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青春期存在的心理问题(汇集11篇)

浏览

3741

文章

11

篇1: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以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家是小太爷“等这样的话语都是对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真实写照。独生子女常见的性格缺陷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心理、孤僻心理、执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冷漠心理等。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因而疏导的方法也各有讲究。下面为大家介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1、抑郁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凡事都无兴趣,难得开心一回。产生的原因是性格太内向,遇到烦心事不愿与人倾诉,只憋在心中自己承受。客观原因较复杂,或因与同学闹别扭,或因遭受老师、家长的挫伤,或是家庭有了难事。老师、家长应给予充分关心,与其谈心,查明客观原因,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2、孤僻心理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学们多交流,安排与其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多接近,尽可能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能发挥其长处的活动,以求渐变。

3、执拗心理表现为凡事爱钻牛角尖,且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一条道跑到黑”碰壁也不回头。其原因是性格愚玩所至,每与人发生矛盾便成胶着状态,令人难以解决。老师及家长宜时过境迁后再做工作,向其指出这种“犟”劲有害于与人交往,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并激励其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知书达理,以求向豁达转变。

4、偏激心理表现为凡事爱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也要争上风。其原因是性格上争强好胜,而思维方法却是“一点论”。老师及家长要向其多讲解片面看问题的害处,与之讨论“一分为二”的道理。

5、狂妄心理主要表现为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喜欢想入非非,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张狂暴戾,又存在不良思想。老师及家长要从尊重入手,抑其无理的一面,扬其敢做敢为的一面,介绍一些有益的书刊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冷漠心理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性格孤独,极少交往,阅历中见阴暗面太多,或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老师及家长要主动热情相待,真诚相处,引导其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对此,不能操之过急,心中的坚冰须一点一滴地融化。安排有相同爱好的学生与之接近,增加交往,也是个突破口。

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分的娇惯,是孩子有性格缺陷,对于这样的孩子要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要及时的治疗和引导,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知道孩子怎样健康的成长,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哪些?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另外,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际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心理?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自卑

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的,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每个人总是很容易以他人作为镜子来审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以及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怯于与人交往,然后就会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因为自己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

2

怯懦

有祛懦心理的人主要是那些性格内向以及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社交中有怯懦心理的人往往不善于表达,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就不容易交到朋友。

3

猜忌

喜欢猜忌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别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喜欢猜忌的人,往往喜欢做些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的事情,其结果只是害人害己,让别人对自己心生厌弃。最终交不到真正的交心的好朋友。

4

逆反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与别人的不同。因此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逆反心理的人往往会分不清是非曲直,因为他喜欢和你对着做事,无论是对是错。而有逆反心理的人常使他人产生反感和厌恶之情。

5

排他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否则就会容易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作用。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不去接受并且不愿意适应新事物,从而促使了这类人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不愿意走出来。

6

做戏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并且这类人往往只会和对自己有益的人做朋友。这种人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7

自私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过后就会“过河拆桥”,遇见对自己更有用的人,就不会再搭理以前的朋友。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信用受到质疑,并且久而久之会失去自己身边的所有朋友。

8

冷漠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般冷漠对待,甚至被认为是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的人,这类人有时候自己也会认为这些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而自己也一贯保持高傲冷漠的态度,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9

多疑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很多人自己总是带有一层刺,总觉得别人会伤害自己,一言不合就想别人又在说自己的不好,就开始指责这个朋友的不是。在和任何人的交流中这类人都是极度敏感,总会让朋友觉得不舒服,不愿意与他们交心,久而久之朋友也会 对他们敬而远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近六成受访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衢州晚报7月22日讯7月20日下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灵导航志愿者联盟的心理咨询师郑琼霞,接到市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女儿在读高中,谈男朋友后学习成绩下降了,母女间常为此吵嘴,已有近2个月时间没有说过话了”。

另有一个家长说,孩子为文理分班的事苦恼。放假了,他看到同学、朋友很努力地为考重点大学而准备,而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充其量只能考个专科院校,觉得前途迷茫,学习劲头不是很足。

据了解,去年9月至今年3月,郑琼霞共对我市2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方面存在问题,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号大敌。

在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半数以上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其余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与父母缺乏沟通,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家长过度溺爱或漠视孩子的情感表达。“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使孩子心理负担很重。另外,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郑琼霞说,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关注孩子,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师应该站在教育的前沿,积极引导学生走上知识和能力全方位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全文共 2554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是青春叛逆期,心理素质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章内容。

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问题的原因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提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响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中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许多农村父母文化层次低,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他们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许多农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也会使子女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4.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忌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淫秽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自我意识的障碍。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2.人际关系的障碍。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利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容易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3.学习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你是否喜欢学习”的调查,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可见,厌学已是一个普遍问题。刻板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任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令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烦躁。

4.性认识的障碍。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如与异性交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性交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性障碍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5.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孤独

留守儿童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即使有电话联系,也给不了孩子拥抱和行动上的关爱,这样的孩子心里的话很难和老人倾吐,而有些老人的教育方式也跟不上时代,和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代沟

2

自卑

对于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很多事需要孩子大胆尝试,而留守儿童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大多老人带孩子的时候 ,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 长期下来 ,孩子没有自信,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

3

焦虑

如果留守儿童是自己的祖父母带,还能得到一些关心,如果是邻居或亲朋照顾,孩子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且很多周围的人也喜欢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尤其大,孩子也容易变得暴躁易怒,会产出焦虑的心理,这是一种缺少关爱的表现

4

没有安全感

虽然留守儿童是有完整的家,但他能体会到的很少,只有父母回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会没有安全感,而长期和祖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很难有家庭的概念,对家没有归属感,成年以后,对婚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成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不少成年人感叹生活压力太大的同时,中小学生也逐渐成为压力侵袭的对象。对2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6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宣国军建议,应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增设健康教育课程,指导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培训等,为中小学生减压。

2010年8月至9月,部分自治区人大代表在一些地、州、市中小学开展调研,走访了四所小学(含农民工子弟学校一所)、四所初中、两所职教、三所高中,对2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时与10余名教师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座谈。

代表们发现,被调查对象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66%,中度的占3.32%,重度的占0.06%;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较大,约占被调查的52.9%;学校教师教育方法欠妥,约占被调查的18.67%;受单亲家庭影响,约占被调查的6.65%;情绪强迫焦虑,约占被调查的6.65%;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约占被调查的10.48%。其中表现偏执的有2.96%,表现敌对的有1.77%,心理不平衡的有30.62%。

宣国军说,目前,自治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与现实要求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缺乏心理健康教育配套设施,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资金保障等问题。

宣国军建议,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开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职称系列和骨干教师系列,鼓励学校引进心理学专业教师。建议每个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以上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每周至少一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课程,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

宣国军还建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督导评估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同时,宣国军建议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通过举办现代家庭教育论坛,办好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花心男人心理存在的问题 有些花心其实是心理疾病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大家会发现,花心男人是有很多的,我们也是见了不少了,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大家认可的,有时候这种违背道德的事情是被人们所嫌弃的,其实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很难从内心深处了解这种问题存在,那么花心男人心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下面跟随本网了解一下吧!

花心男人心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渴望被众人关注

低自我价值感的人,如果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成就感,就很可能通过其他旁门左道的方式,如倪震的追女方式,闹出点事来,以吸引人们对他的注意力。

2、渴望征服与保护

男人的天性,由于雄性荷尔蒙的作用,是渴望征服别人,保护弱者。如果他是弱者,反被女人&ldquo保护&rdquo,那他的潜意识里,一定潜藏着时刻要挣脱出拯救者手心的强大力量。以倪震为例,他的富裕的家境,自小就给了他心理安全的感觉而经济上一直独立的周慧敏,一开始也给了他心理安全的感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不断地成熟,作为一个男人,倪震开始渴望自己是强者,而反感别人的保护。征服新的女生,被小女生崇拜,给了他自己是强者的极大的心理满足。

3、有些花心其实是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总结了花心人的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他(她)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悉心的照顾和无私的关爱。却被以爱的名义的伪爱,如控制,占有,嫉妒 以上关于花心男人心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这类男人看得更彻底。也希望那些花心男人能够从此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当然,花心并不是一种什么很严重的病,治疗与否看个人的认识了。

4、对比心——锅里的总比碗里的好。

说来也怪,男人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女人与别的女人做比较。对于自己的女人,因为朝朝幕幕的相容相济,渐渐地,满身优点的女人变成了满身的缺点。而别的女人,因为是远瞻,他所看到的仅仅只有优点。两者相比,自己的女人越来越差,别的女人就觉得哪里都好。这便让一些男人对自己的女人越来越没感觉,对别的女人越来越欣赏。那身姿、那胴体、那每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无限激情。于是,“锅里的总比碗里的好”的想法也就油然而生。

5、占有欲——碗里锅里最好都是自己的。

男人生来在内心就隐藏很强的占有欲,对权力不择手段,对女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似乎上帝斌予男人一副宽大的双肩和有力的臂膀,就是让他们拥有世间的一切。而男人在这种心里的作用下,即使有了相爱的女人,男人还是喜欢从别的女人身上证明自己的魅力。在他看来,将一个个处处优秀,甚至十分高傲的女人拿下,那更是一种征服和占有。实话说,有这种心理的男人比比皆是,越是越得不到的就越是想要得到。最好是碗里锅里统统都是自己的!

6、征服感——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贪婪。

男人对待感情,更多的是需要自己被对方所崇拜和认可。这和女人喜欢享受被爱就大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男人甚至有几分幼稚,作为女人你若是满足了男人的这种精神需求,就算在生活中你有些任性他也能原谅,因为他有征服你的快感。这是人性的弱点,更是男人幽暗的人性。老实说,这种征服感是男人特有的霸气,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和激发自信心和激情的表现。说白了,男人婚外找“刺激”其实就是这种“征服感”的本性使然?

为什么男人喜欢花心,其实这不是出于本意的花心,很多的男人因为内心十分孤单,因此总是想着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人关注自己,所以说,他们就是通过这些心理和行为的做法来得到关注,花心男人心理存在的问题是你值得关注的,心动那就赶紧来行动起来吧,好机会不要错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何很多老年人食补存在心理问题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数一数二的国家,到2040年,中国基本上每4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中国养老事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也会是人群心理的一大难题。那么,为何很多老年人食补存在心理问题呢?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为何很多老年人食补存在心理问题

在中国社会里,人际关系的结构相当紧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和行为。

当个人发生心理冲突、内在焦虑,以及人际适应症等各种心理问题时,很容易威胁到强调“保持团体和谐”的文化法则。因此,公开表达或者讨论心理问题,在历史上就被视为破坏性、惩罚性的行为,可能为自己或家人带来耻辱。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抱有一种“多多少少有点病,只要这病不要命”想法的原因吧。既然心理疾病属于犯忌讳的事,那么除非它严重到精神崩溃(有些地方把精神崩溃也当作羞耻之事),否则人们宁可以“身体不适”的名义来代替轻微的心理失调。而这,就是“心理问题身体化”。

“身体化”的一般表现为失眠、没胃口、肌肉酸疼、视力或听力减退、月经不调、哮喘、易疲劳或偏头疼等等。这些算不上“大病”的小毛病,常常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生理原因,但确实很困扰人。在中国文化里,它们常常被算为“虚”或“亏”,需要进补调养。而进补,最常见的自然就是食补,通过食物来补充元气,化解自身压力。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人们自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稀罕吃什么也不足为奇。

不过说来也奇怪,尽管并不对症,可“食补”却仍然有它的心理效果。很多人在这样“进补调养”之后,那些小毛病却全都不药而愈。越是补得好、补得稀奇的,病症的好转速度就越快,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食补”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烙印。经过几千年来的历史演变,它已经被赋予了“安慰剂”的意义。进补,变成了一种“个别的心理辅导”,透过令人信服的技巧与原料(体现为种种美食),来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那些将心理问题“身体化”的人,信服食补的效力,自然接受其中的暗示和开导,从而使心理问题得到化解。

“身体化”的现象,其实表明了中国人处理焦虑性心理困扰的方式。食补并非真的可以治病,也并没有确切的生理基础。当困扰人的情绪得到解决时,那些小毛病自然就不翼而飞了。

不止饮食如此,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们常常因为某些情绪得不到解决,从而就把它转化为身体原因,再通过某种已知的解决身体不适的方法来进行疏导。这样虽然并不是对症下药,但是通过“安慰剂”的作用,却能够使自身焦虑减轻,从而让心理走上正轨。

安慰剂,并不是什么坏东西。相反,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而由于它起效的过程其实是人体自愈的表现,所以相对其他的心理疏导来说,其效果更显著平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偏瘫病人容易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会有想自杀的倾向

偏瘫病人如果受到别人的冷眼,或者被侮辱了,会有轻生的倾向,所以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一定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

生气不想说话

偏瘫患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生气,甚至不吃东西,也不想说话,这时候需要安慰他的情绪,因为生气会影响他的心理

3

总是容易伤感,爱哭泣

偏瘫病人心理很脆弱,容易产生伤感情绪,自己在家爱哭泣,所以不要冷落他们,要经常陪他们聊天,耐心的照顾他们。

4

容易抱怨,脾气差

偏瘫的病人容易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容易抱怨自己什么都不能做,生无可恋,没有兴趣坚持做完一件事就松懈了,我们要经常鼓励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养老院老人为什么会存在心理问题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养老院老人心理问题有哪些是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院,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养老院老人为什么会存在心理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1、孤独

老年人离开了原先熟悉的社交圈、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且敬老院多地处郊区,同外界联系较少,在进入养老院后偶会出现孤独。

2、恐惧

由于老人处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会对周围人不信任,特别是会对敬老院里的医务人员。担心工作人员照顾不好、与别人相处不好、自己自理能力下降等而产生恐惧。

3、抑郁

由于疾病、身体各脏器退行性病变、儿女工作忙、不理解、独具等各种原因,老人们多会产生抑郁心理,对周围漠不关心,喜欢独处,也不爱走动,长此以往对健康不利,必须采取措施使他们活动起来,唤起老年人的兴趣爱好。

4、精神萎靡

老年人经常表现出精神萎靡,记忆减退,注意力很难集中,反应迟钝等。因此,在敬老院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老人明明手里拿着东西却在到处找,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

提醒您:去养老院前老人一定要克服障碍,多了解下进入养老院的老人怎么克服心理障碍这个问题,另外多了解一些敬老院养老心理健康知识和老人心理健康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