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驱不入的意思【推荐2篇】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立春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吗?下面问学吧小编为您介绍立春的相关知识。

浏览

1780

文章

2

篇1:长驱大进什么意思?长驱大进典故介绍

全文共 1532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被杀后,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兵讨伐东吴,虽然孙权派出使者求和,但刘备并没有答应。此后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的进攻,222年刘备派黄权督江北水军,自己亲自率领陆军,结果在夷陵一战中蜀军惨败给了吴军,刘备只能退至永安。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长驱大进”,就和夷陵之战有关,这场战役也直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黄权和曹丕。原文如下:

却说先主于猇亭尽驱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境。黄权谏曰:“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先主曰:“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众官苦谏,先主不从。遂分兵两路:命黄权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诸军,夹江分立营寨,以图进取。细作探知,连夜报知魏主,言蜀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黄权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余里,不知何意。

魏主闻之,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群臣请问其故。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旬日之内,消息必至矣。”群臣犹未信,皆请拨兵备之。魏主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军出濡须,曹休督一军出洞口,曹真督一军出南郡。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了给关羽复仇,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东征孙权。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刘备大军进展顺利,很快便挺进至夷陵一线。此时,黄权提出由自己率领的水军作为前部,刘备坐镇后方,这样可以保障刘备的安全。不过,黄权的这一建议却遭刘备拒绝。刘备下令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黄权统帅,负责江北地区。自己则率主力驻扎南岸,联营七百里。当曹丕得知刘备这一部署时,断言刘备必将战败,并下令曹魏大军做好入侵东吴的准备。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长驱大进”, 意为军队迅速向远方进军。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刘备对于黄权的安排,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黄权传》载,在夷陵之战开打之后,黄权向刘备提出:“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不过,这个比较稳妥的方案却遭到刘备的拒绝,刘备决定让黄权都督江北的军队防备曹魏的偷袭,自己亲率主力驻扎南岸。这一决定的最终结果不但令刘备兵败夷陵险些丧命,而且令黄权的退路被截断,无法撤回益州,只得投降曹魏。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备连营七百里,也是历史的真实。《三国志陆逊传传》载:“(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这一部署也成了刘备后来惨败夷陵的关键原因。等刘备连营七百里的消息传到曹魏后,就连一向不懂军事的魏文帝曹丕都觉得不可思议。《三国志文帝纪》载,曹丕对群臣表示:“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意思是说刘备不懂军事,连营七百里。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艰险阻塞等处安营的军队,一定会被敌人打败,这是兵家大忌。

既然曹丕都能看出连营七百里是败招,征战多年的刘备为何却没有发现自己这一部署的巨大隐患呢?这与刘备的错误判断有关。在刘备看来,连营七百里的好处在于各营寨可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过,刘备的致命失误在于他千算万算,就是没有将当时面临的特殊气候算进去。时值天气酷热的六月份,陆逊恰巧利用了这一特殊的气候特点,及时采用火攻,一举击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最后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驱径入什么意思?长驱径入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当年进攻襄樊,水淹七军还擒于禁斩庞德,一路势不可挡。这时候徐晃站了出来,挡住了关羽势如破竹的攻势,还将关羽击败,不然关羽可能就要一举拿下樊城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胜利,关羽才始终不甘心想要扳回一城,时间上一拖,孙权背地里联合曹操一起除掉了关羽。长驱径入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和关羽还有徐晃之间的战役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徐晃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徐晃。原文如下: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徐晃扬言将向围头屯发动进攻,却秘密进攻四冢。关羽发现四冢即将被攻破,亲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迅速发动进攻,关羽败退。徐晃率部一路猛追,突破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并冲进了关羽的军营。关羽大败,有不少手下将士投沔水而亡。

曹操在战后下令说:“敌军营区防御工事多达十重,徐晃将军冲进敌阵大获全胜,攻克敌军营垒,斩杀敌军首级。我用兵三十多年,以及所听说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都没有人像徐晃将军那样进军迅速而进展如此巨大的。匡况且樊城、襄阳被包围,其难度超过了当年的莒县、即墨。徐晃将军的功绩,也超过了孙吴和司马穰苴。”徐晃获胜返回摩陂时,曹操亲自在军营外七里处迎接,后以酒宴为徐晃庆功。曹操举起酒杯劝酒,对徐晃表示:“能保全樊城和襄阳,都是将军您的功劳。”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长驱径入”,意为进军迅速而顺利。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襄樊之战期间。关羽率部围攻襄阳和樊城,曹操派出的于禁大军被劝谏,襄阳和樊城的局势愈发危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晃临危受命,率部与关羽作战。在战斗的过程中,徐晃巧施良策,不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还解了襄阳、樊城之围。徐晃在此役中展示的冲了沉着冷静之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善于把握机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难怪就连曹操也对此自愧不如。至于到关羽,此战的失利意味着围攻樊城和襄阳图谋的彻底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