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的怎么读(精彩20篇)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项羽乌江自刎

浏览

3999

文章

223

篇1:垓下之围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垓下之围》描绘的三个场面分别是:1、四面楚歌,霸王别姬;2、东城快战;3、乌江自刎。其中,项羽面对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困境时,项羽表现出其英雄多情、铁骨柔情的性格;在东城加战中,项羽表现出英勇神武且自负的性格。在乌江自刎时,项羽表现出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的背景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垓下之围的介绍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项羽为何要一把火烧毁“天下第一宫”阿房宫?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揭秘项羽为何要一把火烧毁天下第一宫”阿房宫?

项羽当时烧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阿房宫,而是秦皇是入住的一个宫殿,这件事情本身就会存在着千年的误解,在听完解释之后真的不需要去误会项羽。

歌房宫的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大的一个遗址,在1991年之后就变成了世界奇迹,这也就意味着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过这是一个烂尾楼,在秦始皇时期根本就没有修建完毕,一直到秦二世时期还没有修完,甚至到了秦朝灭亡期间,阿房宫也没有修建完毕,直到整个秦朝灭亡,也只是修建了不到一半,因此这就是一个烂尾楼,所以项羽怎么可能会去烧一个烂尾楼呢?

很多人都会觉得当时的阿房宫早就已经修建完成,然后被项羽直接烧掉,其实根本就没有,当时完全没有修建完成。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11年为了有效展现出自己的功绩,更是选择下令去修建,但是设计的规模非常的大,再修建之后两年,秦始皇都已经离开人世。在离开人世时,还没有修建完成。秦二世胡亥就决定停止修建,把所有的人全部都派到秦始皇皇陵。

阿房宫一直到公元209年期间继续的修建,但是在修建之后没有多久就已经爆发农民起义,只能够选择暂时的停止。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修修停停直到清朝灭亡,这也让人就会产生一些误解,其实当时根本就不是烧的阿房宫,而是居住的宫殿。从这里也会让大家明白无数的人对于项羽真的会存在一个不一样的误会,这个误会更是延续了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项羽的乌骓和关羽的赤兔马比谁更加的厉害?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马其实大家应该就会想到什么宝马配英雄啊,什么好鞍配好马这样的话语了,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非常的好马,比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还有什么热血宝马等等,我们今天就给大家说说项羽的乌骓马和关羽的赤兔马吧,如果把两匹马放在一起对比的话,它们谁更加的厉害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乌骓楚霸王项羽的坐骑,追随项羽南征北战,无一绩,此马忠杰异常,项羽垓下被围,十面埋伏,把此马交给一个亭长,但乌骓却跳江自杀,后人传颂至今。赤兔马本名赤菟,是马中的王者,日行千里,其毛色为赤色,因此得名。凡人不可驾驭,开始为吕布坐骑,曹操杀吕布后,把赤兔马赠送给了关羽。被后人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然而乌骓与赤兔都是绝古旷今的好马,究竟哪个更厉害,笔者做简要分析。

1.首先分析一下赤兔马。赤兔马因其速度快,古人认为兔子是跑的最快的动物,其毛发威赤红色,故而得名。赤兔马全身似火,两眼炯炯有神,四蹄如盆,跑起来如风驰电掣,尾扫残云,它有超长的耐力,不仅可以日行千里,还能夜行八百,赤兔马也是好马的代名词。

三国时期,赤兔马真正登场是作为吕布的坐骑,此马天生神力,三英战吕布时,赤兔马毫不逊色,力挽狂澜,还能让吕布轻松脱身,张飞纵马来追,只能望尘莫及。吕布死后,赤兔马背赏赐给关羽,后来传说赤兔马只吃鱼虾,是龙的化身,战斗力也大大增强。

2.其次分析乌骓。他是楚霸王项羽的坐骑,是一匹绝世好马,全身黝黑,油光发亮,唯有四个马蹄白如雪,因此又叫“踢雪乌骓”,它背长腰短并且平直,四肢筋腱关节发育强壮,一般人不可能驾驭,只要骑上去就被摔下来,争强好胜的项羽也想试一试,但骑上去乌骓就狂奔疾跑,穿过了一片树林,又越过了一座山,由于项羽有驯马术,非凡没有从马上摔下来,而且那也累的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乌骓忠于被项羽驯服,心甘情愿的为项羽操劳一生。

乌骓为河曲马系列,骁勇善战,项羽因为这匹马,巨鹿之战九战九捷,斩杀章邯六十多员猛将,马从未倒推。项羽自从有比马之后几乎没有败绩,所向披靡,此马能日行千里,在冲杀过程中,项羽可以甩开先头部队几十里。只可惜项羽垓下之围,受十面埋伏,乌骓不忍离开项羽最终跳江自杀。

3.其次分析乌骓与赤兔马的优劣。

4.其一乌骓更忠于主人。乌骓一生只追随项羽作战,每次战斗都尽心尽力,多次救项羽与水火之中,项羽骑的自然也是得心应手。项羽在垓下被围,已经放走乌骓,但此马忠诚,项羽死了它也没有独活,于是跳江自杀了赤兔马只认英雄不认主人,赤兔马虽然也难以驾驭,但只要勇武过人都可驾驭,最初为董卓所有,后来又赐给能驾驭它的吕布,吕布死后,赤兔马又归关羽,可见赤兔马的忠诚远不如乌骓。

5.其次乌骓爆发力更强。项羽每次征战,都冲在最前面,承受最大的杀伤力,这主要的得意与乌骓,项羽甚至会甩开大部队几十里,在战场上也毫不逊色,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也多亏乌骓。项羽为了驯服乌骓,骑着它跑过了一林,又越过一山,最后项羽抱紧大树,结果连树根也被拔了出来。赤兔马虽然也跑的快,但爆发力不及乌骓,没人听说关羽每次都冲杀在最前面吧,因此乌骓更胜一筹。

6.再次,赤兔马耐力更胜一筹。乌骓虽然有爆发力,但耐力不如赤兔马,赤兔马不但日行千里,还能再夜行八百。刘备长坂坡被围,诸葛亮派关羽到江夏找刘琦要救兵,日夜飞奔,一两天才到,因此赤兔马的耐力更胜一筹。

你是如何看待这两匹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皇帝都喜欢丑化对手 项羽形象为何比刘邦要高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总爱丑化对手,为何项羽形象却高过刘邦?

古代皇帝都会比较喜欢丑化,项羽的形象会比刘邦高,是因为项羽和刘邦都属于反秦义军,如果将项羽妖魔化,这就会使得整个反秦义军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合法性。

项羽之前也同样是反秦义军的首领,两人也同样是结义兄弟,而且也曾经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刘邦的封号甚至也是项羽所封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最终才会成为西汉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西汉官方将项羽显得特别差劲,那么作为曾经的兄弟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意味着连自己也不是一个东西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为了一个笑话,也会影响到整个大汉帝国的合法性。

从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来看,司马迁在写刘邦的时候,就应该把刘邦写得比较仁慈爱民,比较英明神武,总之群主所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都应该在他的身上出现。相反如果把项羽写得特别残暴,好勇善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也不合适,如果司马迁这样写,这也就意味着底层百姓只要能够善待百姓,只要能够聪明勇敢,是不是也就有机会可以成为一个皇帝呢?

换言之,司马迁的这种写法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帝王的命运,只看你能不能够抓住机会。在皇权时代,如果胆敢表达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不是也就否定了皇帝的家天下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可怕的存在。甚至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谁能够当皇帝这和才能无关,这和道德也没有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天意,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真相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项羽的出生也会让刘邦完全不敢乱写,一个混混出生的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项梁给的机会,如果随意乱写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人骂翻天了。

项羽在死后刘邦早就已经没有了顾忌,能够轻松的夺得汉朝的江山,因此也会逐渐被关注。很多人也会比较好奇刘邦到底是怎么去记录楚汉之争的,按照刘邦的个性,好像很有可能就会选择落井下石吧,但是刘邦完全没有选择这么做,这确实也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大家都会知道,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常胜将军,连续获得几十次的胜利也没有出现失败,虽然说老百姓可能并不喜欢项羽如此骄傲自满,但是大家还是从心里佩服项羽,如果刘邦没有按照事实说话,必然就会让所有的老百姓有所看低。

老百姓也可能会觉得刘邦简直是趁人之危,那么这对于今后的整个国家发展也会有许多的影响,再者项羽虽然已经死了,但是项羽这一个人对自己也会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不如就借这一个机会卖最后一波人设。

谁都知道刘邦和项羽就是死对头,可是非功过根本就没有人评判,只有他们两个才知道作为旁观者,老百姓的内心必然就会倾向于项羽,因为项羽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弱者。如果刘邦能够表现出惋惜,他自然就可以得到众多老百姓的拥戴,所以刘邦在此时才会亲自扶棺,表现出深明大义也同样得到老百姓的称赞,其实无非也就是想要保证自己。

刘邦是一个小混混出身,如果自己乱写的话,必然就可能会背负千古骂名,所以刘邦完全不敢冒险,但是如果可以的话,刘邦一定会选择美化自己一番。项羽就是一个高大自傲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为什么会成为李清照的偶像?估计也是因为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什么失败了?诸侯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灭秦后本有机会成为第二个秦始皇,但项羽却依然想使用封侯制,最后还引来各路诸侯的不满。为什么项羽分封八路诸侯就失败了呢?虽然项羽年轻,但想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分封诸侯本来就是一个不靠谱的东西,从周朝开始大家都明白诸侯国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并不稳定。而刘邦想的就是统一,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项羽之败,并不在於鸿门宴没杀掉了刘邦,而在於诸侯们对项羽的不满与背叛。按理说,项羽分封天下,将天下的大半都分封出去了。而以项羽灭秦的贡献,也只王了九个郡而已,并不算过分。为何诸侯们却认为项羽分封天下不公,而生背叛之心呢?

首先,项羽分封诸侯缺少名分。其时,项羽虽已经是事实上的诸侯盟主,但名义上的共主(盟主)却是楚怀王熊心。据《史纪.项羽本纪》载:..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昔日约定)。”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分封诸侯,不但缺乏名分,其自身力量也严重不足。项羽虽成为诸侯联军事实上的盟主,但其自身也不过一方势力而已。故先得请示楚怀王,楚怀王不配合之后,才不得已自主封王。1)欲自王,先王诸将相。2)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但又疑心刘邦,故采取折中的办法,分刘邦为汉王等等。都说明项羽分王,乃是强力行之,也从侧面反应了各地旧有势力的强大。此后,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便是以项羽违背楚怀王的昔日约定为借口。

再则,项羽封王,乃是一次重新洗牌,打击了“破秦无功”的各地故王势力。项羽封王,其法理依据是按“破秦功劳”的大小而分(即: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因而,跟随项羽入关的,都是此次封王的最大受益者,而各地无功的故王(以六国王族之后为主)是受害者。

史载:..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原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张耳),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

陈馀指责项羽封王不公的理由,是项羽将故王都分到了不好的地盘,而将群臣诸将(跟随项羽入关的诸将,而非项羽之诸将)都分到了好的地盘。项羽封王的法理依据是“按功分王”,按照“按功分王”,项羽这种分配是合理的。而陈馀指责项羽封王不公,乃是指项羽这种分配方法,违背了各地昔日的君臣名分。

如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张耳原是赵王歇的国相,赵王歇无功,被迁徙为代王。而张耳因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而被封为常山王、王於赵地。而在当时,秦朝并没能将七国融合为一国,各地仍基本上为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家的认同,这在陈馀看来,显然是乱了君臣名分。

项羽分封诸侯,而致天下再次大乱,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灭秦有功之诸侯诸将与各地故王之间的矛盾。如,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楚怀王熊心),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催)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从中可以看出楚怀王在当时也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故而,项羽使人致命楚怀王,楚怀王不配合;项羽迁徙楚怀王到长沙郴县,楚怀王群臣敢於违抗,项羽更是指使了衡山、临江两位诸侯王才击杀掉了楚怀王。

紧接着,臧荼(原为燕将,项羽封为燕王)之国,因逐韩广(原燕王、项羽封其为辽东王)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而令天下项羽封王体系崩解的,是齐地田荣的反叛。史载: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还与陈馀兵,与之并力击张耳,大破之。迎故赵王歇於代,反之赵。

至此,齐、赵及梁地(战国故魏之地)彭越等三方势力结成反项羽同盟,并直接威胁到项羽的西楚国之安危。项羽被田荣拖入齐地的反抗泥沼之中,从而才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范增为什么劝项梁拥立义帝?此举或为项羽失败埋下伏笔

全文共 2298 字

+ 加入清单

范增项羽身边很重要的谋士,项羽能够顺利建立西楚政权,范增功不可没。不过关于范增建议项梁拥立义帝这件事,似乎存在不少争议,有人分析范增此举无形间为项羽发展事业埋下隐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义帝熊心在楚国灭亡后,过上了放牛牧羊的生活,但此后项梁起事,为了得民意便决定立熊心为王。但项羽和熊心不和,他弑杀义帝的举动反倒成了他的罪状之一。

中国历史,乱世与治世交替,治世有泽被百姓的国士,乱世也有安定天下的谋臣。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安定天下呢,他们也许各有千秋,但是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点——明于大势,顺势而为。借助天下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逆势而为往往会一败涂地,为他人做嫁衣裳。

楚霸王项羽,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却终于败给了泗水亭长刘邦,自刎乌江。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优柔寡断,好勇无谋,残暴嗜杀等等,但是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项羽之败其实早有预兆,早在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义帝的时候,项羽就已注定败亡了。这实在是范增的败笔。(一)天下形势已不在楚

秦朝末年,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周天子的威望和实力日渐衰弱,诸侯并起,然而由于秦国变法之后国力日强,举兵东进,将六国蚕食殆尽,六国无罪却终究被灭国,当然这也包括楚国。天下对于秦国的暴政敢怒不敢言。陈胜吴广率先起义于大泽乡,于是群雄并起,并力反抗强秦的暴政,但是散兵游勇怎么是朝廷虎狼之师的对手,各个起义都被消灭。

但是,陈胜吴广的星星之火还是燃起了天下反秦之志,会稽太守殷通秘密召集项梁叔侄,想要起兵,没想到项梁命令项羽杀死殷通,自己做了郡守,从此,项羽开始了自己带兵之路。

发兵伊始很顺利,项梁的军队连战连捷,他自己也很骄傲,但是不曾想秦将章邯得了很多的援军,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没有防备,兵败身亡。

此时义军的形势真是差到了极点,章邯携得胜之师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军大败,退守巨鹿,章邯带四十万大军围攻巨鹿,巨鹿危在旦夕。

楚王召见宋义,很赏识他,任命他为上将军,率军救援巨鹿,但是大军走到安阳,宋义就不走了,虽然巨鹿的兵情十万火急,宋义却在中军大帐吃喝玩乐,项羽建议宋义说:咱们应该速速发兵救援赵国,内外夹击,一定能大败章邯。宋义不以为然,他轻蔑地看着项羽:你说的不对,现在就让秦军和赵军不断消耗,秦军要是败了,一定很疲惫,到时候咱们去捡个便宜,秦军要是胜了,咱们就直接往西打,推翻朝廷,所以咱们现在就是坐山观虎斗好了。要是上阵杀敌我不如你,兵法谋略你就不如我了。

宋义严令士卒,不许出战。项羽说:今年收成不好,军中都没有存粮,士兵都是吃豆子度日,国君把军队都交给你,危亡在此一举,你不体恤士兵,就想着自己的私情,配不上当国家的大臣。手起刀落,将宋义斩杀,拿着宋义的印鉴在军中发号施令,没有人敢违抗他。

项羽派两万士卒渡过黄河,截击章邯的粮道,但是也没有收到大的效果。于是项羽命令大军全部渡河,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的口粮,以示不战胜不生还的决心,士气大振,楚军将士在项羽的带领下各个以一当十,与秦军进行了九次决战,皆大破秦军。而那些跟从项羽的诸侯在看到项羽的神勇之后都吓破了胆,被项羽召见的时候跪着向前走,连抬头看一眼项羽的勇气都没有。

自此,项羽称霸诸侯,号令天下,可见项羽的成功完全在于个人的神勇,诸侯也是因为惧怕项羽而俯首称臣,并不是因为臣服楚王。

况且,范增以为立义帝可以名正言顺,殊不知其他的诸侯国和楚国同为诸侯,大家凭什么要臣服于其他国家的国君,如果是这样,与其尊奉楚王的旨意还不如寻找周天子的后人,尊奉这个天下共主的旨意呢。(二)拥戴义帝对项氏不利

那么亚父这个拥戴义帝的主意是不是对项氏无功无过呢,当然不是,拥戴义帝为项羽埋下了大大的隐患。

义帝其人,对破秦没有尺寸之功,对项梁之死也没稍微的救援,秦国的灭亡,完全依赖于项羽和诸侯的力量。不仅仅项羽不肯听命于义帝,就是天下诸侯也没人把他当回事。义帝没有办法统帅诸侯,但是他又是名义上的君王;项羽有号令诸侯的能力却有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有义帝的存在他本身也只能做一个诸侯,所以项羽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弑杀义帝,而这也给别人讨伐他留下了口实,后来刘邦讨伐项羽的时候,弑杀义帝就是项羽的罪状之一。

项羽既然尊奉义帝,那么他就只能做义帝的臣子,他不尊奉义帝的号令就是以下犯上,同时他也给其他诸侯带了一个坏头,大家也可以背叛项羽。有义帝的存在,他自己只能做西楚霸王,而不是君王,号令天下始终无法名正言顺,所以纷争并起,人心尽失。

所以说,义帝对于项氏和诸侯们灭秦大业有丝毫帮助吗,没有。反倒成了项羽逐鹿天下的一个重要阻碍,对他后期兵败自杀有着直接的影响。(三)亚父“奇谋”愧对项王

史书上记载范增“素居家,好奇计”,但是反观亚父为项氏出的计策,真的是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范增当时建议项梁立义帝的理由是陈胜吴广出身不好,所以注定失败,要想聚拢天下人心必须寻一个血统高贵的人,于是正在安安静静牧羊的熊心被找来做了这个傀儡君王,于国家无益,反倒伤了他一条性命。而事情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出身泗水亭长的江湖无赖刘邦最终平定天下,建立起令后世子孙骄傲的大汉王朝,出身真的重要吗?

与亚父范增截然相反的是张良,当时刘邦对于郦食其言听计从,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人的时候,张良坚决反对,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势力分封出去,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人,以后再受制于人,这样的计策真是谬之大矣,所以,刘邦经张良的点拨之后急的嘴里的饭都吐出来,赶紧收回成命。

范增作为项氏的骨鲠之臣,鸿门宴上劝项羽杀死刘邦不被采纳,说出愤恨的话,给了刘邦挑拨君臣的机会,负气而走,在某种意义上,范增是愧对项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项羽放跑刘邦真的是因为妇人之仁?项羽究竟有什么目的?

全文共 2654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千百年来,鸿门宴一直都是一次非常经典的宴会,很多人认为,项羽因为一时的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而刘邦也因此逃过一劫,才有了后面的历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于项羽放走刘邦的原因持怀疑态度,毕竟项羽的为人摆在这里,如果真的是过于仁义的话,他的身边的人也不至于会一个个离开,而且杀意那么明显,刘邦肯定感受到了,那么项羽好歹也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不至于连刘邦的小心思都看不出来,那么项羽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放走了刘邦?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项羽为什么起意要杀刘邦

项羽最开始是和叔父项梁一起造反的,为了增加号召力,拥立了楚王的后人,也就是楚怀王熊心。这一招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常有效果,得到天下的相应。然而也带来了很大的内部矛盾。熊心颇有才能,不是一个能够随便摆布的,一心想着夺回权力。比较巧的是,熊心还真等来了一个机会,那就是项羽的叔父项梁被秦朝名将章邯给击杀了。熊心通过一系列的高超运作,收了项羽的兵权。

楚兵已破於定陶(项梁兵败身亡),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史纪.项羽本纪》

楚怀王希望通过刘邦和宋义来制约项羽,获取真正的权力,摆脱傀儡的身份,这是项羽和刘邦的矛盾之一。

楚怀王为了打击项羽,故意给他一个非常困难而且没有好处的任务,那就是北上救赵。而且给了刘邦一个立大功的机会,就是让刘邦往西进攻关中,并且和众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让项羽非常的不满意,谁都知道,北上救赵要面对四十万秦军主力,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名将章邯,几乎是找死的任务。楚怀王明显是偏袒刘邦。

就因为刘邦平日里表现的比较听话,愿意听从调遣,而项羽桀骜不驯,想把楚怀王当傀儡。所以当项羽历经千辛万苦和九死一生,终于破了这个楚怀王的杀局,一举击败四十万秦军,令诸侯震服。可是没想到的是,刘邦竟然趁着项羽和秦军主力决战的机会,捡了一个大便宜,攻进了关中。自己辛辛苦苦浇灌的果实,却被自己完全看不起的摘了桃子。这能不令项羽震怒吗?更何况项羽一到关外,就听说了更令他狂怒的消息。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纪.项羽本纪》

刘邦这个家伙,偷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也就罢了,竟然还敢派兵守关,毫不羞耻的想在关中称王,再加上谋士范增的一席话,项羽想不起杀心都难。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纪.项羽本纪》

但是,项羽最终没有杀刘邦,为什么呢?2、项羽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战国思维和个人英雄主义情怀

项羽的性格,用四个字来形容非常贴切,那就是“自矜功伐”。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和刘邦这样的小流氓出身不同,项羽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包括之前的霸王举鼎,就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巨鹿一战,项羽以自己惊天动地的武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惊天武功,破开了楚怀王熊心布下的杀局,他个人的威望也达到了新的巅峰。以至于众将和他见面时,都在他的威压之下匍匐在地瑟瑟发抖。这样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心中是很看不起刘邦的,项羽的心中实在是不屑,也不愿意使用鸿门宴这么下作的手段来杀掉刘邦。而且对于刘邦的逃走也不以为意,因为在他的心中,他要在战场上杀掉刘邦,那是分分钟的事。

同时天下大势,也不利于项羽使用直接杀掉刘邦这么粗暴的方式。项羽虽然破掉了楚怀王熊心的杀局。但是楚怀王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彭越这些诸侯只是慑于项羽巨鹿之战的威名才暂时蛰伏,而且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实力损失也不小。

如果这时候强行杀掉刘邦,刘邦麾下十万大军火并起来,两败俱伤,而楚怀王又趁机出来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项羽也是吃不消的。

所以项羽本身也有顾忌。

项羽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具有浓厚的战国思维,他并没有成为天子一统天下的想法,而是希望能够回到战国时代,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这一思想也严重限制了他的行为。他自己和刘邦的矛盾,看成是诸侯之间的矛盾,所以处理矛盾的方式,具有浓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而不是你死我亡的争天下。3、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精彩无比

如果说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的话,刘邦的表现堪称最完美的艺术家。在最初的知道项羽要杀自己的消息后,在面对来报信的项伯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有条理。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纪.项羽本纪》

先是问清楚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判断项伯的话是否可信,再是问清楚项伯的年纪,果断要以兄事之,项伯进来后不但敬酒,还把女儿许配给项伯的儿子,三两下,就把项羽最亲的人变成了亲戚,简直令人叫绝。

然后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项羽来接管关中。自己一下子在项羽那里成了功臣。

而和项羽见面之后,一番姿态和说话,也是非常的具有艺术性。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纪.项羽本纪》

只带了百余人来见项羽,显示自己胸怀坦荡没有什么好怕的。

开口第一句就是臣与将军,把自己放在地位,把项羽放在高位。

第二句就是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指出了自己能先入关,是因为楚怀王的阴谋,是楚怀王安排项羽你去攻打北面,跟我没有关系啊。

第三句就是至于那些流言,都是小人散步中伤。一下子就把项羽的仇恨转移了,顺便还让项羽说出自己阵营的叛徒。

而且刘邦由于知人善用,手下人才济济,张良,樊哙在鸿门宴上都有出彩的表现,特别是樊哙,一番貌似粗鲁却光明磊落的表演,让项羽非常的欣赏,更加不屑于用这样的手段出去刘邦。而刘邦也在酒宴中果断脱身回军营。

所以,刘邦能够从鸿门宴中脱身,跟项羽本身自矜功伐的性格,落后的战国思维,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有关,也与刘邦自身精彩的与人打交道的高超艺术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项羽为什么要杀刘太公,而刘邦又为什么不制止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要杀刘太公,刘邦为什么这么淡定

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大家熟读历史,会知道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比较无奈。在故乡的时候混吃混喝,从来也没有给份子钱一点不会觉得脸红,这其实就是一种滚刀肉的性格。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会任由项羽逼迫呢。

更何况刘太公也并非是自己亲生父亲,刘邦怎么可能不舍得放弃,刘邦的骨子里本来就是冷血的,在被项羽追杀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的逃脱,居然将自己的儿女扔下去。刘太公被项羽抓走,刘邦的想法自然是能救就救,如果不能救的话,不如就恶心项羽一次。

如果想要去要挟别人手中的东西,必然就需要让对方重视,否则没有任何的意义。当时刘邦也会拥有着数十万大军的期望,在此时自然就不会妥协。如果项羽将刘太公作为人质,刘邦表现出比较在乎,这就会让项羽得寸进尺,有的时候摆出这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反而就能够给父亲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项伯在鸿门宴之前会来到刘邦阵营,大蒜救自己的好友,结果被刘邦摆了一道,和刘邦成为了儿女亲家,接下来好多时间都会包庇刘邦脱险。在此时也会意识到项羽性情比较残暴,不大可能会夺得天下,因此就一直想要去帮助刘邦,想要给项目是一组留下一条后路。在此时必然就不可能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被杀,这是项羽的叔叔,在阵营中也会有一些说话的余地,而且也是一个核心人物。在刘邦表示出根本不在乎的情况下,项羽的叔叔去保下一个根本就不是特别重要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项羽为何会败给刘邦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为何会败给刘邦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两方就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局势,其实更多人认为是项羽的胜算更大,毕竟刘邦只不过是一介匹夫。此时,项羽对刘邦也是没有完全放在眼里,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曾经威风凛凛的项羽却落得乌江自刎,含恨离世,而那个曾经被人们认为一介匹夫的刘邦却摇身变成了开国皇帝。其实,历史上对刘邦为王、项羽为寇的原因一直都争论不休。

然而,当时一个还是无名小卒的韩信就早料到是这样的结果,并告诉刘邦一个必胜的绝招。起初韩信在刘邦那还是没有受到重用。无奈的韩信便想着离开,但是萧何知道韩信是一个有才的人。于是亲自去挽留他。通过此事,刘邦也就明白了韩信的重要性,所以授予他将军的职位,并为韩信举行了授职仪式。

仪式结束后,刘邦就问韩信将军的必胜决策是什么?韩信这样说道,在勇猛、仁爱、刚强的方面,项羽确实过人一筹,但是他曾经跟过项羽,所以他肯定项羽将来必败。韩信接着说,项羽怒发冲冠的时候,几千将士被吓得一动不动。不过,他却不能很好的任命有德有才的将领,他的勇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待是十分恭敬仁慈,部下的人生病了,项羽会心痛的流泪,可是到了赏赐功臣的时候,项羽却舍不得把丰厚的物品赏给他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妇人之仁。

诸侯都特别讨厌项羽的言而无信,并且项羽的部队经常抢用百姓的东西,他现在不得人心。随后,韩信郑重的看着刘邦说,如果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大力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这样就基本无人能敌。韩信告诉刘邦,必胜的绝招就是收买人心,无论是天下百姓的心,还是有勇有谋的将士心,只要刘邦能够得到人心,就能够得到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是什么呢

秦汉时期,刘邦和项羽两人之间的故事大家应该最为熟悉,并且也有人经常把他们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实他们俩各有各的特点,一个会用兵,一个会用人。虽然最后战争是刘邦胜利了,但是项羽也留下了经典案例供我们传颂,尤其是他用兵方式可以说很奇特,历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个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很是强势,他一举打退了秦朝,从此也就有了西楚霸王的称号,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他和刘邦之间进行过很多次战争,虽然每次都是胜利,但是却不懂得好好利用周围的形势和机会。比如当时的鸿门宴,他本来有机会杀掉刘邦,但是却让刘邦逃跑,直接给了刘邦的反抗增加了机会,其实就是他没有足够的后给兵,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本来处于劣势,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但是他这个人很会说服别人帮助自己,于是韩信就帮助他一起夹击项羽,因为双方人数相差太大,项羽没有反抗之力,就只能选择撤退。但是刘邦带着兵就追了过去,项羽只是身边就只剩100多个人,对抗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直撤退。

到了乌江边上,看着自己的家乡,感叹自己的这些经历,从他起兵到现在有这么大成就,被他打败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现在竟然到了这样的处境,看来是上天要让他灭亡,他怎么做也是无法挽救的。有人提醒他可以回到乌江,那里江东父老肯定会帮助他,让他再一次东山再起,但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脸面面对自己乡亲父老,并且他认定是上天让他灭亡,无论怎样结局,都是在乌江自刎了,结束了自己辉煌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项羽杀人无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尊敬他?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般都很不喜欢那种不把其他人的生命放在心上的人,在古代,这种杀人无数的人一般都会让人觉得厌恶,可凡事也总有例外,就比如项羽。史书中的他曾经屠城杀降,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戾气会很重,也很难招人喜欢,可偏偏有非常多的人崇拜项羽,这又是为什么呢?

谈起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有不少人会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大风起兮风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项羽的凶横跋扈和英勇盖世,刘邦的贪婪好色和忍辱负重,都令世人回味和叹息

有不少历史典籍记载项羽嗜杀成性,动辄屠城。仅新安城外就坑杀秦兵降卒二十万,二十万条活生生的人被活埋,留下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者痛失丈夫儿子的亲人断肠,更甚者一把火把积累着天下无数珍奇与千万能工巧匠的心血之作——阿房宫付之一炬。时间的力量也不能掩盖项羽的凶横跋扈的事实,尽管在不少世俗的眼里项羽是个英雄、是个君子、是个好男人。

为何不少人的眼中项羽会是另一番形象,高大威猛,君子般深入人心,那就不得不提项羽人性的另一面:英雄盖世。项羽生就高大威猛,有破釜沉舟之气概,非一般所不能比也。项羽一生只痴情与一个女子——虞姬;项羽讲义气,重感情,秦兵在战争中伤害了他心爱的将军和手下,项羽一怒之下活埋了20万秦降兵;项羽实在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正的男人,叱咤风云、爱憎分明,“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万楚兵终灭秦”说的就是项羽。

而在争夺帝王的战场上,在乌江畔,项羽失败了,但不少人将其视为孤独悲壮英雄的展现。我曾看到有人这样的讲诉他心中的英雄:乌江畔,项羽拼尽最后一兵一卒,面对敌人的千军万马,他自刎而死!他高贵的身躯挺拔地前倾着,那是挥不屈的悲壮啊!地上躺着他的女人,西楚霸王失败了,不过他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沙场上他勇猛无敌;对于心爱的女人,他多情无双;可谓侠骨柔肠!这样的男人最终肯定不会胜利,是因为他没有刘邦的狡诈卑下厚颜薄情。刘邦是站立着,胜者为王,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脚下,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人。

再来谈谈刘邦的人性的双重面。刘邦,沛郡丰邑人,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也就是刘三,平头百姓一个,武不能武,文不能文。但历史就是那样地嘲弄人,一个英勇的贵族就这样败给所谓的小人般平民。

话说刘邦,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以随意的变化自己的面目,——而把自己的真实心意深深的隐藏在心中!无疑,在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方面,刘邦已经深得要领。脸皮要厚、心地要黑、手段要狠、嘴巴要甜、要会演戏和表演,刘邦都做到了。刘邦做亭长的时候赖账、欠钱,戏弄民女,在他进入关中的时候就全变了。他约法三章,对阿房宫里的财务和美女秋毫无犯,老百姓和秦国的旧臣一片欢呼。

可怜的项羽尚且以为是刘邦对他的忠诚,范增却越发的看出了刘邦的不简单,可惜项羽不听范增的。刘邦手下智囊三千,张良、萧何、韩信个个都是才能出众之辈。刘邦从赖账、欠钱、戏弄民女到约法三章,不难看出刘邦人性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有些人推崇项羽,因项羽感到自己领军的失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是一种大英雄的气概,其实不然,此举正是其过于自大的表现,打个败仗有怎么了,你项羽又不是没有败过,如果他坚强一些,聪明一些,带好心爱自己的女人,渡过乌江,甚至卷土重来,那又有何不可?

古诗云乌龙骓都不不好意思过河,我还有什么颜面渡江,真是笑话,一个盖世的英雄竟然为一匹马所困扰,竟然为颜面所困扰,他还算完美吗?如果说是完美,只能说他死了有利于刘邦统一国家,减少了百姓连年惫站的痛苦。

正所谓:兵家胜败事不欺,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我眼中的刘邦,历史上成功的皇帝不是刘邦一个,政治本来就是阴险的,“无毒不丈夫”也多指善用诡计之人,能够忍辱负重之人,必有野心!其人格常为世人所不耻,无情无义,无父无妻,所谓生死与共,也是一种利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邦虽将心机之术玩弄得出神入化,但也不可不说,是时代环境的一种生存之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刘邦一个市井混混,为何能击败霸王项羽称帝?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逆袭”这个词,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一个词,身份、背景都不好的人,经过一些事情后,获得最终成功的结果。这样说起来,古代那些原本身份低微,最终却名垂千古的人,也都是逆袭的案例。比如刘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井混混,做到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样的事情听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了解了其中的经过之后,却又是必然。那么,刘邦的逆袭之路,究竟是怎样的?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最具传奇性色彩的帝王之一,他以一介布衣出身,提三尺之剑,霸裂天下,亡秦灭楚,一统山河。刘邦的对手,要么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帝国,要么就是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与他们相比,完全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这场角逐赛事中,刘邦却最终取胜,他所凭借之一者,无非“听人劝”这三个字!听人劝可以让他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听人劝可以让他规避风险,就像犯错时的当头棒喝;听人劝即知人善任,他将最大的信任给了属下,便收拢了人心,无人不为他卖死命……

司马迁批评刘邦“好酒及色”,世人也皆认为刘邦一身流氓秉性,然而他善于听人劝诫,及时得避免了犯错。当初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入主秦宫。这里的珍宝美女令人眼花缭乱、数不胜数,这种诱惑一般人都难以抗拒,更何况当时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按理说这一切都该属于“关中王”刘邦了,刘邦最开始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垂涎三尺,走不动路了。这时樊哙、张良来相劝刘邦,刘邦幡然醒悟,急忙退军灞上,而且刘邦还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这一举动令世人无不称颂刘邦仁义,极大的收买到了民心,为将来刘邦能夺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樊哙与张良地位崇高,刘邦听他们的话也理所当然,但刘邦更可贵的是,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只要你的话有道理,刘邦就言听计从。当初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自平阴津至洛阳,准备东击项羽。这时,洛阳新城一个掌管教化的小官董公拦住了刘邦。他告诫刘邦:“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则事不成矣。”

刘邦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便按照董公的建议,以项羽杀害义帝楚怀王为名,号令三军为义帝大举发丧,并昭告天下,共同讨伐项羽。这一举动为刘邦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使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讨逆的正义之师,最终果真集结了56万诸侯联军,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首都彭城。

人在面对自己所好的事情时,往往容易听进人言;但是面对自己所恶的事情时,还能听进人言者寥寥无几,刘邦算一个。当时刘邦一统天下,登基为帝,可谓是功成名就,踌躇满志。这时候,关于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陆贾建议刘邦采用儒家学说,并引经据典,用《诗经》、《尚书》等典籍来说服刘邦。刘邦平生最讨厌儒生,他甚至有过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侮辱性举动。此时正是他志得意满之时,所以刘邦马上不耐烦的驳斥陆贾。陆贾不惧刘邦,他援引历史,据理力争,刘邦越听越觉得陆贾说的有道理,便马上向陆贾道歉,并请求陆贾著书立说。在刘邦的请求下,这才有了陆贾的《新语》。

所谓“忠言逆耳”,一般来讲,别人劝谏的话都不好听,所以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又或者部分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觉得他人的建议没有自己所想的好,因此压根听不进去。无论哪种情况,总之是做不到“听人劝”这三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借鉴刘邦从一介布衣成功逆袭的事迹,多听人言,做一个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项羽是哪里人 项羽是徐州人吗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是楚国泗水郡下相(xiànɡ)县人,在今江苏省宿迁市。

项羽是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少年时跟随叔父项梁学习兵法和剑术。秦二世时期,朝政腐败,项羽跟随叔父在会(kuài)稽起兵,反抗秦朝。巨鹿之战,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与此同时刘邦在汉中称王,随后两人展开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项羽虽屡破刘邦大军,但由于粮草短缺,加上猜忌范增,刘邦趁虚而入,将他围困在垓下。项羽见大势已去,连夜率领八百精兵向南突围,结果被逼至乌江边上,最后拔剑自刎。项羽一生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无法成就帝王霸业,使得后人对他扼腕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阿房宫真的是被项羽一把火给烧毁了吗?

全文共 2804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秦朝时期著名的宫殿阿房宫是在项羽攻入咸阳之后放了一把火给烧毁的,司马迁也是这样记述,杜牧也写了一篇《阿房宫赋》提到这件事。但是,后世对于阿房宫的考古发掘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那就是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项羽到底有没有放火呢?

传说中秦始皇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成了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证据。《史记》上似乎也说得明确:“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寝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然而,项羽真的烧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了吗?抑或只是历史学家的一厢情愿的想像呢?这段众人皆知的火烧阿房宫历史,直到两千年后才有了逆转性的结论。

惊人的考古发现

阿房宫建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位置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它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以西十三公里处,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阿房宫的工程非常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光这座前殿的规模就大得惊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足见阿房宫之宏大。

按照今天的度量计算,阿房宫占地面积达八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成千上万。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它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200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组建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他们试图从这座被累累黄土尘封了两千多年的遗迹中,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毁的宫殿。然而,挖掘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的痕迹!

会不会因为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侵袭,已经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不是。有例子作参考。汉代长乐宫曾经是西汉首都长安城中最为华美的宫殿之一,是汉武帝母亲的居所。相传两千多年前,年幼的阿娇就在这里遇到了同样年幼的汉武帝刘彻,成就了“金屋藏娇”这段千古佳话。东汉末年,长乐宫被焚毁,火烧过的痕迹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阿房宫与汉代长乐宫的建筑年代相差并不遥远,如果同样是被烧毁,为什么看起来如此不同呢?只能有一个可能:阿房宫并未被项羽烧毁。

“阿房宫根本就没有被烧过”,这一论点引发了中国考古界的争论。有人指出:是不是考古队把地点搞错了。考古队认为没有错。根据史书记载,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曾经请来众多术士,寻找咸阳附近的风水宝地,最后他认为在周朝两个都城之间的地方最为合适。考古队发掘的位置正在此范围内,而这个地点也是前人广泛认可的。

《史记》错了?

如果承认阿房宫没有被烧过,那么是不是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最佳历史典籍的《史记》错了?这种可能是有的。当初人们破译殷商历史的时候,也碰到过相似的情况。据《史记》记载,殷商拥有近千年的统治,这使它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然而根据人们的考古发现,商灭亡的时代比司马迁所记述的早得多,这其中的谬误足足有五百多年。

这一次在阿房宫的问题上,《史记》会不会也发生了错误呢?

经过仔细分析史料,发现《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而是说项羽火烧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这一记载已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史记》中所说的“宫室”,是被火烧过的秦都咸阳宫和其他秦朝宫室,而不是地处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是后人误会,把它说成是阿房宫。

明确地提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的人,最著名的要算唐代的大诗人杜牧,今天的人们坚持说考古队有误的结论,也多是以他的《阿房宫赋》为依据。有人认为,杜牧是个文学家,他虚构出火烧阿房宫的事件,或许是为了达到以古讽今的目的。不过,仅以杜牧是文学家为理由,就证实考古队的观点,显然也是不够的。所以项羽是否烧过阿房宫还有待考证。

争论虽然还存在,但到了2004年初,考古界已基本一致认为“阿房宫没有烧过”。

既然都说阿房宫没烧,那让人费解的是,项羽既然烧了咸阳宫,兵马俑等秦代瑰宝,又为什么会独独放过阿房宫呢?考古队抛出爆炸性的观点——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因为考古中发现了三个疑点。

疑点一:2003年底,阿房宫考古队在阿房宫遗址的北墙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片。汉代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秦代的建筑上呢?难道阿房宫一直沿用到汉代,这些瓦片是修缮时所为吗?

疑点二:阿房宫前殿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夯土台基基址。仅就前殿五十四万多平方米的台基来看,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从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婴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在咸阳宫或望夷宫举行的,而从未提到过阿房宫。

疑点三:阿房宫存在与否的铁证只能是当时的文字记述或实物。然而,迄今没发现任何实物例证。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像秦咸阳宫遗址那样,有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况且,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怎么可能连一个破碗都没有遗存呢?

同时,文献资料也透露出阿房宫并没有建成的信息。《史记》里说: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宫被迫停工,将七十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如此短的时间内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至于杜牧那篇声情并茂的《阿房宫赋》,考古队认为,那可能是他根据生平所见过的宫殿想象出来的。而明代以后出现的阿房宫图,则是以杜牧的想象为基础的。

事实上,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关于其规模的描述都是图纸上而非实际上的。南宋程大昌就在《雍录》中写道:“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后两句的意思是:那是设计的模型,希望达到这种样子,事实上并没有付诸实施。可惜的是,这种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至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断定,在历史之中,阿房宫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毁过,它只是秦始皇一个未竟的梦想。虽然它在历史上未曾建成,但那个前所未有的美丽与奢华的设计梦想,让它获得了“天下第一宫”的盛名,同时也让它成为一座骂名昭著的宫殿。阿房宫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阿房宫没有存在过,那么,后人给项羽安了一个“火烧阿房宫”的莫须有的罪名,确实是冤枉了这个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一代霸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为什么垓下之战项羽却做不到了?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彭城之战与垓下之战,都是发生在秦汉年间,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彭城之战可谓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突出展现了项羽军事方面的才能,令人惊异不已。然而,这样的像神话一样的对战并没有延续下来,他们之家难道最后一战,垓下之战,项羽没能再一次获胜,不仅兵败,而且身亡。那么,又为什么,项羽没有能够获得又一次的胜利呢?

彭城之战与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最大的两次战役,都是以项羽少于对方数倍的兵力参战,可是为什么在彭城之战项羽可以大获全胜,而同样的垓下之战却没能迎来同样的命运呢?

汉元年,田荣公然反楚,仅用了三个月就将项王建立的分封体制打乱,楚国震动,项羽大怒起而伐之。汉二年刘邦联合诸侯共同攻打楚国,刘邦命韩信继续留在废丘围困章邯,萧何则呆在首都栎阳处理政务。

刘邦亲自挂帅,以汉军为核心统领将近六十万军队前往楚国首都彭城。刘邦兵分三路,分别是北路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汉军部队作为主力。中路军由汉王亲自指挥,张良为督军。南路军由王陵,王吸等将领由南阳郡北上再与刘邦会合。四月底,三路军会合,在刘邦的号令下,一举攻下彭城,入驻彭城后的军队,日日大摆宴堂,高歌伴舞,饮酒作乐。

项羽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一面令诸将继续攻打田横,造成假象。另一面自己集结三万精兵,悄悄迁回彭城西部,切断汉军退路。还在醉生梦死中的刘邦面对项羽的突然袭击仓促应战,不久联军大败,军心涣散,四处逃窜。趁胜追击的项羽将汉军逼入泗水北岸,斩杀汉军近十万人,刘邦更是狼狈逃亡下邑。

垓下之战发生在汉五年,经过大小战役的刘,项两军都已疲惫不堪,经过五年的消耗,项羽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同盟国,情况很是不利。自彭城之战后,刘邦一直不和项羽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固守和骚扰的方式消耗楚军,撤退中的项羽选择了垓下平原,两军对峙。刘邦甘愿退居二线,韩信亲自摆兵布阵。首战韩信假装失利诱敌深入,项羽军紧追不舍,不料被三十万汉军团团围住,前后夹击。此时项羽军军阵大乱,无法做出有组织的抵抗,几乎全军覆灭,十万楚军,战死八万,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楚汉相争告一段落。

从阵型上来说,在彭城之战中,项羽虽然只有三万军队,但全部都是楚国的精锐部队,作战多年在团队配合上非常的有默契。而刘邦军徒有六十万,但都是联军,彼此的默契度没有那么高,并无保持合适的队形,一击即散。

从综合实力上来说,彭城之战后汉军虽然失败,但并没有灭亡。反而夺得了关中及关东等重要战区,完成了在人力,物力和领土上的数倍扩张。反观项羽,虽然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却损失惨重,不仅大部分的领地被攻占,也失去了主宰天下的霸权统治。被动的陷入长期的消耗战中。

最后一点垓下之战中汉军的核心指挥人物是韩信,六十万军队,在刘邦手里可能会变成混乱的劣势,但在韩信的手里,则是多多益善的优势,不得不说韩信在军事谋略方面堪称是用兵奇才。种种现象表明项羽所擅长的以少胜多的攻击方式再也不奏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项羽就算选择渡江,没有选择自刎,其实也并不可能会东山再起,因为项羽在选择自刎时,核心力量早就已经被消耗光。

项羽的失败并非是一瞬间的,而是长时间的累积。在经过长达三年的楚汉对峙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天下共主已经沦落到一个背叛的境地。刘邦还有诸侯在三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实现对西楚的全面包围,项羽从头至尾也没有把武装力量全部都放入到刘邦的根据地。项羽在三年的时间内用尽浑身解数,但是并没有办法伤到刘邦的一分一毫,反倒是自己早就已经进入到弹尽粮绝的阶段。

长达三年的时间,项羽早就已经没有任何的优势,如果不是项羽一直有刘邦的家人作为人质,再加上项羽主动求和,相信刘邦也不可能会选择和项羽议和。刘邦兵多两广早晚都会把项羽给耗死,更何况刘邦早就已经对项羽包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顾头不顾尾,如果西面和刘邦硬对硬,东面很有可能就会被韩信蚕食。如果选择东面抵抗韩信,那么西面必然就会被刘邦推进。

项羽选择议和,这其实就是因为知道在楚汉战争过程中,西楚早就已经进入到一个劣势的状态,项羽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是因为项羽明白,如今早就已经进入到山穷水尽的阶段。就算自己选择回到江东江东的老百姓会觉得可怜,他依然还是把他称之为大王。但是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根本就没有办法拉起更多的人马,所以早就已经失去核心力量之后就算回到江东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只能够苟延残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人心不服,也是看不起刘邦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为何没有杀刘邦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所耳闻,是因为项伯的告密,所以使得了刘邦提前有了准备,同时又是因为项伯的拦截,所以项庄舞剑刺杀刘邦失败。在鸿门宴中,如果项羽一心想要除掉刘邦的话,那么刘邦肯定是逃不掉的,但是最后项羽还是放走了刘邦,导致了后来败给了刘邦,失去了一统江山的机会,那么项羽为何要放走刘邦呢。

首先,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因为打的胜仗很多,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民心,并且被称为上将军,那时候的刘邦并没有任何过错,一旦项羽杀了刘邦,就会失去一部分的民心。

其次,就是因为在项羽的眼中是一直看不起刘邦的,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单挑无敌,年少时候就能力举千斤鼎,所以自身的傲气很重,也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觉得刘邦对自己构不成威胁,所以就放他走了。

事实证明,项羽的骄傲也是害了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果把项羽放到三国里面,他会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全文共 187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很多网友都知道的这个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武力值高强,而且带兵打仗的本领一点也不差,其实同期和项羽能抗衡的就那几个,但是如果放在武将林立的三国时期,项羽他是什么水平,他又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有趣的问题一起来解谜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如果项羽在三国,并且是平民出生,凭他的实力,黄巾之乱的时候,肯定能拿下非常大的功劳,到董卓之乱的时候,十八路之后肯定有他一个,凭着项羽的暴脾气,再加上他的武力,不管是汜水关还是虎牢关,肯定是一攻而破,再接着肯定就是十八路诸侯攻下洛阳,灭了董卓,千年古都毁于战火之下。

然后就是十八路齐聚洛阳下,由于军纪太差,隔三差五就会发生斗殴,再加上十八路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必然会火并,又因为谁都舍不得离开洛阳,十八路诸侯最少死一半,同时把洛阳完全打成废墟。

十八路诸侯死了一半以上之后,活着的诸侯里肯定会有项羽,又因为项羽作战勇猛,诸侯火并过后就是互相吞并,这个时候的项羽因为军队战斗力强,吞并了多路诸侯之后,成了十八路诸侯里实力最强的,把其他诸侯完全给打怕了,但是十八路诸侯里大半是世家出生,天生瞧不起平民出生的项羽,四世三公的袁绍很轻易的联合其他诸侯共击项羽,这些剩下来的诸侯肯定都是比较有战斗力的诸侯,这些人联合起来,单论实力已经在项羽之上,但是因为人心不齐的原因,又因为项羽的战斗力太变态,一翻激斗过后,余下诸侯尽被项羽杀尽。

十八路诸侯里曹操是实力比较弱的诸侯,但是他的脑子反而是比较强的,他一眼就看透了他在洛阳跟其他诸侯争是肯定挣不赢的,他暗中联系上了少帝刘协,刘协也早就看着这些骨子里一点都不尊重他的诸侯们不放心,就曹操对他比较尊重,跟曹操一拍即合,跟着曹操,带着文武跟着曹操跑了。

曹操凭着兖州的关系,乘着兖州刺史刘岱不在兖州的关系,轻松的用刘协的名义拿下了兖州,而这个时间十八路诸侯还在洛阳城外火并中,而曹操借这个机会,召集了一大帮的刘氏宗亲和心怀汉氏的诸侯共聚许昌,聚兵二十万。

同一时间,项羽在洛阳打败其他诸侯,整合各路诸侯兵马,拥兵十万,前往许昌迎汉帝会洛阳,被曹操以洛阳破落,不可为都为由,拒绝了项羽的请求,项羽以曹操怀不臣之心、迎会汉帝为由,进军许昌,以十万百战之军进攻二十万诸侯私军,大战半年。终克许昌,曹操被族灭,项羽带着刘协回到洛阳。

整个北方先是经济了黄巾之乱,还没来的急缓口气,接着就经历了董卓之乱,然后洛阳城外又是一年的大战(这些诸侯基本都是北方诸侯,每个诸侯打战都要派人回领地使命催粮草,催不到就抢),接着就是许昌城外一年的大战,整个北方这个时候一片荒凉,千里无人烟,遍地是盗匪。

项羽带着刘协回到洛阳,这个时候的北方已经是一片糜烂,幽州全境被鲜卑占领,并州被匈奴大举入侵、武力反击,凉州戎族又乘这个时候作乱,青州被黄巾全线占领,翼州被黑山黄巾占领过半,与青州黄巾遥相呼应,兖州和司隶因为打战打太狠,基本没有了人烟,整个北方就徐州和豫州还有点人气,而南方对朝廷的旨意已经完全不放在心上了。

项羽身为朝廷名义上的第一权臣,这个时候掌握在手上的就只有司隶兖州徐州豫州,这四个州中豫州是世家横行之地,司隶和兖州是一片废墟,项羽的大军只能靠徐州一州之力养着。

项羽先是花费数年时间平定翼州,接着率领大军进军青州,在和青州黄巾大战之时,被洛阳的刘协联合世家在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前线失败,无奈之下只能退往翼州,又在翼州跟死灰复燃的黑山黄巾大战了一场,打败了黑山黄巾之后,无力再战的项军只能在翼州先休养生息,却又遇上了南下的鲜卑大军,战败鲜卑之后,反攻幽州,幽州全境配合之后,拿下了幽州全境。

在洛阳的刘协,控制了洛阳之后,并没有多余的力量收复江山,反而被凉州联军乘此机会攻下了洛阳,凉州联军控制了刘协之后,因为分账不均,最后火并,被平定了幽州的项羽乘机攻克了洛阳,重新夺回刘协的项羽因痛恨刘协的背叛,杀了刘协泄愤,导致天下反项之声大起,此后的项羽诸事不顺,终其一生,也只是统一了北方,无力南下,而这个时候的南方因战乱较少,尽心发展,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南方,项羽的后人无力征服南方,南北割据之势形成。

南方因为经济繁荣,南人无心思一统天下,而北人致力于一统天下,休养生息后打败南方政权后天下再次一统。

最后再说一个,经常看到有人拿吕布跟项羽比,其实这两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项羽的实力太变态了,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60万人挡不住他,他一个人杀了四五百人呢。官渡之战时候的曹操,手下才三万多人,跟吕布打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人呢,吕布要是有项羽的实力,曹操都不用打了,想打手下人也没谁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项氏后代都去了哪里?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兵败,在乌江自刎,刘邦选择谷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平阴西南地区作为项羽的墓地,按照鲁工(楚怀王曾册封项羽为鲁王)的规格进行安葬,并且亲自出席了项羽的葬礼,而且还哭泣哀悼。那么在项羽死后,项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他的后代都去了哪里呢?

汉高祖刘邦并没有对项家人赶尽杀绝,而是全部赦免,宽容相待:一,射阳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是楚军中的二号人物,曾多次相助刘邦:

1,在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准备第二天“击破沛公军”之前给张良报信,并劝阻项羽出兵攻打刘邦;

2,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救了刘邦一命;

3,项羽分封19路诸侯,刘邦只得到巴、蜀二郡,是项伯劝项羽把汉中郡也封给刘邦,后来韩信正是以汉中郡为跳板,上演了精彩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阻止项羽烹杀刘太公。

刘邦没有忘记项伯的恩德,称帝后,赐其姓刘,并封为射阳侯,封地位于今天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项伯从此变成刘伯。

刘伯在射阳侯国,修水利,发展农业,造福一方。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刘伯去世,其子刘睢犯罪,失去继承爵位的资格,于是射阳侯国的封地成为朝廷直辖土地。(项睢有罪,不得袭爵,国除,地入于汉)二,桃侯项襄

项襄是项燕之子,项伯的兄弟,也是项羽的叔叔。

项襄是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被汉将灌婴击败后,就归顺了刘邦,是项氏家族中,降汉最早的人。

刘邦称帝后,赐其姓刘,项襄从此变成刘襄(与齐王刘肥长子同名),刘襄一直也没有立功,直到高帝十一年跟随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才被任命为淮南太守。

第二年被封为桃侯,封地位于今河北深州,食邑一千户。

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刘襄去世,其子刘舍袭爵。

刘舍官运亨通,在汉景帝时期,出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亚夫罢相后,刘舍接替。

刘舍没有治国之才,只好咬文嚼字,玩起文字游戏——给官职改名,景帝同意后,被更改的官名如下:

丞相改为相;

郡守改为太守;

郡尉改为都尉;

廷尉改为大理;

奉常改为太常;

典客改为大行;

治粟内史改为大农;

……

四年后,刘舍罢相,后元三年,去世,其子刘由袭爵。三,平皋侯项它

项它,也写作项他、项佗,是项羽的侄子,曾率楚军救援被秦军包围的魏国首都临济,被秦将章邯击败,楚汉战争期间,率军进入西魏国,协助魏王豹抵御汉军,又被韩信击败,于彭城之战被俘后降汉。

汉朝建立后,被赐姓刘,封为平皋侯,爵位传四世,于汉武帝时期因酎金而被废除封国。

项家人除了以上被封侯的三位,还有项羽的堂弟项庄,因为在鸿门宴上被范增找来舞剑,为后世留下了一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其后来的经历不详。

而项悍、项声、项冠等人,则史书失载,可能死于战争中,可能逃匿隐居、也可能降汉后,无功没封侯,只被赐姓,然后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