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除夜雪表达了诗人(推荐20篇)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个节日,因此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佳句,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古代诗人描写端午节的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浏览

3914

文章

56

篇1:墨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墨梅表达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诗词寓意: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思想感情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亲戚朋友的深深怀念。《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吹动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作者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这个笛声是从谁家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作大多都是醉时所写,代表作有《蜀道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表达的感情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表达诗人对光阴易逝、岁月老去的唏嘘与叹惋。《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的代表作还有《泊船瓜洲》、《元日》、《登飞来峰》等等。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王安石 〔宋代〕

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

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

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

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王安石的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晓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露了其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主要描绘了山水之美,以自然美表达了诗人理想中的人格美以及社会美。

《山居秋暝》

王维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劝天公重抖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我劝天公抖擞”这句诗表达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痛心,期望有巨大的变革可以改变社会现状。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代〕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人材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创作背景

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即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江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江雪流露出作者什么心情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江雪表达诗人心中孤单寂寥的心境。全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借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借外部世界的纯洁寂静表现出一种孤傲清高的心灵境界。

《江雪》

柳宗元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赏析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描绘出纯洁而寂静的天帝,在这个天地里,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这样宛若虚无缥缈、远离尘世的画面及其背后浩瀚无边的冰雪世界,给人一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想象,这首诗也描绘出诗人凛然不可侵犯的孤高性格。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夜书所见》的“书”是动词,是“写”的意思。《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叶绍翁,此诗是作者客居异乡时所作,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吹来,不禁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什么情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举头望明月低头故乡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该句出自李白的《静夜思》,此诗描写了秋季的晚上,诗人在屋内抬头望月的感受,作者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了李白客居思乡之情。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诗的一、二句是写的作者在异乡产生的错觉,将“月光”比作“浓霜”,形容了月光的皎洁,也表达了季节的寒冷,同时利用这两点烘托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凄凉之情。诗的三、四句是通过作者的神态来描写的,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描写得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感情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描绘出了战事的频繁以及战斗之艰苦,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也表达出作者对戍边将士的钦佩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突出了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望天门山》的内容

《望天门山》的原文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的思想情感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赠刘景文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古诗赠刘景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赠刘景文古诗表达诗人劝勉好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的思想感情,体现出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同时作者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短的十四个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致图,萧条中透露出了一种凋零的美感。诗的后两句议景,说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就是橙黄橘绿之时。这首诗看似没有提到刘景文,其实作者早就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诗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样有凌霜傲寒的气质。所以,苏轼是想借秋末冬初的景色告诉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黄橘绿的初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意思表达了诗人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感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其原文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为: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可能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晏殊的中秋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刚好今天是中秋节,晏殊笔下就有一首中秋月。那么晏殊的中秋月表达诗人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晏殊的生平介绍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

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晏殊的中秋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写的是凄怆的游子心情罢。素娥即嫦娥,说是的是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

翻译: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枫桥夜泊》的内容

《枫桥夜泊》的原文内容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的表达情感

《枫桥夜泊》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

《出塞》内容

《出塞》的原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出塞》思想感情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泊船瓜洲》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字面上看,全诗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的第一句表现出了小船行驶的速度之快,顷刻就到。诗的第二句描写了作者依恋的心情,作者对钟山的回望反映了诗人对钟山的依恋之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描绘出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春天的颜色,又透露出了诗人的矛盾,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最后一句将乡愁发挥到了极致,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描写了西湖六月的风光,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第一句中的“毕竟”二字写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给人非常美好的想象,可以从诗人的口气中感受到西湖的美。诗的第二句表明了六月时候的诗句与其他季节不一样,是非同一般的。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了一幅大红大绿的画面,将荷花和荷叶的颜色描写了出来。荷花是夏季才有的植物,诗人抓住了盛夏时期特有的景物,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寒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寒夜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寒夜表达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之情。《寒夜》全诗描绘了诗人招待寒夜来访的友人一事,又以窗外寒梅暗喻友人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品行高洁的友人的赞赏之情。

《寒夜》

杜耒 〔宋代〕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译文

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夜书所见哪句描写诗人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夜书所见》描写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瑟瑟,吹动梧叶,送来了阵阵寒意,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不禁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吹来,不禁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夜所见之景,抒发作者的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次句中的“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这一情景似乎与“客情”毫无关系,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