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津湖战役永远的冰雕连推荐20篇

浏览

3011

文章

293

篇1:永远的丰碑雷锋

全文共 2316 字

+ 加入清单

雷锋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永远的丰碑雷锋,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永远的丰碑雷锋——新闻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

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1962年8月15日,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他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1990年3月5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

永远的丰碑雷锋——诗歌

阳春之夜,我伏案凝思

为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

为一个

也许你们感到陌生的名字

雷锋,一名迷恋方向盘的汽车兵

年轻的生命之躯

在春华烂漫的季节过早离世

但精神的车轮从未停止奔驰

车轮只有认准道路

才能旋转出速度和价值

他的方向盘熟悉每一块铺路石

他个子不高

却做过无数令人仰望的事

于平凡中提炼出伟大

虽然不算轰轰烈烈

却足以使一个时代竖起拇指

他颂扬青春的美丽

却从不把一丝美丽留给自私

活着是为了别人过得更幸福

他常常以这句格言来励志

他的生命就是旋转的车轮

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英姿

他的思想是一台大功力引擎

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迎风展翅

他倾心于崇高的信仰

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好儿子

他以善举塑造道德的风范

他以赤诚修复灵魂的瑕疵

他以短暂的人生行万里长途

为后人树起一面精神的旗帜

你们听见哗啦啦的响声了吗

那是雷锋之旗在广阔的空间宣誓

当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拓展一片繁华盛世

我们既惊叹华夏经济腾飞

又痛惜有人把民族精神丢失

我们担忧一些新时代青年

在如网的高速公路上不加控制

当雾霾遮断了早晨的活力

我们不能不吹响号角发布警示

有的要道,信仰的号志灯不再闪耀

有的路口,道德的斑马线遭遇蔑视

有人对雾蒙蒙的景色别有情趣

但险情正是发生在意识模糊之时

有人把金钱看成了太阳

有人把行乐美化到极致

有人说:坐过山车图的就是刺激

管它什么利令智昏,玩物丧志

呵,也正是在此刻此时

我们接到迎接雷锋回归的通知

三月五日,伴随着和煦的春风

雷锋将与你们近在咫尺

他乐于跟你们认真探讨

关于现在和未来,历史与现实

怎样才能无愧于新的时代

如何担当起继往开来的天职

归去来兮,壮哉雷锋

把民族精神之树遍地种植

“向雷锋同志学习”

一座永远的丰碑,高山仰止

刮阵阵春风,横扫浓浓的雾霾

降霏霏春雨,滋润青青的柳枝

看大地足迹,绽放出一簇簇新美的花

望长空雁队,排列成一行行隽永的诗……

永远的丰碑雷锋——作文

雷锋,这个名字曾照亮了多少中国人的心;“雷锋精神”这四个字又包含了多大的含义。今天重温电影《雷锋》,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雷锋精神”的根本是“感恩”,是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发自内心的热爱。雷锋的身世是悲惨的,父母惨死,他手上的伤疤更是诉说了一个苦孩子对地主的反抗。雷锋给地主干活,冬天,他只能穿上几件薄薄的衣服上山砍柴,吃不饱,穿不暖。是共产党救了他,是新社会给了他生的希望。所以对党他有无限的热爱,他把党比作做“母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工人、参军,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投入全部的热情,对比现在,父母对我们精心呵护,可是我们这一代很多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感恩,相比雷锋,我们是多么的渺小。

“雷锋精神”另一个特点是“平凡”,但他也正是因为平凡而伟大。雷锋利用节假日义务劳动,不留姓名,为其他人作了很好的榜样。回部队的路上,他碰到个老奶奶带着孙女回家,雨大路滑,雷锋就主动背上孩子走,到了家,雷锋门不进,水不喝就走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作了一火车”,正是在这些每个人都举手之劳的小事上,雷锋显示了他的伟大,“一个人作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寓于平凡,从小事作起,做一颗小“螺丝钉”,这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雷锋的另一个优秀品质是“朴素”。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雷锋舍不得买新袜子,他的旧袜子补了又补,不像现在有些孩子,穿衣服要名牌,旧了一些就要换新的,根本不懂得节约。但雷锋又不是“小气”,他可以穿补丁落补丁的旧袜子,可他也能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献给灾区,这种品质多么可贵!

雷锋牺牲了,人们可能会渐渐淡忘他的事迹,但他的精神会是人们心目中“永远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开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以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

破釜沉舟出自于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瓜岛战役中日军其实有补给,为什么饿死的还是那么多?

全文共 28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瓜岛战役”其实这场战役把人看得极其的有意思,因为话说日本人好像是帮助了别人同时自己却被别人给强行的打死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日军最后饿死了好多人,但是话说其实日军当时是有补给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

联合舰队:陆军马鹿,劳资帮忙把你们送上岸就不错了,还想要补给?

百武晴吉:该死的海军马鹿,把劳资们送上来就不管了?八嘎呀路啊!

用马后炮的观点来复盘瓜岛战役,其实日本人一开始就注定要输。首先是海军,瞒着陆军修机场,结果被美军一个突然登陆,修机场的工兵丢下家伙式就跑了。美军占领的机场,跑道基本完工,塔台、发电厂也都建成了。顺带还缴获了大批粮食、建筑设备、建筑材料,以及几百箱日本啤酒和一个完好的冷冻加工厂。然后美军喝着日本啤酒,吃着日本的烤肉,看着日本人在雨林里面啃树皮。

美军在瓜岛登陆的消息迅速传回日本,皇军必须得反击啊!于是大本营下达命令,决定由陆军第十七军抽出部分兵力,在海军协同下夺回瓜岛。问题是美军的登岛兵力是一万一,日军派了多少兵力?一千人。然后这一千日军取得战果如何呢?据相关的战报统计,打死美军35人,打伤75人。日军则基本上是全军覆没,仅在战场上留下的尸体就有八百余具……

看情况这是打不赢啊!下一步该怎么办?站在马后炮的观点来看,海军和陆军就应该掏老本一起上,用优势兵力砸死美军!然而日本没有这么干,而是继续添油战术。于是小小的瓜岛就成了日军的坟场。

首先是海军,瓜岛附近的日军舰队跟美军干仗干的没脾气了,请求支援,结果联合舰队也没有底气把主力压上上。当时山本还在幻想,再来个对马海战,打赢了就跟美国谈判。然后打着打着才发现,变成了妈蛋的填油战术了,但为时已晚。

然后是陆军,两个字形容:嚣张!在明知岛上美军兵力的前提下,还是只派出了一支六千人的部队上岛。并且还是由于事发太突然,这批日军跟前一批被美军团灭的一千死鬼一样,是坐着驱逐舰登岛的。驱逐舰能正常登岛么?自然是不能了,于是这六千鬼子的重型装备和补给品,如重型火炮、车辆、食品以及弹药,都没有带上岛。这啥玩意都不带,就靠六千血肉之躯能顶个鬼用?

多日之后,第二批登岛日军的指挥官川口清健在岛上大败而归后,回到十七军司令部汇报战况,他如实的汇报了本部在瓜岛作战中遭到的真实困难,比如饥饿、疲惫、地形不利,美军火力强大等,结果被司令官百武晴吉怒斥为典型的失败主义者。于是装逼成魔的日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添油战术。

司令官百武晴吉嚣张的说道:全是为失败在找借口,皇军面前有困难?皇军面前有敌人?军参谋长二见秋三郎少将提醒他,不能轻敌,咱都失败两次了。百武蔑视的问他,你觉得什么才叫不轻敌?二见秋三郎说:起码第二师团和第三十八师团要一起去,另外还要有五个野战重炮联队参战。百武晴吉格格一笑,你个胆小鬼,然后就送自己的参谋长去预备役了。去后方待着吧,怂蛋。二见秋参谋长真的是走了红运,否则他就要饿肚子了。

然后,百武晴吉自己带队上了瓜岛……

登岛后百武晴吉也瞬间懵逼了,海军真的是一群只管卖,不管售后的马鹿。把自己这两万多人送上岛后,直接就调头走了。补给和后勤通通都别想,没有!第一批和第二批先期上岛,还没有饿死的日军都饿的像鬼一样,甚至连他的盒饭都被偷去吃了。

本着这事不能拖,应该速战速决的思想,百武晴吉发动了一次总攻。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两万人,而美军只有一万,两倍兵力压下去,美军必完。岂料美军此时已经增兵到了两万三千人了,比日军还多三千。结果百武晴吉就在搞不清楚美军兵力的情况下发动了总攻。

大战三天,百武晴吉的总攻楞攻不破美军的防线。日军干粮吃完了只得往回撤,行军的过程中病死、饿死者不计其数。回到营地后盘点人数,死伤三千人。而美军方面,据说只死伤八十人……

陆军不行,看海军的表现了。圣克鲁斯群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塔萨法隆格海战,海军倒是没有吃亏,但是也没有打退美军。问题是美军占据了岛上的机场,有制空权,完全切断了岛上日军的补给。百武晴吉跟他那一万多鬼子兵饿的半死不活的。

日军大本营得知消息后,强令海军朝岛上日军投放补给,问题是事先没有计划,这急匆匆的怎么投补给?于是天才的日本人想到了用铁桶投放。把药品、弹药、粮食全部装到桶里,然后投放。让陆军马鹿去海里捞吧。

第一次、日军十艘舰艇扔了一千五百个铁桶补给,瓜岛日军只捡到了四百个不到,其余大部分都被美军击沉。

第二次、日军派了十一艘驱逐舰运送,船都还没有到达瓜岛,就被美军的空军与海军给打回去了。海军气的要骂娘!

第三次、十艘驱逐舰偷偷摸摸的丢了一千两百多个铁桶补给,岛上部队派人到海里捡了两百多个。这还不是最惨的,舰队返航时被美军潜艇部队发现,一通鱼雷伺候,一艘驱逐舰被击沉。连带舰长和水兵一百多人也游到岛上陪百武晴吉饿肚子去了。

日本是个穷国,每次这么白送人头也不是个事啊,于是海军方面便提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建议:咱撤吧!百武晴吉一听怒了,你们海军马鹿还有荣誉感吗?皇军哪有撤退的道理?继续打!

海军司令今村都要疯了,只得陪陆军继续疯一把,又帮着运了两个师团(第六和第五十一师团)投入瓜岛,准备再来一波总攻。问题是美军也不是木头桩子,也往岛上运了两个步兵师和大量物资,双方实力还是美军要强一等。并且美军高层人物,哈尔西和尼米兹也到了瓜岛视察。

至于最后大战的结果,不说了。总之百武晴吉是彻底死心了。日本海军调动了二十几艘驱逐舰去岛上接陆军,岛上的许多人极度虚弱,甚至连攀登驱逐舰上绳梯的力气都没有,只好由驱逐舰上的水兵连背带拽拉到舰上。海滩上还有数百名奄奄一息的重伤病员,无法接运他们上舰,只好给这些重伤员留下手榴弹,用以自尽。

据战后美军的统计,日军在瓜岛战役中阵亡者高达一万四千人以上,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九千余人,合计死亡近两万人,另外还有一千多人被俘。

此战后,十七军司令官百武晴吉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自己坦言,自己部队有五千多人战死,一万五千人饿死或病死。他在绝望中想要自杀,但被人阻止了。不过在二战后还是因为精神错乱而死,很明显,他是被岛上饿死人的惨像给逼疯了。

总的来说,日军会饿死一大半。主要原因就在于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后勤,总觉得能一榔头敲死美军,结果每次都是以卵击石。逐次添加兵力后,导致变成了添油战术。每一次新登岛的部队都没有带够补给!后期实在饿晕了,又请求往岛上运补给。然而运了三次,一共是三千七百多桶补给,只捡到了七百桶左右。这对于岛上两万多名官兵来说,这点补给连填饱肚子也不够。所以日军的攻势经常会戛然而止,攻到一半就要休息,因为实在是太饿了,一次冲锋,攻不了那么远的路程。

另外,日本海军对护航也不够重视。据相关的统计,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潜艇共击沉盟国商船约九十万吨,而美军潜艇则击沉了日本约五百万吨以上!本来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实力就相差悬殊,在战损上也存在几倍的差距。可以说日本是活活被美军用物资给砸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波希战争传奇:高加米拉战役

全文共 245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和雅典签署了《卡利亚斯条约》,波斯帝国放弃了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的控制。从那以后,虽然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之间有过小规模的冲突,但总体上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城邦内部,波斯通过支持斯巴达削弱了雅典。希腊内战结束后,斯巴达成为希腊城邦的新霸主,并支持波斯王室成员库鲁什与薛西斯二世争夺王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01年,库鲁什战败后,斯巴达派军队进攻波斯,因此波斯在科林斯战争中支持雅典,反对斯巴达。经过14年的战争,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于公元前387年签署了“国王和平条约”,波斯帝国重新控制了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之间基本上没有冲突,直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入侵东方。

rolando bandinelli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三世在巩固了马其顿对希腊城邦的统治后,率领一支由30,000名步兵和5,000名骑兵组成的希腊联军,在希腊的庞海峡对岸,消灭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帝国西部各省组织的波斯军队。当国王逃离战场时,大流士三世的名声被摧毁了。在伊豆斯战役后的两年里,大流士三世主持了波斯军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武器更换。大多数波斯骑兵都装备了穿山甲。旧标枪被希腊长矛取代,步兵被更大更重的盾牌取代。大流士三世竭尽全力想找到一个打破希腊联军密集队形的好方法,最后把希望寄托在镰刀形战车上。根据历史记载,波斯战车由四匹全副武装的战马牵引。每辆战车都有一名御者和一名士兵,装备有大约3米长的长矛和一些弓箭和标枪。战车的车辕向前突出几米,顶部有尖角,显然是用来突破敌人的护盾线。轮轴两端还分别装有一把1米长的三角形镰刀。这是为了确保在冲入希腊密集阵列时,高速旋转的利剑是坚不可摧的,能够扫走附近的敌军。波斯战车因其沉重的车身而速度不快,但它们的冲击力却令人惊叹。理论上,它们是对抗希腊密集地层的利器。与此同时,希腊盟军占领了东地中海海岸和埃及,解除了波斯海军对希腊本身的威胁,并开始从叙利亚向波斯帝国的中心进军。

高加米拉战役的地形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三世率领40,000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穿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穿越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此时,大流士三世已经从帝国的各个地方引进了军队和士兵,组成了一支由20万步兵、4.5万骑兵、15头战象和200辆军刀战车组成的庞大军队,驻扎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试图阻止希腊联军继续向东入侵。他回顾了伊苏战役,并将失败归咎于战场狭窄的地形,这使得骑兵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他小心翼翼地选择了一个宽敞的平原作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的战场,这不仅使希腊联军没有了地形优势,也使波斯军队能够有效地利用骑兵优势。高加米拉位于巴比伦以北300公里的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毗邻著名的波斯帝国大道,物流运输有保障。高加米拉的风景是平坦、开阔和略微起伏的沙地。大流士三世特别要求人们平整战场中心,以便波斯战车可以冲锋。他还花了很多时间训练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军队,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打败希腊联军。

然而,在高加米拉战役之前发生的一个天文现象已经暗示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根据历史记录,月食发生在战斗爆发前11天。现代科学家计算出日食将发生在公元前331年9月20日。“五年来,大流士在乌鲁鲁月亮的第十三天发生了一次月全食。月亮完全变黑,挡住了木星,四个手指之外的土星清晰可见。当月食结束时,西风刮得很厉害。当月亮再次出现时,它转向东风。”

日食发生时,希腊联军刚刚跨过底格里斯河,而波斯军队正全速向南推进100公里。根据历史记载,那晚希腊联军营地一片混乱。士兵们跑过去抱怨亚历山大三世把他们带到了地球的尽头,并攻击了其他国家,导致众神暴怒,并隐藏了月亮的荣耀。亚历山大三世命令军队中的牧师阿里斯蒂德站出来,声称希腊人崇拜太阳神阿波罗,波斯人崇拜月亮女神阿斯塔特。因此,月食是反抗敌人的一个标志,这只能平息恐慌。9月25日晚,希腊联军在距波斯营地10公里处扎营。虽然从希腊联军营地看不到波斯军队,但波斯军队的喧嚣清晰可闻。晚上,波斯营地的灯光照亮了南方的天空。碰巧此时的夜空突然出现流星雨,四处散落。亚历山大三世看起来像一堆在空中闪烁的篝火,他不得不下令增援营地,并在地面上呆了4天以稳定军队的士气。

月食的那天晚上,波斯人的营地也笼罩在恐慌之中。不幸的是,大流士三世对此无能为力。数百年来,古巴比伦天文学家一直用天文现象来预测国家大事。根据他们的经文,这次月食是波斯国王被征服的标志。月食中强烈的西风表明征服者将来自西方。月食之后,它转向东方,这表明战败者必须逃往东方才能获救。巴比伦天文学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是波斯贵族必读的科目。波斯人相信它。月蚀那天,所有对天文学略知一二的波斯贵族,包括大流士三世本人,都知道波斯帝国的大势已去。此时,希腊联军正面临一支庞大、装备精良但四分五裂、抵抗力弱的波斯军队。波斯士兵不再期待胜利,而是想最后一次忠诚地为波斯国王服务。

大流士三世充分利用广阔的战场地形,布置了一个8公里长的巨大阵列。按照波斯军队的惯例,他坐在军队的最后方、最中心。他被3000名忠诚的警卫包围,一半步行,一半骑马。伊苏战役中幸存的2000名希腊雇佣兵在双方都站成一排。波斯中央前线还包括数千名印度骑兵和马迪亚弓箭手。在中央前线的最前线是50辆军刀战车和15头印度战象。波斯将军们带领他们的军队组成两翼。巴克特里亚的巴苏总督率领来自中亚草原的16000名骑兵组成左翼。在左翼的前方,大流士三世部署了一个由100辆战车和2000名Setiadian装甲骑兵组成的突击方阵。他们的目标显然是亚历山大三世领导的希腊联盟的右翼。由巴比伦总督马扎里指挥的波斯右翼由来自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高原的16000名骑兵组成。右翼的正面是一个由50辆战车和2000名亚美尼亚装甲骑兵组成的突击方阵。在第一排左翼、中间翼和右翼的后面,成千上万的巴比伦和阿拉伯轻步兵形成了第二条战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吐丝口战役纪念碑

全文共 2277 字

+ 加入清单

吐丝战役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吐丝口战役纪念碑坐落在莱芜城区口镇政府驻地东2华里处的橡皮坝西侧,占地20.48亩。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景色宜人。

纪念碑于2002年10月1日建成。设计主题是"战斗、胜利、和平、家园"。主题造型由代表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主要武器步枪变形组合而成,其四支紧靠的步枪合为一体,寓意革命先烈在吐丝口战役中紧密团结、共同战斗的精神。正、背面的装饰图案是由象征胜利与和平的"和平鸽"和"五线谱",代表吐丝口战役胜利的时间"2.23"和国旗中的"五星"组成,昭示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存中华大地。下方有枪柄组成口镇的"口"字,似凯旋门一样向人们展示吐丝口战役的伟大胜利。碑体高19.47米,代表1947年的莱芜吐丝口战役;纪念碑护栏及台阶呈圆形,中心圆直径为21米,台阶是21级,寓意在新的世纪,口镇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继承吐丝口战役革命先烈的遗志,把口镇建设成为和平幸福的美好家园。登上21级台阶,映入眼帘的是纪念碑正面飘逸隽永的"莱芜吐丝口战役纪念碑"10个镏金毛体大字。碑座东面用墨色正楷大字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标志着先烈们的英灵和精神将流芳千古、彪炳史册。

碑座北面(背面)刻着碑文,文曰:"解放战争期间,蚕丝之乡--吐丝口是国民党强固设防、重点防御的主要据点。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日晚九时,我华野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率部队对固守在吐丝口的国民党新编三十六师展开强攻。在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全体将士浴血奋战,激战三昼夜。至二月二十三日晚八时,全歼固守之敌,吐丝口得以解放。之后,该部在一纵队、八纵队的配合下,又运动于镇南张家洼、镇北青石桥,将南北来援之敌全部消灭。这次战斗共歼敌二万余人,击落敌机一架。在港里河生俘国民党绥靖公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从而取得了莱芜战役的彻底胜利,为扭转华东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缅怀吐丝口战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建设好吐丝口镇和平、幸福的美好家园,口镇党委、政府依照人民心愿,号召各界人士捐资献物,恭立此碑。中共口镇委员会、口镇人民政府,二OO二年十月立。"碑西面是莱芜战役总指挥陈毅为莱芜战役撰写的豪迈诗篇:"莱芜淄博战血红,我军又猎齐鲁东。百千万众捉狼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泰山霁雪照旌旗,渤海波翻唱大风。堪笑豪帅面缚日,叩头请罪骂蒋凶。"吐丝口战役纪念碑东6米处有一南北长7米、东西宽6米的平台,平台上立有3组烈士纪念碑。2002年11月1日,口镇党委、政府将散落在赵家村、古城等村的这些烈士纪念碑集中移迁于此处。最南面一组是为人民尽忠气壮山河碑。该碑组为两碑并立,总高1.82米。碑帽呈瓦房顶状,高0.24米,长1.66米,底宽0.43米。碑身高1.48米,长1.27米。碑座高0.1米,长1.68米,宽0.47米。碑身阳额阴刻"为人民尽忠气壮山河"9个大字,下竖刻曹玉生等17行,每行最多4个,共51个烈士英名和简介。行楷,阴刻。1949年刻立。中间一组为徐志斌等烈士碑。该碑组为三碑并立,总高1.76米。碑帽呈瓦房顶状,高0.21米,长1.95米,底宽0.4米。碑身高1.33米,宽1.62米,厚0.16米。碑座高0.22米,长1.95米,宽0.4米。

第一块碑为徐志斌烈士碑。碑阳中竖刻"为人民尽忠气壮山河"9个行楷大字。右碑文为"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六纵队十六师四七团一营营长中国共产党徐志斌同志英灵,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三日于鲁中莱芜吐丝口爱国自卫战争中光荣牺牲。"行楷。左为"公历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王学惠率全营指战员敬挽,鲁南全战首次鲁中战役胜利即立志立。中国共产党口镇人民公社委员会、莱芜县口镇人民公社委员会重修。"第二块碑为顾家骏烈士之墓碑。碑阳中竖向阴刻"顾家骏烈士之墓"7个大字。右为"鲁中莱芜自卫战役中光荣牺牲,江苏太仓人,新四军四八团政教"。左为"新四军全体指战员敬立,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楷书,阴刻。第三块碑为于志海烈士之墓碑。碑阳中竖刻"于志海烈士之墓"七个大字。右为"鲁中莱芜自卫战役中光荣牺牲,江苏江都人,新四军四八团政教"。左为"新四军全体指战员敬立,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日。"楷书,阴刻。

最北面为口镇烈士碑。碑总高2.8米。碑帽高0.82米,宽0.73米,厚0.24米,浮雕二龙戏珠图,下有"烈士碑"三个行楷大字。碑座长方体形,高0.23米,长1.03米,宽0.49米。碑身高1.75米,宽0.7米,厚0.18米。碑额阴刻"永垂不朽"四个行楷大字。碑身中竖刻"为人民尽忠气壮山河"楷书大字。右刻烈士英名为:东街村的刘洪等12位烈士,西街村的杨锡庚等13位烈士,南街村的郑锡立等4位烈士,北街村的韩裕彬等5位烈士,冶庄村的彭维钧等3位烈士,林马庄村吕会永等2位烈士,花水泉村的李登浩等2位烈士。左刻烈士芳名为:下水河村的于云芝等4位烈士,官水河村的韩红增等2位烈士,陶家庄村陶兴瑞烈士,三山村的李玉亭等2位烈士,太平庄的张永茂等3位烈士。口镇乡全体民众敬立,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立,楷书,阴刻。

吐丝口战役纪念碑与烈士纪念碑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成为口镇的一大看点。凝视着纪念碑,人们似乎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战争废墟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吐丝口古镇现已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镇。作为莱城区北部工业园的口镇,拥有幽雅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口镇,已成为人们游玩的景点,投资的沃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克雷西战役是怎样的?克雷西战役战损比为何差距那么大?

全文共 220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英法百年战争,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这场战争打了百年。而之所以能拖这么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国这边实在是太没用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战争爆发的时候,法军可是占足了的地理优势,而且又是本土作战,理论上是以逸待劳,以多站少,怎么打都是个必胜的局势。可是法国却在其次大战中连连惨败,致使让当年不曾强大的英国占据了上风,而且搞得法国还差点成为了英王的附属国。其中克雷西战役就是最典型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伤亡率是1比100,法军几乎全军覆灭,惨败到家了,而且这场战役彻头彻尾都是法军的愚蠢或者勇敢造成的。

不过,在正式开战之前,其实法国的安排并不愚蠢,甚至可以算是杰出,公元1346年的七月,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率领近万兵力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不过法国以焦土政策对抗,法国的贵族对英王也不买账,而法王腓力六世聚集重兵,压迫英军,最终,爱德华三世在经过一个月的流窜之后,被法王腓力六世追上,在发现躲避无效之后,英军不得不被迫与数倍于己的法军对抗。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英军兵力在1万左右,不超过1万五,以长弓兵和骑士为主,而法军有六千热那亚弩手,一万重骑兵,一万多轻骑兵,还有一些征募的农夫,因为征募兵没有什么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即便如此,法军也是英军的两倍有余,而且法军中骑士众多,在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战斗力极其强悍,不单骑士装备好,还因为骑士长期训练,又大多数配备随从,所以往往中世纪一个骑士(其实不止一个人)打败数百乌合之众的情况出现。

这里要说一句,虽然现在英格兰长弓兵的名头很大,但是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是热那亚弩手,弩手可以近距离刺透骑士的盔甲,而长弓很难射穿骑士的重甲。

这样看,法军怎么都会赢下这场战役,可是事实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英王爱德华三世把战场选择在小山之上,居高临下,又有森林保护,法军要攻击英军只能正面进攻,英军在正面战场准备了陷马坑,以应付骑兵的突击。可以说,虽然在战役的战略上,法王占据了先机,可是在这场战场的选择上,英王占据了优势,一般情况下,法王完全可以选择等待或者逼迫英王离开山地,可是法王首先犯了第一个错误,他在英王选择的战场上与英王作战。

战斗开始之后,法王腓力六世先派出热那亚弩手,正如上面所介绍的,热那亚弩手在当时是公认杰出的远程部队,这个选择有没有问题呢?应该说是有的,因为在克雷西战役之前,长弓兵已经和热那亚弩手进行过交战,获得全胜,法王也应该知道,不过也许也是别无选择,毕竟当时战争已经爆发,腓力六世也没办法找到其他远程部队取代热那亚弩手。

英格兰长弓兵在射程上本来就超过热那亚弩手,这次又是居高临下,很快就获得了胜利,热那亚弩手很快就溃退下来,这时腓力六世犯了第二个错误,他不等弩手退回来就派出自己的步兵上前作战,可是步兵与退下来的弩手撞到一起,混乱不堪,英格兰人见此情形,不断的抛射,加大了混乱,法国的步兵和弩手损失惨重。

在这里,腓力六世又犯了第三个错误,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他本该先稳定局面,重整阵容再战,可是腓力六世就像一个赌徒,希望在下一把翻本,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王牌——法国重骑兵。

在当时,法国的重骑兵是欧洲最强的骑兵,装备精良,数量众多,在克雷西战役中,法国拥有一万左右的重骑兵,这是相当可观的数量。中国古代国力远强于欧洲,但是一场战役中能拥有一万重骑也是相当少见的。

重骑兵的优势是什么呢?全副武装,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骑士尤其是全身上下都是板甲,弓箭根本无法射穿,看上去,这是克制长弓兵的最佳武器,英国人要倒霉了。

不过呢,英国人早就准备好了,他们在长弓兵前方准备了陷马坑,在后面准备了长矛手和重甲骑士,其实就是命令所有的骑兵下马,这是针对战场和自身优势的安排,因为重骑兵冲击在平地上优势最大,从下往上冲击已经很困难了,何况在冲击的时候,长弓兵会不断的射箭,弓箭不能射穿板甲,但是可以射死战马,很多骑士就是因为坠马被踩踏而死,就算少数冲击到阵前,也会遇到陷马坑、英格兰矛兵的逼迫下马作战,而法国骑士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下马后面对同样英勇而且以逸待劳的英格兰骑士,基本上都是落败的。

下马骑士其实一样厉害,当时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法国的骑士全部下马,列队冲击英军,这会使得英格兰的长弓兵基本失效,法军骑士只要对付同样下马的英格兰骑士和矛兵,这样法军的数量优势就没有用了。

可是呢,腓力六世没有这样下令,事实上也没办法下令,因为和英军令行禁止,英王下令骑士下马就下马不同,法王根本无法约束法国的这些骑士,这些骑士名义上从属于法王,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贵族,来参加作战只是为了获取荣誉和战利品,虽然勇敢,但也只有勇敢而已,他们对于英军的优势根本不了解,就算了解他们也不愿抛弃自己的战马。

所以法国的骑士只能一波波发动勇敢但是愚蠢的冲锋,然后一波波的倒在战线前,被英军砍死。

最终,十六次冲锋之后,法军终于退兵,法王腓力六世仓皇逃亡,英军战后清理战果,发现法军丢下了15000具尸体,其中骑士和勋爵有1524名,而英军的损失不到150,只有两个骑士阵亡。双方伤亡比是1:100,惊人的伤亡比,大多数这种伤亡比是失败方军心丧失,溃散逃亡被追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而克雷西战役完全不同,失败的法军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勇敢的进攻,要是他们失去斗志逃亡,说不定英军还没办法追击,毕竟大多数骑士都下马了。可是就是因为法军的过度勇敢,结果造成如此可怕的阵亡比,也导致百年战争的天平第一次倒向了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图尔战役的起因是怎样的?图尔战役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全文共 2125 字

+ 加入清单

文明的冲突与利益的诉求,自古以来都是两个部落或是民族、国家之间战役的根本原因之二。不同的两个文明之间产生碰撞,若是无法很好的接纳、理解、沟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一种非常极端的相处方式,那就是冲突,冲突就会引起战争,而战争通常是以毁灭另外一方为目的的,抑或将其文明传承者加以武力威胁,使之归顺于自己的这个文明制度。

而对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战役,则其动机也便相对简单,战争的出发点也仅仅只是从国家之间土地、经济、军事等角度的利益出发,对于中世纪时期的战役而言,则多是以武力侵略,掠夺其他国家的土地、补给、劳动力,从而起到巩固本国的综合实力的最终目的。

而对于发生在中世纪,起到决定西方文明命运一战的图尔战役而言,其战争的出发点也同样是离不开上述的两点。

图尔战役,又名普瓦提埃战役,是发生在中世纪时期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次战役,并最终是以法兰克王国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役在整个西方文明历史大典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日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且稳定的环境。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图尔战役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战役的过程。

公元7世纪阿拉伯民族在复兴者穆罕默德传播的伊斯兰教下变得团结一致,在稳定其内部的基础下,对半岛以外的地区开始征服,并不断传播着伊斯兰教思想,历史上称此次为“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

依靠着心中的信仰,崛起于沙漠之中的阿拉伯铁骑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通过着长达一百多年用汗与血的打下的基础,阿拉伯民族完成了建立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如此一个庞大帝国的壮举。但这种披荆斩棘的势头最终于终结于法兰克帝国。于公元后八世纪二十年代,阿拉伯军队跨过了比利牛斯山,一路披荆斩棘攻入了法兰克王国的阿基坦地区。

并于公元八世纪三十年代展开了对高卢地区的侵略。紧接着阿拉伯军队进军普瓦提埃,史上著名的图尔战役正式打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基于双方势均力敌,战场异常胶着,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之后,最终阿拉伯军队的将领战亡,穆斯林溃不成军,慌乱而逃。这场战役,对于欧洲的历史以及宗教思想文化来说有着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阿拉伯帝国的实力,使之再也没有余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起任何的侵略手段,同时也遏制住了伊斯兰教由半岛向外扩张的势头,在一定上保护了西方基督教的发展。

倘若当时的法兰克帝国并未拥有反击穆斯林的力量,那西方欧洲的格局,也将会被从本质上所改变,现在我们在欧洲所看到的的那些教堂,估计都要被一座座清真寺所替代;我们所听闻的《圣经》也将会被《古兰经》所替代。由此可知,图尔战役在一整个世界史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对于这场战役来说,促使阿拉伯铁骑直指法兰克帝国的原因可谓有些错综复杂,纵观阿拉伯帝国在伊斯兰教的熏陶下成立的那一刻,出于周边各国文化的差异,穆斯林开始崛起掠夺周边国家,在征服了周边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包括耶路撒冷、埃及等地区的期间,穆斯林还与信奉西方基督教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在夺取小亚细亚地区的军事目的上进行不少战役。

在夺取耶路撒冷以及与东罗马帝国的这些摩擦也便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第一次摩擦碰撞,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使得这两方谁看谁都不顺眼,渐渐的由战役双方的矛盾,就上升成为了文明思想方面上的矛盾,这便由单纯的利益诉求进阶到了文化冲突。

紧接着穆斯林在征服了北非之后,便很快就将阿拉伯铁踏向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王国。随即这势如破竹的铁骑又越过了比利牛斯山,攻入了今日法国的南部和中部。

并且,随着战争进程的推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仇恨,文明之间的激化越来越深,阿拉伯帝国的伍麦叶王朝还曾在欧麦尔二世的统治下采取过一系列歧视和压迫基督教徒的政策,意在强烈打压着基督教的存在。

就这样穆斯林浩浩荡荡的从阿拉伯半岛横跨三大洲,一路打到了法兰克的图尔,其实这一路上都是在对文明的压迫下,然而图尔战争实质更多是由于利益上的诉求,毕竟在一路狼吞虎咽之下打下的宏大板块,谁又不愿意多占那么一寸地一亩田呢,当初对基督教此类异教徒的打击也的那股仇恨感已经是早宣泄的差不多。

这一路上打打杀杀也已经是出尽了伊斯兰教的风头了,也不存在多大的因为文明之间的不合而引发的这场战争,因为当时双方的实力一看便知,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可谓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因而基督教在中世纪这个时期起到的仅仅只是保护自己本教不会遭受迫害而接受的一场场侵略战争。

因此,真正诱导图尔战役发生的原因则是在为了进行更大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包含着文明冲突色彩的战役。而正是阿拉伯人对利益的贪心,阻止住了终结了他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张的势头。这场战争的实质也便是一场由利益诉求而引起的带有文明冲突色彩的一场战争。

而正是阿拉伯人欠缺对战场距离、兵力、武器装备的考虑,使远征欧洲大陆的阿拉伯铁骑疲惫不堪,并且靠骑术与长矛的穆斯林对于法兰克帝国的重甲防守一筹莫展,再加上在战争后期,穆斯林不愿丢弃从周边掠夺的沉重财宝。

而这些所有贪利心理诱导下的表现,也在无意间揭示了阿拉伯帝国日后的发展走向,而此次图尔战役的失败,也标志着“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由兴转衰的事实。而从中得益的无疑便是顽强的基督教人民,他们靠着团结顽强的斗志,为日后基督教的兴盛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国有哪些著名战役?三国最著名战役介绍

全文共 1356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但是整个三国历史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而且还决定了各国的命运。曹操就是通过官渡之战一举成为了北方霸主,那在三国时期还有哪些非常重要的战役呢?这些战役基本上都改变了袁绍、刘备和孙权的未来,刘备是其中的受益者但最终却成了第一个倒下的国家,一起来看看这些战役对不同的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吧。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袁绍、曹操、刘备各输了一场。袁绍和刘备输掉后,都一病不起而去世。曹操输掉后,虽由此再也没机会统一全国,但是他开始稳扎稳打,创建他的曹魏帝国。

同样都是输了一场仗,三人的结局差别为何这么大呢?

第一,受损失的程度不同。

官渡之战,袁绍的11万人马丧失殆尽,所占据的地盘也差不多都落入曹操的手里。而且袁绍看不见复苏的希望,他唯一的办法是退到少数民族乌桓所在的地方。但后来他儿子的实践证明,即便退守到乌桓,依然只有死路一条。

夷陵之战,刘备的军队损失虽然只有四五万人,但是蜀国失去了荆州之地,防线退到盆地以内。蜀国再也没有通过荆州北上攻曹的战略线路,战略线路只剩下从汉中北上的一条路,这也宣告蜀国进攻曹魏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也就是说,基本上不可能有统一全国的希望了。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损失了10多万人,也算一个大损失。但是,曹军基本上没有损失什么土地,也没有失去战略的主动性。损失的那些军队,还可以重新补充起来。对于曹操来说,只不过是暂缓了统一的步伐而已。

第二,三人的承受能力不同。

袁绍是三人中最没本事的一个。他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是靠他祖上是“四世三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靠他经常礼贤下士。但是袁绍这个人有个大毛病,他能够礼贤下士吸引人才,但是并不能用这些人才。他缺乏判断能力,因此这些人才经常是来了以后,很快就走了。袁绍自身是没有坚强意志力的。因此官渡之战后,他受到的打击非常大,一蹶不振。

刘备和袁绍刚相反。刘备是白手起家壮大起来的。而且刘备的心很大,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要统一天下。而且自从赤壁大战后,他一直很顺,统一天下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但是夷陵一战,基本上宣告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看到统一的那一天的。这让他实在无法承受希望的破灭。

曹操当然也想统一天下,但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欲望并没有刘备强烈(从他一生没有称帝这事,也可以证明曹操这一点)。同时,曹操的意志力又比袁绍强,再加上曹操还能够看到胜利的希望。因此,曹操的心理落差不大,受到的打击也不大。

第三,三人的儿子不一样。

袁绍的儿子们是没有出息的,而且还互相勾心斗角(袁绍去世后大打出手就是证明)。刘备的儿子也是没有出息的,当刘备去世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对诸葛亮说,你要能辅佐就辅佐,要是觉得不能,就取而代之这样的话。因为两个人的儿子都没有出息,这让袁绍刘备两人看不到未来,他们失败以后,心情会更悲哀。

相反,曹操的儿子们都很有本事,曹操即便败了,他在儿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觉得就算他这一代不能实现统一,将来可以通过儿子完成这个愿望。因此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第四,心理疏解的方法不同。

我们必须注意到,曹操是一个文学家。当曹操在遭遇了艰难困苦的时候,他可用写诗的办法来疏解心中的失落悲哀。但刘备和袁绍不是,他们找不到疏解的办法。失落悲哀郁结在心里,摧毁了他们的健康,因此两人很快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惊艳绝伦全球最美十大冰雕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冬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但是这和寒冷的冬天却又美得让人心醉。因为冬天的世界里,最盛产各式各样的冰雕,冰雕艺术,巧夺天工,尤其是出自大师之手,简直是美轮美奂。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了解下全球最美十大冰雕吧。

斯特拉顿冰雕

该冰雕位于佛蒙特州,斯特拉顿山庄。冰雕高20英尺(约6米)其中包括31座附庸塔和瀑布。用于雕刻冰体由洒水装置工作17天完成,用于照明的冰灯重达9072吨,真可谓是大手笔。此外该冰雕晚上对游客免费开放。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可以聆听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

凯米冰雕

该冰雕位于芬兰的凯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冰体建筑物。凯米冰雕有近2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2.1公顷,起初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凯米一同送给世界儿童的礼物,后来凯米每年都会翻修该冰雕以保证完整程度,但无论如何其中都会包括:宾馆,饭店和小礼拜堂。今年正好是凯米冰雕20周年,游客们可以尽情观赏冰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林肯冰雕

该冰雕位于新罕布尔什,它大约15米高。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滑冰,此外,夜晚的林肯冰雕最有吸引力,五彩LED灯的照耀下,美轮美奂冰的世界立刻呈现在大家眼前,让人流连忘返。

瑞士冰雪皇宫

该冰雕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站,少女峰站是欧洲最高的铁轨站,以至于这个冰雪皇宫是世界上最高的冰雕艺术品。皇宫里有拱形的房间,动物的雕塑品,甚至还有冰雪雕刻的家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

全文共 2858 字

+ 加入清单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莱芜战役指挥所位于莱芜城东46华里的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东临沙河,与寄母山隔河相望,西为西风山,南靠包头山,北依青龙山。石湾子村拥有小桥流水,更有迷人的传说。村东河内有一巨石,上有一碗状坑,相传能积水成金。夜积水满,晨得一金。有人为得大金,便将坑凿大,不但未得大金,反而不再生金。因此,传说村子曾名"金碗子",后演变为石碗子、石湾子。今有碗坑巨石仍存河底。

1947年时的石湾子,通村的只有一条乡间小道,但50多米宽的干涸的沙河既可徒步行军,亦可驱车而行,华野将领当年便是沿河逆流而上的。到达石湾子后,陈毅、粟裕及其警卫员、总务人员等几十人住在财主李学文的四合院内,其余人员则分散入住农舍。石湾子村遵照上级"全民总动员、一切为前线"的指示,在区委宣传干部柳圣一的指挥下,成立了以副村长孟光荣和妇救会长候学英为首的支前领导小组。村民们踊跃参加支前小组,除100余男劳力随部队执行支前任务外,还建立了由51人参加的妇女支前队。村民把最好的房子让出来给将士们住,由吕德增、李贵田、孟广英三人组成临时服务队,热情为将士们服务。

指挥所入住的小院四面环山,比较隐蔽,飞机飞得高不易发现小院,飞得太低则触到山崖,一旦发现也难以俯冲投弹。小院大门外有一宽阔的空地可以停车,院西墙外的山坡上有株古槐,树围3米许,高10余米,枝繁叶茂。攀上此树可俯瞰小院乃至全村周围的一切,是站岗放哨的理想场所。国民党军听说陈毅、粟裕住在石湾子一带,曾多次派飞机侦察。飞行员多次侦察未果,不得不将莱芜北部苗山附近北石湾子村轰炸一番,交差了事。华野将领在石湾子村驻扎的7天内,村民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面、缝衣、做鞋。一天,驻沂源的部队粮食不足,上级指示要石湾子村抓紧送粮。50多名妇女(大部分都裹了脚)抬的抬,担的担,爬山越岭奔波在崎岖不平的山坡上,硬把2000多斤小麦送到了指定地点。部队向南进发后,一批伤员撤下来,住在上三山村,侯学英听说后,立即组织妇女带着小米、花生、鸡蛋、衣服、鞋袜等去慰问伤员。莱芜战役结束后,石湾子村的妇女们因支前有功,受到上级的表扬。

一晃30年过去了,虽历经风雨,但陈毅司令员住过的小院依然存在。1977年,泰安地委和莱芜县委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报请山东省政府将其批准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莱芜县委对小院进行了修复,搬迁了院内的住户,改造成展览室。1981年2月23日,在莱芜战役胜利34周年之际,举行了"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开放仪式",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修复后的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为普通民房建筑,石基、砖垛、坯墙、灰瓦,南北长25米,东西长18米,有北屋5间、西屋3间、南屋3间、大门1间、厕所1间,原东屋已无。大门东墙外侧为"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的阴刻标记。大门内的迎壁墙上镶嵌着陈毅司令员为祝贺莱芜战役胜利题写的那首脍灸人口的《莱芜大捷》:"莱芜淄博战血红,我军又猎齐鲁东。百千万众捉狼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泰山霁雪照旌旗,渤海波翻唱大风。堪笑豪帅面缚日,叩头请罪骂蒋凶。"据说,在战役大获全胜后,陈毅偕夫人张茜坐着美式吉普车沿村东小河周游,而后又爬上西风山,这首诗正是在山上即兴酝酿而作的。

5间北屋东西总长18米、宽5米、高7米,墙厚0.5米;有门3个,均为高2.15米、宽1.3米;窗2个,均为高1.2米、宽1.36米;房脊、屋稍饰有张口兽。北屋里面陈列着陈毅司令员当年使用的桌椅床案及一部摇把子电话机,西墙上是毛泽东主席关于莱芜战役的亲笔电文照片、战前敌我形势和作战形势图。此屋是陈毅司令员的办公地点。西屋、南屋形制与北屋相同。西屋原是警卫员的住所,现墙上悬挂着敌我战斗序列、参战将领头像和生平简介展板。南屋原住总务人员,现为整个莱芜战役自始至终的文字、图片展览,分"急进莱芜"、"一举全歼"、"光辉战例"、"人民支前"、"永垂不朽"五个部分。前言曰:"莱芜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南北夹击的计划,为夺取解放战争全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莱芜战役作为运动战的光辉典范已载入史册。"1982年3月,泰安地委决定以打莱芜战役的精神搞好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的山林改造。泰安地委及所辖的8个县委在莱芜战役指挥所院内、大门两侧及指挥所东南的旋罗山栽植了松柏。

莱芜战役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同时莱芜人民对支前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受到了陈毅司令员的高度赞扬和鲁中区行政公署的嘉奖。复原陈列的莱芜战役指挥所无疑是反映莱芜人民光辉业绩的最好见证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莱芜战役指挥所对外开放20多年,游人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来,每年自全国各地来此瞻仰参观者达2万多人。

时值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之际,为真实再现革命历史,生动展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6月初至8月20日,市文化局文物办积极筹措10余万元资金对我市省级重点文物单位———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进行了修复。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位于钢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旧址是1917年修建的四合院建筑。南北长25米,宽18米,有瓦房12间。莱芜战役期间,陈毅司令员等-就在此运筹帷幄,进行指挥。1977年成为我市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存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历史文物,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北屋陈列着原来用过的桌椅床案等办公用具。西屋为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参战将领的照片、作战计划、电文手稿及华东野战军的情况介绍。南展室采用实战照片和文字简介的展板形式,简要介绍了莱芜战役的经过。南大门内的迎壁墙上,则镶嵌着陈毅元帅为庆祝莱芜战役胜利所题的莱芜大瓷壁诗。

在这次修复工作中,市文化局文物办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旧址房屋屋顶、地面,周围的院墙进行了修整。屋顶恢复到了以前古朴典雅的小瓦结构。地面由土地面改为青砖地面。每个屋门都重新上了黑漆。院墙进行了粉刷。由于以前的展板大多已陈旧且资料不全,文物办的同志多方收集资料,对其进行充实完善,亲手设计制作展板200多平方米,以更加翔实的文字,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向世人展示莱芜战役的恢弘场面和我军指战员的英勇果敢。此外,市文物办还增设了桌、椅、床、马灯、茶壶等十余件陈列物品,直观地向人们展示战争岁月的艰苦生活。为长久有效地对旧址进行保护,市文物办还在村里专门安排了一名管理员,负责进行日常的维护。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湾子村:石湾子村位于莱城东21公里处。南接莱马路,西临铁车村,北靠旋车沟村,东接大沟村。共596口人,598亩土地。徐氏墓碑记载,清初徐姓由张里街迁此建村。因村东沟中有一碗状巨石,曾名“石碗子”。后谐音为石湾子。村中有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康熙《莱芜县忐》记载:“铁车保•石湾子”.民国初年,石湾子村属莱芜第五区管辖;1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玻璃河战役经过 玻璃河战役意义

全文共 3470 字

+ 加入清单

16世纪,因为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亚奇苏丹迅速的崛起,成为了穆斯林世界在东方的重镇。他们不仅仅意图想要将东侵的葡萄牙天主教势力驱离,更是希望能给成为统一马六甲海峡的南北超级大国,甚至想要将战场延伸到马来半岛的西北边区。不过,即使手头已拥有来自西方的舰船和雇佣兵,亚齐人也很难在欧式级别的对抗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发生在玻璃河上的那场火拼,让他们被迫将野心收敛达数十年时间。

阿拉丁是亚齐历史上的首位强势苏丹

早在1539年,苏丹阿拉丁通过军事政变夺取亚齐的统治权,并逐步尝试将这个松散小邦改组为集权帝国。当时,远在印度洋西部的奥斯曼帝国已频繁出兵东方,而本土距离更远的葡萄牙人则直接在马六甲城站稳脚跟。前者为建立攻守同盟,会定期向苏门答腊岛派遣舰船与军事顾问。后者则因构建自己的国际贸易体系,将大批不满现状的穆斯林商团驱赶到亚齐境内。此消彼长之下,北苏门答腊地区的经济水平、技术能力、军事规模和地缘价值都有显著性提升。

亚齐崛起 离不开奥斯曼帝国的海外布局

不过,尚处事业草创阶段的亚齐苏丹,还是对计划的执行持谨慎态度。此前的数十年里,已经有无数穆斯林军队尝试围攻马六甲城,都因自身的各种短板而铩羽而归。阿拉丁便吸取了这些珍贵教训,准备以曲线救国的间接战略下一盘大旗。他基于客卿顾问们所提供的商业讯息,判定葡属领地的主要价值在于链接各条贸易线路。所以只要在半途中设置障碍,就能截断当地驻军的维持资源。同时还能在马来沿海建立前进基地,为鲸吞个半岛打下坚实基础。

葡萄牙舰队的海上优势 让亚齐苏丹不敢轻易尝试

于是,亚齐苏丹在1547年筹备了一支远征部队,尝试攻取马来西北部的玻璃河流域。此举不仅避开了兵力匮乏的葡萄牙守备队,也让曾效忠马六甲王室血统的槟城苏丹无法迅速增援。因为当地向来有自己的统治者负责管辖,又惯于向威胁自己的任何强权称臣,属于非常好拿捏的中间区域。而即将抵达的亚齐远征军规模,也是非常可观的5000人规模,其中还包括300多名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近卫军成员与雇佣兵。足以让兵弱畏战的土著迅速折服,并为将来的大展宏图贡献所有。

位于马来亚西北部的玻璃州

然而,作为远征军统帅的巴亚-索拉,却在半途中违背了事先定下的方针。原来,阿拉丁曾要求他首先将舰队开往马六甲,用60艘大小舰船的体量向城内守军展示自身实力。目的只是想让葡萄牙人误判自己是打击目标,并把尽可能多的兵力留在原地待命。但向来求战心切的土耳其近卫军却执意进行夜袭,以便摧毁那些停留在港口的船只。索拉拗不过这些自命不凡的亡命之徒,只得勉强同意进行这种明显是多此一举的冒进行动。

16世纪的葡属马六甲城

10月9日晚上,近千名远征军士兵分两路踏上海滩。驻守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对此虽有所察觉,却因黑暗造成的视野狭窄而只发现了半数敌军。他们利用对手刚刚登陆时的短暂混乱,直接在城墙上释放枪炮,很快就将毫无还手之力的亚齐人都赶回船上。索拉随即又组织了第二轮抢滩冲锋,依然被严阵以待的火枪手们给打了回来。但两次失败的强袭还是给另外半数人争取到足够时间。他们成功突入城市的锚地,纵火将包括1艘卡拉克大帆船在内的6艘船只都悉数焚毁。以至于守军悲观的判定,自己已无力阻挡亚齐舰队的进一步机动。

许多去东方冒险的土耳其士兵 就来自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

次日,亚齐远征军还在离开前施展暴行。他们拦住1艘正要入港的本地渔船,并将马来船员们的眼镜刺瞎、耳朵割掉、跟腱挑断。随后再大卸八块的送进马六甲城,附带着一封让要塞队长弗朗西斯科带人来和自己决战的挑衅信件。后者自然不会如愿上钩,也没有在敌人离开后就立即进行追击。这样由于大帆船的折损,让兵力匮乏的他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可用战舰。位于马六甲河的内港中还停留着12艘福斯特小型桨帆船,却因年久失修而无法立即使用。即便进行了快速修补,也很快在大风大浪中再度出现漏水故障。因此,除教会还坚持要继续出击,大部分世俗贵族都表决要求队长暂停行动。

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桨帆船战舰

关键时刻,正巧有2艘福斯特桨帆船从北方年赶到马六甲。通过教会方面的偓佺,他们的首领苏亚雷斯同意率手下的60名冒险者加入战斗,以便换取手头货物的免税特权。于是,弗朗西斯科重新聚集部队,率领勉强凑出的9艘小型桨帆船和230名士兵继续追踪。经过为期数周的艰苦逆风航行,慢慢赶上已深入半岛西北部的亚齐远征军。

全长超过11公里的 玻璃河

此时,索拉的部下已搭船进入玻璃河。他们成功的占领附近城镇,并在建造堡垒之余还不忘靠杀人越货的方式搜罗补给品。但这支亚齐军队的不请自来,也在马来西海岸的王公间引起不少骚动。他们一方面开始组建自己的舰队,同时也乐于向葡萄牙人透露对方行踪,企图靠借刀杀人的方式寻得自保。因此,看似强大他们已成为无人相助的孤军。

今日的玻璃河 依旧是当地的航运中枢

到了12月5日,弗朗西斯科的追击编队也开始从河口深入玻璃州内陆。他派出3艘各载有1名骑士和2个精选士兵的小船,在夜里突袭了亚齐人设在下游位置的侦查哨。通过对俘虏的严刑逼供,获悉索拉也对自己的到来有所准备。其麾下的舰队,也包括有3艘土耳其近卫军操作的加利奥特中型桨帆船、近10艘按欧洲样式建造的福斯特小型战船和南洋风格的兰查兰帆船。由于还装配着不少原产自欧洲的枪炮,根本不忌惮追来的区区几艘小艇。

奥斯曼帝国的中型桨帆船战舰

次日早晨,蓄势待发的两支舰队,终于在距离玻璃河上游不远的位置遭遇。由于河道的空间限制,兵力完全处于弱势一方的葡萄牙人,也只能将所有舰船部署成前后2排。倾巢出动的亚齐舰队,则有多达10派的阵型厚度。索拉还特意将体现硕大的本土风格旗舰,连同3艘奥斯曼近卫军操作的中型桨帆船一起,部署在全军阵列的最前排位置。他希望利用这4艘船的体积和火力优势,形成不对称的碾压优势。加之自己选择在顺风顺水的时刻进行交战,理应在众多马来土著面前展示一场大胜。

玻璃河战役中的两军舰队布阵

可惜,葡萄牙人在临行前就对手头的小船进行了少许改造。他们特意找来一些大口径火炮安装在福斯特船舰艏,从而在正面的火力对轰中胜过体积更大的土耳其战舰。弗朗西斯科更是严令士兵不得擅自开火,一定要等双方的距离拉近才实施致命攻击。于是,当亚齐舰队开始不断朝自己的方向发射弹丸,他的部下都选择以沉默应对。直到前排的5艘船靠近敌舰,才施以超乎预料的可怕反击。那3艘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加利奥特战船,就因无力承受而被炸的粉碎。索拉的旗舰也在吃水线位置被打出个窟窿,在滚滚浓烟中带着几乎所有船员一起没入水中。

南洋本土风格的兰查兰帆船

原本位于第二排的几艘亚齐战舰,顾不得为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惊,开始上前救援自己的统帅和其余幸存者。但他们的决定并没有被身后的友军所获悉,从而让更多继续前进的船与自己纠缠在一起。短短几分钟时间,这支规模庞大编队就因前后堵塞而全被困在玻璃河上。葡萄牙人也没有错过这个绝好机会,在填装完弹药后就继续上前追杀。其中,位于前排的5艘船,主要负责抵近攻击。让士兵用火绳枪和炸弹,屠杀那些被困在船上的土耳其人和亚齐土兵。她们身后的另外4艘船,则继续用火炮轰击远处目标,确保敌军编队的进一步混乱。结果,又在短时间内将9艘亚齐苏丹的欧式桨帆船摧毁。

16世纪前期的海军中小型舰炮

混战中,大难不死的索拉从旗舰上逃离,跳上了1艘前来搭救自己的福斯特桨帆船。由于意识到己方的彻底失败,很快纠集到另外2艘状态尚可的小型战舰,并成功利用葡萄牙人的无暇他顾实施突围。同时,弗朗西斯科的部下也已开启跳帮作战,用冷兵肉搏的方式去占领每艘敌舰。大部分亚齐士兵则因主帅的生死不明而彻底陷入混乱,纷纷弃船奔向后方的陆上营地避难。但在那里,他们还将遭到本地土著的群起围攻,并从自己侵占的城镇中被彻底驱逐。

葡萄牙人与土耳其士兵的近距离火拼

大约1小时后,精疲力尽的葡萄牙人开始清理战场。他们成功击沉了13艘敌船,并在追杀中又直接夺取了另外45艘。更多的亚齐军舰也被主人放弃,东倒西歪的停靠在玻璃河两岸。超过4000名土耳其和亚齐士兵,被永远留在了陌生的马来半岛。为此,包括弗朗西斯科自己在内的140人挂彩,并有8名士兵和20多个划桨奴阵亡。但对于这么一场决定性大胜而言,以上代价无论如何都算值得。

此后 亚齐苏丹将马来本土王公作为主要打击目标

由于玻璃河战役惨败,阿拉丁苏丹放弃了对马六甲商路的截断计划。因为精锐的土耳其帮手很难迅速得到补充,整个亚齐大军也就暂时丧失了主动进攻能力。他个人对马来土著王公们的态度,也从先前的不削转变为切齿记恨。以至于在之后的某个阶段,他都会把这些阻碍自己崛起本土政敌视为头号打击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第一次特莱战役 第一次特莱战役经过

全文共 292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2世纪,位于北印度的各个地区都保守者突厥人的侵袭,犹豫加兹尼帝国的南下以及沙希亚王朝的溃败,让原本健陀罗-旁遮普防线彻底瓦解。但这些新来者在稍后又陷入中亚混战。于是,穆斯林与北印度传统王公的斗争,就被直接托付给各自的下一代继承者。

早期的古尔人 不过是加兹尼帝国的次级附庸

早在公元1011年,定居于在阿富汗中部的突厥小邦古尔,被处于鼎盛时期的加兹尼人征服。原本信仰佛教的他们,随即转化为穆斯林帝国的新兴生力军,王室也直接成为苏丹麾下的封臣。但随着北方的塞尔柱突厥反叛与加兹尼旧宗主的衰落,同处阿富汗山区的他们也自然而然的产生激烈矛盾。尽管古尔人曾三次起兵失败,还被对方斩杀过两位君主,还是在该世纪中叶稳住局面。最后成功完成逆袭,建立起横跨兴都库什山南北的新一代突厥化帝国。

以拉贾斯坦邦为基地的 乔汉王朝

与此同时,位于印度河中游的拉贾斯坦邦,也诞生了具有霸主特制的乔汉王朝。作为典型的印度传统势力,他们在众多小邦的混战中脱颖而出,并对德里和曲女城的王公都保持压制。由于突厥人的步步紧逼,其最高君主也成为反穆斯林阵营的首领。只是由于先前的加兹尼人势力衰微,才让激烈的冲突被延缓了较长时间。

成功兼并所有加兹尼领地的 穆仪兹丁

到了1175-86年间,古尔苏丹穆仪兹丁数次派兵南下。在拿下位于旁遮普中部的木尔坦城和南部的拉合尔后,基本完成了对前加兹尼朝余孽的清洗工作。但统领各突厥军团势力的刚需,让他们必须加紧对周边地区的侵占。考虑到此时的中亚大部分区域,还由花剌子模和西辽这两大帝国控制,南方的印度势必成为压力的最终宣泄口。

传统印度艺术风格中的普利特维拉二世形象

很快,穆仪兹丁派自己的首席法官哈姆扎担任特使,造访了乔汉王朝的都城沙坎伯。根据穆斯林史学家的描述,这位学识渊博的文官向印度国王传达了苏丹口谕。其内容无外乎是要求对方改宗伊斯兰,并且向崛起的古尔帝国称臣纳贡。但在印度教典籍中,贵为霸主的普利特维拉二世却直接嘲讽对方君主。不仅称穆仪兹丁是样貌丑陋的吃牛肉恶魔,还认为其过于白皙的长相是皮肤病所致,连说话的声调都像是乌鸦。这番尖锐的回复过后,双方战争的爆发也就指日可待。

古尔帝国与乔汉王朝的对峙

公元1191年冬季,号称100000人的古尔军队从旁遮普南下,蹂躏乔汉王朝的北部属地哈里亚纳邦。但印度人也很快集结了重兵防御,将完全以骑兵为主的突厥人挡在营地和主要城镇之外。许多地方神庙在关键时刻成为基层指挥中心,让各级刹帝利武士们得以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几乎是全骑兵出阵的古尔人,则暂时对这种比较严密的体系缺乏制约手段。

战场所在的特莱要塞位置

眼看无法继续讨得便宜,穆仪兹丁便决定见好就收的返回北方休整部队。直到部队已经开拔,才发现对手普利特维拉二世也亲临现场,身边还簇拥着大量赶来支援的印度王公。于是就临时改变计划,决定用一场大规模会战予以歼灭,重现当年加兹尼帝国在白沙瓦之战中的辉煌。

第一次特莱战役中的两军布阵

当年11月3日,两军在哈里亚纳邦的特莱要塞附近拉开架势。穆仪兹丁根据突厥军事传统,将实际上可能只有12000人的骑兵分为前后两线。其中的第一线力量较为薄弱,大都是用于袭扰和诱敌部落轻骑兵。真正被寄予厚望的第二线部队,也根据需要被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分队。以古拉姆近卫军为核心的古尔人本部,处于战阵的最中央位置。两翼则是来自信德、犍陀罗和旁遮普等地的附庸部队,其中既有加兹尼时代的突厥化骑兵,也不乏一些靠合作保留原有地位的印度教小王公。

古尔苏丹麾下 有不少加兹尼时代留下的突厥-印度士兵

普利特维拉二世也有号称200000的军队规模,但真正的作战人员可能只是这个数字的1/10。他们将1000头各级封建主提供大象,全部平均分配在最前线位置。后面才是来自拉贾斯坦、德干高原与恒河上游的地方骑兵,以及更多由他们随行带来的步兵。因为数量庞大且战场空间有限,这些北印度地区的军事精华也必须呈两线纵深配置。所以,普利特维拉虽然依照旧俗乘大象督战,身边也不缺少能提供掩护的步骑兵力量。

乘坐战象出行的拉其普特人君主

战役开始后,穆仪兹丁首先派出突厥轻骑兵上前骚扰,企图以密集的复合弓火力激怒成群战象。但印度人显然是有备而来,在每头大象身边安排弓箭手掩护。加之古尔第一线部队的数量非常有限,整条战线又被拉的很长,让这次袭扰的效果非常差劲。普利特维拉也非常注重三线部队的移动节奏,坚决不让象队独自发起追击,而是要求全军以中速向前碾压。此举完全出乎突厥轻骑兵的预料,让古尔人的一线很快撤退到原先位置。

古尔帝国的突厥轻骑兵 在战斗中作为有限

穆仪兹丁发现情况不妙,立即命令中央的近卫军上前顶防。然而,就在他们与战象展开缠斗之际,众多印度土邦的步兵也抱团跟了上来。由于突厥人此行没有自己的步兵队伍,只能单纯的在马上迎击大股来敌。虽然个人技巧非常娴熟、战斗意志也十分高昂,却架不住对面合成化部队的连续进攻。因为有大批士兵保护,战象并没有因独自承受太多攻击而失去控制。相反,居于高处的武士还可以有选择的使用弓箭和标枪,点杀一些看似重要的敌方将士。大量步行弓箭手的火力输出,也让对面的突厥人应付不暇。他们跟前的步兵头领,则有效挡住了古拉姆重骑兵的迂回企图,与大象一起压缩敌人的活动范围。

被许多突厥化帝国视为武力核心的 古拉姆奴隶骑兵

当然,双方更多骑兵的两翼交手,也影响着战役的胜负归属。穆仪兹丁的藩属们虽然同样战力不俗,却要面对数量远多于自己的印度骑手。特别是来自拉贾斯坦邦的拉其普特人,也曾是早年南下的中亚征服者后裔。那些身上流淌着斯基泰、帕提亚、希腊、吐火罗甚至是部分突厥血统的刹帝利武士,或许难以同精锐的具装骑兵交锋,却不惧怕和只有轻装的骑射手抗衡。尤其在弓箭难以施展的近距离交锋中,拥有更多日常训练的刹帝利们自然比牧民更有优势。因此,印度联军很快在激战中获胜,将古尔人的两翼逐出战场。

拉其普特人的战象+骑兵组合

此时的穆仪兹丁却不准备就此放弃。因为麾下们尽管在各条战线都遭压制,却依然能有的放矢的保持进退,并无惨重伤亡和崩溃迹象。反倒是印度人的阵型出现松动,看上去是仍有翻盘机会。于是,在确定对方君主的所在位置后,立即率身边近侍一起发起斩首行动。期间,他用骑枪成功击中普利特维拉的嘴部,砸掉了后者的两颗门牙。但印度大君也从战象上掷出标枪,击穿突厥大佬的手臂。幸亏有身边的侍从帮忙牵马撤离,才让堂堂苏丹不至于沦为偶像崇拜者的战俘。

印度传统画作中的穆仪兹丁vs普利特维拉

然而,穆仪兹丁的狼狈退场,还是很快影响到整支古尔军队的士气。由于迟迟不能扭转被动局面,他们在人马匮乏后露出怯意。苏丹受伤的消息很快在各分队中传递,进而引发整体性的急速奔逃。好在印度人同样被厮杀搞的精疲力尽,才让他们得以安然退回到犍陀罗等地。但准备充分的他们,还是拿下来这场第一次特莱战役的胜利。穆斯林突厥们虽然损失有限,却饱尝到数百年来的最大败绩。

北印度联军 只是获得暂时的胜利

不过,还是有少量古尔帝国的残军,依旧据守着特莱要塞。普利特维拉自知没有全面反扑的能力,便在解散大部分人马后,继续用少量属下实施包围。双方都十分清楚,眼前的局面不过是暂时休战。更为血腥的较量,则会在来年的同一片场地上再度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黄陂战役战场遗址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黄陂战役战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位于本县黄陂镇的西南部的黄陂、霍源、大龙坪、蛟湖、拿山、大园、安槎、黄陂镇北部的塘圩等行政村和二都乡上蔡行政村的佛岭、太源、新村以及乐安县的登仙桥、小龙坪等地带。这次战役发生在1933年2月下旬,-、-、彭德怀、聂荣臻、-等率领红军在此一带伏击-“围剿”部队,仅两天时间便歼灭-52师全部和59师师长李明在大龙坪村口被击伤,抬至蛟湖的苦咀坳村死亡。-59师师长陈时骥在霍源到大龙坪之间的螺峰山庙中被俘。至今,该地尚留有许多战争痕迹和红军书写的标语。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摄制反映聂荣臻生平业绩的影片,到霍源、大龙坪、蛟湖拍摄外景。1985年,这带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名声风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何说白俄罗斯战役是炮兵之间的对战?共动用了3.6万门火炮的封神之战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很多人都会去称赞炮兵的作用,神将炮兵称之为战争之神。炮兵是以使用火炮与火箭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础装备,进行远程打击,主要是执行火力突击任务的兵种。当初的拿破仑曾凭借这炮兵的火力,使得自己能够在欧洲横着走。到了后来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也曾让德国人误以为自己遭受到了一个炮兵师的火力覆盖。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诠释这,炮兵作为战争中火力的绝对力量。

其实二战中,就有一场由炮兵主导的金典战役,那就是苏德战场上的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6月23日为了粉碎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撕裂苏德战场上整个德军的防线,苏联发动了蓄谋三个月之久的白俄罗斯战役。

准备期间苏联动用了500列火车,为前线输送士兵以及300万公吨的补给品。从而使苏军在各个进攻方向造成武器的绝对优势,苏军参战的有四个方面军计166个师12个坦克和机械化军21个旅共14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共310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辆飞机千余架。

而德军投入的兵力共63个师和3个旅计120万人,火炮和强击炮共900辆飞机余千架经过两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四个方面军在分别相距70-150公里的地段上,几乎同时发起进攻而每公里上分布着150-200门火炮和迫击炮。

苏军在炮火的层层掩护下实施冲锋,一天之内就冲破了德军防线,到6月27日苏军在维捷布斯克以西合围,并歼灭5个集团军在博布鲁伊斯克方向上。苏军在6月29日将德军6个师合围并予以歼灭,7月11日解放了明斯克的苏军全歼德军第4集团军主力,苏军仅用19天就结束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全歼德军17个师使其59个师损失过半共歼灭德军54万人,击落飞起进2000架,不仅解除南线苏军的危机也打通直通德国的最短途径。苏联炮兵作为支持卫国战争的无名英雄,在进攻和防御中都完美展现了苏联人的完美暴力美学,虽然它的光环被装甲部队夺取,但是作为战争中最大的功臣其功绩是不会被抹去的,虽然苏联炮兵在二战初期伤亡率颇高,但它任然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兵种。

1944年为了纪念苏联炮兵对卫国战争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每年的11月19号定为苏联炮兵节,这也是苏联政府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兵种设定一个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曼施坦因指挥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有没有想过,若是让曼施坦因去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德军做种会在战役中落败吗,并不在保卢斯没有执行向西撤退的命令上,而出与指挥协调问题上。其实就曼施坦因去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若是继续执行者希特勒的固守待援的战术的话,对整个战役一点益处都没有,和保卢斯的处境没有什么区别。

1、一方面,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利并不在保卢斯指挥不力,而是希特勒釜底抽薪。

一些人愿意从主观臆断上来判断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认为德军的失败他要负完全责任,可有没有从当时战场环境和希特勒的指挥层面认真思考一下呢?

保卢斯如果真那么不堪重任,德军统帅部也不会让他担任副总参谋长之职,尤其是希特勒也不会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重任交给他来终裁。从参谋智慧来讲,曼施坦因并不比他高明多少。那么,保卢斯指挥第6集团军如何深陷苏军包围圈的呢?原因还是出在希特勒过多干涉前线指挥上面。

莫斯科战役以后,希特勒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在进攻斯大林格勒过程中,保卢斯除了要执行B集团军群的命令外,希特勒还额外派给他一个联络官,目的就是防止再出现像古德里安那样临阵脱逃的问题。所以,当保卢斯在执行蓝色方案行动中进展顺利,在即将占领斯大林格勒半个城区的情况下,希特勒感到第4装甲集团军在北线是多余的,将它增援到高加索A集团军群去了,这才导致保卢斯孤军突进,落入苏军布设的包围圈。

所以,从指挥层面上讲,即使曼施坦因代替保卢斯,仍然存在他能不能执行希特勒命令的问题,但凭曼施坦因在战场上的综合表现,如果他担任第6集团军指挥官,也是没有抗命的胆量和实力,这一点与保卢斯没有什么差别。

2、另一方面,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需要多少谋略,缺乏的是兵力和补给。

之所以曼施坦因被人们公认为为二战德军的智慧大师,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他起草的“镰刀计划”让德军成功绕过马其诺防线占领了法国;二是他在克里米亚战场没有依靠装甲打击力量打败了苏军,这是他战场封帅的战绩;三是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让德军死里逃生,创造了奇迹,他获得伟大统帅称号。但这些荣誉和智慧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说曼施坦因没有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人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发起“天王星行动”时,曼施坦因不也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参与救援行动了吗?结果怎么样,同样是无功而返,要不是他撤退得快,差点落入苏军包围圈。

所以,对德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他们是从顶层设计上出了问题。比方说,从蓝色方案计划来看,把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战斗群,本身就为兵力分散埋下了伏笔,而中途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撤走,等于给保卢斯釜底抽了薪。更要命的是,当曼施坦因组建部队营救时,希特勒又命令保卢斯固守待援,既要德军守住既有占领地,还想借曼施坦因的救援力量重新发起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因此,当曼施坦因发起冬季风暴救援行动时,在最关键时期,他多么希望希特勒再给他两个装甲师,以缓解前线紧张局面,可希特勒并没重视他这一块,而将6个装甲师的预备队派到了勒热夫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这不明显考验曼施坦因的能力吗?

3结语:从上面分析看出,曼施坦因并不是神也需要有米才能下锅,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讲,德军缺乏的并不是谁能不能指挥和会不会指挥的问题,保卢斯为什么不执行曼施坦因的突围命令?是包围圈中100多辆坦克没有燃油,近30万士兵没有补给无法动弹,这才是德军没有打赢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楚汉之争打了几年?刘邦是怎样快速结束战役的?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楚汉之争仅仅只打了四年便结束了,最终刘邦击败项羽完成了又一次全国统一,并且建立了伟大的汉朝。对比战国时期的,刘邦的效率简直高出了百倍,其实战国中间有很多国家他们都有机会完成统一,但都没这样做,最终让秦国把握住了机会。但秦始皇在管理上似乎不太行,大家都还没适应秦朝就又被灭了,知道汉朝才逐渐稳定下来。那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策略究竟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和楚汉之争是历史上两段分裂时期,前者是周天子分封的上百个诸侯,后者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令人奇怪的是,既然都是诸侯割据,为什么春秋战国500多年才统一,而楚汉之争4年就结束?

1.春秋时期,诸侯国追求的是霸主地位,并不以兼并为目的。当时,华夏的版图还在扩张,主要矛盾来自外族。战国初期,虽然也发生兼并战争,但是国家太多,主要以相互牵制为主。到了战国中期,诸侯国之间开始统一之战,以秦兼并巴、蜀为时间起点,到秦统一六国,大约历时100年。

2.楚汉之争时,虽然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而且大多来自六国旧贵族,可是与战国时的诸侯截然不同。战国七雄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最后才演变成一个稳定的政权,当国家危难之时,民众会上下一心奋力抗争。然而秦末的各路诸侯都是趁乱而起,没有牢固的根基,犹如占山为王的土匪头目。

3.楚汉之争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称帝结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统一,依然还是军阀林立,刘邦只不过是最大的霸主而已。接下来就有汉高祖与异姓王的斗争,文景二帝与同姓王的斗争,汉武帝与世家贵族的斗争。直到汉武帝中后期,汉朝才真正意义上得到统一,这个时间长度,大约历时100年。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名将韩信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卓越的统帅才能。先还定三秦之战、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最后在垓下全歼楚军,其还定三秦之战暗渡陈仓;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拔帜易帜;潍水之战以水冲敌、半渡而击;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韬略之丰富,用兵之灵活,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的光辉的篇章,亦为历代兵家所推敬借荐。

由以上三点分析来看,春秋战国的统一时间与楚汉之争的统一时间相仿,都是100年左右。汉武帝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能与秦始皇比肩,不仅仅是对匈奴战争,最重要的是确定了郡县制,打压了地方豪强,真正实现汉朝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日美硫磺岛战役的前后经过是怎样的?双方伤亡如何?

全文共 32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历史的千年长河之中,战争在每一个世纪里都非常的频繁。就在上个世纪,世界上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硫磺战役就是其中的一种战役,虽然在当时交战双方没有涉及到中国。但是也是影响极大的一场战役。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着大家了解硫磺岛战役的前后经过吧。

硫磺岛战役双方是美国和日本。硫磺岛战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和美军为争夺硫磺岛 (IwoJima)进行的一次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岛的日军里,只有1083人生还。美军则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场战斗。美军士兵在该岛折钵山上插入国旗的照片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1945年2月至3月,日军和美军为争夺硫磺岛进行了一场激战,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场战斗——硫磺岛战役。在这个仅8公里长、4公里宽的小岛上,美军苦战一个多月,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共伤亡28686人,其中死亡6821人,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之所以伤亡惨重,除了日军具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狂热的死拼到底的军国主义精神,美军情报机构对硫磺岛日军作战能力的错误评估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美军情报部门低估了日军的人数、武器装备以及防守能力,造成了美军在绝对优势兵力情况下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美军自从1944年7月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就开始建立航空基地,出动B–29重型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但马里亚纳群岛距日本本土近1500海里,B–29轰炸机只能携带3吨炸弹,在战斗机无法护航的情况下长途奔袭,在8000至9000米高度实施面积轰炸,效果很不理想。

而硫磺岛北距日本东京650海里,南距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630海里,几乎正处在两地的中间,岛上的日军不仅可以向东京提供早期预警,而且可以起飞战斗机进行拦截,甚至还不断出动飞机攻击美军在塞班岛等地的机场,更是大大降低了美军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的作用。硫磺岛对美军而言,简直是如鲠在喉。

如果美军占领硫磺岛,那所有的不利都转化为有利,B–29轰炸机从硫磺岛起飞航程可以减少一半,载弹量则可增加一倍;战斗机如从硫磺岛起飞,可以为B–29轰炸机提供全程伴随护航;甚至连B–24这样的中型轰炸机也能从硫磺岛起飞空袭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岛还可作为B–29轰炸机的备降机场,供受伤的B–29轰炸机紧急降落或加油。因此美军对硫磺岛是势在必夺。

美陆军航空兵(即美国空军的前身)司令亨利·哈利·阿诺德上将于1944年4月17日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攻占硫磺岛的请求,参谋长联席会议随即同意这一请求,责成太平洋战区担负此项作战。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为就近指挥,将其指挥部从珍珠港移至关岛。

1944年10月初,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制定出进攻硫磺岛的计划,参加作战的地面部队为第5两栖军,下辖海军陆战队第3、4、5师,共约6万人;所有参战登陆舰艇约500艘,军舰约400艘,飞机约2000架。

美军太平洋地区联合情报中心(简称JICPOA)是硫磺岛战役的主要情报提供机构,该机构于1943年9月成立于珍珠港,拥有来自陆军、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各类情报专家1767人,负责处理所有来源的情报资料。其任务是向美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上将提供有关日军军事实力及动向的情报。

硫磺岛战役开始前几个月,驻扎塞班岛的美军第7航空队等部门就开始为联合情报中心执行照相侦察任务,但遗憾的是,第7航空队的照片后来被评估为对分析整个硫磺岛的日军部署情况没有任何价值。临近开战,美军第28侦察中队的侦察机以很低的高度冒险对硫磺岛实施了侦察,这次侦察拍摄的照片几乎覆盖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后来进行激烈战斗的所有区域。

然而可悲的是,情报中心却缺乏经验丰富的情报分析员对这些来自第28侦察中队的重要照片进行分析评估。因为按照美国海军的轮换政策,1945年1月,刚刚在关岛成立的高级情报中心抽走了联合情报中心所有有经验的照片分析人员,这为美军后来付出惨痛的代价埋下了伏笔。尽管缺少有经验的情报分析员,太平洋地区联合情报中心仍然于1945年1月10日推出硫磺岛战役情报报告。根据这份报告,硫磺岛上共有13500名日军。

虽然航空侦察表明,从1944年秋季到这年初冬,日军在这一地区大量集结,可是联合情报中心的情报分析员仍然指出,“没有迹象表明日军守岛部队已经得到了加强”。事实上,日军自1944年马里亚纳群岛失守后,便开始大力加强硫磺岛的防御力量,截止1945年2月,日军在硫磺岛的陆军约1.5万余人,海军约7000余人,共约2.3万人,飞机30多架,以及大量的火炮等武器装备。

通过审阅航空照片,联合情报中心分析人员仅仅发现了硫磺岛上日军的105个主要武器配置点和119个重武器配置点。分析人员估计,在1945年1月,日军在硫磺岛上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超过39门口径为75毫米或更大的火炮,24门口径为70毫米的榴弹炮,18门口径为81毫米到240毫米不等的迫击炮,10门口径为80毫米的岸防炮,超过54门高射炮以及其他33门各型防空武器,42至54门口径为37毫米至47毫米的反坦克炮,6个火箭发射阵地和40辆坦克。

到了2月,海军陆战队的情报使上述估计的数字增加了很多,但是与实际情况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美军仍然认为日军防御能力的加强并没有表明其已经超出了联合情报中心对硫磺岛日军防御能力的最初估计,因此,尼米兹上将和他的下属都没有意向改变美军的攻击计划。

事实上,日军此时在硫磺岛上已经拥有了361门口径为75毫米或更大的火炮,65门口径为81毫米到240毫米不等的迫击炮,33门口径为80毫米的岸防炮,200多支口径为20毫米至25毫米的高射机枪,67门口径为37毫米至47毫米的反坦克炮,70具火箭筒和22辆坦克。此外,日军还拥有94门口径为75毫米或更大的高射炮。在硫磺岛战役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还遇到了大量意料之外的防御工事,而联合情报中心在战前提供的情报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一点。在硫磺岛上,日军建造了大量使用机枪、火炮的预备发射点和碉堡。

但是联合情报中心在战前的情报报告中曾断言,分析人员在硫磺岛上只发现了39个碉堡,13个火炮隐蔽点和4个地下工事,以及170个步兵掩体,报告忽视了大量碉堡的存在。而海军陆战队在其2月份的情报报告中则指出,硫磺岛上一共有35个火炮隐蔽点,4个地下工事,332个碉堡。战斗结束后,联合情报中心和海军情报机构开始分析硫磺岛上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发现地图上到处都是没有被标出来的要塞,分析人员被迫花了很长时间去统计这些工事的数量。

联合情报中心在1945年6月10日提交的战后情报报告中专门拿出了一个章节来分析日军的火炮发射点和碉堡,以说明其庞大的数量和这些工事是如何被日军使用的。除了对日军兵力的误判,美军情报人员对硫磺岛复杂的地形也只字未提。高地、洼地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的坑道洞穴成了日军天然的屏障,极大地迟滞了美军的行动。在战后报告中,联合情报中心这样描述美军一方的进攻:“在进攻这些地点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日军,他们大多隐蔽在洞穴或者岩右的缝隙中,人员分布疏散,但是相互间间隔不大,在全岛形成连锁防御。”

硫磺岛战役从2月19日开始至3月26日结束,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入。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军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其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美军还有一艘护航航母被击沉,航母、登陆兵运输舰、快速运输舰、中型登陆舰、扫雷舰、运输船各一艘以及坦克登陆舰两艘被击伤。毫无疑问,由于在这期间的情报失误使美军为攻占硫磺岛这一小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这场血腥的较量也造就了许多美国英雄,但是,这种英雄的塑造模式是悲剧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伐战役遗址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北伐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伐战役遗址

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位于咸宁市汀泗桥镇京广铁路西侧西山头上,距汀泗桥镇500余米,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东靠群山,西临大湖,一桥飞架,构成天险,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6年8月25日至26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叶挺独立团等将士同吴佩孚的北洋军在此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激战,北伐军大败吴佩孚的北洋军,使反动军阀吴佩孚从此一蹶不振,为北伐军进军武昌开辟了道路,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为纪念此战役中牺牲的英雄们,在此兴建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等。墓为长方形券顶,庄重大方,周环以短墙与松柏;碑呈方锥形,巍峨挺举,正面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字;亭呈六角,方圆顶,俏丽挺拔,颇为壮观。占地2500平方米,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瓦尔密战役的性质是什么?对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2663 字

+ 加入清单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全面爆发,这场大革命将整个欧洲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列强都纷纷将注意力专注到欧洲的问题上来。这场革命不仅从巴黎向法国各地蔓延,其影响也波及法国的邻国,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当时欧洲大陆的三大帝国,奥地利、沙俄和普鲁士都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推翻王权的革命,这让三国的皇帝和国王十分困扰,他们一边镇压国内革命,一边着手推翻欧洲革命浪潮的起源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国出兵比利时,也直接威胁到英国的安全和商业利益,这是英国政府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英国人也加入到了反对法国大革命的阵营中来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入了英国领导的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一、英格兰一石三鸟

当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因对土战争以及奥属尼德兰宣布独立,处境极为困难。普鲁士与奥地利曾经在1778年曾爆发战争,虽然于1779年缔结和约,但积怨未解。

英国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巧妙的利用他们都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慌心理,稍微用了一下外交手段,就把这两个国家拉在一起了。因为英国不想为普鲁士的利益与奧地利开战,也不想把奥地利的领土送给普鲁士瓜分。推动普奥反法,迫使奥地利退出俄国的反土同盟,阻止俄国在东方的野心,这是英国一石三鸟的考虑。

英国决心利用普奥纷争,充当仲裁人,但是又不把外交底牌亮出来。英国通过外交途径对普奥两国都表示支持,既支持普鲁士吞并加里西亚,又支持奧地利吞并土属塞尔维亚。

最后在西里西亚的一个村庄举行的军营里举行的会议上,普奥英荷等国家的使节出席了会议。直到开会时,英国才亮出了外交底牌,要求奥地利在恢复战前现状和疆界的基础上与土耳其媾和,退出对土战争。这下普奥两国都面临这左右为难的境地。二、敌人成了盟友

普鲁士或者放弃这个方案,或者在没有盟国的支持下,单独同奥地利作战。而奧地利只有在一无所获地退出对土战争情况下,英荷、普三国才同意援助奧地利,帮助恢复其对奥属尼德兰的统治。在英国的外交压力下,普奥双方于1790年7月27日签订了《莱亨巴赫协定》。这份协议迫使普奥两个世仇国家结盟,共同镇压比利时的革命。

从1791年2月起,柏林和维也纳之间开始秘密谈判。8月27日,普奥签订《皮尔尼茨宣言》,宣告为恢复法国路易十六的政权准备采取共同行动。但由于双方仍存芥蒂,使普奥军事同盟直到1792年2月7日才最终签订,条约规定普奥双方各出兵2万人反对法国。

1792年3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去世。新皇帝弗兰茨二世急欲同法国开战。法国吉伦特派内阁要求奥地利解除同普鲁士的同盟,在遭到奥地利拒绝后,于4月20日向奥地利宣战。

1792年4月28日,战争正式爆发。从法奥双方兵力看,法国占绝对优势。奥地利军队有4万人,法军有10万人。但由于法国军队没有得到改造,许多贵族军官投降,拉法叶将军抛弃军队逃回巴黎,法国王后(奥地利的公主)又把军事作战计划事先私下交给了奥地利,因而法军在比利时前线节节失败。

1792 年7月,普鲁士看到奧地利军事进展顺利,也参加对法战争。布伦瑞克公爵率领的普鲁士军队攻入法国,法国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了。三、进军瓦尔密

前线军事溃败和王室通敌引起法国人民的严重不满。巴黎人民于1792年8月10日发动起义,逮捕了国王,并推翻了法国君主政体,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起义群众组成国民自卫军,奋起保卫新生的祖国。

1792年9月20日,法兰西革命军队为一方,奥普联军为另一方,在瓦尔密地域进行了一次交战。战争中奥地利将军卡尔·布伦瑞克公爵指挥两国联军接连击溃法国人,于8月—9月间占领隆维和凡尔登两要塞后,开始在沙隆驻军,大军直指巴黎推进。

法国这边,由于迪穆里耶将军被路易十六所抛弃,同吉伦特派也闹翻,不过最终他还是在摩尔德兵营重新获得了当政的雅各宾派的信任。

8月28日迪穆里耶将军来到军中组织对侵略军的反击,开始时他仍然想入侵比利时以牵制敌军,但是,普鲁士军队不可能绕道去防守法军进攻的比利时,而且一旦普鲁士进攻巴黎,那么即使迪穆里耶占领了整个比利时也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当普鲁士向巴黎开进时,迪穆里耶指挥自己的六万多兵力开始在瓦尔密附近设防。同敌军相比,法军的大炮占了很大的优势,法军也配置了用马牵引的炮队。迪穆里耶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显示出了杰出的才干。他不但勇敢顽强,性格开朗活泼,而且善于亲近士兵,因而深获大家的爱戴。

布伦瑞克指挥的奥普联军和法侨支队绕过法军,在瓦尔密西南展开,准备包抄法军的后路。但此时的法军仍坚守其阵地。布伦瑞克在其后方有受攻击危险的情况下,不能长驱直人,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急于求成的普鲁士国王不顾军事准则,要求布伦瑞克立刻展开正面攻击。布伦瑞克不敢违抗普鲁士国王的命令,决定攻击缺乏实战经验的法国国民自卫军。四、法兰西的胜利

9月20日晨,联军对法军阵地开始炮击,大多是新兵的法军一时之间有点手足无措,有的甚至丢下武器就逃,迪穆里耶见状立刻命令手下的士兵坚守阵地,并且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炮火亲自用大炮还击,手下士兵间主帅作战如此勇猛,纷纷受到鼓舞,也利用各种武器对联军进行还击。

炮战一直持续到了9月20日夜间,但这时的炮火已经很弱了,迪穆里耶将军意识到敌军的弹药存量已经不足,于是率军来到更有利的阵地上,并做好了包围普奥联军的准备。但联军的卡尔·布伦瑞克犹豫不决,害怕自己的补给线被法军切断,从而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因此不敢再次进攻了。

当时法国爱国者的武装队伍正在其后方进行活动,有效的干扰了普奥军队前进的步伐,使得他们停留在原地无所作为。9月30日,干涉军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开始撤退。

此时,这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法国反击的阶段,加速了驱赶干涉军的进程。到了10月5日,普奥军损失近半,最后被驱逐出法国。结语:

瓦尔密之战的胜利,是法兰西革命军队对封建君主国家联盟的第一次胜利,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转折点。这次战斗胜利后,法国摆脱了节节败退的局面,开始取得接连不断的胜利,奥普联盟被彻底赶出了法国。普奥联盟的反法战争暂时失败了,这就使得英国开始组织全欧性的反法同盟,以打击削弱法国。法国和欧洲各国之间的战斗仍将继续下去。

这次战斗中法国士兵的高昂斗志起了决定性作用。瓦尔密大捷成为法国人民争取祖国自由的象征。它保卫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保存了法国大革命的果实,并使其深入发展,继续扫荡法国的封建势力残余,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为欧洲各国人民树立了榜样,极大的推动了各国的反封建斗争,欧洲大陆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从而形成19世纪新的欧洲政治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南岔战役遗址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南岔渡口。

南岔渡口在桑植城北7.5公里的南岔南面,是澧水河上摆渡的码头。渡口地据澧水要津,是解放前上通川鄂、下达津澧的要道。

1929年6月上旬,趁桑鹤联防“剿匪”指挥陈策勋与-军周朝武部在桑植互相倾轧之机,贺指挥红四军再次攻占桑植县城,组成0桑植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织农协会、成立农民自卫军,建成乡村红色政权,开展打土豪、救济贫苦群众等活动,扩大红军,使红军发展到近两千人。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反动派十分震惊。陈策勋向上司急呼:“地方糜乱,-含怵,是为心痛。”于是湖南军阀何键、鲁涤平急令湘西独立第十九师师长陈渠珍派兵向桑植“围剿”。

7月1日,驻防永顺的向子云旅派警备军步三团副团长周寒之率2000余人,从南岔兵分三路向桑植县城逼进。贺龙早就探知敌人从南岔包抄桑植,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敌人渡河,迫敌背水作战。于是派人将澧水河上的船只故意留在南岔渡口的西岸,以诱敌过河,同时将红四军主力埋伏在离南岔流口东岸二三公里的几个山头上。周寒之一到南岔,红军即派部分兵力与其接触,佯装败退,引诱敌人东渡澧水。敌人刚登上东岸,红军伏兵四起,猛烈反击,将团长周寒之击毙,敌大部被歼,取得了南岔战役的胜利。南岔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的“围剿”,有利地促进了湘鄂边革0据地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