帽子摘下来,爬上了桅杆;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最后放开桅杆走上了横木,如果一失足就会摔死;这时候船长拿着枪走出船舱,用枪瞄准男孩,要求他立即跳水;男孩跳到海里后,被水手们救上来了。

《跳水》的主要内容

《跳水》一文主要讲了一位船长用枪威逼儿子跳海,从而拯救了孩子的生命的故事,表明了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特征。

《跳水》的作者

《跳水》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已亥杂诗主旨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1、主旨

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展示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2、原文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声,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壬子年)8月22日~1841年(辛丑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白鹅课文原文 白鹅课文原文是什么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

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比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旨大意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心愿,希望张丞相予以引荐。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这首诗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洞庭湖特别的景致,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将洞庭湖的景致描写得生气勃勃。后四句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帮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旨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愿为国效力的心愿,希望张丞相予以引荐。诗的主旨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思是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孙权劝学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孙权劝学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劝学》课文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在学识上的进步。全文以鲁肃对吕蒙的评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描绘出鲁肃对吕蒙学识的惊讶,以此表现出吕蒙在学识上的进步。

《孙权劝学》的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祖父的园子课文的主要内容 归纳祖父的园子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全篇用轻快、优美的文笔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通过描写“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等劳作游戏,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祖父的园子》中心思想

《祖父的园子》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本文作者回忆童年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景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祖父的园子》作者是萧红,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除此之外,她的代表作还有《马伯乐》、《呼兰河传》、《跋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概括老山界的主要内容 老山界课文主要内容概括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红军在长征的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全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分段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之高,摆出困难。

第二段(2—33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这一部分分为四层。

分层 (2—11自然段):山脚访瑶家。

(12—23自然段):夜晚行军、半夜露宿。

(24—31自然段):攀登雷公岩。

(32—33自然段):下山情景。

第三段(34):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老山界》中心思想

文章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陆定一于1906年生于江苏无锡,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象的耳朵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象的耳朵明白了什么道理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大象耳朵告诉我们:在遇见一些他人的不同看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本心,还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给予自己的看法,不要去盲目的跟风,适合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要学会了解自己。

《大象的耳朵》的主要内容

《大象的耳朵》讲述了是一头大象因为耳朵与其他的动物不一样,从而把自己的耳朵拉起来的故事。大象最开始以为自己的耳朵有毛病,就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可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勿烦恼。后来它也明白自己耳朵的作用,再也不把耳朵竖起来了。

《大象的耳朵》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模仿别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象的耳朵其实有很多作用,拥有散热降温作用,从而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大象的身体产的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邓稼先课文第一部分作用 邓稼先课文第一部分的作用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邓稼先》课文第一部分作用是引出邓稼先。作者先介绍近代中国历经百年的民族屈辱历史,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是为了突出邓稼先作为一位科学家、民族英雄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自然开启了下文对邓稼先的功绩的介绍。

《邓稼先》的作者

《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杨振宁是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邓稼先》的主要内容

《邓稼先》是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杨振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介绍了邓稼先作为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却不为人知的功绩和牺牲。全文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为基调,介绍邓稼先的生平。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夜上受降城闻笛主旨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主旨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夜上受降城闻笛主旨: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这首诗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原文及翻译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翻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益,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最是花影难扫主旨 最是花影难扫的主旨是什么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最是花影难扫》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回忆的怀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往事不再来的唏嘘和感叹。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回忆了故乡的花朵以及捏蜡花的往事,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珍惜。

《最是花影难扫》的作者

《最是花影难扫》的作者是迟子建,迟子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一级作家。迟子建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她在作品中偏爱呈现死亡,借以死亡的方式呈现出世上的人性、人情。常态死亡指的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正如人的出生与衰老,在迟子建作品中,处于常态中的是人的衰老与死亡,而宿命般的死亡方式也是常态版图下的一种。

迟子建的主要作品有《额尔古纳河右岸》、《茫茫前程》、《茫茫前程》、《茫茫前程》、《茫茫前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哦香雪文章主旨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哦,香雪》的文章主旨是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并由此抒发了优美而内涵丰富的情感。

作品主要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