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怎么读【经典20篇】

范增临走时说,天下格局已定,我也管不了什么了,君王自为之。我们知道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那么范增为何会离开项羽呢?接下来就跟着问学吧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浏览

5933

文章

223

篇1:项羽真有举过鼎吗?项羽力气是有多大?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怀疑项羽举鼎的真实性,实际上这也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不过根据古书记载项羽的确力大无穷,那他到底有没有可能举起一个鼎呢?关键还是要看举多重的鼎。如果项羽像秦武王那样,非要举自己身体根本承受不了的鼎,可能事后轻则内伤,重则一命呜呼。不过根据项羽的身体描述,举一个百斤左右的东西应该不会太难。毕竟现代男子举重70公斤挺举的世界纪录是198公斤,接近400斤了。

鼎,虽然现在已经消失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但是因为鼎的象征意义,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到现在都是广为流传。

至于说项羽,霸王举鼎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举鼎成为了大力士、古代猛将的象征。

鼎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可以理解为“锅”,但是慢慢,在大禹治水以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才成为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项羽年轻的时候,与朋友在街上走着,恰好看到街东头有个寺庙,寺庙正中间有个鼎—大概是烧香用的。项羽就对朋友说,我能把鼎举起来,不信咱们打个赌吧,赌注一百金。朋友不信,这个鼎重达千斤,就算四大大汉也举不起来啊!

只见项羽拉开架势,气沉丹田,一声大喝,起!这只鼎真的被他缓缓地举了起来,然后又举过头顶,走了几圈后,这才缓缓放下。围观的人齐声喝彩。项羽赢了一百金子。

项羽24岁的时候,跟随自己的叔父在江东起兵,发起了农民起义。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二人又去拉拢了桓楚,此人说院子里面有一个大鼎重足千斤,问项羽是否能够举得起,若举得起的话,他们就服项羽!

项羽首先派出了4名大汉一起举这个大鼎,但是大鼎却丝毫未动,之后他自己撩起了衣服走到了大鼎面前,双手握住鼎大足,喊一声“起”,没想到他真的把这尊鼎给举了起来。大鼎若是按照古代的计量方式来算的话,确实是有千斤重的,但是古代的计量方式和现代的计量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现代人能不能够扛起这尊大鼎,还是要看一下这尊鼎放在现代究竟有多重。

古代和现代不同,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都不同,秦末时期的一斤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左右,千斤也就是现在的五百来斤,对于当时的楚霸王来说,或许真能挑战一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谋士范增为什么离开项羽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范增(公元前277一公元前204), 居鄛(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又传安徽桐城练潭)人。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为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万个为什么之范增为什么离开项羽?

刘邦手下谋士陈平施离间计,令项羽以为范增勾结汉军,从而削其兵权,范增大怒而告老回乡,项羽同意了。范增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饵"。未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就因背疽发作而死在路上。一命呜呼。“空余孤冢在湖濡"。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看清楚是非、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可以这样说..范增人中之豪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项羽为什么没有当皇帝?项羽推翻秦朝后为什么只做了西楚霸王?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一般常理来说,一个朝代被推翻之后,推翻者多数情况下就应该是下一朝的建立者。这种思维自然是来源于封建体制,并且也是古代体制中离现在比较近的一种。但是在秦汉时期,秦朝项羽推翻之后,他却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意思,反而只是做了一个西楚霸王,这不禁让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可以称帝,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项羽是现在很多人心中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推翻积压在人民身上的重负秦朝,使得无数人从这当中解脱出来,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救世主一般的人物,在现代也是无可替代的。

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十八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也就是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对他号令天下有所帮助。在分封之前,他自己自立为西楚霸王,以这样的身份去分封,在我们看来,其实已经与皇帝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名义上不是罢了。可是项羽没有称帝,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根本没有这样想过。

分封制的时间很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战国时期,都采用的是分封制,权力分散,各自为政,虽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但是毕竟已经实行了数千年,秦国突然取消这种制度,采用中央集权制度,这原本就让很多六国遗民觉得很不满。秦国人自然不会,因为他们在秦国范围内已经适应了。

因此,项羽虽然推翻了秦朝,但是思想上却还是落后了一大截,在他看来,他的追求就是先秦时期最高的荣耀,是诸侯这样一个身份地位,顶多再加上最大的诸侯,却从来没有想过,统领天下,废除诸侯的局面。

只不过,项羽虽然顺延的这种制度,思想上落后,却并不是要守卫这种制度,从他的“西楚霸王”就能看得出来了,他是要把楚国、把自己放在一个最重要最高的位置上面,而不是与其他人平等。但是这样,也就相当于把自己置于战国中秦国的位置上了,必然引起其他各国旧贵族们和反秦大军的不满。

于是,分封刚结束才几个月,战火重燃,项羽也终于被逼到乌江畔,自刎而亡。在他之后的刘邦,因为出身平民,很多事情看得比项羽更加透彻清楚,他知道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因此,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分封异姓王。

可以说,刘邦的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从权力分散到权力集中,汉景帝开始削弱藩国,汉武帝基本完成,后世的朝代,都沿用了中央集权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如果秦始皇没死,刘邦项羽是他的对手吗肯定不是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嬴政若不死,项羽刘邦还是秦军的对手

刘邦项羽发动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是在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么,如果当时的秦始皇没有死,刘邦项羽还能够起义成功吗,会是秦始皇的对手吗。

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是,之所以这么说,来看看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的,在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中,多是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军事谋略可以说是那时候的第一人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有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刘邦项羽跟秦始皇比起来,自然是相差甚远。

其次呢,那时候刘邦项羽起来反抗的背景,是因为民间在秦二世胡亥的摧残下,民不聊生,但是这样的局面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是没有达到的,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没有死,很大的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刘邦项羽起义的事情,也就自然没有了跟秦始皇相比谁更厉害的说法,况且,那时候的秦始皇的秦军也不是吃素的,在秦始皇的带领下,战斗力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项羽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的统治不得民心,这一点是他失败根本原因,他总是靠武力来解决一切,而且他还坑杀投降的秦军,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戴。其次项羽这个人非常的优柔寡断,虽然是千古一霸王,但他却有勇无谋、非常的自大、目中无人、虚荣心非常强,而且非常的残暴。项羽缺乏帝王应有的决断,该杀则杀,该斩则斩,观《鸿门宴》刘邦本已成为刀下亡魂,但项羽却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导致刘邦逃跑,从而注定了自己的失败。

项羽这个人生前非常的优柔寡断。韩信和刘邦说项羽虽然非常的勇猛,但是他是一个妇人之仁。当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就是打算结束刘邦的,而且这个时候也是有能力完全拿下刘邦的,但是项羽却因为优柔寡断而没作出抉择。当时亚父范增一直给他使眼色,但是他却没有听从,却听从了项伯的话,加上刘邦又说了很多好话,他认为刘邦没有能力和他对抗,就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项羽虽然是千古一霸王,但他却有勇无谋,他只知道武力解决一切,但是却不会动头脑去思考事情。他有的时候非常听从别人的话,但是有的时候,他一直会按照自己的心里想法去做,所以他左右摇摆不定。如果他要是真的有计谋,肯定会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而不会选择放掉自己最大的对手。

项羽非常的自大、目中无人,他总是感觉,他是天下的霸主,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和他进行对抗,他这种自大造成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且项羽这个人非常的明显,当年的彭城之战,他是差点杀掉刘邦,就是因为天空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迷住了楚军的眼睛,那个时候他就在说,难道是上天就要帮助刘邦,而不帮助我项羽吗?

项羽这个人虚荣心非常强,而且非常的残暴,他对自己的手下非常的关心,但是他每次攻城夺寨之后,总是会进行屠城,让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所有的人都是抱怨。

项羽的统治不得民心,这一点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他总是靠武力来解决一切,而且他还坑杀投降的秦军,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戴。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的这种性格,最终让他众叛亲离,不但没有统一天下,还最终落得在乌江自刎,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这段历史被后人所称为“霸王别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阿房宫是项羽烧的吗?

全文共 1510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阿房宫这个名字只是个临时的,意思是靠近山阿的宫殿。若建好会改名,没有改名则印证了阿房宫没有建好。《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的应该是咸阳宫:”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和考古队在秦咸阳宫旧址发现大量火烧遗迹的结果相符合。说项羽烧了阿房宫,确实是冤枉他了。

提起秦始皇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我们一定会想到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项羽。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阿房宫只剩下遗址,即使是这样,也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阿房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咸阳市东南的阿房村一带,到两市的距离都约为15公里。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阿房宫的宏大壮丽、富丽堂皇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估计有很多人为阿房宫而惋惜,若不是被项羽烧掉,留存到现在的话,又是一个世界奇迹。但是,项羽真的烧了阿房宫吗?

战国后期,秦国国力强盛,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10年左右的时间内以雷霆之势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为了控制诸侯,保证胜利果实,将各国宗室数十万迁至都城咸阳。又过了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咸阳,都城就显得有些过于拥挤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决定在丰镐之间建造更大的朝宫,即后来的阿房宫。

为修阿房宫,召集70余万劳役,开工建设。不过还没等建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在东巡途中驾崩了。事发突然,阿房宫建造工程被迫停工,劳役都被拉去骊山赶修秦陵。秦陵修好以后,继位的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结果刚过几个月就碰到陈胜吴广起义,天下一片乱糟糟,部分劳役也被拉上战场去充当生力军了。到秦二世被杀,阿房宫修建工程就彻底停工了,阿房宫也就成了烂尾工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阿房宫这个名字只是个临时的,意思是靠近山阿的宫殿。若建好会改名,没有改名则印证了阿房宫没有建好。而且《史记》中也没有项羽烧阿房宫的记载,既然没建好,怎么烧?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和秦朝灭亡相隔时间并不长,也就几十年光景,相关记载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的应该是咸阳宫:”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和考古队在秦咸阳宫旧址发现大量火烧遗迹的结果相符合。说项羽烧了阿房宫,确实是冤枉他了。

那为何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项羽烧了阿房宫呢?825年,唐敬宗李湛在位,唐朝内部藩镇飞扬跋扈,外部吐蕃等势力频频入侵,内忧外患,形势十分危急。而李湛则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还大兴土木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杜牧写《阿房宫赋》目的是为了劝谏当时的统治者,希望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不要重蹈秦朝覆辙,否则国之不存,再富丽堂皇的宫殿也会湮灭。

杜牧发挥超常的想象力,极力渲染阿房宫的辉煌壮丽,运用了艺术手法,这样形成的反差才够强烈,达到劝谏的目的。至于说阿房宫被项羽烧掉这种说法,杜牧或许也是道听途说而来,并未做过考证。

还记得元代张养浩的那篇《山坡羊·骊山怀古》吗?“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同为文人,他也许也是受到了杜牧《阿房宫赋》的影响。

阿房宫没有建成,但是《阿房宫赋》名扬天下,结果项羽就彻底背上烧毁阿房宫的黑锅,一直背了一千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人心不服,也是看不起刘邦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为何没有杀刘邦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所耳闻,是因为项伯的告密,所以使得了刘邦提前有了准备,同时又是因为项伯的拦截,所以项庄舞剑刺杀刘邦失败。在鸿门宴中,如果项羽一心想要除掉刘邦的话,那么刘邦肯定是逃不掉的,但是最后项羽还是放走了刘邦,导致了后来败给了刘邦,失去了一统江山的机会,那么项羽为何要放走刘邦呢。

首先,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因为打的胜仗很多,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民心,并且被称为上将军,那时候的刘邦并没有任何过错,一旦项羽杀了刘邦,就会失去一部分的民心。

其次,就是因为在项羽的眼中是一直看不起刘邦的,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单挑无敌,年少时候就能力举千斤鼎,所以自身的傲气很重,也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觉得刘邦对自己构不成威胁,所以就放他走了。

事实证明,项羽的骄傲也是害了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上谁能单挑项羽?关羽、薛仁贵、冉闵、李存孝谁能出其左右?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项羽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还是非常非常给力的一个人,说到项羽那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武力值,在历史上这个项羽说第一,也没几人敢说第二,但是如果我们强行要来个什么对比,看看历史上到底谁能够单挑成功这个项羽,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的呀,也比较的有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话说这些个什么关羽啊、薛仁贵啊、冉闵啊、李存孝啊都有机会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看看!1、关羽

有人推荐三国时期的关羽,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正史上三国时期武功最高的武将是关羽,关羽被人们称为“万人敌”,曾经在百万军中斩杀了颜良。战争史上临阵战将的情况非常罕见,想要斩杀对方的主将,需要打败主将身边的众多保镖,还需要能够击败主将。在整个三国时期,真正亲手斩杀敌方主将的人只有关羽一个。从关羽斩杀颜良的战绩来看,假如关羽和项羽交手,双方肯定会好好地厮杀一场。不过项羽的力气非常大,而且射箭的水平非常高,关羽取胜的几率不大。2、薛仁贵

还有就是薛仁贵。薛仁贵也是勇猛无双,在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他只身随征。后面战斗胶着时,薛仁贵挺起方天画戟,杀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这一幕被唐太宗看见了,更是连声称赞,战斗结束后,薛仁贵立马从平民升为将军。此后当薛仁贵出现的时候,敌将便闻风丧胆。唐初也是猛将辈出的时期,但薛仁贵是个中翘楚。若薛仁贵与项羽单挑,并且死战不退,有一定的可能性,薛仁贵会击败项羽。3、冉闵

再者就是冉闵,被称作武悼天王,十六国时期名将,四大百人斩之一。他一生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六场最为激烈险恶。曾经带领不足万人的部下对抗14万鲜卑铁骑,而且十战十胜,被视作“神迹”。最后战至只有自己一人,才被鲜卑人杀死。4、李存孝

亦或是李存孝,被称作飞虎将军,唐末五代时期猛将。据传,李存孝少年时期便力大无比,可以徒手跟老虎进行搏斗,长大后更是武艺高强,当时没几个人能够打过他。古人有一句话为“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其中的“李”就是指的李存孝。在《旧五代史》中是这样评价李存孝的:轻捷如飞,独舞铁,挺身陷阵,万人辟易。

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什么三国孙策、南北朝高敖曹、隋朝杨玄感,唐代李密,还有什么吕布、常遇春等等,但是这些人多多少少也都缺陷,而且也无法真的拿来做对比,所以要说到底谁能打过这个项羽而且还是单挑的话,那估计真的没有什么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项羽为什么要叫做西楚霸王?项羽的地盘不是在东边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西楚霸王”的名号我们叫了两千多年了,早已成为习惯,但是却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称号。展开地图来看,项羽当时作为诸侯的地盘在整个地图上分明处于东方,那又为什么不叫“东楚霸王”,偏要叫西楚呢?虽然两个词读一读,感觉“西楚”更好听一些,但是项羽难道就因为好听而换了称号吗?

众所周知,项羽的称号是“西楚霸王”。可是仔细看看楚汉战争时候的诸侯割据图,问题来了:项羽的地盘,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河南东部、安徽北部。这明明是在比较靠东边的地方啊!而且,项羽的起家不是在最东边的江东(浙江)么?为啥他要叫“西楚霸王”呢?那东楚又在哪里呢?

关于这事儿,就要谈谈中国古代所谓“三楚”的地理概念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面积非常庞大。其巅峰时期是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楚威王时代。当时楚国领土包括今天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山东西南、两广北部、贵州东部、重庆东部、河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福建北部等。这么庞大的一片领土,习惯上被分为三块:东楚、西楚和南楚。

这三块楚地分别包含的地区,各史料略有出入。

大致来说,所谓南楚,指长江以南、鄱阳湖以西的楚地,包括湖北南部、安徽西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两广北部等地。

所谓西楚,指淮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楚地,包括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西南、江苏西部、安徽北部等地。

所谓东楚,指泗水、沂水、鄱阳湖以东的楚地,包括浙江大部、江苏东部、安徽东部、福建北部等地。

说得更粗略一点,“南楚”是楚国的西南部和南部;“东楚”是楚国的东部;“西楚”则是楚国的西北部和北部。

从发达程度而言,西楚包含了楚国先前几百年的核心地带——江汉平原,又包含了楚国在遭到秦国攻占江汉平原后的新首都——陈地(河南淮阳),同时占有很大一部分中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相对南楚和东楚,是更核心、更重要的区域。

再说回到项羽给自己封的地盘,实际上,项羽在宰割天下的时候,非常贪心。天下一共19路诸侯,他分封给自己的领土有整整九郡,差不多是天下的五分之一。战国七雄都被他分割成小块,比如燕分为二,齐分为三,三晋分为六,秦本土分为三,南楚地区分为二……可是项羽自己,占有的这一大块,却包括了东楚的大部分地盘,西楚的东部地盘,还有战国末年魏国的领土。算起面积来,只比楚国的极盛时期要少些。

由于项羽同时占有了东楚和西楚,所以叫“东楚霸王”其实也可以,而且实际上还更加贴切。只不过,同时他还有西楚大片土地。而如前所述,西楚本身重要性超过东楚,所以项羽就自号为“西楚霸王”了。这样听起来更威风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项羽为何杀不了刘邦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时,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项羽并不是杀不了刘邦,而是小看了刘邦,认为刘邦并没有太多的实力,再加上刘邦也会懂得示弱,所以也就是如此才错失了良机。

当时的刘邦虽然有实力,但是实力不足为惧,但是项羽根本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中,项羽本身就被称之为万人敌,所带领的士兵就如同是虎狼之士一般,很快就能够在诸侯中直接脱颖而出。项羽会拥有着比较出色的实力,而且也并不会在意如此小小的刘邦,在项羽的眼中也会认为,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将军,在将来也同样成不了气候。项羽也同样会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下主人,刘邦简直就是可有可无。

刘邦在此时也同样会知道,这简直就是性命难保,所以刘邦一直以来都会非常的小心,非常的谨慎。在看到项羽之后,也同样说清楚原因,更是直接表明立场,而且一直来对项羽也会毕恭毕敬。结果在看到刘邦示弱之后,项羽也同样非常的轻视刘邦,本来就会有着较强的演技,在经过不断的示弱之后,也会让项羽慢慢的放松警惕。

刘邦马上就会通过示弱的一种方法躲避灾难,最终也变成了更强大,在他的指挥下直接就选择斩杀项羽,刘邦为了能够有效发现当年的仇恨,那么在此时也就一拥而上。这其实就是刘邦的复仇就是刘邦完全也没有表现出来,刘邦也希望能够铲除项羽。刘邦在此时也同样实现了人生的理想,总会觉得笑到最后,其实也就是赢家。

胜利者本身就不会受到谴责,这就是政治,这也是现实,政治一般就没有什么对错,只有成功以及失败,当刘邦成功的时候,也没有人可能会记得当年他的这些软弱之处。这个故事可能也会让大家知道这中间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是哪里人 项羽是徐州人吗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是楚国泗水郡下相(xiànɡ)县人,在今江苏省宿迁市。

项羽是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少年时跟随叔父项梁学习兵法和剑术。秦二世时期,朝政腐败,项羽跟随叔父在会(kuài)稽起兵,反抗秦朝。巨鹿之战,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与此同时刘邦在汉中称王,随后两人展开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项羽虽屡破刘邦大军,但由于粮草短缺,加上猜忌范增,刘邦趁虚而入,将他围困在垓下。项羽见大势已去,连夜率领八百精兵向南突围,结果被逼至乌江边上,最后拔剑自刎。项羽一生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无法成就帝王霸业,使得后人对他扼腕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刘邦让准备烹杀自己父亲的项羽分一杯羹,为什么还说他是孝子?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回事,其实内部深刻的含义又是另一回事,这也就是会有类似于“表里不一”这样的词存在的原因。就比如刘邦项羽把自己的父亲放在大油锅面前,用“烹杀”来威胁自己的时候,自己会大笑让他分一杯羹给自己,会被很多人解读成刘邦心太狠,不孝。然而,事情的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众所周知,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汉朝皇帝的谥号前都会加个孝字,如汉文帝的谥号为孝文帝,汉武帝的谥号为孝武帝。可有的历史专家却说,“孝”字是对汉朝莫大的讽刺,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个不孝子。专家们这样说,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做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那时正是楚汉对峙,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太公,以此威胁刘邦投降,不投降就煮了他爹太公,连厨具都准备好了。可刘邦呢?当没事一样,好像那绑得跟粽子似的的老头不是他亲爹,还厚颜无耻地对项羽说:咱哥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了咱爹,记得分兄弟我一杯羹。

专家们因此评论道,刘邦如此厚颜无耻不顾父亲死活,不是不孝子是什么?

不过也有网友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事情没专家说的那么简单。你想想啊,项羽威胁刘邦时,刘邦不这样说,还能怎么办?哭丧着脸求项羽?项羽以他爹太公来威胁刘邦,就是想让刘邦有后顾之忧,如果刘邦还真当他面求饶,岂不是正中项羽下怀?

刘邦除了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别无他法。这样或许能救父亲一命,毕竟以项羽的为人,如果觉得太公没有利用价值,就犯不着杀他。否则,如果刘邦投降,面临的就是可能是项羽斩草除根,他和父亲都得死。

为了证明刘邦不是不孝子,网友们还扒出了刘邦称帝后为父亲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以人子之礼跪拜父亲。

据史书记载,太公的家臣为了拍刘邦马屁,对他说您是天子,不要再拜太公了。由此可见,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在父亲面前摆皇帝的架子,一直以人子之礼跪拜太公,否则家臣就不会说出这话。

第二件事:给父亲造一个“家乡”养老。

刘邦称帝后,定都长安,太公也跟着搬过来享福。但太公是个念旧的人,在长安住着不开心,思念家乡。刘邦看着也很心疼,,竟然命令在秦国故地骊邑,仿照家乡丰地的街巷布局,为太公重筑新城,取名新丰,并将太公故旧迁居于此。

第三件事:尊父亲为太皇上。

众所周知,皇上退位给儿子后,就升级为太上皇。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并不是在世的禅位皇帝,而是一位去世的诸侯王——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秦始皇称帝后,追封其父为太上皇。

历史上第二位太上皇,则是刘邦的父亲太公。秦始皇继承庄襄王的王位,统一天下,称帝后把他爸追封为太上皇,这很正常。但刘邦的皇位可不是继承太公,是他豁了命夺下的,可他却仍尊太公为太上皇,这不得不说,很有孝心。

太上者,至高无上,太上皇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刘邦他爹是农民,刘邦却尊他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比自己还牛,请问这是不孝子所能做到的事吗?

综上所述,刘邦虽算不上至孝之人,但也勉强称得上孝顺了。作为一位帝王,当初迫于形势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实在没必要对此太过苛责。专家们,请别再黑刘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后世为什么对刘邦评价低项羽评价高 项羽有哪些品质值得肯定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流传千年,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最后刘邦胜出,项羽不甘自刎于乌江。不过刘邦虽然是胜者,但人们在评价这两人时,似乎更愿意给项羽更高的评价,而刘邦则是一些负面词语具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古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有很大关系,讨论一个人的道德高低,这和他事业上的成功失败并无直接关系。那古人有哪些评判标准呢?一起来了解看看吧。1、古代道德评价

刘邦从一穷二白毫无背景,到最后获得了天下,建立大汉江山。可以说,他人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对他持否定性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元代戏曲家睢景臣,他曾经写过一篇《高祖还乡》的套曲。在这个作品里面,睢景臣对刘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把刘邦那种小人得志的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对项羽肯定的地方则比较多。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是白脸奸臣。但是后世却有很多人为曹操翻案。比如郭沫若、易中天就曾多次为曹操翻案,包括毛主席也曾为曹操翻过案。现在拍摄关于三国的各种影视剧,大都把曹操当成一个能力卓著的人物来写,而不会把他写成白脸奸臣。

对刘备的评价刚好相反。对这几个人最集中的评价,莫过于李宗吾的《厚黑学》,他对项羽、曹操评价较高,对刘邦、刘备评价较低。说他们能够成功,都是脸厚心黑的原因。

之所以后世会对这些历史人物作出这样的评价,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中,关于君子与小人这两方面的评判标准分不开。在古代道德标准上,君子和小人是两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尤其是对士人知识分子的道德评判标准。

加上古代的官员们,都是从士人中走出来的,“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要你掌握了知识文化,有了一定的知识,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当官。因此,无论是对官员,还是对士人,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那么,在古代的道德标准中,什么样的人叫做“君子”,什么样的人叫做“小人”呢?2、真实是君子,虚伪是小人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纵横家等一些学说出现以后,阴谋论就开始大行其道。阴谋论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常常隐藏他们自己的内心。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而这些虚假,也使得他们的部下深受其害。

比如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把土地大量分封给那些功臣们,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这样一种做法,使得韩信等人觉得刘邦是一个大度的人,所以归附他。韩信在归附刘邦的时候,甚至说过一句话。他说项王这个很小气,不愿意把土地分封出去,而汉王你却愿意进行分封,所以我们大家归附你。

从这里可以看出,显然韩信是根本就没有看清楚刘邦的实质,由此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物。

同样虚伪的还有刘备,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刘备的眼泪”这个话。很多时候,刘备的眼泪是假的,是用来笼络人心的。《三国演义》肯定了刘备,但是对刘备假的描述,也是写得淋漓尽致,比如他为了笼络赵云,把自己的亲儿子阿斗给摔了。这显然违背人性,是极为虚假的行为。3、仁义是君子,自私是小人

这一点,在刘邦和项羽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刘邦夺了天下以后,就开始屠杀那些帮助他打江山的功臣人。他把他们的土地和爵位都收归自己所有。

虽然说,刘邦这样做,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稳定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君子与小人”的道德评价体系中,不会这样认为,只会觉得刘邦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水浒传》是把“义”这个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描写的,也就是打下江山以后,大家应该共同的来享受这个江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可见在古代,“义”是被肯定和值得宣扬的,而刘邦削夺功臣权利的行为,显然与“义”背道而驰。

项羽不太一样,项羽取得成功以后,他把天下的土地都分封了。虽然事实上,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当时他并没有把这十八路诸侯全部给平定,但不管怎么样?他没有再向这些人动手。所以从“君子与小人”的道德评价体系来说,项羽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道德评价体系一直贯穿到现在,所以后世才会评定刘邦不义,刘备虚假,给项羽和曹操翻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够让项羽也不敢轻视?

全文共 2231 字

+ 加入清单

西楚霸王项羽,我们都知道,是历史上一个厉害的人物,他的厉害就在于他的气势,那种霸王一样的气势,任谁看见了都要胆怯几分。然而有一个人,却连项羽也对他大加赞赏,这个人就是跟随刘邦的樊哙。樊哙这个人,原本是一个屠夫,然而在鸿门宴上见了项羽,却没有那种战战兢兢的怯懦,这一点让项羽不得不正视这个人物。那么,鸿门宴上,这一段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樊哙(快,kuài)(公元前242一189年)是刘邦的同乡和铁哥们,以屠狗为业(那时可能流行吃狗肉)。当时刘邦为亭长,属于地方一小霸,为人豁达豪爽,广泛结交官府和市井朋友,樊哙也成了他的好朋友。吕公看上刘邦,把大女儿(即吕后)嫁给刘邦,后来又把小女儿吕须嫁给了樊哙,所以樊哙还是刘邦的小舅子,其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参加起义军

陈胜起义后,沛县县令惊慌不安,萧何等建议派樊哙去山上招募“落草为寇”的刘邦一伙人,前来保卫县城。结果整个县城反而被刘邦、樊哙等一帮年轻人和萧何、曹参等一帮基层官吏所夺占,杀掉县令,宣布起义。

从这时起,樊哙就一直跟定刘邦,成为刘邦的近身警卫,还参加了历次的重要战斗,每次战斗他都是冲锋在前,奋勇杀敌。灭秦后,刘邦被封为汉王,汉王封他为临武侯。

鸿门宴上怒斥项羽

项羽摆设鸿门宴时,樊哙等百余警卫人员都被挡在帐门外,只让刘邦与张良二人进入。宴会上范增企图谋害刘邦,令项庄拔剑起舞,数次接近刘邦,企图杀害他。幸亏项伯也起来舞剑,挡住项庄的剑锋,事情非常危急(见范增篇)。

于是张良来到门口见樊哙,樊哙问道:“情况怎么样?”张良说:“情况危急,项伯舞剑要害沛公。”樊哙说:“让我进去吧!要死一起死。”樊哙说完立即一手拿剑一手拿盾牌闯入帐门。门卫企图阻挡,樊哙用盾牌击倒门卫,大踏步进入帐内。他怒目圆睁,直视项羽,头发上立,站于刘邦身边。项羽见来者不善,也紧张地起身拔剑问道:“这是谁呀!”张良答道:“是沛公(刘邦)的近身警卫。”项羽道:“真是一位壮士。”命令左右赐予一大杯酒和一只下酒的猪腿。樊哙将酒一饮而尽,拔剑割食猪腿。项羽问道:“壮士还能再饮么?”樊哙道:“臣死都不怕,还怕饮酒么。”

接着樊哙侃侃而谈道:“沛公先进入咸阳,对秦室的财富一点不敢侵犯,等待着大王您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军把守住函谷关,纯是为了防盗和防止发生意外。像沛公这样劳苦功高的忠厚长者,没有得到应有封赏,大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猜忌沛公。这让天下人寒心,从此天下人将与大王离心离德。”他以一个粗人的口吻,理直气壮的宣言,触动了项羽。项羽自觉理亏,低头不语。项羽还没有回过神来,刘邦即趁势起身,口说要上厕所,悄然离开宴席,樊哙保护着刘邦迳出帐门。等项羽回过神来,刘邦、樊哙早已飞马回到汉军营帐。

旁白: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很有点“猛张飞”和“黑旋风李逵”的风格,而且粗中有细,当面以理驳斥项羽的是非不分、陷害好人,使项羽理屈词穷,为刘邦从鸿门宴上不辞而别,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他救了刘邦的命。

他和刘邦是君臣关系,又是姻亲关系,所以特别忠于刘邦。在楚汉战争和讨伐异姓王的战争中,樊哙都积极参加,并立了大功,被封为舞阳侯,食邑五千四百户。

独闯宫闱见刘邦

刘邦讨伐英布时受到箭伤,在宫中卧病十余天,下令不让大臣谒见。这时大臣们都十分恐慌,怕有什么三长两短,连周勃、灌婴等铁哥们都不敢进去探问。只有樊哙仗着他与刘邦的不一般关系,敢于喝退警卫,直接进宫,面见刘邦。

他进门看见刘邦一脸病容,斜枕着一个宦官休息,不禁热泪盈眶道:“陛下与臣在沛县起兵,身经百战,那时是何等的英武雄壮!现在天下已经一统,陛下却如此疲惫不振!陛下病重,满朝文武震恐。陛下久不与臣下议事,却与宦官独处。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赵高的事吗?”刘邦这才笑着起身,表示没有什么大病。

旁白:独闯宫闱见刘邦,说明樊哙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但正是此次独闯宫闱,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刘邦大概想起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后又是戚姬的死敌,所以后来让樊哙领兵征讨卢绾时就有点不放心。掌握兵权的樊哙如果反水,后果不堪设想。他甚至可能想到,樊哙独闯宫闱是否也是来探听虚实的。

不久燕王卢绾造反,刘邦派樊哙以丞相身份去讨伐叛乱。此时刘邦的病情已相当严重,有人向刘邦进谗密报说:樊哙勾结吕后,准备待皇上一旦病有不测,他将回军杀尽汉高祖宠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所有一干人。刘邦本来对吕后就不放心,认为樊哙是吕后的党羽,所以听信谗言,立命陈平带着周勃去前线替换樊哙,且就在军中斩杀樊哙。

陈平知道刘邦将不久于人世,杀掉樊哙,必然得罪吕后。所以只是逮捕了樊哙,将他押解回京,听候发落。等到樊哙押回京城时,刘邦果然已经过世,掌实权的吕后,立即释放樊哙,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旁白: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刘邦保戚姬和如意,除掉吕后心腹的最后一步棋。可惜刘邦一病不起,再也无力安排他的身后事了。

孝惠帝六年,樊哙去世,儿子樊伉接替侯位。吕后去世后,在清除吕氏党羽时,樊伉与其母亲吕须一起被杀。汉文帝时考虑樊哙功不可没,下令以庶子樊市继任侯位,作为对这位开国功臣的纪念。

作者点评:樊哙、张飞、李逵都是历史上或文艺作品上粗鲁、忠君的典型人物。但张飞虽说在长坂坡大桥上一声怒喝,吓退曹军,《三国志》上只短短落笔二十来字,更多的还是《三国演义》上的艺术描写;李逵更是百分之百的艺术描写。只有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英雄形象,才在正史《史记》和《汉书》上作了详细描述。这位豪爽、忠义的勇士,令我们今天读来,仍觉有一股豪气在胸中激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发动巨鹿之战时多少岁?巨鹿之战胜利后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乱世出英雄,不过秦始皇在完成全国统一后,按理说已经不存在什么乱世了,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位灭秦大英雄,他就是项羽。不过项羽的一生并不算很长,最活到了30岁,起码在他这个位置上来说并不算长寿。其实要说项羽巅峰期的开始,那肯定就是从巨鹿之战开始计算了,当时项羽只有25岁便击败了秦国的大将,使得秦朝已经名存实亡。可惜后来项羽又花了5年时间同刘邦对抗,最后却成了战败的一方。项羽的巅峰期没想到过的如此之快,他本有机会成为第二位秦始皇,开启新时代的大门,为什么最后他会败给多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刘邦呢?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子孙,也算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孩子了。项羽小时候并不是一位非常爱学习的孩子,他的父亲项梁不管是教他读书还是教他习武,项羽都显得耐心不足,经常学一半就不想学了。不过项羽似乎从小就心存大智,认为读书和习武都只能对付少量的敌人,要学就应该学可以万人敌的东西。所以项梁就开始教项羽兵法,刚开始项羽还显得兴趣十足,但时间一长也不愿深究。所以项羽从小的经历同大多数人可能都一样,有点眼高手低。

不过项羽从不会惧怕权贵。项羽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就对自己的父亲项梁说:“秦始皇并不是不能被取代的。”结果项梁马上堵住项羽的嘴,这种话如果传到秦始皇耳朵里那肯定是要全家陪葬的。不过项梁也因此对项羽刮目相看,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能萌生出这种想法的人,绝对都是能成大器者。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项羽父子也举兵响应,项羽独自带领一众部队杀了近百卫兵,当时项羽只有23岁,历史的大门也正式向项羽打开。

公元前207年,项羽发动巨鹿之战,算是整个秦末起义中最关键的一战。当时项羽只有五万兵力,而秦军有四十万部队。不过项羽此次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亲自率领主力渡过漳水,而且规定每人只能带三天量的食物,势必要与秦军站个你死我活。后来项羽的士兵跟着士气大涨,以一当十杀破了秦军的阵势,最后秦军感到万分恐惧很多士兵闻声而逃,秦军大败。此后项羽打出了自己的名声,那一年项羽只有25岁。

按理说的,当时项羽完全有能力接替秦王管理全国,为什么项羽却被刘邦给击败了呢?首先是刘邦不服项羽,所以主动开战,不过项羽在此期间屡破刘邦大军,只是没有将他赶尽杀绝。后来项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依然延续了前朝的分封制,导致有些诸侯感到不满因此起义。项羽虽然人年轻,但思想并不先进,依然还是采取老一套的办法,导致后来多面受敌,在坚持了数年后被刘邦击败。可能这时候项羽会后悔,小时候没能好好读书,不然刘邦想赢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的原因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项羽乌江自刎

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的原因

公元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刘邦说: “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 。 ”刘邦听从。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 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 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800多人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以5000人马追赶。项羽渡淮河时,跟随他的只剩百余骑;到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入大泽中,被汉兵追到,项羽只好向东逃。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备船要送他过江,项羽笑道: “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能生还,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上也受了十余处伤,最后自刎于乌江。这年二月,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且有多重要?为何龙且一死项羽就离灭亡不远了?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为后世的很多人称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项羽本身还是有不少毛病的,他的脾气是真的不好,性格也没有办法支撑他成就大业。而在项羽的身边,虽然也是有很多人相助,可是这些人很多其实都是没有办法和项羽共事,最终离开他的,不过也有一直忠心于他的,比如龙且。而当龙且一死,项羽知道,自己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为何?1.龙且简介

龙且(ju)又称:司马龙且(?~公元前203年),偃姓,龙氏,名苴,秦置东海郡朐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人。秦朝末年将领,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猛将,与名将钟离昧为同乡。

自幼跟随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参加项梁起义,联合田荣大破秦军于东阿。在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之时,龙且率军十万大破之,联合曹咎、周殷同为大司马。在听闻韩信平定河北、吞赵灭齐之后,龙且奉命率兵攻打齐地。

公元前203年,参加潍水之战,陷入韩信水淹围城之计,力战汉军诸将,终为汉军骑将丁复所杀。龙且之死,敲响了西楚灭亡的丧钟,项羽大为伤感。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起兵平定三秦,龙且、项他与汉将曹参、灌婴在定陶以南交战失败。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后项羽将西楚国雇佣的楼烦骑兵尽数交由龙且统帅。前204年,随何成功游说英布叛楚,随后项羽便差遣龙且、项声率军十万攻打九江国,大破英布军,英布逃亡到汉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西楚军把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并切断了汉军粮道。刘邦求和,西楚军谋士范增力谏项羽不要和谈。陈平向刘邦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刘邦遂用此计。项羽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范增离去,而龙且依然受到项羽信任。

前203年十月,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于是派遣龙且率兵20万出击。十一月,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史称潍水之战。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随后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这时韩信挥军猛烈截杀,龙且被灌婴手下丁复斩首。项羽闻龙且被韩信所杀,则大恐。2.龙且有多重要

龙且是项羽手下大将,他与曹咎、周殷都是楚国大司马,各分掌楚军部分的军权。

刘邦谋士王平曾说过:“忠于项羽的人只有范增、龙且、周殷等几个人而已,其他人都是可以被拉拢的。”这也可以看出龙且忠于项羽是出了名的,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加上龙且勇猛,所以项羽也是十分看重龙且。

在公元前205年,也是彭城大战(此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刘邦,也是刘邦起兵以来最大惨败)后,项羽更是将手头的楼烦骑兵悉数交给龙且统帅。这个楼烦骑兵可以说是当时的特种部队了,项羽彭城之战以三万精兵千里突袭,最终速战速决大败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这三万精兵有不少大概率就是楼烦骑兵了。在《史记·灌婴列传》也记载,楚骑来众!可以知道项羽当时来的是为骑兵。能够让项羽托付给自己手下最剽悍的部队,这足以见项羽对龙且的看重程度。

公元前204年,龙且统兵十万攻打叛楚的九江国英布,最终打的英布大败,英布逃亡到刘邦那。龙且独自打的英布大败,这也可以得知龙且的能力是多么强悍。3.龙且死后为什么项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

公元203年,项羽得知韩信已攻下齐、赵,马上要对楚用兵,于是令龙且率军二十万应战韩信。

这场战役是二把手之间较量,龙且是项羽最看重的大将,而韩信则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两军对阵于潍水,不过此战龙且被韩信打的大败,就连自己也是被韩信部将灌婴的手下丁义给斩首。

龙且会败,还是败在自己过于轻敌与急躁了。当时韩信派人做好沙袋,将其堵住潍河的上流。随后率部分兵马涉水攻打龙且,之后韩信假装败退,骗龙且过将来追。龙且以为韩信怕了,果然追过来,于是韩信立即命人决开堵塞潍河的沙袋,河水冲了过来,而龙且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去,楚军大乱。于是韩信乘机出击,打的龙且完败,龙且身死。

龙且是项羽最器重的将领之一,他死了,项羽又少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大将,也见识了韩信是多么强,项羽如何不后怕。

而龙且大败,更让项羽的二十万大军全部损耗殆尽,其中楼烦精兵也估计是所剩无几,如此巨大的损失,项羽如何能不惧怕。

当初项羽不亲自去对抗韩信,而是自要龙且去,就是因为他自己要对抗刘邦,还有反叛的彭越。龙且兵败,不仅没有达到阻止韩信的目的,而且还让韩信声势大增,而之前被龙且打败英布也是乘机恢复了过来。龙且身死,导致项羽最终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这让项羽如何能不畏惧!

龙且身死导致了项羽慢慢处于下风,最终确实是逐渐走向了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项羽为何被评为千古无二?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会被称之为千古无二是因为少年就已经拥有巅峰状态,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回顾项羽的一生,真的让人佩服至极,会拥有着许多不一样的财气,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许不是如此的有心计,但是作为一位英雄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一、少年之巅峰

项羽就是项燕的孙子,虽然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但是孩子的祖父一直都会寄予厚望,甚至认为项羽的未来不可以就直接葬送在手中,因此就忍受着母子分离的痛。果然小小年纪就勇敢的挑战权威,拥有着广阔的胸襟,虽然是少年,但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拿起千斤重的大鼎,财气过人,胸怀大略,人们对于项羽都会有一些忌惮,这就被称之为千古一绝。

二、被称之为常胜将军

项羽就是一个猛将,一直都会跟随在自己叔父的身边,会参加很多的战役,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都会表现的比较勇猛。虽然在楚汉战争中基本上获胜者都是刘邦,但是不得不说,当年的项羽也没有赶尽杀绝,一直都会井水不犯河水,如果不是刘邦如此的阴险较差,相信项羽也不可能会输。

后来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所有的江东父老,因此就选择自刎而去,有人说这才是一世的英勇,即便到死的那一刻也会拥有着一种气魄,这才是人们一直都会叹为观止的。

三、回顾项羽的一生

回顾项羽的一生真的让人佩服,在年少的时候就如此的意气风发,在壮年的时候照样也能够横扫天下。很明显项羽就是一个旷世奇才,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许真的比不上刘邦如此的阴险狡诈,但是在项羽的身上真的会拥有着大家佩服的气质。所有的人都会佩服项羽的气度和才能,同样也会被称之为千古无二,是一个不可少有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吕后被抓后为何没有和项羽有绯闻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与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吕后没绯闻

第1个原因就是吕后本身原因,另外一个就是项羽性格,根本就不可能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因此两个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绯闻。

男人之所以会迷恋美女,完全是因为美女拥有着比较出色的颜值,这自然就会比较好色,可是吕后本来就不是一个大美人,必然也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绯闻故事。根据历史记载,吕后比刘邦小的16岁,可是要比项羽大了整整10岁,当时被抓时已经35岁。

在那个年代,35岁早就已经可以成为当奶奶的年纪,同样也会有两个孩子,由此可见相貌还有身材都比较一般,必然就是人老珠黄,这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任何的诱惑力。

项羽根本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项羽本来就是一个拥有霸王气概的人,浑身上下都会散发一种贵族气质。潜意识中还会拥有一种江湖侠气,宁愿天下人负他,也不可能会做这一些不正义的事情。而且始终都会知道,如果去伤害这些被抓之人,侮辱这些被抓之人,自己手下的将领肯定也不会服气,而且也会让自己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刘邦和项羽之前也曾经是结拜兄弟,必然也会知兄弟之妻是不可以调戏的,这个道德底线,项羽根本就不可能会违背。因此项羽一直到死也没有想过会霸占吕后,甚至也没有选择把刘邦家人去杀掉,这本身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原本有很多次机会全部都可以杀掉刘邦,可是却总是因为结拜之情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放过对方,这才导致自己最后失去了一条性命。当然那个时候的项羽身边也会有着绝世美人,在此时必然就不可能会选择霸占一个年龄比自己这么大,而且也没有美色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项羽为什么不适合当皇帝?项羽为什么能打天下却不能坐天下?

全文共 141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似乎是一个天生的霸王,他不爱学习那些文字知识,却也因此保留了自己最纯真的思考,没有被其他人的学习经验所干扰,他又力能扛鼎,仿佛就可以举起天下的重担一样。但是综合起来看,他却又是一个适合征战的霸王,而不是能治理国家的帝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很多人将项羽称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根据成王败寇的规则来说,项羽最后是败给了刘邦的,他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在历史角逐中被淘汰的人,他曾经与王位的距离那么近,近到咫尺,伸手间就能触碰的,但是项羽最后却没能走到那个荣耀的王冠前。

灭秦之后,项羽在军事实力上占了绝对优势,而刘邦的军队,不论在势力还是在实力上都要稍微逊色于项羽的军队,但是为什么最后项羽还是败在了刘邦的手里,项羽自己的解释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至于是不是这个原因,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历来兵家有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而项羽就是这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项羽单独写了一个本纪,要知道项羽是没有当过一天皇帝的,到底项羽是个怎样的人,让司马迁能够为他破例。

项羽是个英雄,恐怕是大多数人心里对项羽的评价。项羽出身贵族,他们项氏一族,一直都是楚国的将军,项羽武艺超群,从小对兵法感兴趣,他也的确是个可造之才,但是很可惜,项羽没有好好利用他自身的优势,他身材魁梧,英勇善战。《史记》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他武艺卓绝,气盖山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后世人称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每次征战,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贪生怕死不是他的性格,他的勇敢体现在七万对近四十万的“巨鹿之战”之中,项羽率领着军队殊死搏斗,气盖山河,那种满腔热血,那种勇猛,震慑了秦军,“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等到项羽结束了这场战争后,诸侯将都对项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自身就带着一种英雄气概,似乎总是天崩地裂,他也要用扛过巨鼎的手臂,来支撑起整个天,脚踩山河,气吞万里,他的身上散发着强大的王者的气息,少年时曾见过秦始皇的阵仗,当众人都双膝跪地,莫敢直视的时候,项羽绝不故作姿态,反倒直勾勾地望着这个庞大的仪仗缓缓走过自己的面前,“彼可取而代之”,说出这个话时的项羽不过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少年。而今,斗转星移,项羽已经成为了战场上厮杀的大英雄。

项羽虽被称为英雄豪杰,但是仍有他的缺点,他也是凡人,总有不足之处。他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矜功伐”对自己的战功夸耀,从年少时他学习就能看出,项羽不是个能够坚持和活用的人,他学东西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对兵法也是学过皮毛,从不会深究,靠的是自己的匹夫之勇,“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便是他勇而无谋。

其二是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有很多机会将刘邦给杀了,但是他犹豫不决,在犹豫之间被刘邦趁机逃脱,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刘邦这一走,项羽再无机会杀他,也错失了项羽称霸的良机,从此与王位失之交臂。多疑是他的第三个特征,史书上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见,项羽用人又是如此谨慎,谨慎得有些过头了,反倒显得多疑起来。

骄傲、孤僻、多疑,这些都是项羽的缺点,也是他不能做皇帝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