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风形成的地貌【汇总20篇】

相信很多青春期开始就满脸痘痘、痘印痘坑,直至三十多岁都未能解决的姑娘,痘印痘坑简直是美貌路上的巨大障碍,那么你对痘印痘坑有多少了解?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痘印痘坑的相关知识。

浏览

1714

文章

38

篇1:泥石流形成区的地貌特点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泥石流的出现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就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还可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可直接致使交通中断,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候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为什么会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形成区的地貌特点有哪些呢?想了解的朋友们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一般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今天小编对泥石流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泥石流爆发前有哪些征兆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说出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全文共 2198 字

+ 加入清单

丹霞地貌被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很多人都觉得丹霞地貌很漂亮,不过对于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都不太了解。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吧。

丹霞地貌的形成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 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的分布区域

世界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中国分布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

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江苏新沂马陵山;

湖南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

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

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

云南丽江老君山;

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

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

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

山东临沭岌山;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

丹霞地貌的特点

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地貌的申遗概述

中国丹霞申遗工作启动于2006年,该项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议,湖南省建设厅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学俞锦标教授在湖南新宁县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专题讲座中提出“申遗要与其他丹霞地貌景区捆绑起来”的建议,得到新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崀山风景名胜区就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向与会专家和全国丹霞风景区发出倡议,敢为人先的捆绑倡议得到各丹霞景区的积极响应,并引起国家建设部的高度重视。

为征求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见,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设厅委托,新宁县委、县政府组成征求意见组,分别对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学术研究会、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地进行走访考察,为“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的召开进行动员。2006年12月,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会上,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等景区共同签订捆绑申报合作协议。

2007年1月26日,国家建设部于印发《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会议纪要》,明确湖南省建设厅为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牵头单位,正式拉开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

2009年3月,“中国丹霞”申遗材料通过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申遗”提名项目,2010年7月提交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海岸侵蚀会形成哪些地貌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海岸侵蚀形成地貌也是有很多种,在一些沿海地带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地貌的海岸侵蚀,那么海岸侵蚀会形成哪些地貌?小编来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海蚀地貌是基岩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海蚀崖

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海蚀柱

海蚀柱有的是由于海蚀洞上部被侵蚀坍落逐渐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岛被侵蚀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后侧被侵蚀掉则成孤岛,最后继续遭侵蚀而形成海蚀柱。如山东青岛海滨的石老人、烟台芝罘岛的石公公、龙口屺姆岛的将军石、河北山海关的姜女坟和海南岛三亚附近的“南天一柱”等。

海蚀洞穴

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裂隙中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出露于高潮位以上。其中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

海蚀台地

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随着海岸地壳的变化,海蚀台地可以分为多级,一级海蚀台地多为平顶礁,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二级以上海蚀台地则高出潮位。

海岸侵蚀形成的地貌上面都有介绍,所以说要多关注,还需要对其海岸侵蚀对地貌有什么影响等知识进行了解,这些都属于海洋灾害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风力堆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正是由于风的湍流特征,才塑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风沙地貌。小编在此整理了风力堆积地貌形成主要动力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力堆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知识拓展: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青海高寒干旱,位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盛行高空西风,风力强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多西风和西北风,风速〉5米/秒(起风沙)的天数一般在50天以上;加上这些区域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泛堆积,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植被遭到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发育成各种风沙地貌。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形式广泛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以冷湖一带最为典型。垄岗之间为风蚀洼地,还有风蚀谷、雅丹、风城、风蚀蘑菇等地貌分布。风积地貌是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各种沙丘和沙堆的总称,广泛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和东部、青海湖东岸、共和盆地、哈拉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主要有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沙垄、沙堆等。共和盆地沙丘面积达860平方千米,青海湖东岸湖滨平原上沙丘面积达320平房千米。

风力堆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介绍

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流动沙丘的表面无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粘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

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

风力

起沙风的情况决定着沙丘的总特征,如单向风地区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为主,两组相反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横向沙垅。沙丘的排列方向(以沙丘迎风坡方位角表示)和起沙风合成风向大体相一致,但是不可能完全符合,而是有一夹角存在。风力还决定着沙丘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沙丘移动的总方向也遵循起沙风的合成方向。

地面起伏

它使近地面风沙流运行发生改变,造成沙丘形态的差异,特别是山岭的起伏往往成为风沙流运行的障碍,在其迎风侧沙子大量堆积,形成巨大的沙丘。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叶尔羌河南岸高大沙丘的形成与蚀余残山有关。

地面物质组成

其实质在于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洪积扇上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沙漠内部冲积平原上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有关。

水分和植被

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策勒地区在西北风作用下,南部为水分条件很差、无植被覆盖的洪积沙砾平原,沙源供应较少,形成低矮稀疏的裸露新月形沙丘;中部为洪积- 冲积扇前缘的潜水位较高、有间歇性流水补给的沙质平原,植物生长较好,仅发育灌丛沙堆;北部是现代流水不能到达的古河流冲积沙质平原,由于有丰富的沙源,水分条件差,植被稀疏,因此形成了高大的沙丘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火山地貌形成原因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看到的图像就是火山地貌。

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

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①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②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③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④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火山地貌形成原因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2199 字

+ 加入清单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古巴、牙买加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等。

地形的形成相关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及四川青海的东部地区分布广泛。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因此,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我国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2400多年前,300多年前徐霞客就已经对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溶洞专门记述并研究。在今天看来,研究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必要。首先,喀斯特地区有很多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因素,譬如地表干旱,容易形成断层等,在建立水库、堤坝等设施时要注意避开;其次,喀斯特地区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有益气体,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同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容易储存天然气与堆积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除了云贵高原上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石林风光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喀斯特景观,比如浙江天目山,四川九寨沟,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并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鬼斧神工般的美丽画卷。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明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址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崩塌形成区的地貌特点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地形地貌: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这就是崩塌形成区的地貌特点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崩塌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崩塌地质灾害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地貌介绍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火山爆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爆发后会形成一种火山地貌,关于这种地貌,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地貌,仅供大家参考!

火山爆发的宏观前兆

宏观前兆异常,是指以肉眼和感官容易察觉的火山骚动反应及表现。主要包括:

1.地下发出噪声,有感地震和其他由地震而引起的震动。

2.可见的地表变形标志。

3.从蒸气喷孔、喷气孔、泉眼等发出气体气味、颜色、噪声及其喷发物体积和速率的增减变化。

4.水位、水温、水化学等异常变化。

5.生物异常,包括植物褪色、枯死与小动物的行为异常及死亡等。

火山爆发的原因

岩浆由地球深处移动到地壳内形成侵入岩或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岩浆移动的动力主要有二:

其一,由于地球内球比重大于液态层和外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内球始终偏向引力的反方向,内球不在地球中心。形成内球对液态层由内向外的挤压力,使岩浆和其他气液态物质由地球内部向外移动或喷发到地表。

其二,岩浆结晶或发生其他物化反应,产生一些水和气,形成膨胀挤压力,使岩浆和其他气液态物质由地球内部向外移动或喷发到地表。

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喷发柱又可分为三个区:

(1)气冲区:它位于喷发柱的下部,相当于整个喷发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气体从火山口冲出时的速度和力量很大,虽然喷射出来的岩块等物质的密度远远超过大气的密度,但它也会被抛向高空。气冲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内上升时逐渐加快,当它喷出地表射向高空时,由于大气的压力和喷气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渐减小,被气冲到高空的物质,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开始降落。

(2)对流区:位于气冲区的上部,因喷发柱气冲的速度减慢,气柱中的气体向外散射,大气中的气体不断加入,形成了喷发柱内外气体的对流,因此称其为对流区。该区密度大的物质开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气的物质,靠大气的浮力继续上升。对流区气柱的高度较大,约占喷发柱总高度的十分之七。

(3)扩散区:位于喷发柱的最顶部,此区喷发柱与高空大气的压力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喷发柱不断上升,柱内的气体和密度小的物质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扩散,故称其为扩散区。被带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长时间飘流在空中,而对区域性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灾害。此区柱体高度占柱体总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地貌

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

①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夏威夷岛和冰岛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

②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火口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进而向上隆胀形成。

③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苏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在规模较大的火山锥顶常有平底的大火山口,下一次喷发时,在此火山口内可形成一个新火山锥,其周围是老火山口形成的环形外轮山,新火山锥与环形外轮山之间是一个环形洼地,这种火山称为叠锥状火山。有些火山锥上坡发育一些小火山锥,称为寄生火山锥,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有数百座寄生火山锥。

④马尔式火山。只有低陆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岩溶地貌是由地表水对岩石进行长时间的侵蚀,以及其它因素导致岩石出现重力崩塌而形成

岩溶地貌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在岩溶地貌往往会呈现出峰林群立的景色,那么岩溶地貌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岩溶地貌一般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类,地表熔岩地貌包括科斯特漏斗、溶蚀洼地和喀斯特盆地等;地下部分则包括溶洞和地下河。

2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而国外主要分布在波黑,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

3

早在宋代和明代时期,我国就对岩溶地貌现象进行了研究,对这种奇特的地貌现象,古书籍上有较详细的记录。

4

其中明代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就对岩溶地貌有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这一研究成果比欧洲要早250年。

5

岩溶地貌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水的溶蚀能力,因为岩溶地貌地区的地表水流量大,而且活动性比较强,所以容易形成岩溶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何泥石流发生后会在沟口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流体中携带大量的岩石,泥石流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经常会破坏和掩埋沿途的建筑物和耕地,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经常周期性地发生,这主要取决于盆地中松散土的堆积速度。正常情况下,在岩石破碎或风化强烈的地区,盆地内松散土的堆积速度较快,泥石流在这些地区的时间间隔较短,否则时间间隔较长。

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沟口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其形状很像平面上的扇形和小喇叭。为了形象地描述这种泥石流形成的堆积地貌,称之为泥石流堆积扇。在云南省东川市,由于当地岩体破碎,泥石流频繁发生。几乎每个沟口都有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当地人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泥石流现象,用的词是“山峰生龙,沟壑生角”。

沟口泥石流形成的典型扇形堆积地貌

为什么泥石流发生后会在沟口形成这种特殊的扇形地貌?这是因为当泥石流从上游向下游运动时,中下游河道相对狭窄,其运动范围局限在河道内,难以向两岸扩散。这样,在势能转换的作用下,泥石流的运动不会减慢而是会加速。在正常情况下,泥石流到达沟口时达到最大速度。冲出冲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变宽,泥石流的运动不受冲沟的约束,其速度沿冲沟方向和垂直方向分解,封闭速度突然降低,就像拥挤人群的突然分散,向多个方向迅速扩散。研究表明,泥石流冲出冲沟后,其瞬时速度最多可衰减80%以上,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因紧急情况而突然停止,其运动迅速变慢。结果,泥石流携带的大量松散石块和泥土逃离河道的限制后,迅速扩散堆积到两岸低洼地带,最终形成扇形堆积地貌。请在此描述泥石流现象。

云南省东川市大巴山沟口泥石流形成的巨大堆积扇

并非所有泥石流发生后都能在冲沟口留下完整或典型的扇形地貌。堆积扇的完整性主要受沟口地形和泥石流大小的限制。如果沟口两侧地形相对开阔,有足够的空间为泥石流堆积提供场所,很容易形成比较完整的堆积扇。同样,如果泥石流冲出大规模的岩土,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面积将会相对较大,两者呈正相关。

有效识别沟口泥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对于山区建设用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往往是判断沟内是否发生过泥石流的最直接、最宏观的证据。有助于当地人民和政府部门了解这里已经发生过泥石流,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另一次泥石流的风险,并在选择这些地区修建房屋或工程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泥石流造成的另一次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陆地板块是相连接在一起,随着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逐渐形成现在的形态,适时的抛出如果继续运动下去,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一下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_板块运动知识吧。

板块运动的含义

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板块运动变化

(1)板块运动

地球坚硬的地壳位于

地表以下70-100公里厚的岩石层也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全球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全部侵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在这些大板块中又分出一些较小的板块,例如,把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从太平洋板块中分出东太平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中分出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东亚板块等等。还有据一些科学家们说(1)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张裂,红海不断扩张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地面隆起,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3)地中海会消失,南极大陆向北漂……

板块运动相关学说

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诞生后,已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地构造现象。同时,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圆满解释的问题,有些推论也未得到最后的证实。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一学说的发展,相反会对它起推进作用。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密度较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状形成了太平洋西部的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具体的发育过程是什么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沉积岩曾经受到过挤压力形成了褶皱;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作用,初期形成峰丛,由于石灰岩容易受流水的溶蚀作业,被侵蚀明显,随着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峰丛被溶蚀成为峰林,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形成孤峰或平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岩性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中的一种,沉积岩是经过沉积固结而成,即石灰岩形成于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石灰岩的岩层往往成倾斜状态。具体发育过程如下:

1、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

2、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褶皱。

3、受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外力作用形成峰丛。

4、溶蚀作业加剧,峰丛变为峰林。

5、溶蚀作业持续,形成孤峰或平地。

总结,在推测地貌形成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内力作用,再考虑外力,内力主要奠定基本形态及宏观地形,外力主要塑造外表形态。地壳的抬升作用往往是促进外力作用的前奏(只有出露地表,外力作用才能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冰蚀地貌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你对冰蚀地貌有多少了解?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冰蚀地貌的相关知识。

冰蚀作用的原理

冰川活动破坏组成 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 冰蚀包括掘蚀和 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

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

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

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 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

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 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 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 羊背石等。

看过“冰蚀地貌怎么形成的”

冰蚀地貌怎么形成的

由冰川所挟带的碎屑物在冰川滑动过程中象磨石一样不断锉磨冰床。由于 冰川本身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不同(表面快、底部慢、中间快、两侧慢)。冰川所携带的碎屑物的运动速度也有差别,它们彼此之间也会互磨。刨蚀的结果使冰川 砾石和冰床表面产生冰擦痕和磨光面。

由此形成了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怎么形成的

冰蚀地貌之冰斗

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冰斗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

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

山地冰川源头的漏斗状聚冰盆地。是寒冻风化、冰缘作用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结果。其底部较深,四周岩壁陡立,一侧冰川出口处有高起的冰槛。与浅盆状的雪蚀凹地明显不同。冰斗的形成与雪蚀作用有关,其前身往往是雪蚀凹地。

因雪线附近常年积雪,雪的补给丰富、冰斗均分布于雪线附近,故冰斗的分布高度,在同一地区都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均匀地向某一方向变化(升高或降低)。不同时期形成的冰斗高度,随雪线高度不同而异。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这是鉴别古雪线的位置及其变化的主要证据之一。雪蚀凹地同积雪有关,而雪线的存在与山地地形条件和坡向有关,故它们的分布是不规则的。

冰蚀地貌之刀脊和角峰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逐渐变成刀刃状山脊,称为刃脊。几个冰斗所夹峙的山峰逐渐变成尖锐的金字塔形角峰。

相关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4868 字

+ 加入清单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四绝”。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吧。

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征分为:充气带喀斯特、浅饱水带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时期分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现代喀斯特等。还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作用以外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砾岩、角砾岩、砂岩)、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桂林的介绍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四绝”。

桂林历来有“山水甲天下”之誉,是我国重点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园林城市,又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桂林与北京、上海、西安一起列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向世界旅游者郑重推荐。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这样的山。”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2009年,桂林漓江风景区以83公里岩溶水景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的又一世界之最。

桂林的饮食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

冒热米粉:把烫热的米粉滤干,再配以锅烧猪牛肉片,卤牛膀、牛肝等,加卤水、花生油、酥黄豆或辣椒、蒜蓉,搅拌入味。这种米粉吃起来拂拂作响,声色味俱全。

原汤米粉:把切好调味的猪牛杂,放入小铁锅中煮熟,倒进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葱花、味精、胡椒、麻油。这种米粉味道十分鲜美。

醋水米粉:这是一种无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经济爽口,妇女特别爱吃,夏天最受欢迎。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壮阳补肾。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现在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尼姑素面:相传月牙山尼姑庵所创流传到民间。其精华是汤,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入,鲜香爽口,当真是健康而有营养的美食。

狗肉又称地羊,是桂林传统名吃,盛行不衰。狗肉以黄狗为上,白狗次之,黑狗为下。其吃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炖烂吃,亦可以红烧,夏天凉拌,冬季火锅。还有腊狗肉,春夏上市,其于柔韧中又带甘美,为下酒佳肴。狗肉有温补、滋阴作用。其烹制以桂北的灵川县尤为有名。

啤酒鱼 又称阳朔啤酒鱼,最早由个体摊点推出。当初只有几家,而今县城大小小的饭店,特别是阳朔西街,这个阳朔非常有名的一个品尝美食的集中地。很多大排档都有阳朔啤酒鱼这道菜。业主说,这是招客菜;食客说,这是味道菜。因而,连老外也时常“光顾”这道菜。更为可喜可贺的是,2002年5月阳朔啤酒鱼以外香内嫩,皮黄汁浓,入口唇齿留香在“奇山杯全国迷宗菜交流比赛研讨会” 上一举夺得金奖。由此,阳朔啤酒鱼堂堂正正地“游”进了京城。

尼姑素面 相传是桂林月牙山尼姑庵所创。天长日久,制作方法广为流传。桂林尼姑面的精华的汤,汤是用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等久熬而成。汤色金黄,味鲜而甜,清香四溢。面条用清水煮熟装碗,将汤放人,再加上桂林腐竹、黄菜、素火腿、面筋等素菜和佐料,鲜香爽口,色香味俱佳的尼姑面即可食用。尼姑面以七星公园内月牙楼的最负盛名。

糍粑 糍粑是桂林人喜爱的冬季糯米食品。制法是用糯米泡水蒸熟,然后用木棍舂成糯饭团,使其具有筋力。再制成圆形饼状晾干即成。糯米糍粑在冬天放入清水中浸泡,经常换水,可存放一个多月,吃法多样,可用炭火烤熟粘糖吃,亦可用油煎熟吃,切块用糖水煮熟吃,咸甜随意。

汤圆 桂林汤圆与众不同,其个体稍小,用上好糯米磨浆,压干成粉,再和成团做皮,以桂林特产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馅制成。煮汤圆可用黄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鸡蛋。这样,汤圆滑爽、营养丰富,是小吃中的名品。

马蹄糕 主料为大米粉,把米粉装入壮如马蹄的木模,用黄糖粉、马蹄粉或芝麻粉包心,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做简便,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一般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买。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来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方便。

豆蓉糯米饭 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夹入些葱花、油,米饭柔韧,馅心鲜香,饶有风味。现又有以香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为桂林人早餐常见小吃。

桂林水糍粑 制做工艺精细,将上好糯米蒸熟后,用猛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宛若棉团状,方取其细细的糯浆做成圆团入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再加上糯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些许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桂林松糕 用糯米掺粳米适量磨成粉,稍掺些黄糖水拌匀,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人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成。其味松软爽口,香甜宜人,若再配以荔浦芋头丁,其味更佳。桂林习俗,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常赠以松糕,以示庆贺。为桂林的著名风味小吃,今市场上亦不时有售。

桂林三宝 “桂林三宝”之一-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誉为为酒之王,是桂林人的骄傲。桂林三花酒以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而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三花酒酒质清澄透明酒味醇厚芳香。桂林三花酒相传始于明朝,也有人说始于清代。至于为何名为“三花”,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在摇动酒瓶明,只有桂林三花酒会在酒液面上泛起晶莹如珠的酒花。这种酒入坛堆花,入瓶要堆花,入杯也要堆花,故名“三花酒”。另一种说法是说桂林三花酒因为要经过三次蒸馏而成,故旧名“三蒸酒”、“三熬酒”。大约是文人墨客们觉得这名字太土气了,为了增点文化气,才叫成了“三花”。三花酒之所以优质,除了与采用清澈澄碧,无怪味杂质的漓江水、优质大米、精选的酒曲有关外,还因为桂林冬暖夏凉的岩洞所构成的特有的贮存条件,才使酒质愈加醇和芳香。行家们作出了“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味怡畅”的评价,正是对三花酒的肯定,难怪酒友们深爱三花!

“桂林三宝”之二-豆腐乳桂林豆腐乳是白腐乳的代表,一句话如是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豆腐香万家”。远在宋代,桂林的豆腐乳已很出名。桂林豆腐乳历史悠久,颇负盛名,是传统特产“桂林三宝”之一。桂林豆腐乳制做工艺细腻严谨,从磨浆、过滤到定型、压干、霉化都有一套零乱选材也很讲究。制出豆腐乳块小,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鲜美奇香,营养丰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人们常用的食品,同时又是享饪的佐料。做乳猪、扣肉、狗肉、红烧肉、白切鸡等,均宜用腐乳作配料,香味四溢。用以凉拌豆腐、皮蛋、椿芽、小笋等,更是风味别具,回味无穷。白腐乳蜚声海外,受到港澳、东南亚及日本人的欢迎。

“桂林三宝”之三-桂林辣椒酱桂林辣椒酱以独特的风味冠压群芳,不仅走俏国内,而且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与桂林三花酒、桂林腐乳一起被誉为“桂林三宝”。桂林辣椒酱因配料有别而品种有异。以大蒜头为配料的是蒜蓉辣椒酱。再加入豆鼓就成为豆鼓辣椒酱,通常是选用优质红辣椒、大蒜头等剁碎,拌入豆豉,加入三花酒和细盐等,密封入坛,数月之后始成。桂林辣椒酱油润鲜辣,香醇可口,既可食用提味,还可作调味用。“桂林三宝”商标的“桂林三宝”礼品盒,集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辣椒酱三种名优产品为一体,小巧别致,便于携带,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

全文共 1623 字

+ 加入清单

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是两种重要的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发育的地貌中这两种作用占据重要地位。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呢?小编在此整理了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知识拓展: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气流的含沙量随风力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气流中的含沙量过饱和或风速降低,土粒或沙粒与气流分离而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垅。土 (沙)粒脱离地表、被气流搬运和沉积的3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穿插进行的。

风力对土砂粒的吹移搬运,因土砂粒的大小和质量不同,出现 3种运动形式:

①风扬。土砂粒中粒径小于0.1 毫米的粉砂、粘砂,重量极小,可被风卷扬至高空,随风运行。

②跃移。粒径在 0.25~0.5毫米的中细粒砂,受风力冲击脱离地表,升高到几厘米的峰值后,在该处风就给砂粒一个水平加速度,使之在风力及其本身重力双重影响下,以两者合力方向,沿着平滑的轨迹急速下降。这时的砂粒带着较大的能量撞击地表,使原来不易为风力所移动的较大一些粒子产生移动。

③滚动。粒径0.5~2毫米的较大颗粒,不易被风吹离地表,但可在风力作用下沿沙面滚动或滑动。在这 3种移动方式中,以跃移和滚动为砂粒移动的主要方式。从重粘土到细砂的各类土壤,滚动占全部土沙移动量的 7~25%,跃移占55~72%,飞扬占 3~28%。砂土粒在风沙流中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其基本规律是风沙流中含沙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绝大部分砂粒是在贴近地面的30厘米高程内、 特别是在0~10厘米高程的气流中输移。风速增大,输沙量显著增加。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介绍

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wind-erosion landform),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风积地貌(wind-accumulated landform)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流动沙丘的表面无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粘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

全文共 4399 字

+ 加入清单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冰川地貌,就是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冰川侵蚀作用的相关知识。

冰川地貌的不同分类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侵蚀作用下的地貌

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冰川侵蚀作用的地貌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冰川地貌的形态类型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

冰川槽谷

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近来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是抛物线型,U形的出现主要与谷底被冰碛和冰水沉积充填有关。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一般具有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见冰阶(岩槛)与岩盆,两者交替出现,积水成为串珠状湖泊。大的冰阶形成冰瀑布,如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有高达千米的冰瀑布。

大陆冰盖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谷,这种槽谷上源没有粒雪盆,曾被称为冰岛型槽谷。中国川西高原也有这种槽谷。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故称U型谷。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

(5)悬谷: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6)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椭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椭园地形,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搬运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堆积作用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积物可分为不成层的冰积物和成层的冰积物两者:

(1)不成层的冰积物:此种冰积物是由冰川后退时所遗留的石砾所造成,因为冰融化而遗留于地面的堆积物大小不一,石块为少带有稜角、表面为被磨光或带有擦痕,堆积后为不现层理,此种杂乱无层理的冰积物,常称为冰砾土而由冰碛物所形成的冰碛地形有: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有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碛合称为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堆积成坡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碛丘陵,规模要小的多。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线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终碛堤相连。

终碛堤:终碛堤所反应出的是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若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状态,则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搬运来的物质,将可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状的堤,称为终碛堤。大陆冰川的终碛堤高度较小,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终碛堤高度可达数百米,长度较小,弧形曲率较大。

鼓丘:鼓丘是由冰积物所组成的一种丘陵,约成椭圆形,长轴与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缓坡,其纵剖面为不对称的上凸形。一般认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运能力减弱,底碛遇到阻碍所堆积而成的。其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常成群出现,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数量较少。

(2)成层的冰积物:此为冰川与融冰之水共同沉积的结果,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受到融化后的冰水冲刷及淘洗,会依照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而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所组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冰水堆积地貌。有下列几种类型:

冰水沉积、冰水扇、外冲平原: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携带的大量砂砾,堆积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沉积;若是在大陆冰川的末端,这类的沉积物可绵延数公里,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数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广大的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在这些地形上,沉积物呈缓坡倾向下游,颗粒度亦向下游变小。

冰水湖、季候泥: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为冰川后退时,前面的冰积物会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积水成湖。冰水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冰融水较多,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较粗的颗粒就快速沉积,而细的颗粒还悬浮在水中,颜色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的细颗粒黏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来,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细很容易辨认的两层沉积物,叫做季候泥。

冰砾埠:冰砾埠为有层理并经分选的细粉砂所组成的,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冰砾埠上部通常有一层冰碛层,冰砾埠是由于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滞冰川的穴隙中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沈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其与鼓丘不同之处,在于冰埠的形状很不规则,且为成层状。在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发育冰砾埠。

冰砾埠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并带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锅穴(冰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沉积物中,等到冰融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蛇形丘的成因主要为:

1.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沉淀、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

喀斯特地貌(karstlandform)它是具有溶蚀性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主要具有溶蚀作用,还包括流水冲蚀、潜蚀、坍塌等机械侵蚀工艺.这种作用及其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碳酸盐岩高原。Kras,这意味着岩石暴露的地方.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还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和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具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相关资料显示,喀斯特地貌有三个基本发展条件:

a、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b、中等降雨量大;

c、地下水循环顺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过程:地壳上升后长期稳定,石灰岩致密,首先发育石芽、漏斗和落水洞,继而形成独立洞穴系统,地下水位高低不一。随后独立溶洞逐渐合并为统一系统。地下水位之上出现干溶洞,再后地面蚀低,地下河陆续转变为地面河,破碎的地面出现溶蚀洼地与峰林。最后,喀斯特盆地不断蚀低、扩大,地面广布蚀余堆积物,形态接近准平原。

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多种多样的造型地貌,美学价值较高,许多喀斯特景观地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如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桂林和环江,联合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喀斯特溶洞是屏蔽放射性辐射的安全场所,在战争时期既可保护国家的重要档案和物资,又可保护军民的宝贵生命。以滇黔桂三省的众多岩洞而言,大则可以容纳数万军民,小则也可以千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岩溶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常见的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此外,按出露条件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划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划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