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铁杵磨成针文言文题目【汇集20篇】

浏览

4879

文章

1000

篇1:初中文言文‖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陈涉世家》

全文共 5875 字

+ 加入清单

陈胜、吴广率领区区数百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却能挑战兵多将广、武备精良的秦朝,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因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吼出了无数被压迫者的心声?还是因为秦朝不施仁义、专行奇政,最终为自己挖掘了坟墓?阅读课文,相信你能感受到陈胜、吴广的胆识与智慧,也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陈胜者,阳城2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3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4,辍耕之垄上5,怅恨6久之,曰:“苟7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8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9曰:“嗟乎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有删节)

2〔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3〔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

4〔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5〔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6〔怅恨〕惆怅、怨恨。

7〔苟〕如果。

8〔若〕你。

9〔太息〕长叹。

10〔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11〔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二世元年1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2,九百人屯3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4,为屯长5。会6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7。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8亦死,举大计9亦死;等10死,死国11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12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1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4。扶苏以数谏故15,上使外将兵16。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17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18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19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20,宜多应者21。”吴广以为然。乃行卜22。卜者知其指意23,曰:“足下24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25?”陈胜、吴广喜,念鬼26,曰:“此教我先威众27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8,置人所罾鱼腹中29。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0。又间令31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2,夜篝火33,狐鸣34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35,皆指目36陈胜。

【1〔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立为皇帝,称为二世。

2〔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適戍,强迫去守边。適,同“谪”。

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3〔屯〕停驻。

4〔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5〔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

6〔会〕适逢、恰巧遇到。

7〔失期〕误期。

8〔亡〕逃走。

9〔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下文的“举大名”意思与此相同。

10〔等〕同样。

11〔死国〕为国事而死。

12〔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13〔立〕指立为国君。

14〔扶苏〕秦始皇的长子。

15〔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16〔上使外将(jiàng)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17〔项燕〕楚国大将。秦灭楚时,他被秦军围困,自杀。

18〔怜〕爱戴。

19〔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

20〔唱〕同“倡”,首发。

21〔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22〔乃行卜〕就去占卜。用占卜来预测吉凶,是古人的一种迷信做法。

23〔指意〕意图。

24〔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25〔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26〔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27〔威众〕威服众人。

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朱砂。书,写。王,称王。

29〔置人所罾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鱼网,这里作动词,指用网捕。

30〔固以怪之矣〕自然就诧怪这事了。以,同“已”。

31〔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

32〔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丛祠,神祠。丛,树木,鬼神所凭寄的地方。

33〔篝火〕用笼罩着火。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

34〔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35〔往往语〕到处谈论。

36〔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3。将尉4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5尉,令辱之6,以激怒其众。尉果笞7广。尉剑挺8,广起,夺9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10曰:“公等11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12,而戍死者固十六七1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4!”徒属皆曰:“敬受命15。”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16也。袒右17,称大楚。为坛而盟18,祭以尉首19。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20。攻大泽乡,收而攻蕲21。蕲下22,乃令符离23人葛婴将兵徇24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25皆下之。行收兵26,比27至陈28,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29,独守丞30与战谯门中3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32、豪杰33与皆来会计事34。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35,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36,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37。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38,杀之以应陈涉。

【3〔多为(wéi)用者〕多为(他)用的。这里的意思是说,戊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

4〔将尉〕押送(戊卒)的军官。

5〔忿恚(huì)尉〕使尉恼怒。恚,恼怒。

6〔令辱之〕使(尉)责辱他。之,指吾广。

7〔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8〔剑挺〕剑拔出鞘。

9〔并〕一起。

1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11〔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12〔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暂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13〔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14〔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15〔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16〔从民欲〕依从人民的愿望。

17〔袒右〕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

18〔为(wéi)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盟,盟誓。

19〔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

20〔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

21〔收而攻蕲(qí)〕召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在今安徽宿州南。

22〔下〕攻下,攻克。

23〔符离〕今安徽宿州。

24〔徇〕攻占(土地)。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25〔铚(zhì)、酂(cuó)、苦、柘(zhè)、谯(qiáo)〕秦时地名,铚、谯,在今安徽。酂、苦、柘,在今河南。

26〔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27〔比〕等到。

28〔陈〕秦时县名,在今河南淮阳。

29〔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dàng)郡,是郡府、县府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30〔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31〔谯门中〕城门洞里。

32〔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33〔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34〔与皆来会计事〕一起来机会议事。

35〔身被坚执锐〕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意思是亲自作战。被,同“披”。坚,指铁甲。执,紧握着。锐,指武器。

36〔社稷(jì)〕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37〔号为张楚〕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即复兴楚国之意。号,宣称。一说定国号为“张楚”。

38〔刑其长吏〕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罚。】

思考探究

一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所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少有大志→谪戍渔阳→失期当斩→……

二读史要细,只有关注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精彩细节,才能品出历史的

“滋味”。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再找一些你觉得有意思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1.起义的成功发动与陈胜、吴广的性格有怎样的关系?

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等死,死国可乎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四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将陈胜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陈涉世家》全文,想一想,司马迁为什么给予陈胜这么高的评价?

1.重点句子翻译题

(1)苟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表明陈胜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第二段在写法上以人物动作描写为主,揭示了陈胜吴广起义的阶级根源和社会基础。

C.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D.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可看出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A.“天下苦秦久矣”一句中“苦”“久”二字,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点明了起义的必然性。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D.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是:失期,法皆斩。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B.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吴广的智谋依次表现在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激怒众人。

C.文中写陈胜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D.“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铺垫作用。

【提分巧练:掌握辨错规律,练就火眼金睛】

请找出下面各项中对《陈涉世家》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地方,勾画错处并说明理由。

(1)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天下苦秦久矣。

(2)“苟富贵,无相忘”一句展现了陈胜的远大理想。

(3)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主要运用人物的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4)第二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谋划起义,第二层写起义原因,第三层写制造舆论。

(5)第三段中“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了吴广的胆识和才智。

(6)第三段中“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与陈胜、吴广并无直接关系,没有作用,可以删去。

参考答案

陈涉世家

2.(1)B(“动作描写为主”有误,应改为“语言描写为主”。)

(2)D(直接原因应是: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应是:天下苦秦久矣。)

(3)C(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应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提分巧练

(1)内容分析有误。导火线应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2)内容分析有误。“苟富贵,无相忘”应是表明了陈胜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才展现了其远大理想。

(3)写作特色分析有误。应是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出陈胜年少时的个性。

(4)写作顺序有误。应是第一层写起义原因,第二层写谋划起义。

(5)张冠李戴。应是再次体现了陈胜的胆识和才智。

(6)内容分析有误。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并非没有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陈太丘与友期行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陈太丘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79.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1.放弃2.同"否"3.拉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翻译——《渔家傲》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

记梦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参考译文和答案】

131、文征明习字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汇总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重要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重要语句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全文翻译 贾生名谊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出自《史记·贾生传》,全文译文如下:

贾生的名字叫谊,洛阳人士。贾生十八岁时,就以能赋诗作文闻名全郡。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了贾谊的才华,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

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文言文‖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曹刿论战》

全文共 2433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一、文学(文体)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所作,《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2.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4)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齐师败绩(名词作动词,大败。)

(6)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3.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5)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6)牺牲玉帛(古义:指牛、羊、猪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7)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8)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9)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2)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4.重点词语

(1)齐师伐我(师:军队。伐:讨伐,攻打。)

(2)乃入见(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3)小信未孚(信:信用。)

(4)忠之属也(属:一类。)

(5)未可(未可:不可以。)

(6)既克(克:战胜。)

(7)彼竭我盈(竭:竭尽。)

5.成语积累

一鼓作气 衣食所安 辙乱旗靡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一战。(“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3.倒装句

(1)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2)战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四、人物形象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五、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

4.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

六、理解默写

1.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过零丁洋》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①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⑦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⑧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之通假字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1.棹数小舟,曳铁钯(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4.诲女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

5.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通"座",座位)

7.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8.荡胸生曾云(通"层",重叠)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10.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11.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13.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显现)

1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15.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6.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17.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19.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0.玉盘珍羞直万钱(通"值",价值)

21.玉盘珍羞直万钱(通"馐",美味的食物)

22.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23.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25.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8.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3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1.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3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3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36.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7.故不错意也(通"措",置)

38.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39.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0.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重要语句翻译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四面楚歌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项王则夜起()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及参考答案】

70.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几2.就3.自己、亲自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惋惜不可沽名学霸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陈谏议教子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及译文

注释1.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2.驭:驾驭马匹。3.蹄:名词活用动词,踢。4.啮:咬。5.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6.因:于是。7.遽:马上,赶快。8.安:怎么,哪里。9.贾(gu)人:商人。10.直:通“值”,价值。11.诘:责问。12.贵臣:朝廷中的重臣。13.制:制服。14.蹄:踢。15.彼:那。16.厩:马棚。17.曰:说,回答。18.汝:你。19.售:卖。20.戒:通“诫”,告诫。21.劣:烈性的

直接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情节译文尧咨卖马: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很喜欢养马,家里也饲养着很多马匹。后来,他买了一匹劣马。劣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而且踢伤咬伤了很多人。有一天早晨,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劣马,便向马夫询问:“这马为什么不见了?”,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尧咨的父亲问:“那商人把马买去做什么?”管马的人说:“听说,是买去运货。”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劣马吗?”管马的人说:“哎,老爷,要是跟那个商人说了,这匹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还会买吗?”陈父很生气地说:“真不像话,竟然还敢骗人。”说完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陈父找到儿子就问:“你把那匹劣马卖了?”陈得意的说:“是啊,还卖了个高价呢!”父亲生气地说:“混帐东西,你身为朝廷重臣,竟敢骗人。”陈说:“爸,我又没强迫他买,马是他自己看中的,他愿意买,我就卖了。这哪里是骗他。”父亲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是匹劣马呢?”陈尧咨嘟囔着说:“马摆在那里让他随便看,他自己看不出这马性子烈,这可不怪我。”父亲更生气了:“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没听说过《不欺买主》的故事吗?”儿子摇摇头。父亲说:“都是我的过错,你小的时候,我光顾着教你读书诵经,很少教你怎么做人。现在我就给你补补课,教你如何做人。唐朝在武则天执政时,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他想卖掉东京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只等着买房子的人来交钱。买房的人来交钱时,陆元方说,这房子哪里都好,就是没有出水的地方,那个人听了,立刻就说这房子他不买了。买主走后,陆元方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埋怨他,而他却说,你们也太奇怪了,难道可以为了钱欺骗别人吗?”儿子听了很惭愧地低下了头。父亲又接着说:“你手下那么多驯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马,一个到处流动的商人怎么能养得了它?你不把事情告诉他,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人家吗?”陈尧咨听后羞愧地说:“父亲,您别生气了,我知道是我做错了,我这就去把买马的商人找回来。”于是陈尧咨亲自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说明了原因,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自己把马牵了回来,一直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启示

1: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宽容,宽宏大量。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4.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

练习

1.因:于是邃:马上安:怎么值:通“值”,价值匹马何以不见:那匹马怎么不见了?是移祸于人也: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3.你赞同陈谏议的做法吗?为什么?4.陈尧咨的错误在于哪里?5.劣马的劣具体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1.陈谏议知道自己的马是劣马,都已经被人买走了,他还叫人要回来,退还他的钱。陈谏议没有把祸害移给别人,就是赞美了他(陈谏议)的长者风度。2.同意,因为这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不为了自己利益去破坏人家的利益,有长者风度,要诚实忠厚,不能做祸害他人之事。.3.第一:因为他欺骗了别人,自己不诚信;第二:父亲教育他,一开始不但没及时改正,还和父亲强词夺理。4.性情暴烈,难于驾驭;踢伤、咬伤了好多人。附加: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罗生还镯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生还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②给:充足。③赍(jī):以物送人。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质为费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参考译文和答案】

191、《罗生还镯》

译文

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举人的身份去考试。奴仆在路上捡着一个金镯子。走到第5天的时候,罗生担心旅费不够,奴仆说:"不用担心,我在经过山东的某个地方捡到一个金镯子,可以变卖成旅费。"先生很生气,要亲自还给失主。奴仆磕头劝阻,而且算了算日程说:"往返必定耽误了考试的日子,不行。"罗生说:"这肯定是女婢或者是哪个仆人遗失的,万一主人拷打询问,因为这个死人,是谁的责任呢?我宁愿不去考试,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啊。"竟然寻到失主的家,原来是因为女主人遗落在洗脸盆,而奴婢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女主人怀疑是奴婢偷的,用鞭子打奴婢到流血,奴婢几次寻死。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不停,妻子愤怒而跳河自尽,多亏得到他人相救。罗生到了,把镯子给了主人,全家都很感激。急急忙忙赶到京城,考试的期限已经开始了。罗伦慌慌张张交了试卷,竟然中了状元及第.

答案

一、1.典当、抵押2.弯曲3.最后4.打5.先前6.全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u),同"否"。⑥寻亦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7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惊恐2.希望自身3.同"否"4.不久逮捕他们的人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酒徒遇啬鬼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译文

曾经有爱好喝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你家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可以酒也可以,只求解渴。”友人说:“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脚。”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友人说:“我家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友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注释

1、昔:从前2、故人:老朋友3、乃:是4、悭(qiān)吝:吝啬5、诣:到6、遐:远7、谅:料想8、第:只,只有9、陋:简陋,破旧10、堪:可以,能够11、启户:开门12、奈:只是13、相知:彼此了解,指关系友好14、瓶:用瓶子15、毕:结束16、耳:罢了17、亦:也

文学常识

话说古人的敬称与谦称古人在对话时很讲究谦词与敬词的运用。如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上文那酒徒敬称对方的家为“贵府”,而古人谦称自己的家为“贱寓”、“敝寓”,也可称“敝庐”、“陋室”,敬称对方的脚为“玉趾”,说你到来为“屈尊”。凡此种种,都是谦词与敬词的运用。

文言知识

第。“第”是个多义词。上文“谅第二三十里耳”中的“第”,相当于“只”、“只不过”,意为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路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与“但”同义,那句话也可以说成“谅但二三十里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

坻(chí)坻(dǐ)屿(yǔ)嵁(kān)

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清冽(liè)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fú)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见:出现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薛谭学讴文言文启示 薛谭学讴文言文的启示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薛谭学讴》的启示: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对于学问,我们应该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地学习,如此才可以接近真正的学问;浅尝辄止的学习无法成就真正的学问与知识。

《薛谭学讴》的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的译文

薛谭跟着秦青学习唱歌,但是还没完全学会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沈屯子入市文言文翻译 沈屯子偕友入市翻译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沈屯子入市》的译文

沈屯子同朋友一起去集市,听说书人说道:“杨文广被围困柳州城中,城内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他就紧皱眉头,站在一旁慨叹不已。朋友拉着他回家,他竟日夜惦记此事,不曾忘怀,说道:“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

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像这样的吧。

《沈屯子入市》的原文

沈屯子偕友入市,闻谈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文言文知识点:虚词“者”用法讲解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