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马超故居在哪里汇集20篇

彭湃故居,坐落在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东社,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超故居在哪里,供大家参考!

浏览

1808

文章

1000

篇1:唐明照故居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唐明照故居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建设年代: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

文物所处位置:恩平市圣堂镇塘龙村委会塘龙村

唐明照(1910-1998年)故居兴建于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由唐明照父亲唐亦朴当年在美国谋生时出资兴建。唐明照是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该故居是唐明照出生和童年成长的地方。

唐明照故居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总长9.91米,总宽13.24米,占地总面积131.21平方米,高15米,共5层。第5层四个角有燕子窝,设有-眼。室内为单间布局,木楼面、楼梯。主楼后面有附楼作厨房之用。2007年1月被恩平市人民政府核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龙村:塘龙村委会位于圣堂镇南部,与圣堂圩一河之隔;有7条自然村,分别是塘龙村、塘华村、塘安村、塘岗村、塘兴村、塘美村、塘昌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总户数291户,人口1190人;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7亩;交通比较便利,但是连接圣堂圩镇和塘龙管区的桥曾经损坏,没有完全彻底恢复原貌,不能使汽车通过;塘龙村委会居民多以务农为主,也有相当部分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茶马王故居纪念馆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茶马王故居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茶马王故居纪念馆位于束河古镇的西北侧,九鼎龙潭旁,沿着古城内的仁里路走到西北角,穿过一条名叫挑水巷的小巷子即是。这座故居是曾经束河名震一方的王氏马锅头(即马帮帮头)家族的故居,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来此可以参观古老的纳西民宅,了解马帮岁月里的故事。

故居是一座古朴的纳西族小院,院子大门两侧贴着东巴文字写成的对联,十分特别,院内种植了花木,环境优雅古朴。进入正房内,可以看到原样保存的马帮头卧室,这里有老床和纳西、藏族风格并存的家具等,一切都古色古香。屋子里挂着一些马帮当年的画像、照片等,还有一座祠堂,供奉着各位马帮先人的牌位。

故居的侧房一楼,是马帮头的后人接待游客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品品茶,和主人了解一下马帮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故居的院子和房间内,都不可以拍照,敬请配合。

特别提示

整个故居内均不允许拍照,敬请配合。

地址: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挑水巷(古镇西北侧,九鼎龙潭旁)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由茶马王氏的后人管理,开放时间不定,约8:00-18: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束河古镇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夏衍故居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夏衍故居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夏衍故居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50号,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著名作家夏衍曾居住于此。现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原名八咏堂,为五开间七进深院落,为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现经扩建,占地一千两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百平方米,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样。陈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从事电影活动的生平事迹,以及夏衍生前用过眼镜、衣物,还有名家字画等。

夏衍旧居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旧居内设展厅、八咏堂、蚕房、私塾、邬家店、童年卧室和现代卧室等展室,基本保留了夏衍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在此居住的原貌。一楼展厅详细介绍了夏衍生平和他在电影、新闻、外交等领域所作的贡献,展柜中陈列的物品均为夏衍生前使用。二楼设有小型放映室,可为参观者放映夏衍编剧的电影。

夏衍旧居是浙江省及杭州市党史教育基地,也是杭州市及江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旧居内还馆藏有赵朴初、--、楚图南、黄胄、华君武等著名书画家及文化名人捐赠的墨宝及物品。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吴世昌故居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吴世昌故居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世昌故居位于硖石街道南关厢125号,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03年7月28日,吴世昌故居被公布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硖石街道:硖石街道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因有东、西两山,唐朝始,峡石更名为硖石。宋永徽六年(655)置硖石镇,开元十一年(723)置硖石市,会昌中(841-844)复置硖石镇,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硖石寨。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区内有徐志摩、张宗祥故居和钱君陶艺术研究馆等人文景观,硖石灯彩声名远扬。 街道东邻袁花镇及海盐县百步镇、南接马桥街道、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肖劲光故居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肖劲光故居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肖劲光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赵洲港29号,在岳麓山前,为一坐西向东的清末民居,房舍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泥土夯筑墙,正面三间,进深二间,并有两厢房。

整个故居有正堂屋、退屋、两侧厢房和杂屋,共计14间。朱漆格扇雕花大门,青瓦双坡屋项,门额上方堆绘图案装饰。大门框上额“乾”字,两侧书“元亨”、“利贞”,南、北厢房门口分别额“福”、“禄”二字。前留坪地,后有竹林,东临湘江堤岸,西靠天马山嘴。

1903年1月4日肖劲光就在厅屋北房呱呱落地,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学生时代。此故居解放前卖给了傅姓人家,后又卖给了刘姓,土改时分给了胡金陵等,1989年公布为原郊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岳麓区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天马山景区赵洲港

乘车线路:在长沙市内乘旅3区间线在天马山景区下车即到

肖劲光 (1903-1989) 湖南长沙岳麓山朱张渡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诞生于1903年1月4日,1920年在长沙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俄罗斯研究会”。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曾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胡乔木故居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胡乔木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故居,位于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故居原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座北朝南堂屋三间。1991年当地政府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故居占地约200平方米。

-,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张本村,幼年在村里读小学,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华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7年门7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0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0"爆发前,长达25年。他还曾担任0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0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起)、0中央-候补书记(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届0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

故居堂屋正中悬挂着-七十岁时的巨幅画像,两侧悬挂的是他在北京工作、生活时的数十张大幅照片,其中有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合影十余张。东房间陈列着-生前捐赠的千余册图书,西房间陈列-幼时睡的床铺,用的部分桌凳,还有原全国书法协会领导成员,标准草书学社社长胡公石赠送的28幅诗词字画。在故居东南方,还保存一高大石碑坊,上边横额是"贞孝之门",两侧有联,为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书,联曰:春祠立石垂视范,河客停桡拜女宗。这是当地百姓为表彰-祖母胡季氏青年守寡、抚孤成立而捐资建立的。

景点位置

江苏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王占元故居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王占元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王占元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64-70号。大理道64-70号为3幢格局—样的英式混合结构楼房,是王占元为其3个儿子建的。每幢楼平面布局为非对称式,首层的前方突出部位为半圆形玻璃花厅,其上前部为阳台,2层屋顶上则探出混凝土制大凉棚,阳台后半部为局部3层居室。该故居现为第一工人疗养院,被列为天津市不可移动文物。

王占元(1861-1933),山东馆陶人,曾任湖北省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

王占元(1861—1934)原名德贤,字子春。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南馆陶镇人。北洋时期的陆军上将,湖北督军,以贪鄙闻名。王占元十八岁时,因生活所迫投入淮军刘铭传部当兵,掌管大旗。1885年8月,王占元被保送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1890年2月毕业,投入宋庆的毅军。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占元与张怀芝、曹锟等人参加了鸭绿江战役。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冷御秋故居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冷御秋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冷御秋故居位于丹徒黄墟镇。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一处独院住宅,主楼为一幢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

冷御秋,丹徒黄墟镇人,曾与赵声等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作为广西民军帮统出师北伐援鄂。1912年元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他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后又参加孙中山先生的0运动。护国运动失败后,他回到丹徒从事实业,创办了永安蚕种场。1945年7月1日,与黄炎培等一行6名民主人士赴延安,在机场受到毛泽东、-、-等0领导人的热情迎接,与0领导人共商大事。解放战争期间,他利用省临时参议长的身份,营救地下党和新四军及革命群众,获救者近百人。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华东军政委员兼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了纪念他的生平事迹,2002年将故居改建成冷御秋纪念馆。

冷遹(1882—1959),字御秋。江苏省镇江人。军事家、政治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创始人、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创始人。1905年毕业于安庆武备学堂,期间加入“同学会”、“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是安庆起义总指挥,因密探告发被捕,经营救出狱。创建并主持同盟会广西支部及《南报》(后改为《南风报》)。历任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喆庐丘哲故居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喆庐(丘哲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丘哲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丘哲的“号”而被称为“喆庐”。“喆庐”建成于1925年,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四面坡式中西合璧的二层民居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丘哲曾在松口与谢逸桥等开办松口体育学堂,把学堂办成为宣传同盟会政治主张、训练骨干人才的场所。他还利用松口任教的机会,在松口镇开设“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秘密联系的据点。

在大黄村的乡贤馆中设有丘哲的纪念堂“思喆堂”。“思喆堂”是由丘哲的子女捐资兴建的,里面展有丘哲铜像及其生平事迹的介绍,以此来纪念丘哲。

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黄村:大黄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宋哲元故居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宋哲元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宋哲元在津住所有英租界17号路与29号路两处(今和平区新华路253号与南京路86号)。其中17号路(今新华路253号)是宋哲元于1932年以明仁堂名义购自英商先农公司经营产业,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有楼房21间,平房8间,厦子两条,建筑面积763平方米。该楼沿新华路一侧从上到下带玻璃窗。宋氏于1932~1937年来津期间,携夫人及子女即寓居此处。原房现已拆除,建起富兰特大酒店。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省乐陵市赵洪都村人。宋哲元自幼勤奋好学,常早起就读熹光下,至昏黑不忍释卷。四年读完“四子书”、《诗书》、《三礼》、《左传》等,不但能背诵,而且能通释其义。七年熟读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礼记》、《左传》等,而且还广泛涉猎了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及管子、晏子、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蒲松龄故居纪念馆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蒲松龄故居纪念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松龄故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疾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诡诙块垒,自成一家。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三部、杂著5种。

蒲松龄故宅包括故居旧址、附近住宅、柳泉以及墓园,现辟为蒲松龄纪念馆。故居坐北朝南,两进,西有侧院,青砖黑瓦,木棂门窗,为当地民宅样式。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74岁时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鳞为其画的肖像,两旁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房内还陈列着他生前用过的端砚1方、在毕家教书时用过的床1张、手炉1个;还陈列着与蒲松龄有直接关系的绰然堂匾、灵壁石、三星石、蛙鸣石各1块,此外,室内摆放的桌、椅、几、架、橱和木影炉均是蒲松龄曾设馆30余年的西铺毕家旧物。故居东西两厢,茅檐低小,狭窄简陋,近年又作重修。院内之东北隅,尚有一隙之地,蒲松龄撰文和与其有关系的3块碑记置于此。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为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

2006年蒲松龄故宅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游览时间:大约1小时

特色景观:停车场面积:可停800辆车左右

公交车:

市区内可乘坐23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即是,票价每人1元。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冯平故居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冯平故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冯平故居位于文昌市东路镇,时代为民国。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故居四周围墙为界,面积2571.27平方米。

冯平(1899~1928) 原名冯夙藩,字茂南,参加革命后改名冯平。海南文昌县大昌乡(今东路镇)美德村人。琼崖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1899年3月11日,出生于贫农家庭,8岁进村中“育民学堂”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入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学校),毕业后入上海文化大学读书,一年后回到广州上大学。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刊,探索革命道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郑作贤故居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郑作贤故居为怀集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作贤烈士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坳仔镇罗大村委会大浪村民小组,建于1918年。主体建筑坐东向西,砖瓦结构,硬山顶,石门框,布局后座比前座高,面阔三开间,三进两院一门楼。总面阔10.9米,总进深31.77米,占地面积346.29多平方米。郑作贤(1898年—1928年),原名郑作礼,坳仔大浪村人。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1928年11月,在广州车尾炮台中心洲被-派杀害,年仅30岁。郑作贤烈士故居既保留岭南传统民居特色,又有欧陆建筑风格,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郑作贤烈士故居被公布为怀集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作贤(公元1898~1928),原名郑作礼,怀集县坳仔罗大大浪村人,共青团员。郑作贤青年时胸怀大志,追求真理。“五四”运动期间,在怀集中学读书时就与邓拔奇、梁一柱、梁需润、陈嗣琰等怀集进步青年,参加大中华民国学生爱国总会怀集分会,发动学生上街-宣传,声援北京“五四”运动。1921年秋怀集中学(今怀集一中)毕业后,与邓拔奇一起到上海浦东中学补习英语和数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张民达故居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张民达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民达故居位于梅县桃尧镇石螺岗村。故居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平面为“凸”字形。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及二层均有阳台式回廊,正面为券廊。大厅正面设置木楼梯,靠后壁处上三分一高后分左右梯登楼。大厅两侧为房间,左右对称,布局相同。故居依山而建,环境幽雅。1979年11月维修。

张民达(1885━1925年)早年参加同盟会,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粤军的杰出将领。战功显赫。1924年擢升建国第二师师长。1925年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4月25日乘船往汕头开会,在潮州湘子桥附近翻船,被洪水溺死,葬于广州。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授烈士称号。

1987年梅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桃尧镇:桃尧镇位于梅县的东北部,毗邻福建省(距离福建省千岛湖旅游区仅一步之遥),是梅县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爱国将领张明达将军的故乡。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山地13.91万亩,耕地1.5万亩,有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58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17799人。桃尧镇气候湿润温和,土地巴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是一个农业大镇。同时,桃尧镇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理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锦源曾山故居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锦源曾山故居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曾山故居位于永和镇锦源村锦源自然村。

20世纪20年代末正房被当局烧毁。现存建筑包括烧毁的正房遗址、1949年前建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1958年建的现代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边舍屋以及围成的一个院落,总占地面积1323.25平方米。房屋外墙均青扁砖山石结构,-头墙,内部结构简朴。故居有曾山卧室陈列和曾山革命工作图片展览。

永和镇:[地理位置]永和镇位于吉安县中部,赣江中游西岸,禾水河南岸,东濒赣江,南邻凤凰,西连敦厚,北与吉洲区隔河相望,距吉安县城11公里,距高新技术开发区6公里。 [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唐、宋、元、明、清时,隶属庐陵县儒林乡(原名文霸乡)辖一、二、十、十一、十二都。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永和隶属吉安县。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陈友谅故居玄妙观

全文共 2161 字

+ 加入清单

陈友谅故居玄妙观)为文化旅游景点。

游览汉王故里——陈友谅故居,共同揭开一代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神秘面纱。

玄妙观就是荆楚大地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将其改成了玄妙观。此观位于沔城南门正街,在1941年-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纵火烧城之前,有“一观十殿”之称。现在的玄妙观是1984年在原废墟上重建起来的,现已发展成为江汉平原闻名的道教中心。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雷祖寿辰,方圆百里的游人冒着酷暑前来叩拜,此时沔城车水马龙、香烟缭绕,甚为壮观。此次活动与上九日的文化庙会、开斋节、龙舟赛会被列为沔城四大盛会之一。

大家看!前面这座红色琉璃瓦的飞檐门楼,就是玄妙观的大门。“玄妙观”下面的题字“大汉陈友谅故居”是武汉大学著名教授李国平题写的。作为大汉陈友谅故居,又为玄妙观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

陈友谅生于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阴历五月,沔阳黄蓬(今属洪湖市)人。说来很奇怪,相传陈友谅出生当天,陈友谅父亲陈普才带着妻子曾氏驾船驶向新滩口,路过新滩水洪口时,徒然风云大作,笼天罩地,大雨如注,水洪口波浪滔天,险峰迭起,陈普才好不容易通过东荆河到了龙船矶。传说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停过船,这里五百年要出一次龙种,从公元前220年到现在应该要出第三次龙种了。虽然险口,但已临盆的曾氏在船上飘泊颠簸了许久,感到非常疲惫,忽然觉得腹甲疼痛不己,很快听到“哇哇”啼声,生下小孩。顿时,风停雨住云移,满湖异香,天空重见光明,还浮现出朵朵五彩祥云。陈普才和妻子一看,小家伙的模样生得十分可怕,小红脸满是乳毛,胸前、背部长着鱼鳞模样的青斑,一块块排列成扇状,头上两个硬桩,像传说中的龙角,看着这个怪物,夫妇俩虽痛心不已,但还是狠心将他扔进湖中。哪知,转眼又是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小孩浮在水面不肯下沉,隐约可见还有许多虾兵蟹将托护着这个小东西,陈普才惊慌地捞起小孩紧紧级抱在怀中,转眼又是天开五彩,祥云浮现,正中的太阳透出了云层,放射出万道金光。夫妻俩觉得这孩子生得奇怪,加上天有异象,又出生在盛传龙科的龙船矶,日后义有作为,为了弥补小孩出于船上无土不占地气之缺,陈普才捧来一撮土盖住血衣,天妇合计给他取名友谅,意为有亮有望。

1997年,河城地方艺人邵四平根据陈友谅出土雕像,精心创作了一座-陈及谅塑像,让我们一起云瞧瞧。

这座雕像高八米,底座以优质砍石为基。上刻“大汉陈友谅”,是《陈友谅》一书作者程远斌题写的真可谓时事造英雄,陈友谅年轻时,目绪了元末的-,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了灭元兴汉之志“存忠君之心,怀复国之念”从此,他一边勤奋习武,一边发愤苦读,26岁、30岁两度口榜进士,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不。后来他“念斯民,有心汤武”,毅然擞主里室体禄,投弃义军,提出了向-王朝抗争的号角。在18年的戎马生涯中,陈友谅凭他的睿智与胆略,创下了“三分天下,陈有其二”的辉煌业绩,他从义军中一个佐掌文书、钱粮的官吏奋斗成一个威震三楚、统帅百万雄师的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于1360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大汉。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决战鄙阳湖,因部将叛离,陈友谅亲自指挥作战,不幸被乱箭射中,贯穿眼睛及头颅而亡,终年四十四岁。他的遗体由他的太尉张定边运回武昌葬于龟山脚下。

朱元璋曾评价陈友谅说:“陈氏之败,并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驰,不能坚忍,恃以寡谋,故至于此。”由于上述原因,陈友谅在军事上、政治上犯了一系列错误,最终被朱元璋打败。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民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战线一度扩大到湖广数省,为元朝的覆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农民阶级富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可以说,陈友谅是农民斗争的一面光辉的旗帜,这无疑是我们沔城人民的骄傲。

这是陈友谅的拴马石、马槽,至于陈友谅的行互锅,我相信大家一足有所耳闻。陈友谅行军时有两口锅,一口锅是军饷锅,有“漏沙漏谷不漏米”的功能,“烧三天不热,冷三天不冷”的特性,可以“一边下米,一边盛饭”,能供“千里万马吃不完”。著名的沔阳三蒸,就是陈友谅的娘娘张风道在这口锅里发明的。这口神锅一直随陈友谅-战南北,后下落不明;另一口锅就是这口刑锅,沔城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他的一首古老的歌谣:“蒸人的甄,煮人的锅,狗不快活,我快活”,意思是说陈友谅义军把当时那些色淫沔荒、欺压百姓的官吏,下到这口锅里处死,以解民愤。这口锅历经六百多年风雨的侵蚀,锅底已经锈蚀脱落。

大家请看,这口陈友谅曾饮用过的古井,也是沔城“四十八古井”之中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口古井,名叫玉泉井,又称涤尘井、耀缨井,水清味甜,冬暖夏凉,传说饮此井水能消灾得福,医治各种疾病。当年陈友谅就是因为常饮“玉泉”井水,使之在近20年的戎马生涯中精力充沛,不生一疾。又因此井座落在玄妙观的雷祖殿旁,又有人称其井水为“神水”。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仍以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甘熙故居甘家大院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甘熙故居(甘家大院)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甘熙故居又名甘家大院、甘熙宅第(南京政府将其定名为“甘家大院”),是清道光初年江宁的甘福修建。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在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为有效利用并再现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貌,文物部门修复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博物馆,1995年被订为江苏省及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政府所管辖,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之所以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电话

025-86628704;025-52237361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游2线、游4线、2、4、7、16、26、33、37、40、47、49、62、101、102路,地铁1号线三山街站

门票

费用20元

开放时间

9:00-18:00

景点位置

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15-19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戴隆邦故居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戴隆邦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其子文良、文熊(乳名大闾、二闾)都是武林高手,特别是文熊,拳术高超,声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戴氏家谱》共分四册,始纂于清雍正六年。由印有红色表格的白棉纸装订而成。高44厘米,宽26.5厘米。每页分3格,计15行。中缝有“戴氏家谱”字样。

戴氏神轴高303厘米,宽194厘米。面料是白色缎料,不垫粗布。神轴为一幅完整的“戴氏宗祠”图。下部绘宗祠山门。关于戴隆邦一家,神轴记载与家谱完全一致。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自幼练习家传拳术,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游历至安徽池州遇曹继武先生,得先生传心意-拳,十易寒暑,师曰:子勇成矣。乾隆十五年(1750年)奉师命返回山西,途经河南洛阳时,得遇同门马学礼,切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张太雷故居

全文共 1222 字

+ 加入清单

张太雷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太雷纪念馆座落在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的张太雷纪念馆,由张太雷故居、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和辅助用房(书画陈列室)三部分组成,全馆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陈展面积500平方米。

张太雷纪念馆中轴为一座两进三开间木结构的典型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前进门楼上方镶嵌着由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匾额。天井矗立着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张太雷同志是中国0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人,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形象。后进,张太雷一家1918年至1925年曾借居于此,他的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他们当年在此生活的场景,也真实记载了张太雷父子二位先烈当年生活过的痕迹,见证了这个英勇的家庭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奉献与付出!

浓缩张太雷光辉的二十九个春秋之图片、油画、实物等珍贵历史资料在纪念馆东首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展现。“为天下人谋永久的真正的幸福”,张太雷惊“雷”八方,蕴含着令人震憾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后人开创更加宏伟的现代化事业。

西首书画陈列室有聂荣臻、徐向前、张爱萍、王任重、李维汉等老一辈革命家缅怀张太雷题词及全国各地领导人、专家学者纪念张太雷而创作的书画精品。

张太雷故居1982年由江苏省人民0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0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复对外开放,1994年后分别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基地,2000年张太雷故居正式更名为张太雷纪念馆,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点。

张太雷纪念馆自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参观者二十多万人次,并先后出版了《张太雷年谱》、《《回忆张太雷》、《张太雷文集》、《醒世惊雷》等十几本研究张太雷的书籍,成为集缅怀、纪念、宣传、研究张太雷同志事迹与精神的重要场所。

张太雷故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张太雷1918年夏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了七年时间,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张太雷及家人在此生活的场景。这座古朴而清雅的房子见证过一个伟大家庭的英勇与悲壮,也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二位英烈(儿子一阳18岁时牺牲于上饶集中营)。故居前进门楼上方镶嵌着由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金字匾额,天井中央矗立着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

张太雷 ,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1919年五四-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的骨干之一。他参加了北洋大学学生组织的演讲团,经常到天津市内和附近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活动,揭露反动政府出卖山东主权的罪行。在斗争中,张太雷与景仰已久的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同时与天津-的领导者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陈少白故居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陈少白故居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少白故居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由陈少白自行设计。故居分两处,隔河相望,以自桥连为一体。桥的一边是"白园",另一边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占地面积两亩许。自少白逝世后,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楼宇日久失修,渐显颓败。1991年春,外海镇政府拨出巨款?对"白园"和园内的"莎萝坪"、"粥锅亭"、"瞻云台"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内的"亚字楼"等都一一进行了修复,并在故居内设立"陈少白事迹陈列馆",陈列大量名人字画及历史文物。使故居还其原貌,焕发青春。

1995年5月,陈少白故居被定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江门市25路公交车可达。

地址:江门市江海区江海四路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陈少白(l869——1934) 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186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陈少白六岁人私垫,天资聪敏,勤啻好学,习字、念书、学写诗文均是同窗中的使使者。到少白步人青年时,适产美国教会哈巴牧师来广东开办广州格致书院(即岭南大学前身)。1888年开始招生,少白第一个报考,并被录取人学。读书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