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的像斯大林的猫【汇集20篇】

浏览

7367

文章

22

篇1:斯大林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有哪些私生活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约瑟夫·斯大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曾统治苏联长达30年之久。在苏大林的统治期间,很大程度上将苏联有原本的农业经济转变成为了工业化社会,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败了纳粹德国,使苏联成为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这位苏联领导人也有自己的私人生活。以下是斯大林的4个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往事。

童年时代绰号"麻子"

未来的苏联领导人在他的童年时期曾经得过天花。虽然他得以幸存,但这种疾病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疤痕,很有可能是他小时候生病时随手乱抓留下的。

由于这些疤痕,其他孩子给他起了"麻子"这个绰号,这个绰号不仅伴随了斯大林的整个童年时代,而且给他留下了持久的心理创伤,以至于后来他的大部分照片在脸部都经过了特殊处理。

差点成为一名牧师

年轻的斯大林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在第比利斯神学院学习期间曾获得过奖学金。但是他没有从这所神学院毕业,因此也就失去了成为牧师的资格。斯大林透露,他因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并在学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被开除。

电影爱好者

斯大林是个电影迷。空闲的时候,他喜欢在克里姆林宫的私人电影院看电影,不仅仅是苏联自己的电影,他也喜欢看西方国家的电影。斯大林特别钟爱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和人猿泰山的故事,但他最喜爱的电影还是苏联著名导演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在1938年拍摄的的《伏尔加河》,据说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看这部电影,而且感情极为投入。

拒绝用士兵换元帅

1941年,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在斯摩棱斯克附近被德国军队俘虏。起初,雅科夫被带到一个普通的战俘集中营,但在得知了他的身份之后,希特勒希望用他换取被俘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然而,据说斯大林拒绝了德国的提议,称他不会"用士兵换元帅"。

最终,雅科夫于1943年在德国东北部的萨克森豪森战俘集中营中去世。

斯大林对于自己的儿子确实是冷酷无情,不过可能也是别无选择。

关于斯大林, 如果你还知道其他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文中如有错误,还望见谅。

也希望可以点赞收藏转发,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斯大林为何要枪决苏联大将巴普洛夫?其中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3692 字

+ 加入清单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没多久,苏联大将巴普洛夫也是在这个时候一鼓作气的把苏联的西方面军和自己都给葬送了。这位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备受斯大林信任和器重的苏联大将就此从人生巅峰瞬间跌入到了悬崖。无数的苏军将士们愤怒的指责他指挥不力甚至通敌卖国,最终这位倒霉的将军在一个月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成为了卫国战争中被处决的苏军最高将领。那么巴甫洛夫这位备受抨击的大将究竟都有哪些功劳和过错?他在苏联军事法庭上的最后一刻真的如同传闻中那样软弱可怜又无能吗?一、成为大将之前

故事的主角德米特里·格里格里耶维奇·巴甫洛夫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军高级士官,在俄国内战中成为了一名反对沙皇统治的战士,在苏联建立后因能读书写字而辗转于各地的军事院校接受深造。

巴甫洛夫在1931年的时候进入了列宁格勒军事运输学院就读后勤指挥学科,在二战期中的许多装甲兵将军都曾在各自国家的军校进修过这一门课程,包括德国的闪电名将古德里安也曾学习过这一门课程。由此可见苏军对巴甫洛夫是重点培养的,而我们的巴甫洛夫也确实不负众望,他在军校里表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并很快成为了校内出名的学霸。

毕业后的巴甫洛夫在1935年成为了博布鲁伊克第四装机械化旅的指挥官,他在上任以后表现出了超凡的训练能力,使部队的编成和训练更加合理,同时巴甫洛夫极其的注重后勤以保障部队的作战续航能力,第四机械化旅几乎做到了平均一辆卡车为一辆坦克提供补给的水平。不久在1936年初的时候苏联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巴甫洛夫的机械化旅在演习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突击与续航能力,因而成功引起了斯大林对巴甫洛夫的关注。

后来当“西班牙战争”爆发的时候,巴甫洛夫作为一名顾问前往西班牙参战,他协助西班牙共和军组建了坦克兵学校,甚至亲自在火线上指挥战斗并多次力挽狂澜还锤扁了意大利坦克兵,巴甫洛夫还发明了一种坦克短促突击战术,这种战术深的梅列茨科夫将军的好评并在后来被推广到了整个苏军机械化部队中,因而巴甫洛夫在回国以后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并成为了苏联装甲兵副局长。

巴甫洛夫提交的西班牙作战报告还影响了苏联的坦克设计,他还参与了T-34坦克原型车和KV-1坦克原型车的测试,并亲自驾驶T-34坦克完成了最困难也是最后一项越障测试,此前已经有多名王牌坦克手未能让T-34原型车通过这一项目。此外他还为两款坦克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建议从而帮助设计师优化了坦克的设计,最终因其功绩而成为了装甲兵总局长。二、成为大将之后

1940年巴甫洛夫协助铁木辛哥大将在芬兰力挽狂澜挽救了苏军的局面,此后他离开了苏军装甲局并被斯大林任命为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同时晋升为大将。

此时的巴甫洛夫有两个任务,一是主抓苏联西部地区的防御,作为整个西部防线的核心以及西部边防军区唯一的一名大将,主持西北特别军区的库茨涅佐夫陆军上将和主持西南军区的基尔波诺斯上将都要配合他的防御布置随时的进行调整。而巴甫洛夫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继续参加苏军装甲兵建设工作,寻找更加合理的装甲兵作战战术与编成方式。

巴甫洛夫在此期间对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编成进行了多次尝试,这其中最令他得意的是白俄罗斯第15机械化师,这支部队装备了257辆坦克,49辆装甲车,98门火炮和50门防空炮,1000辆卡车,战斗力和作战续航能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的苏军机械化师。

不久之后巴甫洛夫又对机械化部队编成进行了另一次探索,这一次他打算对机械化军进行调整,根据计划全新的机械化军将由2到3个坦克师和相同数量的摩托化步兵师组成,总共拥有大约1000辆坦克和超过3000辆卡车。但这一次尝试并不成功,由于军团规模过于臃肿导致了指挥变的非常麻烦,整个军团需要进行数天的准备工作才能够参加战斗,因此这种结构并没有全面下发推广。

法国战役结束以后巴甫洛夫通过获取的德军情报又得出了另一种机械化部队的编成与作战方式,他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局部地区不大可能出现坦克旅对坦克旅规模以上的坦克战,因此精简了机械化部队的坦克数量,并将各个坦克部队以旅为基础单位分散在西部军区境内。

巴甫洛夫在主持防御工作上也像他反复尝试组建新式机械化部队一样没有个明确方向,他对防御工事的布置与构筑并不精通,几乎完全委托给了下属负责,而自己却对前沿的工事修建进度毫不知情。

当有前沿军官写信给他指出防御工事的缺陷时,他还嘲笑了这名军官,甚至于铁木辛哥和伏罗希洛夫元帅建议他应该注重哥罗德诺北部和布列斯特南部地区的防御时,他把两位元帅的建议当成了耳旁风。

1941年初苏军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巴甫洛夫在模拟战中一鼓作气的葬送了西部军区和他自己,朱可夫从哥罗德诺北部和布列斯特南部突破防线并一举包围了巴甫洛夫的大部分兵力。然而当朱可夫指出他的部署缺陷时,巴甫洛夫却狡辩战争就是游戏,输赢全看运气,再一次拒绝了改正自己的缺陷。

当战争距离爆发还有不足一周的时间,铁木辛哥打电话给巴甫洛夫警告他提供警惕并做好战斗准备,但巴甫洛夫牢记了斯大林叮嘱过他的那句“不要刺激德国人,不要给德国人进攻留下口实”因而错过了进入防御的最佳时机。直到战争爆发2天前巴甫洛夫才草草的下令为前沿部队提供武器弹药,结果由于他将大量的卡车锁在仓库里,许多卡车因为缺乏足够的维护保养而无法出动,弹药的运输直到战争爆发时也没有完成。

唯一值一提的是巴甫洛夫在战争爆发大约两小时前终于鼓起了勇气下令前沿部队进入警戒状态,并下令所有前沿指挥官拆开“红色文件包”准备战斗。三、法庭上的最后一刻

1941年6月22日,巴甫洛夫的克星——德国汉斯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德军中部军群的主要进攻力量果然沿着哥罗德诺北部和布列斯特南部发动了突击,巴甫洛夫就如同教科书一般在这两个位置遭遇了失败,紧跟着他又像41年初演习一般的抢在“第三号指令”下发前下达了反击命令,并葬送了西方面军的主要机械化力量。

德军在突破苏联西部军区的防御阵地以后立刻向明斯克方向前进,并在短短一周内合围了明斯克,将苏联西方面军大约80%的兵力包围在了明斯克以西,巴甫洛夫最初寄希望于发动反击破解德军设下的局,然而数次反击都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白白的葬送了宝贵的兵力。当他发现整个白俄罗斯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以后下发了命令部队向东部突围的命令,尽管他走出了军事生涯上最艰难的一步,但是很多部队在突围中遭到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打击而覆灭。

摇摇欲坠的明斯克最终还是在6月28日被德军攻陷,巴甫洛夫只能踉跄的乘坐飞机逃出了包围圈。在莫斯科机场迎接巴甫洛夫的是伏罗希洛夫和沙波什尼科夫,据说巴甫洛夫一下飞机就吓得脸色发白,两年前他曾经写信给斯大林,指责他们二人能力与职务不匹配。(这件事属于坊间传闻,真伪性存疑。)

巴甫洛夫在莫斯科并没有立刻受到逮捕,斯大林并没有接见他,只是让他起草一份关于西方面军失败的报告,随后任命他为铁木辛哥元帅的副手让他重返西方面军协助老元帅指挥斯摩棱斯克—墨吉墨吉廖夫保卫战。但是巴甫洛夫在7月4日的时候还是被逮捕了,3天后他被送上了苏联军事法庭。

在法庭上巴甫洛夫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解释,他宣称自己的失败并非完全由于指挥失误造成的,在西北波罗的海特别军区的库茨涅佐夫陆军上将应当对西部军区的失败负有至少50%的责任,因为库茨涅佐夫陆军上将过早的将军队后撤导致哥罗德诺与立陶宛交界地带的防御被德军突破。

而巴甫洛夫声称自己尽了一切努力尝试封锁德军的突破口,但他失败了。只是失败并非是因为他的指挥失误,而是战况瞬息万变,西部军区的电话通讯遭到了破坏,他无法了解到德军的详细情报。(战争前三天西部军区电话线就被破坏了,但巴甫洛夫并没有提高警惕而是放任自流。)

巴甫洛夫在长达数个小时的审讯中否认了一切指控,他回避了西方面军到底为何一溃千里的提问,反复强调自己在努力阻挡德军并强调自己在战争爆发前并没有得到进入战备状态的命令。他还请求允许他面见斯大林,但军事法庭驳回了巴甫洛夫的请求,尽管他们没有为难他,但是巴甫洛夫还是被关押了足足一个礼拜。

巴甫洛夫在牢狱之中虽然没有受什么“特别对待”,但除了朱可夫没有一人来看望过他,据说朱可夫对他表达了失望和爱莫能助。在第二次审理中,巴甫洛夫一改之前的态度,他在走上被告席位后突然承认自己勾结德军导致数十万苏军将士白白牺牲,并希望能够承担所有的罪名。

最终法庭判处巴甫洛夫指挥无方,未能履行职责导致大量官兵牺牲并导致大量武器弹药落入敌手,未经命令擅自逃离并未经授权擅自下发撤退命令,故而剥夺荣誉并判处死刑。据说斯大林更是在他的判决书上大笔一挥,写下了“视同叛国”四个大字。

在判决下达以后巴甫洛夫的表现并非像坊间传说那样的崩溃,软弱,哭闹和求饶,他非常淡定的走向了刑场,并呼吁所有苏军将士们英勇作战不要重蹈他的覆辙。结语

尽管许多人唾弃巴甫洛夫的失败,抨击巴甫洛夫是通过斯大林的器重才得以平步青云的窝囊将军,但其实他在成为苏联西部军区司令之前还是有过一些实干功绩的。这位将军也并非像许多人抨击的那样懦弱胆怯,事实上他还是有着足够的勇气参加战斗,迈出军事生涯和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步,甚至在成为西部军区司令之前他都不是唯唯诺诺又刚愎自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斯大林为什么一定要让外蒙独立?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蒙古,这一直都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早在我国明朝时期,蒙古就已经被划分为了漠北与漠南,朱元璋当时在漠南设置了卫所40多个,而广大的戈壁漠北地区则成为了北元的势力范围了。清朝时,整个蒙古虽然重新回归了华夏版图,但漠南漠北之分依然存在,以至于清朝一倒台,漠北就勾结沙俄闹独立最终成了现在的蒙古国,而漠南则留在了民国的中央政府成了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

但其实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蒙古是有希望再次统一为中华版图的,那就是雅尔塔会议,下面就把历史啦回到1945年。1945年二月,德国和日本的投降已是迟早的问题了,此时需要一场会议来讨论下世界战后的格局,此时同盟国的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最终决定把地点放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皇宫,由此拉开了这场决定未来无数国家命运的会议,下面就来看一下其中有关远东问题的最后决议以及与中国密切相关的蒙古问题。

会议通过的《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协定》,美英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欧洲战事结束后两到三个月内对关东军发起进攻)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其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地理名词,如库页岛,千岛群岛,不过这些可以看做是苏联在行沙俄式的掠夺,只不过是文明些罢了,但是问题在于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斯大林为何如此看中要蒙古维持现状,其中的玄机又在哪?

我们先把时间往回倒,1919年,曾被袁世凯评价 “一脸的书生气”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真正意义上的领土主权,但不久后国内战乱又起,大军又调了回去,也为蒙古独立留下了空隙。1920年,牧民出身的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组建了创立了蒙古人民党,明确表示了效忠刚成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的诚意,但这种吃里爬外的举动势必会在当时游移不定要不要彻底独立的蒙古内部形成分歧,最终苏俄只好动手了,1921年5月,苏联红军进入外蒙古。

7月10日,蒙古上层王公与蒙古人民党共同组建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外蒙古宣布“独立”。此举引起了蒙古内部和当时北洋曹锟吴佩孚政府的谴责,但基于内乱未平,中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左宗棠,此时只能作罢,最后雅尔塔会议里这项决定被蒋介石政府以暗示苏联不援助中共为由默许,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虽然不确定这是不是国民政府的权宜之计,未来还会另做打算,但蒙古彻底成了边外之地,以至于现在在对待蒙古的一些历史上显得很是无奈。

斯大林之所以要蒙古独立,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个亲苏的政权能在北面制约住中国,同时也能作为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缓冲区,然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蒙古的独立绝对是一个无比错误的决定,亲苏的它们不但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倒贴了很多,苏联解体后,蒙古国不光语言、文字、连风俗都向斯拉夫人靠齐,甚至蒙古人已经很久都没有纪念过成吉思汗了。现在的蒙古依旧是穷困潦倒,其中自然地理的成分很大,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初那一批以“民族主义”起家的蒙古人民党人和上层的王公贵族已经很难放弃既得利益来真正带动这个蹒跚而行的地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公园位于市区松花江南岸,西至九站公园,全长1750延长米,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的公园,与驰名中外的"太阳岛"风景区隔江相望,占地面积十万零五千平方米,它以仿造俄罗斯古典式建筑风格和遍布全园五颜六色的"五色草花坛"及分布在绿地之间的"天鹅展翅"、"三少年"、"起步"、"跳水"、"舞剑"等十六组各种艺术雕塑而名扬海内外。是沿江堤修筑的东西长千米,南北宽50米的规则式的公园。

它吸收了欧洲园林风格并加以完善提高,具有和北方人一样的质朴、粗扩的特色,在全国众多的公园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园内的花坛,雕像,草坪。座椅,圆灯,栏杆和俄罗斯古典玩具式建筑,新颖别致,构成了童话般的美妙世界。

50年代以前,这里是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1953年建成由花坛、树木、俄罗斯古典玩具式建筑、罗马回廊、坐椅、护拦及哈尔滨市人民防洪纪念塔等组成的顺堤傍水、别具一格的带状开放式江畔公园。

夏季,园内绿草茵茵,一排排高大的乔木为游人送去片片荫凉,万紫千红的鲜花向游人竞相开放;宽阔清澈的松花江上,微风拂拂,小船轻悠荡漾;烈日炎炎的沙滩上,五彩缤纷的帐篷争奇斗妍;江水中,嬉水的人们欢声笑语,热闹异常。冬季,公园银装素裹,冰雪奇丽,观赏树挂,乘冰帆、雪橇、令人心旷神怡。整个景区以“防洪纪念塔”为中心,因俄罗斯古典式建筑风格而闻名。同时也是哈尔滨的象征,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两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

公园内还建有体育馆、青年宫、浴场、江上俱乐部等体育文化娱乐场。隆冬时节,公园银装索裹,玉树琼枝,一派北国风光,是观赏树桂,开展冰帆、冰橇、滑冰和冬泳等活动的好场所。集观赏、购物、娱乐于一体。在这里,可以观赏色彩鲜明的大地艺术造型作品,可购买特色旅游商品和俄罗斯商品,可施展才华自由创作冰雕雪塑,可乘坐巨型冰滑梯由堤上直接滑进江上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顺化战役是怎样的?顺化战役有多惨烈?堪比斯大林格勒战役

全文共 1928 字

+ 加入清单

在越南战争达到高峰的时候,美国就已经投入了65万名士兵参战,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付出了5.8万人死亡的代价。不过与法国人不同的是,美国凭借着更具有压倒性的火力和大规模使用直升机所带来的高机动能力,并没有导致出现“奠边府”那样的惨败。不过尽管如此,北越正规军与南越游击队还是给美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在1968年的“春节攻势”期间,美军被迫打了一场堪称斯大林格勒式的惨烈巷战,这场战役就是顺化战役。

顺化战役是北越“春节攻势”的一部分。1968年1月31日,准备已久的北越正规军和南越游击队,集结了1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西贡、溪山、顺化等100多个南越城市、乡村,几乎同时向美军、仆从国军队和南越伪军发起了渗透和进攻。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完全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想,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斯威特摩兰甚至一开始都坚持认为这不过是一次“试探性进攻”。

在顺化这个拥有14万人口、有着悠久历史、虽然离非军事区很近,但之前很少受到战火袭扰的南越第三大城市,北越正规军的进攻同样突然。此役越军直接攻城就投入了两个整编团加两个加强营的规模,兵力大约1.2万人。越军的先头部队乔装打扮混入城内,然后再里应外合,迅速瓦解了城内兵力仅有一个营的南越守军,并且占领了顺化的皇城。历史上,顺化皇城是越南的首都,这座仿紫禁城风格建造的皇宫,在1945年以前的阮氏王朝时期,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

反应过来的美军以陆战队为先导,发起了反击。但美军马上发现,他们陷入了“斯大林格勒”式的战斗中。越军经常以小股独立部队渗透入美军战线后方,不断从窗户和墙壁后面用自动武器、火箭筒和迫击炮开火。美军不得不一个街区另一个街区地驱逐越军,在这期间得摧毁数以百计的房屋。

参战美军回忆道,“我最终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们在穿越街道时经历这么大的麻烦。房屋为躲在里面的北越军提供了有利的射击阵地。当我们试图跑过街道时,他们可以立即从这些阵地向下直瞄射击……当我们把还击火力瞄准街对面房屋门窗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北越军也在街道上从房屋之间连通良好的堑壕阵地上向我们射击。”

好莱坞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名作《全金属外壳》,完美呈现了顺化巷战的残酷。陆战队员们在断壁残垣中搜索,却不断被狙击手射杀,恐惧、愤怒且无助的陆战队员们,只能用手中的自动武器把无人的房屋打出一个个洞。这并非导演的艺术夸张,众多随军记者的影像把巷战的残酷真实呈现在西方观众面前。“这些本应训练为两栖机动作战力量的陆战队士兵们,现在成了鼹鼠。他们像一群脏乱的老鼠一样停滞不前,在倒塌房屋的垃圾堆里俯身前进,身边是被炸出弹坑的院墙、被击毁的汽车、倒下的树木和电线。死亡在等待着他们,死神的触碰随时有可能敲击在肩头上,许多人将永远不知道死亡从何而来。”

面对到处打来的冷枪,美军没有选择,要么被隐蔽良好的狙击手干掉,要么就得用榴弹炮或空中轰炸摧毁整栋建筑,即便很多建筑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历史古迹。

在战斗中,美军的装甲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战车——M50。这种装备6门无后坐力炮、装甲虽薄但机动性极强的轻型战车,逐渐改变着战局。虽然M50最初设计是用来和苏联铁流肉搏,但却很适合顺化这种近距离作战的环境。特别是6门106mm无后坐力炮齐射的巨大威力,简直是越军步兵的梦魇。同时,为了切断外围越军和城内的联系,美军装甲部队在顺化外围也采取了攻势。

美军甚至为顺化城内的海军陆战队提供了来自海上的火力支援,刚刚重返现役的美海军“新泽西”号战列舰驶入顺化外海,排水量45000吨,直接使用9门406毫米主炮轰击顺化市区,这门大炮可以把1.2吨重的炮弹打到38公里之外,给越军极大杀伤。在越南部署期间,新泽西号战列舰一共发射了5700枚406毫米炮弹和15000枚127毫米炮弹。

战至2月底,在舰炮、榴弹炮、飞机日夜不停的掩护下,北越正规军在巨大的伤亡下终于崩溃。随着南越最能打的部队之一——海军陆战队“黑豹营”攻入顺化皇宫,顺化战役逐步进入尾声。此战不计城外的损失,仅攻入市内的北越正规军阵亡就至少超过8000人,尸体几乎把顺化街头堵得水泄不通。考虑战伤比,几乎可以算是全军覆没。但是美军也付出了超过150人战死、800余人受伤的代价,南越政府军也有阵亡400人以上。

顺化战役是越南战争当中最为血腥与漫长的战斗之一,号称越战绞肉机。虽然美军赢得了战术胜利,交换比明显高于北越正规军,但战略上的胜利却属于越军。“春节攻势”既显示了越共的力量,其惨烈的景象又激发了西方世界新一轮反战热潮。最终,1973年,美国人不得不大规模撤军,离开了越南这一伤心之地。现在,再一次踏上越南国土,面对亚太形势又蠢蠢欲动的美国人,不知对昔日这段血与火的惨痛历史作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斯大林的替身是谁 与斯大林有多像

全文共 310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斯大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前苏联的领导人。对于斯大林,不论是功臣还是独裁者,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肯定是有无数人惦记着自己的地位的,黑暗中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自己。既然是改革就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了自己能更好的坐稳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有更长时间可以作为,找替身自然是必要的。

1、影子替真身,真身总独行

斯大林在前苏联作为最高领导人,在当时的社会时期是备受关注的,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国际的焦点和国际上的研究对象,所以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安全,同时为了效率更高,培养替身作为自己的影子是十分必要的。

1.1、分身多处,节约时间

要知道作为国家领导人,时间根本不受自己掌控,而是完全由繁琐的事物进行支配,国家上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决策,何况前苏联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又处在历史上的变革期,斯大林更是需要其他部门来减轻自己的忙碌,但是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本人到场,这种情况下政客总会感到分身之术。

为了节约时间,自己的替身可以分布到每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来替自己完成相应的事物,需要自己的事情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替身。

但是作为一个替身一个影子,想要做到以假乱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就算是双胞胎其实也有很大的差距,何况是斯大林的替身、不管是神态还是动作,都要做到完全相似,同时还要面临随时到来的杀身之祸。

1.2、不同场合,不同替身

替身可以根据不同场合灵活调整,有的时候斯大林需要同时赶往两个地方,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远,这时候替身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每一个成为替身的的人,真实身份和过往都将被抹除,这就是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能够通过人物信息来判断出是否是斯大林。

同时也避免了不法分子来控制替身的家人来威胁替身,虽然是替身,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家庭都会由国家出面,进行全方面的保护,生活这方面自然是不用担心的。

为了让替身与斯大林在外貌上以假乱真,这些替身往往会进行整容手术,同时还会提前几年就对斯大林的一生进行学习,以防止漏出破绽,可以说替身就是斯大林,斯大林就是替身。

有的时候为了斯大林的安全,替身也需要付出自己的一生,鲁本斯基前后为斯大林做了15年替身,后来为了不让替身身份暴露,在集中营里一直生活,直到斯大林去世之后才被放出。

不同场合下,可能不是真的斯大林,但是所有决策都是由他来决定,替身只不过是一个传达而已,所以有人揣测,真正的斯大林早就已经死亡,后来的"斯大林"根本就是一个替身,可见替身已经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

2、替身难辨是非,真身藏匿暗处

斯大林找替身最大的作用还是保证自己的安全,毕竟自己的每个动向都将会被无数人所关注,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对替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说话的语气还是生态,都要一模一样。

2.1、潜心打造替身

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替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先是各种各样的发型和小胡子进行拍照,找到相似之处,不管是身材还是表情都要如出一辙。

替身要成为斯大林,要承受很多改变,斯大林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但是活动在外的替身,达达耶夫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但是他却要整容成一个六十多岁的面容。左为达达耶夫

替身达达耶夫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直在观看斯大林的生活影像,揣摩表情、动作、语言,在指导老师和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训练,直到做到真正的以假乱真。

历史书上面广为流传的肖像,虽然标注是斯大林,但是却并非斯大林本人,很有可能都是替身,当模仿到极致之后,就会开启人生的巅峰。

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会出席很多只有国家领导人才能做的事情,在外国代表团和他国领袖面前,谁也不敢相信走在他们面前的其实是斯大林的替身,从此替身的一切都会跟随斯大林一样,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几乎是一模一样,除了管理替身的长官之外,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几个替身。

这样让无数历史学家在研究斯大林历史时,有很多困惑,很多现实的资料与真正的斯大林有很大的差别,历史学家推测,斯大林大约有12到20个替身。

2.2、十五年只为他人而活

作为斯大林的替身,其中被称为斯大林第一替身的鲁本斯基,就非常擅长模仿斯大林的一切,根据一些研究者猜测,他担任斯大林的替身长达15年,这期间他有无数次出席国际会议,代替斯大林讲话,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有密切的接触,但是没有被人识破。

曾经的鲁本斯基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因样貌和身高和斯大林极其相似,就有一群人去往他的家中,将他强行带走,家人都以为鲁本斯基犯了什么重罪,但是没想到的是他被拉进一个手术室。

经过整容的他,当他再一次照镜子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斯大林",当然做国家领导人的替身,国家已经为他打点好了一切,完全是皇家级别的待遇,为了让替身没有后顾之忧。

鲁本斯基被选定为替身之后,就一直在模仿斯大林,当一位女侍走到两人的面前,都被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斯大林吓住了。

就连斯大林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难辨真伪,发现不出两人的差别,女儿在自己的日记当中曾经描述过自己的父亲,可她不知道的是描述的其实是父亲的替身,可见替身已经完全以假乱真了。

3、替身成谜,数量未知

很多研究斯大林的历史学家相信,除了鲁本斯基和达达耶夫以外,斯大林还有替身,有人认为只有斯大林的私人卫队长、曾经负责过领袖替身的培训工作外,其他人一概不知。

但是作为军事人员,替身这种国家机密,自然是百分百保密的,所以斯大林到底有多少替身,至今还是一个谜底,在外流传的只不过是大众的猜测。

3.1、无人所知,身份成谜

斯大林的女儿,在面对父亲替身面前,也有的时候分辨不出来真假,斯大林替身的目的就是偷天换日,特别是需要斯大林出席,又不需要他讲话时,一般都是由替身出面。

这些所做的一切就是想把大众的注意力从领袖的身上引开,就连出行都是由几辆完全相同的汽车,为的就是混人视听,不让外界摸清斯大林的动向,只有坐在车里的人知道,这么多活跃的斯大林,外界丝毫没有察觉,这也是为了保护国家领导人,任何动向都不会向外透露。

苏联的民众们,根本不知道斯大林有替身这件事情,只在1947年,斯大林参加了一次苏工会议,并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张斯大林参会的照片,斯大林不仅没有坐在主席台正中央的位置,反而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正是这一风格差异,关于斯大林有替身的传言在民间传开。

3.2、混淆视听,真假难分

前苏联的国家领导人斯大林,他的一些行为上虽然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满,甚至把一些人送入了地狱,但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替身成了最直接、最有效保护自己的人。

这部分人不需要太高的防御能力,只需要代替自己出席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事情就可以了,在当时那个时代,加上严密的保密工作,谁人会想到替身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的真相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替身最出名的就是鲁本斯基和达达耶夫两位,这两位也是斯大林的御用替身,很多事情都是由他们两个人代办的。

1949年,鲁本斯基被判破坏领袖形象为由,被送入监狱,可见只是一个借口,把鲁本斯基送到了另一个地方生活,达达耶夫一直活到90年代,才将自己的传奇替身经历讲述出来。

这些替身虽然能够扮演国家领袖,出席各式各样的国际场合,但是这些替身却时刻处在危险当中,要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暗杀。

这些替身在"退休"之后,出于保护国家机密的原因,全部都已经隐姓埋名,过着极其低调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起居也都是有政府包办,很少与外界接触,自己的后半生都将与世隔绝。

总的来看,斯大林的替身到底有多少个,也没有一个切实的说法,他的替身虽然很多年之后才讲述事实,但是替身的目的就是欺骗,想要区分它们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普通民众都能区分出来,替身还有何用,所以为了保证斯大林的安全,替身工作算是国家机密,而从事替身工作的人,更是牺牲了自己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谁更爱喝酒?罗斯福与斯大林为何斗酒?

全文共 152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三巨头,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那就是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以及前苏联的斯大林。这三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正是这三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体作战方针,使得轴心国的军队在欧洲与亚洲这两个主要战区屡屡受挫。

从表面上来看,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人的关系非常的不错,而且是盟友关系,但事实上呢?国与国之间的关心不存在好不好,只有利益才是永恒。这三个超级大国从表面上来看是和平友好,其实暗地里都是斗着一口气在,谁也不想让谁发展的比自己快,发展的比自己更超前。而这种关系就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就有所体现了。这一天本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三国领导人欢聚在一起把酒言欢,本来是一件好事的,但是慢慢的,这场庆祝会就演变成为了一场斗酒会。

罗斯福喝酒向来都很有节制,除非是在正式宴会上面,他在平时用餐的时候一般是不喝酒的。罗斯福曾经在1944年写给霍普金斯的信中有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已经削减了我的酒量,仅仅只是每晚喝一杯半的鸡尾酒,仅此而已。绝不会再和别人敬的威士忌,也不会在临睡前喝酒。”

罗斯福平时就有个小爱好,那就是喜欢摆弄调制鸡尾酒。那天庆祝会上,罗斯福为了表示自己对同盟国的诚意,于是专门亲自调配了一杯鸡尾酒亲手递给斯大林。罗斯福对自己调配鸡尾酒技术非常的自信,本想着是等待着斯大林赞美一两句的,但是让罗斯福没想到的是,在斯大林喝了几口之后说道:“嗯,味道真不错,可是这酒却把胃搞的冰凉凉的。”

斯大林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将伏特加、葡萄酒以及苏制白兰地摆在每一位客人的面前。斯大林在第一举杯的时候喝的总是面前的那一小杯伏特加,但是不会喝完,总会留下一半,然后再将这一小半杯的伏特加倒在一只较大的杯子中。在这之后,斯大林就开始一直用小酒杯喝着葡萄酒,等上了甜品之后就会再喝上一小杯香槟。斯大林喝的这些酒都是一些非常烈的酒,而不是像罗斯福调配的这种温和的鸡尾酒。

斯大林喝完罗斯福的鸡尾酒之后向罗斯福劝说了自己的独特品酒法,就是前面所说到的,先喝小半杯伏特加,再用小杯子喝葡萄酒,等到葡萄酒的甜味过去了,最后在品上一点香槟。这样的喝法胃里是暖乎乎的,而且各种酒的味道都会在舌尖,也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本来是罗斯福是想向斯大林推荐自己的鸡尾酒,但是却反被斯大林教育了品酒的法子,心里自然是有些不爽的。后来当罗斯福照着斯大林所说的去品了一轮美酒之后,却也是挑一些不足的位置。斯大林这脾气是人人皆知的,当下就不开心了,于是两人就关于品酒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好好的庆功宴成为了品酒斗酒大会。

而丘吉尔呢?可以说丘吉尔是三人里面最爱喝酒的,不仅爱喝,而且还非常能喝。在宴会上,丘吉尔根本不想搭理两人的争论,一直沉浸在品尝各种美酒当中。在德黑兰的宴会上美酒云集,可以说这是丘吉尔的天堂了,喝酒都来不及,肯定是不会参加罗斯福与斯大林两人的无聊争论当中。在这场宴会上,丘吉尔最后把自己喝醉了,甚至兴奋的将酒杯都给推倒了。

丘吉尔的儿子曾经说自己的父亲:“我父亲喝酒的名称大的出奇,事实上平时他喝酒喝的并不是很多,一天下来也喝不了一瓶酒。”丘吉尔喝酒最喜欢的搭配就是威士忌加汽水,而且丘吉尔喝白兰地绝对不会超过两杯,因为丘吉尔认为只有酒鬼才会去喝白兰地。

庆功会结束的时候,这三个巨头,只有丘吉尔是喝的最尽兴的,最后是烂醉如泥,倒在了庆功会的椅子上。而罗斯福与斯大林呢?知道庆功会结束了还在争论不休。事实上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争斗有着很大的政治关系,从罗斯福一开始调配鸡尾酒开始,两国的政治斗争也就开始了,就像是后来的美苏冷战一样,只动嘴不动手。而宴会上的三巨头的反应也正好符合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国际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卓娅与苏拉的故事 为何斯大林如此重视卓娅?

全文共 2616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1944年,苏联的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一部名为《丹娘》的爱国主义电影,主人公丹娘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位女英雄,因为执行破坏德军物资的任务而不幸被德军逮捕。在德军的疯狂折磨下,她受尽了酷刑,却仍然是坚持不屈,最后被德军给绞杀。而这丹娘的原型就是苏联著名的女英雄卓娅

看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书的人一定记得她,她被德军杀害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在她慷慨就义后,她的弟弟舒拉也踏着姐姐的足迹走向了战场,然而却在卫国战争胜利前夕永远的倒下了,这对悲情的英雄姐弟,在苏联人的心目中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英雄。

卓娅在1923年出生于一个小山村里,她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舒拉,他们的父亲是村子里的图书管理员,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日子本来过得很平静,可是在卓娅九岁那年,父亲因为肠道手术后病情恶化,病死在了西伯利亚,从此卓娅姐弟二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们辗转来到了莫斯科生活,卓娅在这里就读了莫斯科十月201中学,并且成绩非常优异。初中毕业后,卓娅想要继续学习,她想考取中文系,将来和母亲一样教书育人。可是意外再一次降临,卓娅再也不能安心读书,当自己梦寐以求的教师了。

1941年,远在德国的战争疯子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德军对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疯狂轰炸,很多苏联人为此稀里糊涂丢了性命。苏联因为事先毫无准备,所以对德军的进攻措手不及,接连丢失大片领土,眼看莫斯科都要暴露在德军的铁蹄之下,苏联人民奋起反抗。苏联全国大大小小的工厂都在生产武器弹药,女人们为前线的士兵们缝制衣物,卓娅也参与其中。一天,她看到街头贴着醒目的宣传海报,海报上是一个双目炯炯有神的士兵,士兵的下方写着:"你将如何支援前线?"

卓娅受到了触动,她觉得自己只是为前线的士兵们缝制衣物远远不够,于是她加入了收马铃薯的国营农场,在那里艰苦却又快乐地劳动着,然而卓娅仍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她想要成为一名战士加入到卫国战争中去。正好这个时候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苏军需要派出一支队伍渗透到敌人后方,利用游击战破坏德军的进攻,于是卓娅向组织申请参军,并很快得到了批复,最后她成为了9903敢死队中的一员。

据卓娅的母亲回忆,在临行前一天,卓娅的眼睛炯炯有神,她告诉母亲:"组织上已经同意我去参加卫国战争了,您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舒拉,就告诉他我去乡下的祖父家了。"卓娅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紧紧抱住卓娅,心中实在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也许这就是她们母女见的最后一面,可是她还是把女儿送上了战场,唯一的希望就是卓娅能活着回来。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卓娅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开始的时候,卓娅还给母亲写信,信中说:"我在一个正确的地方,我很平安,请妈妈不要惦记我,一切都好。"之后卓娅忙于执行任务,和母亲的联系也就少了。卓娅所在的9903部队是一支敢死队,对于加入这支队伍中的人,敢死队负责人只有一句话:"你们每次执行任务,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活下来。"卓娅并不是那百分之一,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被德军逮捕了。

当时,9903部队接到上峰命令:"去距离莫斯科郊外的彼得里谢沃村,烧毁在那里驻守的德军332步兵团的物资。"命令下达以后,9903部队派出卓娅、克鲁勃科夫、克拉依诺夫三个人执行任务,这三人分别负责烧毁村子南北方向和中间地区的德军物资,他们开始分头行动,很快卓娅所在的村南和克拉依诺夫所在的中央都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是克鲁勃科夫所在的村北却毫无动静,因为他被德军抓住了。

1942年,在苏联军事法庭对克鲁勃科夫的审判中,他承认自己没有勇气抵抗德军,也非常害怕死亡,所以德军一用枪指着他的脑袋,他就吓得什么都说出来了。德军顺藤摸瓜,很快抓住了卓娅,克拉依诺夫下落不明,可能是趁机跑掉了。被捕之后,卓娅被打的口吐鲜血,却仍然什么都没说,丧心病狂的德军把她带到了一户农家,根据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回忆:"他们脱掉了卓娅的衣服,把她御寒的衣服都拿走了,打了她大概有二百皮鞭,后半夜这些人打累了,就让负责守夜的士兵每过一个小时,拿刺刀逼着她,赤身裸体的去雪地里行走,她的腿很快冻得肿了起来,连袜子都穿不上。"

莫斯科的气候本来就异常寒冷,当时还是在寒风凛冽冬季,凶残的德军故意让卓娅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走,就这样折磨了几天,他们只得到了一个名字:丹娘,这是她最崇拜的苏联女英雄的名字。眼看卓娅已经奄奄一息,德军决定将她处死,临刑前的卓娅泰然自若,她鼓舞着那些为她落泪的村民们:"同志们永别了,你们要有勇气,杀了这些法西斯。"话音刚落,德军就踢开了她脚下的皮箱,年仅十八岁的卓娅永远的离开了。

1942年,一个叫做李多夫的记者刊登了一篇《丹娘是谁》的报道,还附上了卓娅受刑的照片,苏联人民这才知道丹娘就是卓娅,那些照片是苏军在一个阵亡的德国士兵口袋里发现的。直到这时,卓娅的母亲和弟弟才知道她已经死了,可是战局混乱,就连卓娅的尸体在哪都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泯灭人性的德军连卓娅的尸体都没有放过,为了恫吓村民,德军让卓娅的尸体在绞刑架上挂了一个月,不许任何人收尸,后来他们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临走时为了销毁罪证,才把卓娅扔在了一个很破旧的地方,还烧毁了绞刑架。

苏联红军解放村子时,挖出了卓娅的遗体,他们惊讶地发现卓娅一侧乳房被切掉了,一只眼睛也被挖了出来,脖子上还残存着半截绳子,已经深深嵌入了皮肉里。消息传来,整个苏联都愤怒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下令:"凡是在战场上遇到杀害英雄卓娅的德军332步兵团,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一定要杀了他们。"卓娅的弟弟舒拉悲痛万分,他想不到一向柔弱的姐姐居然承受了这么多的痛苦,却还坚贞不屈,他觉得自己应该踏着姐姐的足迹,去拯救这个国家。

舒拉写信给苏联人民军事委员会,表达了自己想上阵杀敌的决心,于是舒拉在1943年走上了战场,后来一路成为炮兵连的连长。1945年,在战争胜利的前夕,舒拉英勇地倒在了战场上,他死后全国都为这对悲情的姐弟痛哭,政府把他葬在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姐姐卓娅也在这里,姐弟二人终于可以"相对一笑",永远的在一起了。

在他们的母亲的桌子上,有两份英雄证书,是苏维埃政府颁发给卓娅和舒拉的,母亲每天都要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因为那是她孩子们沉甸甸的生命,是他们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还有无数像卓娅和舒拉这样的英雄,他们把死亡和痛苦留给了自己,却把安宁重新交给了人民。他们虽然倒在了黎明前,却永远活在朝阳灿烂的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什么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斯大林格勒现在叫做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格勒是一座位于东欧伏尔加河畔的俄罗斯城市,建城于1589年,还叫过察里津,1961年由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南俄大草原上的伏尔加河畔,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天然的水陆交通枢纽,这也注定了它将担当重要的角色。伏尔加格勒1589年建城,最初起名为察里津,建于察里津河、伏尔加河交汇处的一个冲积岛上。

伏尔加格勒是一座位于东欧伏尔加河畔的俄罗斯城市,建城于1589年,旧名察里津、斯大林格勒,1961年与苏联时期其它几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大城市,斯大林斯克、斯大林诺、斯大林纳巴德、斯大林尼里一起改名为伏尔加格勒、新库兹涅茨克、顿涅茨克、杜尚别和茨欣瓦利。受伏尔加河的滋润,伏尔加格勒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同时,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伏尔加格勒还是连接欧亚两洲的一大水陆交通枢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为何要留在莫斯科?就不怕有生命危险吗?

全文共 1652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类的战争史当中,指挥官一般是不会参与到战斗当中的,因为指挥官是一支军队的龙头,是一场战役的最高指挥者,他的生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指挥官的战役,就等于群龙无首,任务就失去了重心。那么为何在莫斯科保卫战当中,斯大林却留在了莫斯科呢?难道就不怕生命受到威胁吗?

一、稳住军心,提升士气

当时,莫斯科保卫战已经到达了关键时期,斯大林留了下来,能够帮助战士们稳定军心,提升士气。德军是苏军有强有力的对手,各位士兵对于德军的强大实力,内心还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很容易产生军心涣散,面对强大的敌人,可能不战而逃的现象。西线的大溃败,让此时的斯大林意识到,莫斯科能否顶住压力,将是苏联的最后的希望。

作为一名指挥官,让一场战役赢得胜利,同时保全自己固然重要,但是每一位士兵的生命更应该值得珍惜。斯大林为了鼓励各位士兵,留下来陪伴他们,能够稳住当时的战争局面,为日后获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讲,斯大林是一位很好的指挥官,历史上像他这样能够设身处地为士兵考虑的指挥官屈指可数。

不得不说,作为领导者,在莫斯科的生死存亡的时刻。斯大林的留守,与士兵共进退的决策,的确是一个明确之举。

二、道路泥泞,影响德军

在当时的莫斯科,道路十分泥泞,想必德军在这样的道路中很难前进。再加上当时的季节是严寒的冬季,虽然泥泞的道路被冻住,德军可以前进莫斯科。但是冬天物资缺少,没有维持军队的基本用品,保障工作没有做好,也导致德军内部受到了很大的创伤。

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再加上没有更好的保暖设备。各位士兵面临着严寒,很难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战争中,导致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失败,因为德军对苏联的天气考虑不够周全。

苏联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提前来到了。这个对于还是单薄衣服的德军确实致命的,不管是衣服还是枪支,都没有得到很好支持,有些士兵的枪支,甚至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已经冻上,哑火了。

谁能想到,原本可以很快就能结束的战斗。在这个提前到来的冬天,对士兵们来说,实在是过于残酷。过冬的衣物,枪支弹药,甚至是粮食,似乎都成了漫长的等待。

德军的首领似乎也已经意识到,这次占领莫斯科战役可能会失败,首领也不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这场战争的胜利,况且夺取莫斯科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斯大林从道路以及天气的角度出发,也预示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

三、德军对苏军不构成威胁

虽然从天气的角度来说,苏军更胜一筹?但想必也有不少人会发问,难道领导人加入军营,不会给这场战役带来更混乱的局面吗?斯大林也是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选择留下来,相信他也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指挥官。

在当时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对苏军是不能构成威胁的。首先,斯大林所处的位置当时位于苏联腹地,德军想要进入,想必也要费很多的时间和兵力,那么在时间上也让苏军占据了良好的优势。

因此,斯大林的生命不会受到很大的威胁。除此之外,与苏军正面对抗的队伍,只是德军中比较有实力的一支,但是经过苏军的全力备战,这支很强大的队伍最终也被击败了。

四、上下一心,军民一体的成功

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对时局的把控,当时的莫斯科,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莫斯科的市民自发地组成了工人营、民兵营等。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的反坦克堑壕。拥有着这种后备支援力量,是德国无法比的。

同时苏联的情报机构,通过破解日军的电报发现,当时的日本将自己的对手,成功地对准了美国。因此,朱可夫断定,日本不会在此时发生什么动作。所以,朱可夫从远东调集了大量的部队,用来巩固莫斯科的防御。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和苏军分别扮演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德军代表着经过长途跋涉到异国他乡作战的一群士兵,他们面临的压力以及陌生的状况有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他们取得胜利。而苏军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指挥官的支持,斯大林给了他们很多意志上的支撑,一个异国他乡的军队是很难比得过有领导人陪伴,并且意志坚定的军队。

从莫斯科保卫一战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团结的力量,使苏军用他们的团结和智慧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用鲜血保住了自己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启示(建议):

(1)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机制,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工农业协调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斯大林为何拒绝苏军从基辅撤退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肯定听说过基辅战役。这场战役最终因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议不从基辅撤回西南方面军。那么还过为何斯大林要决绝撤退行动呢?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降解一下吧。

1、乌克兰是苏联主要产粮区,顿涅茨的煤炭,高加索的油田支撑着苏联经济的发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放弃。

2、斯大林对西南方面军并未丧失信心,他还在希望西南方面军牵制德军的进攻态势,让他有时间调整兵力部署,掌握对德作战的主动权,况且西南方面军的一些主要将领也有信心。

3、斯大林对德军的战力估计不足,认为苏军有能力迟滞德军的进攻,并很快就会形成对德军的反攻。

4、斯大林可能还寄希望于只要西南方面军迟滞德军进攻,苏军就有时间调集部队构筑莫斯科和圣.比得堡强大的战防御阵地,从而利用寒冬季节与德作战。

斯大林还可能考虑到别的因素,如西方国家对苏联的信心和援助,稳定民心等等。

但后来看,斯大林的决策弊大于利,西南方面军的5个集团军被歼,65万人被俘是一次重大的惨败,也极大的影响了苏联的声誉和民心,若不是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成功,苏联很可能面临亡国。

而德军,虽然在基辅大获全胜,但失去了夺取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有利时机,并最终丧权辱国。

基辅之战,值得全世界军事专家反复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斯大林的270号命令是什么命令?270号命令内容是什么?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西线战场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到了1941年,希特勒突然间将矛头指向了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300万德国军队兵分三路,入侵苏联的领土。他的闪电战术取得了如期的顺利,他们不断往前线增兵,占领苏联的城市、村庄,直指莫斯科。

自苏联建国以来,苏联人民对于苏联红军寄予了深情的厚爱,他们尊重、热爱苏联红军。然而,此时苏军在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千辆装甲车、猛烈的飞机轮番轰炸时,胆怯了、退却了,像“懦夫”一样做起了逃兵,甚至多达百万红军做了希特勒的俘虏。整个苏联陷入了沉闷、低迷困境。

为了扭转这种节节败退的生死局面,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毅然决然地在1941年8月16日发布了挽救苏联红军、最终也成功挽救苏联的270号命令

270号命令为何拥有如此大的威力?让我们掀开尘封历史的扉页,去拜读一下此项命令的条款:

第一项是关于逃兵认定和判决:“凡是在战斗中投降的指挥官与政治工作者都会被视为逃兵。逃兵的家庭成员将会被逮捕。在叛逃过程中,高一级的指战员和政委有权力就地处决逃兵。”即被俘即是背叛。

第二项是关于部队作战:“陷入敌人包围的各作战单位必须义无反顾的战斗到最后一刻,义无反顾是自己的武器,要在敌后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第三项是关于逃兵结果:“向敌人投降的红军家属将会被剥夺一切享受的国家权利和救助。”

纵观这项命令的总体思想即是:苏军一步不能退,撤退即是背叛,“没有俄国的战俘,只有俄国的叛徒!”

它颁布之后,苏军在战场上再无退路:因为他们知道后退是死,被俘也是死,并且这样的死法不体面,更会牵连后面的殷殷家庭;唯有不断向前,或许还能创造并争取到一线生机。

270号命令是残酷的、冰冷的,要知道在战场上,战俘自战争伊始就存在着,他们不全是贪生怕死之辈,而斯大林将他们直接判定为“死刑”,永无回天之术。

然而它却也为苏联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苏联红军在面对德军进攻时,一改之前的低迷,断了被俘或者后退的“念想”,一个个开始奋勇杀敌,与德军血战到底,这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推动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最终击垮了来犯的德国法西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老兵和德国老兵见面,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全文共 2153 字

+ 加入清单

彼得·胡可豪森,是一名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一名作家,他的作品有改编成电影《K-19:寡妇制造者》。在20世纪末90年代初的时候,胡可豪森参加了一队国际旅行团,在这个团里有着几名70岁左右的德国老人,他们一同随着旅行团前往了伏尔加格勒旅游。而伏尔加格勒就是当年二战期间苏联斯大林格勒。

旅行团的导游来自于伏尔加格勒本地,或许因为她的德语水平,也或许因为她喋喋不休的照本宣科,德国老人们请求胡克豪森充当翻译。他们自我介绍说是一群参加过1943年斯大林格勒的德国老兵,胡克豪森有些惊奇,但愉快的答应了请求。更加令他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前,他们遇到了一群戴着勋章,和德国老人年龄相仿的苏联老兵。

胡克豪森主动和苏联老兵打招呼,他们表现得有一些警惕。胡克豪森注意到他们每个人胸前至少戴着三枚勋章或者奖章,从衣着看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两个人披着哈萨克人的围巾,还有一个戴着中亚地区的毡帽。胡克豪森向他们介绍这群德国人,苏联老兵并没有什么表情。一个德国老兵主动问一个苏联老兵:“您知道这里有可以纪念的地方吗?”,胡克豪森知道他在找埋葬德国兵的地方。

“不知道,我们也是回来看看,1943年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了,你呢,从哪里来?”

“慕尼黑,1943年我们也在这里”,德国老兵回答。

苏联老兵睁大了眼睛,虽然胡克豪森肯定他们怀疑过这些德国人来历,然而一旦确认,每个苏联老兵几乎都侧过了头。双方沉默了片刻,那名苏联老兵问:“你们为什么回来?”。

德国老兵似乎有些拘谨,他连忙回答:“我也不知道,我们只是想回来看看,这里有没有墓地?”。德国老兵边说边用一只手比划着,胡克豪森发现他的另一只袖管是空的。

“我们也没有找到墓地,山坡上的纪念碑上只有部队的番号”,苏联老兵说话时一直盯着德国人的脸,他目睹了50年前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时德国人的惨状,他不理解德国人为什么还有兴趣回来。接着他问德国老兵:“你当时在哪个阵地?”。

德国老兵望了望不远处的伏尔加河,困惑的摇了摇头:“记不清了,这里变化太大了,但肯定距离这里不远,你呢?”。

“我在拖拉机厂的北边地下室里”。苏联老兵指了指伏尔加河的方向接着说:“我们在那里挖了好久,以为你们已经占领了城市”。

“我们没有占领城市,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但拖拉机厂我应该去过,我们带了一些花,你确定这里没有可以纪念的地方吗?”。

(二)

“他们说那座建筑后面有一块墓碑”,苏联老兵指着纪念馆不远处的一座废墟,这座楼作为历史的见证保留了1943年战役时的原状。胡克豪森跟着两群老人向建筑走去,他们前后相隔大约二十米,胡克豪森想象50年前在这个距离,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披着斗篷的苏联士兵和背着背包的德国士兵,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在两群人之间,始终保持对话的苏联老兵和德国老兵走在一起,胡克豪森继续充当他们的翻译。

“你在这里(战斗)了多久?”,苏联老兵问德国老兵

“我不确定,但肯定够久了,那是一场噩梦,非常糟糕的回忆”

“我也一样”,苏联老兵点点头,两个人都沉默了。

这时候导游跟了上来,她继续恪尽职守的介绍沿途的战争遗迹,赞扬苏联士兵为了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用手比划着德军在附近的哪一个阵地被消灭的,她的讲述生动又富有激情,但老人们似乎并不感兴趣。

“我比她更清楚你们在哪里”。苏联老兵凑近德国老兵小声说道。

老兵们走近了那座战役废墟,残垣断壁中散发出一阵阵霉味,除了灰黑色的砖块和一些木材,他们并没有发现墓碑,这时候导游催促老人们赶快离开,她略带命令的口吻激怒了苏联老兵。

“住嘴!你没看到我们正在找东西吗,现在我们总算想到一块去了,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他愤怒的对着导游摇晃着手杖,导游的嘴角抽动着,默默的站到了一边。

德国老兵则表现得小心翼翼,他沉默片刻看了看天空:“这里以前没有这么多鸟吧”。

“是没有很多,不过你记得吗,那时候有一些山鹑,它们的叫声真难听,每次炮击后它们就停在树杈上,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就不害怕”,说完他盯着德国老兵:“你是怎么离开这里的?"。

“那时候我们的飞机会来接伤员,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他们才会来,我的伤比较重,最后几天我躺在战地医院里,其实也不能称作医院,只是在弹坑上面搭一座帐篷,一名军官告诉我们,库尔干附近还有飞机起落,如果有人可以走到那里就能获救,你知道那时候的情况,没几个人能走那么远”。胡克豪森继续翻译,苏联老兵安静的听着。

“我的战友叫沃特,他的伤比我轻一些,他搀着我走到了库尔干机场,我搭上了飞机”。

“那沃特呢”。苏联老兵问。

“他很倒霉,被挤倒了,没有能上飞机,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三)

老兵们始终没有找到传说的墓碑,德国老兵说他在法国见到过许多德国士兵的墓碑,但在这里一个也没有看到,这时候导游接过了话:“您是错的,我们有很多纪念碑,您看那边,广场上的胜利纪念碑,还有山坡上的祖国母亲雕像,她是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

“请不要打扰我们”,苏联老兵打断了她:“我们的确有很多漂亮的纪念碑,高的,矮的,石头的,多边形的,上面刻着伟大的战争和光荣的战役,但有多少石头上刻着士兵们的名字!”。

德国和苏联老兵走进了废墟,他们将那束花放在两块发黑的石头中间。

“为了沃特”。苏联老兵说

“谢谢,为了沃特,也为了你的战友们”。

说罢他们互相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曼施坦因指挥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有没有想过,若是让曼施坦因去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德军做种会在战役中落败吗,并不在保卢斯没有执行向西撤退的命令上,而出与指挥协调问题上。其实就曼施坦因去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若是继续执行者希特勒的固守待援的战术的话,对整个战役一点益处都没有,和保卢斯的处境没有什么区别。

1、一方面,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利并不在保卢斯指挥不力,而是希特勒釜底抽薪。

一些人愿意从主观臆断上来判断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认为德军的失败他要负完全责任,可有没有从当时战场环境和希特勒的指挥层面认真思考一下呢?

保卢斯如果真那么不堪重任,德军统帅部也不会让他担任副总参谋长之职,尤其是希特勒也不会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重任交给他来终裁。从参谋智慧来讲,曼施坦因并不比他高明多少。那么,保卢斯指挥第6集团军如何深陷苏军包围圈的呢?原因还是出在希特勒过多干涉前线指挥上面。

莫斯科战役以后,希特勒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在进攻斯大林格勒过程中,保卢斯除了要执行B集团军群的命令外,希特勒还额外派给他一个联络官,目的就是防止再出现像古德里安那样临阵脱逃的问题。所以,当保卢斯在执行蓝色方案行动中进展顺利,在即将占领斯大林格勒半个城区的情况下,希特勒感到第4装甲集团军在北线是多余的,将它增援到高加索A集团军群去了,这才导致保卢斯孤军突进,落入苏军布设的包围圈。

所以,从指挥层面上讲,即使曼施坦因代替保卢斯,仍然存在他能不能执行希特勒命令的问题,但凭曼施坦因在战场上的综合表现,如果他担任第6集团军指挥官,也是没有抗命的胆量和实力,这一点与保卢斯没有什么差别。

2、另一方面,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需要多少谋略,缺乏的是兵力和补给。

之所以曼施坦因被人们公认为为二战德军的智慧大师,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他起草的“镰刀计划”让德军成功绕过马其诺防线占领了法国;二是他在克里米亚战场没有依靠装甲打击力量打败了苏军,这是他战场封帅的战绩;三是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让德军死里逃生,创造了奇迹,他获得伟大统帅称号。但这些荣誉和智慧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说曼施坦因没有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人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发起“天王星行动”时,曼施坦因不也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参与救援行动了吗?结果怎么样,同样是无功而返,要不是他撤退得快,差点落入苏军包围圈。

所以,对德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他们是从顶层设计上出了问题。比方说,从蓝色方案计划来看,把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战斗群,本身就为兵力分散埋下了伏笔,而中途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撤走,等于给保卢斯釜底抽了薪。更要命的是,当曼施坦因组建部队营救时,希特勒又命令保卢斯固守待援,既要德军守住既有占领地,还想借曼施坦因的救援力量重新发起进攻占领斯大林格勒,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因此,当曼施坦因发起冬季风暴救援行动时,在最关键时期,他多么希望希特勒再给他两个装甲师,以缓解前线紧张局面,可希特勒并没重视他这一块,而将6个装甲师的预备队派到了勒热夫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这不明显考验曼施坦因的能力吗?

3结语:从上面分析看出,曼施坦因并不是神也需要有米才能下锅,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讲,德军缺乏的并不是谁能不能指挥和会不会指挥的问题,保卢斯为什么不执行曼施坦因的突围命令?是包围圈中100多辆坦克没有燃油,近30万士兵没有补给无法动弹,这才是德军没有打赢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这位喵星人长得和斯大林如此相像!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挪威的猫喵喵·瑟帕林已经成为网络名人。

23岁的挪威学生安妮·苏菲买下了这只猫,因为她喜欢它的胡子。最近,安妮在网上发布了一张猫的照片,引起了网民的狂热。来自挪威奥斯陆的猫喵喵弗·斯大林舒服地坐在主人的沙发上,仿佛在想象苏联觊觎全球霸权以“统治”当今所有的网络媒体。

23岁的安妮·索菲给这只猫取名为喵瑟夫·斯大林,发现它和约瑟夫·斯大林非常相似。

根据主人安妮·索菲和她的男朋友丹对斯大林的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的猫长得很像前苏联独裁者斯大林,并给它取名为喵瑟夫·斯大林。最近几天,他们可爱的猫在网上引起了一股猫热,吸引了近9000名Instagram粉丝。安妮·苏菲说:“我注册Instagram纯粹是为了娱乐,我放了我们的猫宝宝,只是因为它很有趣。我没想到这些追随者会这么想。2013年5月,当我在日本学习的时候,我在挪威的一个网站上找到了斯大林。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脸和胡子时,我爱上了这只可爱的猫!这是我从它的前主人那里得到的一张照片。它总是有一种沾沾自喜的表情。它的脸是如此不同,我真的不能阻止它!”

喵星人现在有9000名Instagram追随者。

安妮·苏菲14岁时开始说服父母同意收养野猫。从那以后,她对猫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她认为猫甚至让她的生活更加轻松舒适。“在我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我把史达林和他的小伙伴都灵带了回来。当然,这也发生在斯大林大到可以离开母亲之后。当我们把它带回家时,它真的是一个混蛋!它做了我们不想让它做的一切,从厨房偷食物,撕毁我们的家具。我记得有一次,我把母亲的相框放在一个很高的柜子上,但斯大林设法爬上去,毫无同情地毁掉了照片。它的行为实际上和它的名字一样。现在它已经逐渐长大了。幸运的是,它不像以前那样不守规矩了。斯大林现在享受他的待遇,已经变成了一只吸引人们注意的小家猫。”

这位网民开玩笑说,“我是斯大林,但你也可以叫我喵约瑟夫。”

猫科动物网络catsthatlooklikehitler.com长期以来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些有趣的猫。

安妮出于无聊,最初在Instagram上发布了斯大林的照片。出乎意料的是,这份出版物吸引了近9000人的关注。尽管斯大林在她还是一只小猫的时候总是保持着“高度冷漠”的态度,安妮说她总是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主人。当安妮回忆起与斯大林的过去时,不禁笑了,“它会追着我们,悄悄靠近我们。当我们弯腰责备它时,它会打在你的脸上和头发上。斯大林真的不容易对付!然而,我们也收到了许多批评,说我们不应该给猫起这样的名字,也不应该开玩笑。作为回应,我想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命名猫来冒犯任何人。我们不是第一个给猫起这样名字的人,我们这样做也不是为了恶意模仿斯大林。我们只是想让我们可爱的猫给玩Instagram和Facebook的人带来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斯大林格勒有着什么意义?为何希特勒与斯大林都要拿下此处?

全文共 4860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格勒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坐落在伏尔加河南部弯曲处的一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格勒爆发了一场最为血腥的争夺战。德国的第六集团军从最初的包围城市一直到被“城市”围攻。但是希特勒却禁止让第六集团军撤退,而这似乎也演变成为了希特勒与斯大林的个人恩怨了。那么这座城市对于希特勒与斯大林而言究竟有何意义呢?一、从围攻到被围攻的第六集团军

1942年7月,德军开始对苏联,位于伏尔加河南部的城市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那个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战争狂人—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宣扬要将斯大林格勒从地球上抹掉,他志在必得,坚信德军能够彻底的毁灭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

负责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是,德军南部军群下属的,德军第六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共有14个师组成,总共27万名德军官兵。拥有大约3000门各型火炮和迫击炮,700辆坦克。他们由德军名将保卢斯指挥,在1941年曾参加了基辅战役,击败了基尔波诺斯率领的第37集团军。后来又在哈尔科夫给了苏联元帅—铁木辛哥一记重拳,打的苏军蒙头转向损失惨重。

并且第六集团军还得了冯·里希特霍芬指挥的,拥有1200架作战飞机的,德国第四航空舰队的支援。可以说,德军进攻部队是一支精锐部队,官兵作战经验丰富,勇猛凶狠。因此他们就成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不二人选,希特勒想要他们像一群恶狼一般,横扫俄罗斯的南部草原。

而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当面之敌,恰巧就是之前被保卢斯,克莱斯勒和霍特联手,打的满头是包的苏军头号大光头—铁木辛哥元帅和赫鲁晓夫。

他们两人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苏军第62军,第63军,第64军,以及后备第21军,第28军,第38军,第57军。总计16万人,22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400多辆坦克。而紧急调来支援作战的第8航空军也只有454架作战飞机,而防空军也仅仅只有大约210架作战飞机,其中还有超过半数是攻击机和轰炸机。

而苏军的地面部队,第62军参加过图拉保卫战,第64军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第63军部分官兵参加过罗斯托夫反击战,第21军参加过斯摩棱斯克战役,第28军参加过摩尔曼斯克战役,第38军参加过基辅战役,第57军参加过哈尔科夫战役,他们同样经历了一系列的恶战,老兵减员严重,新兵过多。

当然,德军统帅部也没有真的天真到,以为这些久经沙场的苏军部队,可能一触即溃。同时41年末的战斗中证明,苏军并非一点反击能力没有,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苏军就会立刻展开反包围战术,试图歼灭德军部队。因此德军统帅部还特意调来了一些擅长防御作战的部队,加强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

战斗从42年的8月开始打响,在一开始,苏军所面对的不单单是德军步兵的进攻。德国空军平均每天,对城市空袭将近2000架次,这些法西斯匪徒投下了大量的燃烧弹,几乎将城市变成了一座废墟,给苏联军民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即使如此,苏联军民并没有动摇,苏军部队源源不断增援城市,并在废墟中与德军争夺每一块瓦片,每一块砖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马马耶夫岗高地完全陷入了火海,指挥保卫制高点的崔可夫将军带着他的警卫连投入了战斗。

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942年末,朱可夫发动了天王星行动和土星行动,将德军第六集团军团团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并挫败了德国名将曼斯坦因发动的反击。并在1943年2月将保卢斯元帅在内24名德军高级将帅,以及大约10万德军俘虏。而在苏军形成合围前,保卢斯就曾经多次致电希特勒,希望他能够允许第六集团军后退,避免遭到苏军合围的命运。而在后来,保卢斯的突围请求也同样被希特勒拒绝了。二、希特勒为执着于斯大林格勒

那么希特勒为何拒绝同意保卢斯带领第六集团军撤退,或者突围呢?这就得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本身的历史来说了。

这座城市本来的名字叫做察里津格勒,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斯拉夫城市。早在中世纪时期,这里还只是一座由哥萨克人和伏尔加鞑靼人建立的小镇,但是它所处正好位于伏尔加河南部弯曲处,是连接伊芙丽亚河和顿河支流的交汇处,同时由此向东南航行可以进入里海,向西南航行可以进入黑海,是重要的漕运经济枢纽。

而到了19世纪,沙皇俄国开始大修铁路,这座小镇也随着铁路的兴起,而发展成了城市。成为了俄罗斯伏尔加大草原,贯通东西南北的铁路和漕运枢纽,可以说是控制着战略要地。同时沙皇俄国也在逐步的兴建工业,因此在察里津格勒兴建起了内河驳船工厂和冶金厂,火炮工厂。

当俄国内战结束以后,苏联将察里津格勒更名为斯大林格勒。同时在这座城市里大兴土木,扩建了原有的工业,同时增设了拖拉机厂,全新的造船厂和全新的冶金厂,轻重武器工厂。

使得斯大林格勒一跃成为了一座发达的工业城市,并且随着铁路规模和漕运规模的扩大,这里也成为了链接高加索地区,并贯通苏联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运输周转站,来自高加索的石油和矿石,经过这里远远不断的被运往苏联各地。

另外随着拖拉机厂规模的扩大,苏联开始在这里组织生产坦克,到了1940年的时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已经一跃成为了苏联名列前茅的重工业企业,占据苏联拖拉机和坦克工业的近1/3产能。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作为重工业中心,铁路和漕运交通枢纽的斯大林格勒,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更不用说,既然是连通高加索的交通枢纽,那么苏联的军队也就可以通过这里,源源不断的向高加索运送兵力和物资了。

因此只要截断了斯大林格勒的交通线,也就意味着苏联位于伏尔加河南部地区的交通彻底瘫痪了,南方军群向高加索发动的攻势,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那个充满了野心的希特勒,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才决定对斯大林格勒发动进攻。而在最初的进攻计划中,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本来是一次牵制性的行动,即使无法夺取城市,瘫痪苏联的伏尔加河交通枢纽。

德军也可以在这里通过武力,削减苏联的运输力量,并将苏联军队牢牢的牵制在这里。而苏联为了巩固这条交通命脉,自然就无法抽调兵力用于加强高加索方向的防御力量。

而这个牵制和截断伏尔加河接通枢纽的策略,原本就是希特勒亲自参与制订的。但是当战斗打响以后,就演变成了他和斯大林的私人恩怨了。因此在第六集团军出现被合围可能的时候,希特勒拒绝下发撤退命令。

同时由于德军在41年,击败了苏军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发动的反击。尤其是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希特勒坚决不允许德军后退的命令,使得德军成功稳住了脚,击退了朱可夫的反击。

而在1942年的哈尔科夫和德米扬斯克和霍尔姆,德军也破解了苏军的包围行动。尤其是在德米扬斯克和霍尔姆,德军通过空投物资,内外配合的方式,不但打破了苏军的包围。还反包围了许多小股苏军部队,给苏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

另一方面,如果第六集团军后退,那么也就意味着苏军成功在,伏尔加河南部地区稳住了阵线,并逐渐的占据主动权。如果伏尔加河交通线恢复通畅,德军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希特勒寄希望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如法炮制反包围作战的胜利,再一次创造奇迹击败苏军。三、第六集团军是如何无力回天的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希特勒不同意撤退,那么保卢斯和第六集团军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无力回天地步的呢?

这要从战斗开始说起,在42年8月23日的时候,保卢斯命令手下的第14装甲师,对斯大林格勒西北部的古穆拉克火车站,及其北部湿地地区实施攻击。只要夺取了这里,就可以控制城市北部的交通枢纽,同时这里直面斯大林格勒北部的一堆工人村建筑群,在它们的后面就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因此只要接下来打穿了一堆工人村,就能够占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另外,对这里实施攻击的另一个原因是,铁木辛哥在之前派遣了一支苏军部队,从火车站北部的湿地实施了登陆(这处湿地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建而消失了),这里恰好是德军的进攻盲区。但这样一来,就对进攻火车站的德军,形成了侧翼威胁,因此想要夺取火车站,就要同时将这股苏军赶下水。

这场战斗中,德军在火车站方向上打的很成功,他们消灭了驻守在火车站苏军士兵和武装工人以及民兵,此外还消灭了防空战绩卓著的苏军第1077防空炮团所属的第85防空炮营。该营由75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兵组成,在这次战斗中,她们击落了14架德国飞机,击毁了33辆德军坦克。但是她们也在这次战斗中,几乎死伤殆尽,只有几人成功的突出重围。而那些俘虏则被德军虐待后杀害。

第14装甲师的冯·威特斯海姆将军,呵斥了手下士兵们的行为。并亲自检查了那种阵亡苏军官兵和武装工人的尸体,这让他非常吃惊,这些人很多都是年轻的女性和满手老茧的工人,那些被从坦克残骸里拖出来的尸体,也有很多都是工人。还有很多人是民兵,他们连统一的制服都没有,这些人在战斗中不曾后退,一直战斗到死亡。

受到了极大震撼的冯·威瑟斯海姆将军,立刻赶到了保卢斯的指挥部,并向保卢斯报告了火车站北部的战斗情况。请求保卢斯不要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继续攻击斯大林格勒,现在挡在他们面前的不是苏军,也不是苏联人,而是城市本身的意志。如果在这里耗下去,第六集团军很可能会遭受沉重的打击,甚至失败。

可是随着冯·威瑟斯海姆将军,一同抵达保卢斯司令部的还有,第14装甲师一部在北部湿地进攻失利的消息。德军的坦克在湿地中,遭到了苏军轻步兵的群殴,损失惨重。因此保卢斯认为冯·威瑟斯海姆,是因为战斗过于惨重出现了失败情绪,将他撤职了。

当然这还不能够表明保卢斯就一定会失败,因为仅仅是损失了几十辆坦克而已,尽管没有消灭北部湿地的苏军,但是德军依然占有技术兵器的数量优势,保卢斯还想把战斗继续打下去,因此他没有选择向后来的曼斯坦因那样,关闭电台先斩后奏的撤退。

战斗到了9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变成了和苏军争夺每一块瓦片,每一块砖头了。德军对马马耶夫岗高地实施了猛烈的轰炸,投掷了大量的燃烧弹,即使如此,苏军也没有撤退,更没有把制高点让给德军。对德军而言,更糟糕的是,朱可夫接替了苏军的指挥权。

苏军的狙击手们也开始在瓦砾中狩猎德国的军官,战斗彻底的陷入了焦灼状态。同时伏尔加内河舰队和来自黑海方向的海军步兵也投入了战斗,他们在柳得尼克夫岛配合陆军将士们,给德军进攻部队造成了多大40%的战斗减员。

随着11月的到来,气温开始明显下降,11月9日的时候,温度竟然下降到了零下18°,伏尔加河也开始结冰。而在10月下旬的时候,苏军增援部队已经在罗科索夫斯基和卡图科夫两位猛将的带领下,从南北两路,对位于德国第六集团军两翼的仆从国部队实施了攻击。

此时第六集团军的高级将领们已经发觉不对劲了,并多次要求保卢斯进行后退。但是保卢斯在通电请示了希特勒以后,被希特勒严词拒绝。因此保卢斯选择了继续维持德军的阵线,等待希特勒承诺的增援部队。

十天以后,也就是11月19日,苏军发动了天王星行动,并击溃了位于第六集团军侧翼的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从而合围了第六集团军。

此时保卢斯终于想要突围了,但他还是多次致电希特勒,想要希特勒下达突围命令,但依然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希特勒仍然在幻想着创造一次包围圈中心开花的奇迹,搬回战局。

但是希特勒和保卢斯都没有想到,之前德军在9月进攻高加索的战斗中失利,苏军已经在高加索稳定了局势,并开始发动反击。而第六集团军本来就是负责为德军进攻高加索打掩护的,结果希特勒拒绝让第六集团军撤退,逼着他们死磕斯大林格勒,这一下就成了本末倒置了。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面对苏军向顿河罗斯托夫方向实施的反击,希特勒和军官团无法接受A集团军和克莱斯勒装甲集团军覆灭的风险,因此牺牲了第六集团军,保障A集团军和克莱斯勒装甲集团军的后退路线。

随着苏军在42年末发动土星行动,曼斯坦因的解围行动也彻底的失败了,还在坚持执行战争狂人希特勒命令的第六集团军,彻底的失去了全部希望。

当初满怀雄心壮志,对希特勒画的大饼充满了信心的德军士兵们。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和大雪,以及四面八方传来的苏军呼喊声中。他们终于开始思考,希特勒到底做了什么?纳粹做了什么?自己又做了什么?结语

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覆灭,法西斯纳粹德国逐渐的失去了战争主动权。人类也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迈出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使用了什么“怪招”耗死了德军?

全文共 252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大家肯定就会想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当时决定苏联存亡的一个重要战役之一,所以因此斯大林格勒的战役进行的也是非常非常的血腥残酷的。这场战役最终是以苏联人的胜利而结束,然而苏联人对于这场战斗来说,纯粹就是将德军给耗死了,为何这么说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一一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

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在即将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苏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负责支援。

1942年1月,苏军在战前存下来的那15000辆坦克,2万架飞机包括那500万军队全报销了。1942年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组建的苏军提供武器装备,特别是重武器。

在苏军高层意识到只有靠投入数量来压倒德军后,苏军下一步要做的是:提高武器产量。苏军统帅部认识到,人多打不过德国军队,得靠武器装备的数量来压倒德军。

苏联在那一年生产的飞机坦克大炮居然是德军的3倍。苏联重工业根本比不上德军,苏军为取得数量优势,简化了生产工艺。比如,飞机用木头作机身(金属不够),飞机发动机只能飞十几个小时(为了生产的更多),坦克里的部件能减就减,只要能开炮能开动能挨几发炮弹就行。

但有一条,作战效能不能减。所以苏联的武器比德军武器简陋多了,可数量上去了。这数量上的优势却意外适应苏德战场上的大作战大损耗的特点。苏军飞机只能飞十几个小时,可在苏德战场上,一半以上的苏军飞机在飞完这十几个小时前就被击落了。

这几个小聪明对苏联战胜德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办法损了点,土了点,可当时的德国就是想不到,直呼跟苏军这样打真“耗不起”。

苏军坦克在出工厂上战场后就得挨德军的炮弹,(德军射击水平比红军高)一路打一路修。10万辆坦克自行炮保证了红军能横扫德军而不怕德军给己方造成的损失。所以造得再好的飞机坦克在苏德战场上都得经得起损耗。

苏联用这种简化生产工艺以便提高产量的办法,确是战争史上的创举。后果是,德军不得不与比自方多几倍的苏军坦克飞机作战。有经验的飞行员坦克组成员在与苏军作战中虽成绩显著,但损失却越来越大,当超出德军承受力时,德军就走下坡路了。

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并且由于一天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苏军还尝试把122和155毫米大炮架到坦克底盘上。当反坦克武器使用。这正是个惊人的创举。德军虽也将这种口径的大炮装上坦克底盘,但并不多见,因为这种自行炮打坦克当时不被看好。苏军偏偏非要大规模的装备这种自行火炮以对付德军的重型坦克。

事实证明,这完全正确。苏军坦克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突破敌方阵地,进入敌后,但不是与德军的坦克作战,而是破坏敌后方交通线,除非德军坦克集团逼上来。

在1943年后期,这种战法是对的。苏军的坦克部队当时还不够强大。与德军坦克相遇是要付出代价的,苏军连这个代价都不愿承受,直接找敌后勤部队交战,德军坦克部队虽强,没油没炮弹也只能成活靶子。

德军坦克部队的反击,总是向苏军的突破口发起进攻。苏军的大口径自行炮进攻力不行,(自行炮本来就是提供火力支援的)但防守起来却相当轻松。122和152毫米大炮能在德军重型坦克炮的射程之外消灭敌任何型号的坦克(现在也没有任何一辆坦克能经得住152炮弹),这使德军的坦克往往损失惨重。苏军依靠这种策略将德军拖入死亡冬季。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的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瓦杜丁中将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并得到空军第2,第17集团军支援。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联红军突破。

1942年12月12日,按照希特勒的指令,德军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

至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己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联红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12月27日,苏联红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了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赫鲁晓夫为何被斯大林用烟斗敲脑袋?一场败仗葬送35万苏军

全文共 1319 字

+ 加入清单

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前苏联的领导人之一,曾在俄罗斯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赫鲁晓夫就已经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了。在二战期间,他曾经以苏军政委的身份参与到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当中。在赫鲁晓夫晚年的时候,他很喜欢提及当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库尔斯克战役以及第聂伯河战役中的丰功伟业。不过他对自己自己亲生经历的一场败仗却不怎么爱提起,这就是发生于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进攻作战,这是苏联在1942年期间最大的一次惨败。

1942年春,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结束,苏军在雪地和泥泞中在莫斯科接近地击退了德国入侵者,并发起了宏大反攻。但苏军显然也没有能力彻底击垮德军。因为春季融雪道路难行,再加上前一阶段双方伤亡过于惨重,战场进入了短暂的平静期。

对于苏军来说,形势仍然危机。那么在接下来作战中,到底应该是选择防御还是继续进攻呢?朱可夫等将领向斯大林建议称,苏军力量仍不足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应该以防御消耗德军,积累决战兵团。但西南战略方向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却受到冬季反攻胜利的鼓舞,提出应该继续进攻,并拍胸脯向斯大林保证肯定能赢。赫鲁晓夫当时是西南战略方向兼西南方面军政委,他很清楚斯大林急于消灭德军、打出一场歼灭战的心情,所以也大力支持铁木辛哥的计划。

这个计划试图用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一部,利用冬季反攻占领的一块突出部,向盘踞在哈尔科夫的德军第6集团军发起向心突击,并最终合围、歼灭德军重兵集团,解放哈尔科夫,向乌克兰纵深地区发展胜利,彻底打垮德军在东线南部的战略布势。不过铁木辛哥和赫鲁晓夫没想到,德军即将在相关地区发起新的进攻作战,并集结了大量坦克部队,力量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

1942年5月12日,苏军发起进攻,很快陷入了困境。很多部队是新组建的,缺乏经验和协同能力。指挥员同样缺乏经验,坦克部队投入战场的时机很不合适。而德军仅凭借少量部队就严重迟滞了苏军的进攻。位于南面的德军装甲第1集团军的部队则快速北上发起凌厉反击,与第6集团军南北对进,19日切断了苏军的突破口!苏军3个集团军主力和大量加强部队就这样被包了饺子。苏军本来想利用一次进攻合围德军,谁知道角色对调,自己沦为了猎物。

1941年夏秋大溃败的局面再次出现了,35万苏军被歼灭。俘虏的队伍再次充满了整个草原。第57集团军司令员、政委、参谋长和其他高级军官全部牺牲,第9集团军副司令、参谋长牺牲,西南方面军副司令也倒在了突围的路上……在整个1942年,这是苏军最大的惨败。

在后方指挥的铁木辛哥、赫鲁晓夫倒不至于面临敌人的威胁,但他们必须为惨败负责!被召回莫斯科的铁木辛哥、赫鲁晓夫遭到痛斥。如果说铁木辛哥好歹过去有过不少战功,斯大林给他留了些面子的话,赫鲁晓夫就没这个运气了。

斯大林拿着自己标志性的烟斗,对着赫鲁晓夫的头狠狠地敲了几下,“你应该清楚你的所作所为,我们完全可以审判并且枪毙你!”赫鲁晓夫被吓得不轻,当场痛哭了起来(这些细节是斯大林去世后当年的警卫员回忆的),希望饶自己一命。不过当时正是危难时刻,斯大林不会对高级军官大开杀戒——虽然赫鲁晓夫和铁木辛哥的败仗的确是够枪毙了的。最终,赫鲁晓夫被降了一级,担任方面军政委,并参与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波兰国父毕苏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畏惧三分?

全文共 3903 字

+ 加入清单

约瑟夫·毕苏斯基,说起这个名字,估计很多朋友们都不是很熟悉,但是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苏联领袖斯大林畏惧三分。作为波兰国父,毕苏斯基是一个心思极为缜密,头似钢铁的波兰好汉,他是波兰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以及政治家。他在波兰复活之后周旋于各国之间,却从不让步。在他的带领下,波兰的工业和经济迅速振兴,波兰的领土也陆续回到了波兰的控制下,直到毕苏斯基去世时,波兰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六强国。

1.英雄好汉初次登场

1867年12月5日,一名男孩降生在位于沙皇俄国的组洛夫村毕苏斯基庄园里,他的名字叫做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波兰国父毕苏斯基。虽然约瑟夫的父亲约瑟夫·文森特·彼得·毕苏斯基折服于俄国沙皇的恐怖权威之下,但是作为一名古老的立陶宛贵族,老毕苏斯基心中效忠的是伟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

也许有人会问毕苏斯基家不是波兰贵族吗?事情是这样的,毕苏斯基家族起源于13世纪的立陶宛,是维尔纽斯市毕尔苏代村的统治者。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以后,毕苏斯基家族接受了波兰文化,所以说毕苏斯基家族是古老的立陶宛贵族。

毕苏斯基家族在历史上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东征西讨,并参加了二次对抗日耳曼和东斯拉夫人的战争,是响当当的武勋贵族。因此老毕苏斯基从小就给儿子灌输要反抗沙皇统治,重建伟大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思想,这后来也成为了毕苏斯基毕生追求的夙愿。

很快小毕苏斯基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他的老父亲将他送进了维尔纽斯的一所俄罗斯学校。在这所学校中约瑟夫·毕苏斯基结识了费力克斯·捷尔任斯基,两人都对沙皇的统治深恶痛绝,但最终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

1885年毕苏斯基进入了著名的哈尔科夫大学就读于医学系,也就是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到政治并参加各种党派活动,因此他曾遭到过多次逮捕和警告处分。1887年,约瑟夫·毕苏斯基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和哥哥罗尼斯瓦夫·毕苏斯基参加了亚历山大·乌

里扬诺夫组织的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行动。

行动失败以后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被判处死刑,而毕苏斯基兄弟原本也应该是被判处死刑,但沙皇对二人法外开恩,将罗尼斯瓦夫改为在萨哈林气象站服务15年,而约瑟夫毕苏斯基则在西伯利亚的基轮斯克镇服劳役5年。

1892年刑满释放后的约瑟夫·毕苏斯基定居在下诺夫哥罗德并参加了一个波兰复国组织,这一时期毕苏斯基与波兰某社会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他还组织出版了立陶宛工人报。然而两年后该组织的高层被沙皇的秘密特工逮捕,组织里论资历和能力适合担任领导工作的只有毕苏斯基了,于是他就成了该党派的主要负责人。

1896年5月毕苏斯基参加了第二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成功当选了波兰某社会党委员,此后他开始探索将社会运动与民族意识相结合的道路并试图以此引导所有波兰人反抗沙皇的统治。当日俄战争爆发后,毕苏斯基开始领导波兰民族分子和波兰社会主义者组织游击队反抗沙皇的统治,他还和日本情报机关建立了联系并为日本提供俄军情报。

2.为波兰战斗的铁骨汉子

1904年,毕苏斯基在华沙组织起了铁道游击队,他们炸毁铁路,夺取沙俄的货运列车,同时毕苏斯基的组织还在克拉科夫建立了一所军事学校培养游击战和军事指挥人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毕苏斯基和他的组织参加了奥匈帝国军队,隶属于加利西亚集团军和德军一同对抗沙俄军队。

1914年当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军队进入俄国控制的波兰领土一侧时,毕苏斯基公开发表了演讲,呼吁波兰人起来反抗沙俄的统治,并阐述了他的理论,他认为想要想要击败俄国,就必须团结在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为核心的军事同盟中,同时他还宣布亲自担任波兰军团的指挥官。

德国虽然支持毕苏斯基反对沙皇俄国,但是德国并不打算允许波兰复活,贪婪的威廉二世和容克贵族们支持毕苏斯基的目的是想要找个适当的时机吞并另一半波兰领土。当毕苏斯基发现德国人的阴谋以后,他立刻从德国扶持的波兰傀儡政府中辞职,并下令全体波兰人不得宣誓效忠德国或者奥匈帝国,结果波兰军团解散。毕苏斯基被德国囚禁在了玛格德堡中,此举使得毕苏斯基在波兰人中的威望疯狂增加。

1918年毕苏斯基对威廉二世虚以为蛇表面上宣誓效忠威廉二世而被释放,随后毕苏斯基前往波兰并在议会斗争中大获全胜成为了波兰元首。不久毕苏斯基会见了昔日反俄斗争的波兰某社会党同伴们,毕苏斯基告诉他们不要此行是来道别的并寒暄道:“从现在起,我们不再是同志了,我将从社会运动的列车上离开,你们可以选择前往最后一站,但现在扔我们来最后叙一次旧。”

11天后毕苏斯基定制了全新的波兰法律,大力倡导建设波兰国家企业和学校,培养波兰自己的科研人才,制定了保证人民权益的一系列法律,他再一次使得自己得到了无数波兰人的支持。同时毕苏斯基还宣布任何党派只要宣誓效忠波兰放弃武力并参加议会就会受到他的保护,反之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与波兰接壤的乌克兰在18年11月爆发了战乱,前奥匈帝国的威廉大公率领他的军团建立了乌克兰民族国家,此举引发了乌克兰境内尤其是居住于乌克兰西部的波兰人的强烈不满。在波兰人看来,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王室法理或者民族角度来说,奥匈帝国的余孽也不配自称拥有乌克兰的主权,除了俄罗斯没有第二个配合波兰叫板的,于是波兰人和乌克兰武装发生了冲突。

毕苏斯基立刻派出了波兰团前往乌克兰境内保护波兰裔居民,同时也为了重建伟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走出了第一步。波兰军团总共拥有6万人,装备了120辆坦克,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了威廉大公的武装力量并占领了乌克兰西部地区。毕苏斯基在列强介入的辩论会上列力排众议,举了种种证据证明了波兰对乌克兰的合法主权诉求,使得英法等国默许了波兰对乌克兰西部的控制。

虽然此后英法扶持捷克斯洛伐克从背后狠狠的捅了波兰一刀,但毕苏斯基决定先壮大波兰再找捷克斯洛伐克算账。他将下一个目标定向了自己的老家—立陶宛,由于此时苏军和干涉军正在激战,毕苏斯基也以支持俄军的名义派出了波兰军团,其中波兰的北路军团进入了立陶宛境内并将苏军和俄军以及立陶宛军绑在一起打,波兰军的目的很明确,占领立陶宛,重建波兰—立陶宛联邦。

3.带领波兰走向荣耀

19年的时候,毕苏斯基指挥波兰大军先后占领了基辅和明斯克,并继续向第聂伯河东部前进。同时波兰军也占领了近半立陶宛领土,逼的立陶宛只能向苏军寻求帮助,而毕苏斯基则在国际上公开了立陶宛向苏军寻求帮助的事情,并质疑立陶宛是否要与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及波兰为敌。同时他还拿出了一份资料证明苏军试图占领立陶宛,并要求苏军如果不想面对更多的干涉军,那就立刻缴械退出立陶宛。

1920年图哈切夫斯基率领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击退了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叛军的波兰军队,随后率领大军进攻波兰本土。乍一看波兰似乎已经处于了失败的边缘,无数人开始抨击毕苏斯基。但毕苏斯基早在图哈切夫斯基发动反击前就迅速收缩兵力,力图避免波兰军团遭到苏军追击围歼,同时他还下令波兰进入总动员并在维斯瓦河沿线构筑防御抵抗苏军。

毕苏斯基的防御计划很简单,以华沙为核心围绕维斯瓦河构筑防御阵地消耗苏军,他在手中握着多达3个骑兵军团的预备力量,总共装备有120辆坦克和700余辆装甲车及临时装甲车。但他并没有一早将这支部队投入战斗,他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对图哈切夫斯基来一个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作战计划是在比亚维斯托克和卢布林方向上发动一次全线进攻,以不间断的进攻驱赶波兰军队向维斯瓦河方向撤退,并最终在马佐舍夫将陷入疲惫的波兰军团包围,一举消灭波兰主力部队并占领华沙并在后续占领整个波兰。

毕苏斯基敏锐的察觉到了苏军后勤运输的苦难,同时苏军也缺乏足够的航空与地面机械化作战力量,因此毕苏斯基下令波兰无线电侦听部门对苏军电台实施干扰,同时命令波兰航空兵对维斯瓦河沿线苏军可能部署指挥部的区域以及后勤路线实施空袭,打乱苏军的指挥。并等待苏军陷入混乱疲敝之时,利用手里的骑兵军团对图哈切夫斯基的主力来一次两翼侧击打破图哈切夫斯基的计划,迫使苏军后退。

最终的战役结果也正如毕苏斯基所预料那样,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军陷入了通讯瘫痪和疲惫的状态,波兰骑兵军团和机械化部队发动的侧翼打击成了压倒图哈切夫斯基心态也是压倒苏军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波兰军队的侧翼穿插和全线反击,图哈切夫斯基大军的已经陷入了全面崩溃的危险之中。即使关键时刻布琼尼率领第一骑兵军阻击波兰追兵,数据仍然阵亡了2.5万名士兵,被俘11.5万,另有近1万人失踪。

8月23日,波兰军队“收复”布列斯特,哥罗德诺,比亚维斯托克,罗夫诺和捷尔诺波尔地区,同时毕苏斯基派去立陶宛的谈判团也成功的“收复”维尔纽斯。次年在毕苏斯基的操作和周旋下,波兰又“收复”了上西里西亚地区一半的领土并得到了当地众多的矿藏和冶金工厂,使得波兰一跃成为了20年代欧洲前6大冶金国家之一。

此后在毕苏斯基的带领下,波兰引进了更多的工业设备,还引进了众多的军事装备生产线,包括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81毫米迫击炮,施耐德75毫米野战炮,105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的生产线。除此之外波兰还引进了美国勃朗宁轻重机枪和37毫米战防炮生产线,瑞典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生产线。以及英国维克斯运输车和坦克生产线,意大利的菲亚特卡车生产线。

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波兰一跃成为了世界第六陆军强国,直到毕苏斯基去世前,就连德国的希特勒和苏联的斯大林都惧让波兰三分,甚至于希特勒还参加了毕苏斯基的葬礼。

4.结语

波兰的强大完全依靠毕苏斯基这个希斯拉夫大胡子一人在掌控全局,他将波兰强行拔高成了世界第六陆军强国,而在他去世之后,波兰后继无人,最终走向了覆灭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