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的项应读hang吗汇集20篇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项羽乌江自刎

浏览

2379

文章

225

篇1:项羽明知项伯叛变帮刘邦,为什么还要重用他不处理他?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项伯项羽的叔父,但是很多时候项伯做出来的事情却是在帮助刘邦的,尤其是鸿门宴的时候,项伯先来找刘邦透露项羽想要杀他的心思,宴席上又帮忙挡剑,然而项羽看到这一切,却并没有治罪项伯,项伯一点事没有,还一直得到重用,这样的情况项羽怎么可能会赢?但他为何不处理叛变的项伯?

项伯无疑是鸿门宴上最大的叛徒。因为他事前和刘邦勾三搭四,和刘邦结为亲家,同时接受了刘邦的贿赂。因此在鸿门宴上极力阻止项庄杀刘邦,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剑的去路,把刘邦护在身后,致使项庄没能杀掉刘邦。

躲过鸿门宴一劫的刘邦,最终做大,并打败项羽,坐拥天下。

我们知道,古代最讨厌的人就是叛变行为,对叛徒也绝不会心慈手软。刘邦的将领曹无伤叛变刘邦,向项羽传递情报,刘邦在鸿门宴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掉曹无伤。

但是项羽明知道项伯是叛徒,为什么在鸿门宴之后,并没有处理他呢?别说处理,哪怕责备他一下也没有。此后还依然对他重用有加,直到最终项羽战败自杀后,项伯投降了刘邦,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有人说,可能项羽并不知道项伯当了叛徒的事情。事实上是不对的,项羽非常清楚。首先,在鸿门宴上,项伯不断用身体挡在刘邦前面,阻止项庄杀刘邦,这其实已经是叛徒行为了,项羽应该能够分辨出这一点的。其次,事实上,在鸿门宴发生之前,项伯已经在项羽面前,给刘邦求过情了。《史记》曾记载:“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就是说,项伯为了把张良保全下来,晚上去见张良,回来后就去找项羽说了一阵。

项伯对项羽说的自然是刘邦的好话。项伯的这种行为,难道项羽不怀疑他是叛徒的行为吗?项伯与刘邦结为亲家,以及接受刘邦贿赂的事情,虽然项羽可能当时并不知道,但后来他肯定是知道的。他知道以后,尤其是后来他多次被刘邦打败以后,他肯定会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把刘邦留了下来。在那种情况下,他一定又会想到,都是项伯当年为刘邦说情。如果项伯不说情,自己一定就把刘邦杀了,也没有这后面的麻烦。照理说,他那时候肯定会埋怨项伯。

但是他没有,最后九江王英布叛变他,投奔刘邦的时候,他还派项伯去杀掉英布的妻儿老小。

项羽不能容忍英布的叛变行为,为什么却能够容忍项伯的叛变行为呢?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最终没有杀掉叛变的项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政治头脑不清醒。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斗争。有个伟人说过,政治问题,就是要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可是,项羽在整个征战过程中,一直分不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巨鹿之战后,他坑杀了二十万降卒,却把三个秦将封为王。可以说,根本就是把敌人和朋友搞反了。范增是最忠心拥护他的人,刘邦显然是两面三刀的那个,他却撵走了范增,原谅了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冲进去要和他拼命,他却不明白樊哙是为了保护刘邦,反而称他为壮士,给他赏赐。

分不清楚朋友和敌人,因此,就不认为项伯的行为是投敌,是叛徒行为。

其二,项羽过于自大。

项羽一直觉得自己很不错,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把天下诸侯都不放在眼里。只要诸侯口头上拥护他,他就不再在乎这些诸侯。

章邯等秦将投降了他,他立刻就封他们为王。说起来,他封秦将为王也没错,可以借此收买秦国军队里的人心。但是他却又坑杀了20万降卒,显然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仅仅是因为章邯等人投降了他,顺从了他罢了。

项羽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最明显的事例是他大封诸侯。如果他重视别人,绝对不会这样做,一定会像刘邦杀功臣那样,把这些诸侯全部消灭。

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对项羽委曲求全,表达了尊重,因此,项羽就觉得刘邦算不得什么,杀不杀都无所谓。就算是留着,这些人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因此,项伯是不是和刘邦勾三搭四,他也满不在乎,没有认为项伯是叛徒行为。

三、项羽碍于亲情。

在项羽那里,是没有什么制度的。我们也没有看到过项羽制定规章制度的记载。项羽因为没有制度,因此处理事情,一切都仅凭他个人的好恶。

项伯因为是他的叔父,因此,就算项伯是叛变行为,他也觉得无伤大雅。或者本身也想要处理叔父,但是碍于亲情,最终也就算了。

总之,项羽政治上不成熟,意气用事,因此做了很多让人觉得好笑的事情。最终,这也招致了他失败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乃木希典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乃木希典为何被称为日本的“项羽”?

全文共 2539 字

+ 加入清单

“尔灵山巅岂险攀,男儿功名期克艰。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同仰尔灵山。”不知道小伙伴们看到这首诗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有点咱们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影子呢?如果说写这首诗的人是一名日本人的话,是不是会让小伙伴们很惊讶呢?没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乃木希典,郭沫若就对其评价是日本近代汉诗第一人。现在我们就一起对他进行了解下吧。

乃木希典(日语:のぎまれすけ,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长州藩藩士出身,曾用名源三郎、文藏。陆军大将,善写汉诗,持身严谨,昭和天皇裕仁导师。把日本武士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将,日本陆军的“军神”。一、天皇亲兵

1849年12月25日,乃木希典出生于日本东京,是长州藩士乃木希次第三子,其父乃木希次是个武士道狂人,为培养儿子的武士道精神,自幼受到其父乃木希次为培养儿子的武士道精神,除自幼对其进行严格的武士道教育和儒学忠君思想外,还经常在寒冬将其衣服扒光赶到雪地上罚站,或用冰冷刺骨的井水浇他,造就乃木希典冷酷无情的武士性格。进而能够跻身长州藩陆军高级将领。

1871年,(日本明治四年),开始实施效忠天皇“亲兵制度”,组建中央统帅的直辖部队,从萨摩藩(鹿儿岛)、长州藩(山口县)、土佐藩(高知县)三处征集将兵,以藩兵身份遴选为天皇“亲兵”,始成天皇爱将。

1877年在镇压西乡隆盛反叛的西南战争中,身为第十四联队少佐联队长的乃木率军向熊本增援,在中途便被敌击溃,大部被歼,联队军旗都被叛军夺走,乃木作为联队长在战场上丢掉了联队旗,觉得无颜活着,便使起武士道的精神,扬言要自杀殉旗殉天皇,后被好友儿玉源太郎和山县有朋劝阻,后得到天皇赦免。每每想起此事,总是倍受煎熬。从那时起,他对天皇更忠心了,发誓为天皇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1886年赴欧洲留学,受到很大的震撼。回国以后,他马上给日本军部呈上了一个“肃军意见书”,强调一个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穿军装,要干干净净一丝不苟。两年后任近卫军步兵第二旅团长。二、日清战争

1894年日清战争爆发,乃木在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麾下担任第一旅团长,出征前他先挥笔写诗一首抒发情怀,诗曰:“肥马大刀无所酬,皇恩空浴几春秋。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而后他扔了笔,拿起刀,杀入辽东,参加了攻占金州和旅顺的战役,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旅顺城被日军屠成了人间地狱!

乃木希典率先头部队在辽东花园口登录,一路势如破竹,还制造日军近代在中国的第一次大屠杀——旅顺大屠杀,2万多居民被屠杀,只有负责收尸的36人幸免,2万尸体火化后的骨灰刚好装满两口棺材。可以看出,乃木希典在对待敌人无论军民、男女老幼,都是及其残暴的,而这在日本文化中,恰恰是一种军人美德。

1895年4月后,晋升为陆军中将,特封为男爵,历任第二师团长、金州守备司令官、第十一师团长、1896年10月,日军中将乃木希典成为第三任台湾总督。他上任后,为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台治台”策略,颁布了《台湾绅章规则》《土匪归顺政策》等法规,但由于台湾各界的抵制,乃木的阴谋未能得逞。三、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担任第三军司令官,又一次来到了他熟悉的辽东战场。乃木希典作为日军最高统帅就发明了“猪突战术”,也叫“肉弹战术”,正是迎合了日本武士道的勇猛。他的作战格言便是“如果一拳打不烂一面墙,那就一直去击打。当时乃木的俩儿子也都在军中,出征前乃木搞了三口棺材,准备爷仨一起为天皇捐躯!无比惨烈的旅顺攻坚战打响了。乃木率第三军对俄军203高地发动第一轮猛攻,但俄军火力太猛,日军举步维艰,进一步就死一堆!六天内死伤一万五千多人!乃木急了,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在血肉横飞中又葬送了数千日军,依然未能成功!

乃木郁闷得病倒了!不过明治天皇对这位爱将还是相当信任,天皇和参谋总长山县有、满洲军总司令官大山岩对乃木又激励又安慰,于是乃木又树立起了继续玩命的信心,发动了第三次强攻。乃木组成了一支敢死队,每个队员都斜挎两条白带子,乃木亲自为他们送行。日军杀得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又赔进去一万多人,整个战场尸臭熏天!日军终于攻克了203高地,乃木的俩儿子全部战死!乃木感慨万千,于是就挥毫写成开头的纪念诗:“尔灵山巅岂险攀,男儿功名期克艰。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同仰尔灵山”。(203高地被乃木改名为尔灵山,借此祭奠战死的亡魂)也正是因为这一仗,使得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西方人的世界,而日俄的旅顺之战,也奠定了日本下一步在亚洲侵略的基础。

1905年1月,旅顺要塞的俄军到底是撑不住了,打出了白旗,乃木终于以伤亡六万多的惨重代价攻克了旅顺!接着乃木又率军参加了奉天会战,他顺利迂回,再次击败了俄军。回国前乃木再次心潮澎湃,又来了一首诗:“皇师百万征骄虏,野战攻城尸成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乃木归国后受到了天皇最大的赞赏和信赖,并赐他功一级,从二位,晋伯爵,并补军事参议官,还当上了皇孙裕仁的老师。四、杀身成神

1912年,被日本人视为“神”的明治天皇真的见天照大神去了,身为天皇爱将和皇孙老师(“皇孙”即未来的昭和天皇裕仁)的乃木希典大将悲痛欲绝。天皇葬礼那天,乃木大将与夫人静子穿着白色和服,跪在天皇照片前,先后剖腹殉葬。乃木临死前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人生匆匆兮,主君仙游去不归,翘首空悲戚!

紧趋銮驾去未远,我愿跟来伴驾随。

有其夫必有其妻,乃木夫人静子在陪同剖腹前也写诗一首:

圣驾已去矣,闻听此去无归期,伤心泣不已!

惟愿今日得面君,报效皇恩了心意。

这对“精神无比高尚”的夫妻最后一次报答了皇恩……

从此,这位“超级忠君”、把武士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将就被尊为日本陆军的“军神”,一代又一代的日本“皇军”都把他奉为精神偶像,其中就包括给亚太诸国带来腥风血雨的东条英机。

对中国人来说,乃木希典是血腥残酷的屠夫;对俄国人来说,乃木希典是凶猛可怖的敌人,对日本人来说,乃木是刚毅顽强的英雄。从纯军事角度来看,这位天皇的爱将是20世纪第一场大规模要塞攻坚战的指挥者,为后世类似的战役提供了不少经验。从对日本历史的影响来说,乃木的“精神感召力”实在是太大了,一批又一批的“皇军”官兵们都来学习这位“军神”,为天皇去葬送自己、去葬送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存孝是谁?李存孝是否有资格与项羽并称?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李存孝,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如果说李元霸,大家就知道了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很多古典小说中,而李存孝正是李元霸的人物原型,以力大善战而闻名,这一点,看李元霸的表现就知道了。那么,他是不是有资格与同样力大无比的项羽相比呢?如果可以,他们谁又会更厉害一些呢?

项羽和李存孝是两个时代的人,项羽是楚汉时期的霸王,李存孝是隋唐时期李元霸的原型。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因为一句“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联系到一起了,那么,除去时空的概念,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联之处呢?

项羽和李存孝都是武将,这点毫无疑问,李存孝是一个小说形象,他相当于是唐朝李元霸,书中所描述的李存孝能够战场之上一斩千人的故事是虚构的,现实中的李存孝是有一把子力气,天生神力,但是并没有过万人之中取人首级的能力。而项羽则是真实的力能扛鼎,能够勇冠三军。

项羽和李存孝还有冉闽,杨再兴,这些都是同一梯队的武将霸主。但是很多人都认为李存孝被高放了,他的名分不应该排那么高。李存孝在小说中身为晋王李克的手下,也是李克收的义子,排行十三。李克的十三个儿子被称为十三太保,李存孝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但是这是并不代表他的能力最强。

项羽和李存孝被并称为“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当然就是我们的西楚霸王,李就是李存孝。历史上曾经有古书记载,李存孝是骁勇善战。《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存孝的能力相当于李元霸,号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被称为飞虎将军,李存孝经常作为先锋从来没有败绩,多次救李克于危难之中,勇猛的程度倒是和霸王项羽有的一拼。项羽最喜欢的就是一马当先冲入敌人阵营,豪爽万分。

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在现在的哪里

项羽兵败垓下之后,逃到了乌江,当时河里是有船夫愿意带他渡江的,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随后便自刎了。而如今确实是有一个乌江,但根据历史记载,却不是项羽自刎的乌江,那么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呢?

关于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这个问题根据史料的记载推测来看,项羽自杀的乌江其实是长江西岸的乌江镇。乌江在安徽和苏州交界的地方,和南京相邻,有着“金陵门户”之称,自隋唐以来,习惯上把此段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为“江东”,同时在很多纪念项羽的诗词中也有提到这这一称呼。著名的南宋词人李清照就有诗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自己也说自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里的“江东”也就是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权所在地江东。

在中国的地域版图中,长江在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的这一段成南北走向的地段,就是所谓的江东,也就是项羽自杀的乌江。当然也是因为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西楚霸王在此自刎,所以从古至今,乌江都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的名人墨客都曾在此吊唁项羽,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篇。直到现在,因为项羽的原因,乌江依旧吸引着很多的人前去参观凭吊。

所以说关于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江东乌江镇这一段,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现在的乌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有多厉害?项羽战力最强为什么还输给刘邦?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输给刘邦,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项羽更配得上“英雄”二字。因为项羽被后人神话了很多,基本上当时就是战神一般的存在,不过历史真实的项羽也的确非常厉害。但是光一人厉害没用,刘邦身边的能人更多,所以项羽最后也只能吞下败果。单看项羽的个人能力绝对没话说,而且也创造了很多记录,可惜两国相争不能单挑啊。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同时项羽也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项羽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数十次,除了最后的亥下之战外,无一败绩。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评价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足以说明项羽的英勇,那项羽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当得起这么高的评价呢?“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创下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超越。

项羽一战封神,是在巨鹿,巨鹿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面对王离所带领的秦国精英军团“长城军”,项羽的两万战士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胜了敌方的40万人。随着项羽破釜沉舟,他军队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士气高涨,以一敌十,巨鹿之战一共经历了九战九捷。而这一场战役,不仅让项羽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扬名天下,还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从巨鹿一战之后,暴秦的军队再也无法阻挡各地兴起的反秦运动。

他的第一个记录是举鼎。项羽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自从在项梁之下学的兵法之后,开始显现聪明的学习能力。在历史上看,秦武王和李元霸都能举鼎,只是秦武王举鼎后被鼎生生砸死了,而李元霸则是一个虚构人物,不足以拿来和项羽对比。排除这两人后,我们可见,项羽创造了举鼎的世界纪录,无人能超越。第三个记录发生在彭城之战中。在那次战争上,刘邦与项羽打得酣畅淋漓,战场上尸鸿遍野,血流成河。

项羽虽然武力非凡、熟读兵书、爱军如子,仍然输给了刘邦,这可能就是他的宿命,他可以当一个好将军但他做不了一个好君王。据说在战胜之后的论功行赏中,他不肯把封地分给有功之人,于是越来越多的良将贤臣跑去为刘邦效力。毕竟人无完人,项羽在军事上天赋很高,但是在治理国家和拉拢人心上比不过刘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项羽打散了人心,自然会被历史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项羽的父亲是谁?西楚霸王项羽的父亲究竟叫什么名字?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霸王”这一个词,就好像是专门为项羽诞生的一样,千百年来,历史上也只有项羽一个人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呼。然而,我们更多的了解的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斗,对于项羽的家族似乎关注的少了一些,就好比项羽的父亲。项燕是项羽的祖父,项梁和项伯是项羽的两个叔父,这些名字都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偏偏项羽的父亲叫什么,竟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项羽的父亲究竟是谁?

西楚霸王的名号无人不知,项羽,本名项籍,羽是他的字,只不过古代重视名字的礼仪,平辈之间一般相互称字,如果要叫名字,只有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才会叫名字,时间一长,项籍就没有项羽出名了,就像我们会叫屈原,而不是屈平。

项羽的祖父是项燕,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将,公元前224年,秦国发动六十万大军,王翦带兵,攻打楚国,可以说,这一次秦国势在必得。楚国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倾全国的兵力,项燕为将,对抗基本上已经没有对手的秦国。王翦固守,楚军多次挑战都不予理会,等到楚军退兵时,发起进攻,这一下,打败的不仅仅是楚国军队,还有楚国君主。项燕自知无力回天,兵败自杀,楚国大片土地尽归秦国。

而项燕一共有三个儿子,二儿子项梁,三儿子项伯,大儿子就是项羽的父亲。

但是,项羽父亲的名字却一直都是一个谜,到现在,存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项渠,这个名字记录在浙江的《缙云项氏宗谱》中;第二种项荣,记录在江西《庐陵项氏宗谱》中;第三种项超,记录在浙江《桃溪项氏宗谱》中。

这三本宗谱中,除了一般被认为是项羽祖先的项橐、项燕、项羽三个人的名字之外,其他的竟然都是不相同的,更不用说项羽的父亲了。

不仅是项羽的父亲,项家先祖也不能确定究竟是不是项橐(音驼)。项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被后世尊为圣公,他的名字已经成了神童的代名词。项橐七岁的时候,作为一个神童,连孔子都把他当做老师对待,向他请教问题,由此可见,这样的神童究竟是神到了什么地步。

其实,项渠、项荣、项超是项羽之父名字的最主要的几种说法,还不包括其他的,而根据推论,项羽叔父名为项梁,带有“木”字,因此项荣、项渠的可能性偏大,但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至于为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记载,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因为楚国战败之后,项羽跟随项梁流落在外,项家的一切也就无从得知,司马迁、班固在写史书的时候也没怎么提过,后人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项羽的得力手下龙且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与项羽手下皆是能人辈出,尤其说到领兵打仗,项羽手下便有龙且、季布、钟离眛等大将。虽然后来有些人因为刘邦的离间计,受不了项羽的猜忌而离开了他,但是龙且却一直都留在他身旁,还为他斩杀了叛离的英布。那么,这样一位忠心的将领,最终又是死于何人之手?

龙且是楚国有名的大将,与项羽从小一同长大,情同手足,可以说项羽对他极其信任,就算是刘邦实行离间计,很多原本是项羽麾下的人都到了刘邦阵营,龙且也没有背叛过项羽,可以看得出来,龙且与项羽算得上是生死之交。

但是最终,龙且还是死在了韩信的手下,龙且没有察觉韩信撤退是诱敌之计,继续追击,最终兵败身亡。项羽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那份伤心雨惊恐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忠诚而且得力的助手就这样没了,等于是占去了他四分之一的江山。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是一个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项羽分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富庶的地方?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秦汉之际,项羽曾经分封天下诸侯十八路,按照周朝曾经的分封制,将天下都分封了出去。或许很多人都以为,在他分封之前,会先给自己选择一块好地方,但是从后面的结果来看,他选择的并非是富庶之地,也不是坚固之地,而是一个四战之地,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项羽不要,偏偏要这样一个地方?项羽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项羽率诸侯将相入关之后,主盟分封诸侯,自王梁(魏)、楚地九郡,而都於彭城。而旧时以郢都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故国名为西楚。而从地缘上来看,西楚之地为四战之地,既无险可守,也非当时最为富庶繁华之地。那为何项羽却钟情於西楚之地,而自王於西楚呢?

其一,其时天下并没有完全混同,而形成同一国家的意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虽然使得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但秦朝的短暂统一,不可能将六国故地几百上千年融合而成的国家认同给彻底扭转过来。我们至今自称“汉”人(族)而不称“秦”人(族),就是此方面的原因。秦末楚汉之际,天下各地仍基本上为战国时期的国家认同。故天下反秦之时,六国故地也纷纷拥立各自王族之后以复国。而项羽为楚人,又是贵族出身,其称王也当然就会选择楚地。

其二,其时楚人的主体已位於西楚,故项羽王於西楚。至战国中后期,楚国频频遭受秦国的侵扰,楚人除了一小部分选择南迁(今湘、赣)之外,其主体部分则选择向东迁徙,先徙都於陈(今河南淮阳),后徙都於寿春(今安徽寿春)。渐与当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而形成了淮楚。

秦末楚汉之际,楚怀王熊心先都於盱台(今江苏盱眙),后迁至彭城(徐州)。其后,韩信被徙为楚王时,都於下邳(今江苏睢宁、邳州),西汉刘交之楚国,亦以彭城为都,皆属淮楚之地。

而南楚之地,为楚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郢楚)。其时,南楚之地的楚人实质已经很少,其地百姓基本上为秦人迁徙而来(秦国早期扩张,要地不要人)。项羽欲将楚怀王(义帝)迁徙至长沙郴县(临近楚国故都郢),楚怀王不愿意迁徙的很大方面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楚人已经很稀少的缘故。

而东楚之地(吴、越),归属楚国的时间较晚。至今,江淮(楚)与吴越的文化,仍是泾渭分明,这还是受两千多年,北人(以临近江南的江淮人为主)多次大规模南渡避难的影响。而两千多年前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项羽乃是楚人(今江苏宿迁),并非吴、越土著。其虽起兵於吴地,却发展壮大於江淮地区,项羽也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但项羽东归,并没有回江东,而是都於彭城。都说明项梁、项羽只是曾经客居於江东而已(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实则上就是项燕兵败身死之后的楚军残部力量),而唯有西楚才是楚人力量的源泉。故而,项羽也只能选择王於西楚之地。

其三,西楚之地,虽无险可守,但毗邻中原,便於项羽称霸天下。自春秋时期起,楚国就梦寐着北上争霸,但楚国的核心区(郢楚,今湖北江陵)离中原较远,实则不利於楚国北上争霸。而西楚之地与中原毗邻,便於项羽称霸中原、主宰天下。项羽王於西楚之地,又割取魏(梁)地一部分,再废掉韩王成,即是欲并韩、魏之地以为己有。届时,项羽将据有中原之腹心,并有足够的实力以掌控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如果没有刘邦 项羽是否能建立像汉朝一样的统一的王朝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英勇神武,但他残暴好杀、不懂得笼络人心、忽视根据地建设,使得他无法像刘邦那样统一天下,建立起像汉朝一样的伟大王朝。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轨迹,而刘邦和项羽也不例外。他们的不同命运,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谜题。

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千古传世的人物,一个开创了210年的汉朝基业,一个却在垓下之战中节节败退,最终乌江自刎,结局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1.项羽的残暴好杀使得他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一再受阻。公元前206年,项羽害怕二十万秦军造反,竟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军。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残暴。而当他攻入咸阳后,更是烧伤抢掠,把秦朝宫殿内的财宝和美女都据为己有,最终将秦都咸阳化为灰烬。这种野蛮的行径,与统一天下的君王相距甚远。相比之下,刘邦虽然也历经战乱,但他善于利用人才,晓以大义,收纳豪杰,收拢天下英才。他的手段虽然不光彩,但至少没有让人人自危自保。这种对人才的赏罚分明,为刘邦建立统一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羽不懂得笼络人心,缺乏刘邦所具备的团结合纵的能力。他对待人才的赏赐十分吝啬,对士卒不加爱护。正如俗话所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拿出真金白银,让人为自己效劳,岂能获得忠心耿耿之人?刘邦则不然,他重金重赏,用重金招揽陈平,使其运用反间计在楚营大获成功。而离间了项羽和大将钟离眜后,项羽开始对其谋士产生怀疑,导致后续的重大军事会议都不让范增参加。结果范增负气出走,使得项羽失去一名得力谋士。相较之下,刘邦则能够广纳贤士,如陈平、张良、萧何等,这些人的智谋和忠诚为刘邦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3.项羽对根据地建设的忽视也成为他无法统一天下的致命弱点。秦朝时期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是我国最优越的地区,拥有这些地区,秦国才有了统一六国的资本。项羽偏爱乡土情结,非要定都彭城(徐州)。徐州易攻难守,容易遭到外敌入侵。相比之下,咸阳更是理想的定都之地。项羽的这种战略失误,使得他不断陷入长途奔袭,颠沛流离的境地,从战略上已然处于被动地位。刘邦则不同,他坚守三秦根据地,一步步稳扎稳打,最终成功统一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韩信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只用四个字概括项羽的性格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性格,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项羽作战英勇神武令人钦佩,而且还曾经两次都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让后世在提到“霸王”两个字的时候,第一个就能想到项羽。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后世人眼中的项羽,那么当时期的人呢?韩信曾经在项羽的阵营待过,后来去了刘邦阵营,他又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呢?

不论一个人的才华有多高,如果找不到好的发展平台,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其才华皆有可能被埋没。反之,就可以如鱼得水,凭借自身的才气建功立业,走上人生巅峰,甚至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韩信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陈胜吴广与近千人一起被带到渔阳戍边,结果在大泽乡遭遇到罕见的大雨,导致寸步难行。朝廷给了明确期限,若未能按时到达,这些人全部都会被处死,陈胜吴广认为,反正横竖都是死,何不赌一把,商量之后决定揭竿而起。

楚国贵族后裔项梁,一直对朝廷不满,听说陈胜的军队高歌猛进,觉得此乃上天给予自己的最好机会,立马带领侄子项羽以及江东子弟响应。此时韩信相当落魄,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拿着日夜不离身的宝剑,加入到项梁的阵营。

胸怀大志的韩信,本以为能得到重用,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毕竟他之前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战绩,而且也不是出身名门,只能从最底层做起。后来,或许项羽觉得韩信长得一表人才,看起来也挺精明,一直当普通小卒有些可惜,就给他升官了。

被提拔的感觉很爽,让韩信激动的不行,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跟着项羽好好干,说不定哪天就能当上大将军。为了报答项羽的知遇之恩,韩信想出许多攻城略地的计策,满怀信心地交给项羽。但是,项羽压根不把韩信的计策放在眼里,甚至看都不看一眼,更不可能采用。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空有满腔抱负的韩信,内心非常压抑,深夜里经常问自己:难道此生注定默默无闻、一事无成吗?痛定思痛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韩信做出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放弃现在的一切,离开令他失望的项羽,到远方寻找不确定的未来,投奔到刘邦的阵营。

刘邦大致看了一下韩信的简历,发现他曾经在项羽的公司就职,算是有一定的背景,但除此之外,并未觉得他有特别出众的地方,就把他安排到后勤部门,负责管理粮草、军饷。如果是其他人,肯定高兴的睡不着觉,韩信却相当失望,统领千军万马才是他的梦想。

正当韩信打算不辞而别,到别的地方另寻明主时,慧眼识人的萧何将他留住,并竭尽所能向刘邦推荐。刘邦的优点在于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既然是萧何举荐的人,肯定不会太差,决定给萧何一个面子,给韩信一个机会,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

如此重要的职位,刘邦也不敢大意,在把将军印章交给韩信之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项羽?”韩信略微思考几秒钟,对刘邦说了“妇人之仁”4个字,此回答不仅让刘邦非常满意,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的致命缺点,“妇人之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为何能担任“千古无二”之名?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是推翻秦朝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生性勇猛好武,早年跟随项梁反秦,此后更是率兵击退了秦朝的主力军,从而将秦亡国。实际上后人对项羽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其中有一句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直接把项羽推至顶峰。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人能像他一样,仅凭勇武之力便能改变战场局势,所以项羽是一位以超高武力而闻名天下的武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则是李晚芳对项羽做出的评价。

项羽虽然在楚汉之争当中是个失败者,而且身上也有很多缺点,但两千年来,他依然是无数人的偶像,被很多人怀念。除此之外,项羽还被后人称为“千古无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项羽究竟何德何能,能当得起这样一个称号?

项羽之所以有能够得到这样一个称号,主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超越。

一、胜率最高

虽然很多名将都被人们称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个人总有失利的时候。然而,除了项羽的最后一战,项羽可以说是真正的百战百胜。项羽起兵只有八年,他经历到了七十多场战争,却没有一次失败过。项羽只用了八年的时间,比别的大将一辈子几十年打的胜仗还要多,这种胜率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名将的成功都是由很多将士的性命换来的,吸取了很多次失败的经验之后,才有了后来的胜利,因此打败仗在所难免。但是项羽似乎是天生的军事天才,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的战绩和胜率,真的是太可怕了。

二、最年轻的称霸的人

但是能够称霸天下的人,无不是经历了长久的奋斗,和数十年的积累。但是项羽在26岁的时候就已经称霸天下。要知道刘邦26岁的时候还是个小混混,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喽啰。就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也已经39岁了,比项羽晚了十三年,而且是在先人打下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单人武力值最高

项羽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举起几百上千斤的鼎。后来在临死之前,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不仅拿下了敌军将领的人头,临死之前,还连续杀死了八百多汉军士兵。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要是别人,就算是累都累死了,但是项羽没有,没有人能杀死他,项羽最后是自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举鼎真的靠谱吗?历史上项羽真能举起大鼎吗?

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说到项羽的时候,总是会用“力能扛鼎”这个词来形容,说明项羽的力气非常大,能够举起一口很重的大鼎。但是要说到大鼎的重量的时候又各有各的说法,不尽相同了,甚至说有一千斤的。虽然当时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同,但这个重量也不容小觑,项羽当真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够举起那么重的大鼎吗?历史上项羽组恨得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项羽举鼎的故事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称项羽“力能扛鼎”,宿迁民间也流传着“霸王举鼎”的传说:项羽为了联络桓楚抗秦,举起了四位壮汉合力都不能举起的千斤之鼎。

但是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在105公斤以上级举重比赛中,伊朗大力士侯赛因·拉扎扎德获得了263.5公斤的成绩。项羽身高八尺多,拉扎扎德身高183厘米,他们两人的体重不会相差太远,应该是同一重量级“选手”。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00公斤,三个拉扎扎德一起都不一定举起来,换作项羽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有人分析,项羽天生神力,而且武艺高强,所以力气超出常人,但是他和经过十余年专业训练的拉扎扎德相比呢?项羽的训练会更专业吗?摄取的营养会更合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况且古人习武不是为了锻炼力气,而是为了学习战斗技巧。举鼎是为了什么呢?炫耀自己的力气大?这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表演,几乎不可能派上什么用场,根本没有剑术、枪法那么实用。

如果项羽真的想要举鼎,他也只能尝试一个“小”鼎。秦始皇陵出土过一个只有212千克重青铜鼎,秦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克,所以可以将这个青铜鼎称为千斤之鼎。项羽想要将它举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另一个问题来了:他要到哪里去找这样的青铜鼎?2、哪里有那么重的青铜鼎

千斤之鼎乃是国家重器,是能那么容易见到的吗?或者说项羽举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鼎?那还值得大家夸赞他这么久吗?而且四位壮士都举不起来的鼎,一看就是非凡之物,桓楚不是皇亲国戚,家里要是有这种东西,就不怕被杀头?

刚才提到的那个青铜鼎可是秦始皇陵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项羽就是想找到相同规格的,恐怕非得去趟咸阳不可。但是很显然,项羽在起义前是不可能去过咸阳的。

要说历史上算是勉强举起过千斤之鼎的大人物,恐怕只有秦武王嬴荡一人。3、秦武王举鼎的结果

嬴荡生活的年代比项羽要早约一百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天生有神力。身高体壮的嬴荡,从小就喜欢和别人比力气,在他当上秦王后,更是有不少的大力士凭借神力备受他的宠爱,史上有载的便有乌获、任鄙、孟贲。

秦武王四年时,秦军攻占韩国重镇宜阳,嬴荡兴奋不已,便和任鄙、孟贲等人一起到宜阳巡视。看完宜阳,嬴荡又跑去了洛阳,那是周赧王的地盘。周赧王派使者向嬴荡传达自己的问候,并说要备盛礼迎接,但嬴荡没这兴致,他只想去太庙看看。

相传太庙中有夏禹请人铸成的九鼎,是历代的传国之宝,嬴荡的目的就是想去看看九鼎。守鼎的人告诉嬴荡,九鼎个个都有千钧之重,这顿时引起了嬴荡的兴趣,他对任鄙、孟贲说:“你们谁能将此鼎举起来?”

任鄙连忙推辞,说他只有百钧之力。孟贲没有推辞,表示愿意试试,他曾将两头相斗的公牛分开,一牛伏地不起,一牛的角被他拔了出来,但是孟贲使出浑身解数才将此鼎抬起半尺之高,顷刻之间便又松手,还因用力过猛导致眼眶开裂。

看到孟贲能将鼎举起来,嬴荡自己也想要试试,虽然任鄙百般劝阻,但他还是想试试自己的神力。嬴荡耗尽平生之力,终于将此鼎举起半尺高,但是不知为何,也许是他想比孟贲更进一步,试着再往前走个几步。结果力气不足,鼎砸在了他的腿上,嬴荡右腿血流不止,当晚便去世了。

这便是真正的千斤之鼎的威力,要说项羽能将它举过头顶,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秦在灭周之后,九鼎被移到了咸阳,但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就不知下落,项羽要是能找到失踪的九鼎,秦始皇肯定会感谢他的。

既然举鼎之事不实,那为什么《史记》上还要说项羽“力能扛鼎”呢?这很简单,司马迁只是想说项羽力气很大,好比你看某人长得牛高马大,说他在工地扛水泥肯定是把好手,但他真的扛过水泥吗?那就不一定了,这只是个比喻。

同时司马迁也是在暗示项羽的雄心壮志。九鼎乃是国家政权象征,过去便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除了举鼎,还有什么配得上项羽的雄心壮志呢?不可能说“力能扛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项梁项伯为什么不帮助项羽,反而帮刘邦?

全文共 1854 字

+ 加入清单

项梁项伯,两个人都是项羽的叔伯辈,照理来说,他们在楚汉相争之际应当帮助的自然是自己的侄子项羽,事实上他们也的确都在项羽身边,然而从后面所发生的很多事情来看,他们做的很多又像是在帮助刘邦,最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与他们可以说不无关系。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难道他们也希望项羽输掉与刘邦的对战吗?

项梁和项伯作为项羽的长辈,他们肯定是帮助项羽争夺天下的,但是,刘邦的成功确实和项梁、项伯的帮助分不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项梁和项伯在帮助刘邦的时候,刘邦究竟是个什么状况?

因为项梁帮助刘邦在先,我们就先从项梁开始说起吧。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他们项家在楚地很有威望,有一呼百应的声望。项梁也是紧随陈胜,吴广最早起义的一批人,他们从江东招募了八千子弟兵,就开始北上抗秦去了。就是在项梁北上的时候,刘邦吃了败仗。

刘邦的老窝沛县被叛徒雍齿给出卖了,现在整个沛县都是在魏国的统治之下。刘邦很恼火,他想把雍齿给抓起来碎尸万段,但是,很无奈的是,刘邦根本攻破不了城池,他的兵力实在是太弱了。

这时候,刘邦就想到了威望势力都比较大的项梁,项梁这个人也很够意思,他觉得刘邦是个人物,就借了五千人马给刘邦,让刘邦去收拾叛徒雍齿,拿下本该属于他的沛县。

刘邦有人了,力量也大了,他们这一伙人来到沛县,三下五除二就把雍齿打败了,刘邦又占领了沛县,雍齿逃亡了。此刻天下反秦的形势是,章邯带着秦军杀出关中来,而且是连战连捷。

可以说整个起义军的士气都进入了低迷状态,而且很多小势力的反秦力量全部被章邯给灭掉了。刘邦一看自己这么少的人,肯定不会是章邯的对手,索性他也就投靠了项梁。

在这期间项梁把刘邦和项羽当成了左膀右臂,而且刘邦和项羽也拜了兄弟。可是好景不长,项梁战死了,这时候项家军到了楚怀王熊心的手中。项羽是楚怀王重点打击的对象,在跟着项羽就没有什么前途了,所以,刘邦也就和项羽分道扬镳了。

可以说这次项梁无疑中帮助刘邦,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因为他们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国。

至于后来,刘邦把项羽打败了,项梁是想不到的,至少在当时的情况看来,刘邦是没有这个能力统一全国当皇帝的。所以说,项梁帮助刘邦,而不帮助项羽,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我们在看看项伯是如何帮助刘邦,毁了项羽的?接着上面的楚怀王把项家军握在了自己手里的话题继续往下讲。

楚怀王手握大权,他把项羽,刘邦等当时的英雄豪杰聚集在了一起开了一个会,这个会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怀王之约,内容就是无论是谁,先到关中者为王。

刘邦带着自己的部队,直接杀入到了关中。项羽被分配的任务比较重,他要先去北方解了赵国的巨鹿之围,才能杀到关中去。结果,巨鹿之战让项羽成名了,但是,项羽也因此耽搁了时间,刘邦已经到了咸阳城,并且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

项羽打胜了巨鹿之战,他也要杀到关中去,但是,当他来到函谷关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进不去了,刘邦派了兵把守了关口。项羽命令英布作为先锋撕开了一个口子,他们打进去了关中,驻军在鸿门。而且项羽还开了一个会,说的是休息一晚上,明天去灭掉刘邦。

当时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号称四十万。项羽的大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可以说项羽若是想灭刘邦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但是,这件事项羽最终没有做成,原因是项伯把这个军事机密告诉了张良。

张良早年救过项伯的命,项伯想把跟着刘邦的张良救出来,省的他明天会无缘无故地丧命。可是,当张良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就告诉了刘邦,就这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鸿门宴之前,项伯去给张良通风报信的时候,那一晚他还和刘邦喝了酒拜了把子,结了儿女亲家,项伯答应刘邦给他说好话,让项羽放刘邦一马。结果鸿门宴上,范增想摔杯为号杀了刘邦,可是,项羽终究不忍心,所以,他就对范增的举动选择视而不见。

范增没办法把项羽的弟弟项庄叫来,想让他舞剑的时候,杀了刘邦。这种把戏被项伯看穿了,项伯也拿起剑来和项庄一起舞剑了,项庄想下手,结果都被项伯给挡了回去。刘邦就是在项伯的掩护下,捡回来了一条小命。

可以说没有项伯这一次刘邦就死定了,但是,当时项伯救刘邦的时候,刘邦的势力并不怎么大,他肯定也不会想到,刘邦最终会给项羽争夺天下,并且还把项羽打败了。

毕竟当时项羽的势力如日中天,在项伯看来这个天下最终是他们项家的,是项羽的。所以,他才出于人道帮助刘邦的。

基于以上原因,可以说项伯无意间的帮忙,是成就刘邦称帝的先天条件。我相信,若是项伯预料到,刘邦最终打败项羽的话,他肯定是不会帮助刘邦的。

无论是项梁还是项伯对刘邦的帮忙都是间接的,但是,就是这种间接的帮忙最后成就了刘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光武帝刘秀以3000人击败42万人,力敌白起项羽成为中国最强战神!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战神很多网友首先想到的一个人就是项羽,这个人真的是厉害,如果说项羽不够厉害的,那白起算不算厉害呢?如果说白起不厉害,那么再给大家说一个吧,那就是光武帝刘秀,他竟然一个人以3000人的力量击败了42万人了,所以说这个人该够厉害的吧,那么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中国古代战争中,人数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虽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在两三千年的历史中,出现的概率也是很低的。即使强如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人数上也和赵括的赵军相当!

然而在西汉末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神话最奇迹的一场战役——昆阳之战。号称“位面之子”的光武帝刘秀,以3000骑兵击败“穿越者”王莽的42万大军,而且过程令人匪夷所思!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南阳刘秀刘縯兄弟起兵号称“舂陵军”,并联合当时的绿林军反抗王莽和他的新政。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史称更始帝。此举令王莽大为震惊,立刻派王邑、王寻领兵42万,奔赴昆阳决战!同年五月,新军大兵压进昆阳城。

被更始帝封为“偏将军”的刘秀,面对敌军,并不紧张,他知道新军主帅王邑不懂军事,是个草包,而且意向轻视自己,只要能集中力量抵抗敌人,就会有获胜的可能。接着,刘秀立即安抚激励城中众将,先下令让仅有的9000兵马死守昆阳城。当晚,他便和宗佻、李轶等组织十三骑,趁夜出城,向定陵县、郾县调集17000精兵救援昆阳。

但草包不愧是草包,拥有42万兵马的王邑,多次拒绝大司马严尤的攻城建议,居然打到6月1日都没有拿下昆阳这座小城。而且中间昆阳守将王凤一度乞求投降,连这都被王邑拒绝了(真的傻的可以)。此时,刘秀已经率大兵赴援而来。

为了鼓舞大军士气,刘秀当先挑选1000名骑兵作为前锋敢死队,反复来回猛烈冲向敌军厮杀,共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果然士气大盛。

当时宛城的10万汉军也陷入与敌军的交战之中!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刘秀派人写上““宛下兵到”的密信,用箭射进昆阳城内,城内守军士气更盛!而新军统帅“大草包”王邑傻瓜,看到这个密信后,居然也信以为真,反而引起新军恐慌!

战事一直到这儿,还算正常,刘秀此时是一个有勇有谋,能够带兵杀敌的勇将。但接下的内容,就玄乎了!

在汉军士气大振之时,刘秀立刻再次挑选出3000骑兵,迂回到敌军侧后,向王邑大本营直接发起猛攻,真的“以一当百”一鼓作气击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同时击杀了大司徒王寻。昆阳守军此时又突围而出,内外夹击,新军大乱溃散!

但就在此时,史书记载: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溃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先是有陨石下落砸到新军营地,之后突然狂风巨雷,暴雨如注,惊的新莽大军中的虎豹猛兽四处奔逃,新军溃逃践踏死伤无数,又有上万敌军掉入水中被淹死!新朝的百万主力就这样被消灭在昆阳城!

自此,刘秀声名大振!这场战役也为刘秀日后击溃新朝,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如果韩信、项羽、蒙恬碰到一起决战,谁能赢?

全文共 21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蒙恬也是一员大将,只可惜秦始皇死后,蒙恬被赵高害死,没能活着挽救秦王朝的生命。秦朝末期,也出现了两位历史留名的大将,韩信项羽。韩信后来从项羽麾下跑到了刘邦那里,如果蒙恬还活着,蒙恬、韩信、项羽三个人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一起打一仗,那么,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我们知道,蒙恬、项羽与韩信虽然身处一个时代,但他们率队单挑的机会并没有。先说蒙恬,蒙恬祖籍齐国人,秦朝著名将领,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之势,在黄河上游,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

”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的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是“中华第一勇士”。秦国人是历史上唯一可以轻松把匈奴野蛮人彻底打得没脾气的,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非常了不起,连汉代都比不了,汉代是靠数十倍的人力和财力获得惨胜。

大家千万不要被电视剧和连环画所蒙蔽了,认为古代战争就是两个大将骑马出来单挑,一人把另一人打败然后挥手冲锋战斗就赢了,哪有那么简单。古代战场对决主要是阵型和阵地的比拼,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对决的核心就是队伍不能乱,而且不能有一个人逃其他都跟着跑。

秦军从小被灌输的铁血纪律精神一直支持着他们,所以能始终维持阵型,不溃乱,意志坚强,不管打多久都不会受不住。蒙恬手下的兵就是这样的铁血纪律的兵种。项羽垓下之战的失败正是因为四面楚歌造成了士兵的溃散,由此可见他军队的纪律性不如蒙恬,所以他俩对决估计项羽要落下风,蒙恬后来被赵高迫害至死,并没有和项羽交过锋。

项羽,楚国下相人,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史学家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破釜沉舟救赵王,于巨鹿之战九破章邯,大败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的军队更多是靠血气和勇武作战的,特点是以少胜多,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是靠个人匹夫之勇这一套对决真正训练有素纪律性高的部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作用。看看近代的抗日战争就知道了,淞沪会战之类的,国军激发出血性,然而最终并没有改变战局。

项羽打败的秦军已经远远不是那支扫平六国的铁血之师了,秦军能打的不是在北边守匈奴,就是在南边守百越。陈胜谋反时,秦国上层没把他们当回事的,认为不用动用戍边的精兵,没想到后来战事太快,戍边的精锐部队还没来得及调回,刘邦就进咸阳了。项羽用兵之法始终是个谜,他并没有兵书留世,在项羽所有的大小战役中,没有人能理解他是如何取胜的。

巨鹿之战中,项羽兵团五万人,对方四十万,以一对八,项羽胜。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雄踞彭城。项羽回师三万,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垓下之战刘邦集军队六十万,能征善战之士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团队,有几股力量可以同时从不同方向发起进攻,张良,陈平等为之出谋划策,天下的力量和智慧尽集于此。

项羽军十万,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兵困马疲,四面楚歌又唱去了大半,力量如此悬殊之下,竟是刘邦坚守等项羽来攻。当然结果项羽未能攻破,败退回来,但主力并没有太大损失。有人说垓下之战项羽失败身死所以得出韩信军事能力强于项羽的结论,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有失偏颇。

韩信,从普通军卒升为大将军,他巧妙施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还定三秦。在刘邦兵败彭城之后,开辟第二战场,领军北上,大败魏王豹和赵国陈馀,此两战均是以少胜多,用兵之诡异令人惊叹。韩信“兵仙”的美名正是在此时种下的,他和项羽两个都善于用兵,都打过以少胜多之战,孰优孰劣众说纷纭,韩信成功了,成王败寇,所以给人留下的韩信强的印记。

要韩信与项羽一比的话,可以看楚汉相争四年,如果韩信能单独打败项羽的话,为何不让韩信与项羽对峙并最终击败之?韩信谋略过人不错,但这只能对无谋之人。高手之间的决战谋略也无决定性作用,最后的决定因素是真实力。韩信平魏,破代、赵,降燕,灭齐,每一战都叫人称绝,但是遇到项羽这样的对手,未必有胜机。韩信的每一战都能被后人解读清楚。

而项羽每一战,不可名,不可道,知其胜,不知其何以胜。这就是两者用兵的不同所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结果因素太多,除了看主将个人经验外,还要看部队经验,部队装备,部队执行力,地形和天气对哪边有利,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败的因素。假设三人在同等条件下,各率30万大军一一单挑,我认为胜利机会是蒙恬>项羽>韩信。

如果他们各率本部人马,我认为蒙恬第一,项羽第二,韩信第三。三人都是名将,水平差不多,所以军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这方面,30万秦军优势太明显了。如果军队实力一样,比拼的是三人指挥能力,我认为韩信第一、蒙恬第二、项羽第三!理由:垓下之围,面对韩信的40万杂牌军,项羽竟然没有对战的勇气,空留10万楚军于垓下,自己率800骑兵连夜逃走,可见项羽对韩信的忌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吕后曾被项羽俘虏 在敌营中二十八个月 她是如何过来的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吕雉,曾被项羽俘虏,身处敌营,但她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勇气。在二十八个月的囚禁中,她没有低头屈服,而是以智慧和勇气保护了自己的尊严。这段经历锻造了她的性格,使她从一个害羞的贤妻变成了坚韧果断的女性。

1.吕雉的囚禁与挣扎

吕雉被项羽俘虏后,身处楚军监狱,面临着来自楚军士兵的威胁和困境。然而,她拒绝了任何突破底线的要求,坚守自己的清白和尊严。在这段时间里,她经历了无数的心理挣扎,但选择宁死不屈。

2.吕雉的历练与成长

吕雉的囚禁成为她的宝贵历练。在项羽的囚禁下,她学会了如何面对强权,运用智慧和力量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她从一个害羞的贤妻变成了坚韧、果断、不畏强权的女性。在楚军监狱中,她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和刘邦的父亲,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3.吕雉的复仇与成就

吕雉被释放回刘邦身边后,并没有选择报复项羽和楚军。相反,她将自己的苦难和付出转化为对刘邦和大汉王朝的忠诚。她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刘邦身边的重要人物。她帮助刘邦稳定了国内局势,推行改革政策,成功实现了对敌对势力的镇压与复仇。

吕雉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坚持正义、勇往直前,都能寻找到希望的光芒,并最终取得成功。她从被俘虏到政治巅峰的成就,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屈的意志。吕雉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面对生活的挑战,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 两人为何始终没有孩子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虞姬常年陪伴项羽身边为什么始终没孩子

虞姬陪伴项羽那么多年始终都没有孩子,也是因为两人根本就不想要孩子,项羽一直都非常的忙碌,没有任何的闲暇时间。

两人之间没有孩子,其实还是说的过去的,项羽是相信自己妻子家的人,还有只相信自己家族的人,以前只有正室才可以被称之为妻子,虞姬只不过是一个小妾。也就是因为如此,虞姬没有任何的一男半女,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反驳这种做法,项羽这一个人特别的霸道,如果知道皇后一直都在处理自己的小老婆,那么可能早就已经把皇后杀了。

这也就意味着两人之间为什么没有孩子,完全就是根本不想要孩子,在那一个充满狼烟的世界,一直都会处于水深火热的阶段,项羽也并不想要浪费自己的精力,也不想要在有了孩子之后可能就会留下弱点。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才会如此,当然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绝对的避孕手段,所以总是可能会有一些漏网之鱼,除了这一些之外还有一种可能,这就是项羽的生育能力逐渐的丧失。

不仅仅是和虞姬之间没有孩子,项羽和其他的一些女子之间也没有孩子,项羽才只有20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起义的阶段,死的时候都已经30岁,可没有想到居然连一个孩子都没有。确实也会让大家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有人会认为这或许可能就是因为不想要留下孩子。

对于那时候打仗的人来说,如果有太多的弱点,那么自然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中也有可能会导致生育功能受到影响,不过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无非只不过是一种猜测,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且有多重要?为何龙且一死项羽就离灭亡不远了?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为后世的很多人称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项羽本身还是有不少毛病的,他的脾气是真的不好,性格也没有办法支撑他成就大业。而在项羽的身边,虽然也是有很多人相助,可是这些人很多其实都是没有办法和项羽共事,最终离开他的,不过也有一直忠心于他的,比如龙且。而当龙且一死,项羽知道,自己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为何?1.龙且简介

龙且(ju)又称:司马龙且(?~公元前203年),偃姓,龙氏,名苴,秦置东海郡朐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人。秦朝末年将领,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猛将,与名将钟离昧为同乡。

自幼跟随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参加项梁起义,联合田荣大破秦军于东阿。在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之时,龙且率军十万大破之,联合曹咎、周殷同为大司马。在听闻韩信平定河北、吞赵灭齐之后,龙且奉命率兵攻打齐地。

公元前203年,参加潍水之战,陷入韩信水淹围城之计,力战汉军诸将,终为汉军骑将丁复所杀。龙且之死,敲响了西楚灭亡的丧钟,项羽大为伤感。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起兵平定三秦,龙且、项他与汉将曹参、灌婴在定陶以南交战失败。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后项羽将西楚国雇佣的楼烦骑兵尽数交由龙且统帅。前204年,随何成功游说英布叛楚,随后项羽便差遣龙且、项声率军十万攻打九江国,大破英布军,英布逃亡到汉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西楚军把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并切断了汉军粮道。刘邦求和,西楚军谋士范增力谏项羽不要和谈。陈平向刘邦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刘邦遂用此计。项羽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范增离去,而龙且依然受到项羽信任。

前203年十月,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于是派遣龙且率兵20万出击。十一月,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史称潍水之战。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随后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这时韩信挥军猛烈截杀,龙且被灌婴手下丁复斩首。项羽闻龙且被韩信所杀,则大恐。2.龙且有多重要

龙且是项羽手下大将,他与曹咎、周殷都是楚国大司马,各分掌楚军部分的军权。

刘邦谋士王平曾说过:“忠于项羽的人只有范增、龙且、周殷等几个人而已,其他人都是可以被拉拢的。”这也可以看出龙且忠于项羽是出了名的,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加上龙且勇猛,所以项羽也是十分看重龙且。

在公元前205年,也是彭城大战(此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刘邦,也是刘邦起兵以来最大惨败)后,项羽更是将手头的楼烦骑兵悉数交给龙且统帅。这个楼烦骑兵可以说是当时的特种部队了,项羽彭城之战以三万精兵千里突袭,最终速战速决大败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这三万精兵有不少大概率就是楼烦骑兵了。在《史记·灌婴列传》也记载,楚骑来众!可以知道项羽当时来的是为骑兵。能够让项羽托付给自己手下最剽悍的部队,这足以见项羽对龙且的看重程度。

公元前204年,龙且统兵十万攻打叛楚的九江国英布,最终打的英布大败,英布逃亡到刘邦那。龙且独自打的英布大败,这也可以得知龙且的能力是多么强悍。3.龙且死后为什么项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

公元203年,项羽得知韩信已攻下齐、赵,马上要对楚用兵,于是令龙且率军二十万应战韩信。

这场战役是二把手之间较量,龙且是项羽最看重的大将,而韩信则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两军对阵于潍水,不过此战龙且被韩信打的大败,就连自己也是被韩信部将灌婴的手下丁义给斩首。

龙且会败,还是败在自己过于轻敌与急躁了。当时韩信派人做好沙袋,将其堵住潍河的上流。随后率部分兵马涉水攻打龙且,之后韩信假装败退,骗龙且过将来追。龙且以为韩信怕了,果然追过来,于是韩信立即命人决开堵塞潍河的沙袋,河水冲了过来,而龙且的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去,楚军大乱。于是韩信乘机出击,打的龙且完败,龙且身死。

龙且是项羽最器重的将领之一,他死了,项羽又少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大将,也见识了韩信是多么强,项羽如何不后怕。

而龙且大败,更让项羽的二十万大军全部损耗殆尽,其中楼烦精兵也估计是所剩无几,如此巨大的损失,项羽如何能不惧怕。

当初项羽不亲自去对抗韩信,而是自要龙且去,就是因为他自己要对抗刘邦,还有反叛的彭越。龙且兵败,不仅没有达到阻止韩信的目的,而且还让韩信声势大增,而之前被龙且打败英布也是乘机恢复了过来。龙且身死,导致项羽最终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这让项羽如何能不畏惧!

龙且身死导致了项羽慢慢处于下风,最终确实是逐渐走向了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项羽真有举过鼎吗?项羽力气是有多大?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怀疑项羽举鼎的真实性,实际上这也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不过根据古书记载项羽的确力大无穷,那他到底有没有可能举起一个鼎呢?关键还是要看举多重的鼎。如果项羽像秦武王那样,非要举自己身体根本承受不了的鼎,可能事后轻则内伤,重则一命呜呼。不过根据项羽的身体描述,举一个百斤左右的东西应该不会太难。毕竟现代男子举重70公斤挺举的世界纪录是198公斤,接近400斤了。

鼎,虽然现在已经消失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但是因为鼎的象征意义,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到现在都是广为流传。

至于说项羽,霸王举鼎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举鼎成为了大力士、古代猛将的象征。

鼎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可以理解为“锅”,但是慢慢,在大禹治水以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才成为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项羽年轻的时候,与朋友在街上走着,恰好看到街东头有个寺庙,寺庙正中间有个鼎—大概是烧香用的。项羽就对朋友说,我能把鼎举起来,不信咱们打个赌吧,赌注一百金。朋友不信,这个鼎重达千斤,就算四大大汉也举不起来啊!

只见项羽拉开架势,气沉丹田,一声大喝,起!这只鼎真的被他缓缓地举了起来,然后又举过头顶,走了几圈后,这才缓缓放下。围观的人齐声喝彩。项羽赢了一百金子。

项羽24岁的时候,跟随自己的叔父在江东起兵,发起了农民起义。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二人又去拉拢了桓楚,此人说院子里面有一个大鼎重足千斤,问项羽是否能够举得起,若举得起的话,他们就服项羽!

项羽首先派出了4名大汉一起举这个大鼎,但是大鼎却丝毫未动,之后他自己撩起了衣服走到了大鼎面前,双手握住鼎大足,喊一声“起”,没想到他真的把这尊鼎给举了起来。大鼎若是按照古代的计量方式来算的话,确实是有千斤重的,但是古代的计量方式和现代的计量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现代人能不能够扛起这尊大鼎,还是要看一下这尊鼎放在现代究竟有多重。

古代和现代不同,重量单位,长度单位都不同,秦末时期的一斤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左右,千斤也就是现在的五百来斤,对于当时的楚霸王来说,或许真能挑战一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项羽死后,抢到他遗体的那五人结局怎样?

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的死,固然让后世无数人感到痛心惋惜,但是在当时,在刘邦眼中看来,却好像每日萦绕在心头的那种提着心过日子的感觉终于结束了。有人说他甚至都不相信项羽死了,一定要看到他的遗体被分尸,才终于放下心来。这种心理不好说有没有,但是这件事情应当没错,而且那些分得项羽尸体的人都被封了侯,那么这些人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秦末暴政导致百姓揭竿而起,秦朝灭亡后历史格局演变成了楚汉相争,我们都知道,在垓下之战后,项羽率领手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身亡。在此之前,刘邦曾喊出“杀项羽者封万户侯”的口号,追击项羽的是王翳、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五人,他们在后来又怎能样了呢?

实际上,项羽死后,其遗体并没有得到善待,王翳割下了项羽的人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分别抢到了项羽的腿或手。司马迁先生的《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王翳:秦人,因攻杀项籍获得其头而立功,汉高帝五年正月封为杜衍侯,1700户。功臣表排行102位。高后六年薨,谥号“庄”。史料关于王翳的详细记载并不多,他的后人也鲜有提及。

杨喜:公元前205年,杨喜投奔汉高祖刘邦,被任命为郎中骑,隶属韩信,此后随韩信征战,后隶属灌婴。公元前200年正月己酉,刘邦封杨喜为赤泉侯,1900户,史料关于此人的记载也不是很多。

赤泉侯杨喜家族,是此五位中最强大的。他的曾孙是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敞还是司马迁的女婿,是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提起弘农杨氏,相信大家更加熟悉了,杨敞的玄孙杨震官至太尉,号称“关西孔子”。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魏晋时期的“西晋三杨”;北魏公室大族杨播;唐时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杨家将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隋文帝杨坚。杨喜的第十五世孙是杨元寿,为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子杨惠嘏,杨惠嘏子杨烈,杨烈子杨祯,杨祯生五子,长子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

吕马童:汉高帝五年正月被封为中水侯,文帝十年薨,谥号“庄”。此人与项羽的关系非同一般,《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兵败身死之前,曾称吕马童为“故人”,还让他拿自己的尸体去立功。史料关于吕马童没有太多的记载,他的后人也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能人。

吕胜:吕胜,郎中。项羽自刎后,他抢到了项羽身体的一部分,被封为涅阳侯。史料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

杨武:汉高祖八年,刘邦封杨武为吴房侯,七百户。公元前167年逝世,儿子杨去疾继位,公元前143年犯罪国除。

项羽是很多朋友崇拜的英雄,他的死,成就了五位侯。五位侯混得不怎样,但杨喜的后人却非常厉害,影响了中国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项羽的霸王戟重300斤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霸王戟重达300斤

一说到项羽这个名字,想必大家第一反应都会想到他跟刘邦夺取天下。项羽被称为西楚国的一位霸王,因为他不像刘备那样攻于心计,所以最后在战争中他以失败告终,而他自己也没有脸面再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在乌江自刎。尽管最后他没有得到天下,但是对他的评价很高,

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人去参加项王的故里。他的故居放置有很多的武器,这也是因为他是个武将,自然武器必不可少,参观的游客们都无一不被武器所吸引。项羽有三件武器是最常用的,而且都是以他的名号命名,分别叫霸王剑、霸王弓和霸王戟。要说这武器里面最出名的,肯定就要数霸王戟了,因为这戟非常的重,光重量就有300斤,相当于是两个人的重量,要换做现代人,连举都举不起来。

那么像霸王又是怎么把它作为自己的兵器?这把戟长两米多,重300斤,两头分别是枪尖和刀刃,既可以刺杀敌人,也可以砍其他东西,光它的外在就十分霸气,更别说它的锻造工艺了。也许有人怀疑,这把戟真的有这么重吗?300斤又怎么可能随意就拿起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发展进化,我们不能用现有的思维去看待古人。从现代生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上一辈人的力气要要比下一辈人的力气大很多。有相关记载,说项羽身高两米,并且一人就能够举起一个千斤鼎。

项王的故里有一个鼎重达八吨,当然这个鼎是由现代人铸就。当年的鼎肯定没有这个重,但是能够举鼎的人,他的力气一定非常大,肯定是天生神力。现在人体力变小也是有原因的,跟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现在科技比较发达,人类的双手得到解放,很多都是机器代替人力的,所以体力就慢慢退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