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存礼故居(热门20篇)

浏览

310

文章

1000

篇1:程子楷故居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程子楷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程氏大屋(程子楷将军故居)位于资兴市程水镇石鼓村第六组,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故居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积2868平方米。整栋建筑有正房72间,杂房18间。正栋七扇大门,六条直巷,21个天井,两条横巷把正栋分为上、中、下栋,形成上中下三厅一体,上厅北墙嵌有精致的雕龙神龛,中厅挂有 “香山一老”寿诞大牌匾,两边配阴阳木刻的烫金对联,大门口悬挂着先人的学位、荣誉牌匾。故居外观恢弘大气,屋檐墙垛是鸡冠斗子(马头墙),内饰雕刻精湛,泥塑龙凤、蝙蝠栩栩如生。故居前是一块1300平方米的禾坪,供晒谷用,禾坪外沿设一道青砖围墙,总长85米,围墙外有5口池塘。故居后用卵石砌成一道长200米、宽2米的土墙,上栽翠竹,翠竹把故居半包围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上海吴昌硕故居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吴昌硕故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昌硕晚年(民国2~16年)寓居于1幢旧式五库门两层楼房,吴住2楼东厢房,卧室兼书房,画室设在2楼中间,陈设简朴.吴氏84岁高龄时,在此画室挥毫创作最后一幅杰作《兰花》.民国16年病故,家属他迁。

1985年8月24日,经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刘海粟、王个等大声疾呼,本市山西北路457弄一所普通房子门边,挂上了一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昌硕故居”的铜牌子。

闸北区人大代表陆静源为此建议以吴昌硕故居为品牌中心,打造闸北区的文化特色区域。打造成历史风貌区,届时这一带将有望变成北上海的“景观名片”。

乘车线路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山西北路457弄12号

乘车线路:573路 申川专线 510路 25路 14路 41路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回乡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

客家围屋——碧滟楼

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0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间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围屋艺术装饰侧生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于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碉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椁、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乌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加以金漆彩绘,更显得富丽堂皇,内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

信息来源:惠州市惠阳区地方志办公室

叶亚来(1837~1885)叶亚来,原名茂兰,字德来,广东惠阳县秋长镇周田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读过两年私塾,14岁开始替人放牛或打短工为生。清咸丰四年(1854),叶亚来随乡亲出国到盛产锡矿的马来亚谋生。先在马六甲北10英里处榴■木连冬加的小镇替人筑塘养鱼。4个月后经族叔介绍到吉山一间油米杂货商店作伙计。咸丰六年(1856)初,靠同乡引导,在一锡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陈独秀故居旧址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陈独秀故居旧址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故居位于陈独秀故乡安徽省安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内,2013年在大批安庆市民呼吁要求声中安庆市和千年宜城记忆广场放弃拆除陈独秀故居(故乡旧居)计划,暂时保留下来.

辛亥革命胜利后,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先生与高君曼一直居住安庆南门内此洋楼,房产权属陈独秀先生个人,其子陈鹤年(陈哲民)诞生此楼二楼。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罗焕荣烈士故居

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罗焕荣烈士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罗焕荣烈士出生地,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楼角下罗氏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积大约400平方米,有前栋门墙整幅及一栋厅至三栋厅,两天井两横房。

罗焕荣烈士生活故居,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楼脚下小组,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T字型建筑,墙高大约10米,墙体大约1米厚,屋长大约20米,屋宽大约20米,楼角面积大约400平方米,现仅保存墙体。

罗焕荣,男,1900年10月7日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黄埔军校、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和省港大-工人纠察队教官、惠阳平山起义军事总指挥等职务。是广东省早期的中共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具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工农武装军事人才,也是河源市重要的党史人物之一。

1919年,罗焕荣受“五四”--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报,萌生追求革命的念头。1921年,考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第二部就读。1923年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赴穗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步兵科的学习骨干,政治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焕荣入党后,革命决心更加坚定。1924年秋,罗焕荣投入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4年11月30日,罗焕荣从黄埔军校毕业,被派往教导团二团担任连队基层干部。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罗焕荣在惠阳淡水、揭阳棉湖等战役中,表现英勇,立下战功。6月间,罗焕荣参加了讨伐杨希闵部、刘震寰部叛乱之战。10月,第二次东征,罗焕荣被编入第一纵队第一军第一师。他所在的团负责由博罗方向进攻惠州。罗焕荣在攻城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作战,不幸中弹负伤。伤愈后,罗焕荣与徐向前、王逸常等一起留在黄埔军校当教官。1926年春,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政治教官。5月,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期间,被第六届广州农-动讲习所聘为军事训练教官,兼任军事训练第二队队长。期间,兼任省港大-工人纠察队军事教官。

1926年夏,罗焕荣被派往惠阳县平山区(现属惠东县)农-防办事处任军事教官。平山农-防办事处实际上是我党办的农军学校,罗焕荣和第四期的黄埔军校毕业生郑祝、伍中豪等人,根据当时省颁布的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的要求,吸取黄埔军校和广州农讲所经验,以及根据当地农民武装斗争的特点进行教学。在他和其他教官的精心培养下,平山区的200多名农军战士,逐步成长为有一定政治和军事素养的农民武装。

1927年初春,配合驻惠州邹范营起义,罗焕荣与何友逖率农军在平山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起义失败。1927年6月16日,组织平山第二次暴-动-。由于策动土匪游瘢华失败,游匪与驻镇敌军串通,暴-动-失败。罗焕荣指挥农民武装退至有茂密森林隐蔽的旱坑仔山上,第二天,转移到青龙潭据点。这时,农军领导人尚未知悉游匪与敌军暗中勾结,还约他到青龙潭议事。一天黄昏,游匪窜入青龙潭村,向农军发动突然袭击,罗焕荣落入敌人魔掌,一个星期后被秘密杀害于平山石公爷墩场坑。罗焕荣牺牲时年仅27岁。

解放后,平山镇人民政府在黄牛山下修过一座罗焕荣烈士纪念碑。1962年,又把罗焕荣烈士纪念碑迁至黄牛山龙峰剧院前。1964年6月,在时任广东省侨务委员会副主席、当年平山起义领导人何友逖倡议和主持下,在遗体掩埋处的平山石公爷黄牛山脚下,为他修建了烈士墓。1975年5月,因兴建惠东县图书馆,烈士墓搬迁到龙峰剧院山下,以铁栅栏围护起来。1999年1月,因兴建惠东县文化广场,烈士墓再度搬迁,迁移至今南湖公园内惠东革命烈士纪念碑附近坡地。墓碑上镌刻:“罗焕荣烈士之墓”七个大字。何友逖为当年战友罗焕荣烈士墓碑刻制时,赋诗一首:领导农民猛着先,燎原星火忆当年,杀身当做寻常事,留与平山万古传。他亲自在墓碑背后书写碑文并永久镌刻。

上村村:上村村是埔前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埔前镇西南端,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占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4户2645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96人,属省定贫困村,省定“红色村”、市级文明村、市党史教育基地、老区革命村、是革命先烈罗焕荣的故乡。现有村“两委”干部8名,聘请的干部2名,村监委会成员3名,全村党员69名,村民代表31。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萍将军旧居(张爱萍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达渝高速公路罗江入口处旁的张爱萍将军旧居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州地灵人杰,英雄辈出,尤以通川区罗江镇最盛。“木有根,水有源。”张爱萍将军故居在今罗江镇高石村,先祖南宋末年即为当地望族。今北外镇青杠村明月龙王潭畔有明代将军墓,即是张家早期为国培养的栋梁明威将军张翼龙。张爱萍官至副总理、国务委员兼-长,其弟张灿明官司外交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张灿明在任副部长期间曾负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工作,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做出了贡献。

地址:中国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G65包茂高速罗江镇高石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张端绪。1910年1月9日生于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1925年在达县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四川、上海从事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支部书记、县委委员。同年12月赴江苏如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14军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大队政治委员。1930。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聂耳故居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聂耳故居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故居位于玉溪市北门街3号,是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临街面楼下原为半截砖墙,外有护板,上部为活动木板窗,开为铺面。街面楼下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聂耳1927年初中毕业后,曾随母亲彭寂宽回玉溪,于农历6月22日至7月10日在此复习功课。

聂耳故居系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于清未所建,传至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聂鸿仪去昆明行医,留给聂耳的大嫂王静珍居住。

1984年9月,聂耳故居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将其修复一新,并建造聂耳塑像,设立管理机构,正式对外开放。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市内乘坐7、8、9、10路公交车至市医院站下车后步行可到

门票

10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景点位置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3号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童年时代1912年 2月1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罗世文故居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罗世文故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罗世文故居位于威远县向义镇解放村罗家湾。整个罗家大院占地约1万平方米,原为罗氏宗祠,又名“六一堂”,是中共四川省省委第一任书记,著名革命烈士罗世文同志的故居。该故居坐西南向东北,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正堂:穿逗式梁架,4穿用9柱,面阔3间15.8米,进深1间,8.8米,通高8米,已经垮塌;素面台基1.2米高,垂带式踏道6级。前堂: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阔3间14.9米,进深1间6米,素面台基0.2米高。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信息来源:县史志办

解放村:解放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雷光熙烈士故居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雷光熙烈士故居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雷光熙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渡里村畲角里自然村。

雷光熙(1915—1941),曾用名雷音,畲族。其父雷觉苍是倾向进步的民军营长,北伐战争结束后,莆田民军被国民党军林继增部收编,雷觉苍在国民党地方--中被枉杀。面对家庭突遭的厄运,雷光熙十分悲愤,深感社会黑暗,遂中断学习回乡继承家业。1934年9月间,王于洁回到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后,派陈建新到常太做雷光熙思想工作。雷光熙对共产党振兴民族的作为深有好感,表示坚决投身革命,并主动献出家里所藏的3挺轻机-、9支-、1支驳壳-及-、手-数箱。于是,党组织用这些武器在常太建立一支游击队。在斗争中,雷光熙从一个普通学生逐渐成长为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员,经受了-林弹雨的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从福(清)永(泰)边的罗汉里突围出来后,并入第二支队。在考虑副支队长的人选时,闽中特委认为雷光熙参加革命后进步显著,有培养前途,决定提任副支队长。两支队伍合并后,经过整训,战斗力大大加强,一连打了几次胜仗,在这些战斗中,雷光熙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西安事变”后,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1纵队,雷光熙任副司令员,致力于建立闽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上旬,闽中国共双方达成和谈协议,同年10月15日,闽中抗日义勇军奉命下山,接受国民革命军二三九旅点编,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雷光熙任第1中队中队长。同年11月中旬,独立大队奉命开赴泉州驻防。1938年3月10日,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制造了“泉州事件”,强行收缴了闽中游击队的-械。杨采衡、吴德标、雷光熙等领导人团结全体指战员坚持斗争,强烈-国民党顽固派的暴行。在中共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的交涉下,闽中游击队终于回到了党组织和新四军的怀抱,于4月下旬奉新四军军部之命开赴皖南。在抵达军部前后,雷光熙、杨采衡、吴德标、金贯一、翁鸿镗5位连营干部先后受到叶挺军长、张云逸参谋长的亲切接见,部队被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2连,雷光熙任军部警卫团某营教导员。在“皖南事变”中,雷光熙与营长率部多次顽强抗击顽军的进攻,后突围出来,但在从无为县坐船到南京瓜州渡口时,被伪军拘留,后被害于狱中,时年26岁。

雷光熙烈士故居为两层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建于1910年,1936年4月,被国民党驻军烧毁。现存故居坐西朝东,为建国后修建,两层土木结构,中间为露天庭院,两侧共4间厢房,总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出现较大裂痕,已列为危房。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常太镇:浦田县辖镇。1958年建常太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01平方公里,人口4万。通公路。辖常太、松峰、照车、利车、东太、东青、山门、汀洋、候山、坑洋、霞山、渡里、金川、马院、党城、顶坑、内东坪、外东坪、过溪、下莒、埔头、溪南、溪北、山坑、南川、洋边、长基、岭下2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水果、食用菌,为莆田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晓炎故居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李晓炎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晓炎(1889~1930)原名正源,学名乐,贵州贞丰县平街乡李家屯人。祖籍湖南邵阳。系民国贵州军阀混战中崛起的一位战将,1929年曾任贵州省临时政府主席。

李晓炎故居在贞丰县城北约40公里的平街乡李家屯,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一楼一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东,木结构悬山式。石拱门,门框两边阴刻楷书楹联:“青莲学问高唐代;大树勋名溯汉家”,题额:“贰家喜庆得春和”。笔势流畅,苍劲有力。正房五间,面阔20米,进深10米,高9.33米。左、右厢房各三间,面阔10.1米,进深8米,高7米,天井内有照壁、花坛,门窗饰有雕刻花纹。照壁上绘有大幅山水画,花坛内种有各色花草,砖面上分别模有“华居志喜”、“民国十五年丙寅吉日晓炎、文波、曙炎建造”字样。整座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其故居现保存完好。

贞丰县——民国贵州省临时政府主席李晓炎故居,途径210省道,驾车约行驶2小时,无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彭湃故居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彭湃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湃烈士故居座落海城桥-,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溪,原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子访西式建筑,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同志于1896年10月22日出生,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22年夏,彭湃同志开始宣传农-动,与妻子蔡素屏一起搬往“得趣书室”居住。

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校长蒋介石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庭及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敌军重陷海丰城,故居被焚毁,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得趣书室)。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十五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展示了彭湃烈士生平文物,是我们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由于彭湃投身革命运动,彭家的家财家产和故居,都为革命作过贡献。《海丰文物志》中记载: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同志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及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

《海丰文物志》又记载: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军阀陈炯明残部重陷海丰城,故居遭焚毁,只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得趣书室)。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览。

现在,彭湃故居正以新的面貌公开开放,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瞻谒,也写下了许多优美诗词。

地址:广东汕尾市海丰县龙津东二路城东镇桥东‎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彭湃 (1896-1929)出生于海丰县海城镇的一个大地主家庭。1921年5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1年夏天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1922年组织“赤心小组”,出版“赤心周刊”;同年7月29日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__著名的六人农会。曾任海丰县总农会长,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广州农民运动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钱兴烈士故居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钱兴烈士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诗洞镇安华村委会凤南自然村凤柏寨。坐西南向东北,人字型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五开间,进深两进,总面阔20.65米,总进深15.26米,建筑面积315.12平方米。檐下和门上方壁画较精美,保存较好。头门上方悬挂有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题写的“钱兴烈士故居”牌匾。钱兴(1909年—1948年),原名钱发年,怀集县诗洞镇凤南村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福建省厦门市工委书记、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副政委,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48年冬,英勇牺牲,终年39岁。1992年,县政府拨款对故居作维修。2004年5月,怀集县人民政府公布钱兴烈士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对全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洞镇:诗洞镇位于怀集县的南部,与广宁、德庆、封开县接壤,是四县八镇的交汇点。全镇总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59831人,辖21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220个自然村。以山地为主,有林面积36亩,耕地2.7万亩,其中水田2.1万亩。 诗洞镇地势南高北低,四面是山丘,中间是盆地,年平均气温20℃,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年降水量1540毫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吕思勉故居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吕思勉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吕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区化龙巷十子街新生里8-10号。吕思勉(1884-1957年),字诚之,常州人,现代著名史学家。故居为硬山造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四进21间,头进为门屋,临十子街,二进为大厅三间,后有翻轩。三进为客堂,堂前天井,莳以花木,东西有卧室各一间。清光绪十年二月初一吕思勉出生于西首卧室,幼年即生活、读书于此。四进为楼房上下各三间,天井东首另有厢房一间通东卧室,存吕思勉所藏图书、字画及生活用品20余箱。红木横匾“吕思勉故居”由周谷城书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他的祖上是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世上曾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 高祖、曾祖、祖父、先父均读书至仕,使吕思勉自幼受到家庭浓厚书香气氛的熏陶。吕思勉从小入塾,十二岁时,因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岁,考入阳湖县学。十六岁,自学古史典籍。在父母和师长的严格教育下,他孜孜不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问,终成大家。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北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上海租界沦陷,光华大学迁川,乃携眷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吕思勉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学术著作,他的《白话本国史》堪称是最完整、最权威的国史教材。他的史识和史德可说在中国是独树一帜,严耕望先生将陈寅恪、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晚年想通读《道藏》,研究道教思想,为后人开辟途径,惜未如愿,于1957年10月9日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74岁。多年后,吕思勉的女儿吕翼仁想起父亲的一些事说:列夫·托尔斯泰带走了一个时代,总觉得父亲带走一种道德标准。吕思勉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丰厚无比的史学遗产,还有他的道德风尚、赤诚的爱国之心,对民族、国家、社会深切的关怀,以及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风范。钱穆在《中国文化丛谈》一书中,感慨中国需要一批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志士,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之脉,作国家民族新文化之基石。这样的文化志士,吕思勉当之无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潘馥故居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潘馥故居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潘馥故居年代为清-民国,位于微山县马坡镇潘庄村。

潘馥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坡镇:马坡镇位于微山县的北端,东临邹城,西襟济宁,地处县市区的“金山角”地带,总面积72.8平方公里,5.8万人,7.3万亩耕地。特色农业优势显著,肥沃的土地是马坡乡最大的优势。近年来,始终坚持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主要举措,目前,在大棚瓜菜供求平衡、效益徘徊甚至下滑的情况下,我乡的温室、大棚特色林果一枝独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卢秉枢烈士故居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卢秉枢烈士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卢秉枢烈士故居,在东台市梁垛镇公馆巷内。现存正屋三间,东厢三间、西厢三间和套房,保存较好,为东台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秉枢,字玉衡,1902年出生。其父卢少芗,晚清秀才,主编过《东台县志》。卢秉枢自幼聪明好学,努力上进,毕业于张謇创办的南通中医专科学校,在上海远东医院当过医生。他与戈公振交往甚密,在戈的《时报》馆做过特约记者,并主办过《老百姓》、《漫画》等进步刊物。1934年秋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他热爱华侨,乐于为侨胞办事,深受侨胞爱戴。

地址:东台市梁垛镇公馆巷内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卢秉枢(1902—1942),男,字玉衡,革命烈士。“菊花台九烈士”之一,前国民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1942年1月2日马尼拉沦陷后,卢秉枢被日军所拘,威武不屈,同年4月17日,卢秉枢被日军杀害。人物生平1902年5月9日,卢秉枢在这个院落出生,他的父亲希望他“匡扶乱世,解民倒悬”。 但靠家里十几亩田地的租金,难以支撑卢秉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杭州章太炎故居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杭州章太炎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太炎故居,建于明末清初,属中式宅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仓前老街。

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余杭仓前的塘河畔,曾经诞生过一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故居就位于仓前老街的中段,包括故居本体、游客服务中心、国学研修中心、国学讲堂和临时展厅等部分。其中故居本体建筑面积811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四进一弄,由轿厅、正厅、内堂、书房、避弄等组成,为晚清时期建筑。先生在此出生成长,并度过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二十二个春秋。故居前三进为历史场景的再现,展示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时期故居的风貌;第四进辟为展厅,以多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太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故居匾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

艺术成就

章太炎故居是至今保存完好且不可多得的、集清代木雕之精华的所在。无论是“扶雅堂”的漏窗,还是后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厅的木饰,雕嵌镶饰技艺精湛,锼镂剔绘巧夺天工。在运河边,老街上,观文物,赏木雕,太炎先生故居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2006年05月25日,章太炎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临桂白崇禧故居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临桂白崇禧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崇禧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距桂林市南30公里。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7年。故居原占地面积2041平方米,为组合式大庄园,依山傍水,山下有井池、荷塘,园中有清真寺和学堂。现存一座主楼及配楼,占地84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据调查,此民居原为国民党桂系首脑之一白崇禧的哥哥投资兴建。2000年,临桂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为临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楼坐南朝北,面阔约15米,进深约45米,呈规整的长方形,四周被高9米、厚0.4米的青砖实墙所包围,除了正门外,只在侧面山墙留有四个宽约0.6米、高约1.2米的小窗,厚重的外墙显得高大沉稳,气派凛然。

主楼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呈“一进三开间,一井两厢前后房”布局。主楼以天井为中心,辅建花坛、鱼池。南北两端布设客厅、厢房,东面设有木制楼梯上到二层,上下两层均围绕天井设有环形走廊。客厅向天井完全敞开,厢房向内院通开格扇窗,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最南面有一后院,进深3.5米,在靠墙边两侧各砌有一座半圆形的水池,接雨水而聚之,称“天落水”,专供牲畜饮水,兼作消防用水。整栋建筑外墙厚,楼层高,天井大,开窗多,通风好,一改普通民居幽暗闷塞的弊病,尤其是山墙上端开设的四个小窗,与风洞原理暗合,室内冬暖夏凉。

宅院的门扇、窗格、门楣、雕花栏杆等木作构件设计简洁,面刷淡青色油漆,与外墙青砖浑然一体,古朴雅致;屋面的悬山瓦顶均向内坡,坡底用铁皮做成积水天沟,连接檐口转角处积水漏斗,形成有组织的“四水归堂”排水系统。

整座宅院功能齐备,在传承桂北民居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尤其是门窗的拱形装饰条、简洁的花窗玻璃的应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民国初年建筑风格。

景区地址: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

乘车线路:在桂林汽车总站乘开往临桂会仙方向的班车,在会仙山尾村下车即可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军阀新桂系中心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两人多年一路合作无间,最初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手驱逐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吴敬梓故居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吴敬梓故居为滁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敬梓故居建筑风格与苏州园林相似,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传统的院落式结构,走进其中如同步入江南民宅大院。

故居分为8个展区,分别为正宅东进、正宅中进、正宅西进、民俗生活展区、祖祠“延陵堂”、赐书楼、文木山房、西花园敞轩。其中陈设还原清代风貌,仿佛让人回到清时人家。尤其是民俗生活展区的展品,做得维妙维肖。赐书楼前建有假山、亭台、小桥、荷塘等景观,景色很美,不可错过。

景区地址: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88号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免费

交通线路:从全椒火车站乘3路公交车到达;自驾车从合宁高速全椒出入口下,往县城方向行驶3公里到达景区。

信息来源:全椒县人民政府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生平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鲁涤平故居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鲁涤平故居为宁乡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涤平故居:位于道林镇盘龙村柿下塘组,是一处清代庄园式建筑。

道林镇:道林镇位于湖南宁乡东南端,湘江一级支流靳江上游,与望城、湘潭毗邻。距-主席故乡花明8公里,距毛泽东主席故居30公里,距长沙、湘潭、宁乡县城均只38公里。距潭邵高速公路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发达。全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 5.8万人。 道林镇山青水秀,物阜民丰,历史上以“商贾重镇”著名,素有“小南京”之称。耐火粘土、矽砂、海泡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林景云烈士故居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林景云烈士故居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林景云烈士故居位于良庆镇良庆社区缸瓦窑村,时代为清末(1950),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7年,林景云烈士故居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景云(1902~1930),良庆乡缸瓦村人,中共党员。幼年林就读于缸瓦村小学。1921年,他考入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在学期间,他积极上进,关心国事,经常参加-等爱国活动。 1925年4月,他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 林景云在军政学校毕业,“四·一二”-政变后,被列入抓捕对象,便随同学逃离邕城, 到良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