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耳传奇是真实历史吗(实用1篇)

浏览

401

文章

1

篇1:长官传奇中的廖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揭秘廖俨的历史原型

全文共 222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长官传奇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故事还是挺吸引人的,话说是讲的一个唐朝的清官的故事,而且最好到竟然能拯救唐朝,这样看的话还真的厉害的很啊,那么这个廖俨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历史真实的廖俨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

长官传奇中的廖俨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个人的事迹在历史上也是有史料查询的,那么廖俨这个人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接着往下看。廖俨简介

廖俨(845-962年),字端庄,民尊长官。原籍河南光州汝南,唐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点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廖俨个人资料

《泉州市志》载:“在小溪场期间,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百姓奉之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清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天宠云:“安邑开建自五代中,始为县令者詹公也,而其先则有廖长官。”

其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因唐四镇节度使梁王朱温于天祐末(907)弑唐昭宗及哀帝,深为愤慨,遂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避乱入泉州,隐于小溪场(今安溪)。

小溪场位于晋江西溪上游,隶南安县,百姓闻知廖俨是前朝忠良,德望夙著,遂奉为长官,故民间有“未有安溪县,先有廖长官”之说。廖俨率民除暴,招集流民,开垦山地,布施教化,颇著功绩。上司曾欲赐土地,他自认为“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敬谢不受。

在唐中和四年(884),小溪场有父老姓安名宁,善捕虎,为民除害,乡人崇敬。廖俨任长官时,于治所东南三里(今城厢镇圆宅村埔□)建“灵著庙”,塑像以祀。

廖俨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八月十五日卒。后人思廖俨功绩,塑其像置于“灵著庙”,与安宁同祀。并在县署内建廖公祠崇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庄成重建‘廖公祠’于县署头门内西端。1990年后迁建于东岳庙西旁。

廖俨墓在永安里埔□乡,土名“乌鸦墓”。安溪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0月公布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廖俨人物生平

廖俨生逢国家由盛转衰、疆域四分五裂、中原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个年代,在中国思想史上,正是儒、佛、道三大教派由冲突鼎立转为合流互补,儒家思想基本上确立其主导地位的年代。廖俨到安溪后,不仅依靠自己的威望和影响,组织族人开发建设安溪,而且在开发建设安溪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儒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直接传播、教谕给当地族人。因此,客观地说,廖俨对于安溪的贡献,远不仅仅在于经济上开发建改安溪,政治上为安溪置县打下良好基础,在儒学精神的文化传承方面,其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儒家思想影响廖俨一生

强调积极入世、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儒家思想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廖俨进入安溪后,仍孜孜以求,以开发建设安溪、造福当地百姓为己任,组织乡民,开疆拓土,督造城池,发展生产,布施教谕,兼善天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这种积极入世思想对后来安溪的儒学仕子或多或少都产生过影响,无论是后来主持安溪县政的詹敦仁、王直道,还是张读、李光地等安溪籍巨学鸿儒,都撰文纪念过廖俨。儒学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认为个体的道德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廖俨的一生看,他基本遵循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在开发建设安溪“颇著功绩”后,上司欲赐土地,他自认为“无功于民,轻易受业,天理不显,民心不顺”,敬谢不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儒家义利观,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甘之如饴的态度和襟怀。重人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作为一名通过开科入仕的开明官宦,廖俨在为政过程中,自然而然也把这种重人伦的理念带入政治,并用以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在开发建设和治理小溪场过程中,他坚持“仁者爱人”,确信“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做到爱民如子,博施仁爱,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解民之忧,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身体力行、注重实践是儒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廖俨一生,三进安溪,从奏请朝廷设置小溪场,到招徕流民,开垦土地;从上书建城,到选定县治,督造城池;从遣戍置将,弥患安民,到发展生产,布施教化,无不都是他强调笃行、注重实践的生动体现。廖俨的影响

儒家精神和中原先进文化在安溪扎根、融合和衍化,离不开廖俨,这为后来有安溪特质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自古以来,由于山多林密,平地狭小,对外交通不便等原因,造就了安溪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勇于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儒家思想文化特别是笃行实践精神的熏陶和浸染,使有安溪特质的文化品格更趋丰满和完善,使安溪人的文化心理素质既体现出质朴、敦厚、谦恭、刚毅的特点,又具有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以及“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鲜明个性。廖俨所在的安溪县

史料记载,安溪县,原名小溪场、清溪县,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但由于地广人稀,少经开发,到唐代时,仍属南安县地。中唐以来,泉州等地开发繁荣起来,小溪逐渐成为沿海和山区联系的重要交通要道。唐咸通间,泉州刺史崔戳,请析南安县西乡置场未就。

时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的廖俨,奏请唐朝置小溪场获准,廖俨遂带领族人,招徕流民,披荆斩棘,发展生产,短短几年,“小溪场政事顺成,民享安乐,人口逐渐稠密,成为天然的集镇”。于是他又上书皇上,建议在小溪建城,并亲自选定状如“降凤饮津”的凤冠山南麓建置小溪县治。这就是“举目三山及第,出门两水汇源”的凤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