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汇编3篇)

浏览

6496

文章

3

篇1: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的终点在哪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隋炀帝杨广,大家都知道他的一生功过很多,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昏君,但是其实并不是,只能算是一个暴君吧。但是杨广在位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修建这个大运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而且当时这个大运河还是杨广强行修建,因此弄的是民不聊生。那么杨广要修大运河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修建大运河

杨广修建大运河有三个原因,第一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也是为了满足江南地区控制的需求;第二修建大运河也是当时隋朝经济发展的一个需要;第三修建大运河更是方便了隋朝的交通。

在隋朝没有统一之前,中国南北方一直处于阻隔的状态,而且南北、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情况十分严重,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为了解决江南的危机,只有开通大运河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当时的隋朝需要一个充足的经济来源,这样才能满足隋朝发展的需要,所以国家必须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而且还需要和经济富庶地区取得联系,以及粮食物资的供给。

古代交通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大运河的修建可以方便隋朝的交通运输,当时的河流都是由向西东流入大海,正好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所以修建大运河是很有必要的。

2、大运河的终点在哪

隋朝之前,南北对峙数百年(包括东晋十六国),隋灭南朝陈统一天下后,南方对隋朝的统治也是不怎么合作的。修建大运河,一是能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二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对富庶的江南搜刮钱财,以及运输。应该说,修建运河符合隋朝当时的国家利益,在这一点上,杨广的决定无可指责。只是杨广没想到,他千辛万苦才继承的大隋朝,从父亲杨坚篡位算起,首尾不过38年。

我们再来看杨广修建运河的具体工程。杨广修建大运河所做的,主要是疏浚从春秋到南北朝各种王朝留下的旧河道。隋唐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连通至今江苏淮安,同年又疏浚山阳邗沟。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使得通济渠向北延伸,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修建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穿过太湖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杭州)。整条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重要的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的八百里秦川,北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南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长度达到上千里。

这条运河北起自北京,南至杭州,它一般被称为大运河或者隋唐大运河,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两者起点和终点都一样,甚至部分航段也是重叠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时修建的,元朝的首都在大都(今北京),为了南北沟通方便,裁弯取直,这条运河不再经过洛阳,大体上是一条直线。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整体上呈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

全文共 2210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到隋炀帝我们想到的就是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总之就是一个昏君的形象。可是历史中的隋炀帝确不是这样的,他也做过许多丰功伟绩,并且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良策。以下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

1、加强帝国南北联系,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

众所周知,隋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北方与南方事实上仍然是貌合神离。毕竟南北两地已经分裂隔绝了三百多年,历史刻下的伤口虽然已经停止了流血,但是横亘在它们之间的那道无形而巨大的裂痕却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表面上的统一所缝合。这种裂痕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严重削弱了一个统一国家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而京师长安则地处帝国的西北一隅,“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一旦山东(崤山以东)或江南地区发生叛乱,等到中央得到消息作出反应时,不但已经贻误了战机,而且地方上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所以,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四方疆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控制,为了南北两地能够消除历史隔阂,完成从形式到精神的真正统一,在地处南北结合部的洛阳营建一座新都,把帝国的权力中枢从西北一隅迁移到中原地区,就是势在必行之举,是隋帝国的长治久安之计。一旦迁都洛阳,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不但在政治上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融也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杨广才会在营建东京的诏书中称:“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隋书?炀帝纪》)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隋一朝自肇始之日起,便欲以河、洛地区为创业之地,日复一日,直至于今。由于长久思虑挂念此事,所以一讲起来就令人激动哽咽!朕敬承大宝、君临万邦,一意遵行而不忘却,一心奉行先帝之志!”

说迁都洛阳是杨坚的遗志显然是不足为凭的,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从杨广的自我表白中看出一点,那就是——营建东京、迁都洛阳是他长久以来深思熟虑的一个政治构想和战略决策,绝非听信术士胡言乱语的结果,也断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一样,也是杨广包罗宏富的战略构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有机部分。

2、削弱北方世家的影响,制约世家的发展及影响

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世家主导的帝国。一个王朝不过几十数百年,一个名门世家可延续千年。这些家族早就形成一个 上至朝堂、下至乡绅的庞大阶层(隋炀自己都是汉太尉之后,弘农杨氏家族出身),牢牢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陈群创九品中正制,世家的力量正值巅峰, 可以说完全掌握住一个王朝的兴灭。

杨广修运河,原因之一就是北方世家的力量过于强盛,希望引入南方的经济力量制约北方集团,文帝虽然开创了科举,但是阻力非常大,需要一步一步的渗透到整个帝国,等到科举的力量成长起来,才能成为制约世家的一股新兴势力。而开科举则彻底让杨广成为孤家寡人,成了整个帝国精英阶层的敌人。

世家颠覆一个王朝的手段,润物无声,你大张旗鼓的东征,好,我只要在底层稍稍推那么一把,在当时的低效的通信、运输手段和脆弱的经济体系下,轻而易举就可以让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你自然成为穷兵黩武的暴君。四处烽烟四起,一个帝国轰然倒塌。

世家,并不在乎谁登位代言,反正上位后都会在世家利益和皇室利益之间走钢丝,只要不触碰世家的根本地位就相安无事。直到武周,这位铁血女皇帝则完全相反, 虽然在对外战争中没什么大作为,但是在对世家的战争中却给世家出现以来最重的打击。顶级世家被赶出朝堂,拉起新贵对抗千年世家,发展科举重用寒门。至此, 世家集团的力量再也没能重现魏晋时期的辉煌。

开通大运河以后,使南北的联系紧密,无论是运兵还是补给都会事倍功半。

3、南粮北运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是从北向南迁移的,随着北方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多,加上地球变冷,导致北方不在那么气候宜人,而南方却慢慢变得适合居住,随着一朝一朝的开发,中国的经济开始难移,到了宋朝南方的经济第一次超过了北方,而隋朝正处于这个国度阶段,隋炀帝需要南方的粮食来供给北方以及军队,虽然没有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但是小编还是认为隋炀帝不会觉得自己的帝国那么快崩溃,还想着以后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没想到仅仅才二十几年,隋朝帝国就灰飞烟灭了。

隋炀帝是个聪明的皇帝,南方的陈朝就是其带兵灭掉,但是他的步子太大,扯着淡啦,加上东征高丽、修建运河、迁都、对付世家、开科举同时进行,隋炀帝一个人是应付不过来的,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隋炀帝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隋炀帝的介绍: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即位之后,他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颇有建树。但是,他却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荒淫之君,甚至,其荒淫之君的名声完全盖过了他伟大的建树。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他下令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以及整齐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都城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京杭大运河修建于什么时期?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