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血压患者常见用药误区(推荐20篇)

浏览

2459

文章

22

篇1:常见用药误区

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50万人因用药错误损害健康,甚至有10万人因此死亡。其实,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近日,药学专家总结了八个最容易出现的用药错误。常见用药误区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

常见用药误区:服药期间不忌口

食物也会影响药物作用。例如,柚子富含维生素C和钾,不过在服药期间,最好不要吃它。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临床药理学办公室代理主任黄秀美介绍,在人体的小肠内有一种酶,它能催化多种药物代谢,而柚子里的某些成分会干扰这种酶的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喝柚子汁3—4小时内都可能干扰药物吸收。另外要注意,吃止痛药期间不宜大量喝咖啡,服铁剂时要少吃油、不宜喝豆浆等。

用药对策 处方上的药物对食物有没有挑剔?这方面也得问问医生。

常见用药误区:服药期间仍喝酒

不喜欢酒精的药物不在少数。江苏省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蒋宇利介绍,服安眠药时饮酒可能使人昏迷不醒;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饮酒,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酒精不仅会增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还可能出现严重的肝肾损害;糖尿病人用药期间空腹饮酒,容易引发低血糖。

用药对策 除非医生明确告诉你,服某种药物期间不用忌酒,否则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即便是吃感冒药,由于可能含有解热镇痛药,酒精也可能增加它们对肝脏的伤害。

常见用药误区:同类药物重复吃

拥有同一种通用名的药品,由不同药厂生产时,又会有一个独特的“商品名”。很多时候,人们熟知商品名,却忽视了通用名,从而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例如,人们都知道‘速尿’这种利尿药,而对其通用名‘呋塞米’却知之甚少。”内科医生布鲁斯·曼补充道。

用药对策 如果医生选的药品有商品名,最好请他在处方上标明。拿退烧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通用名)来说,“扑热息痛”、“退热净”也是指它,其商品名还有“必理通”、“泰诺林”等。

常见用药误区:肝不好没减药量

肝肾功能受损时,机体清除药物代谢产物的能力就会减弱。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对肝肾的损伤就不小。因此,这类患者用药通常要适度减量或者采用对肝肾影响较小的剂型,如栓剂、皮肤贴剂等。

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博纳·本杰明指出,没有为肝肾功能不佳的患者减少药量,这是医生有时会犯的错误。

用药对策 如果药品说明书强调该药可能伤肝肾,一定要向医生咨询服药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为了安全起见,医生开的药如果可能损害肝肾功能,或者患者本身患有肝肾疾病,最好先检测肝肾功能再决定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常见用药误区:老人用药不慎重

老人在用药上可不能勉强。痴呆、头晕、跌倒、血压升高等,都是老人用药后常见的副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比尔斯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已经制订标准筛选出“65岁以上老人使用不再安全”的药物列表,被誉为“比尔斯列表”。给老年人用药时,可以参考一下。

用药对策 65岁以上的人群,只要开处方药,就一定要咨询医生,问清该药是否具有副作用,是否需要减量,是否具有其他注意事项。

常见用药误区:服药还吃保健品

保健品在超市和商场里就能购买,这让人们觉得它们“很安全”。但要注意,如果你正在服用处方药,必须小心谨慎。例如,次水杨酸铋片能迅速缓解上腹饱胀、烧心、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但它可能与某些抗凝药、降糖药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用药对策 没错,当医生开处方时,你一定要把最近一两周吃过或正在服用的非处方药以及保健品告诉他,以避免这类风险。

常见用药误区:多种药物一起吃

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相遇时可能“放大”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也可能产生新的有害健康的物质。美国临床信息中心主任安妮·迈尼盖蒂博士介绍,“升高血压和眩晕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药物须特别注意,就是抗凝药华法林。”内格雷特博士介绍,该药被称为“药物相互作用之王”。它的有效剂量范围比较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也容易受到其他心脏病药物的影响。

用药对策 最好保留药品说明书,留意关于常见副作用的说明。如果同一时期使用的几种药物有相似的副作用,最好不要同时服用。

常见用药误区:搞混药名买错药

有的医生字迹潦草,如果你拿着这样的处方去买药,药师很可能“判断错误”。这是因为,很多药名确实太相似了。美国加州药学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内格雷特提醒,患者买药时一定要核对一下该药是否治自己的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错误用药因搞混药名所致。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亚同提醒,比如优降宁是降压药,而优降糖是降血糖药,等等。

用药对策 首先,当你拿到一张新处方时,最好与医生核对药名、用量、用法等内容。其次,实际用药时,还要仔细核对药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血压患者易有哪些用药误区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许多高血压患者原来平稳的血压突然升高,而血压控制欠佳,容易诱发中风、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危及健康和生命。那么高血压患者易有哪些用药误区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误区一:无症状不服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高,却无任何自觉症状,便以为不用服药。其实,即使是无症状的高血压,如果长期不服药,也会使病情加重,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高血压患者即使无任何自觉症状也应服药。

误区二:凭感觉服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感觉舒适的时候不测血压,就减量服用或不服降压药物。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恶化,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误区三:选择药物不适当

首先是选药较陈旧,如有的人还在使用降压灵、维压静等药物,这些药物虽可降压,但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其次是选药时不注意因人而宜,搬用别人的经验,用别人的药方服药。甚至听从别人的建议随意加大剂量,这都是很危险的做法。

误区四:用药单一

大约2/3的高血压病人用一种降压药就可以使血压降到正常;1/5的病人须两种降压药合用,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而另有1/1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则需三种降压药合用。如果属于后两种情况,而只服一种降压药,血压自然很难降至正常水平。

误区五:间断服药

有些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结果没过多久血压再升高。如此这般,易使病情波动,治疗更加困难,如长期服β-受体阻滞剂突然停药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甚至猝死。

误区六:睡前服药

人在睡眠后,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血药浓度到达峰值,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极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但在临床诊疗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误区五: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但是临床上还是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误区四: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临床实践中,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病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

误区三: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误区一:查出糖尿病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恐艾症患者常见的恐艾误区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非常害怕得艾滋病,那么这些恐艾患者对于艾滋病的误区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吧。

操作方法

1

日常接触会感染:这个是大多数都会有的误区,认为只要和艾滋病患者待在一起就会患艾滋病。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荒谬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3种:母婴传染,性传染,血液传染。

2

通过眼泪,汗液,泪液是不会传染的。比如和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和艾滋病患者拥抱。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接触都是不会传染的。

3

感染之后马上就会死亡:这个也是大多数的误区,认为感染之后就会死亡。从感染艾滋病之后到发病会有一个漫长的潜伏期。有些人的潜伏期甚至达到10年以上。

4

看起来正常就没有病:这个是错误的。如果感染了艾滋病不是通过外表就能看出来的。这个要通过一系列血液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近视眼误区 近视眼患者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全文共 282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近年来近视眼的发病率是逐步上升,并且很多人对于近视这方面的问题不是特别的重视。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关于一些常见的近视眼误区,以及分别讲解预防近视的方法和吃什么预防近视的基本常识。

信息时代的逐渐发展,市场上的各种数码产品应运而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而导致了近视人群也在不断的增加。下文为大家分析了一些近视眼误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视患者的几个常见误区

1、1/3近视患者不戴眼镜

据调查,目前有1/3的近视患者不戴眼镜。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是出于外观的考虑。

专家提醒,近视后就要去专科就诊,明确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如果是后者,要及时矫正,以免视物不清使视力继续下降,最终导致低视力。

2、成年后视力稳定了,不需要年年查

调查显示,只有半数的人在近1年里做过视力检查。令人担忧的是1/3的受访者在最近一次的配镜时,竟然没有进行验光和屈光度数检查,只是根据以往的度数进行配镜。

专家指出,虽然说青少年和老年视力变化较快,但不等于说成人的视力就是稳定不变的。

实际上,成人的视力只是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不良的用眼习惯同样会对他们的视力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近视的成人,每年也要进行1次验光检查;不近视的成人每两年要做次检查。同时要注意眼睛保健,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一定要戴质量合格、适合自己的眼镜。

3、三成患者1副眼镜用到坏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眼镜有寿命的说法,29.2%的人选择3年或更长时间才换一副眼镜,36.4%的人是等到眼镜坏了才更换。

专家指出,我国被视为风沙地域,树脂片最好用2~3年就更换。而且人们对镜片的保养不太讲究,很多镜片都有划伤等情况,造成镜片透光率降低,很容易造成视疲劳,加速近视。

因此最好每半年到原配的眼镜店检查视力、护理镜片,一旦发现镜片“超期服役”,要立即更新。

4、经近视才会想到预防

在眼科门诊,总有不少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视力一直都挺好的,为什么突然就近视起来?

这种观点便是错误的,近视并不是一两天就可形成的,有的孩子惧怕家人的责备甚至可以隐瞒自己好几年近视的事实。

从另一方面来说,主要还是由于家长疏忽了对孩子视力情况的观察,以至于不能尽早的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这里建议家长,可从孩子三岁起,每年去医院眼科进行散瞳验光及眼部检查,做到有效掌握眼部的健康情况,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5、省事,热衷十分钟配镜

配镜中一般分为六个步骤,即眼科医生问诊;眼部、眼底检查,查看是否有其它眼病;由专业验光师进行屈光检查;进行试戴,如有不适的感觉可以做一些小的调整;追加矫正;佩戴眼镜及眼镜护理指南。

调查显示市面上常见的十分钟配镜是很不科学严谨的,正规机构要做详细的视力检查,再加上配镜的时间大致需要1-2个工作日,可想而知,外面五花八门的眼镜店仅需十分钟便可制作出眼镜是有多“厉害”。

专家建议一定要进行正规的医学验光,验光主要是针对性的检查单眼的屈光状态。戴上眼镜时需要双眼共同看物体,要仔细调节双眼的单视功能。

眼镜镜片的度数并不等于验光的数据,需要综合考虑,根据眼位状态、调节功能的强弱及散光轴向等医学表现评估,得出正确的处方配镜。

预防近视的方法

1.保持充足的阳光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一定要在明亮的地方写字做作业,阳光不要太刺眼。

2.劳逸结合

每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就要给眼睛休息一下,每次用眼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休息的时候可以眺望远处,看看绿色的植物,能有效的预防近视。

3.保持正确的姿势

写字一定要注意“一尺一拳一寸”的姿势,不要躺着、趴着看书,也不能在车上看书,这样对眼睛伤害很大。

4.保持卫生

一定要注意眼睛的卫生,勤洗手,不要多揉眼睛,那样细菌都很容易进入眼睛。

5.营养均衡

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等,合理均衡的饮食,促进身体和眼部的发育。

眼保健操,除了上述说的这些,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做的眼保健操吗?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大家做眼保操都是睁着眼做的吧!

其实眼保健操才是缓解眼睛压力,预防近视最好的方法。所以除了在学校每天2次外,在家里也应该勤做眼保健操,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近视。

6.不要在车上看书

因为车子颠簸,眼睛不容易调节。不能在床上或被窝里打着电筒看书。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玩游戏机也要有时间的限制。

形成近视的原因是什么

1、遗传

由于父母患有高度近视,孩子极有可能患有近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有假性近视转化为真性近视。

2、营养不良

由于小时候厌食、挑食,导致营养跟不上,就会引起眼球发育不良,从而形成近视。

3、晚上开灯睡觉

如果小孩子怕黑,习惯在晚上开灯睡觉,这样就会使小孩子的眼球得不到真正的放松,日积月累后就会形成近视眼。

4、用眼姿势不正确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补习班,加上老师大部分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孩子们的写字姿势,于是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趴着写字,歪着头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近视。

吃什么预防近视

含钙食物

医学专家们指钙的缺乏是造成视力发育不良乃至形成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眼球如同一个盛满清水的塑料小囊,如果钙元素缺乏,其液压就会忽高忽低,不能保持正常状态。

这种状况就像一个正在亮着的灯泡,很容易被忽高忽低的电压烧坏一样。眼球如果缺少了钙,可使发育异常而形成近视。

铬元素

在眼球发育中的作用是使其渗透压保持平衡,否则可导致晶状体鼓出变凸,致使眼的屈光度增大,而成为近视眼。根据专家的测算,儿童每天约需铬50-200微克。

硬质食物

经常给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吃力频率与力度,可促进小儿视力的发育,日本某教授曾为此做过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常吃细面条一类软食的孩子很少使用下巴部分的咬肌,这是造成视力异常的一个重要祸根。

日本某大学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常吃不需咀嚼且柔软食物的学生中,视力差的人特别多,而常吃硬食者,视力差的人很少。

这是因为咀吃力可增加面部肌肉包括眼肌的力量,使之具有调节晶状体的强大能力,避免近视眼的发生。

维生素

虽然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它们在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适当多补充维生素A、B1、B2、C及E。

蛋白质

巩膜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构成眼球坚固外壳。缺乏蛋白质不仅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也会使巩膜的弹性降低,容易拉长形成轴性近视。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

富含维生素A、E的食品

有蛋、奶、肉、鱼、肝脏。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胡萝卜、菠菜、苋菜、苜蓿、红心甜薯、南瓜、青辣椒等蔬菜也可以。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柿子椒、西红柿、柠檬、猕猴桃、山楂等新鲜蔬菜和水果。

结语:人们长时间的用眼睛盯着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时,光束通过眼睛以及晶状体,全部集中到人们的视网膜上,这样会让眼睛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因此我们要掌握一些预防近视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视力有所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血压患者常见误区

全文共 1296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这样做往往不准确,特别是长期患高血压者,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性,所以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也无任何不适。如仅以自我感觉来决定是否服药,那样贻害无穷。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

二是用药不规则。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药,有时服药,有时又不服,导致血压不稳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长期受损。

三是血压一正常,即停药。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导致了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情况。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将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可以增减药物品种或服药剂量,而不应断然停药。

四是“盲目治疗”。有的患者长时间一味服药而不定期到医院检查,这样易产生药物副作用或耐药性。不同的病人需根据其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功能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药和适当的药量。

五是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治疗。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治疗上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少盐,适当地参加文体活动,减轻体重等。

六是认为降压药属于“顶药”,服不服药没有多大差别。在高血压的患者中,80%以上的患者均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必须用药物来控制血压,以减少和推迟脏器的损害,延长寿命。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认清降低血压的意义,积极控制高血压。

七是盲目长期服用一种降压药,将服药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讲究实效。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会降低疗效,产生耐药性,并易出现药物副作用。此外,不同的病人,需根据其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功能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千篇一律或长期服用一类药物,不加更改,不明血压高低,实际上也是一种“盲目或无效治疗”,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病情的需要及时调整药物。

八是不求医,自行购药治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高血压的治疗简单化了。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达几十种,各有适应症和一定的副作用,病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科学地、合理地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九是自认为血压只是偏高,不值得治疗。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血压超过140/85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患有高血压。但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处在上述的边缘状态,因此往往不被重视。事实说明,这种程度的高血压同样对机体会产生危害。正确的做法是除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外,还应给予包括药物在内的综合性治疗,当然选择何种药物是值得推敲的,如初期阶段,可先服用一些调解植物神经平衡的药物或利尿剂等。

十是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老年人(指60岁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主要指心、脑、肾),稍偏高一点的血压,有利于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自身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反而得不偿失。血压究竟降至多少为宜,应因人而宜,不可一律追求正常血压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治疗高血压常见的误区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治疗高血压时,患者可能会觉得只要没有明显的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孰不知没有明显的症状,此时血压在大幅度升高。由于自己忽视了治疗,从而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患者没有通过诊断,直接停止服用降压药。

1

很多患者在平时发现自己血压升高时,就开始吃降压药。孰不知自己降压药时间吃得太长,中途没有测过血压,从而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或者出现低血压。

2

有些患者在血压升高时开始吃药,当血压降下来之后,就开始停药。其实当患者停药之后,血压就开始升高。如果想要合理控制血压,千万不要这么做。

3

目前高血压难以自愈,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很多患者在服用药物时,担心吃了降压药就停不下来,其实我们需要合理的诊治。

4

不得不说,降压药的种类比较多,而不同的降压药维持的药性是不一样的。对于患者来说,有些患者不管什么降压药,每天只能吃一次,其实这是不可以的。再服用任何药物时,需要看说明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血压患者用药指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高血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坚持长期用药,合理用药,将血压控制在基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高血压患者用药指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血压患者用药指南

1、早晨起床时,发现血压较高时,应服用常备降压药,并卧床半小时左右再起床。

2、出现头痛等症状时,如测出血压较高,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适当增服降压药。

3、当劳累、天气变化、饱餐、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胸闷、心前区疼痛等应及时舌下含服消心痛、心痛定等药物并及时去医院治疗。睡眠不佳,可适当服安定等镇静药。

4、如服药后血压降幅过大引起心慌、头晕等不适时,可处卧位,防止心脑供血不足昏倒而致意外,并及时就医。

根据不同药物的疗效、副作用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1、从单一的小剂量降压药开始,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根据血压高低适当增减剂量和药物。

2、对血压较高的患者,应逐步降低其血压,不可用药过猛使血压骤降,而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产生不良反应。

3、根据病情用药: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患者不可自作主张更换药物。

4、适时用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常见肿瘤患者的七大饮食误区 高价吃抗癌食品是错误的

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营养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体质,防止营养不良及肿瘤恶液质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患者或家属却陷入了以下常见的饮食误区。下面跟随本网了解一下吧!

误区一:少吃或者不吃能“饿死肿瘤”

肿瘤细胞并不是正常细胞,这些异常细胞会快速分裂、生长并“窃取”体内正常细胞的营养。“饥饿疗法”会造成机体营养不足,影响体内正常细胞的生长和保护作用,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误区二:吃得越好肿瘤长得越快

营养及代谢干预的主要目的并非治疗肿瘤,而是通过维持或改善食物摄入,改变代谢紊乱的状况,维持身体机能,减少治疗中断风险。

误区三:专吃某一种“营养”食物

各类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素成分和数量都是不同的,如鸡蛋蛋白质丰富、胆固醇较高,鱼虾蛋白质丰富、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猪肉和牛肉富含铁,菠菜和芹菜富含纤维素,粗粮含糖量较低、纤维素含量高……可以说每种食物各有其“优缺点”,只补充单一食物仍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误区四:多喝汤可补充营养

在传统观念中,煲汤是一种“大补”。家属为患者煲汤,如乌鸡汤、牛尾汤、鱼汤、海参汤、猪蹄汤等,并嘱咐患者,“精华都溶解在汤里了,喝汤就行,汤渣可以扔掉”。实际这是错误的。

汤里面的营养成分很少,鱼肉类食材,汤中含有非蛋白氮、嘌呤、肌酐、少量游离氨基酸、少量的钾、钠、钙、镁等离子,营养密度低,所以,煲汤不是人体营养成分的良好来源;大量喝汤,会影响其它食物的摄入,膳食单一,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

如果吞咽困难、咀嚼困难、发热、卧床等肿瘤患者需要进食流食的话,可以将各种食材,如粮食类、蛋类、奶类、肉类、鱼类、豆制品、蔬菜类等,分别制备软烂,单独或混合用匀浆机(豆浆机)打碎,制成糊,熬成粥,这样既便于吞咽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误区五:“发物”助长癌细胞,吃素比较好

所谓“发物”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说法,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或新疾加重的食物,如有记载豆芽、韭菜、苜蓿、鹅肉、鸡肉、狗肉、牛肉、海鲜等属于发物。许多患者虽想食用,却又担心引起肿瘤复发,敬而远之。

关于“发物”与肿瘤的关系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

然而能否引起肿瘤的复发,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至少到目前为止未见明确因食用发物而导致肿瘤复发的病例,因此,这些信息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误区六:盲目依赖抗癌食品和保健品

许多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互相交流饮食经验,盲目跟从别人的做法,如盲目补充所谓的抗癌食品、抗癌保健品,价格昂贵。这些靠谱吗?

某些营养素或植物化学物具有抗癌作用,也是在其所含的天然食物在发挥作用,补充营养素及某些植物化学物制剂作为抗癌食品和保健品,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其抗癌作用。

其实,这种补法对疾病本身的稳定和康复不利,肿瘤是一个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过程,忽视正常饮食,花高价吃所谓的抗癌食品是错误的。

误区七:只要能打营养针,不吃饭也没关系

当肿瘤患者食欲不振、食物摄入不足时,有的患者、家属、甚至于个别医生认为不吃饭静脉营养也能满足营养需要。这是错误的。

人体通过胃肠道进食是自然状态,食物进入肠道吸收,如果长时间不进食,肠黏膜就会萎缩,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坏,从而也易感染。

大量研究证实,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进食障碍,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建立起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通道,只要肠道有功能,就使用它。

建议,肿瘤患者不要过度担心吃“营养”食物会使肿瘤发展。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类提供自身所需能量,对于脂肪的利用率差,因此,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应作为肿瘤患者的首选方案。而当肿瘤患者食物摄入量下降,难以维持正常的健康体重时,就要接受专业的营养支持治疗,通过调节饮食摄入、身体代谢、肠道菌群等方式进行营养干预,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有哪些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医生提醒: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曾患妊娠糖尿病者、体形肥胖者等),应该每年至少检测血糖一次,那么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有哪些呢?

患者误区

医学解释:糖尿病主要分1型与2型糖尿病:1型是胰岛细胞受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1型糖尿病的根治办法是通过促使胰岛细胞再生或胰岛细胞移植进行,目前的方法尚未成熟,均未达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程度,而且移植必然涉及排异问题,必须权衡抗排异药对患者的长期影响。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能清楚阐明,更谈不上根治了。

医生提醒:不少广告宣称“根治糖尿病”,不是利用患者想治愈糖尿病的心理发财又是什么呢?

不吃主食等于饮食控制。

医学解释:饮食的一大目的是为了供给我们维持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三大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均不可或缺,而根据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及特点,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应达到55%~60%,所以不吃主食只会使三大营养素比例失调,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孕期用药常见误区有哪些?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孕期生病是件麻烦事儿,因为很多孕妈咪都很担心生病吃药会对胎宝宝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孕期用药常见误区有哪些?如何正确用药?

用药时间最关键

一般而言,服药时间发生在孕3周以内,称为安全期。这个时候胚胎细胞数量较少,一旦受到有害物的影响,细胞损伤难以修复。如果胎儿质量不高,机体会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地造成自然流产。如果是这个时候服了药物,不必为生畸形儿担忧,因为如果这个时候不小心服了药物,又没有任何流产征兆,一般表示药物未对胚胎造成影响,可以继续妊娠。

孕5周-8周称高敏期。此时胚胎对于药物的影响最为敏感。不安全药物最容易导致胎儿畸形,而且不一定引起自然流产。此时应根据药物毒副作用的大小及症状加以判断是否继续妊娠。若出现与此有关的阴道出血,不宜盲目保胎,应考虑终止妊娠。

孕8周至孕5个月称为中敏期。此时是胎儿各器官进一步发育成熟的时期,对于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为敏感,但多数不引起自然流产,致畸程度也难以预测。此时是否终止妊娠应根据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小等因素,全面考虑后再作决定。继续妊娠者应在妊娠中、晚期做羊水、脐血、B超监测胎儿生长情况,了解鼻骨长度以及颈项皮肤厚度。若发现胎儿异常应予引产,若是染色体异常或先天性代谢异常,应视病情轻重及预后,及早终止妊娠或给予宫内治疗。孕5个月以上称低敏期。此时胎儿各脏器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用药后不易出现明显畸形,但可出现程度不一的发育异常或局限性损害,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奎宁、奎尼丁可引起耳聋。

准妈妈“硬挺”殃及胎儿

通常孕期用药最多的是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有受孕可能的妇女用药时,需注意月经是否过期,并尽可能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孕妇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末次月经时间,或已怀孕和妊娠时间,而且作为准妈妈,更应该对下列药物有一定的了解。

怀孕3个月内禁用药:抗组胺药、抗凝血药、抗癫痫药、抗癌药、磺胺类药等。如氨甲喋呤、氮芥、敏克静、苯妥英钠等。

整个妊娠期禁用药:抗感染药如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影响内分泌的药物如丙酸睾丸素、己烯雌酚、他巴唑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妊娠后期至接近分娩时的禁用药物:麦角新碱类药、峻泻药、奎宁、奎尼丁、巴比妥类药、利血平、阿司匹林、吗啡及其他镇静催眠药等。

孕期禁用的中药:螈青、天雄、乌头、附子、野葛、水银、巴豆、芫花、大戟、地胆、红砒、白砒、水蛭、虻虫、蜈蚣、雄黄、雌黄、牵牛子、干漆、麝香等。

但是,对于孕期用药也不要走极端。近年来,社会上不乏这样的报道:孕妇有病却不敢用药,或医生开了处方还将信将疑,不去取药,自己“硬挺”,以致贻误病情,殃及胎儿。

孕期用药误区包括:

一、孕期患各种疾病需用药物治疗时不肯用药,以致病情加重。

二、孕期患疾病需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不合理。我们认为孕期用药既要谨慎,但也不要有了疾病忌讳用药。有些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疾病本身也会对胚胎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例如,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可导致胎儿早产、宫内死亡、新生儿窒息并可危及孕妇生命;糖尿病母亲妊娠后,如不积极控制血糖,胎儿可能出现循环系统的发育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者可导致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炎及新生儿真菌感染等。

准妈妈用药牢记三原则

一、妊娠的最初3个月是胎儿的各器官分化、发育、形成阶段,3个月以后,除生殖器和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发育外,胎儿的多数器官均已形成。因此,在妊娠前3个月尽可能避免用药。

二、当需要用药时,孕妇应请教医生,不要自行服药。在孕期禁止服用目前已明确的有可能致畸的药物。在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应尽量选取在临床上使用时间较长的、相对安全的、对胎儿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或多种药物一起使用。病愈或基本痊愈后要及时停药。

三、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孕妇,妊娠后应根据病情适当减少药物用量,或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清楚了常见的几个生活中的用药疑惑,孕妈咪了解了、选对了,就不会再心情抑郁徒增烦恼。如果您对更多有关孕妇如何安全用药等常识感兴趣,就请到我们来查询搜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帕金森患者小心陷入哪些用药误区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绝大多数帕金森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许多患者对使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存在认识误区,以致影响了治疗效果。以下介绍几个最常见的误区,为广大患者“知己知病”,提高生活质量,那么帕金森患者小心陷入哪些用药误区呢?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元变性疾病,老年人多发。据统计,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我国目前有170多万帕金森病患者,而且该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每年新增的帕金森病患者约有10万人。

误区一服用抗帕金森病药,但从不调整用药量和品种

有一些患者是在服用医生开的抗帕金森病药物,但很少去医院复诊,多年服用同种、同剂量的药物。实际上,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还可能伴发其他疾病。因此,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一方面会依据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会衡量治疗对伴发疾病的影响,避免治疗方案对伴发病症有不良影响。

如对于伴有智能减退的患者,医生会避免给患者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对于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与心绞痛的患者,医生会避免给患者应用司来吉兰;对于伴有肌无力的患者,医生会避免给患者应用安坦等。而对于伴有抑郁症的患者,医生可能给患者应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等。

可见,患者若不及时与有经验的医生交流,及时调整用药,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误区二安装脑起搏器,可一劳永逸,从此不需再服药

脑起搏器治疗是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脑内神经核团,抑制不正常的脑神经元放电来消除帕金森病症状。该疗法并发症少,是继多巴胺药物治疗后的最大进展,特别适合药物控制不理想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证实,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仅通过服药治疗是无法克服长期的“关期”,但通过定时服药,同时进行脑起搏24小时刺激,患者可保持24小时“开期”,摆脱木僵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脑起搏器治疗手段疗效稳定、安全,但脑起搏器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也就是说,安装脑起搏器后,大部分患者仍需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只是脑起搏器治疗术后,大部分病人的服药剂量可降低1/3~2/3,个别病人甚至可停用药物。但对术前服药剂量偏大、有明显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酌情为患者减量。注意,疾病晚期安装脑起搏器的患者,减药速度应该缓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血压用药误区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用药一段时间后,血压平稳,就觉得没事了。实际上,除了继发性高血压是可以治好的,大多数的高血压是原发性的,必须终身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一旦中途擅自停药或减药,病情发生反复,血压突然升高,将造成靶器官更大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那么高血压用药误区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不随意”

高血压用药谨记

天热出汗多,有些高血压病人会呈现血压比以往偏低的状况,因而随意减少降压用药。专家表示,高血压用药要维持稳定,即使血压出现一定的起伏,患者也不要自行调整用药。这样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较大或骤然升高,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如果本身已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忽高忽低容易造成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或主动脉夹层等疾病发生直接威胁生命。血压低时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应尽快咨询专科医生。血压可能波动较大,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温天气建议多喝水,出汗多时适当补充盐分,最好每天记录血压的结果,等随诊时再向医生咨询是否变动药量。

高血压用药误区

1、选择药物只看价钱,不看药物的含量。比如有些药房卖的降压药很便宜,但药物中有效成分剂量却不同。如果光顾着便宜,达不到一定的用药剂量,就很难把血压控制好。

2、用药一段时间后,血压平稳,就觉得没事了。实际上,除了继发性高血压是可以治好的,大多数的高血压是原发性的,必须终身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一旦中途擅自停药或减药,病情发生反复,血压突然升高,将造成靶器官更大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3、用保健品或饮食疗法代替药物治疗。对轻度或偶尔因疲劳导致的血压升高,使用这些方法或许有一些效果。但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病人,靠喝降压茶、戴降压手表和降压卡片、吃芹菜这些方法不仅不能控制好高血压病情,还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4、根据单次血压计的结果改变用药量。高血压病人基本上人手一台血压计,很多人血压高就加药,血压低就减药。这种人为、较快的剂量调整会影响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使血压更加不稳定。

5、血压控制不好时,自行加大药物用量。高血压病人很多都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如有高脂血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好等,大量单一用药不仅副作用大,不能达到平稳降压,而且对靶器官的保护不够。而小剂量的多个药物的联合应用,既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副作用,又可以增加降压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儿童感冒用药常见哪些误区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小儿感冒,对症下药是关键,选用组方精简,能够同时抗病毒、抗炎症、助消化、味道佳的儿科专用中成药物,轻松抗感冒,安全有效,下面来了解一下儿童感冒用药常见哪些误区吧?

误区一:普通感冒、腹泻时滥用抗菌药

9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抗菌药无效。3万名儿童由于不恰当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

误区二:滥用退热药

一方面是退热品种选择错误。另一方面,一发热就用退热药,其结果可能掩盖了病情,降低抵抗力。超量或过长时间给孩子用药特别是一些氨基糖甙类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使用不慎可导致儿童听力、注意力和生长受影响。

误区三:滥用抗感冒药

不根据感冒症状对症用药和重复用药。

误区四:滥用中成药

感冒不根据证候,千篇一律地用羚翘解毒丸、感冒清热冲剂,有害无益。感冒按中医理论,区分风寒、风热、暑湿感冒,不同证候,应用不同中成药。

误区五:不适当配伍

有些药物不能同时服用,比较常见的有阿司匹林与红霉素等。

误区六:小儿用成人药

小儿生理与成人有诸多不同,对成人安全的药物对儿童未必安全,有的甚至潜藏危险。另外“良药苦口”大道理对小儿没作用,因此选择高依从药物,才能让小儿顺利吃药,确保疗效。

误区七:乱用饮料送药

应以温开水送服为宜。

误区八:剂量不准确

市场上的很多药物缺乏儿童剂型,处方药说明书都只写成“儿童酌减”或“12岁以下儿童服1/6”等,导致剂量不准确。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感冒用药常见哪些误区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心血管病患者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心血管患者存在哪些常见误区呢?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经达到约8%,当然这其中部分是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但是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还是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那么,冠心病怎么样呢?其实,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这种过程其实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的症状。我曾经诊治的最年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才32岁,据说还有更年轻的,实在令人惋惜。这些都提醒我们,年龄虽然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但不是保险箱,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个财富,还取决于您自己!

误区:好不容易活动一下,运动量要大一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不得已超负荷运转,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偶尔的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的明言,于是乎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以为这样就算是运动了,身体就健康了。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可能更大。前不久,国内两位企业界的名人相继在健身房运动时发生猝死,令人扼腕!这些人平时长期工作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常的做法是,每周保持2~3次活动,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主要指力量训练,如举重、角斗等)。那么运动强度多大算合适呢?判定运动的强度的公式如下:最大心率=(220─年龄)×85%;最低心率=(220─年龄)×70%。如果运动后测得心率介于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那么此次运动强度适当。例如:一位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的心率应在(220─60)×70%到(220─60)×85%之间,即112次~136次/分。运动后心跳低于112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低,达不到运动效果,心跳超过136下则表示运动强度太高,可能会导致各种意外。此外,在运动后,有点喘,有微微流汗,仍可讲话而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若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时,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护理措施有哪些呢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老年人一旦患有高血压就会采用一定的药物方法治疗,那么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护理措施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药物与本病治疗的关系,使老年人从心理上自觉接受并遵从医嘱用药,不擅自购买广告药品扰乱治疗。

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易忘记服药,特别是老年痴呆、抑郁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独居者应警惕误服或过量服药,必需请家属或亲友监督协助,住院患者,护士应全面担负起病人的用药护理。

3.掌握老年人服药情况,避免降压操之过急,导致血压骤降,发生危险,老年高血压不宜单一用药,应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品的不良反应。

4.不宜睡前服用降压药,服药后2小时为降压药的高峰期,加之睡熟后血液循环减慢,血压相对平时有一定下降,两种情况共同作用,使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容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5.中药治疗方案应简单,选择药效好,配置简单,服用剂量尽量避免隔日1次,一日三次等方式,最好每天1次或早晚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几种心理误区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高血压是潜伏在人们身边的无形杀手,很多的时候高血压已经来临可是患者却不自知。直到症状显现才会有所觉察。在高血压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经常陷在一些误区里。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几种心理误区。

1.对高血压不够重视。由于高血压比较常见,且在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大家忽略。虽有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但一经休息即可缓解,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

2.患者保健意识差。经过调查,中年知识分子患病率明显高于工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知识分子缺少体力活动和有规律的生活,更没有时间运动、保健,整日忙于工作。长期的持续紧张使许多人患上高血压。

3.不良生活习惯难以克服。很多的高血压就是因为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可是在发现患有高血压以后,患者并没有及时纠正,仍然维持以前的习惯,这就导致了患者血压的不稳定。

4.治病就得靠药。很多的高血压患者太依赖与降压药,觉得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万事大吉。降压药确实可以使血压下降,可它是通过改变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来使血压下降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药物对身体会产生副作用了,而且这种被动的治疗还受机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情绪激动时,所伴随的血压升高,单用降压药的效果很差,若加上控制情绪,甚至不用药,只要情绪控制即可使血压明显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误区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糖尿病的出现会给老年人带来无尽的痛苦,而且这种疾病一旦出现,会造成他们的身体波动很大,严重的影响到了身体健康,平时,我们需要注意糖尿病的类型,二型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二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误区是什么呢?

1、忽视药物治疗

由于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又担心长期用药对肝肾带来不良反应,有些患者拒绝用药,完全采取非药物治疗。事实上,治疗糖尿病靠的是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均须药物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建议,在糖尿病患者诊断明确之初即应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加用二甲双胍。

2、不当联药

口服降糖药分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原则上不宜联用。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导致“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不良反应而不是降糖效果。诸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3、不复查

服药后,患者一定要经常检查血糖,以了解服药效果,并以此作为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的重要依据。临床发现,许多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的疗效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即磺酰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4、过量服药/擅自停药

人体的内环境对血糖骤变很难一下子适应,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应当稳步下降。许多患者为了把血糖尽快降下来,往往擅自大剂量服药,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治愈,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仍不能放松。除极少数轻症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须继续用药维持,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5、频繁换药

一般说来,降糖药物须达到有效的剂量和一定的时限药效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比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2~4周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这样做法十分轻率。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当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时,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合应用。

6、只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同时,往往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而严格控制血糖虽能有效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的发生,但对于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大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却无显著降低。因此,糖尿病治疗决不能单纯降糖,同时还要严格控制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即所谓“综合控制,全面达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7、越贵的药越好

有些患者迷信进口药、高价药,认為药越贵越好。往往要求医生:“反正我有医保(公费医疗),不怕花钱,您就给我开些‘好药’吧!”专家指出,药物好不好不在於价格,而在於患者吃得对不对。就象十八般兵器,不是说哪种兵器好,而在於你善於或适合使哪样兵器,隻要武艺好,使双节棍的照样能打败使大刀的。降糖药也一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药物,血糖控制理想,不良反应少,对臟器损伤不大,选对的就是好药。

希望大家注意治疗,老年人必须要注意合理地进行就医,很多的老年人认为长时间的用药需要花费很多的钱,所以不去治疗,这样会带来很多影响,平时大家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健,而且要注意调理方法,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进行护理,戒烟戒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高血压的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这也让很多的患者在早期身体出现异常时不够重视。而随着病情拖延,高血压的症状就明显了,这是去检查、治疗未免也太晚了。所以,了解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

1、神经系统异常,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失眠、易激动等。

2、高血压的症状还表现为运动系统异常,如肢体麻木,乏力,颈背肌肉紧张、酸痛等。

3、心血管系统异常,如心悸、胸闷,冠心病患者可能发作心绞痛。

4、眼底血管异常也是常见高血压的症状之一。

5、泌尿系统异常,如夜尿增多、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男性ed等。

6、血液系统异常,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时可出现贫血,鼻中隔部位血管存在缺陷的患者易发生鼻出血等。

高血压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对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另外,高血压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也会导致很多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常见的几个种误区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糖尿病对于现在的人而言一点也不陌生,胰岛素也应该十分熟悉吧,胰岛素抵抗,大家都不陌生。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骨骼肌、脂肪组织、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患者表现为偏胖、腰围大,心理抵抗指患者由于某些心理原因,如害怕疼痛、低血糖,担心病情已到不可挽回底部等。其实那是我们对胰岛素的误解,下面来看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常见的几个种误区是什么吧?

误区1:打胰岛素会产生依赖。初发但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难以快速控制血糖,所以当血糖明显升高时,需要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再根据情况改用口服药治疗或单纯依靠生活方式控制血糖。

误区2:打胰岛素太疼。现在常见的胰岛素治疗方式为皮下注射,常用胰岛素笔。胰岛素笔的针头比较细,打针时疼痛感明显减轻。也有人因为心疼钱,一次性针头被反复使用,却不知道重复使用会导致笔尖表面涂层破坏,针头出现倒刺,针尖钝化,令疼痛感增加。

误区3:打胰岛素总出血,身上有淤血。一些偏瘦的人打胰岛素可能会遇到出血情况,甚至找不到可以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这是因为针头扎到了皮下或肌肉层的毛细血管,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选择短针头、捏起皮肤注射、针头倾斜注射等尽可能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