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汇集20篇】

手机如果有一些电池损耗是很正常的,那我们怎么检测电池的健康度呢?

浏览

2748

文章

40

篇1: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有何心理特征表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青春期他们会容易出现各种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一)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二)待人冷淡的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同学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特别是那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感情淡漠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的占有心理问题少年的55%。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三)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青少年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面对决定名次或人生前途的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考试怯场情况多种多样,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长期下去,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四)自私自利的嫉妒心理:不少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很少关心别人,不少青少年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对自己的生日则念念不忘;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就嫉妒,对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五)内心空虚的多疑心理:一般表现为谨慎敏感,多疑而又主观,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对老师的批评视为故意找茬,对同学的帮助看作是不安好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很多青少年都存在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心理,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成为他们生活以及学习的最大阻碍,所以家长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各项心理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揭示青少年的六种不健康心理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特定时期,身心都正在发育而不成熟。故可能出现不健康心理表现,当发现时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酿成大病。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二、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三、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四、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五、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六、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心理健康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若是大家没有注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危害。那么,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你达标了吗?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谈吐与修养得体

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得体的谈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常与人顶撞、争吵、滔滔阔论或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心理往往不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勇于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与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显露心理上存在障碍,不加以矫正会导致病态。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心态好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反应适度且思维合乎逻辑

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同,但敏捷者不能过度,缓慢者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情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好睡不香,如坐针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悖,凌乱无序,没有轻重缓急,这也被认为心理不够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言行与年龄相符且与别人相似

人的言行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判断标准——善于群体交往以及与人合作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作社会、集体一名成员,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青少年要善于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性情孤僻、独来独往、置已身于群体之外,这种心理状态是很不健康的。

上述的六大标准就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准则,你是否达标呢?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去成长。但是在生活中,大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复读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复读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专家介绍,不少复读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随着高考的结束便宣告结束,许多学生面临人生第一次挫折,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心理健康呈现出不良倾向。如果老师家长不注意“疗养”他们的情绪,那么,高考备考的竞技状态肯定不佳,来年的高考也许会再次跌入人生低谷。

一、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复读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交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愿意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要想消除复读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尽快走出高考失误后心理误区。

二、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三、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复读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导致孩子学习上无人关注;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密切合作,以鼓励为主,鼓励他战胜困难,树立自信心,只要努力,在复读的一年里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复读生新的一轮高考复习阶段,往往又是让他们感到单调、乏味,紧张而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上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甚到惧怕的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根据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动、好积极思维的特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在活动中放松精神,增长自信心,陶冶情操,为他们开展新的新一轮紧张的复习冲刺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智力落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智力障碍是指儿童在发展期间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同时伴随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这个定义必须符合3个条件,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伴随有适应性行为缺陷;发生在18岁以前。其中适应性行为是指个人是否具有符合其年龄、身份的行为,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的小编介绍一下相关的校园安全知识。

智力落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各方面。林文瑞研究发现,弱智学生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昝飞等研究发现,随班就读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是社交不良、退缩、多动。这些问题同样反映在智力落后儿童群体上。相对而言,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探讨较多的是智力落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青春期的行为问题。如研究者在案例分析中提到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有:情绪不安,用力拍桌子;咬自己、自伤;扔东西;抢玩具;攻击同伴及老师;多动;离家出走等。智力落后儿童易出现的青春期的行为问题有:性行为异常、发脾气、无端哭闹等。此外,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智力落后儿童还易出现自卑、敏感、懒惰、撒谎、小偷小摸等偏差行为。

智力障碍儿童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给予他们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调适心态,更好地融人社会。

智力障碍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力障碍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教育和研究人员发现,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对智障教育工作者来说,发现智力障碍儿童的异常心理行为并给予及时的积极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一心的良好发展。

心理健康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对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发展潜能、适应社会都要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又受到生理、环境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相对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

所以说对于智力落后的青少年需要对心理上进行详细的辅导,帮助这些孩子克服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家长和老师也要时刻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那么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与别人相似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2与年龄相符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3善于与人相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4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适度的反应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6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7思维合乎逻辑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很多人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心理上的,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怎么才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勇于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与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心态都显露心理上存在障碍,不加以矫正会导致病态。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谈吐与修养得体

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得体的谈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常与人顶撞、争吵、滔滔阔论或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心理往往不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言行与年龄相符且与别人相似

人的言行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心态好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春期的男女主要就是要有以上的几种情况,希望大家对此有所了解之后,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调节,让自己的青春期能够平安的度过。如果大家在青春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也应该及时的寻求帮助。

青少年健康心理标准——反应适度且思维合乎逻辑

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同,但敏捷者不能过度,缓慢者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情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好睡不香,如坐针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拉西扯,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悖,凌乱无序,没有轻重缓急,这也被认为心理不够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文共 3624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正处于青春期孩子,很多的父母都表示头疼,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叛逆,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他们想独立,想不再被保护,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父母的认可,而这正是青春期综合在的体现,作为一个家长一定要了解青春期心理,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出现一些变化,他们想变的成熟,有的孩子真的成熟懂事了,但是有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却是叛逆。这个时候的家长一定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用智慧斡旋荷尔蒙的力量

从青春期一开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占据和控制,想法和行为都将产生巨变——这股力量就是荷尔蒙。

有的孩子熬夜看足球或赶作业,第二天还能精神百倍,这对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我们为此感叹:看,这就是青春!却很难将这旺盛的生命力同荷尔蒙联系起来,但实际上,青春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因于孩子体内存在的过剩荷尔蒙!

荷尔蒙在孩子的身上有着明显的影响,例如变声、长高等,除此之外,荷尔蒙还对大脑产生复杂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荷尔蒙使大脑中掌管情绪的地方(杏仁核)特别活跃,因此青少年的情绪起伏都比较大。大脑最晚成熟的区域是额页,一般要到20至25岁才成熟(因此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20岁作为成年标准)。额页是大脑的总指挥,掌管理智、决策,人能控制自己不好的意念,使“潘多拉的盒子”总处于封闭状态,就全是额页的功劳。而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被荷尔蒙折腾得阴晴不定,晚熟的额页又不能出来控制局面,所以整个人显得冲动不理性。

了解是荷尔蒙使孩子的心绪不稳,父母对孩子就会多一分体谅,少一分责怪,心态也能变得平和、冷静一些。比如,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是在宣泄情绪,不是故意和父母“对着干”、“挑战父母底线”;他们为一点小事哭泣不已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也是正常反应,不必大惊小怪、忧心忡忡;他们在发牢骚的时候,我们也能包容,不会拒绝倾听……父母更理解孩子,亲子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孩子的青春期就过得更顺当一些。

想控制青春期的孩子几乎不可能

当一向乖巧听话的孩子,忽然以你不习惯亦不喜欢的方式对你说话、与你相处,甚至和你顶撞时,先别急着生气,更不要一巴掌打下去,他(她)正在用这种方式向你宣告:我,已经进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这个词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解释,但是很多父母却都深有体会。从前的跟屁虫突然拒绝你再拉他的手,那个总是快乐、满足的孩子不见了,变的愤怒、沮丧、悖逆等等,这一切都让父母慌了手脚。

在青春期孩子的眼里,父母不再是父母,父母就是普通人,跟别人一样的普通人。爸爸们都说:“孩子叛逆就是翅膀长硬了,想飞了,不听话了!”妈妈们则说:“孩子叛逆起来良心简直像是被狗吃掉了!”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已经有了大人的样子,但是心理上并不成熟;他们看起来应该懂事了,但其实远远没有……他们想独立,不愿意再被过分呵护;他们想做主,穿标新立异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环、甚至刺青……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张力十足,总想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惧怕任何试图阻拦他们的人和事物!

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越想远离你。想控制他们像控制几岁的孩子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父母自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即使在亲子关系融洽、父母非常睿智的家庭里,青春期引发的动荡也足以降低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些孩子的青春期相对平顺,有些孩子则特别叛逆,可以闹得家中鸡犬不宁、天翻地覆。这样的孩子对父母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旦处理不当,家庭就将进入“危机期”,面临“双输”的局面……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最不好当的,经常“吃力不讨好”!面对孩子的巨变,大人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孩子一不听话自己就先沉不住气。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父母即使再关心孩子,也要适度降温,陪伴孩子要时刻谨记“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一定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干涉过多。在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正顺应自然的规律蓬勃成长,我们大人也要改变管教的态度和方法。

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间,长大更是。父母太侵入,孩子就会逃避。孩子是按照他成长的规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人使用管教的方式也要随着调整了。就像坐在树荫下乘凉,阴影会随着阳光移动,我们就要不断的挪移我们的椅子,才不会被阳光晒到。而不是坐在那边不动,却要树移动一样,那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面对不时向自己“宣战”的孩子,父母具体该如何管教?什么样的智慧才能“降得住”孩子?

有一个男孩在青春期时非常叛逆,不管家长和他讲什么,他永远有理由反驳。他爱听西方流行歌曲,节奏很快,这让父亲很反感。有一次,马上要考试了,他一边听着震耳欲聋的音乐,一边斜躺在沙发上看书。父亲见了,大声斥责他,强迫叫他关掉音乐。没想到男孩不仅不听,还“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做父亲的一下子气极了,开始打儿子,下手很重,儿子却一点不求饶,一脸倔强。父亲见此更生气了,没命似地打儿子,妻子见此吓哭了,赶紧替儿子求情,丈夫却毫不理会,一直打到自己累了才罢手。

当天的晚饭,父子两个都没有吃。做父亲的一夜无眠,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自我调适,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变成这样?清晨,男孩主动来向父亲道歉了,看着儿子身上的伤痕,做父亲的忍不住哭了,连向儿子说“对不起”。他看到个子已经超过自己的儿子,内心既后悔又惭愧,决心以后不再拿大人的权威去压制儿子。

后来,男孩依然没有放弃他的音乐爱好,父亲却学会了包容和接受,他和儿子一起听那些吵闹的音乐,试着融入儿子的生活。甚至有一次儿子请求他陪同去参加歌手签唱会,他都同意了。但在签唱会现场,他们看到很多精神气质都不太积极,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歌迷,父亲问儿子说:“你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吗?”儿子摇摇头。从那以后,儿子不再盲目崇拜那些歌手,开始收心学习,成绩节节攀升。在业余时间,他开始了歌曲创作,还获了大奖。父子俩的关系也没有再出现过大的问题,做父亲的暗自庆幸:幸好当时及时转变了想法,改变了和儿子的相处方式,化解了亲子关系冲突……原来,耐心、理解和包容才是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法宝。

家长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最近几年,关于青少年厌世、自杀的新闻报道增多,读后让人震惊。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中不少人似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经过思考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有的会留下遗书,遗书中会表达由于自己的行为对家人、朋友带来伤害的歉意。

这些年轻人走向绝路,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一种亚健康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下往往看不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反而被无用感、挫败感等包围。同时他们常常形成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简单地认为事物非黑即白,如将死亡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这中间,价值理念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是造成青少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

其一是价值缺失与正能量之间的落差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并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但目前整个社会其实正处于一个价值感缺失的状态,人们崇尚的是成功、金钱、功成名就,青少年因此在心理发育和价值观的成长阶段接触到了大量的负面信息。更不幸的是,在一个追求向上流动的社会中,家长普遍处于紧张状态中,往往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波动。

其二是孩童化与成人化之间的落差

新生代际的青少年具有较多成人化的特质。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可以做出各种判断和决定。而且他们崇尚的是生活中的平等,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但在一些父母和教师的潜意识里,仍然认为青少年是孩子,是需要被自己管理的、教育的。由于双方遵从的是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认识起点,生活中必定会产生一些龃龉,而孩子的这种情绪如果找不到释放渠道,就容易形成封闭、抑郁、焦虑、怀疑、偏激的心理状态。

其三是铺路教育与挫折教育之间的落差

在4+2+1的家庭结构里,作为“独二代”的青少年一直在独享亲人的无限关爱,这是一种过度保护,是在高调地为孩子的成长铺路。调查显示,62.3%的家长表示“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用最好的东西”。家长也许懂得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但却没有让孩子接受足够多的挫折教育,这意味着青少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独立人格、独立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们来说,如果遇到挫折常常会深受打击,变得不知所措。

父母要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保持亲子沟通的通畅,这才是管教叛逆孩子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赢得十几岁孩子合作的最好途径,就是平等、尊重地解决问题,当大人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时,他们更趋向于合作,并在今后逐渐靠拢父辈的价值观,以真正成熟和独立的姿态回归。

结语:青春期心理确实是很难让人琢磨的,但是哪个家长敢说自己没有过青春期综合症呢?不管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在教育上改变策略,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从而引导孩子,千万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否则后果真的不可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障碍有哪些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心理健康障碍有哪些?自闭症往往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而且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更大的危害,有的时候甚至会给他的一生都会带来影响,所以家长们应该了解青少年自闭的表现,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去解决。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障碍——3)行为

青少年的冲动和破坏性行为被学者称为危险行为,而其中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常见于退化的自闭症少年,并有大约10%~20%继续退化,其余的经过一年多时间后开始好转和变得平静,另一问题是随着性成熟女孩开始来月经,此问题在父母指导下自理不难。

如果家长在生活当中,发现青少年出现上面所介绍的这些行为和表现的时候,那么就应该警惕了,因为这说明孩子已经存在一些自闭症的现象,所以在生活当中必须注意调节,帮助他们及时缓解。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障碍——1)社会交往技能

青少年这时对社会交际的兴趣和技能有明显的进步。而他们中约50%可有进步,但少年和成人在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方面从结识至建立友谊甚至缺乏技能。有些学者发现他们不理解社会公共规则的主要原则,给他们带来很大不便。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障碍——2)语言和沟通

自闭症症患很少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感情,直到少年和年轻成人仍如此。自闭症症少年和成人讲话多生硬、迂腐和不自然。主要因为他们还不懂管理规则、不会进行对话和分不清对话中谁当讲话者和听者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不容忽视农村老年妇女的心理健康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社会发展在各年龄组人口中的效益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老年妇女仍然是女性人口中的一个脆弱群体。老年妇女的生产和工作能力,因生理上的衰老而下降,经济和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立,成为社会的弱者。农村老年妇女受虐待遭遗弃的现象目前时有发生。还有的因身染重病,缺钱医治,忍受着生理和心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老人生活质量。那么不容忽视农村老年妇女的心理健康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理上的双重痛苦。此外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增多,特别是已丧配偶的,孑然一人晚景凄凉。她们也因此郁郁寡欢,性格孤僻,深居简出,不愿与社会交往。

心理的脆弱性,则表现在对突发危急事件的承受力和应急能力差。当生活中出现重大挫折现象时,她们往往表现出退缩、软弱、无助、自卑情绪,还有的人逆来顺受,认命,她们既不肯接受已发生的事实,又无力去改变现状,长期处在情绪化的、自我折磨、自我压抑的状态中。

关注农村老年妇女心理健康,关爱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应是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村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消除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营造男女平等的和谐气氛尤为重要。社会要对老人有更多的生活关怀、精神慰藉和健康指导。子女更应对老人给予更多关心,承担自己的赡养义务,包括精神赡养,了解她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开导和疏通。

社区应加强社区老年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适合老年妇女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并针对老年妇女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保健服务和精神健康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老年妇女心理健康咨询网络,提高老年妇女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老年妇女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可能会伴随一些易怒、烦躁或者更年期综合症状,无论是子女还是丈夫,都应该多为老人着想,而老人也应尽量不给丈夫和儿女们添麻烦,互相体谅才能使家庭幸福。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老人居住养老院心理健康受影响?如何促进老年心理健康?上海进入老年化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意义深远?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重视五点?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9个方法供参考?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为失恋疗伤

全文共 1395 字

+ 加入清单

一段时间以来,“为爱而生、以死殉情”成了某些青年的爱情观。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爱情稍有变故,心力便无法承受,有的甚至于采取极端之举。但是爱情到底是什么,它真的能承载生命之重吗?失去爱还是失去自己?本期邀请情感专家给以解读,也请读者积极参与,说出您心中的“爱情观”。

2005年11月3日,一男子在烟台清泉寨码头跳海自杀。民警将男子救上岸,轻生男子顾某当天上午与对象发生争吵对方提出分手,产生了轻生念头。

2006年10月25日,一大学生因失恋跳海,被清泉寨边防派出所民警救起。

2007年6月8日,18岁少女在长岛县南长山赵王村海边跳海自杀,后被救起,据悉,该女子发现男友对其感情不专一后,找男友谈谈,两人大吵一架。该女子一气之下跳海轻生。

2007年7月24日,一湘妹子在烟台大学附近海域跳海自杀,被两名大学生救起。该女子是湖南衡阳人,因为与男友吵架,男友服毒身亡。她在内疚和痛苦之余,恍惚中乘火车来到烟台,给家人写好遗书,跳海殉情。

2007年12月29日,失去爱情的北京白领姜岩从24楼纵身跳下,自杀身亡。她在博客里写下的最后一篇日志解释自己的理由:是因为爱人移情别恋,而她,视爱情为自己的生命。她去世之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成为网友热议焦点。

2008年3月10日,烟台开发区某公司职员陈小姐因失恋割腕自杀,幸亏亲友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经过紧张抢救之后,陈小姐脱离生命危险,但因肌腱割断,陈小姐的左腕将失去弯曲功能……

专家提示

“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提高青年的受挫能力,刻不容缓,”着名情感大师赵明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全国各地也都频频发生失恋导致轻生的事件比比皆是,应该说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对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进行疏导。”

为爱殉情,往往容易想到古代的烈女烈男。为了反封建而做到极端之举。但是现在却有一些年轻男女动辄为爱放弃生命,看似忠贞爱情,实则是太轻视生命。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人的一生不是仅仅为了爱情而活着,它只不过是我们生命中一个过程,我们一生中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一样,都是有成有败,败了我们从头再来;

2、(他)她离你而去,自然有(他)她的理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们之间存在的不能好合因素,其中包括你们双方的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相互之间的学识水平以及她本人所持的金钱观、爱情观等,这就印证了好多事情我们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爱人之间都是缘分,如果分手说明你们缘分不到,或许缘分中的那个人会在下一秒等着你。

3、时间是医治任何心灵创伤的良药,再过5年、10年……你会发现你们之间曾经你死我活的爱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平淡的一页。生活中的磨炼让我们更加成熟,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值得等待,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开心而丧失等待和憧憬。

4、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生命观。没有生命何谈爱?其实爱情与生命是没有关联的,在真正的现实中生命永远最可贵。一切爱情、事业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为爱情献身的冲动,在我们很年轻的时候,那么微弱的一瞬间。而实际上,爱情比起生命是轻的,生命如此美好,我们终其一生也看不尽。

最后,我想用鲁迅先生的话再一次提醒我们广大青年朋友:“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全文共 1936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心理健康时刻被人们关注着,如果想要培养一个积极、快乐的孩子,父母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父母应该做到的事情,要知道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才是对她有好处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自信、乐观、有控制力等等,从这些方面下手,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抛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也会让他变的开朗,保持动态生活,能够有效的舒缓人们心中的不快,让孩子拥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同时,孩子也可以在运动中发现乐趣和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象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答案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想到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

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结语:以上就是本网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些内容,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每一个家长都关注的话题,而文中的内容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位家长都提供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每一个关爱自己孩子的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近六成受访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衢州晚报7月22日讯7月20日下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灵导航志愿者联盟的心理咨询师郑琼霞,接到市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女儿在读高中,谈男朋友后学习成绩下降了,母女间常为此吵嘴,已有近2个月时间没有说过话了”。

另有一个家长说,孩子为文理分班的事苦恼。放假了,他看到同学、朋友很努力地为考重点大学而准备,而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充其量只能考个专科院校,觉得前途迷茫,学习劲头不是很足。

据了解,去年9月至今年3月,郑琼霞共对我市2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方面存在问题,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号大敌。

在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半数以上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其余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与父母缺乏沟通,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家长过度溺爱或漠视孩子的情感表达。“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使孩子心理负担很重。另外,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郑琼霞说,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关注孩子,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师应该站在教育的前沿,积极引导学生走上知识和能力全方位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青少年健康心理表现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有很多的症状表现,但是家长朋友们可能并不知晓,那么,在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呢?其实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朋友们一定要关注这个时期孩子的症状表现。

青少年健康心理表现1、社交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青少年健康心理表现2、乐观性: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青少年健康心理表现3、反应性: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青少年健康心理表现4、现实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这个问题上面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给朋友们带来一定的启示,青春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家长朋友们切勿轻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猫咪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猫咪

我们日常饲养猫咪最多的就是,给猫咪健康的饮食和舒适的环境,其实猫咪和人类一样,也会忧郁心情不好,这就要主人平时注意关心猫咪的心理健康,如果主人放任不管,猫咪很可能会患上忧郁症。

让你的猫猫快乐的生活,除了要有主人的关注以外,还要有个多彩的环境(对猫而言)。如果猫咪是放养的,猫咪在一天里会花很长时间追捕猎物。这种行为会对猫咪产生的心理刺激和挑战,也会给猫咪锻炼的机会,从而使猫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猫咪通过磨爪来交流,从中也可以保养她们的爪子,因此,在爱猫生活环境中,准备至少一个爬架和附近的一点空间给猫咪。并且训练猫咪学会使用爬架。如果猫咪没有学会使用爬架,她会自己去找房间里的其他替代物。

创造一些垂直的空间,可以令你的猫咪更快乐。猫咪喜欢跳到高处,俯视下面。同时跳跃也可以使猫咪保持活跃。一个高高的栖木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两个或者更多的猫咪生活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爬架和栖木可以给猫咪们提供更多的空间,减小由于有限空间带来的压力。

猫沙盆的放置位置和卫生情况对猫咪心理影响也特别大。猫咪随地排泄问题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猫沙盆的位置和卫生不合猫意。很多猫行为专家都推荐猫咪都有自己的猫沙盆。

虽然随着猫咪年龄增长,猫咪变得不是那么爱玩了,但是游戏仍旧是保持猫咪心理健康的一大方法。许多猫咪可以自己和玩具玩,但是和主人互动的游戏对猫咪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游戏中的突袭,追捕和咬的行为可以除去无聊还可以锻炼身体。不要对看起来对玩没有兴趣的猫猫放弃游戏,主人可以慢慢找到令她感兴趣的玩具(羽毛或者激光笔什么的)和猫咪一起玩。

要让猫咪快乐健康的生活,饲养者首先就要为猫咪准备一个舒适、安全、宽敞的生活环境。我们知道宠物猫对于它周围的环境都非常的敏感,一个陌生或者是不安全的环境都很容易刺激到猫咪的情绪和心理,导致猫咪变得紧张害怕而转身逃走。因此环境的舒适和安全对猫咪非常的重要,这也是让它心情维持稳定舒畅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和主人相处的过程中,宠物猫都希望能得到主人的赞赏和爱护,如果主人长时间不搭理猫咪,或者随意的怒斥猫咪,或会让猫咪感到孤独伤心,心情变得低沉落寞,时间长了猫咪就可能会患上抑郁症等。因此,要让猫咪心理健康,主人的陪伴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在闲暇的时间,主人和猫咪玩乐,陪猫咪散步运动,轻柔的抚摸猫咪,这样对猫咪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是非常关键的。

而且在饲养宠物猫过程中,除了让猫咪感受到安全,和主人的爱护之外,还要加强猫咪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宠物猫变得更坚强、更自信、更独立、更能理解主人的行为和态度。及时主人由于工作忙,一段时间冷落了猫咪,也不会对猫咪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猫咪还是可以非常冷静、平和的生活下去,和主人友好、和谐的相处在一起。

很多时候我们的宠物大多在等我们的过程中度过,如果想要减少猫咪忧郁的可能,保证猫咪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在闲暇之余多陪伴你的猫咪,这样猫咪才能身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保障青春期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候要是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保健,那么也会给他们的一生都带来影响,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的去了解一下青春期心理健康小常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1.首先要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人体生理发育,特别是青春期人体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科普书籍,有助于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生理变化,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担心和疑虑,但要特别注意,应该到书店去购买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正规书籍,千万不要到地摊去购买非正规书籍,更不可从色情书籍里去了解人体生理知识,那样会让孩子受到误导和毒害,贻患无穷。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2. 让孩子多读一些心理科普书籍,了解心理发育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尽快学会适当的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育。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传记、道德伦理等有关提高综合素质的书籍,也有助于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3.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分担家庭的责任和负担,这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孩子理解生活的艰辛、快乐和意义,正确认识劳动、努力与享受、成功的关系。增强他们对待和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深入地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增强自信心。这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非常有益,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好文化知识的必要保证。除此之外,更有效地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认识事物,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促进心理发育非常重要的环节。

青春期的时候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是不注意做好保健工作的话,那么很容易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利的阴影,所以建议家长们都能够更加的注重孩子的心理保健,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少年七种不健康心理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知识和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特定时期,故可能有不健康心理表现,当发现时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酿成大病。下面为大家介绍青少年七种不健康心理,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信心,压抑感太强。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7.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然后找到解决的方法,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小小年纪孩子为何总郁闷

全文共 4625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简单而鲜明: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据了解,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专家们呼吁,关注儿童青

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孩子,你为什么总是“郁闷”?

如今,“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为何依然感到孤独和郁闷?

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如非常常见的学校恐惧症,几乎每个孩子在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恐惧反应。

所谓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其广义上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研究发现,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矛盾冲突多、情感交流差、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底、寄养或全托、儿童出生时(后)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行为问题,这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二是人格缺陷,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三是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四是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专家提醒: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令人心痛的数字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2%,保守估计,全国约有三五千万名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抽查显示,1993年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0.9%,2003年则增加到18.2%。

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但是,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症”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

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

在心理咨询门诊中,让人担忧的是,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谁让孩子不快乐?

家庭教育:忽视性格培养,沟通存在问题,过分关爱

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医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意味着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现在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提得很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尹平认为,家长们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技能教育”,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以期他们能够快人一步掌握更多技能,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最为忽视的。

“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一个心焦的母亲向医生抱怨。殷青云说,这句话是在日常接诊中最常听到家长们说的。家庭教育应首先建立在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这第一个“沟通”关,很多家长过不去。>>

大人过分关爱是催生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青少年及儿童病人超过了病人总量的1/3。更让人担忧的是,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太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副院长张跃武医师介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与养育环境有绝对关系,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关系密切。尽管孩子出现症状不同,但发病原因是一样的:这一代孩子所承受的爱、关注、期望太多。>>

另外,家长期望值过高、习惯于呵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种心理状况。

学校教育:心理老师不应是摆设

“心理教育吼得凶,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学校的心理老师都是兼职。”在黄杨所在的中学(个案三),该校德育处主任任大海痛心地说。在范羽所在的中学,学校负责人也承认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

任大海告诉记者,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立的心理辅导课一周有一节课,“一般是泛泛而谈,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他说,这样的流于形式在学校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成都市教育局今年上半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报告,其中一项是:“你最信任的人是——同学、老师、父母、自己、不确定。”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信任老师的只有11%,初中为17%,小学是42%。任大海说,对老师的缺乏信任更应该让学校重视心理教育,“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学校怎样为学生作好心理教育?”

心理学家黄颐说,学校不能只重视分数而忽略心理健康的培养,老师必须从教育工作者转化为心理工作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优秀的学生。>>

而一些老师师德欠缺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根源。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而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老师的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等语言,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社会认识不足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杜亚松教授强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须引起社会重视。他说,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负担的压力越来越严重了,其中包括消耗医疗资源,不能实现完整的社会劳动力。杜亚松教授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排在了癌症、爱滋等疾病之前。此外,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问题的严峻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此外,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一个瓶颈。相对于全市60万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却只有10来名,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问题的提出正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

培养孩子六种能力远离心理疾病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大人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一个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儿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就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发生的大学生“伤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此事属个别现象,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却是目前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光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正的健康。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酝成悲剧,这方面的案例近年来屡见报端。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

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片面教育,是一种“功利主义”。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同时,学校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再加上家庭“老母鸡式”的教育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影响,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也相当薄弱,据统计,北京67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只有28所,占41.8%。而在国外高校,每2000个学生就有一个心理辅导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被看作是德育工作的延伸,是我国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如果轻视或漠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由此看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重视这个问题,特别要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重视青少年心理亚健康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金榜题名”无疑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之一。但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的是,一些高考失利的考生和未能考出理想成绩的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一蹶不振,有的甚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成为父母心中永远的痛。

最近几年,关于青少年厌世、自杀的新闻报道增多,读后让人震惊。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中不少人似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经过思考状态下做出的决定。有的会留下遗书,遗书中会表达由于自己的行为对家人、朋友带来伤害的歉意。

这些年轻人走向绝路,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一种亚健康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下往往看不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反而被无用感、挫败感等包围。同时他们常常形成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简单地认为事物非黑即白,如将死亡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这中间,价值理念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是造成青少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

其一是价值缺失与正能量之间的落差。青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并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但目前整个社会其实正处于一个价值感缺失的状态,人们崇尚的是成功、金钱、功成名就,青少年因此在心理发育和价值观的成长阶段接触到了大量的负面信息。更不幸的是,在一个追求向上流动的社会中,家长普遍处于紧张状态中,往往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波动。

其二是孩童化与成人化之间的落差。新生代际的青少年具有较多成人化的特质。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可以做出各种判断和决定。而且他们崇尚的是生活中的平等,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但在一些父母和教师的潜意识里,仍然认为青少年是孩子,是需要被自己管理的、教育的。由于双方遵从的是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认识起点,生活中必定会产生一些龃龉,而孩子的这种情绪如果找不到释放渠道,就容易形成封闭、抑郁、焦虑、怀疑、偏激的心理状态。

其三是铺路教育与挫折教育之间的落差。在4+2+1的家庭结构里,作为“独二代”的青少年一直在独享亲人的无限关爱,这是一种过度保护,是在高调地为孩子的成长铺路。调查显示,62.3%的家长表示“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用最好的东西”。家长也许懂得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但却没有让孩子接受足够多的挫折教育,这意味着青少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独立人格、独立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们来说,如果遇到挫折常常会深受打击,变得不知所措。

如何才能弥补各个方面的落差?

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普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如:以平等的、商量的、尊重的价值出发点对待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更多时间陪孩子;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等。

这里特别提出引入社会工作者。这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做得较好,在全港建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从2000年起,香港中学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经过长年积累,香港学校社工制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经验已经非常成熟。取经香港,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对遏制青少年误走绝路的现象将有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