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读hang(精品20篇)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项羽乌江自刎

浏览

6815

文章

225

篇1:项羽屠城有多少次?项羽为什么要屠城?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屠城”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很不舒服,即便是战争中直接面对的士兵,他们也只是听从将领的指挥,更何况居住在一城之中的百姓,他们甚至一直都活在战火之中担惊受怕,可生在这个国家又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但是,霸王项羽一生中却多次屠城,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又屠过几次城呢?

西楚霸王项羽从灭秦开始,直至四年楚汉之战的结束,项羽都从未停止过屠城杀降,很多人可能会说项羽滥杀无辜,敌军已经投降了为何还要杀完,许多人不解,项羽为什么要屠城。

项羽屠城杀降以及坑卒多达六次,分别是襄城屠城、城阳大屠杀、新安大屠杀、咸阳大屠杀、破齐大屠杀、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外黄小儿的厉害说辞而放弃了),这些屠杀中也有项羽为了泄愤、报复等心理情绪而引发的,但也不免其他原因。那让我们来说一说项羽的咸阳大屠杀。项羽火烧咸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鲁莽的行为,但是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呢?

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的封号所显示,他是楚国人,他们家世代都为楚国效力卖命,后来因为秦始皇,爷爷项燕为国捐躯而叔父项梁死于疆场,家仇国恨,使他想要毁灭秦始皇所留下来的一切。虽最后秦王子婴已经投降了,但项羽还是杀了他,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不杀,必留后患,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楚霸王项羽,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他宁愿自己被世人唾弃,也不愿放过一个秦国人,这就是帝王,不愿贪小失大。换句话来说,残暴的秦始皇当初也是处于一种人人都想得而诛之的境况,何况项羽杀子婴也是得到六国诸侯将相的同意和认可的。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如何

很多后代史学家评论项羽的性格时通常用有勇无谋4个字,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恰当的,项羽这个人虽然有很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他却没有政治才能,这一点从鸿门宴上就能看出来,项羽的性格太过迂腐,项羽是可以杀死刘邦的,但是项羽却没有下狠手杀死刘邦,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所以,项羽真的是有勇无谋。

其实项羽的性格中也有仁义的一面,项羽对待自己的盟友仁至义尽,巨鹿之战他不仅是想推翻秦朝的暴政,更是想解救自己的盟友,当时各路诸侯有很多人被秦王抓住了,项羽为了解救自己的朋友就挑起了战争,虽然最后死伤惨重,但是依然不放弃盟友,从这一点上来看项羽的性格就非常仁义。

后代有专家分析项羽的性格中其实也有残暴的一面,他虽然对盟友仁义,但是对待敌人非常残酷,项羽这一生中东征西战四处征讨,伤了不少人,对待那些投降的人尤其是主动投降的人,他都毫不犹豫的杀掉了,且不说这样给后来投降之人的影响,这样做就显示出他的性格非常残暴,也非常苛刻,不允许别人有后悔的机会。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非常复杂,对待不同的人他的性格是不同的,对待盟友他仁义无双,但是对待敌人他却残暴异常,尤其是对他认为没有骨气的人更是凶狠毒辣,项羽作为一代杰出的英雄没有政治才能,所以说有勇无谋也是对项羽的最好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够让项羽也不敢轻视?

全文共 2231 字

+ 加入清单

西楚霸王项羽,我们都知道,是历史上一个厉害的人物,他的厉害就在于他的气势,那种霸王一样的气势,任谁看见了都要胆怯几分。然而有一个人,却连项羽也对他大加赞赏,这个人就是跟随刘邦的樊哙。樊哙这个人,原本是一个屠夫,然而在鸿门宴上见了项羽,却没有那种战战兢兢的怯懦,这一点让项羽不得不正视这个人物。那么,鸿门宴上,这一段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樊哙(快,kuài)(公元前242一189年)是刘邦的同乡和铁哥们,以屠狗为业(那时可能流行吃狗肉)。当时刘邦为亭长,属于地方一小霸,为人豁达豪爽,广泛结交官府和市井朋友,樊哙也成了他的好朋友。吕公看上刘邦,把大女儿(即吕后)嫁给刘邦,后来又把小女儿吕须嫁给了樊哙,所以樊哙还是刘邦的小舅子,其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参加起义军

陈胜起义后,沛县县令惊慌不安,萧何等建议派樊哙去山上招募“落草为寇”的刘邦一伙人,前来保卫县城。结果整个县城反而被刘邦、樊哙等一帮年轻人和萧何、曹参等一帮基层官吏所夺占,杀掉县令,宣布起义。

从这时起,樊哙就一直跟定刘邦,成为刘邦的近身警卫,还参加了历次的重要战斗,每次战斗他都是冲锋在前,奋勇杀敌。灭秦后,刘邦被封为汉王,汉王封他为临武侯。

鸿门宴上怒斥项羽

项羽摆设鸿门宴时,樊哙等百余警卫人员都被挡在帐门外,只让刘邦与张良二人进入。宴会上范增企图谋害刘邦,令项庄拔剑起舞,数次接近刘邦,企图杀害他。幸亏项伯也起来舞剑,挡住项庄的剑锋,事情非常危急(见范增篇)。

于是张良来到门口见樊哙,樊哙问道:“情况怎么样?”张良说:“情况危急,项伯舞剑要害沛公。”樊哙说:“让我进去吧!要死一起死。”樊哙说完立即一手拿剑一手拿盾牌闯入帐门。门卫企图阻挡,樊哙用盾牌击倒门卫,大踏步进入帐内。他怒目圆睁,直视项羽,头发上立,站于刘邦身边。项羽见来者不善,也紧张地起身拔剑问道:“这是谁呀!”张良答道:“是沛公(刘邦)的近身警卫。”项羽道:“真是一位壮士。”命令左右赐予一大杯酒和一只下酒的猪腿。樊哙将酒一饮而尽,拔剑割食猪腿。项羽问道:“壮士还能再饮么?”樊哙道:“臣死都不怕,还怕饮酒么。”

接着樊哙侃侃而谈道:“沛公先进入咸阳,对秦室的财富一点不敢侵犯,等待着大王您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军把守住函谷关,纯是为了防盗和防止发生意外。像沛公这样劳苦功高的忠厚长者,没有得到应有封赏,大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猜忌沛公。这让天下人寒心,从此天下人将与大王离心离德。”他以一个粗人的口吻,理直气壮的宣言,触动了项羽。项羽自觉理亏,低头不语。项羽还没有回过神来,刘邦即趁势起身,口说要上厕所,悄然离开宴席,樊哙保护着刘邦迳出帐门。等项羽回过神来,刘邦、樊哙早已飞马回到汉军营帐。

旁白: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很有点“猛张飞”和“黑旋风李逵”的风格,而且粗中有细,当面以理驳斥项羽的是非不分、陷害好人,使项羽理屈词穷,为刘邦从鸿门宴上不辞而别,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他救了刘邦的命。

他和刘邦是君臣关系,又是姻亲关系,所以特别忠于刘邦。在楚汉战争和讨伐异姓王的战争中,樊哙都积极参加,并立了大功,被封为舞阳侯,食邑五千四百户。

独闯宫闱见刘邦

刘邦讨伐英布时受到箭伤,在宫中卧病十余天,下令不让大臣谒见。这时大臣们都十分恐慌,怕有什么三长两短,连周勃、灌婴等铁哥们都不敢进去探问。只有樊哙仗着他与刘邦的不一般关系,敢于喝退警卫,直接进宫,面见刘邦。

他进门看见刘邦一脸病容,斜枕着一个宦官休息,不禁热泪盈眶道:“陛下与臣在沛县起兵,身经百战,那时是何等的英武雄壮!现在天下已经一统,陛下却如此疲惫不振!陛下病重,满朝文武震恐。陛下久不与臣下议事,却与宦官独处。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赵高的事吗?”刘邦这才笑着起身,表示没有什么大病。

旁白:独闯宫闱见刘邦,说明樊哙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但正是此次独闯宫闱,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刘邦大概想起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后又是戚姬的死敌,所以后来让樊哙领兵征讨卢绾时就有点不放心。掌握兵权的樊哙如果反水,后果不堪设想。他甚至可能想到,樊哙独闯宫闱是否也是来探听虚实的。

不久燕王卢绾造反,刘邦派樊哙以丞相身份去讨伐叛乱。此时刘邦的病情已相当严重,有人向刘邦进谗密报说:樊哙勾结吕后,准备待皇上一旦病有不测,他将回军杀尽汉高祖宠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等所有一干人。刘邦本来对吕后就不放心,认为樊哙是吕后的党羽,所以听信谗言,立命陈平带着周勃去前线替换樊哙,且就在军中斩杀樊哙。

陈平知道刘邦将不久于人世,杀掉樊哙,必然得罪吕后。所以只是逮捕了樊哙,将他押解回京,听候发落。等到樊哙押回京城时,刘邦果然已经过世,掌实权的吕后,立即释放樊哙,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旁白: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刘邦保戚姬和如意,除掉吕后心腹的最后一步棋。可惜刘邦一病不起,再也无力安排他的身后事了。

孝惠帝六年,樊哙去世,儿子樊伉接替侯位。吕后去世后,在清除吕氏党羽时,樊伉与其母亲吕须一起被杀。汉文帝时考虑樊哙功不可没,下令以庶子樊市继任侯位,作为对这位开国功臣的纪念。

作者点评:樊哙、张飞、李逵都是历史上或文艺作品上粗鲁、忠君的典型人物。但张飞虽说在长坂坡大桥上一声怒喝,吓退曹军,《三国志》上只短短落笔二十来字,更多的还是《三国演义》上的艺术描写;李逵更是百分之百的艺术描写。只有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英雄形象,才在正史《史记》和《汉书》上作了详细描述。这位豪爽、忠义的勇士,令我们今天读来,仍觉有一股豪气在胸中激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项羽可以说是优势占尽,最后哈败给刘邦,真相是什么?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英雄气概下的一个政治错误,谁都知道,楚汉实力在逐渐变化时,关键的因素肯定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一直都会被大家认为必然就是项羽的政治错误,如果不是放走了刘邦,导致刘邦的势力逐渐的积聚,又怎么可能会消灭项羽呢?

其实那个时候的项羽已经获得山东六国的支持,而且还能够有效控制着楚怀王,对于刘邦好像产生了威胁,并不是太大。说到底项羽选择动手,这完全是刘邦想要挑战权威,这就导致项羽这般的人没有办法容忍。

项羽在那个时候为什么要选择放弃杀刘邦呢?这可能和英雄情结有着一定的关系。刘邦一直都在不停的挑战权威,因此项羽也有了一种想要杀他的心,但是刘邦还是用计谋大削了对方的杀意,先是因为刘邦和张良故交,因此说尽了一切好话更是说明刘邦从来也没有造反的心。

刘邦为了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诚意,因此在参加宴会的时候,也只是带了少部分的人在宴会上也会摆低自己的地位,甚至还赠送了一些贵重的礼物。这种种行为就是想要表现出自己的忠心不二,也是为了能够有效满足项羽的自尊心,在此时霸王的自尊心被满足,必然也不可能会当场下手。

在项羽的身上,人们也会看到有一些鞠躬自傲的性格,必然不可能会用这种手段去杀人,对于项羽这种英雄气比较高的人来说,真正会选择分胜负的,只有在战场上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这么做。但是因为英雄气高,因为自私自傲,这才导致接下来面临失败,这就意味着在当时的政治过程中,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难怪也让人会觉得有一些无法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项羽公平分封天下,为何天下的诸侯还是要群起反对呢?

全文共 173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战国时期过后的天下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这块蛋糕该去如何分配才是最公平的呢?估计换做是谁来分这块蛋糕恐怕都是不公平的,项羽也绝对不会例外。天下之所有是由项羽来分封的,主要凭借的就是项羽灭亡了暴秦,有着巨大的功劳。项羽因此功劳而成为天下诸候之长。项羽分封的原则是什么呢?当然是功劳。

项羽不仅分封了18路诸候,甚至连楚怀王也封了,楚怀王可是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让一个名义下的诸侯,去封一个名义上的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

项羽的分封如下:

1、楚怀王熊心封为义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理由将义帝迁到郴县(今湖南郴县),不久派人杀害义帝;

2、项羽封自已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灭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3、刘邦被封为汉王,分封理由:首进关中灭秦,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

4、秦国上将军章邯被封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项羽,都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

5、秦国长史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6、秦国都尉董翳被封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都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被项羽迁封;

8、赵国国相张耳部将申阳被封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9、韩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县),被项羽扣押不能回封国;

10、赵国大将司马昂被封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内,数有战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11、赵王赵歇被封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被项羽迁封;

12、赵国国相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有贤名,随项羽入关,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

13、项羽部将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县(今安徽六安北);

14、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随项羽入关,都城邾县(今湖北黄岗北);

15、楚国上柱国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无终(今河北蓟县);

17、燕将臧荼被封为燕王,分封理由:参与抗秦,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蓟县(今北京西南);

18、齐将田市被封为胶东王,分封理由:抗秦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19、齐将田都被封为齐王,分封理由: 救赵,随项羽入关,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东);

20、原齐王建之孙田安被封为济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项羽, 都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除以上分封者,还有以下有功者,项羽没有分封到:

1、陈馀,原是赵国大将军,巨鹿之战后与张耳闹翻,救赵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独立武装,参与反秦有功。

3、田荣,反秦诸侯之一,当初田荣被章邯攻击危急时,项梁救了田荣,后来项梁危急时,田荣去不救项梁,项羽因此而怨恨田荣。

而对项羽的分封明显不满意的,除了有陈余、彭越、田荣外,还有刘邦。刘邦是依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本来刘邦是希望分个关中王,毕竟在所有反秦诸侯中,除了项羽功劳最大外,就数刘邦功劳较大。

项羽分封结束后,各诸侯陆续回到封国,仅仅过去一个月,田荣因为不满意项羽的分封,率先在齐地造反,田荣还联络在分封中不满的陈馀与彭起一起造反,又没过多久,刘邦开始在关中造反,一东一西,项羽前往齐地平反,陷入齐地深陷,无法脱身。

项羽在分封中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平公正,项羽的分封是有异心的,对于田荣,明显是因为田荣不救其叔父项梁而没有封的,项羽封在齐地的三个王都不如田荣的功劳大,能力也不如田荣,田荣当然要造反了。并且项羽很顾忌齐地,因为齐地离项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项羽分封对于刘邦来说,也是有私心的。对刘邦的分封呈现堵截状态,三个秦国降将封在关中,围堵刘邦,秦军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对着刘邦的出川必经之路,而项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东边围堵刘邦,刘邦是项羽最大的防范对手,而且项羽还不给封刘邦最希望的关中王,所以刘邦要造反了。

当然了,天下诸侯主要是田荣、刘邦、陈馀、彭越这几人造反,其它诸侯并没有造反,而是被动的卷入后面的楚汉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刘邦一个市井混混,为何能击败霸王项羽称帝?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逆袭”这个词,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一个词,身份、背景都不好的人,经过一些事情后,获得最终成功的结果。这样说起来,古代那些原本身份低微,最终却名垂千古的人,也都是逆袭的案例。比如刘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井混混,做到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样的事情听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了解了其中的经过之后,却又是必然。那么,刘邦的逆袭之路,究竟是怎样的?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最具传奇性色彩的帝王之一,他以一介布衣出身,提三尺之剑,霸裂天下,亡秦灭楚,一统山河。刘邦的对手,要么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帝国,要么就是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与他们相比,完全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这场角逐赛事中,刘邦却最终取胜,他所凭借之一者,无非“听人劝”这三个字!听人劝可以让他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听人劝可以让他规避风险,就像犯错时的当头棒喝;听人劝即知人善任,他将最大的信任给了属下,便收拢了人心,无人不为他卖死命……

司马迁批评刘邦“好酒及色”,世人也皆认为刘邦一身流氓秉性,然而他善于听人劝诫,及时得避免了犯错。当初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入主秦宫。这里的珍宝美女令人眼花缭乱、数不胜数,这种诱惑一般人都难以抗拒,更何况当时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按理说这一切都该属于“关中王”刘邦了,刘邦最开始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垂涎三尺,走不动路了。这时樊哙、张良来相劝刘邦,刘邦幡然醒悟,急忙退军灞上,而且刘邦还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这一举动令世人无不称颂刘邦仁义,极大的收买到了民心,为将来刘邦能夺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樊哙与张良地位崇高,刘邦听他们的话也理所当然,但刘邦更可贵的是,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只要你的话有道理,刘邦就言听计从。当初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自平阴津至洛阳,准备东击项羽。这时,洛阳新城一个掌管教化的小官董公拦住了刘邦。他告诫刘邦:“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则事不成矣。”

刘邦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便按照董公的建议,以项羽杀害义帝楚怀王为名,号令三军为义帝大举发丧,并昭告天下,共同讨伐项羽。这一举动为刘邦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使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讨逆的正义之师,最终果真集结了56万诸侯联军,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首都彭城。

人在面对自己所好的事情时,往往容易听进人言;但是面对自己所恶的事情时,还能听进人言者寥寥无几,刘邦算一个。当时刘邦一统天下,登基为帝,可谓是功成名就,踌躇满志。这时候,关于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陆贾建议刘邦采用儒家学说,并引经据典,用《诗经》、《尚书》等典籍来说服刘邦。刘邦平生最讨厌儒生,他甚至有过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侮辱性举动。此时正是他志得意满之时,所以刘邦马上不耐烦的驳斥陆贾。陆贾不惧刘邦,他援引历史,据理力争,刘邦越听越觉得陆贾说的有道理,便马上向陆贾道歉,并请求陆贾著书立说。在刘邦的请求下,这才有了陆贾的《新语》。

所谓“忠言逆耳”,一般来讲,别人劝谏的话都不好听,所以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又或者部分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觉得他人的建议没有自己所想的好,因此压根听不进去。无论哪种情况,总之是做不到“听人劝”这三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借鉴刘邦从一介布衣成功逆袭的事迹,多听人言,做一个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在哪个省?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乌江自刎的乌江到底在什么地方在哪个省其实还是很有说法的,因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人知道又有很多人不知道,那么下面就给大家来解析解析下,话说这个项羽自刎的乌江到底在那个省呢?具体位置在哪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项羽自刎的乌江可不是今天贵州省的乌江,今天的乌江古时候叫黔江。

垓下在今天的安徽灵璧县,而那时的乌江在安徽马鞍山市和县。

项羽是今天的江苏宿迁人,在江苏苏州起兵,死在了安徽马鞍山。因为这个乌江大体是南北走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里的江东就是说的乌江之东。

也有人质疑项羽并没有自刎乌江,而是战死在今天的安徽滁州。但自刎乌江的看法仍是主流。

项羽乌江自刎前后经过

刘邦和项羽经过近四年的战争对峙,双方精疲力尽,于是双方签署了一个暂时和平的协议---鸿沟协议,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双方以鸿沟为界,同时项羽交还刘邦的老婆吕雉和父亲刘太公等人质。

这个鸿沟就是今天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的广武山中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就是沿这个鸿沟对峙的,双方议和后,项羽就率领大军向西撤退,刘邦也准备撤退,在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刘邦发动大军追击项羽。

双方在固陵大战,结果刘邦又战败了,在刘邦追击项羽的同时,也命令韩信、彭越等各路诸侯一起追击,刚开始韩信和彭越不来,后来刘邦将大片土地分封后,韩信与彭越开始率领大军前来。

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项羽原本在固陵这个地方包围了刘邦,但由于刘邦的各路人马逼近,项羽不得不后撤,于是项羽就率军撤退到了垓下,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当地现在还有个霸王城,也就是当年垓下之战的古战场。

垓下位于彭城的东南方,离当时西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有130公里。

接下来就是垓下之战了,刘邦集合了五路大军近七十万人,对项羽率领的十万楚军进行合围,刘邦以韩信为前敌总指挥,率领三十万人迎战项羽,同时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十万人分列左右两侧,刘邦的十万中军在韩信军后,刘邦的身后还有周勃等人的十万预备队。

最终结果就是项羽战败,退回垓下城中,汉军利用楚人唱楚歌的方法,瓦解了项羽和楚军的军心,当天晚上,项羽无心恋战,只率领800名勇士向东南方向逃走。

项羽在逃亡中渡过了淮水,淮水是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一条河流,流经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渡过淮水后项羽身边只剩下一百多骑兵了,之后项羽逃到了阴陵,阴陵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被一个当地人所骗,走错了路,被汉军追上,又是一番厮杀,身边只剩下28个骑兵了。

然后项羽继续向南逃,终于达到乌江,乌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东北角,这里地处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处,又紧靠长江,在长江的西边,从这里渡过了长江,就到了江东。

这里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乌江就是与长江并排的一条河流,当时的秦国在乌江边设置了一座亭,当时就叫乌江亭,亭是秦朝的一个行政单位,以十里为一亭,相当于一个村子一样,亭又设亭长,当时准备协助项羽逃走的,就是乌江亭的亭长,当时刘邦也做过亭长,和这个乌江亭长是相同的级别。

另外长江在安徽芜湖段到江苏南京段这一段的江面是由南向北流的,与长江原来的东西走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地处长江西边的乌江属于江西,而对岸地处长江东边的马鞍山市及南京市等在当时属于江东。

可以这么说,只要项羽渡过了乌江和长江,就能到达江东,就能到达项羽最后的根据地--江东,可是项羽偏偏自杀了,仅仅一江之隔而已。

从垓下到乌江相距250公里,项羽辛辛苦苦逃了这么远,到头来却还是在长江西边的乌江自杀了。但是若从鸿沟算起,项羽一路从河南逃到安徽,走了700多公里,纵横大半个中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楚霸王项羽墓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霸王项羽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楚霸王项羽墓位于旧县乡驻地旧县三村东。传说为项羽头颅墓。据《史记•项王本记》载:“项王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谷城,即今旧县乡。原墓规模宏大,占地为60亩,封土高达10米,直径约300米,前有一冲沟,宽20余米,深3-4米,名霸王沟。墓区原有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但多在文革中被毁。所幸墓穴未被毁,现有有字残碑一块,被凿去三分之一,尚余碑文曰:“楚霸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汉寝于今草迹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什么刘邦可以失败无数次而项羽只能失败一次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项羽这些都是三国里的人物,关于三国的风云历史很多人也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在当时,刘邦和项羽的传言也是有很多的,有的人说,刘邦为什么可以失败无数次,而项羽却只能失败一次呢?小编也是觉得很好奇,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其实是背后两种国家体制的较量。

中国的社会形态,在秦国统一之前,都是以分封制为主体的旧制度。

而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废除了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家臣制、奴隶制等等落后的旧制度,开启了以军功制为主体的大一统集权制度。

公元前206,项羽西入咸阳。作为诸侯联军总司令,他尊奉楚怀王为义帝,而自封为西楚霸王,掌握天下征伐、礼仪、外交等大权。

作为对各路盟军的奖励、以及对其势力的承认,项羽把天下分为十八块,分别封给十八路诸侯。

秦国历经150年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法制帝国,被拆解的分崩离析。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但他半年以后就登坛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准备与项羽争天下。

随后出陈仓、定三秦,拿下了整个关中,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注意,这时候的刘邦不仅仅继承了秦国的根据地,而且把秦国的军功爵、郡县制、大一统的制度、思想也全盘继承。

正因为权力集中,刘邦才能调动所有资源,与项羽拼消耗;

正因为军功爵制,才有那么多出身不高的将士,拼命去挣战功;

正因为费分封、开阡陌,萧何才能随时随地的征集粮草,支援前线;

正因为官府直接管理人口,才能在刘邦屡次失败后,还能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

在战争资源的整合上,刘邦是完胜项羽的。

反观项羽,他在根据地有什么建设行为?

没有安置流民;没有建立基层政府;

没有合理的税收体系;没有稳固的官僚队伍;

甚至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他的手段简单粗暴:没军粮了,去农村征粮;士兵不够了,去抓壮丁;将士立功了,舍不得给爵位。

他治下的千里江山,还是按照春秋战国以来的旧规律在运转。

即便刘邦在前线打了败仗,只要萧何能从关中派来士兵、粮食,就能站起来接着打。哪怕把东线全部让给项羽,只要能够固守潼关,就能把项羽耗死。

而项羽,打胜仗全靠自己的横行天下的军事能力,一旦有人能够在战场上打败他,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刘邦战胜项羽,不仅仅是刘邦会用人、张良会谋划、萧何会治理、韩信会打仗,而是秦国的体制在支撑着他们的努力与梦想。

楚汉战争,其实就是秦国再一次的统一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末赵佗为何不敢出兵?他有能力和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吗?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赵佗原本是秦朝将领,后来眼看秦朝要被攻灭,赵佗便选择割据岭南,建南越国,自立为帝。不过赵佗手上也有不少兵力,为什么他没有护秦,或者与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呢?只能说秦朝被攻破已成定局,赵佗如果出兵可能只是徒增伤亡,并不符合他的利益。而且赵佗既然有自立的机会,他没理由放弃。对他来说想要同项羽、刘邦为敌,实力上还不允许。不过南越国还是延续了四代君王,汉武帝继位后出兵10万对南越发动战争,这才将南越灭国。

在历史记载中,秦帝国虽然丢了天下,但是他的军队却并没有消失,当时秦帝国两大主力部队,北方军团和南方军团,虽说项羽消灭了北方军团,但是南方军团依旧完整的保留下来,将近有50万人来到了南方。根据当时的历史记载,后起之秀赵佗统领了这50万人的军队,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南越帝国。按理来说50万人可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他们可都是当时秦帝国最精锐的军队,赵佗完全有能力凭借他们杀回去,但他却选择了投降汉朝,并且眼睁睁看着楚汉战争的爆发。对此很多学者表示疑问,赵佗为何要拱手相让天下?

要知道在历史记载中,当年楚汉争霸的时候,照图就充当了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封锁了岭南的出口,以至于秦帝国消失了,他没有出手,楚汉大战的时候他也没有参与,就这样默默的一直等到后来秦帝国的消失,汉帝国的建立。在这整个过程中,赵佗既没有参与统一战争,也没有真正的抵抗过他,居然不明不白的投降了刘邦。

要知道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因为秦帝国毁灭以后,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肯定要挑衅他的权威,并且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遥想当年刘邦发家的时候,只有2000多人的军队,但他不同样拿下了咸阳城,并且自称为汉中王。2000人就敢去打咸阳城,当时赵佗可是有50万人的军队,它足以横扫当时任何一股军事力量。但他从头到尾要么表示中立,要么选择投降,甚至他曾经还被一个陆贾的儒生直接劝服的举国投降。明明是一个开国君主,应该有魄力,但他的表现却让很多人非常的失望,那么赵佗当年到底在想什么呢?

其实根据当时历史记载,赵佗之所以表现的如此的懦弱,不是他本人不行,而是因为天下格局的变化让他根本做不出明确的反应。首先第一点,当年秦帝国遭到危机的时候,项羽等人发动了叛变战争,这时候南方军团发现了危机,但他们不想再归属于秦帝国统治,因为这一场大战他不确定到底是秦国赢还是陈胜吴广和项羽等人获胜,因此它只能够封闭岭南的出口,不管是秦国赢了还是农民起义军赢了,他都能够独立称王,绝对没有人敢挑战他们。

但同样的他们也有自知之明,自己本身属于秦国的一个部分,如果秦国派军队来讨伐他们,那么他们可能没有力量进行主导,因为毕竟见过当年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天下的,所以他们的第1个念头就是自保。面对农民起义军,假如这些人能够打败秦帝国的话,那么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力量肯定会强的可怕,毕竟在两个强者之间做出了斗争,最终活下来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最强者。所以,赵佗封锁了岭南的出口,目的就是为了自保,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南越地区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区,当头照图做出了封锁关卡的举动以后,其实整个中原地区的消息已经很难流通到这里了,因此秦帝国毁灭了,项羽称王了这一系列的过程他根本就不知道,因此他还以为是秦帝国在那里战斗。正因为它缺少了这一系列的历史的消息,所以他只能默默的当一个旁观者。如果当时他知道陈胜吴广大起义居然就推翻了秦帝国,那么赵佗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发起军事进攻来割裂天下。可惜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赵图,只能默默的错失了这次机会。

而且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汉高祖派人来劝降赵佗的时候,曾经明确的说到了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当年的项羽一人之力破釜沉舟大败秦帝国,说明当年的项羽实力远在秦帝国之上,随后刘邦又率领天下诸侯王,顽强的作战毅力最终打败了项羽,向他宣告他刘邦是高出秦帝国两个等级的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赵佗已经失去了与刘邦竞争天下的勇气,毕竟他不能想象,一个人打败秦帝国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么可怕,所以他选择向刘邦投降,毕竟他已经没有办法再称霸天下了,而且他本人也已经老去。所以当年赵佗没能参与天下争霸的战争,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秦帝国对他的影响太大了,而且还有当时的消息太闭塞了,他来不及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项羽输给了自己的霸王身份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刘邦之争,最后竟然是刘邦取得了胜利。项羽堂堂西楚霸王,为什么还斗不过一个草根出身的刘邦呢?或许正是因为项羽的这个身份才让他落得自刎的下场。刘邦并没有什么太多顾虑,照着自己的计划慢慢执行就可以,但是项羽顶着一个霸王的光环,就需要处处注意一面名誉受损。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除掉刘邦,但都怕被天下人职责而作罢,这也是两人最大的区别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血玄黄的楚汉战争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贪生怕死,忘恩负义的刘邦究竟是如何战胜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呢?

刘邦,本名刘季,他这名字在那个时代与“狗剩”、“铁柱”没什么区别,原本是沛县的一个小混混,整日吃喝玩乐,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也率众响应,号称沛公。项羽,楚国名将项燕大将军的孙子,力大无比,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现代人们对于项羽的评价往往是刚愎自用,嗜血成性,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而项羽纵容士兵烧杀抢掠,火烧阿房宫,还处死了秦三世子婴。

史书记载,项羽每攻下一座城市便下令屠城,项羽身边唯一一个像样的谋士“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屡屡劝谏,项羽却一直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诩天下第一。但这两个原因并不是导致他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妇人之仁才是导致他乌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项羽本来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刘邦,但是他心存妇人之仁,觉得刘邦对自己不能构成威胁,世人熟知的便是那鸿门宴了,鸿门宴上范增数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但项羽不同意,最后被刘邦“尿遁”给逃掉了。而刘邦,逃命的时候两次丢妻弃子,听说项羽要杀自己父亲的时候,还要讨一口肉吃。

而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住,项羽坐在军帐中,不考虑如何突围,却在心疼自己的美人虞姬和宝马乌雅马,对着虞姬舞剑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确实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表现,所以最后胜利的是刘邦。

或许有人觉得,刘邦过于冷血,而项羽重情义,但成王败寇,项羽或许只适合做个统帅,而不适合做一国之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乃木希典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乃木希典为何被称为日本的“项羽”?

全文共 2539 字

+ 加入清单

“尔灵山巅岂险攀,男儿功名期克艰。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同仰尔灵山。”不知道小伙伴们看到这首诗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有点咱们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影子呢?如果说写这首诗的人是一名日本人的话,是不是会让小伙伴们很惊讶呢?没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乃木希典,郭沫若就对其评价是日本近代汉诗第一人。现在我们就一起对他进行了解下吧。

乃木希典(日语:のぎまれすけ,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长州藩藩士出身,曾用名源三郎、文藏。陆军大将,善写汉诗,持身严谨,昭和天皇裕仁导师。把日本武士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将,日本陆军的“军神”。一、天皇亲兵

1849年12月25日,乃木希典出生于日本东京,是长州藩士乃木希次第三子,其父乃木希次是个武士道狂人,为培养儿子的武士道精神,自幼受到其父乃木希次为培养儿子的武士道精神,除自幼对其进行严格的武士道教育和儒学忠君思想外,还经常在寒冬将其衣服扒光赶到雪地上罚站,或用冰冷刺骨的井水浇他,造就乃木希典冷酷无情的武士性格。进而能够跻身长州藩陆军高级将领。

1871年,(日本明治四年),开始实施效忠天皇“亲兵制度”,组建中央统帅的直辖部队,从萨摩藩(鹿儿岛)、长州藩(山口县)、土佐藩(高知县)三处征集将兵,以藩兵身份遴选为天皇“亲兵”,始成天皇爱将。

1877年在镇压西乡隆盛反叛的西南战争中,身为第十四联队少佐联队长的乃木率军向熊本增援,在中途便被敌击溃,大部被歼,联队军旗都被叛军夺走,乃木作为联队长在战场上丢掉了联队旗,觉得无颜活着,便使起武士道的精神,扬言要自杀殉旗殉天皇,后被好友儿玉源太郎和山县有朋劝阻,后得到天皇赦免。每每想起此事,总是倍受煎熬。从那时起,他对天皇更忠心了,发誓为天皇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1886年赴欧洲留学,受到很大的震撼。回国以后,他马上给日本军部呈上了一个“肃军意见书”,强调一个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穿军装,要干干净净一丝不苟。两年后任近卫军步兵第二旅团长。二、日清战争

1894年日清战争爆发,乃木在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麾下担任第一旅团长,出征前他先挥笔写诗一首抒发情怀,诗曰:“肥马大刀无所酬,皇恩空浴几春秋。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而后他扔了笔,拿起刀,杀入辽东,参加了攻占金州和旅顺的战役,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旅顺城被日军屠成了人间地狱!

乃木希典率先头部队在辽东花园口登录,一路势如破竹,还制造日军近代在中国的第一次大屠杀——旅顺大屠杀,2万多居民被屠杀,只有负责收尸的36人幸免,2万尸体火化后的骨灰刚好装满两口棺材。可以看出,乃木希典在对待敌人无论军民、男女老幼,都是及其残暴的,而这在日本文化中,恰恰是一种军人美德。

1895年4月后,晋升为陆军中将,特封为男爵,历任第二师团长、金州守备司令官、第十一师团长、1896年10月,日军中将乃木希典成为第三任台湾总督。他上任后,为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台治台”策略,颁布了《台湾绅章规则》《土匪归顺政策》等法规,但由于台湾各界的抵制,乃木的阴谋未能得逞。三、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担任第三军司令官,又一次来到了他熟悉的辽东战场。乃木希典作为日军最高统帅就发明了“猪突战术”,也叫“肉弹战术”,正是迎合了日本武士道的勇猛。他的作战格言便是“如果一拳打不烂一面墙,那就一直去击打。当时乃木的俩儿子也都在军中,出征前乃木搞了三口棺材,准备爷仨一起为天皇捐躯!无比惨烈的旅顺攻坚战打响了。乃木率第三军对俄军203高地发动第一轮猛攻,但俄军火力太猛,日军举步维艰,进一步就死一堆!六天内死伤一万五千多人!乃木急了,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在血肉横飞中又葬送了数千日军,依然未能成功!

乃木郁闷得病倒了!不过明治天皇对这位爱将还是相当信任,天皇和参谋总长山县有、满洲军总司令官大山岩对乃木又激励又安慰,于是乃木又树立起了继续玩命的信心,发动了第三次强攻。乃木组成了一支敢死队,每个队员都斜挎两条白带子,乃木亲自为他们送行。日军杀得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又赔进去一万多人,整个战场尸臭熏天!日军终于攻克了203高地,乃木的俩儿子全部战死!乃木感慨万千,于是就挥毫写成开头的纪念诗:“尔灵山巅岂险攀,男儿功名期克艰。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同仰尔灵山”。(203高地被乃木改名为尔灵山,借此祭奠战死的亡魂)也正是因为这一仗,使得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西方人的世界,而日俄的旅顺之战,也奠定了日本下一步在亚洲侵略的基础。

1905年1月,旅顺要塞的俄军到底是撑不住了,打出了白旗,乃木终于以伤亡六万多的惨重代价攻克了旅顺!接着乃木又率军参加了奉天会战,他顺利迂回,再次击败了俄军。回国前乃木再次心潮澎湃,又来了一首诗:“皇师百万征骄虏,野战攻城尸成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乃木归国后受到了天皇最大的赞赏和信赖,并赐他功一级,从二位,晋伯爵,并补军事参议官,还当上了皇孙裕仁的老师。四、杀身成神

1912年,被日本人视为“神”的明治天皇真的见天照大神去了,身为天皇爱将和皇孙老师(“皇孙”即未来的昭和天皇裕仁)的乃木希典大将悲痛欲绝。天皇葬礼那天,乃木大将与夫人静子穿着白色和服,跪在天皇照片前,先后剖腹殉葬。乃木临死前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人生匆匆兮,主君仙游去不归,翘首空悲戚!

紧趋銮驾去未远,我愿跟来伴驾随。

有其夫必有其妻,乃木夫人静子在陪同剖腹前也写诗一首:

圣驾已去矣,闻听此去无归期,伤心泣不已!

惟愿今日得面君,报效皇恩了心意。

这对“精神无比高尚”的夫妻最后一次报答了皇恩……

从此,这位“超级忠君”、把武士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大将就被尊为日本陆军的“军神”,一代又一代的日本“皇军”都把他奉为精神偶像,其中就包括给亚太诸国带来腥风血雨的东条英机。

对中国人来说,乃木希典是血腥残酷的屠夫;对俄国人来说,乃木希典是凶猛可怖的敌人,对日本人来说,乃木是刚毅顽强的英雄。从纯军事角度来看,这位天皇的爱将是20世纪第一场大规模要塞攻坚战的指挥者,为后世类似的战役提供了不少经验。从对日本历史的影响来说,乃木的“精神感召力”实在是太大了,一批又一批的“皇军”官兵们都来学习这位“军神”,为天皇去葬送自己、去葬送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项羽为何杀不了刘邦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时,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项羽并不是杀不了刘邦,而是小看了刘邦,认为刘邦并没有太多的实力,再加上刘邦也会懂得示弱,所以也就是如此才错失了良机。

当时的刘邦虽然有实力,但是实力不足为惧,但是项羽根本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中,项羽本身就被称之为万人敌,所带领的士兵就如同是虎狼之士一般,很快就能够在诸侯中直接脱颖而出。项羽会拥有着比较出色的实力,而且也并不会在意如此小小的刘邦,在项羽的眼中也会认为,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将军,在将来也同样成不了气候。项羽也同样会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天下主人,刘邦简直就是可有可无。

刘邦在此时也同样会知道,这简直就是性命难保,所以刘邦一直以来都会非常的小心,非常的谨慎。在看到项羽之后,也同样说清楚原因,更是直接表明立场,而且一直来对项羽也会毕恭毕敬。结果在看到刘邦示弱之后,项羽也同样非常的轻视刘邦,本来就会有着较强的演技,在经过不断的示弱之后,也会让项羽慢慢的放松警惕。

刘邦马上就会通过示弱的一种方法躲避灾难,最终也变成了更强大,在他的指挥下直接就选择斩杀项羽,刘邦为了能够有效发现当年的仇恨,那么在此时也就一拥而上。这其实就是刘邦的复仇就是刘邦完全也没有表现出来,刘邦也希望能够铲除项羽。刘邦在此时也同样实现了人生的理想,总会觉得笑到最后,其实也就是赢家。

胜利者本身就不会受到谴责,这就是政治,这也是现实,政治一般就没有什么对错,只有成功以及失败,当刘邦成功的时候,也没有人可能会记得当年他的这些软弱之处。这个故事可能也会让大家知道这中间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项少龙真的是项羽父亲?历史上是怎么说的?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寻秦记的人都对里面的项少龙非常好奇,项少龙作为一个穿越回去的人物,却对当时的时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故事里面的项少龙就是项羽父亲。不过在真是的历史上自然不是这样的,那么项羽真正的父亲究竟是谁呢?历史上对于项羽父亲的记载是什么样的,项羽的父亲究竟是谁?在历史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项少龙简介

项少龙为黄易经典武侠玄幻小说《寻秦记》里面的主人公:二十一世纪中国特种部队G4(保护要人组)的成员兼队长。然而作为接受了二十一世纪各种军事知识及特种军人技能训练的他,在一次时光穿梭机器的实验中被传送回了春秋战国时代,其凭借在现代社会经历的智慧优势频频神奇的化险为夷;而且最后一步步地凭借一己之力帮助嬴政成为日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项少龙亦是香港无线电视台于2001年10月15日隆重播出的台庆剧《寻秦记》中的第一男主角以及中心灵魂人物,由香港著名实力派巨星古天乐先生饰演,同年年底凭借着对“项少龙”一角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精湛细腻演出,为古天乐先生带来了其个人的第二座香港视帝奖杯荣誉。至今“项少龙”(龙哥)这一角色仍被不少剧迷津津乐道并且认为是古天乐在其演艺生涯的电视剧领域塑造得最成功的经典艺术形象之一。2.项少龙是项羽父亲吗

电视剧中说项少龙是项羽的父亲只是电视剧编剧的虚构,并没有什么历史依据,而且影视作品多半为创作的,所以不能作为历史依据。那么真实的项羽的父亲是谁呢?我们来看看史料中的记载。

由于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家世描写得并不是很详细清楚,甚至连项羽的父亲都没有提及。后来班固的《汉书》等正史也没有记载,再加上楚国战败后,项羽随其叔父项梁长期流落在外,没有返回故乡。项氏家族在宿迁的繁衍,尤其是项羽的父亲是谁就成了千古之谜。

不过,《项氏宗谱》中记载,项氏第一代叔度为周武王的儿子伯禽之孙。叔度有三子,老大得常,老二橐,老三颜。得常和颜无后,项橐向后繁衍。项羽的祖父项燕为叔度的第八代孙。项燕生有三子,老大项超,老二项梁,老三项襄。超后籍,籍即项羽。梁后里,襄后刘猷。襄即《项羽本纪》中的项伯。

项羽的父亲是谁,在《项氏宗谱》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就是项超,项羽有如此成就是不是项超培养的好呢?项羽的父亲项超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的开头写道:“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在这句话中,司马迁对项羽的父亲有一些简短的描述:其季父项梁,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这就是说,项羽的叔叔叫项梁,祖父是项燕,但就是没有记载项羽的父亲,不过在先项氏宗谱中有提到,项羽之父为项超,是项燕的长子,早逝。其实项羽之父的名字存在至少6种说法,其中主要为项渠、项荣、项超3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项仲、项英、项婴之说。到底项羽之父到底是什么名字现在已无法考证。3.项羽有没有后代?

对于西楚霸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记载,虽然称霸一时,但是史料中关于项羽的父亲和妻子子女并没有太多记载。现如今已经无法考证项羽是否有后代子女。不过对于项羽的后代还有一些说法。

自古就有成王败寇的说法,楚霸王兵败乌江,自然为寇,所以一些史书上对他的记载自然不会过于详细,更多的是记载刘邦的事迹。因此,有人怀疑,其实楚霸王项羽其实有后代,但是因为败在刘邦手下,所以他的后代并没有被纳入史册,所以后人并不知道。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项羽的孩子生下来都是交给亲信偷偷抚养的,并没有带在身边。项羽将孩子教育亲信抚养第一是避免孩子遭遇不测,第二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自己还在四处正常的情况下怎么拖家带口?所以为了能全身心的投入战斗而不分心所以讲孩子教育亲信抚养是最明智的做法。

不过话是这么说,但是并没有任何一句,毕竟史书上对于项羽的后代并没有记载,从已经发觉的史料中我们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项羽后代的信息,所以专家也指出项羽可能是真的没有后代。

小编点评:现代人可能对成王败寇这个词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是在古代,这就是胜与败的差别,注定败者要被忽视甚至有可能名不见经传,而项羽虽明传千秋,但是关于他的身世和后代子孙却无丝毫线索。相对而言,作为胜者的刘邦则被记载的更多,内容也更加详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力拔山兮气盖世,西楚霸王项羽的传奇人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力拔山兮气盖世,西楚霸王项羽的名头相信大家肯定不会陌生,相对于对比汉高祖刘邦,相信大都数人更钟爱项羽的英雄气概,而英雄末路的悲情性质更是为项羽本就出色的人格魅力锦上添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道出了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西楚霸王项羽的传奇人生,快来一起看看吧。

项羽,本名项籍,字羽,人送外号“西楚霸王”。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其勇武不必多说,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难看出司马迁对其的赞赏。项羽不仅个人武艺极为出众,他的军事才华也不逞多让。再后来的楚汉战争中,面对刘邦的汉军,楚军总是胜多败少。

项羽在军事思想上颇有建树,作为“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最开始在起义时,以一敌百,独自斩杀了郡守士兵将近百人。在后来的雍丘之战中,项羽在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随后大败秦军。在彭城之战中,更是以弱胜强,仅仅以三万之众打的汉军五十多万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项羽的个人勇武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历史上“霸王”的名号,只有项羽一人。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当中,若论勇猛,无人能出项羽左右。

刘邦是项羽的一生之敌,双方楚汉战争一共打了四年,战争前期,项羽是屡战屡胜,但是却因为粮草不足的问题,不能扩大优势,后来更是被刘邦离间了他和范增之间的感情,导致项羽账下唯一的谋士离去,为项羽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反观刘邦这边虽然开始是屡战屡败,但是他的身边却有着一众优质的谋臣武将,韩信、萧何、张良个个都是不世之材。刘邦夺天下,只赢了最后一仗,而项羽失天下,却只输了最后一仗。

项羽输在骄傲,但他却依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刘邦赢在权谋,但是却有小人之嫌。当初约定以鸿沟为界,东边属楚,西边属汉。可是刘邦却单方面撕毁条约,鸿沟盟约墨迹未干,就率军攻伐项羽,项羽措手不及之下被围困垓下。在这四面楚歌的环境下,项羽却依旧能够突围,来到了乌江边上,可是他没有选择包羞忍耻逃回江东,没有了虞姬,没有了亚父,没有了他带来的江东子弟,骄傲的项羽选择了死亡。

项羽的结局是失败的,有很多人都说项羽不能忍辱负重,难成大事。可是在很多人心目中,项羽依旧是英雄,是那个威风凛凛的西楚霸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韩信、陈平如何评价项羽 他们眼中的项羽是怎样的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开局各方条件都要优于刘邦,不过到了后期,刘邦却完成了逆袭。其实在刘邦阵营中的核心人物,有几位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当时敢离开项羽选择投奔弱势的刘邦,可见是下了一番决心,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其中比较出名的人物有韩信陈平等,那在韩信和陈平眼里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想必大家都很好奇项羽的为人,他会输给刘邦肯定也是多方因素造成的。

1、项羽性格缺陷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名将,他在短暂人生中创造了许多战争史上奇迹!比如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数万人击败秦军主力四十余万;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仅用三万精兵,就打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依然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曾经多次与群臣们进行讨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项羽性格中的缺点。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才是导致他战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项羽这个人虽然很厉害,但他嫉贤妒能,性格狭隘,不够豁达,特别是对待有功之臣非常吝啬。

刘邦手下重臣王陵、高起就曾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项羽对待那些有功者、贤者非但不能任用,反而猜忌、怀疑,也不给予相应的赏赐。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游说齐王时也曾说到,“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在郦食其看来,项羽赏罚不公、任人唯亲。

2、陈平、韩信眼中的项羽

其实,最初的时候,许多贤才都在项羽麾下,比如说陈平、韩信这些人。他们之所以背弃项羽,投奔刘邦,也是因为项羽赏罚不公、任人唯亲。陈平认为,“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在陈平看来,项羽对人还是不错的,但是一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就开始非常吝啬了。

韩信说得更形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对待手下确实很好,手下有病时亲自去慰问;可是人们立功该封赏爵位时,项羽把大印握在手里,边角都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手下人。

正是由于项羽这样做,导致手下的贤才纷纷离去,韩信、陈平都投靠了刘邦,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此外,英布、彭越原来也是项羽的麾下,他们也受到刘邦的拉拢,从而背叛了项羽。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邦对待人才时,从来不吝啬钱财、土地。为了打败项羽,他封韩信、彭越等人为王,同时承诺给予大片领土。

刘邦很有自知之明,“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却能延揽各种人才,让这些人心甘情愿为他征战,这是项羽所不能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项氏后代都去了哪里?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兵败,在乌江自刎,刘邦选择谷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平阴西南地区作为项羽的墓地,按照鲁工(楚怀王曾册封项羽为鲁王)的规格进行安葬,并且亲自出席了项羽的葬礼,而且还哭泣哀悼。那么在项羽死后,项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他的后代都去了哪里呢?

汉高祖刘邦并没有对项家人赶尽杀绝,而是全部赦免,宽容相待:一,射阳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是楚军中的二号人物,曾多次相助刘邦:

1,在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准备第二天“击破沛公军”之前给张良报信,并劝阻项羽出兵攻打刘邦;

2,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救了刘邦一命;

3,项羽分封19路诸侯,刘邦只得到巴、蜀二郡,是项伯劝项羽把汉中郡也封给刘邦,后来韩信正是以汉中郡为跳板,上演了精彩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阻止项羽烹杀刘太公。

刘邦没有忘记项伯的恩德,称帝后,赐其姓刘,并封为射阳侯,封地位于今天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项伯从此变成刘伯。

刘伯在射阳侯国,修水利,发展农业,造福一方。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刘伯去世,其子刘睢犯罪,失去继承爵位的资格,于是射阳侯国的封地成为朝廷直辖土地。(项睢有罪,不得袭爵,国除,地入于汉)二,桃侯项襄

项襄是项燕之子,项伯的兄弟,也是项羽的叔叔。

项襄是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被汉将灌婴击败后,就归顺了刘邦,是项氏家族中,降汉最早的人。

刘邦称帝后,赐其姓刘,项襄从此变成刘襄(与齐王刘肥长子同名),刘襄一直也没有立功,直到高帝十一年跟随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才被任命为淮南太守。

第二年被封为桃侯,封地位于今河北深州,食邑一千户。

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刘襄去世,其子刘舍袭爵。

刘舍官运亨通,在汉景帝时期,出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亚夫罢相后,刘舍接替。

刘舍没有治国之才,只好咬文嚼字,玩起文字游戏——给官职改名,景帝同意后,被更改的官名如下:

丞相改为相;

郡守改为太守;

郡尉改为都尉;

廷尉改为大理;

奉常改为太常;

典客改为大行;

治粟内史改为大农;

……

四年后,刘舍罢相,后元三年,去世,其子刘由袭爵。三,平皋侯项它

项它,也写作项他、项佗,是项羽的侄子,曾率楚军救援被秦军包围的魏国首都临济,被秦将章邯击败,楚汉战争期间,率军进入西魏国,协助魏王豹抵御汉军,又被韩信击败,于彭城之战被俘后降汉。

汉朝建立后,被赐姓刘,封为平皋侯,爵位传四世,于汉武帝时期因酎金而被废除封国。

项家人除了以上被封侯的三位,还有项羽的堂弟项庄,因为在鸿门宴上被范增找来舞剑,为后世留下了一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其后来的经历不详。

而项悍、项声、项冠等人,则史书失载,可能死于战争中,可能逃匿隐居、也可能降汉后,无功没封侯,只被赐姓,然后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有多厉害?项羽战力最强为什么还输给刘邦?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输给刘邦,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项羽更配得上“英雄”二字。因为项羽被后人神话了很多,基本上当时就是战神一般的存在,不过历史真实的项羽也的确非常厉害。但是光一人厉害没用,刘邦身边的能人更多,所以项羽最后也只能吞下败果。单看项羽的个人能力绝对没话说,而且也创造了很多记录,可惜两国相争不能单挑啊。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同时项羽也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项羽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数十次,除了最后的亥下之战外,无一败绩。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评价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足以说明项羽的英勇,那项羽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当得起这么高的评价呢?“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创下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超越。

项羽一战封神,是在巨鹿,巨鹿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面对王离所带领的秦国精英军团“长城军”,项羽的两万战士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胜了敌方的40万人。随着项羽破釜沉舟,他军队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士气高涨,以一敌十,巨鹿之战一共经历了九战九捷。而这一场战役,不仅让项羽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扬名天下,还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从巨鹿一战之后,暴秦的军队再也无法阻挡各地兴起的反秦运动。

他的第一个记录是举鼎。项羽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自从在项梁之下学的兵法之后,开始显现聪明的学习能力。在历史上看,秦武王和李元霸都能举鼎,只是秦武王举鼎后被鼎生生砸死了,而李元霸则是一个虚构人物,不足以拿来和项羽对比。排除这两人后,我们可见,项羽创造了举鼎的世界纪录,无人能超越。第三个记录发生在彭城之战中。在那次战争上,刘邦与项羽打得酣畅淋漓,战场上尸鸿遍野,血流成河。

项羽虽然武力非凡、熟读兵书、爱军如子,仍然输给了刘邦,这可能就是他的宿命,他可以当一个好将军但他做不了一个好君王。据说在战胜之后的论功行赏中,他不肯把封地分给有功之人,于是越来越多的良将贤臣跑去为刘邦效力。毕竟人无完人,项羽在军事上天赋很高,但是在治理国家和拉拢人心上比不过刘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项羽打散了人心,自然会被历史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项羽在鸿门宴上可以杀掉刘邦 为什么没有动手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杀掉刘邦,一旦在杀掉刘邦之后,或许人心不服,还有个原因是项羽性格上的缺陷。这些理由必然就会导致项羽没有选择下手,自然也会给自己留下隐患,结果就非常的清晰。

项羽没有理由杀刘邦

根据之前的约定,谁能够占领关中,自然就会被马首是瞻。刘邦当时虽然早就已经占领函谷关,可是根据历史的记载。在进入到函谷关之后什么都没有做,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保存好,等到项羽把这些东西都拿走,自己一点点都没有要。古代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一直都需要讲究名正言顺,那个时候的刘邦做事如此的有情有义,项羽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杀掉对方。

杀了刘邦人心不服

如果项羽真的选择杀掉刘邦,当时项羽刚刚打败,秦军各路的诸侯自然就会听从项羽的派遣,可当时选择杀掉刘邦,必然会让人不服。刘邦本身就没有任何的过错,为什么非要选择杀他呢?仅仅只是凭借着一时的猜疑,就马上选择痛下杀手,这必然就会让人心寒。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项羽可以天下无敌,照样双拳难敌四手,肯定会精疲力尽。当时虽然会有40万大军,可是却仅仅只有10万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一旦在选择作战时,可能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项羽性格的缺陷

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如果论单挑项羽,或许可以天下无敌。项羽是一个生性比较孤独之人,在鸿门宴,刘邦一直都在示弱,因此他就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地痞流氓,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威胁。鸿门宴上其实有很多的机会都可以直接杀掉刘邦,只是很可惜项羽是一个目光短浅、性格优柔寡断之人,这才导致放过刘邦,给自己留下了隐患,最终结果是乌江自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垓下之围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垓下之围项羽的性格形象分析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垓下之围》描绘的三个场面分别是:1、四面楚歌,霸王别姬;2、东城快战;3、乌江自刎。其中,项羽面对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困境时,项羽表现出其英雄多情、铁骨柔情的性格;在东城加战中,项羽表现出英勇神武且自负的性格。在乌江自刎时,项羽表现出知耻重义和视死如归的性格。

垓下之围的背景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垓下之围的介绍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为什么刘邦可以先入咸阳?项羽比刘邦差在哪里?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秦末之际,原本被攻灭的六国势力复又崛起,虽然说是六国复辟,但是总体看上去好像还是只有刘邦项羽两方势力在争斗。楚怀王曾经向他们两人约定,谁能够先进入攻入咸阳,谁就是王,原本势力强劲的是项羽,他的希望看上去也很大,但是最终首先进入咸阳的却是刘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刘邦可以首先进入咸阳?

秦末天下大乱,六国势力拔地而起,为什么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原因很简单,如果说项羽是灭秦第一人,那么刘邦肯定排第二,因为他第一个进入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相比实力强大的项羽,力量弱小的刘邦凭什么能先到咸阳?品读《史记》,有三点原因。

1.宽大长者

当项梁兵败被杀、赵王偈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消息传来,楚怀王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向西进军,直攻关中。会上还决定:两路大军先入关中者,可封为关中王。

在会议上,项羽曾表示“愿与沛公西入关”,却被楚怀王拒绝,原因在于项羽曾经攻下城池后,有屠城之举。众人认为进入咸阳的人必须“宽大长者”,而刘邦恰好符合。《史记》记载: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2.封官西进

虽然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但是刘邦一路西进,面对的秦军也不少。刘邦只有数千人马,如果一路攻城拔寨,到不了关中军队就损失殆尽,更关键的是,浪费了时间。于是门客陈恢劝谏:没有必要攻城,只要封敌将官职,必能畅通无阻。果不其然,刘邦不停地封官,军队不仅畅通无阻,人数还增长到两万。

3.诱战结合

项羽赢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刘邦,使得关中秦军动摇了信心。此时赵高已经杀了胡亥,主动派人联系刘邦,希望合作一起瓜分关中。刘邦认为其中有诈,就派郦食其、陆贾说服秦将,毕竟当时秦兵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刘邦表面上答应他们投降,却趁机夺取了武关。

这三个原因让刘邦抢先进入咸阳,如若没有“宽大长者”,刘邦连西进的资格都没有;如若没有“封官西进”,刘邦可能止步于西进路上;如若没有“诱战结合”,刘邦就不会顺利进入咸阳,可能被项羽抢先。如此,刘邦携有灭秦之功,成为“关中王”,有资格同项羽争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