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答案最新20篇

浏览

6925

文章

85

篇1: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东坡卜居》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11,见东坡,泣自若12。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3,遂举以售诸14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15宁16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17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18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19,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20迎母还旧第,竟不索21其直22。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11老妪:老妇。12自若:依然如故。13不肖:不成材。14诸:相当于“之于”。15诀别:分别。16宁:难道。17徐:慢慢地。18售:这里是“买”的意思。19券:契据。20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闻:

(2)东坡亦为怆然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________

(4)竟不索其直竟:_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二、(15分)7.(4分〉(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9.(4分)(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11.(2分)示例一: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潭记》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9.(4分)(1)弯曲(或翻卷)(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4)离开

10.(4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距离我们现代人的写作方式以及阅读习惯都不相同,各种字词的意思也是相差很远。那么,文言文要怎样才能学好呢?小编建议同学们在平时进行阅读练习时,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表面看读三遍费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言文阅读的做题技巧

PART01

第一遍:整体把握全文,确定答题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都错了,那么答题只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全文。试题的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PART02

第二遍:找准语句领会主题,检验大方向是否正确。一篇文章的主旨总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来,要善于从文中把它挖掘出来(比如:记叙文不要放过议论抒情的语句等),以便用文中的语句来检验答题的大方向是否正确。

PART03

第三遍: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找到答案所在地。这遍阅读前,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其实文言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需要强调的是,答阅读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还要提高答题的质量,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先拟草稿再反复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王介甫第一书》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与王介甫第一书

【宋】曾巩

巩启: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今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②,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③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④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⑤。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略有删改)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舟船侍从以西()(2)恨不与足

下共讲评之()

(3)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4)余俟到京作书去()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译文:

17.信中提到了欧公(欧阳修)的作文之道,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2分)

答:

18.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3分)

答:

(二)14.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15.(1)向西行进(向西前进)(2>遗憾(3)稍微(4)等待,等到16.假使像这样的文章,不在当代辉煌,我们这些人可要感到羞耻的啊!(假使像这样的好文章不为世人所知,是我们这些人的耻辱。)17.不用生造的词语,不可盲目模仿前人的写法,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应取法自然。18.一方面向王安石介绍自己的行踪(与欧阳修会面情况),表达与王安石的浓厚友情;另一方面,转述欧阳修对王安石文章的赏识及改进意义,希望王安石能尽快与欧阳修建立联系。(热情推荐王安石)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二:虚词意义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2)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3)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4)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敌:匹敌、相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示例】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间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文:

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9.答:⑴散步,漫步⑵只,只是⑶到……去⑷最终,终于10.答: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12.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2)援疑质理()

(3)然负此自放()(4)故虽有勤苦之劳()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译文: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答: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

(―)文言文(共10分)20.(1)跑。(2)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21.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22.(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名

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

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2分)

(二)1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划对一处1分)12.(1)像狗牙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题1分)13.(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每小题2分)14.D(2分)1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鱼我所欲也》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9.A)(3分)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10.A)(3分)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1.B)(3分)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

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

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少时家贫少:

(2)无不立对对: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译文:

15.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13.(1)年幼(2)回答14.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15.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言文阅读万能口诀

全文共 3461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

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

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三个基本原则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阅读在考试的时候指占有一定的比例的,那么你知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看分值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另外还有就是不要本末倒置,在分值低的题目上答好多文字,分值高的题目三言两语。

抓重点

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叙述清晰

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字迹工整

再说一个印象分吧,提高高中阅读的质量无非就是为了真正的高考,那么像语文这样灵活性很强的科目,就应该想尽办法在这科上多赚几分,把字练好,答题时字迹工整,重点基本都抓住了,老师就会给高分。如果字写得乱七八糟,即使答得都正确,没准老师手一抖就要给扣一两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五柳先生传》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B.造饮辄尽造:到

C.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D.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不以物喜

B.亲旧知其如此其真无马邪

C.既醉而退学而不思则罔

D.无怀氏之民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5.【答案】A6.【答案】D7.【答案】B8.【答案】D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养竹记》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竹本固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求:探求

C.不终日而毕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留给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译文: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3.【答案】B4.【答案】(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5.【答案】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解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论语》十二章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4111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语文高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阅读的文段的情况下更为苦手,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文言文的阅读答题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4.文言虚词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三:句子翻译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三: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来源:学§科§网Z§X§X§K]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来源:学_科_网]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桃花源记》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4)货恶其弃于地也()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15分)9.(4分)(每小题1分)(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10.(2分)B11.(4分)(每小题2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12.(2分)(每小题1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13.(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口技》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不能名其一处也。()(3)无不毕肖()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