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注释最简精品20篇

又是一年毕业季,很多同学在准备毕业论文时都遇见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今天教教大家论文注释设置的小技巧。

    浏览

    7063

    文章

    294

    篇1:春梦了无痕啥意思 事如春梦了无痕译文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春梦了无痕”的原句是:“事如春梦了无痕”,“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是:以前的事情就像在春天做了一场美梦一样,醒来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事如春梦了无痕”出自于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原文: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译文

    春雨还不肯吹进东边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骑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曾到过的村庄。

    人类犹如秋雁,来去皆有音讯痕迹可寻。然而,以前的事情就像在春天做了一场美梦一样,醒来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咱们到江城边上的小酒馆,喝上三杯自酿酒吧。这儿的民风淳朴,乡下的老人都会在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温暖的微笑欢迎您。

    咱们已约定,每年春天时都会去东门踏青,所以,老朋友们啊,你们不用为这事操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稚子弄冰译文及注释 稚子弄冰整首诗意思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儿童起来之后,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然后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在手中,轻轻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破碎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作而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儿童起来之后,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将冰块穿起来当铮。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破碎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匠石之齐原文及翻译 匠石之齐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匠石之齐》翻译

    匠人石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匠人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了个够,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社树对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匠人石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况告诉给他的弟子。弟子说:“旨意在于求取无用,那么又做什么社树让世人瞻仰呢?”匠人石说:“闭嘴,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而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暮热游荷池上译文 暮热游荷池上古诗翻译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暮热游荷池上》的译文如下:池边细嫩的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头换脑,向我报告“风来了”,我敞开衣襟,拦住西风;虽然到了日暮时分,荷花依旧害怕炎热,低着头藏在碧绿的荷叶伞下。

    《暮热游荷池上》的原诗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暮热游荷池上》的作者

    《暮热游荷池上》的作者是杨万里。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暮热游荷池上》属咏物之作,写了诗人在盛夏的一个傍晚到荷池边纳凉的情景,全诗更富情趣,获得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知之为知之原文翻译注释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翻译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知之为知之”出自《论语》,原文如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仲由啊,(我)传授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

    注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赏析:这句话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看法,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闻讲左氏春秋爱之译文 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翻译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的译文:(司马光)听老师讲解《左氏春秋》,十分喜欢。“闻讲《左氏春秋》,爱之”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宋史》由元代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 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覆巢之下》的文言文翻译:孔融被判死刑后,朝廷内外惶恐惊惧。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有九岁,小的有八岁。两个儿子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脸上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覆巢之下》的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收:逮捕,拘禁,这里是被判死刑的意思。

    琢钉: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

    了:全,完全。

    冀:希望。

    全:保全(性命)。

    不(fǒu):通"否",表疑问语气,能否。

    收:这里作名词,指抓捕他们的差役。

    寻:不久。

    身:身体,这里指限于自己一人。

    寻:不久。

    冀罪止于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已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复:助词,表反问语气。

    故:依旧;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江上渔者译文 江上渔者的翻译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江上渔者》的译文:江岸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只喜爱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片片像树叶般漂浮在水上的小船,在江浪里时隐时现。

    《江上渔者》的赏析

    《江上渔者》首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展现了一幅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闹画面,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渔者》的创作背景

    《江上渔者》创作于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深知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因此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的全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嫦娥李商隐古诗的意思 李商隐嫦娥的译文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云母屏风上染上了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渐渐斜落,就连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应该是后悔当初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吧,如今独自对着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简介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晚唐出色的诗人之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受到很多人的传诵。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锦瑟》、《夜雨寄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等。

    李商隐作品

    1、《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王蓝田性急文言文翻译 王蓝田性急译文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王蓝田性急文言文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了大笑说:“王承有这种性格,都不值得一提,何况王蓝田呢?”

    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蓝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你终究不如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 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伯牙鼓琴原文注释: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注释: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琵琶行序言翻译 琵琶行序言译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次年秋天,有一天,我在湓浦口给一个朋友送行,晚上听见船上有人弹琵琶。听到这声音,铮铮铿锵,有京都流行的韵味。问及此人,原来是长安的一位歌女,曾向穆、曹二人学琵琶。随后年老的时候,脸上尽是风霜,嫁给了商人为妻子。就这样,命人摆弄着酒菜让她快快乐乐地弹奏。弹琴之后,她有些忧郁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起了少年时的欢乐之事,至今漂泊无依无靠,面容憔悴,在世界上漂泊。本人从京调到外地工作已经两年了,心中一直认为没有什么,直到今天被这人的话感动了,那天晚上才有被降职的苦楚。所以写了一首长诗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翻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意思是:听说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篇。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被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韩诗外传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节选: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背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之后,孟子就不会再遗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哑孝子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孝子文言文讲述了一名不会说话的孝子的故事,告诫人们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相反不孝顺父母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也会遭人蔑视。做人要孝顺父母,尽心奉养父母。

    全文内容: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乡,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全文翻译

    崔长生生下来就哑,品行很孝顺,人们(都)称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不能伸直,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繁殖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人们)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山月译文 关山月的译文是什么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关山月》的译文:明月从祁连山上升起,在苍茫云海间穿行;长风吹过万里关山,吹到了玉门关;当年汉兵曾出兵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的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有出征的将士能生还;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思乡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也未曾停下哀愁与叹息。

    关山月》的赏析

    《关山月》描绘了边塞的风光与戍卒的遭遇,表现出离人思妇之情以及戍人思乡之前。诗人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展现出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的情境,表现出诗人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情操。

    《关山月》的全文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的翻译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的译文

    全文共 3349 字

    + 加入清单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十五夜望月译文 十五夜望月的译文是什么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十五夜望月》的译文:庭院的地面因为月光的照耀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鸦雀在树上栖息着。冰凉的秋露毫无声息地打湿了院中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明月,不知道这时候哪户人家怀着秋思。

    《十五夜望月》的全文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的赏析

    《十五夜望月》分别写了中秋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可谓诗中有画,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结尾更是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全诗以从始至终都处在一种清丽幽远的氛围中,选用疑问的语气结束全诗,可以留给读者更加意味深长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次北固山下》的译文 《次北固山下》译文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原诗全文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有什么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不同:

    论文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2、分类不同

    注释在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参考文献类型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