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的字是什么汇总20篇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项羽乌江自刎

浏览

4724

文章

223

篇1:项羽是如何打败王离的?战胜之后项羽怎样对待王离?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巨鹿之战可以说是秦国败亡的重要的战役,数十万大军却被项羽几万人攻破,而且项羽还俘获了当时秦国的将领王离。王离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他的家人大家就知道了,他的爷爷是王翦,父亲是王贲,这样的家庭环境,王离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那为什么还会被项羽打败呢?被俘之后,项羽又是怎样对待王离呢?

王离这个人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人,其实这个人还是有些背景的,典型的官员之后,他爷爷是秦朝著名将领杰出将军王翦。他老爹是王贲。都是牛叉人物,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王离的军事素养肯定不会差了,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带领秦国精锐部队的原因。那时候还流行职位继承,他顺理成章继承他他父亲的将军职位。

在秦二世的残暴治理下,天下大乱。于是胡亥调派王离前去消灭陈胜吴广的叛军。后来胡亥派章邯和王离组团攻击赵国叛军,结果王离不幸被项羽击败,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巨鹿之战。

那么为什么王离的明明是精锐部队还打不过造反队伍呢?基本上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当时各路叛军都已经认识到了必须保住赵国军队,大家都比较卖力、项羽来了一招破釜沉舟,让楚国军队战斗力爆表了、再加上天气问题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

当时派王离和章邯两人率领军队前去攻打赵国,秦军大败赵军,将赵军主要力量围困在巨鹿城。在各路反叛军队中,赵国是抵抗前线,也是实力最大的,和最顽强的,如果赵国被灭,对各路叛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各路人马都承担不了这个后果,所以都派人去支援。

王离率领的军队是一支百战之师,属于王牌部队。每次和敌人作战都是胜利结束。而且装备很好,有充足的后勤保障,当时还有很多细分兵种,重装兵,骑兵都有。在巨鹿这种平原地带能够事半功倍的发挥战斗力。可惜遇到糟糕的天气,对重装兵和骑兵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一直装备精良的队伍来说,糟糕的天气影响后勤那是非常致命的。反观项羽的队伍,那时候项羽还不是西楚霸王,装备也是比较简陋,对天气的影响不大。

而且巨鹿战役是以章邯为主将,王离是副手,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领出来。在巨鹿战役中项羽战胜了秦国军队,解救了赵国。而且还将投降的二十万军队全部杀害,王离据说也被俘。是不是被项羽所杀,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按照项羽的性格肯定是要杀害王离的。

如果当时的主将能够把握住机会,趁楚国军队还在路上磨蹭的时间加油干掉赵国,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当时的楚国军队指挥官还不是项羽,而是一个书生宋义,那家伙打算坐山观虎斗,捡便宜。如果秦军以闪电战的方式解决赵军。那么宋义和楚军也只能傻眼了。可惜秦军没有把握这个机会,而项羽找机会杀了宋义夺取了军队指挥权,迅速的增援赵军,并在巨鹿击败秦国军队。

这场战役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成就了项羽的名声,只可惜那么多投降的士兵被项羽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刘邦可以先入咸阳?项羽比刘邦差在哪里?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末之际,原本被攻灭的六国势力复又崛起,虽然说是六国复辟,但是总体看上去好像还是只有刘邦项羽两方势力在争斗。楚怀王曾经向他们两人约定,谁能够先进入攻入咸阳,谁就是王,原本势力强劲的是项羽,他的希望看上去也很大,但是最终首先进入咸阳的却是刘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刘邦可以首先进入咸阳?

秦末天下大乱,六国势力拔地而起,为什么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原因很简单,如果说项羽是灭秦第一人,那么刘邦肯定排第二,因为他第一个进入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相比实力强大的项羽,力量弱小的刘邦凭什么能先到咸阳?品读《史记》,有三点原因。

1.宽大长者

当项梁兵败被杀、赵王偈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消息传来,楚怀王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向西进军,直攻关中。会上还决定:两路大军先入关中者,可封为关中王。

在会议上,项羽曾表示“愿与沛公西入关”,却被楚怀王拒绝,原因在于项羽曾经攻下城池后,有屠城之举。众人认为进入咸阳的人必须“宽大长者”,而刘邦恰好符合。《史记》记载: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2.封官西进

虽然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但是刘邦一路西进,面对的秦军也不少。刘邦只有数千人马,如果一路攻城拔寨,到不了关中军队就损失殆尽,更关键的是,浪费了时间。于是门客陈恢劝谏:没有必要攻城,只要封敌将官职,必能畅通无阻。果不其然,刘邦不停地封官,军队不仅畅通无阻,人数还增长到两万。

3.诱战结合

项羽赢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刘邦,使得关中秦军动摇了信心。此时赵高已经杀了胡亥,主动派人联系刘邦,希望合作一起瓜分关中。刘邦认为其中有诈,就派郦食其、陆贾说服秦将,毕竟当时秦兵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刘邦表面上答应他们投降,却趁机夺取了武关。

这三个原因让刘邦抢先进入咸阳,如若没有“宽大长者”,刘邦连西进的资格都没有;如若没有“封官西进”,刘邦可能止步于西进路上;如若没有“诱战结合”,刘邦就不会顺利进入咸阳,可能被项羽抢先。如此,刘邦携有灭秦之功,成为“关中王”,有资格同项羽争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 两人为何始终没有孩子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虞姬常年陪伴项羽身边为什么始终没孩子

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始终都没有孩子,也是因为两人根本就不想要孩子,项羽一直都非常的忙碌,没有任何的闲暇时间。

两人之间没有孩子,其实还是说的过去的,项羽是相信自己妻子家的人,还有只相信自己家族的人,以前只有正室才可以被称之为妻子,虞姬只不过是一个小妾。也就是因为如此,虞姬没有任何的一男半女,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反驳这种做法,项羽这一个人特别的霸道,如果知道皇后一直都在处理自己的小老婆,那么可能早就已经把皇后杀了。

这也就意味着两人之间为什么没有孩子,完全就是根本不想要孩子,在那一个充满狼烟的世界,一直都会处于水深火热的阶段,项羽也并不想要浪费自己的精力,也不想要在有了孩子之后可能就会留下弱点。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才会如此,当然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绝对的避孕手段,所以总是可能会有一些漏网之鱼,除了这一些之外还有一种可能,这就是项羽的生育能力逐渐的丧失。

不仅仅是和虞姬之间没有孩子,项羽和其他的一些女子之间也没有孩子,项羽才只有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起义的阶段,死的时候都已经30岁,可没有想到居然连一个孩子都没有。确实也会让大家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人会认为这或许可能就是因为不想要留下孩子。

对于那时候打仗的人来说,如果有太多的弱点,那么自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中也有可能会导致生育功能受到影响,不过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无非只不过是一种猜测,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项羽在鸿门宴中占据优势,为何没有杀了刘邦?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梳理鸿门宴饭局下,项羽为何没有杀刘邦

有三个原因,首先项羽还是比较顾念和刘邦之间的旧情,另外项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考量,还有一点是根据眼前的形势来判断。刘邦是一个比较得到老百姓认可的人,如果在此时直接就选择杀掉对方,很可能就会闹出幺蛾子,导致自己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没有必要选择这么做。

1、项羽顾念往日旧情

项羽其实内心还是会比较珍惜和刘邦之间的这一段情谊,毕竟两人之前曾经并肩作战过。刘邦在当时马上就会打感情牌,由此可见,刘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懂得心理的人,这就让两人之间的气氛逐渐的缓和。刘邦会知道项羽为什么要杀自己,因此就会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还说自己并没有做出格的事情还愿意离开咸阳,希望能够给项羽认罪。

2、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除了性格的原因之外,项羽也会有自己的考量,楚怀王让项羽去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肯定就会明白楚怀王的用意,所以项羽的目标完全不是眼前的这一个刘邦。楚怀王也没有想到项羽居然能够获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并且成为各路诸侯之首。极大的野心怎么可能会长时间,位于人下,必然就会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因此从政治考量这一方面来看,根本就不应该杀掉刘邦。

3、眼前的形势

刘邦本身是一个拥有着不错人缘的领导,而且凭借着仁义走的也相当不错,项羽看到这一点也已经明白。在进入到咸阳时也曾经听说过刘邦的名声,因此刘邦才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咸阳,这一个举止还是非常得到民心的。如果自己把这么一个拥有威严的人杀掉,说不定就可能会直接闹出一些幺蛾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项羽与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

全文共 2431 字

+ 加入清单

虞姬什么品格让现今人依然传诵:坚守妇道的虞美人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20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www.360changshi.com)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桥林民间传说:项羽北征并未带虞姬随军,后虞美人思夫心切由江北顺江而上在行至"石碛镇"(今桥林),惊闻"籍(项羽)兵败乌江,宝马赠亭长,头胪送故人",虞姬伤痛欲绝,拔剑自刎于石碛桥头.后人感怜其与霸王之情谊改"石碛镇"为"失姬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项羽真的可以把鼎举起来吗?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可以把鼎举起来吗?

项羽虽说有神力并且还有举鼎的传言,但这都是传说而已,其实历史上有记载并且真实存在举鼎的人试秦武王,它是秦国的一位皇帝,拥有着真正的天生神力,能够举起大禹的举鼎之一,但是他的结局也不好。

秦武王是因为众人起哄才去举鼎,虽说是举起来了但是刚好没多久,手没有拿稳鼎就摔了下来,并且还把腿砸断了。之后因为伤势过重和医疗条件不好,没能及时救助,第二天秦武王就一命呜呼了。

项羽在书中也是举了一个三四百斤作用的鼎,不像是夸张用词所说的千斤鼎,所以整个历史上并没有真正举鼎还能完好无损的人,并且这种神力也只是书中编造的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为什么把地缘最差的分给自己?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某一种权力,那么必然会为自己谋取一些福利,这是人的本性,顶多也就是有人不为自己谋私利,公平均等,这样也能赢得人们的赞赏。但是项羽却有些奇怪,他明明手握分封诸侯的权力,可是他分给自己的地盘却是所有分封里面最差的一块地,但是项羽又不是大公无私的人,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项羽分给自已的土地可不是最差的,反而是当时天下最好的。

秦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除了反秦,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复国,恢复原来被秦国灭亡的东方六国:韩、赵、魏、燕、齐、楚。事实上在反秦的过程中,东方六国纷纷复辟,陈胜吴广首先起度,建立“张楚政权”,开启了天下反秦的序幕。

原魏国宁陵君魏咎被陈胜部下拥立为魏王,魏国复国;田儋以自己是齐王后裔,在齐地自立为齐王,齐国复国;陈胜部将武臣平定赵地后,自立为赵王,赵国复国;项梁和项羽在会稽郡起兵,随后不久,拥立楚国后裔熊心为楚怀王,楚国复国;张良在项梁的帮助下,立原韩国后裔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韩国复国;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向北攻取燕地,然后效仿武臣,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自立为燕王,燕国复国。

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后,率领天下反秦义军进入秦国都城咸阳,秦国灭亡。项羽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决定分封十八路诸侯:

1、原六国复辟已成即成事实,反秦的义军基本上全是原来六国的民众及贵族,那个时候大家的一致愿意是回到秦灭六国前的政治秩序,包括项羽也是这样想的,所以要分封。

2、反秦义军众多,根本不止原来的六国,如果不分封其它的诸侯,那这些人肯定不会罢休,为了暂时稳定人心,所以要分封。

3、项羽是对秦朝有着深仇大恨的人,他比较痛恨秦朝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在当时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郡县制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所以要分封。

4、当时的项羽虽然是反秦义军的首领,是最强的诸侯,但其它的诸侯并不是项羽的嫡系部队,表面上臣服项羽,内心并不服从,如果不分封,其它诸侯联合起来对抗项羽,项羽未必有胜算,因此项羽决定先分封再图天下,所以要分封。

既然要分封,那就得分土地,项羽经过一番思考,决定把自已封在西楚,首先你得了解一下项羽的封地是哪里?

项羽的封地在当时算是最大的,包括南阳郡、陈郡、砀郡、泗水郡、东郡、 薛郡、郯郡、 东阳郡、鄣郡、会稽郡共十个郡,是天下面积最大的封地,西到今天的河南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东到今天的浙江、上海、江苏沿海,北至山东的济宁到临沂一点,南到浙江的温州一带。

这个封地可以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地盘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以下原因:

1、本来是关中到洛阳一带是当时天下的中心,也是最富庶的地方,但关中之地虽富饶,被项羽一把火烧了,项羽又纵容手下抢掠,关中沦为一片废墟;

2、刘邦的巴蜀之地,虽有秦国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是粮食产区,同时巴蜀之地也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地处偏远,又不是政治、经济中心,看着大,没有人愿意待在那;

3、项羽的封地横跨东西,纵横南北,是当时天下的中心地带,到达哪一个地方都比较近,交通便利,同时又是当时的经济及人口中心,黄河与长江都在其境内,经济算发达的了。同时也方便控制各路诸侯。

4、项羽的封地大部分是原楚国势力范围,并且项羽是在会稽起兵的,有百姓的支持基础。另外项羽是江苏宿迁人,封地也包括了他的家乡,项羽可以衣锦还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项羽三万兵力如何打赢彭城之战?差点改写楚汉之争结局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彭城之战对于项羽和刘邦来说都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尤其是项羽。最后项羽依靠三万兵力战胜了刘邦五十万大军,让刘邦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实际上从双方兵力的数字来看,项羽此役能获胜堪称奇迹,冷兵器时代想要以少胜多基本上是很难做到的。那项羽究竟是如何打败刘邦的呢?只可惜此后项羽没有乘胜追击,让刘邦有了喘息的机会,不然楚汉之争结局或许就要改写了。

春秋时期,夫差率精兵北上,与诸侯会于黄池,国中仅有老弱病残留守。勾践趁机发难,与吴兵交战,俘虏吴太子友。吴国元气大伤,终败于越国,夫差也在兵败后自尽。

东汉末年,关羽率荆州精兵北伐襄樊,大败于禁七军,威震华夏。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偷袭荆州。荆州兵听闻后方有变,军心顿时大乱,一夜之间全部逃散。关羽仅率百余士兵退守麦城,兵败被杀。

吴王夫差和关羽的兵败是典型的大军在外、后方被盟友袭击的战例,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哪怕是强如夫差、关羽也难以抵挡。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在友军背盟、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不但全身而退,还达成一次完美的反杀。

此战就是著名的彭城之战。关于彭城之战,大多数人只知道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项羽率三万骑兵发起突袭,击败五十六万汉军,很少有人站在项羽的立场上考虑,他当时面临的形势有多么险峻。

战争的背景是在汉军东进伐楚时期。刘邦平定三秦后挥师东进,趁项羽伐齐之际收降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韩王信、常山王张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汉军与各诸侯联军达到五十六万,攻克了守备空虚的楚都彭城,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虽未叛楚,却也没有出兵救援。

项羽此时的形势就如同当年的夫差一般,甚至还要险恶:十八路诸侯反了十一路,老巢彭城失守;齐地叛乱不断,楚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中;大军出征在外,家眷俱在彭城,军心不稳,随时可能哗变。仗打到这个份上,换了夫差或关羽,基本上可以凉凉了,项羽覆灭在即,楚汉战争将提前结束。

刘邦和其他七路诸侯王也是这么想的,每日在彭城中置酒高会。而楚军在项羽激励下,当此绝境,既没有哗变也没有逃散,反而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欲与诸侯军决一死战。项羽见军心可用,决定用骑兵突袭的方式打一场奇袭战。

彭城即今天的徐州,四面都是平原,适合骑兵作战。项羽集结了三万骑兵,向彭城发起突袭,一举突破彭城外围的樊哙部防线,冲向汉军腹地。项羽对战役形势看的很清楚,只要击溃汉军中军主力,诸侯联军自会不战自溃。因此毫不恋战,如长矛一般冲破汉军防线,一直杀到联军主阵地。

汉军没有想到项羽会突然袭击,外围阵地上的樊哙部也没起到迟滞敌人的作用。楚军骑兵如狼入羊群,仅半日便击溃了五十六万联军。联军兵败如山倒,基层建制被打散,指挥中枢被摧毁,满山遍野都是溃散的联军步卒,被楚军骑兵赶入谷水、泗水、潍水中,溺水而死者数以十万计。刘邦残部被楚军重重包围,突围无望。恰逢狂风大起,尘沙眯眼冲乱楚军阵势,刘邦趁机突围,扔下老父和妻子,三次把儿子女儿踹下牛车得以逃命。

此战,项羽以敏锐的战场嗅觉、高超的指挥造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仅用三万骑兵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创下军事史上不可能的战争奇迹。虽然因天气原因未竟全功,但也扭转了战前的不利局面,殷王司马卬战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魏王豹归楚,河南王申阳下落不明,代王陈馀、齐王田横与楚停战结盟,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重新归楚。刘邦遭遇起兵以来的最大失败,老父妻儿被俘,几乎全军覆没,仅剩常山王张耳和韩王信两个附庸侯。关键时刻,韩信打赢了京索之战,又得到了萧何从关中发来的人力物资,才慢慢扭转不利局势,在成皋——荥阳一线展开长达数年的对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义帝是被项羽杀的吗?义帝到底是被谁杀的?

全文共 2336 字

+ 加入清单

义帝指的是秦汉之际,被项羽立为楚怀王的熊心,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因为当初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是王,可是刘邦很明显用了一些手段,敢在项羽前面进入了咸阳,楚怀王按照当初的约定执行,因此项羽怀恨在心,指使自己的手下暗中杀了楚怀王。不过事实当真如此吗,为什么很多人在古籍当中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秦汉之际,反秦的舞台上可谓楚人独舞,不仅前期领袖陈胜、吴广是楚人,而且后期楚汉争霸的双方刘邦、项羽也都是楚人。真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啊,一时其他关东五国沦为炮灰,引领而望、作壁上观。

陈胜的“张楚”政权被章邯灭亡后,楚地的领袖则成为了项梁。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旧称楚怀王,建都在盱眙,自己则号为武信君。项梁战死,楚国的军事重担落在宋义、项羽、刘邦身上,但楚王熊心也非无能之辈,为了激励将士灭秦,“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后来刘邦率先攻入关中,项羽虽然后入,却因打败秦军主力、权势巨大而不得不让刘邦屈服。所以他发出使者到楚怀王请功,结果楚怀王不改初衷,回答“如约”,也就是按照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项羽不予理睬,不仅不让刘邦做关中王,而且大封十八路诸侯,而把刘邦封到汉中、巴蜀为汉中王。

至此,《史记》《汉书》的记载基本略同,然而接下来的事情——项羽杀义帝——其记载却充满了重重矛盾。

史料中记载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史记·黥布列传》: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下,各就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汉书·陈胜项籍传》:二年,羽阴使九江王布杀义帝。

《汉书·高帝纪》:二年冬十月,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尊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布击之。布使将追杀之郴。

不仅记载项羽、刘邦的所在纪、传存在矛盾,就连《史记》《汉书》之间也存在矛盾。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说项羽“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衡山王是吴芮,而临江王是共敖;

而《史记·黥布列传》《汉书·陈胜项籍传》《汉书·高帝纪》《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则说项羽是派九江王布杀的义帝,“布”即“英布”,又因脸上曾受黥刑而被称为“黥布”。

这是派遣的人不同。

另外,发生的时间也不一致:

《史记·黥布列传》说杀害义帝的时间是汉元年八月;

《汉书·陈胜项籍传》《汉书·高帝纪》则说杀害时间为汉二年,甚至《汉书·高帝纪》还具体到了冬十月,这与汉元年八月差出14个月之多。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则没有明确时间,不敢轻易得出杀害时间。

此外,杀害义帝的地点也不一致;

《史记·项羽本纪》说地点是江中,江中是地名还是江之中,笔者不得而知;

《史记·高祖本纪》则说是江南;

《史记·黥布列传》《汉书·高帝纪》《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则说是郴县。

派遣的人物不一致,时间不一致,地点不一致。虽然这有司马迁、班固所处时代史料掌握不够的可能,但也不能排除项羽派人杀义帝这件事情是刘邦诽谤、谣传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

有两个疑点。

一、刘邦讨项羽的借口。刘邦为义帝发丧,并向天下昭告讨伐项羽的事件,在《汉书·高帝纪》里记载最为详细,是这么说的:

(汉二年)三月,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汉王曰:“善。非夫子无所闻。”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董公与刘邦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刘邦拿下三秦,并东取河南王、韩王、魏王诸地之后,拿下关中,有张良对项羽的辩解,说是本应有之,但东出关中,绝对是“师出无名”的举动。董公的建议,被刘邦积极采纳,绝对是权宜之计。

况且这段对话的前提也比较令人质疑,本文前面引用的史料无不显示项羽是暗地使人杀害义帝,那董公怎么知道的,所以项羽杀义帝在当时顶多是江湖传说。但政治口实是要得,刘邦听完董公的建议,立刻“发丧”“大哭”“发使告诸侯”,宣布自己“讨伐”项羽的“正义”性,实际上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二、彭城大战的参战方。刘邦昭告天下后,立刻发动“五诸侯兵”开展对项羽的大战,《史记》《汉书》在记载率领五诸侯兵的动词特别值得玩味,史料多处用的是“劫”,只有一处用的是“部”。“劫”,《说文解字》解释是“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大抵不错。所以“五诸侯”随刘邦征伐项羽并非所愿,否则也不至于56万大军被项羽的3万军队打得大败。

而这“五诸侯”,都有谁呢?《汉书·高帝纪》里记载有:刘邦入主关中时投降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的河南王申阳(还有一种可能是殷王卬)、韩王郑昌(被替换为韩王信)、魏王豹,而赵、齐这样的大诸侯和其他诸侯无一参加。而彭城之战刘邦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欣、翟王翳降楚,殷王卬死”。

不过如果从项羽与义帝熊心的矛盾看,杀害是有可能的,但总是感觉不像项羽一向的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为什么刘邦死后众人陪葬而项羽死后尸骨不全?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刘邦项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刘邦项羽都是三国里面的人物,在当时的三国还是有很大的权利和地位的,刘邦和项羽也是死对头一对了,不仅是军事上的对头,也是生活中的对头,小编也是看到最近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为什么刘邦死后众人陪葬而项羽死后尸骨不全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临死前的最后叹息,想当年自己是何等英勇,但此时大势已去,连乌骓马都跑不动了,只能询问虞姬自己该何去何从。

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拔剑自刎,垓下兵败后,项羽虽然成功突围,但行至乌江,他自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遂也自刎身亡。

在项羽突围过程中,刘邦曾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能活捉项羽,或是取其首级,亦或能得到其身上任何一个部分,都将重赏。至于刘邦的手下,如果面对活着的项羽,他们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但项羽死在了自己手中,于是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等人各自带着项羽的肢体领功。

项羽死后,其手下有一个李将军还不知情,仍然在谷城坚持与汉军作战,为了招降李将军,刘邦派人把项羽的头送往谷城,让他们知道项羽已死,希望他们投降,李将军让手下将士们投降,自己则安葬项羽头后,自刎于项羽墓前。

如今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侧的大土包,就是当年埋葬项羽头颅的地方,项羽身体的其他部分早已不知去向,全国目前除了这一个项羽墓,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附近还有一个,不过此处只是衣冠冢,因此真正能称得上是项羽坟的只有山东东平县霸王墓。

霸王墓当年就是草草建成,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如今是什么样子了呢?答案是:一如既往地破败,无人问津。千百年来,霸王墓就只有一个大土堆和一块墓碑,不过在50年前,土堆被铲平,墓碑也被破坏,后来虽然又将土堆重新堆起,但墓碑只剩下了残碑。

刘邦作为楚汉之争的胜利者,死后享受了至高无上的待遇,他的陵墓位于秦咸阳宫的旧址上,名曰“长陵”,远望长陵像山峰兀立,气势雄伟,南与汉皇宫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高大的陵墓,分别是刘邦和吕雉的墓地。

刘邦长陵虽然不是汉代最大的一座陵墓,但其陪葬墓却是西汉诸帝王陵墓中最多的,正如唐人彦谦《长陵诗》中所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目前探明的汉长陵陪葬墓有60多座,其中不乏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田胜等人。

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这句话用在项羽和刘邦身上最合适不过,从二人死后坟墓的对比就能看出来,一个规模宏大,奇珍异宝无数,还有诸多大臣陪葬,早早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个则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至今还在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为什么要将自己麾下唯一一个谋士赶走?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在战乱中的某一方首领来说,谋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很多人比之首领自己来说,更加专注于研究如何用策略战胜对手,并且能在很多时候用计策与对手抗衡。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一方的谋圣张良自然不必说,项羽这边的范增却没有张良那么好的命,原本应该与项羽情同父子,最终却被项羽赶了出去,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项羽的谋士是范增,是个很厉害的角色,连司马迁都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既然此人见识不凡,肯定很有谋略,于是对项梁说:“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可见范增是很有本事的人,他认为陈胜吴广灭亡的原因,就在于对楚王不尊敬,他认为,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人们至今还怀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怀王,因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是有道理的。而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接着范增论证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他认为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

项梁等人毅然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创了楚国政权。这便是范增的高明之举,当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韬略和抱负。从此在范增的运筹之下,项梁的队伍如火如荼。范增是个人物,项梁一路势如破竹,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范增向项梁提意见,希望他沉着冷静,项梁不听,结果在定陶之战,被秦将章邯打得落花流水,项梁一败涂地,自己也丢了性命。后来权利渐渐转向项羽,尤其是巨鹿之战,项羽让当时人惊惧莫名。因此所有人都认为天下就是项羽的了,因为项羽太会打仗了。

这时候刘邦却拿下咸阳,按照约定,刘邦可做关中王,接着便是著名的《鸿门宴》,范增建议项羽杀死刘邦,可平时嗜血如命的项羽关键时刻掉链子,优柔寡断,这下好了,放走了刘邦,从此,刘邦成了项羽的死敌,而且最终战败了项羽。

一直不明白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项羽为何赶走范增,这二人情同父子,项羽也称范增为亚父:

其一,项羽自负其勇。项羽是个会打仗的人,是个出色的战将,尤其是巨鹿之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豪气,史记上说: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此时的项羽志得意满,不再是昔日唯唯诺诺的愣头小子,而范增仍然对项羽还是当日旧模样,自然遭到项羽的冷面孔。

其二,范增一心想让项羽成就千古帝业,可项羽仅仅满足霸业,因此项羽对范增的意见不以为然。范增不时向项羽打眼色,举起自己的玉佩3次,示意项羽尽快行动。项羽不发一言,未有理会。范增于是传召项羽堂弟项庄,吩咐他在席上舞剑,乘机刺杀刘邦。项庄进入酒席之中,向项羽请求准许他舞剑为乐,并在项羽同意后立即拔剑起舞。范增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项羽却一点也不配合,搞得范增很被动,项羽不明就里,还把张良送的玉斗交给范增,让他相看。

其三,范增看清了刘邦一行人的目的,去和项羽商量,项羽却不接受意见或建议。刘邦被困荥阳,于是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同意,范增说:“此时很容易就能击败汉军,如果现在把他们放走而去征服,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刘邦的谋臣陈平抓住了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君臣关系。

可怜范增为项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项羽未能理解范增的宏图大志,以致裹足不前,最后反被刘邦部将韩信所包围,逼得乌江自刎,让人感慨。不知道临死前是否后悔不听范增的话语。呜呼,哀哉!范增也可怜,读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满指望能博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没有想到中途遭项羽猜忌,死得不明不白,岂不遗憾得很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刘邦让准备烹杀自己父亲的项羽分一杯羹,为什么还说他是孝子?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回事,其实内部深刻的含义又是另一回事,这也就是会有类似于“表里不一”这样的词存在的原因。就比如刘邦项羽把自己的父亲放在大油锅面前,用“烹杀”来威胁自己的时候,自己会大笑让他分一杯羹给自己,会被很多人解读成刘邦心太狠,不孝。然而,事情的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众所周知,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汉朝皇帝的谥号前都会加个孝字,如汉文帝的谥号为孝文帝,汉武帝的谥号为孝武帝。可有的历史专家却说,“孝”字是对汉朝莫大的讽刺,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个不孝子。专家们这样说,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做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那时正是楚汉对峙,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太公,以此威胁刘邦投降,不投降就煮了他爹太公,连厨具都准备好了。可刘邦呢?当没事一样,好像那绑得跟粽子似的的老头不是他亲爹,还厚颜无耻地对项羽说:咱哥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了咱爹,记得分兄弟我一杯羹。

专家们因此评论道,刘邦如此厚颜无耻不顾父亲死活,不是不孝子是什么?

不过也有网友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事情没专家说的那么简单。你想想啊,项羽威胁刘邦时,刘邦不这样说,还能怎么办?哭丧着脸求项羽?项羽以他爹太公来威胁刘邦,就是想让刘邦有后顾之忧,如果刘邦还真当他面求饶,岂不是正中项羽下怀?

刘邦除了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别无他法。这样或许能救父亲一命,毕竟以项羽的为人,如果觉得太公没有利用价值,就犯不着杀他。否则,如果刘邦投降,面临的就是可能是项羽斩草除根,他和父亲都得死。

为了证明刘邦不是不孝子,网友们还扒出了刘邦称帝后为父亲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以人子之礼跪拜父亲。

据史书记载,太公的家臣为了拍刘邦马屁,对他说您是天子,不要再拜太公了。由此可见,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在父亲面前摆皇帝的架子,一直以人子之礼跪拜太公,否则家臣就不会说出这话。

第二件事:给父亲造一个“家乡”养老。

刘邦称帝后,定都长安,太公也跟着搬过来享福。但太公是个念旧的人,在长安住着不开心,思念家乡。刘邦看着也很心疼,,竟然命令在秦国故地骊邑,仿照家乡丰地的街巷布局,为太公重筑新城,取名新丰,并将太公故旧迁居于此。

第三件事:尊父亲为太皇上。

众所周知,皇上退位给儿子后,就升级为太上皇。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并不是在世的禅位皇帝,而是一位去世的诸侯王——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秦始皇称帝后,追封其父为太上皇。

历史上第二位太上皇,则是刘邦的父亲太公。秦始皇继承庄襄王的王位,统一天下,称帝后把他爸追封为太上皇,这很正常。但刘邦的皇位可不是继承太公,是他豁了命夺下的,可他却仍尊太公为太上皇,这不得不说,很有孝心。

太上者,至高无上,太上皇则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刘邦他爹是农民,刘邦却尊他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比自己还牛,请问这是不孝子所能做到的事吗?

综上所述,刘邦虽算不上至孝之人,但也勉强称得上孝顺了。作为一位帝王,当初迫于形势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实在没必要对此太过苛责。专家们,请别再黑刘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项羽死后,刘邦为他哭祭是出于感情还是另有目的?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霸王项羽的逝世,让后世无数钦佩他的人都暗自垂泪,他们自然都是出于真情实感,觉得这样一个人没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着实可惜。然而在当时,刘邦安葬了项羽之后,居然也哭过好几次,这就让人很不解了。难道是“英雄相惜”,尽管对方是自己的敌人,可是没了这个敌人,自己也索然无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刘邦为什么会哭项羽吧。

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

刘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项羽是刘邦朝思暮想都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夙敌,刘邦怎么可能哭祭项羽呢?再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想哭就哭,泪水会来得如此容易?

刘项之仇,由来已久,刘邦为除去项羽更是不惜代价,现在项羽已死,刘邦心中真可谓乐不可支,怎么可能有伤痛之情呢?既无伤痛之情,刘邦怎么可能为项羽一洒伤心之泪呢?所以,刘邦哭祭项羽,绝非伤痛,而是作秀。

《史记·汲郑列传》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郑当时是汉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降了刘邦。后来,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汉时习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称其字“羽”,则要恭敬得多;如果称“项王”,那当然更是尊敬了。

可是,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提到项羽,从不称“项籍”。要么称“项王”,要么称“项羽”,郑君这样做显然是坚守自己作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礼。

于是刘邦下令,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一个人赶出了朝堂。郑君虽然为此断了仕途,病死家中,但是,他始终不愿以蔑称项羽作为个人的晋身之阶。可钦可敬!

我们可以拿这件小事和刘邦在项羽死后为项羽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哭祭项羽一事相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的虚伪。此事不仅说明了刘邦的虚伪,而且还说明了刘邦对项羽的忌恨和心胸的狭隘。项羽已经自杀,刘邦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但是,刘邦对项羽仍然耿耿于怀,非要原项羽的部下提到项羽一律蔑称之,不许尊称之。

刘邦以哭作秀,并非仅此一例。汉二年(公元前205)刘邦一出函谷关,到达新城(今洛阳偃师),就接受当地一位董姓乡官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了三场。(“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刘邦为什么要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呢?我们只要看看刘邦哭祭义帝之后的一连串行动就可以明白。

第一,向天下诸侯发文书,宣告项羽诛杀义帝是大逆不道。(“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第二,号召天下诸侯随从自己讨伐项羽。(“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作为自己东伐项羽的原因。

可见,刘邦哭祭义帝的目的是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讨伐项羽是要为义帝复仇,诛杀以臣弑君的元凶项羽。刘邦不是个军事家,但是,绝对是一个政治家。刘邦深谙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真理。他需要一面正义的旗帜,就是为了在未来的“楚汉战争”中抢占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以便利用这个制高点打赢这场战争。

因此,刘邦此哭,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为自己消灭项羽捞取政治资本。

项羽一生英气逼人,绝少流泪,唯一一次例外,是“霸王别姬”: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如果将项羽这唯一的“一哭”和刘邦的哭祭义帝、哭祭项羽这“两哭”做一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项羽是为情而哭:项羽败亡之前,只与美人虞姬哭泣而别,表现了西楚霸王柔情万种的另一面。因为项羽和虞姬此别乃生死之别,从此,霸王出逃,虞姬自杀,永无相聚之日。刘邦“二哭”,均非出自情伤。无论是义帝,还是项羽,关刘邦何情?刘邦的哭祭,纯粹是政治作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赞美项羽的诗词有哪些?和项羽有关的古诗介绍

全文共 204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不是楚汉之战的胜者,但后人似乎对项羽的评价会更高,刘邦的存在感反而不如项羽。很多文学创作者都喜欢把项羽给塑造成英雄,他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但却错失良机,最后无奈自刎乌江。项羽的结局是悲情的,但却给了人们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的事迹永世流传。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文人写过赞美项羽的诗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其中四位,一起来欣赏下吧。

一、李清照的赞扬: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估计是流传最广的咏项羽诗。易安居士赞扬项羽生是世间的人杰,死了也是阴间的英雄。

整首诗是前后倒装,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无论生死都是英雄好汉。

《史记》说当年项羽被刘邦击败,一路杀出重围逃到了乌江岸边。乌江的亭长撑着一艘小舟准备载项羽回到江东,其实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记》

但是项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认为自己无脸回到江东: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

李清照认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是一个有担当的英雄。她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靖康之变以后,二帝被俘北上,幸存者南渡建立南宋。李清照当时作此诗不是简单地评价项羽,借古讽今的意图非常明显。

二、杜牧的批评: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唐朝胡曾的咏史诗《乌江》写到: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咏史诗写得好不好常常在于诗人是否提出新的观点,胡曾的写法只不过把史记的故事缩编成了28个字而已。淡如白水,乏善可陈。

对于项羽羞于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刎乌江,唐朝的另一位诗人杜牧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这个人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因此批评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杜牧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能屈能伸。假如你过江回去,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呢?

看过《士兵突击》的人都知道,钢七连有一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你项羽的脸皮怎么就这么薄,这么轻易放弃呢?当年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刘邦也屡败屡战,被追得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项羽你怎么就不能学学刘邦呢?

项羽没有学过三商的概念:智商(IQ)情商(EQ)逆商(AQ),他明显逆商太低,如果学习一点厚脸皮或者干脆不要脸,楚汉之争的结果谁知道会怎样呢?

三、孟迟说,其实项羽都什么想到了

唐朝的这位诗人孟迟就不太知名了,他与杜牧竟然还是好友。杜牧曾经写过《池州送孟迟先辈》,可见孟迟应该比杜牧大不少年纪。孟迟在这首诗《乌江》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孟迟认为乌江亭长所说的那些,项羽又何尝不知呢?项羽真得是因为脸皮薄,羞于回到江东见父老乡亲了吗?

项羽只不过已经看清楚了天下大势而已。他也无法挽回局势。所以项羽不肯再过江东,就给江东父老留下一些安宁吧。这样看似乎项羽的人格还是比较高尚的。

不过王安石可没有这样看,丝毫没有给项羽留面子。他说,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

四、王安石说:就算过江了,江东子弟认你么?

王安石的咏史诗最喜欢翻案,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就质疑: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长在劝项羽的时候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看来项羽还是有东山再起的资本的。不过项羽却说“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面上是不好意思,实际上呢?这层窗户纸被王安石一下子捅破了。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说:”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苏宿迁,并非江东。项羽当年跟随避仇的叔叔项梁才来到江东(吴中)。

项羽叔侄起兵时的江东八千子弟在南征北战后,还剩有多少呢?项羽后来手下的大将几乎都不是江东人。而且,叔叔项梁死了,代表江东楚人的范增与项羽决裂后也死了,楚人拥戴的后楚怀王熊心被项羽杀掉了。项羽和江东还有关系吗?

王安石说出了项羽的担忧:就算你项羽回到了江东,那么江东子弟真愿意和您一起卷土重来吗?哪里是什么项羽”耻向东吴再起兵“,估计项羽还担心他们不会把自己绑了献给刘邦吧?

关于项羽的选择到底对不对,诗人们众说纷纭。对于项羽来说,回想当年的风光时刻,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千百年以后,有人写诗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假如当年项羽不沽名钓誉,而是听了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哪会有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惨剧呢?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倒是给诗人们留下了争论不休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项羽若是“过江东”能否卷土重来 与刘邦重新争霸天下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项羽真的“过江东”,要想卷土重来刘邦重新争霸天下,他不仅需要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还要应对复杂的政治格局、社会需求等问题。历史的变迁往往不会为个人的愿望而改变,项羽想要重回江东成为一番传奇,可能性较低。尽管项羽是一位英勇无比的武将,但他的失败并非完全是因为军事能力不足。政治智慧、社会背景、人民支持等因素同样重要。

古代历史上,项羽以其勇猛无敌的形象而为人称道,他在争霸天下的历程中最终败于刘邦之手。如果项羽“过江东”,是否有机会重新振兴,再度与刘邦一决雌雄呢?

项羽是军事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勇猛和决断力使他成为了一代英雄。尽管他有超强的军事能力,他对于政治、国家管理等方面的缺乏造成了他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失误。

项羽战败后,他的传说中有一句话,“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句话充满了遗憾和无奈。如果项羽真的“过江东”,是否能够改变他的命运,再次与刘邦争雄天下呢?

1.天下形势不允许再战

项羽“过江东”后,能否卷土重来的关键因素是当时的天下形势。秦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百姓期望和平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成功借民心而起,建立了汉王朝,采用温和的政策与黄老之学,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项羽的形象则相对较为极端,他在很多战役中表现出的残暴和轻率也造成了不少百姓的苦难。如果他再次回到江东,他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吸引更多的支持者,仍然存在很大的疑问。

2.政治和军事能力并重

其次,项羽的政治能力也是一个问题。他曾在刘邦建立汉王朝后,被封为楚王,但不久后即陷入了内部争斗,导致其失去了政治主动权。相比之下,刘邦在建国初期就展现出出色的政治谋略,凭借着黄老之学的政策赢得了民心。

要在江东重建势力,项羽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还需要出色的政治手腕,才能够在混乱的战乱时期稳定局势,赢得人心。

3.失去重要支持者的影响

项羽“过江东”,也需要考虑他失去的关键支持者。在战败后,英布等一些楚国降将转投刘邦,这些人的离开对于项羽的力量构成了重大影响。

这些降将的背叛对于项羽来说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减弱,更意味着他在江东的政治影响力可能受到削弱,难以凝聚足够的力量来与刘邦对抗。

4.历史惯性与自身局限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惯性。项羽拥有英勇无比的军事才华,但历史的车轮往往不会为个体的英雄主义而停留。

再加上项羽曾经的失败和政治缺陷,使得他在建立江东势力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阻碍。尽管他有着卷土重来的愿望,但历史的局限性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可能使他难以达成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分尸项羽的五个人下场如何?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项羽死了之后结局非常的惨烈的,惨烈到什么地步呢?话说项羽被分尸了,不是被五马分尸,而是被五个人分尸了,这项羽也算是太惨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把项羽分尸的五个人最后都有没有好的下场呢?这个问题也非常的尖锐了,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项羽死后,汉军疯狂的哄抢他的遗体,以至于自己人打了起来,数十人因此而丧生。因为刘邦在战斗前曾经下过动员令:谁要是能杀死项羽,赏千金、封万户侯。这个赏赐无疑就像现在的中六合彩,有的士兵打一辈子仗,出生入死,也没捞个什么功名。而只此一战,就可以一步登天,你说谁不兴奋?也许好多人晚上都睡不着觉呢。

其中有5个人笑到了最后,他们分别抢到了项羽的一部份遗体。刘邦也兑现了他的诺言,对这5人进行了分封。如下:

1、郎中骑王翳砍下了项羽的人头,封为杜衍侯,享1700户;

2、郎中骑杨喜得到了项羽的左腿,封为赤泉侯,享1900户;

3、郎中杨武得到了项羽的右脚,封为吴防侯,享700户;

4、郎中吕胜砍下了项羽的左臂,封为涅阳侯;

5、骑司马吕马童因为手脚慢了点,只抢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骨肉,被封为中水侯。

受楚霸王关照,这5人算是飞黄腾达了,但是他们受封以后,结局如何呢?

1)、王翳死后,其子孙袭爵至汉武帝时期,王定国获罪被除爵;

2)、杨武死后,其子杨去疾袭爵,后因获罪除爵;

3)、吕胜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史书就更没记载他的后人了;

4)、吕马童本在项羽账下,项羽烧了秦宫殿后遣散部队,只会打仗的吕马童只好投靠刘邦混口饭吃,项羽临死前认出了吕马童,并让吕马童上前搭话,并直言死后让吕马童分尸,送吕马童封候。吕马童死后,其子孙袭爵至汉武帝时期(又是汉武帝),吕宜城因酎金事发而除爵。

5)、杨喜是成就最非凡的一支。他的曾孙杨敞做到了西汉丞相的位子;七世孙杨震做到了东汉太尉的位子;后来的杨彪(汉末)、杨修(三国)都是他的子孙,弘农杨氏成为一大世家。

更离奇的是:他的另一支子孙后来经历两晋南北朝乱世,竟统一了中华,建立了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隋。这一支就是隋文帝杨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项羽为何被评为千古无二?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会被称之为千古无二是因为少年就已经拥有巅峰状态,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回顾项羽的一生,真的让人佩服至极,会拥有着许多不一样的财气,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许不是如此的有心计,但是作为一位英雄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一、少年之巅峰

项羽就是项燕的孙子,虽然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但是孩子的祖父一直都会寄予厚望,甚至认为项羽的未来不可以就直接葬送在手中,因此就忍受着母子分离的痛。果然小小年纪就勇敢的挑战权威,拥有着广阔的胸襟,虽然是少年,但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拿起千斤重的大鼎,财气过人,胸怀大略,人们对于项羽都会有一些忌惮,这就被称之为千古一绝。

二、被称之为常胜将军

项羽就是一个猛将,一直都会跟随在自己叔父的身边,会参加很多的战役,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都会表现的比较勇猛。虽然在楚汉战争中基本上获胜者都是刘邦,但是不得不说,当年的项羽也没有赶尽杀绝,一直都会井水不犯河水,如果不是刘邦如此的阴险较差,相信项羽也不可能会输。

后来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所有的江东父老,因此就选择自刎而去,有人说这才是一世的英勇,即便到死的那一刻也会拥有着一种气魄,这才是人们一直都会叹为观止的。

三、回顾项羽的一生

回顾项羽的一生真的让人佩服,在年少的时候就如此的意气风发,在壮年的时候照样也能够横扫天下。很明显项羽就是一个旷世奇才,作为一个政治家,或许真的比不上刘邦如此的阴险狡诈,但是在项羽的身上真的会拥有着大家佩服的气质。所有的人都会佩服项羽的气度和才能,同样也会被称之为千古无二,是一个不可少有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果秦始皇没死,刘邦项羽是他的对手吗肯定不是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嬴政若不死,项羽刘邦还是秦军的对手

刘邦项羽发动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是在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么,如果当时的秦始皇没有死,刘邦项羽还能够起义成功吗,会是秦始皇的对手吗。

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是,之所以这么说,来看看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的,在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中,多是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军事谋略可以说是那时候的第一人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有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刘邦项羽跟秦始皇比起来,自然是相差甚远。

其次呢,那时候刘邦项羽起来反抗的背景,是因为民间在秦二世胡亥的摧残下,民不聊生,但是这样的局面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是没有达到的,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没有死,很大的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刘邦项羽起义的事情,也就自然没有了跟秦始皇相比谁更厉害的说法,况且,那时候的秦始皇的秦军也不是吃素的,在秦始皇的带领下,战斗力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鸿门宴项羽如果杀掉刘邦能建立比汉朝更厉害的王朝么?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刘邦比起来,可能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项羽更有英雄气概,不过刘邦最后也建立起了伟大的汉朝。这里我们可以做个假如,如果项羽真的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项羽能建立起比汉朝更伟大的王朝么?可能这谁都没办法保证,而且很有可能又回到一个战国时期的局面。所以如果刘邦真死了,可能整个历史的走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提起刘项的楚汉之争,就不能不提鸿门宴。

当年,明明是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应当做关中王,但项羽却在巨鹿私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所谓雍,便是关中的三分之一,项羽私自封章邯,表明了没把怀王约定放在眼里,表明了刘邦的关中王当不成。

为了捍卫自己的革命果实,刘邦派兵把手函谷关,结果被项羽所率的诸侯联军攻破。而后,刘邦明白了,硬磕是不行的,只好放下身段,只带百十来人,亲赴鸿门,负荆请罪。

这就属于被欺负到家了,明明自己没有错,还要去请罪,去请罪后,还差点死在项家人的剑下。

假如刘邦果真被项庄当场击杀,项羽砍掉了刘邦这样一个雄主,是否能够像刘邦一样即皇帝位呢?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是否会从此消失呢?

把《史记》各传记来看,即便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也未必能像刘邦一样称帝,甚至会死得更早,至于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怕是会以更快的速度做大。

关于项羽未必能像刘邦那样称帝,很多网友都有过分析,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对,这里就不鹦鹉学舌,一一重复了。限于篇幅,今天只简单地说说,为什么刘邦死,汉军也不会倒。

刘邦去鸿门前,一定跟团队的核心成员开过会了,会上,大家一定慎重地分析了此去鸿门的种种可能:生返、死还、被囚。

大家最渴望的结局便是生返,为了能成功地生返,刘邦带去了洞察世事人心的张良,帮着自己溜缝,应付项羽和范增的责难,并任由张良来回周旋;

为了能够成功生返,刘邦和项羽的小堂叔结成了儿女亲家,期望在关键时刻,项伯能拉自己一把;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刘邦还带去了樊哙、纪信、夏侯婴、靳强四位将军,这四个人,樊哙在鸿门宴上表现突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纪信跟刘邦相貌有些相似,荥阳突围时假扮刘邦诓骗项羽,夏侯婴是刘邦的铁哥们,宁可自己死也要保刘邦的那种忠臣,靳强不太出名,但应当也有特殊才能,这样的配置,可尽量让刘邦全身而退。

但是,谁能保证此去鸿门,只是有惊无险呢?谁也保证不了。人嘴两张皮,项伯在刘邦军中承诺得好,但到真章时,不使劲,你能咋滴?你咋滴都不能咋滴,因此,刘邦被囚禁或被杀害的可能性,都是有的,都应当考虑到。

想必他们一定考虑了这两种可能。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实际上是人才济济的,汉初三杰已经到位两个,周勃、郦商、灌婴、郦食其等将军谋士也已全部到位,即便刘邦死在鸿门,他们也一定商议好了接班人选,这个接班人选有可能是萧何,或是「萧何+刘肥…子婴」的组合,无论是哪一种,那个一直站在刘邦身后的男人都将走上前台,挑起重任,率军死守关中,把项羽和诸侯的联军活活地阻在鸿门以东,所谓哀兵必胜,项羽和诸侯联军又缺粮食,结局很可能是项羽变成乌合之众,而萧何占据关中、汉中、巴蜀,提前锁定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如果项羽登上回江东的船,他还有没有机会卷土重来可能性不大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假若项羽选择渡过乌江,还能卷土重来

那时候的西楚霸王项羽是在乌江自刎而死的,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后就是乌江,过了乌江就是江东,所以有很多人提出疑问,如果那时候项羽并没有自刎乌江,而是乘船回到了江东,那么项羽还有机会卷土重来吗。

关于这个猜测,只能说是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项羽的军队几乎是被刘邦杀了个精光,只剩下寥寥几人,就算是回到了江东,重新整理队伍卷土重来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刘邦显然可以直接突破江东,所以项羽没有时间再整结军队。

其次,那时候,即便是项羽不在乌江自刎,刘邦也是不会让项羽回到江东的,因为刘邦知道项羽的能力,一旦让他真的回到江东整理了队伍,那么对于刘邦一定是个很大的麻烦,所以即便是项羽不在乌江自刎,也是没有机会回到江东的,多半会在半路就被刘邦的军队追上,然后死于乱箭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