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的“项”怎么读【经典20篇】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与刘邦之间可谓进行了诸多较量,从项羽与刘邦举兵攻秦,到鸿门宴,再到垓下之战,项羽为什么从兵十倍于刘邦而最终寡不敌众,那么,项羽的“项”怎么读是什么?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告诉大家项羽的“项”怎么读吧!

浏览

5574

文章

223

篇1:力可拔山的项羽的力气到底有多大?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自己吟唱自己力拔山,史书中也记载项羽力气过人,在各种影视剧、动漫中的项羽也是力大无比,令人称奇。那么,项羽的力气到底大到了什么程度?像诗歌里面唱的“力拔山”当然是不可能,这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但是能够有这样的比喻,就算不能拔山,他又能搬起什么东西呢?

西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他身高八尺,力气过人,英勇善战。据古书记载,项羽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那么项羽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是在公元前208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陈胜吴广起义。那当时的项羽,就是一个小小的军官而已,但是血气方刚,志向远大。他扬言,他要带兵去伐秦。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恒楚时(恒楚当时是陈胜手下的大将),恒楚大吃一惊,眼前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居然有这样的抱负。心里想,简直是痴人说梦,自己有几斤几两还不清楚?于是恒楚就想灭灭他的威风,恒楚随口就说:“去,外面的有个大鼎,你能把他举起来吗?”。

恒楚知道,这个巨鼎多则三千多斤,少则两千多斤,三四个勇士都举不起来,让项羽去举这个鼎,一定会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难而退。

项羽二话不说就脱去盔甲,一蹲就举起了那口青铜巨鼎,周围的看客都已经惊呆了,随之而来的是呐喊声和喝彩声,恒楚心想,项羽年纪轻轻居然有这么大的力气,心中已经对这个少年将军刮目相看了,也有了敬佩之心,认为眼前这位少年不容小觑啊。经过此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项羽力气很大,也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和武将对项羽另眼相看了。

其实项羽出生名门,他家里世代都是将领。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的季父是项梁。

项羽少年的时候,学习读书写字不成,就去学击剑,又不成。他的叔父项梁生他的气,责备他。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说,学写字只够记个姓名罢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略知道一点大意后,又不肯学完。后来项梁因为杀了人,和项羽一起到吴中(今天的江苏吴县)躲避仇人。

后来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桓楚逃亡在沼泽之中。吴中的驻防官问项梁,可知道恒楚逃往哪里了?项梁就说,恒楚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于是趁会稽守召项羽进来受命的机会,项羽持剑斩了会稽守的头。

项梁就这样提着会稽守的人头,拿了会稽守的大印出来示众,郡守的左右随从大惊失色,乱成一团,项羽发威砍杀百十来个,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没有谁敢站起来。项羽向他们说明这样做是为了起义的大事,于是调集吴中士卒,到各县征集壮丁,得到精兵八千人!这八千人就是后来跟随项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吴中八千子弟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项梁拥立了楚怀王,为什么项羽却要杀了他?

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第一个起义,之后原本六国的贵族们都开始了反对秦国统治,项梁作为楚国的代表人物,拥立了楚怀王,不过这个楚怀王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傀儡,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楚王而已。换句话说,楚怀王本身是并没有什么实权的,就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但是,这样一个对项羽来说并没有什么威胁的人,最终却还是被项羽杀掉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项羽为何要杀掉楚怀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项梁为何立楚怀王

楚国自楚怀王客死异乡以来,就对秦国有着刻骨之恨,所以当时的楚南公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末年,楚国人非常的露脸,首先发难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刘邦是楚国人,项梁也是楚国人。而从陈胜、吴广起义以来,就是打着“张楚”的名号收拢民心。

秦末起义军的政治格局,一直都是尊“楚”,陈胜起义失败以后,秦嘉趁机拥立景驹为楚王,妄图借此取代陈胜的江湖地位,但是后来又被项梁所取代。项梁采用了范增的建议,同样选择尊楚,就从民间找到了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为楚王,熊心当时正在野地里放羊。

“楚怀王”是楚王熊槐的谥号,但是这个谥号在楚地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项梁干脆就直接让熊心号称“楚怀王”,这里的“楚怀王”就不是谥号了。项梁灭掉了秦嘉以后,就成了起义军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当时的刘邦、齐国、赵国等都屈居项梁之下,而项梁也把楚怀王熊心当成了一个傀儡。

但是项梁却做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对楚怀王的控制力不够,项梁立熊心为楚王以后,封陈婴为上柱国,自己在外面带兵,对楚怀王缺乏防备。而楚怀王这个放羊的娃娃,虽然因为项梁才能当上楚王,但是他却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而且极力的想削弱项氏叔侄的影响力,所以他暗自笼络了很多人,比如刘邦、宋义等。

项梁所犯得第二个错误就是太过于自大,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替项羽树立威信,没有替项羽扶持自己的势力。而项梁在东阿打败章邯以后,因为骄矜自大不久就战死在定陶,他死的太过于突然,在他活着的时候项氏一家独大,但是他一死,尚没有什么威信的项羽就没有控制局势的能力了。2、楚怀王如何壮大自己的势力

这个时候,楚国的军事力量主要有三支,第一支是项梁的队伍,由项梁的部将吕臣带领;第二支是项羽的部队;第三支是沛公刘邦的部队,刘邦不是项梁的部旧,他是在楚怀王的庇荫下逐渐的强大起来的。于是项梁一死,楚怀王就在宋义等人的帮助下,迅速的剥夺了项羽和吕臣的兵权,将这两支队伍合二为一由自己直接统辖,这样一来项梁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家底就被楚怀王照单全收了。

为了安抚吕臣,楚怀王任命他为司徒,并且封他的父亲吕青为令尹。为了安抚项羽,楚怀王封他为长安侯,鲁公,长安并不在楚国的控制范围以内,所以项羽其实并没有任何实权。而向来亲楚怀王的刘邦,则是被封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带兵驻扎在砀郡。到此时,项氏的政治生涯差一点就结束了,楚怀王对项羽时刻都在提防着。

后来,章邯带兵围困赵王歇和张耳于巨鹿,作为起义军领袖的楚怀王自然要出兵相救,但是章邯是出了名的常胜将军,在此之前除了项氏叔侄还没有人能打败他,所以楚怀王只得起用了项羽。但是楚怀王对项羽非常不放心,便任命他的死党宋义为上将军带兵,赋予了他在军中绝对的权力,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备项羽。只不过后来没想到的是,项羽在军中杀掉了宋义,并且自己做了假上将军。

这样一来,项梁经营起的这支军队,控制权又回到了项羽的手中,不久以后,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章邯,奠定了他在诸侯之中的地位。但是,这个时候的诸侯早已经不是项羽一家了,遥尊楚怀王的诸侯势力有很多,而且刘邦表面上还是忠于楚怀王的,所以楚怀王并不是完全失去了权力,只不过他不得不默许项羽为上将军罢了。3、项羽为何杀楚怀王

楚怀王对项羽的跋扈残暴和项氏在军中的影响力十分忌惮,为了对宋义事件做一些补救,楚怀王只好是退而求其次,让项羽带兵继续和章邯的主力死磕,而命刘邦西进入关接手秦朝的地盘,并且和他们立了一个“先入关者王之”的明显偏向刘邦的约定。

但是项羽又后来居上,多次打败章邯的军队,并且纳降了章邯的20多万降兵(后来给坑杀了),然后举兵西进,攻克了刘邦在函谷关的守军进入了关中。这个时候项羽的部队达到四十万,再次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虽然刘邦先进入了关中,但是秦国的力量却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就派人去问楚怀王该怎么办,楚怀王就说了两个字:“如约”。

项羽这个时候对楚怀王已经无所顾忌,再加上他对楚王这个名号情有独钟,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就把楚怀王赶到了长沙,后来又觉得太便宜他了,就派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把楚怀王给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存孝是谁?李存孝是否有资格与项羽并称?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李存孝,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如果说李元霸,大家就知道了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很多古典小说中,而李存孝正是李元霸的人物原型,以力大善战而闻名,这一点,看李元霸的表现就知道了。那么,他是不是有资格与同样力大无比的项羽相比呢?如果可以,他们谁又会更厉害一些呢?

项羽和李存孝是两个时代的人,项羽是楚汉时期的霸王,李存孝是隋唐时期李元霸的原型。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因为一句“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联系到一起了,那么,除去时空的概念,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联之处呢?

项羽和李存孝都是武将,这点毫无疑问,李存孝是一个小说形象,他相当于是唐朝李元霸,书中所描述的李存孝能够战场之上一斩千人的故事是虚构的,现实中的李存孝是有一把子力气,天生神力,但是并没有过万人之中取人首级的能力。而项羽则是真实的力能扛鼎,能够勇冠三军。

项羽和李存孝还有冉闽,杨再兴,这些都是同一梯队的武将霸主。但是很多人都认为李存孝被高放了,他的名分不应该排那么高。李存孝在小说中身为晋王李克的手下,也是李克收的义子,排行十三。李克的十三个儿子被称为十三太保,李存孝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但是这是并不代表他的能力最强。

项羽和李存孝被并称为“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当然就是我们的西楚霸王,李就是李存孝。历史上曾经有古书记载,李存孝是骁勇善战。《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的能力相当于李元霸,号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被称为飞虎将军,李存孝经常作为先锋从来没有败绩,多次救李克于危难之中,勇猛的程度倒是和霸王项羽有的一拼。项羽最喜欢的就是一马当先冲入敌人阵营,豪爽万分。

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在现在的哪里

项羽兵败垓下之后,逃到了乌江,当时河里是有船夫愿意带他渡江的,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随后便自刎了。而如今确实是有一个乌江,但根据历史记载,却不是项羽自刎的乌江,那么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呢?

关于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这个问题根据史料的记载推测来看,项羽自杀的乌江其实是长江西岸的乌江镇。乌江在安徽和苏州交界的地方,和南京相邻,有着“金陵门户”之称,自隋唐以来,习惯上把此段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为“江东”,同时在很多纪念项羽的诗词中也有提到这这一称呼。著名的南宋词人李清照就有诗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自己也说自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里的“江东”也就是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权所在地江东。

在中国的地域版图中,长江在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的这一段成南北走向的地段,就是所谓的江东,也就是项羽自杀的乌江。当然也是因为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西楚霸王在此自刎,所以从古至今,乌江都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的名人墨客都曾在此吊唁项羽,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篇。直到现在,因为项羽的原因,乌江依旧吸引着很多的人前去参观凭吊。

所以说关于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江东乌江镇这一段,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现在的乌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是什么呢

秦汉时期,刘邦和项羽两人之间的故事大家应该最为熟悉,并且也有人经常把他们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实他们俩各有各的特点,一个会用兵,一个会用人。虽然最后战争是刘邦胜利了,但是项羽也留下了经典案例供我们传颂,尤其是他用兵方式可以说很奇特,历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个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很是强势,他一举打退了秦朝,从此也就有了西楚霸王的称号,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他和刘邦之间进行过很多次战争,虽然每次都是胜利,但是却不懂得好好利用周围的形势和机会。比如当时的鸿门宴,他本来有机会杀掉刘邦,但是却让刘邦逃跑,直接给了刘邦的反抗增加了机会,其实就是他没有足够的后给兵,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本来处于劣势,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但是他这个人很会说服别人帮助自己,于是韩信就帮助他一起夹击项羽,因为双方人数相差太大,项羽没有反抗之力,就只能选择撤退。但是刘邦带着兵就追了过去,项羽只是身边就只剩100多个人,对抗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直撤退。

到了乌江边上,看着自己的家乡,感叹自己的这些经历,从他起兵到现在有这么大成就,被他打败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现在竟然到了这样的处境,看来是上天要让他灭亡,他怎么做也是无法挽救的。有人提醒他可以回到乌江,那里江东父老肯定会帮助他,让他再一次东山再起,但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脸面面对自己乡亲父老,并且他认定是上天让他灭亡,无论怎样结局,都是在乌江自刎了,结束了自己辉煌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项羽火烧阿房宫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阴谋?

全文共 19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三国是古时候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传奇,现在影视业的发展也是将三国演义拍成了电视剧,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中。关于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桥段,最近,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项羽火烧阿房宫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烧阿房宫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这么出名的建筑,项羽为何痛下杀手烧掉呢?

其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阿房宫,直到汉刘邦大军入关还没完工。

不仅如此,实际上,70万人的劳力在4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完成了一座夯土台基,而余下的那些设计精妙的建筑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所以,阿房宫永远留在了秦始皇的梦幻之中。这座传说中壮美的宫殿并没有被项羽焚毁—那是因为它从来就没有建成过。

一座绝世宫殿建筑,承载了项羽二千多年的悲伤,以及文人墨客说不尽的激情与梦想。

如今,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它的确切所在,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太多的谜题还是等这座宫殿完全露出地面才能找到答案。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宫建于二千多年前的秦代。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国,就绘制该国宫室图,在秦国都城咸阳的渭水南岸仿造宫殿,称“六国宫殿”。

相传当时共有宫室145种,著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长杨宫等宫殿。

想当年,咸阳宫可谓殿宇林立,楼阁相属,曲廊幽径,花香景深。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更大规模的宫殿—朝宫。

朝宫,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遗憾的是,由于工程过于浩大,阿房宫最终只是秦始皇心中的一座宫殿,他没能看到自己的宫殿落成。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东巡的路上,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传说中的仙岛,解开长生不老的秘密。

烽火台实为战国秦景观建筑遗址古都西安,曾是中国11个王朝的首都,虽然帝王们的叹息已湮没在历史之中,但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仍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传递着往昔风云之魅幻。

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就是从西安出发,直达地中海东岸。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第一印象都和西安有关。

西安市西去十余公里有一处自古遗留的夯土台,被世人长期认为是秦阿房宫烽火台(上林苑二号)遗址。

烽火台是中国古代传递军情的建筑。因受限于古时通讯技术,在长城沿线和西北边疆,每隔一段距离,古人们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里装满柴草或点燃后容易冒烟的动物粪便,并派将士日夜驻守。若发现敌人入侵,就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敌情很快会传到军事指挥区。

点放烽火的方法,白天和晚上不一样。晚上点放火叫烽,白天点放烟叫燧。

点放烟火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来的敌军不到1000人,就点放一支烟火,每增加1000个敌兵,就增加一支烟火。烟火的传递速度是相当快的。

那么,这座自古遗留的夯土台,究竟是不是烽火台呢?

2005年3至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领队李毓芳率领考古人员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

李毓芳说,这个遗址出土的遗物仅限于一些板瓦、筒瓦的残片。

板瓦片表面为细密交错的绳纹,筒瓦片表面均为细绳纹,内面为麻点纹,且泥条盘筑痕迹明显。不管是板瓦片还是筒瓦片,均制作粗糙。

考古专家认定,其与上林苑一号遗址出土的板瓦、筒瓦相同。它建筑的时间要比阿房宫修建的时间早得多,与阿房宫没有任何关系。

她还说,该建筑遗址目前破坏严重,下部夯土台基东部和西部早已被挖掉,但仍可明显看出有每层厚5-7厘米的夯筑层。

在残存建筑部有扰动过的础石,南部自底部向上1.4米处发现一未扰动过的础石,说明该建筑底部和中腰还应有建筑物。

故该建筑应为高台宫殿建筑,其形制与咸阳宫一号宫殿相似,这也是战国建筑形式的一大特点。可惜如今顶部已被破坏殆尽,建筑物已无存。

“该建筑遗址应为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建筑遗址之一,与阿房宫的建筑没有任何关系,更不会是烽火台一类的建筑,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

烽火台乃军事报警设施,建在皇家公园里不合常规。”李毓芳说。秦王从未上天台祭天拜神从来都是古代帝王的重要仪式,相传上天台就是秦始皇于阿房宫中祭祀天神的地方。

然而关于上天台(上林苑四号)遗址自古就有三种说法:一是秦始皇为观赏天文景观而建;二是说秦始皇为徐福而建———秦始皇派徐福东渡为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数月未归,他十分着急,遂建此高台东望,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望福台;三是古代先民认为,五谷丰登、太平盛世均是天神、地神保佑,所以秦始皇定期率领朝臣祭祀天地,以祝祷大秦帝国物阜民丰、四海升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项羽被评为千古无二三个记录无人能破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为何被称为“千古无二”

项羽是秦朝末年的起义军之一,跟那时候的刘邦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是后来在于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还是输给了刘邦,但即便如此,项羽还是被后人评价为千古无二的存在。

首先是因为项羽真的是百战百胜,百战百胜这个词多被人用来形容胜率高,但是并不会真的百战百胜,而项羽不一样,除了与刘邦最后一战中输了,其他的的七十多场战役无一败绩,起义八年,未尝一败。

原因之二就是项羽是那之前最早称霸天下的人没有之一,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傲视天下的时候,年仅26岁,而之前的秦始皇建立秦朝也已经39岁了,所以项羽是那个时期最年轻的称霸天下的人。

原因之三就是项羽是那时候战力最高,单挑无敌的存在,想必大家都知道项羽在十几岁就举起巨鼎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后来的项羽也并不是被刘邦所杀,而是自己因为愧对江东父老才自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项羽是如何成为抗秦首领的?刘邦年长却被项羽压制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英雄出少年,项羽绝对是当时最年轻有为的少年了。年仅25岁便灭掉了秦军的主力,后来将秦国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功绩,项羽最后才能成为抗秦阵营的首领。不过当时刘邦跟项羽也属于同一阵营的人,为什么刘邦始终没能达到如此成就呢?主要还是因为项羽的身份和他自身的能力优势太大,刘邦只能厚积薄发,等待一个属于自己最好的时机。不过项羽的巅峰来得快去的也快,最后被逼无奈乌江自刎,年仅30。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

项羽(公元前232一前202),名籍,字羽,常被称作项羽。项燕的孙子,楚国的贵族。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和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以躲避仇人。

项羽,力能扛鼎,气压万夫。“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秦朝统治风雨飘摇。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次项羽独自斩杀殷通卫兵近百人,就这样,二十四岁的项羽带领八千吴中(今苏州)男儿,反秦起义,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巨鹿之战前,项羽杀了上将军宋义

依照楚怀王的部署,在刘邦向西进军横扫关中的同时,项羽等人则率领楚军主力向河北挺进,对抗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就在这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军主将章邯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击杀了项梁。并以二十万秦军配合秦将王离夹击赵地,赵王歇和张耳带领赵地的反秦义军且战且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王离军围困。赵王歇向楚怀王求援。楚怀王接到求救信,便安排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一齐率援军北上,为赵国解围。

到达战场附近,宋义命令安营扎寨,原地休息,四十多天一直不提出兵援赵,宋义还在将军帐中日日饮酒作乐。

项羽去找宋义谈出兵救赵,但是宋义只想坐收渔翁之利。宋义还下命令,(军中将士不管是谁,只要不听命令的一律斩首)。这道命令其实是针对项羽的。

当时入冬天气寒冷,又下起了大雨,将士无以御寒,加之军中粮食用尽,将士们靠吃野菜度日。军心浮动,怨声载道。而宋义依然每天饮酒作乐。项羽气愤至极,闯入宋义帐中杀了宋义。并将其首级示众。将士一看,宋义死了,都高声欢呼,推举项羽为上将军。

(三)巨鹿之战,项羽脱颖而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十二月,项羽做了援赵大军的主帅,率领楚军到了巨鹿县南的漳水,并先派两万兵援救巨鹿,初战告捷。项羽又亲自率领主力渡过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食物,誓与秦军决一死战。楚军将士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使秦军惊恐万状,秦军大败。

当时,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由于惧秦,都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看到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起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项羽以六万破二十万,令无数后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敬仰。

此后,项羽威名远扬,成了各路反秦义军的实际首领,统帅各路诸侯。当年,项羽年仅二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项羽为什么被称为西楚霸王?"霸王"为什么会成为项羽的代名词?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起“霸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霸王别姬,还是西楚霸王?不管是哪一个,都和一个人脱不了关系,那就是项羽。可以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霸王”这个词,已经成为了项羽的专属名词,就连小说中,如果想要说谁勇猛得像是项羽,比如孙策,都会被称为“小霸王”,带着一个“小”字,因为在人们心中,霸王永远只有一个,无可取代。那么,为什么项羽要叫西楚霸王?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的地盘是位于原楚国靠东边的位置,而且项羽起家的地方分明是在江东,不管怎么说,他也应该叫“东楚霸王”吧,为什么偏偏叫做“西楚”呢?

事实上,的确是有东楚的,不仅如此,还有南楚。这就要往上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了,那个时候,楚国的地盘非常大,就现如今的湖北、昏暗、江西、浙江、安徽等很多省份,或者是一部分,或者是全部,都是以前楚国的地盘,不仅这些,还有山东、贵州、重庆、河南、广西、广东、福建、陕西等省份的一部分,也都在楚国范围内。

地盘这么庞大,当然也就会分一下区域,这样一来,楚国就有三片区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块,西楚、东楚、南楚。而至于三楚的具体划分,我们只能知道一个大概,因为各个史书的记载都有出入,不过还好问题不大,有出入的部分并不多。

概括来说,就是西南部与南部称南楚,西北部与北部称西楚,东部自然就是东楚了。

而西楚,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包括了江汉平原、新首都陈地,还有中原地区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另外两个地方,南楚和东楚,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都不如西楚,西楚也就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而到了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自然存了私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地盘最大、最好,于是,他一个人独占了五分之一,西楚的东部与东楚的大部分,都成了自己的地盘,所以,名义上,项羽叫西楚霸王或者东楚霸王都是可以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西楚而不是东楚,我们可以把两个词念一下,东楚霸王总有一丢丢的拗口,而且听起来也没有西楚霸王威风,再加上更重要的原因,前面也说过了,西楚是楚国的核心,因此,就这样诞生了“西楚霸王”。

而项羽的一生,我们也知道,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人物。从他生命中最后一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一个悲情的英雄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偏爱。项羽的军事才能也是当世厉害的,先后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中,两次以弱对强并且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的才能,历史上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后世尽管有人想要效仿项羽的“破釜沉舟”,结果却总是惨败,这样的奇迹,怕是没有办法再上演了。

总之,项羽的一生,是人们敬仰、尊重、怀念的一生,他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霸王,虽败犹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吕后被抓后为何没有和项羽有绯闻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与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吕后没绯闻

第1个原因就是吕后本身原因,另外一个就是项羽性格,根本就不可能会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因此两个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绯闻。

男人之所以会迷恋美女,完全是因为美女拥有着比较出色的颜值,这自然就会比较好色,可是吕后本来就不是一个大美人,必然也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绯闻故事。根据历史记载,吕后比刘邦小的16岁,可是要比项羽大了整整10岁,当时被抓时已经35岁。

在那个年代,35岁早就已经可以成为当奶奶的年纪,同样也会有两个孩子,由此可见相貌还有身材都比较一般,必然就是人老珠黄,这对于项羽来说没有任何的诱惑力。

项羽根本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项羽本来就是一个拥有霸王气概的人,浑身上下都会散发一种贵族气质。潜意识中还会拥有一种江湖侠气,宁愿天下人负他,也不可能会做这一些不正义的事情。而且始终都会知道,如果去伤害这些被抓之人,侮辱这些被抓之人,自己手下的将领肯定也不会服气,而且也会让自己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刘邦和项羽之前也曾经是结拜兄弟,必然也会知兄弟之妻是不可以调戏的,这个道德底线,项羽根本就不可能会违背。因此项羽一直到死也没有想过会霸占吕后,甚至也没有选择把刘邦家人去杀掉,这本身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原本有很多次机会全部都可以杀掉刘邦,可是却总是因为结拜之情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放过对方,这才导致自己最后失去了一条性命。当然那个时候的项羽身边也会有着绝世美人,在此时必然就不可能会选择霸占一个年龄比自己这么大,而且也没有美色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迁身为汉朝官员,为什么敢把项羽写入本纪当中?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帝王专用名词,只有当过皇帝的人才能写入本纪。不过其中也有例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不是皇帝但列入本纪的人物,例如项羽。要知道项羽是刘邦最大的对手,司马迁身为汉朝官员,他为什么敢替项羽出一册本纪呢?这其中的原因就非常有意思了,或许司马迁也非常欣赏项羽的能力,认为他虽然没有称帝,但其才能却与帝王一般。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形式,其中本纪就是皇帝的传记。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当过皇帝的项羽,却被放在了本纪里,要知道司马迁是汉朝史官,项羽又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死敌,那么项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司马迁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上常说“胜者王侯败者贼”,司马迁为何却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他身受刑狱之灾,还能对刘邦的死敌项羽发出由衷的赞叹,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也确实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颇具正义感的史官。

当时流行看法,胜者王侯败为寇。追杀项羽的汉军将领竟然将项羽尸体分成五块,惨可以想象。但项羽波澜壮阔的一生,怎么看都是英雄。他创设了一个标准,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给项羽一个高的礼遇,青史留名,文天祥有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管谁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结,官大钱多,再向老天借五百年,不可能。司马迁做到了让项羽留名青史,他还用本纪来让他留名。其中本纪记的是三皇五帝,项羽没做帝王。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项羽的地位。

第二种司马迁给项羽极高的评价。他感慨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认为他太不得了,项羽也起义,在诸侯中,不算突出,他却成了诸侯总首领,三年内,把强大秦推翻了。还把秦始皇的基出分给十八个诸侯。秦不好灭,统一后,苦心经营,想建立万世基业。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按华山的标准来建造,可见秦朝威猛,同时,严密布防,“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大秦推向了灰飞烟灭的境地。所以司马迁说,这种人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司马迁在思考,真找着两个原因,项羽与众不同的是:一是体貌特征。二是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两点影响了项羽的成功。体貌上,身高八尺,力能扛鼎,一米八以上,力气大得惊人。项羽自己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夸张。足以看出自信。司马迁说另外一个特点,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史书记载他瞪眼的威力。说他带着二十八骑突围。汉军大将追上项羽时,项羽回身大声骂,他吓得呆了。赤泉侯,他看到的是红色的重瞳子,幸亏战马赶快跑,跑了十几里,否则他完蛋了。冷兵器时代,这样的相貌能震慑人。

司马迁还分析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如果不是苗人的后代,为什么这么暴呢?远古时三苗传说是蚩尤的后代,曾逐鹿中原并大获全胜的蚩尤被黄帝封为兵主。今天说是战争之神。并把他描绘在军旗上,希望将士像他一样英勇。司马迁总觉得他像三苗人像。出生在楚国,曾是三苗生活区之一。所以他认为项羽可能流传着三苗人的血液。

蒲松龄曾有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就是项羽,有志气有理想,所以创造了破釜沉舟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刘邦什么关系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1

刘邦项羽先结为异姓兄弟,刘邦为哥,项羽为弟。后因谁入咸阳者为王的誓盟约定而闹翻。最后以楚汉之争开始正式决裂成为对手,结果以项羽自刎乌江为结束战争。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

2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3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4

项羽,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张良没有帮助项羽?张良为什么会帮刘邦?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声势浩大,而刘邦也在其中。原本身为韩国贵族的张良,策划了一场刺杀,结果失败,自己也被迫躲躲藏藏,趁着这次起义,他想要去寻找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复国的人,按照当时的势力,自然是项羽最合适,但是为什么张良最终还是选择了刘邦这样一个出身平凡的首领?他为什么没有帮助项羽呢?

公元前218年,一条西出咸阳东至之罘的驰道上,甲乘如云,旌旆蔽空,按古帝王中月出巡的古制,此中春之季,秦始皇也开始他称帝后的第三次巡游。队伍行至博浪沙,早有当地黔首候于道旁,人头攒动,远远望见秦皇仪仗逶迤而来。此时秦始皇正坐在车中,坦然就道,六辔不惊,忽闻外间大呼“有刺客”,秦皇正欲起身出车,不意耳际风响,一只铁椎擦过御驾,击中属车,车轼立断,及见铁椎竟有百二十斤之重,秦皇大惊。

观瞻的百姓、护驾的卫士早已乱作一团,投椎的力士也趁乱而走。秦皇下令大索十日,官兵们遍搜博浪沙,大凡相貌魁梧的人似乎都有刺客之嫌,而他们大概想不到主使那位投椎力士的,竟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貌若妇人的青年。这位青年就是张良。

张良,字子房,其先五世相韩。后来韩国为秦国所灭,一时间君臣授首,百姓屏息。张良自谓世受君恩,久叨荣禄,一朝国破,无以为家,一心想为韩国报仇。于是散尽家财,学礼淮阳,远游东方,终于仓海君处得一力士,愿为刺秦。二人私着铁椎,遂有博浪沙惊天动地的一椎之击。

其后,张良避祸下邳,每日苦读《太公兵法》,韬光养晦,再期复国。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十年之后,得遇沛公,又随沛公见到当时反秦势力最为强大的项梁。

此时,项梁刚刚从民间寻访到楚王后人,立为楚怀王。张良乘机向项梁进言:“今日你已拥立楚王,韩国公子横阳君成甚是贤明,何不也立他为韩王,从而广树党羽。”说起项梁立楚王,与张良请立韩王,动机并不相同。

张良志在复国,以报君恩。而项氏虽世世为楚将,此时却只图自立。所以要立楚怀王,不过是籍楚王名义争得人心。故而张良广树党羽的建议,正合项梁之意,于是项梁又立韩王成,并让张良作了韩司徒。接下来,张良的复国大业就进入收复失地的实质性阶段。

国破山河在,物是人已非。收复失地并非易事。之初,张良与韩王成游击于颖川一带,收回过几座城池,转而又为秦军所掠。这时,正值沛公南出洛阳而来,张良引兵从沛公,略地十余城,交由韩王成坐守,自己则因沛公所请,随其转战咸阳。而张良此举非只报沛公略地之助,还因灭秦报韩本就是张良十一年前在博浪沙的未竟之志。

公元前207年的初冬,沛公用张良计攻入咸阳,子婴出降。授降之日,张良随从沛公行进于大军的前方。走了约三四里,终于在枳道旁看到出降的队伍,为首的正是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神色惨淡。汉军接过被封好的秦皇玉玺与符节,大秦帝国就此谢幕。然而张良报韩的使命却并未就此结局。

公元前206年,项羽大封诸侯,却扣留韩王成,后又杀之彭城。张良已然在望的复国之志顷刻化为水月空花,无限叹息之中绝然离开故土,一骑征尘归汉而去。而此后数年的东征西讨,灭项平楚也就成了张良报韩的又一任务。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消息报入中军大帐,一片欢腾声中,张良神色若常,没有诸将的踌躇满志,没有军士的群情激昂,这一刻于张良而言,惟在臣子尽节,毕之是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英布反叛之因,难道真的是项羽吝啬封赏吗?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在楚汉相争中,西楚霸王项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奈何陷于齐国田荣和汉王刘邦的两面作战,如果英布积极响应项羽的征召,独当一面,项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英布出身于社会底层,有一次犯了法,被判处黥刑。英布不以为耻,笑着对别人说:“有人给我看了相,说我当在受刑之后称王”所以又称黥布。英布后来被带到骊山当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乘机逃走成为盗贼。陈胜起义时,英布跟着起义,不久后就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归属了项梁。项梁在定陶战败而死,在巨鹿之战中,跟随项羽

屡立战功,坑杀章邯20万降兵,破函谷关,到达咸阳,名副其实的项羽手下第一大将,公元前206年因功被项羽分封为九江王,定都于六,又为项羽袭杀了义帝。这怎么看英布和项羽都是同一个阵营的,一荣俱荣,一辱俱辱,没有任何理由叛变项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布背项羽而去,投向汉王刘邦的怀抱呢?

英布背叛项羽,有个公认的原因是,

项羽刚愎自用,吝啬封赏,尤其是大功臣英布。英布为项羽南征北战,屡屡立功,却没有得到最好的待遇。恰好此时,刘邦派随何以优待游说,于是英布就背叛了项羽。笔者不敢苟同,项羽在公元前206年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封英布为九江王,英布摇身一变由一介白衣,一个将军成为裂土封王的君主,我感觉作为一个将军,遇到如此知遇之恩,夫复何求,因此英布绝不是因项羽分封不公而反叛的,另有其因,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1.三观不合。英布出身于市井,而项羽家族世代为楚国名将,出身贵族,打心里瞧不上刘邦、韩信、英布等市井小儿,因此英布虽然追随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可由于三观不投,渐生嫌隙,又因刘邦离间,最终导致英布倒入和他“臭味相投”的刘邦阵营了,成为了西汉开国三大将之一。

2.待遇不同。在英布到九江上班后,九江王名义上和西楚霸王同一个级别,变得忘乎所以,渐渐想脱离项羽控制,可项羽还是摆出家长的态度命令英布出兵协助项羽平叛齐国,攻打田荣,项羽派去的使臣也是趾高气扬,远不如刘邦派去的随何有勇有谋,礼贤下士。刘邦和项羽对待英布的不同态度,导致了英布毅然远离项羽,加入刘邦阵营。

总结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我们在创业时选合作伙伴,优先考虑三观相投,有劲往一处使,众志成城,才能干成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项羽的得力手下龙且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与项羽手下皆是能人辈出,尤其说到领兵打仗,项羽手下便有龙且、季布、钟离眛等大将。虽然后来有些人因为刘邦的离间计,受不了项羽的猜忌而离开了他,但是龙且却一直都留在他身旁,还为他斩杀了叛离的英布。那么,这样一位忠心的将领,最终又是死于何人之手?

龙且是楚国有名的大将,与项羽从小一同长大,情同手足,可以说项羽对他极其信任,就算是刘邦实行离间计,很多原本是项羽麾下的人都到了刘邦阵营,龙且也没有背叛过项羽,可以看得出来,龙且与项羽算得上是生死之交。

但是最终,龙且还是死在了韩信的手下,龙且没有察觉韩信撤退是诱敌之计,继续追击,最终兵败身亡。项羽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那份伤心雨惊恐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忠诚而且得力的助手就这样没了,等于是占去了他四分之一的江山。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是一个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刘邦?是不屑还是无奈?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末年最出名的事情,莫过于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了。一个是西楚霸王,一个是市井混混,两方有名的较量也就在于那一场鸿门宴。明明项羽有很多很好的机会可以杀死对自己最有威胁力的刘邦,可以他一直没有下手,最终被刘邦逃脱,也注定了自己的结局。那么,为什么项羽一直不理会范增的暗示,没有杀掉刘邦,是犹豫不决,还是不屑一顾?

在中国历史上,成王败寇的事情有很多,成功了,你就是英雄,失败了别人就会耻笑你,自古很多成功的人都是踩着失败的人,使自己登上历史的巅峰。历史上有很多失败的人,尽管他们最后失败了,但是人们还是很佩服他,崇拜他,比如项羽。

毋庸置疑,项羽是英雄,尽管自己失败了,但是后来的人还是很崇拜项羽。其实项羽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只是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而已,比如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刘邦的小命就把握在项羽的手中,如果项羽干掉刘邦,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也不会有自己自刎乌江悲惨的下场。

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不能假如,那么项羽有机会杀掉刘邦,为何没有这么做了,说起来有三点原因。

第一,项羽根本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厉害,根本不把刘邦放在心上,他们两人虽然一起打天下,但是项羽明白刘邦是个废物,根本没有多大的能力。

封刘邦为王,只是平衡势力,刘邦打下咸阳,难道不是项羽吸引了秦军的大部分主力,项羽杀人不眨眼,如果发现刘邦是个人才,自己早就杀了。只能说刘邦还是有命,韩信,张良,萧何等人都辅助刘邦,如果没有他们的辅助,根本不可能取得天下。

第二,内部矛盾,项羽的家族项氏和范增是有矛盾的,项羽和是靠项氏起家,自己根本就不是最后的敲定人,就算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杀害刘邦,项氏也会反对,所以就出现了半夜向刘邦通风报信。在项庄舞剑的时候,故意有人阻碍,项羽看到矛头不对,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决心。后来范增不被项羽信任,就是他干不过项氏集团,项羽也没有办法,谁叫自己不是最后的敲定人了。

第三,项羽为了建立霸业,要为大局着想,我们要分清楚,霸业和帝业是两种概念,霸业是诸侯性质的,就是各诸侯各自为政,但是承认项羽老大地位,比如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样。帝业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老大,下面的人都要听自己的,对皇帝要决定的服从。

项羽封侯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要各诸侯听从我的,对各诸侯还是比较宽容的,只要你承认我是老大,这时候的刘邦向项羽服软了,承认项羽老大的位置,所以项羽很高兴,后来有的诸侯不听话,项羽就打他,而那些听话的诸侯就没有事。所以刘邦能从鸿门宴活下来,不是项羽仁慈,也不是身不由己,只是自己根本就不会杀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项羽的父亲是谁?西楚霸王项羽的父亲究竟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霸王”这一个词,就好像是专门为项羽诞生的一样,千百年来,历史上也只有项羽一个人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呼。然而,我们更多的了解的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斗,对于项羽的家族似乎关注的少了一些,就好比项羽的父亲。项燕是项羽的祖父,项梁和项伯是项羽的两个叔父,这些名字都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偏偏项羽的父亲叫什么,竟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项羽的父亲究竟是谁?

西楚霸王的名号无人不知,项羽,本名项籍,羽是他的字,只不过古代重视名字的礼仪,平辈之间一般相互称字,如果要叫名字,只有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才会叫名字,时间一长,项籍就没有项羽出名了,就像我们会叫屈原,而不是屈平。

项羽的祖父是项燕,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将,公元前224年,秦国发动六十万大军,王翦带兵,攻打楚国,可以说,这一次秦国势在必得。楚国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倾全国的兵力,项燕为将,对抗基本上已经没有对手的秦国。王翦固守,楚军多次挑战都不予理会,等到楚军退兵时,发起进攻,这一下,打败的不仅仅是楚国军队,还有楚国君主。项燕自知无力回天,兵败自杀,楚国大片土地尽归秦国。

而项燕一共有三个儿子,二儿子项梁,三儿子项伯,大儿子就是项羽的父亲。

但是,项羽父亲的名字却一直都是一个谜,到现在,存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项渠,这个名字记录在浙江的《缙云项氏宗谱》中;第二种项荣,记录在江西《庐陵项氏宗谱》中;第三种项超,记录在浙江《桃溪项氏宗谱》中。

这三本宗谱中,除了一般被认为是项羽祖先的项橐、项燕、项羽三个人的名字之外,其他的竟然都是不相同的,更不用说项羽的父亲了。

不仅是项羽的父亲,项家先祖也不能确定究竟是不是项橐(音驼)。项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被后世尊为圣公,他的名字已经成了神童的代名词。项橐七岁的时候,作为一个神童,连孔子都把他当做老师对待,向他请教问题,由此可见,这样的神童究竟是神到了什么地步。

其实,项渠、项荣、项超是项羽之父名字的最主要的几种说法,还不包括其他的,而根据推论,项羽叔父名为项梁,带有“木”字,因此项荣、项渠的可能性偏大,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至于为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记载,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因为楚国战败之后,项羽跟随项梁流落在外,项家的一切也就无从得知,司马迁、班固在写史书的时候也没怎么提过,后人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项羽真的可以举起千斤大鼎吗?他是怎么举的?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的天生神力,很多人都能想到一个词,力能扛鼎,这个词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来形容项羽的。这个词虽说是一个能够证明项羽力大过人的证据,但是司马迁用词也很模糊,只说“大鼎”,却没有说是多重的鼎,于是后世就出现了举千斤大鼎的说法。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司马迁是这样记述项羽的,“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先来看身高,八尺有余,即便按照八尺来算,那也是一米八五往上走了,这个身高可以说是相当魁梧了。然而下一句“力能扛鼎”,这就非常模糊了。历史上能够举起大鼎的人,在项羽之前也有,那就是秦武王,而他所举的就是夏禹所铸的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只可惜在后来,包括龙文赤鼎在内的九鼎下落不明,一直都没有被找到,因此,龙文赤鼎究竟有多重,我们也无从知晓了。

那么,项羽举鼎又会有多重呢?后世很多传说有千斤、两千、三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也都没有什么可信度。

现在举重的世界纪录是2015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上,洛夫切夫创造的,挺举264公斤。秦朝时期的鼎,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最大的,是从秦始皇陵百戏俑陪葬坑出土的青铜鼎,重量212公斤,这个重量与现在的挺举重量相当,也就是说,项羽能够举起来的鼎,重量也就在二百公斤左右,,就算他真的还有能力去举更重的鼎,但是当时并没有更大的,也就无从展示了。

再者,项羽即便力大无比,可毕竟是一个人的身体,那些动辄上千的鼎,应该是后人为了凸显项羽而胡诌的。若是举鼎的时候出现像秦武王那样的事情,一个不小心被鼎砸中了,后面有哪里还有那么精彩的楚汉相争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鸿门宴吃什么?项羽请刘邦吃了什么菜?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鸿门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宴会,范增想要杀了刘邦,刘邦却找机会溜走了,事后范增还责怪项羽太过妇人之仁。不过,可能很多人更关注的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了,但是,这毕竟是一场宴会,究竟在这场宴会上,项羽准备了哪些食物请刘邦吃呢?鸿门宴上大家吃的都是什么?

鸿门宴,即然是宴,肯定有吃有喝。虽然项羽不怀好意,但要让刘邦上路之前,吃顿饱饭,然后再推出辕门,还是有这个能力的。所以,项羽肯定是管饭的,不可能让刘邦当个饿死鬼。

那时候是秦朝末年,那就得按秦朝的吃食来分析。那时候的吃喝缺不了这几类:饭、膳、食、酒。

这是有区别的,咱们慢慢说。

一、饭

主食。主要有:稻、黍、稷、粱、糈、谷等。就类似于大米、小米、糜子,高粱等,没有玉米。不是不流行吃窝头,而是那时候咱们这儿还没有玉米。

项羽率兵攻入秦地,前面曾经有“破釜沉舟”的壮举,把锅都砸了,再蒸大米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只好就地取粮,而这片土地,比较盛产黑黍,就是黑糜子。用这个来做干饭是可能性最大的。

鸿门宴主食:黑糜子干饭

二、膳

肉食。包括:膷、臐、膮、醢、炙等。类似于现在的腌肉、薰肉、肉酱、烤肉等。

我们现在与朋友相遇,通常互相打招呼,“吃过饭了吗?”,那就是上文中的“饭”,意思是你吃了主食了吗?把主食“饭”做为吃的标准。而古代人应该是说“用过膳了吗?”,意思是你今儿吃肉了吗?

这是客气话,抬高对方。那时候可不是谁家都天天吃肉的。当然,如果你吃的是烤蚂蚱,也算你用过“膳”了。

鸿门宴上也肯定有肉菜。大家记得,樊哙闯帐而入,项羽见他威武,赐予他一只“生彘肩”,就是生猪前腿。

这说明,鸿门宴上大家是吃猪肉的。即然樊哙吃的是生猪腿,证明其他人吃的肯定不是腌薰肉,而是烤肉或者煮肉。

即然项羽破釜沉舟,砸破了锅,现在吃煮肉就有难度,应该是架火烤熟。

鸿门宴主菜:烤猪

三、食

蘸酱和汤。包括:雉羹、脯羹,脯羹,鱼醢、兔醢等等。

这是酱类,调味的。吃干饭可以浇在饭上面,吃烤肉也可以蘸着吃。

以前项羽在南方,应该吃鱼醢比较多。征战在外,也可能用兔醢。秦地多野鸡,打只山鸡来做个鸡汤也有可能。

但我们考虑,在鸿门宴一文中,张良曾经说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很可能是由感而发,那么,鸿门宴上,张良应该是看到了鱼。

鸿门宴汤类:鱼汤。

四、酒

鸿门宴上当然缺不了酒。那个时代的酒都是纯粮酿造,不勾兑。也没有发明蒸馏技术,酒精浓度都是比较低的。

项羽率兵远征,军情紧急,如果即时酿造,肯定来不及。要么从当地取用,要么从楚地带来。当地取用,怕喝不惯。所以,从南方带来的可能性更大。而南方制的应该是米酒。张良曾对项羽说刘邦“不胜柸桮”。说明这个酒度数比较高,可见是经过储藏的,符合米酒的特征。

鸿门宴酒饮:黄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项羽放跑刘邦真的是因为妇人之仁?项羽究竟有什么目的?

全文共 2654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千百年来,鸿门宴一直都是一次非常经典的宴会,很多人认为,项羽因为一时的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而刘邦也因此逃过一劫,才有了后面的历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于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持怀疑态度,毕竟项羽的为人摆在这里,如果真的是过于仁义的话,他的身边的人也不至于会一个个离开,而且杀意那么明显,刘邦肯定感受到了,那么项羽好歹也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不至于连刘邦的小心思都看不出来,那么项羽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放走了刘邦?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项羽为什么起意要杀刘邦

项羽最开始是和叔父项梁一起造反的,为了增加号召力,拥立了楚王的后人,也就是楚怀王熊心。这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常有效果,得到天下的相应。然而也带来了很大的内部矛盾。熊心颇有才能,不是一个能够随便摆布的,一心想着夺回权力。比较巧的是,熊心还真等来了一个机会,那就是项羽的叔父项梁被秦朝名将章邯给击杀了。熊心通过一系列的高超运作,收了项羽的兵权。

楚兵已破於定陶(项梁兵败身亡),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史纪.项羽本纪》

楚怀王希望通过刘邦和宋义来制约项羽,获取真正的权力,摆脱傀儡的身份,这是项羽和刘邦的矛盾之一。

楚怀王为了打击项羽,故意给他一个非常困难而且没有好处的任务,那就是北上救赵。而且给了刘邦一个立大功的机会,就是让刘邦往西进攻关中,并且和众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让项羽非常的不满意,谁都知道,北上救赵要面对四十万秦军主力,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名将章邯,几乎是找死的任务。楚怀王明显是偏袒刘邦。

就因为刘邦平日里表现的比较听话,愿意听从调遣,而项羽桀骜不驯,想把楚怀王当傀儡。所以当项羽历经千辛万苦和九死一生,终于破了这个楚怀王的杀局,一举击败四十万秦军,令诸侯震服。可是没想到的是,刘邦竟然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决战的机会,捡了一个大便宜,攻进了关中。自己辛辛苦苦浇灌的果实,却被自己完全看不起的摘了桃子。这能不令项羽震怒吗?更何况项羽一到关外,就听说了更令他狂怒的消息。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纪.项羽本纪》

刘邦这个家伙,偷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也就罢了,竟然还敢派兵守关,毫不羞耻的想在关中称王,再加上谋士范增的一席话,项羽想不起杀心都难。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纪.项羽本纪》

但是,项羽最终没有杀刘邦,为什么呢?2、项羽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战国思维和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项羽的性格,用四个字来形容非常贴切,那就是“自矜功伐”。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和刘邦这样的小流氓出身不同,项羽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包括之前的霸王举鼎,就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巨鹿一战,项羽以自己惊天动地的武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惊天武功,破开了楚怀王熊心布下的杀局,他个人的威望也达到了新的巅峰。以至于众将和他见面时,都在他的威压之下匍匐在地瑟瑟发抖。这样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心中是很看不起刘邦的,项羽的心中实在是不屑,也不愿意使用鸿门宴这么下作的手段来杀掉刘邦。而且对于刘邦的逃走也不以为意,因为在他的心中,他要在战场上杀掉刘邦,那是分分钟的事。

同时天下大势,也不利于项羽使用直接杀掉刘邦这么粗暴的方式。项羽虽然破掉了楚怀王熊心的杀局。但是楚怀王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彭越这些诸侯只是慑于项羽巨鹿之战的威名才暂时蛰伏,而且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实力损失也不小。

如果这时候强行杀掉刘邦,刘邦麾下十万大军火并起来,两败俱伤,而楚怀王又趁机出来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项羽也是吃不消的。

所以项羽本身也有顾忌。

项羽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具有浓厚的战国思维,他并没有成为天子一统天下的想法,而是希望能够回到战国时代,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这一思想也严重限制了他的行为。他自己和刘邦的矛盾,看成是诸侯之间的矛盾,所以处理矛盾的方式,具有浓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而不是你死我亡的争天下。3、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精彩无比

如果说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的话,刘邦的表现堪称最完美的艺术家。在最初的知道项羽要杀自己的消息后,在面对来报信的项伯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有条理。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纪.项羽本纪》

先是问清楚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判断项伯的话是否可信,再是问清楚项伯的年纪,果断要以兄事之,项伯进来后不但敬酒,还把女儿许配给项伯的儿子,三两下,就把项羽最亲的人变成了亲戚,简直令人叫绝。

然后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项羽来接管关中。自己一下子在项羽那里成了功臣。

而和项羽见面之后,一番姿态和说话,也是非常的具有艺术性。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纪.项羽本纪》

只带了百余人来见项羽,显示自己胸怀坦荡没有什么好怕的。

开口第一句就是臣与将军,把自己放在地位,把项羽放在高位。

第二句就是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指出了自己能先入关,是因为楚怀王的阴谋,是楚怀王安排项羽你去攻打北面,跟我没有关系啊。

第三句就是至于那些流言,都是小人散步中伤。一下子就把项羽的仇恨转移了,顺便还让项羽说出自己阵营的叛徒。

而且刘邦由于知人善用,手下人才济济,张良,樊哙在鸿门宴上都有出彩的表现,特别是樊哙,一番貌似粗鲁却光明磊落的表演,让项羽非常的欣赏,更加不屑于用这样的手段出去刘邦。而刘邦也在酒宴中果断脱身回军营。

所以,刘邦能够从鸿门宴中脱身,跟项羽本身自矜功伐的性格,落后的战国思维,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有关,也与刘邦自身精彩的与人打交道的高超艺术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项少龙真的是项羽父亲?历史上是怎么说的?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寻秦记的人都对里面的项少龙非常好奇,项少龙作为一个穿越回去的人物,却对当时的时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故事里面的项少龙就是项羽父亲。不过在真是的历史上自然不是这样的,那么项羽真正的父亲究竟是谁呢?历史上对于项羽父亲的记载是什么样的,项羽的父亲究竟是谁?在历史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项少龙简介

项少龙为黄易经典武侠玄幻小说《寻秦记》里面的主人公:二十一世纪中国特种部队G4(保护要人组)的成员兼队长。然而作为接受了二十一世纪各种军事知识及特种军人技能训练的他,在一次时光穿梭机器的实验中被传送回了春秋战国时代,其凭借在现代社会经历的智慧优势频频神奇的化险为夷;而且最后一步步地凭借一己之力帮助嬴政成为日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项少龙亦是香港无线电视台于2001年10月15日隆重播出的台庆剧《寻秦记》中的第一男主角以及中心灵魂人物,由香港著名实力派巨星古天乐先生饰演,同年年底凭借着对“项少龙”一角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精湛细腻演出,为古天乐先生带来了其个人的第二座香港视帝奖杯荣誉。至今“项少龙”(龙哥)这一角色仍被不少剧迷津津乐道并且认为是古天乐在其演艺生涯的电视剧领域塑造得最成功的经典艺术形象之一。2.项少龙是项羽父亲吗

电视剧中说项少龙是项羽的父亲只是电视剧编剧的虚构,并没有什么历史依据,而且影视作品多半为创作的,所以不能作为历史依据。那么真实的项羽的父亲是谁呢?我们来看看史料中的记载。

由于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家世描写得并不是很详细清楚,甚至连项羽的父亲都没有提及。后来班固的《汉书》等正史也没有记载,再加上楚国战败后,项羽随其叔父项梁长期流落在外,没有返回故乡。项氏家族在宿迁的繁衍,尤其是项羽的父亲是谁就成了千古之谜。

不过,《项氏宗谱》中记载,项氏第一代叔度为周武王的儿子伯禽之孙。叔度有三子,老大得常,老二橐,老三颜。得常和颜无后,项橐向后繁衍。项羽的祖父项燕为叔度的第八代孙。项燕生有三子,老大项超,老二项梁,老三项襄。超后籍,籍即项羽。梁后里,襄后刘猷。襄即《项羽本纪》中的项伯。

项羽的父亲是谁,在《项氏宗谱》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就是项超,项羽有如此成就是不是项超培养的好呢?项羽的父亲项超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开头写道:“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在这句话中,司马迁对项羽的父亲有一些简短的描述:其季父项梁,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这就是说,项羽的叔叔叫项梁,祖父是项燕,但就是没有记载项羽的父亲,不过在先项氏宗谱中有提到,项羽之父为项超,是项燕的长子,早逝。其实项羽之父的名字存在至少6种说法,其中主要为项渠、项荣、项超3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项仲、项英、项婴之说。到底项羽之父到底是什么名字现在已无法考证。3.项羽有没有后代?

对于西楚霸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记载,虽然称霸一时,但是史料中关于项羽的父亲和妻子子女并没有太多记载。现如今已经无法考证项羽是否有后代子女。不过对于项羽的后代还有一些说法。

自古就有成王败寇的说法,楚霸王兵败乌江,自然为寇,所以一些史书上对他的记载自然不会过于详细,更多的是记载刘邦的事迹。因此,有人怀疑,其实楚霸王项羽其实有后代,但是因为败在刘邦手下,所以他的后代并没有被纳入史册,所以后人并不知道。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项羽的孩子生下来都是交给亲信偷偷抚养的,并没有带在身边。项羽将孩子教育亲信抚养第一是避免孩子遭遇不测,第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自己还在四处正常的情况下怎么拖家带口?所以为了能全身心的投入战斗而不分心所以讲孩子教育亲信抚养是最明智的做法。

不过话是这么说,但是并没有任何一句,毕竟史书上对于项羽的后代并没有记载,从已经发觉的史料中我们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项羽后代的信息,所以专家也指出项羽可能是真的没有后代。

小编点评:现代人可能对成王败寇这个词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是在古代,这就是胜与败的差别,注定败者要被忽视甚至有可能名不见经传,而项羽虽明传千秋,但是关于他的身世和后代子孙却无丝毫线索。相对而言,作为胜者的刘邦则被记载的更多,内容也更加详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