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项羽读什么(汇总20篇)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项羽乌江自刎

浏览

1107

文章

223

篇1: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项氏后代都去了哪里?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兵败,在乌江自刎,刘邦选择谷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平阴西南地区作为项羽的墓地,按照鲁工(楚怀王曾册封项羽为鲁王)的规格进行安葬,并且亲自出席了项羽的葬礼,而且还哭泣哀悼。那么在项羽死后,项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他的后代都去了哪里呢?

汉高祖刘邦并没有对项家人赶尽杀绝,而是全部赦免,宽容相待:一,射阳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是楚军中的二号人物,曾多次相助刘邦:

1,在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准备第二天“击破沛公军”之前给张良报信,并劝阻项羽出兵攻打刘邦;

2,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救了刘邦一命;

3,项羽分封19路诸侯,刘邦只得到巴、蜀二郡,是项伯劝项羽把汉中郡也封给刘邦,后来韩信正是以汉中郡为跳板,上演了精彩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阻止项羽烹杀刘太公。

刘邦没有忘记项伯的恩德,称帝后,赐其姓刘,并封为射阳侯,封地位于今天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项伯从此变成刘伯。

刘伯在射阳侯国,修水利,发展农业,造福一方。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刘伯去世,其子刘睢犯罪,失去继承爵位的资格,于是射阳侯国的封地成为朝廷直辖土地。(项睢有罪,不得袭爵,国除,地入于汉)二,桃侯项襄

项襄是项燕之子,项伯的兄弟,也是项羽的叔叔。

项襄是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被汉将灌婴击败后,就归顺了刘邦,是项氏家族中,降汉最早的人。

刘邦称帝后,赐其姓刘,项襄从此变成刘襄(与齐王刘肥长子同名),刘襄一直也没有立功,直到高帝十一年跟随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才被任命为淮南太守。

第二年被封为桃侯,封地位于今河北深州,食邑一千户。

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刘襄去世,其子刘舍袭爵。

刘舍官运亨通,在汉景帝时期,出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亚夫罢相后,刘舍接替。

刘舍没有治国之才,只好咬文嚼字,玩起文字游戏——给官职改名,景帝同意后,被更改的官名如下:

丞相改为相;

郡守改为太守;

郡尉改为都尉;

廷尉改为大理;

奉常改为太常;

典客改为大行;

治粟内史改为大农;

……

四年后,刘舍罢相,后元三年,去世,其子刘由袭爵。三,平皋侯项它

项它,也写作项他、项佗,是项羽的侄子,曾率楚军救援被秦军包围的魏国首都临济,被秦将章邯击败,楚汉战争期间,率军进入西魏国,协助魏王豹抵御汉军,又被韩信击败,于彭城之战被俘后降汉。

汉朝建立后,被赐姓刘,封为平皋侯,爵位传四世,于汉武帝时期因酎金而被废除封国。

项家人除了以上被封侯的三位,还有项羽的堂弟项庄,因为在鸿门宴上被范增找来舞剑,为后世留下了一句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其后来的经历不详。

而项悍、项声、项冠等人,则史书失载,可能死于战争中,可能逃匿隐居、也可能降汉后,无功没封侯,只被赐姓,然后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后世为什么对刘邦评价低项羽评价高 项羽有哪些品质值得肯定

全文共 1643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流传千年,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最后刘邦胜出,项羽不甘自刎于乌江。不过刘邦虽然是胜者,但人们在评价这两人时,似乎更愿意给项羽更高的评价,而刘邦则是一些负面词语具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跟古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有很大关系,讨论一个人的道德高低,这和他事业上的成功失败并无直接关系。那古人有哪些评判标准呢?一起来了解看看吧。1、古代道德评价

刘邦从一穷二白毫无背景,到最后获得了天下,建立大汉江山。可以说,他人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后世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对他持否定性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元代戏曲家睢景臣,他曾经写过一篇《高祖还乡》的套曲。在这个作品里面,睢景臣对刘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把刘邦那种小人得志的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对项羽肯定的地方则比较多。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是白脸奸臣。但是后世却有很多人为曹操翻案。比如郭沫若、易中天就曾多次为曹操翻案,包括毛主席也曾为曹操翻过案。现在拍摄关于三国的各种影视剧,大都把曹操当成一个能力卓著的人物来写,而不会把他写成白脸奸臣。

对刘备的评价刚好相反。对这几个人最集中的评价,莫过于李宗吾的《厚黑学》,他对项羽、曹操评价较高,对刘邦、刘备评价较低。说他们能够成功,都是脸厚心黑的原因。

之所以后世会对这些历史人物作出这样的评价,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中,关于君子与小人这两方面的评判标准分不开。在古代道德标准上,君子和小人是两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尤其是对士人知识分子的道德评判标准。

加上古代的官员们,都是从士人中走出来的,“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要你掌握了知识文化,有了一定的知识,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当官。因此,无论是对官员,还是对士人,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那么,在古代的道德标准中,什么样的人叫做“君子”,什么样的人叫做“小人”呢?2、真实是君子,虚伪是小人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纵横家等一些学说出现以后,阴谋论就开始大行其道。阴谋论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常常隐藏他们自己的内心。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并不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而这些虚假,也使得他们的部下深受其害。

比如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把土地大量分封给那些功臣们,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这样一种做法,使得韩信等人觉得刘邦是一个大度的人,所以归附他。韩信在归附刘邦的时候,甚至说过一句话。他说项王这个很小气,不愿意把土地分封出去,而汉王你却愿意进行分封,所以我们大家归附你。

从这里可以看出,显然韩信是根本就没有看清楚刘邦的实质,由此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物。

同样虚伪的还有刘备,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刘备的眼泪”这个话。很多时候,刘备的眼泪是假的,是用来笼络人心的。《三国演义》肯定了刘备,但是对刘备假的描述,也是写得淋漓尽致,比如他为了笼络赵云,把自己的亲儿子阿斗给摔了。这显然违背人性,是极为虚假的行为。3、仁义是君子,自私是小人

这一点,在刘邦和项羽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刘邦夺了天下以后,就开始屠杀那些帮助他打江山的功臣人。他把他们的土地和爵位都收归自己所有。

虽然说,刘邦这样做,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稳定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君子与小人”的道德评价体系中,不会这样认为,只会觉得刘邦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水浒传》是把“义”这个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描写的,也就是打下江山以后,大家应该共同的来享受这个江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可见在古代,“义”是被肯定和值得宣扬的,而刘邦削夺功臣权利的行为,显然与“义”背道而驰。

项羽不太一样,项羽取得成功以后,他把天下的土地都分封了。虽然事实上,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当时他并没有把这十八路诸侯全部给平定,但不管怎么样?他没有再向这些人动手。所以从“君子与小人”的道德评价体系来说,项羽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道德评价体系一直贯穿到现在,所以后世才会评定刘邦不义,刘备虚假,给项羽和曹操翻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项羽为什么一听到楚歌就知道自己败了?项羽这么没有信心吗?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曾经惋惜,楚汉相争的项羽,为什么没有渡过乌江,说不定还可以东山再起,毕竟只要他活着,对于刘邦来说就是一个绝对强大的对手。其实,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为什么项羽在一听到四面响起楚地歌声的时候就判定自己失败了,是差不多的问题。那么,今天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项羽会断定自己败了。

项羽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就算他再不爱学习,但仅仅是“不爱”,而不是“没有”,就好像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是整个环境又让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是一样的,项羽不喜欢学那些在他看来没什么用处的“一人敌”,但是却不能否认,他能够在被完全包围的情况下杀掉汉军百余人,武功其实是不弱,甚至可以说是很强的。而在对敌、排兵布阵方面,他也是非常厉害,否则也不会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次著名战役中以绝对的弱势取得胜利,这样的军事才能,想来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将领都是比不过的。

这样一个人,要说他是一个大老粗,不懂得审时度势,那是绝对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他一听到四面楚歌,就判定自己失败了呢?这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即便在这个时候,他依然想要突围,所以,他绝不是会轻易认输的人。

之所以这样想,那是因为,军队里面不只有他一个人。他即便能够保证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内心依然坚定,但是他没有办法保证其他人的想法,那就是他手下的士兵。这些士兵跟随项羽浴血奋战,而且跟到了最后一步,总会有人担惊受怕,思念家中的亲人朋友,而楚歌就是一个闸,汉军唱起楚歌,就把楚军心中那些其他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军心不稳,又怎么可能还能胜利。

杀到乌江畔,身边的人一个都没活着,项羽虽然可能从没感到恐惧,但是也知道没有希望了,就算自己回到江东,又怎么跟江东父老交代?自己如何还又颜面去见他们?即便自己厚着脸皮回去了,难道他们真的会原谅自己吗?而且刘邦还在,只要他想,难保不会继续发兵,到时候,自己的家乡恐怕也难以幸免。

项羽重情义,这些可能让他感到极度痛苦,再加上天地之间好像只剩下了自己,索性自刎,也免得死在刘邦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如果扶苏继承皇位,刘邦项羽还有机会吗?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理应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秦始皇也的确这样选择了,但是奈何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让胡亥成了秦朝第二位皇帝,整个秦国的命运就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路上,这才有了刘邦项羽的反抗,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汉朝建立。但是,如果当初扶苏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后来的事情还会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吗?

在我看来,如果是扶苏继承了大秦的帝位,那么刘邦与项羽成功的机会就大大的降低了。

首先,扶苏与秦始皇截然不同的性格。

秦始皇是一个刚愎自用,极度自信的人,他会为了达成自己的想法不择手段。同时,他又是法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主张用严苛的法律制度来管辖黎民百姓。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那些统一六国,叱咤风云的秦之锐士,是他推行政策的坚实后盾。但是人总会老去,在没有强悍的军事力量支撑之后,面对暴政,黎民百姓肯定会奋起反击。而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所爆发的时间,正是在秦始皇过世前后,这恰恰说明秦始皇严苛的法家思想与当时社会发展的格格不入。

扶苏呢,在后世的记载当中,是个宽厚仁慈但有些优柔寡断,敢于直言进谏,很有自己的思想,非常亲民的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就当庭提出反对意见,也正是因为这次进谏,使得扶苏被外派到北方驻守,失去了先机。最终由于他的优柔寡断,断送了自己性命与秦始皇的梦想。但是如果扶苏没有那么软弱,成功的从北方回到首都咸阳继位,那么,从我的想法来说,他肯定会更多的听取基层的意见,在其父秦始皇的政策上进行修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平息民众的怒火,减轻民众的负担,这样一来,虽然在他继位的时候,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发生,但是他肯定有足够的方法和军队支持,来平定起义军,并吸收教训,给国家平稳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如果扶苏成功上位,那么他所倚重的自然是蒙恬而不会是赵高。

在历史上,秦始皇死后,是李斯与赵高勾结,拥立的二世胡亥,并矫诏让扶苏自杀。随后赵高处理掉李斯,独揽大权。面对国内纷乱的局势,赵高只顾着捞权捞钱,并没有什么措施去缓解局面,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假设扶苏继位之后,肯定不会重用赵高等奸诈之人,他最倚重的自然是与他一同在北方抵御匈奴的蒙恬等人,而李斯也会因为自己的才干被选用。在蒙恬的军事支持与李斯的治国才能辅佐下,扶苏能够很快的处理掉当时已经爆发的小规模起义,然后根据战报以及民众的呼声,做出适当的政策改变。

最后,在扶苏温和的思想政策下,刘邦与项羽或许不会起兵,反倒是会加入秦朝官场,成为重要的成员。

在扶苏相对温和宽厚的政策下,秦末的群雄或许就不会纷纷起兵。面对扶苏的善意,原六国贵族与秦朝政府合作的机会自然也会大大增加,作为楚国名将之后,项羽在稳定的局势当中,应该会去到北方边疆征讨匈奴,而刘邦应该会从亭长一职开始,逐渐提升,成为地方要员。而不会发生现实中由于秦二世及赵高的暴政,所激发的大规模起义。

总结:在我看来,如果扶苏成功继位,在扶苏温和宽厚的政策引导下,秦朝会稳定很长一段时间,而刘邦项羽等人,则会逐步成为秦朝官场的重要成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或者是地方要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项羽选择渡江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项羽就算选择渡江,没有选择自刎,其实也并不可能会东山再起,因为项羽在选择自刎时,核心力量早就已经被消耗光。

项羽的失败并非是一瞬间的,而是长时间的累积。在经过长达三年的楚汉对峙之后,就形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天下共主已经沦落到一个背叛的境地。刘邦还有诸侯在三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实现对西楚的全面包围,项羽从头至尾也没有把武装力量全部都放入到刘邦的根据地。项羽在三年的时间内用尽浑身解数,但是并没有办法伤到刘邦的一分一毫,反倒是自己早就已经进入到弹尽粮绝的阶段。

长达三年的时间,项羽早就已经没有任何的优势,如果不是项羽一直有刘邦的家人作为人质,再加上项羽主动求和,相信刘邦也不可能会选择和项羽议和。刘邦兵多两广早晚都会把项羽给耗死,更何况刘邦早就已经对项羽包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顾头不顾尾,如果西面和刘邦硬对硬,东面很有可能就会被韩信蚕食。如果选择东面抵抗韩信,那么西面必然就会被刘邦推进。

项羽选择议和,这其实就是因为知道在楚汉战争过程中,西楚早就已经进入到一个劣势的状态,项羽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是因为项羽明白,如今早就已经进入到山穷水尽的阶段。就算自己选择回到江东江东的老百姓会觉得可怜,他依然还是把他称之为大王。但是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根本就没有办法拉起更多的人马,所以早就已经失去核心力量之后就算回到江东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只能够苟延残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项燕与项羽是什么关系 项燕与项羽的关系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项燕项羽的祖父。项燕生有三子:长子项超、次子项梁、三子项伯。项羽是项超的儿子,所以项羽是项燕的孙子。

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楚国以项燕为主将,准备决一死战。王翦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在楚军撤退东归时,王翦伺机发起攻击,楚军猝不及防,被打败,项燕在兵败之后自杀身亡。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项羽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自刎而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此人砍掉项羽腿被封俣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此人砍掉项羽腿被封俣

大家都清楚,隋朝是杨坚建立的,而杨家的来源就是杨喜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才让杨家如此显赫。大刘邦,项羽灭掉秦国之后,都想自己称王,之后就有了楚汉之争。刘邦是比较聪明的,擅长谋略,并且思维比较灵活,项羽。他就依靠蛮力,不会使用头脑。韩信就曾经说他是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大事残忍粗暴。

传说项羽每打下一个地方,就要把城里的人都杀光,还曾经拿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要刘邦投降,以至于在后来刘邦说,谁要能拿到项羽的头,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得到很大的赏赐,所以项羽在乌江自杀之后,汉军就开始为了赏赐疯狂抢夺项羽的尸体。有一个小兵杨喜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拿着这条腿换了一个赤泉侯。但是他和其他封侯的人做法不一样,他开始非常注重自己孩子的文化教育,还注意自己做事很小心谨慎。这种做法就为以后杨氏隋朝埋下了铺垫。

当时很多的诸侯发达以后开始胡作非为,导致灭门。杨氏因为行事低调,认真学习,一直都保持有现在的地位。杨家后人更加聪明,出了好多的将相王侯,四世三公的人就是杨家人所担任的。就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关西孔子杨正,他就担任过三公。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名的谋士,比如杨修,更是有一位杨氏后人杨敞的博学多才被汉昭帝得到重用,成为宰相,从此杨家就更加辉煌了,可见杨家有多少的人才。

不止如此,杨家还出过一位皇帝,那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不仅把汉人的土地抢夺回来,还把分裂好久的中国统一到一起,建立了和平美好的天下,就是隋朝。抗战期间做出了好多正确的决策,坚持朴素的原则,百姓也都生活安稳,国家也是和平安定,开创了美好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范增为什么劝项梁拥立义帝?此举或为项羽失败埋下伏笔

全文共 2298 字

+ 加入清单

范增项羽身边很重要的谋士,项羽能够顺利建立西楚政权,范增功不可没。不过关于范增建议项梁拥立义帝这件事,似乎存在不少争议,有人分析范增此举无形间为项羽发展事业埋下隐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义帝熊心在楚国灭亡后,过上了放牛牧羊的生活,但此后项梁起事,为了得民意便决定立熊心为王。但项羽和熊心不和,他弑杀义帝的举动反倒成了他的罪状之一。

中国历史,乱世与治世交替,治世有泽被百姓的国士,乱世也有安定天下的谋臣。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安定天下呢,他们也许各有千秋,但是却都具备一个共同点——明于大势,顺势而为。借助天下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逆势而为往往会一败涂地,为他人做嫁衣裳。

楚霸王项羽,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却终于败给了泗水亭长刘邦,自刎乌江。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优柔寡断,好勇无谋,残暴嗜杀等等,但是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项羽之败其实早有预兆,早在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义帝的时候,项羽就已注定败亡了。这实在是范增的败笔。(一)天下形势已不在楚

秦朝末年,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周天子的威望和实力日渐衰弱,诸侯并起,然而由于秦国变法之后国力日强,举兵东进,将六国蚕食殆尽,六国无罪却终究被灭国,当然这也包括楚国。天下对于秦国的暴政敢怒不敢言。陈胜吴广率先起义于大泽乡,于是群雄并起,并力反抗强秦的暴政,但是散兵游勇怎么是朝廷虎狼之师的对手,各个起义都被消灭。

但是,陈胜吴广的星星之火还是燃起了天下反秦之志,会稽太守殷通秘密召集项梁叔侄,想要起兵,没想到项梁命令项羽杀死殷通,自己做了郡守,从此,项羽开始了自己带兵之路。

发兵伊始很顺利,项梁的军队连战连捷,他自己也很骄傲,但是不曾想秦将章邯得了很多的援军,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没有防备,兵败身亡。

此时义军的形势真是差到了极点,章邯携得胜之师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军大败,退守巨鹿,章邯带四十万大军围攻巨鹿,巨鹿危在旦夕。

楚王召见宋义,很赏识他,任命他为上将军,率军救援巨鹿,但是大军走到安阳,宋义就不走了,虽然巨鹿的兵情十万火急,宋义却在中军大帐吃喝玩乐,项羽建议宋义说:咱们应该速速发兵救援赵国,内外夹击,一定能大败章邯。宋义不以为然,他轻蔑地看着项羽:你说的不对,现在就让秦军和赵军不断消耗,秦军要是败了,一定很疲惫,到时候咱们去捡个便宜,秦军要是胜了,咱们就直接往西打,推翻朝廷,所以咱们现在就是坐山观虎斗好了。要是上阵杀敌我不如你,兵法谋略你就不如我了。

宋义严令士卒,不许出战。项羽说:今年收成不好,军中都没有存粮,士兵都是吃豆子度日,国君把军队都交给你,危亡在此一举,你不体恤士兵,就想着自己的私情,配不上当国家的大臣。手起刀落,将宋义斩杀,拿着宋义的印鉴在军中发号施令,没有人敢违抗他。

项羽派两万士卒渡过黄河,截击章邯的粮道,但是也没有收到大的效果。于是项羽命令大军全部渡河,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的口粮,以示不战胜不生还的决心,士气大振,楚军将士在项羽的带领下各个以一当十,与秦军进行了九次决战,皆大破秦军。而那些跟从项羽的诸侯在看到项羽的神勇之后都吓破了胆,被项羽召见的时候跪着向前走,连抬头看一眼项羽的勇气都没有。

自此,项羽称霸诸侯,号令天下,可见项羽的成功完全在于个人的神勇,诸侯也是因为惧怕项羽而俯首称臣,并不是因为臣服楚王。

况且,范增以为立义帝可以名正言顺,殊不知其他的诸侯国和楚国同为诸侯,大家凭什么要臣服于其他国家的国君,如果是这样,与其尊奉楚王的旨意还不如寻找周天子的后人,尊奉这个天下共主的旨意呢。(二)拥戴义帝对项氏不利

那么亚父这个拥戴义帝的主意是不是对项氏无功无过呢,当然不是,拥戴义帝为项羽埋下了大大的隐患。

义帝其人,对破秦没有尺寸之功,对项梁之死也没稍微的救援,秦国的灭亡,完全依赖于项羽和诸侯的力量。不仅仅项羽不肯听命于义帝,就是天下诸侯也没人把他当回事。义帝没有办法统帅诸侯,但是他又是名义上的君王;项羽有号令诸侯的能力却有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有义帝的存在他本身也只能做一个诸侯,所以项羽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人弑杀义帝,而这也给别人讨伐他留下了口实,后来刘邦讨伐项羽的时候,弑杀义帝就是项羽的罪状之一。

项羽既然尊奉义帝,那么他就只能做义帝的臣子,他不尊奉义帝的号令就是以下犯上,同时他也给其他诸侯带了一个坏头,大家也可以背叛项羽。有义帝的存在,他自己只能做西楚霸王,而不是君王,号令天下始终无法名正言顺,所以纷争并起,人心尽失。

所以说,义帝对于项氏和诸侯们灭秦大业有丝毫帮助吗,没有。反倒成了项羽逐鹿天下的一个重要阻碍,对他后期兵败自杀有着直接的影响。(三)亚父“奇谋”愧对项王

史书上记载范增“素居家,好奇计”,但是反观亚父为项氏出的计策,真的是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范增当时建议项梁立义帝的理由是陈胜吴广出身不好,所以注定失败,要想聚拢天下人心必须寻一个血统高贵的人,于是正在安安静静牧羊的熊心被找来做了这个傀儡君王,于国家无益,反倒伤了他一条性命。而事情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出身泗水亭长的江湖无赖刘邦最终平定天下,建立起令后世子孙骄傲的大汉王朝,出身真的重要吗?

与亚父范增截然相反的是张良,当时刘邦对于郦食其言听计从,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人的时候,张良坚决反对,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势力分封出去,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人,以后再受制于人,这样的计策真是谬之大矣,所以,刘邦经张良的点拨之后急的嘴里的饭都吐出来,赶紧收回成命。

范增作为项氏的骨鲠之臣,鸿门宴上劝项羽杀死刘邦不被采纳,说出愤恨的话,给了刘邦挑拨君臣的机会,负气而走,在某种意义上,范增是愧对项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果秦始皇没死,刘邦项羽是他的对手吗肯定不是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嬴政若不死,项羽刘邦还是秦军的对手

刘邦项羽发动起义反抗秦朝暴政,是在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么,如果当时的秦始皇没有死,刘邦项羽还能够起义成功吗,会是秦始皇的对手吗。

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是,之所以这么说,来看看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的,在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中,多是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军事谋略可以说是那时候的第一人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有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刘邦项羽跟秦始皇比起来,自然是相差甚远。

其次呢,那时候刘邦项羽起来反抗的背景,是因为民间在秦二世胡亥的摧残下,民不聊生,但是这样的局面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是没有达到的,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没有死,很大的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刘邦项羽起义的事情,也就自然没有了跟秦始皇相比谁更厉害的说法,况且,那时候的秦始皇的秦军也不是吃素的,在秦始皇的带领下,战斗力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失败的项羽为什么还能得到后世的青睐?

全文共 212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时候,成王败寇,人们会记得成功的人,第一名,却连第二名都很难记住,更不要提失败者了。但是,项羽却是一个例外,就连司马迁都把他当做一个帝王来记叙,更不用提无数的后世人。那么,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到底有着什么样吸引人的地方,能让后世如此青睐?

两千多年前,在一个叫“垓下”的地方:在战场上征战多年,身经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的项羽遭遇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的爱妾虞姬横剑一刎;乌江边,项羽挥剑一刎,殉情美人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末路英雄,终于给中国军事历史上划上了一个句号。而这两幕挥剑自刎的画面极尽了艳丽和悲壮,真真地令后人扼腕叹息.

关于的项羽故事,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戏剧和散文中己演绎了二千多年,老百姓也口耳相传了二千多年。这一支悲壮的恋曲,曾被后人京剧大师梅兰芳唱出了国门,被演员张国荣拍成了电影,被歌手屠洪刚唱成了名曲。

失败的英雄成了一个成王败寇的唯一例外,成为一个永远不朽的艺术典型,失败的战神成为令后人怀念的爱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项羽既叱咤风云又柔情百转,既神勇无比又重情重义。

项羽是女人心中的“爱神”,一个非常有女人缘的男人。生前不仅有一个叫虞姬的女子和项羽生死相随,死后一千多年还有个叫李易安的才女,为项羽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二千多年后,在十七岁的大才女张爱玲笔下,项羽亦是个相貌英武的伟丈夫。项羽凛然风骨,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慷慨赴死以报江东父兄的气节和人格的魅力,流传千年,摧人流泪至今。

《史记》中说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张爱玲书中的项羽“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无论在历史或小说,还是在戏剧或电影里,项羽都是一个具有美感的男人味十足的男人。

少年时代的项羽曾见过秦始皇的阵仗,豪气冲天地说:“彼可取而代之”!英雄的锋芒在年少时便初见端倪。项羽从来就是直截了当,绝不故作姿态。

鸿门宴上虽然项羽为此丧失除去劲敌的最好机会,令谋士范增拂袖而去:竖子不足与谋!但,我们由此可见项羽的本性是多么的纯良.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威名赫赫的项羽每次征战,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英勇异常,“瞋目叱之”,敌将“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而平时却“见人恭敬慈爱”,“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饮”。项羽部下的士兵受伤或者生病,项羽会流泪,会亲自送去汤药。临到项羽最后一刻,项羽的身边仅剩二十六骑,这些和项羽同生共死的战士们犹奋起杀敌,没有一个人弃项羽而去。

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时,项羽唱起《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书记载,“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么一个硬汉子在告别虞姬的时候哭了,而且哭得很悲痛,感染得周围的人全都哭了。

英雄已经走到末路,而项羽心里惦记的不是成败兴亡,而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和乌骓马和“不能过江,再过江亦不知天下还会有多少生灵涂炭。”。刚烈和柔情,在项羽这个男人身上矛盾地统一着。都知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但项羽独钟爱的却是她那一种。征战数年,项羽与心爱的美人和乌骓马。悲欢共,生死同。和虞姬心心相印,没有人会怀疑项羽的深情,也不是每一个男人,都能在最后一刻想的是“放弃战争”和安排好自己的女人和爱骑,希望他们能活着出去。

对女人来说,这是项羽最致命优点:项羽是温柔深情的,是个重情的好男人。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美女对项羽始终不渝的痴情和以死相殉的忠贞的确让后人叹服。这位血性女子对项羽的挚爱没有因为项羽的惨败而改变,她至死都认为项羽是一位值得挚爱的英雄,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心甘情愿的用自己仅有的鲜血和唯一的生命为项羽的悲剧人生平添了绚丽夺目的一笔。

项羽的大仁大爱、重情重义也是最具个人魅力的,也最为重情重义的人所欣赏的品质,一直以来,虞姬以项羽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项羽的胜利为她的胜利,项羽的痛苦为她的痛苦,她不是项羽的正妻,却伴随项羽一直走到了她生命的最后(当代亦有一位奇女子叫赵一荻;即陪伴民族英雄张学良终生的赵四小姐,不知是不是她的转世之身。)。面对生离死别之际,她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只在自己脖子上轻轻地一抹,成全了项羽的了无牵挂,也成就了自己的贞烈大义。

对于太过于重情重义的项羽来说,纵使得到天下又如何?乌江边挥剑自刎追芳魂,以谢江东父老才是项羽的本意!

尽管项羽的缺点十分鲜明,但是项羽的优点却十分突出。

项羽实在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正的男人,叱咤风云、爱憎分明,这般一个血性男儿,纵有万般缺点,也是女人心目中最值得倾心相许的英雄。

与刘邦相比,项羽是贵族,是英雄。刘邦是无赖,是流氓。英雄敌不过流氓,项羽最终败在刘邦手里,这个结局令人有些不能接受。的确,项羽是贵族后裔,刘邦出生市井;项羽力大无比,英勇盖世;刘邦武不能武,文不能文。项羽一生只痴情于虞姬;刘邦贪婪、好色。项羽讲义气,重感情;刘邦反复无常,狡黠多疑。项羽是个英雄、是个君子,刘邦却是个小人、是流氓地痞。小人战胜了英雄,流氓战胜了君子。

所以有人说:女人们如果嫁人通常会选择刘邦,但心里爱的却是项羽。项羽才是女人心中真正的爱神。

这就是项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简介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大汉朝几大历史事件,这个刘邦项羽天下的故事我们是一定要说说的,小编其实也只是听说过了,并不知道这其中的详细情况,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这个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的简单版本了,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吧,一起学下知识了!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霸王举鼎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

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

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

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

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

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

"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

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

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项羽乌江自刎,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仅如此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乌江自刎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无颜面江东父老

项羽兵败刘邦,被赶至乌江,那时候项羽说一句如今这个样子,还有什么脸面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所以就在乌江自刎了,要知道,过了乌江那就是项羽的江东地盘了,但是项羽并没有回去,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吗。

首先,这确实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并不是全部,因为项羽最初就是率领着江东八千的子弟兵起家的,并且说过一定会带领江东父老拿下这座江山,但是如今只有他一人归还,自然是心里觉得愧对的。

其次,项羽也是感觉到很气愤和羞愧,因为那时候的项羽可以说是战力天花板,单挑无敌的存在,斩杀过多少的有名的将领,但是却败给了一个他认为很草帽的刘邦,所以是很羞愧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因为那时候的刘邦对于项羽那是不死不休,这一点项羽也深知,一旦项羽逃回了江东,那么不久刘邦就会发兵江东,这样的话,会连累无辜的江东父老乡亲,所以项羽就没有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项羽杀人无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尊敬他?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一般都很不喜欢那种不把其他人的生命放在心上的人,在古代,这种杀人无数的人一般都会让人觉得厌恶,可凡事也总有例外,就比如项羽。史书中的他曾经屠城杀降,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戾气会很重,也很难招人喜欢,可偏偏有非常多的人崇拜项羽,这又是为什么呢?

谈起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有不少人会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大风起兮风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刘邦。项羽的凶横跋扈和英勇盖世,刘邦的贪婪好色和忍辱负重,都令世人回味和叹息

有不少历史典籍记载项羽嗜杀成性,动辄屠城。仅新安城外就坑杀秦兵降卒二十万,二十万条活生生的人被活埋,留下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者痛失丈夫儿子的亲人断肠,更甚者一把火把积累着天下无数珍奇与千万能工巧匠的心血之作——阿房宫付之一炬。时间的力量也不能掩盖项羽的凶横跋扈的事实,尽管在不少世俗的眼里项羽是个英雄、是个君子、是个好男人。

为何不少人的眼中项羽会是另一番形象,高大威猛,君子般深入人心,那就不得不提项羽人性的另一面:英雄盖世。项羽生就高大威猛,有破釜沉舟之气概,非一般所不能比也。项羽一生只痴情与一个女子——虞姬;项羽讲义气,重感情,秦兵在战争中伤害了他心爱的将军和手下,项羽一怒之下活埋了20万秦降兵;项羽实在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正的男人,叱咤风云、爱憎分明,“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万楚兵终灭秦”说的就是项羽。

而在争夺帝王的战场上,在乌江畔,项羽失败了,但不少人将其视为孤独悲壮英雄的展现。我曾看到有人这样的讲诉他心中的英雄:乌江畔,项羽拼尽最后一兵一卒,面对敌人的千军万马,他自刎而死!他高贵的身躯挺拔地前倾着,那是挥不屈的悲壮啊!地上躺着他的女人,西楚霸王失败了,不过他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沙场上他勇猛无敌;对于心爱的女人,他多情无双;可谓侠骨柔肠!这样的男人最终肯定不会胜利,是因为他没有刘邦的狡诈卑下厚颜薄情。刘邦是站立着,胜者为王,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脚下,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人。

再来谈谈刘邦的人性的双重面。刘邦,沛郡丰邑人,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也就是刘三,平头百姓一个,武不能武,文不能文。但历史就是那样地嘲弄人,一个英勇的贵族就这样败给所谓的小人般平民。

话说刘邦,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以随意的变化自己的面目,——而把自己的真实心意深深的隐藏在心中!无疑,在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方面,刘邦已经深得要领。脸皮要厚、心地要黑、手段要狠、嘴巴要甜、要会演戏和表演,刘邦都做到了。刘邦做亭长的时候赖账、欠钱,戏弄民女,在他进入关中的时候就全变了。他约法三章,对阿房宫里的财务和美女秋毫无犯,老百姓和秦国的旧臣一片欢呼。

可怜的项羽尚且以为是刘邦对他的忠诚,范增却越发的看出了刘邦的不简单,可惜项羽不听范增的。刘邦手下智囊三千,张良、萧何、韩信个个都是才能出众之辈。刘邦从赖账、欠钱、戏弄民女到约法三章,不难看出刘邦人性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有些人推崇项羽,因项羽感到自己领军的失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是一种大英雄的气概,其实不然,此举正是其过于自大的表现,打个败仗有怎么了,你项羽又不是没有败过,如果他坚强一些,聪明一些,带好心爱自己的女人,渡过乌江,甚至卷土重来,那又有何不可?

古诗云乌龙骓都不不好意思过河,我还有什么颜面渡江,真是笑话,一个盖世的英雄竟然为一匹马所困扰,竟然为颜面所困扰,他还算完美吗?如果说是完美,只能说他死了有利于刘邦统一国家,减少了百姓连年惫站的痛苦。

正所谓:兵家胜败事不欺,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我眼中的刘邦,历史上成功的皇帝不是刘邦一个,政治本来就是阴险的,“无毒不丈夫”也多指善用诡计之人,能够忍辱负重之人,必有野心!其人格常为世人所不耻,无情无义,无父无妻,所谓生死与共,也是一种利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邦虽将心机之术玩弄得出神入化,但也不可不说,是时代环境的一种生存之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项羽为什么要杀了宋义?是因为宋义怕事吗?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宋义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之时,投入项梁帐下的,但是最终却死在项羽手下。其实,这个宋义并不是无能之人,从他被任命为上将军,就连项羽都要听他指挥就能看得出来。但是项羽为什么要杀死他,真的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出兵,显得胆小怕事吗?

项梁起兵之后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王,号令各路起义军。当时项梁救援东阿,打败了秦国的军队,然后向西进发,攻打定陶,又一次打败了秦军。

就在项梁屡败秦军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在雍丘打败了秦国李由的军地,并且斩杀了李由。看着楚国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项梁心生骄傲,觉得秦国军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此时的宋义看到项梁的状态,很是担心,就劝项梁不要懈怠,而且警告项梁秦国的援军逐渐到达,千万不能轻敌啊!但是项梁哪里听得进去宋义的警告。

宋义看到项梁如此骄傲,断定会吃大亏,当时他在出使齐国的路上,遇到齐国的使者去拜见武信君项梁,就劝说齐国使者不要去了,不然连命都保不住了。后来的结果正如宋义所言,项梁被章邯所统领的秦军打败,自己也战死了。

其实宋义是很有先见之名的,而且对于军事指挥并不是平庸之辈,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楚怀王听齐国的使者谈及这件事后,觉得宋义能够看到失败的征兆,定不是凡夫俗子。于是召见宋义,和他商量大事,结果很是高兴,当即任命他为上将军,就连项羽也要听他节制。

由此看来宋义并不是无能之辈,至于说救援赵国的战争,也不能因为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大破秦军而将宋义说的一无是处。

当时项羽想着尽快和秦军交战,救出赵国,他自信能够击败秦军。项羽的勇猛是真的天下不及,这点自然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宋义当时的计划也不是没有道理。宋义打算暂不发兵,坐山观虎斗,等着赵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打得筋疲力竭之时再出战,则可以取得一击必胜的效果,这样楚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这种想法其实从楚国的国家利益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宋义这种做法并不是贪生怕死,胆小懦弱,只能算是一种老谋深算。然而在血气方刚的项羽看来,这种打仗真不痛快,这也是项羽日后输给刘邦的原因。于是项羽在早晨乘着参见宋义的时候,将宋义的脑袋割了下来。就这样宋义在历史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此时的项羽杀了楚怀王亲封的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声远播诸侯,对于这样一个人楚怀王也是没有办法,只能承认项羽的做法,并将项羽封为上将军。项羽这种唯我独尊的个性,到最后连楚怀王都杀了。

项羽一族世代在楚国为将,对于楚国的皇室忠心耿耿,试想项梁活着会让项羽这样做吗?我想定然不会吧,兴许会重用宋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鸿门宴吃什么?项羽请刘邦吃了什么菜?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鸿门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宴会,范增想要杀了刘邦,刘邦却找机会溜走了,事后范增还责怪项羽太过妇人之仁。不过,可能很多人更关注的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了,但是,这毕竟是一场宴会,究竟在这场宴会上,项羽准备了哪些食物请刘邦吃呢?鸿门宴上大家吃的都是什么?

鸿门宴,即然是宴,肯定有吃有喝。虽然项羽不怀好意,但要让刘邦上路之前,吃顿饱饭,然后再推出辕门,还是有这个能力的。所以,项羽肯定是管饭的,不可能让刘邦当个饿死鬼。

那时候是秦朝末年,那就得按秦朝的吃食来分析。那时候的吃喝缺不了这几类:饭、膳、食、酒。

这是有区别的,咱们慢慢说。

一、饭

主食。主要有:稻、黍、稷、粱、糈、谷等。就类似于大米、小米、糜子,高粱等,没有玉米。不是不流行吃窝头,而是那时候咱们这儿还没有玉米。

项羽率兵攻入秦地,前面曾经有“破釜沉舟”的壮举,把锅都砸了,再蒸大米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只好就地取粮,而这片土地,比较盛产黑黍,就是黑糜子。用这个来做干饭是可能性最大的。

鸿门宴主食:黑糜子干饭

二、膳

肉食。包括:膷、臐、膮、醢、炙等。类似于现在的腌肉、薰肉、肉酱、烤肉等。

我们现在与朋友相遇,通常互相打招呼,“吃过饭了吗?”,那就是上文中的“饭”,意思是你吃了主食了吗?把主食“饭”做为吃的标准。而古代人应该是说“用过膳了吗?”,意思是你今儿吃肉了吗?

这是客气话,抬高对方。那时候可不是谁家都天天吃肉的。当然,如果你吃的是烤蚂蚱,也算你用过“膳”了。

鸿门宴上也肯定有肉菜。大家记得,樊哙闯帐而入,项羽见他威武,赐予他一只“生彘肩”,就是生猪前腿。

这说明,鸿门宴上大家是吃猪肉的。即然樊哙吃的是生猪腿,证明其他人吃的肯定不是腌薰肉,而是烤肉或者煮肉。

即然项羽破釜沉舟,砸破了锅,现在吃煮肉就有难度,应该是架火烤熟。

鸿门宴主菜:烤猪

三、食

蘸酱和汤。包括:雉羹、脯羹,脯羹,鱼醢、兔醢等等。

这是酱类,调味的。吃干饭可以浇在饭上面,吃烤肉也可以蘸着吃。

以前项羽在南方,应该吃鱼醢比较多。征战在外,也可能用兔醢。秦地多野鸡,打只山鸡来做个鸡汤也有可能。

但我们考虑,在鸿门宴一文中,张良曾经说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很可能是由感而发,那么,鸿门宴上,张良应该是看到了鱼。

鸿门宴汤类:鱼汤。

四、酒

鸿门宴上当然缺不了酒。那个时代的酒都是纯粮酿造,不勾兑。也没有发明蒸馏技术,酒精浓度都是比较低的。

项羽率兵远征,军情紧急,如果即时酿造,肯定来不及。要么从当地取用,要么从楚地带来。当地取用,怕喝不惯。所以,从南方带来的可能性更大。而南方制的应该是米酒。张良曾对项羽说刘邦“不胜柸桮”。说明这个酒度数比较高,可见是经过储藏的,符合米酒的特征。

鸿门宴酒饮:黄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项羽的“项”字到底读“hàng”还是读“xiàng”呢?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项羽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话说这个人是真的超级厉害的,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中国的字很多,博大精深的,所以很多字是有多个读音的,这个“项羽”也是如此的,话说项羽的“项”字本身应该是读“hàng”的,但是久而久之的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读的“xiàng”,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好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看吧!

在写回答前,和大家讲一个关于“项”字读音不同而引发的误会。八十年代,我一位“向姓”同学大专毕业后分到山东胜利油田工作,他就在山东找了一位女朋友,这个女孩就姓“项”。这个项字在我们云南话中读“hang4”。向姓同学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在把女朋友带回老家之前并未事先向父母回报,而是在过年期间直接带着女朋友回老家了。女朋友带回家后,长相上父母十分满意,可是当父母问女孩姓啥时,女孩回答说姓“xiang”.同学父母一听,惊愕地半天说不出话来,马上质问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说,这没什么啊!你们的儿媳妇就是姓xiang啊!父母这一下被彻底气坏了,说你怎么找个同姓的姑娘做老婆呢?我们向家家谱可是不允许同姓结婚的啊!村子里的族长听了,也跑过来责备我同学。我同学因为在外地生活几年,口音也变了不少,好一阵解释才解释清楚。而且父母告诉儿子,要是亲戚朋友问你媳妇儿姓啥,千万不能说姓xiang,一定要说姓hang,要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家的。

为什么“项”字在南方大部分地区都读“hang”?这就如“鞋”在南方都读“hai”一样,是因为“集韵”和“广韵”中“项”和“鞋”的声母都是“胡”或“户”,而今天的普通话则把中古音的声母“户”改读“西”了。小巷的巷字本来属于多音字,读xiang时就是小巷,读hang时,则是“巷hang道”(矿井下的巷道),但东北地区几乎都读成了xiang道,其实这是错误读音。很多南方朋友所说,普通话是“胡音”,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它确实与满清入主中原满人学习汉语有关,但国家确立普通话的标准是通过研究论证后才确立的。

虽然有些汉字的古代读音与今天的普通话相去甚远,但不能因为古音是这样,就认为普通话读音是错误的,因为普通话是为了让汉语有个统一的标准读音,便将过去韵书中的读音改为今天的读音。假如我们都认为普通话已经被“胡化”了,那我们岂不是要恢复中古语音?当然是不行的,即使是恢复明朝官话都很难,因为汉语是发展变化的,其中就融入汉族以外的民族语音,有些词汇还来自外语。因此,我们不但需要认可今天的普通话,而且要觉得普通话是最简单,最易学,最好懂的当代汉语。只有这样,你就不会抱着自己方言大谈“正宗汉语”了。

众所周知,南方很多方言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古汉语读音,但却不是统一的语言。吴语区的听不懂粤语,粤语区听不懂闽南语,闽南语区听不懂客家话。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古汉语,要是恢复古汉语,哪个方言更正宗呢?肯定没有正宗古汉语方言。因为这些各不相同的方言都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有了交际,以便成了互不相通的语言。因此,说“项”应该读“hang”,那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今天读“xiang”才是标准普通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项羽的霸王戟重300斤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霸王戟重达300斤

一说到项羽这个名字,想必大家第一反应都会想到他跟刘邦夺取天下。项羽被称为西楚国的一位霸王,因为他不像刘备那样攻于心计,所以最后在战争中他以失败告终,而他自己也没有脸面再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在乌江自刎。尽管最后他没有得到天下,但是对他的评价很高,

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人去参加项王的故里。他的故居放置有很多的武器,这也是因为他是个武将,自然武器必不可少,参观的游客们都无一不被武器所吸引。项羽有三件武器是最常用的,而且都是以他的名号命名,分别叫霸王剑、霸王弓和霸王戟。要说这武器里面最出名的,肯定就要数霸王戟了,因为这戟非常的重,光重量就有300斤,相当于是两个人的重量,要换做现代人,连举都举不起来。

那么像霸王又是怎么把它作为自己的兵器?这把戟长两米多,重300斤,两头分别是枪尖和刀刃,既可以刺杀敌人,也可以砍其他东西,光它的外在就十分霸气,更别说它的锻造工艺了。也许有人怀疑,这把戟真的有这么重吗?300斤又怎么可能随意就拿起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发展进化,我们不能用现有的思维去看待古人。从现代生活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上一辈人的力气要要比下一辈人的力气大很多。有相关记载,说项羽身高两米,并且一人就能够举起一个千斤鼎。

项王的故里有一个鼎重达八吨,当然这个鼎是由现代人铸就。当年的鼎肯定没有这个重,但是能够举鼎的人,他的力气一定非常大,肯定是天生神力。现在人体力变小也是有原因的,跟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现在科技比较发达,人类的双手得到解放,很多都是机器代替人力的,所以体力就慢慢退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项羽为什么要叫做西楚霸王?项羽的地盘不是在东边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西楚霸王”的名号我们叫了两千多年了,早已成为习惯,但是却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称号。展开地图来看,项羽当时作为诸侯的地盘在整个地图上分明处于东方,那又为什么不叫“东楚霸王”,偏要叫西楚呢?虽然两个词读一读,感觉“西楚”更好听一些,但是项羽难道就因为好听而换了称号吗?

众所周知,项羽的称号是“西楚霸王”。可是仔细看看楚汉战争时候的诸侯割据图,问题来了:项羽的地盘,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河南东部、安徽北部。这明明是在比较靠东边的地方啊!而且,项羽的起家不是在最东边的江东(浙江)么?为啥他要叫“西楚霸王”呢?那东楚又在哪里呢?

关于这事儿,就要谈谈中国古代所谓“三楚”的地理概念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面积非常庞大。其巅峰时期是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楚威王时代。当时楚国领土包括今天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山东西南、两广北部、贵州东部、重庆东部、河南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福建北部等。这么庞大的一片领土,习惯上被分为三块:东楚、西楚和南楚。

这三块楚地分别包含的地区,各史料略有出入。

大致来说,所谓南楚,指长江以南、鄱阳湖以西的楚地,包括湖北南部、安徽西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两广北部等地。

所谓西楚,指淮河以北,泗水、沂水以西的楚地,包括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西南、江苏西部、安徽北部等地。

所谓东楚,指泗水、沂水、鄱阳湖以东的楚地,包括浙江大部、江苏东部、安徽东部、福建北部等地。

说得更粗略一点,“南楚”是楚国的西南部和南部;“东楚”是楚国的东部;“西楚”则是楚国的西北部和北部。

从发达程度而言,西楚包含了楚国先前几百年的核心地带——江汉平原,又包含了楚国在遭到秦国攻占江汉平原后的新首都——陈地(河南淮阳),同时占有很大一部分中原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相对南楚和东楚,是更核心、更重要的区域。

再说回到项羽给自己封的地盘,实际上,项羽在宰割天下的时候,非常贪心。天下一共19路诸侯,他分封给自己的领土有整整九郡,差不多是天下的五分之一。战国七雄都被他分割成小块,比如燕分为二,齐分为三,三晋分为六,秦本土分为三,南楚地区分为二……可是项羽自己,占有的这一大块,却包括了东楚的大部分地盘,西楚的东部地盘,还有战国末年魏国的领土。算起面积来,只比楚国的极盛时期要少些。

由于项羽同时占有了东楚和西楚,所以叫“东楚霸王”其实也可以,而且实际上还更加贴切。只不过,同时他还有西楚大片土地。而如前所述,西楚本身重要性超过东楚,所以项羽就自号为“西楚霸王”了。这样听起来更威风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刘邦手下有多少人原本是项羽阵营的?项羽损失了多少人才?

全文共 1554 字

+ 加入清单

楚汉之争,一直以来也都是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时期,刘邦项羽之间的争斗,整体说来也是十分精彩的,而主君争斗就一定会需要人才的协助,盘点两方的人才,我们发现,刘邦帐下的很多人,原本都是项羽一方,这些人后期在刘邦手下作用非常。那么,项羽到底损失了多少人才,为什么项羽会损失掉这么多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徒叹一曲,自刎乌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得了天下,荣归故里,也带着一股悲凉掩盖的豪气即兴唱出大风歌。

刘邦在短短五年时间,打败当项羽,赢得楚汉战争,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可以说是一个必然。刘邦虽然是大流氓出身,但也有其个人独特魅力和手段,招揽很多功臣骁将归附,终于成就大业。细细品味一下,发现其中有一些功勋卓著的人才,竟然都来自死对头项羽帐下,等于项羽白白给了刘邦无数个神助攻。

一、国士无双的韩信。韩信开始投奔的是项梁。项梁死后,韩信归属项羽。不过项羽却未发现身边其实藏龙卧虎,韩信多次引荐自己,又多次献计献策,就是得不到重用,只做了个警卫班的执戟郎。不过韩信到刘邦阵营之后,被萧何这个伯乐所常识。刘邦随即刘邦筑起点将台,声势浩大的把韩信拜为上将军。

事实证明,在之后的征战中,韩信的确是一个天生的将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以一人之力擒魏王、破代国、灭赵国、降燕国、平定河北。南下伐齐国,打败龙且。历史上第一个一人在极短时期内攻破整个北方数个国家,继而三分天下的将帅。最后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时选择刘邦,在垓下围困项羽,项羽终至四面楚歌,军队被全歼,逃至乌江自刎而死。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可惜项羽不给他一兵一卒。

二、第一纵横家兼美男子陈平,集英俊与才华于一身。高高大大的陈平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而且才智不输张良,军事不输韩信,为政不输萧何。陈平开始也是项羽帐下一员谋士,因殷王司马卯叛乱,项羽要杀陈平,又自己得力助手逼到了刘邦阵营。走的时候,陈平把官印和项羽赏给他的黄金统统都还给项羽,分文不取。陈平到了刘邦这里,善出奇谋,多次在关键时刻救了刘邦的命。

1,陈平使用挑拨离间之计,使项羽怀疑钟离昧,让项羽和范增反目,项羽从此成了孤家寡人。

2,刘邦被困荥阳时,陈平用女子诱敌,掩护刘邦金蝉脱壳,逃过一次本来必死的劫难。

3,楚汉对峙时,让刘邦封王韩信,使韩信忠心效命刘邦。之后又提醒刘邦联齐灭楚,刘邦因而得以战胜项羽。

4,陈平献计引蛇出洞,让韩信做了刘邦的阶下囚,可以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有陈平。

5,陈平向匈奴单于皇后献美女图,解了白登之围,又一次救了当时已是皇帝的刘邦。

6,陈平在吕后专政时,卧薪尝胆,待机诛灭吕氏,稳定刘氏天下,同时迎汉文帝入朝,开启文景之治。

作为谋略家兼纵横家,身份决定了工作方法,陈平的很多计策都是使用一些阴谋,行贿、刺杀、挑拨离间等,不符世俗道德伦理观念,所以,功劳没有被后世大肆宣扬。

三、西汉初年大臣,开国元勋王陵。王陵是是个孝子,当时他母亲在项羽那里。项羽竟然把他母亲煮了吃,从此逼得王陵铁心跟着刘邦,而一心跟自己对着干。史书没有祥细记载王陵的功绩,但是从刘邦驾崩前留给吕后的遗言可知王陵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吕后问刘邦谁可为相,刘邦说王陵可以接曹参之后担任相国。于是曹参之后,王陵担任右丞相,陈平担任左丞相。

除此之外,还有英布,汉初三大名将之一。英布本是项羽手下第一大将,在随何游说下,英布起兵反楚,项羽才后院起火。

有人说,这些人才追随刘邦就像华生追随福尔摩斯一样。而对比刘邦跟项羽,刘邦这个人一身流氓习气,不择手段,但是知人善任,洒脱质朴;项羽豪气冲天,战神无双,但是刚愎自用,杀戮太多。楚汉相争,倘若不论结果,试问项羽和刘邦谁才是英雄,谁说得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项羽举鼎真的靠谱吗?历史上项羽真能举起大鼎吗?

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说到项羽的时候,总是会用“力能扛鼎”这个词来形容,说明项羽的力气非常大,能够举起一口很重的大鼎。但是要说到大鼎的重量的时候又各有各的说法,不尽相同了,甚至说有一千斤的。虽然当时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同,但这个重量也不容小觑,项羽当真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够举起那么重的大鼎吗?历史上项羽组恨得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项羽举鼎的故事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称项羽“力能扛鼎”,宿迁民间也流传着“霸王举鼎”的传说:项羽为了联络桓楚抗秦,举起了四位壮汉合力都不能举起的千斤之鼎。

但是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在105公斤以上级举重比赛中,伊朗大力士侯赛因·拉扎扎德获得了263.5公斤的成绩。项羽身高八尺多,拉扎扎德身高183厘米,他们两人的体重不会相差太远,应该是同一重量级“选手”。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00公斤,三个拉扎扎德一起都不一定举起来,换作项羽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有人分析,项羽天生神力,而且武艺高强,所以力气超出常人,但是他和经过十余年专业训练的拉扎扎德相比呢?项羽的训练会更专业吗?摄取的营养会更合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况且古人习武不是为了锻炼力气,而是为了学习战斗技巧。举鼎是为了什么呢?炫耀自己的力气大?这不过是华而不实的表演,几乎不可能派上什么用场,根本没有剑术、枪法那么实用。

如果项羽真的想要举鼎,他也只能尝试一个“小”鼎。秦始皇陵出土过一个只有212千克重青铜鼎,秦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克,所以可以将这个青铜鼎称为千斤之鼎。项羽想要将它举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另一个问题来了:他要到哪里去找这样的青铜鼎?2、哪里有那么重的青铜鼎

千斤之鼎乃是国家重器,是能那么容易见到的吗?或者说项羽举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鼎?那还值得大家夸赞他这么久吗?而且四位壮士都举不起来的鼎,一看就是非凡之物,桓楚不是皇亲国戚,家里要是有这种东西,就不怕被杀头?

刚才提到的那个青铜鼎可是秦始皇陵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项羽就是想找到相同规格的,恐怕非得去趟咸阳不可。但是很显然,项羽在起义前是不可能去过咸阳的。

要说历史上算是勉强举起过千斤之鼎的大人物,恐怕只有秦武王嬴荡一人。3、秦武王举鼎的结果

嬴荡生活的年代比项羽要早约一百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天生有神力。身高体壮的嬴荡,从小就喜欢和别人比力气,在他当上秦王后,更是有不少的大力士凭借神力备受他的宠爱,史上有载的便有乌获、任鄙、孟贲。

秦武王四年时,秦军攻占韩国重镇宜阳,嬴荡兴奋不已,便和任鄙、孟贲等人一起到宜阳巡视。看完宜阳,嬴荡又跑去了洛阳,那是周赧王的地盘。周赧王派使者向嬴荡传达自己的问候,并说要备盛礼迎接,但嬴荡没这兴致,他只想去太庙看看。

相传太庙中有夏禹请人铸成的九鼎,是历代的传国之宝,嬴荡的目的就是想去看看九鼎。守鼎的人告诉嬴荡,九鼎个个都有千钧之重,这顿时引起了嬴荡的兴趣,他对任鄙、孟贲说:“你们谁能将此鼎举起来?”

任鄙连忙推辞,说他只有百钧之力。孟贲没有推辞,表示愿意试试,他曾将两头相斗的公牛分开,一牛伏地不起,一牛的角被他拔了出来,但是孟贲使出浑身解数才将此鼎抬起半尺之高,顷刻之间便又松手,还因用力过猛导致眼眶开裂。

看到孟贲能将鼎举起来,嬴荡自己也想要试试,虽然任鄙百般劝阻,但他还是想试试自己的神力。嬴荡耗尽平生之力,终于将此鼎举起半尺高,但是不知为何,也许是他想比孟贲更进一步,试着再往前走个几步。结果力气不足,鼎砸在了他的腿上,嬴荡右腿血流不止,当晚便去世了。

这便是真正的千斤之鼎的威力,要说项羽能将它举过头顶,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秦在灭周之后,九鼎被移到了咸阳,但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就不知下落,项羽要是能找到失踪的九鼎,秦始皇肯定会感谢他的。

既然举鼎之事不实,那为什么《史记》上还要说项羽“力能扛鼎”呢?这很简单,司马迁只是想说项羽力气很大,好比你看某人长得牛高马大,说他在工地扛水泥肯定是把好手,但他真的扛过水泥吗?那就不一定了,这只是个比喻。

同时司马迁也是在暗示项羽的雄心壮志。九鼎乃是国家政权象征,过去便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除了举鼎,还有什么配得上项羽的雄心壮志呢?不可能说“力能扛石”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