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土岗秦汉古墓群热门20篇

浏览

4431

文章

231

篇1:琼博拉古墓群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博拉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琼博拉古墓群

琼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乡琼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乌孙山北麓的琼博拉沟口东侧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约150座。可分三片。主要分布在琼博拉沟口东侧1公里的范围内,约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坟堆高2米,直径约30米,坟堆外环绕有带状石圈,石圈宽0.8米,中型墓20余座,坟堆高约l米,直径10—13米;其余为小型墓,高约0.3—0.5米,直径3—6米,在坡东缘下的塔斯科莫尔沟沟谷东坡上,与现代墓杂处有40余座中小型墓葬。还有一片位于村北路旁,数量约1

0余座,封堆多绞小,有些因筑路而遭破坏。这批墓葬的封堆均呈土墩状,有的顶部铺少许卵石,少量为卵石堆,封堆较小,中型墓大多为三,五一纽南北排列。墓葬曾出上有两件青铜器。从其造型风格看可能属于战国时期的塞人文化遗存。所以其年代应为战国前后。墓群位于去琼博拉号区的沿途,处于原自然状态,未见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湖内古墓群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湖内古墓群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湖内古墓群年代为明清,位于金星乡湖内村,类别为古墓葬。

2015年2月6日,湖内古墓群被公布诏安县第十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沈胄公墓、沈缵祥墓、林贞惠夫人墓、沈瑞舟将军墓、沈剑秋夫妇墓、墓祭台外延东、西、南.、北各60米。

湖内村:金星乡湖内村地处九侯山脚下,全村1136户,共4262人,党员90人。全村耕地面积3800亩。全村以发展种植果树、蔬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外出务工为主导。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举全村之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两委班子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列入村两委工作的总体布局,与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岭迷窟幽灵冢是什么?古墓究竟是唐墓还是西周墓?

全文共 3150 字

+ 加入清单

在《龙岭迷窟》的剧情当中,胡八一为了找到雮尘珠的线索,再加上马大胆对他们的威胁,一行人还是下到了之前的那个古墓中去,然而这个墓中却处处都透露着古怪,按理说,什么时代的墓,就会有什么时代的物品,但是这个墓却让人感觉不太对,如果说是一个唐朝时期的墓的话,但是墓中又有太多西周时期的东西,可如果说是西周墓,那么墓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有问题了。而这座墓说起来应该是一座幽灵冢,那这个幽灵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墓,要怎样的布局才能算是幽灵冢,而幽灵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幽灵冢是什么

这座山中本就有一座西周大墓,后来地壳变动,墓穴毁于一旦,但却留下了一个“幽灵冢”,后来唐朝时期又有人选中这块地方要建造陵墓,哪知工程进展到快要结束时发现了幽灵冢的存在,只好作罢。

根据小说的描述来看,幽灵冢也就是墓的灵魂,它的原理就像幽灵船一样,两座墓重叠在了一起,人会被困在里面,后来胡八一等人杀死了导致幽灵冢出现的鹅,幽灵冢便消失了。

大鹅之所以会引发幽灵冢,是因为古代人们会用动物进行祭祀,大鹅进入墓中,西周古墓误以为祭祀开始,幽灵冢便因此苏醒,后来大鹅死了,祭祀结束,幽灵冢自然也陷入了沉睡中。

当然,幽灵冢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罢了,所以它的原理太玄乎,并没有科学依据,但胡八一等人在墓中遇到的悬魂梯却是有科学依据的。

悬魂梯是一种类似于迷宫的建筑,利用感官的错觉使人在原地打转,其形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8字,在很多小说中都曾出现过这种建筑。

不过既然改编成了电视剧,肯定会对原著小说进行改编,电视剧中,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被村民编造的绣花鞋的故事所骗,前往陕西古兰县,水路艰险,胡八一挺身让众人脱险,在招待所幸遇陈瞎子提醒,得以逃脱村民圈套。

三人无意掉入“龙岭迷窟”遭蝙蝠袭击,发现身上长出红斑,决定在王大爷家休整,遇到同样来找红斑根源的shirley杨,并听闻了鹧鸪哨和了尘大师寻找雮尘珠的英勇故事。

几人决心寻找雮尘珠,陈瞎子告诉他们“内藏眢”就在此地。村民故技重施,威胁胡八一等人寻找钱财,两拨人马前往洞穴,遭到蜘蛛袭击,被困暗阁。

但大家齐心协力,化险为夷,最终进入了“棋盘”机关,众人协作,找到了龙骨天书,逃出洞穴,准备前往云南继续解密“红斑”。2.古兰县的原型

小说中提到的古蓝县在陕西境内并未有真实地点,但必定有原型。原著中写道:“我们一商量,便决定改变计划,先过黄河西行。龙岭往大处说,是秦岭的余脉,往小处说,其实就是一片星罗棋布的土冈。这里虽然不是黄土高原,但是受黄泛的影响,地表有大量的黄色硬泥,风就是造物主的刻刀,把原本绵延起伏的山岭切割雕凿,形成了无数的沟壑风洞,有些地方的沟深得吓人。”

经推敲此处原型在陕西韩城。该地由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明《韩城县志》记载:“韩,候、伯之国也”。

想要知道西周大墓原型是谁的,那必须追溯西周时期此处又分封给谁了?据《吕氏春秋·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写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称“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从周成王开始,周朝大肆分封诸侯,直到周厉王、周宣王时期仍有分封。封了多少个?据统计,有记录的多达181个,消失在历史中的则不知有多少。

现在看看韩城地界历史有哪些诸侯国。3.古墓可能是谁的墓

第一个是韩(侯)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于韩国,只是受封者的名字并没有在史籍中留下记载)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由于是侯爵之位,称韩(侯)国,后被晋国灭。

《大雅·韩奕》中曾有关于韩侯的记载,“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锡,郭鞃浅幭,鞗革金厄。”此诗主要是叙述西周周宣王时期,年轻的韩侯入朝受封、觐见、迎亲、归国和归国后的活动,意思是周宣王赏赐年轻的韩侯,交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皮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另一说,《韩奕》所描写的韩侯可能与西周初年所封在韩城的韩侯不是一人,甚至可能不是一地。当年周宣王为了出征北方的犬戎,从封在韩城的韩侯一支中挑选了新的人,封在了西周时期东北地区,与燕国一起镇守,“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就是说的这个)

韩原即韩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断定: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它位于黄河西岸,古称“河西”的地域内。

第二个是梁(伯)国。周宣王时又封秦仲的少子嬴康于夏阳的梁山(陕西澄城县东北一带地方),后来周平王正式册封为嬴康为伯爵,建立夏阳少梁国(今陕西韩城西南一带),称梁(伯)国。由于嬴康是梁山的主人,改称梁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梁康伯,后被秦穆公所灭。

从出土的梁国遗址看,主要在韩城芝川、龙亭两个乡镇,从现存城墙看,大部分高在1米左右,墙外筑有壕沟,据城墙的制作技术和城内遗物等判断,它是一座春秋城址。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十年,秦灭梁。梁伯好土功,治城沟”可以相印证。

第三个是芮(伯)国。周武王曾分封卿士芮伯良夫在芮邑,周成王在位时芮国正式建立,国君被称为芮伯。《史记·秦本纪》曾记载“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据注解看,芮国在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南距古少梁国20里(今距韩城100里),后被秦穆公所灭。

芮国与梁国同属周人的后代,是唇齿相依的同宗古国。梁国为嬴姓,芮国为姬姓。据《左传》“秋,虢仲、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的记载来看,可以印证春秋时期,梁国、芮国与这几个国家相距不远,并且关系密切。

后出土的韩城市梁代村古墓也印证为芮国墓地,只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芮国位置在陕西省大荔县,现出土墓地在韩城,两者相距一定距离,不知是不是由于韩(侯)国先灭亡的原因,导致了国土边界发生变化。

第四个关于岑国。《吕氏春秋》曾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意思是周文王封异母弟姬耀封为岑子,将其堂弟姬渠封于岑地(今陕西韩城),建立了岑国。

但据《风俗通》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岑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武王封为岑子,……子孙因以为氏,世居南阳棘阳”,其实是武王在完成统一建立中央政权后才开始对姬姓族人进行分封,其实不在韩城境内,而是地处南阳。

所以,龙岭迷窟下面的西周古墓原型,很大概率是韩侯国、梁伯国和芮伯国时期的国君墓地。那墓中又可能埋藏什么文物呢?

西周五等爵制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初期继承了殷商爵制,出现了"公、侯、伯、子、男、甸、采、卫"等较混乱的爵制;中期以后,伴随着西周礼制的变革,逐渐形成系统化的"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说这个,其实也是因为不同爵位,丧葬礼仪、墓制规格、陪葬品等都有所不同。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下面看看几个同时期出土的古墓情况。

从出土的芮国古墓看,虽有数位国君,但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器、金器等稀世文物多达2000多组,其中48件金器更是非常奢华;韩城附近的山西临汾霸国,伯爵之位,翼城县1017号古墓也出土了出土有1000多件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陶器、车马器。

所以,同级别的梁伯,墓中可能也有大量的青铜器、乐器、玉器、金器、兵器。而更高一级的韩侯,则应该更为丰富,因为同为侯国的黎国,远在山西黎城,虽然发掘时由于大量的青铜器全被盗空,只出土了几件商代时期较珍贵的玉器,但也是非常壮观。另外从《大雅》记录中可以略窥一二,马饰金铃、金质的辔头挽具,至于还有什么文物,只能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石榴坝古墓葬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石榴古墓葬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榴坝古墓葬

石榴坝古墓葬位于个旧市倘甸乡石榴坝村西北2公里处。云南省考古所和个旧市博物馆1987年7、8月组成发掘队,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了24座小型坚穴土坑墓,除2座为空墓外,其余22座墓都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出土器物有铜戈、铜凿、铜斧、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这些器物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500年左右。上述青铜器造型优美,具有红河流域青铜文化地区特点。

地址:个旧市倘甸乡石榴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尚屯唐代古墓群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尚屯唐代古墓群为临沂市文物保护单位。

尚屯唐代古墓群位于罗庄区盛庄街道办事处吴白庄社区西北罗庄区第三实验小学校园内,年代为隋唐五代,类别为古墓葬。

尚屯唐代古墓群是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盛庄街道:盛庄街道辖尚屯村、陈家白庄村、花埠圈村、前盛庄村、后盛庄村、红土屯村、大埠东村、十里堡村、吴家白庄村、大菜园村、葛庄村、寇对河村、店子村、留邻庄村、李家白庄村、付家白庄村、许冲村、孙对河村、黄对河村、王对河村、崔王庄村等21个行政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1977年秋和1979年冬,露墟韦波村村民在建造新房清理墙基时,在两个地点先后发现一批青铜器,并上送文物管理部门。198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前往实地调查,证实是两座战国墓葬。1977年秋发现的一号墓(M1),东西走向,长约180厘米,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器物沿墓坑两侧排列放置,现存随葬铜器锈残严重,有钟1件、鼎1件、剑2件、矛2件、斧3件、刮刀2件、叉型器6件。已知散失铜钟1件、陶碗(杯)1件。二号墓距一号墓约20米,1979年冬发现,东西向,长约170厘米,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的铜器分别置于墓坑的两端和两侧,现存铜钟2件、铜剑1件、铜叉型器1件,保存较完整。专家认为墓主生前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并认为红泥岭是一处古基群。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6月20下达通知,将韦波村红泥岭划为文物保护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工人新村古墓群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工人新村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以卫东区新华路北段铁路工人村为中心,东、北至月台河;南至建设路、西至市政府。

该遗址中心地带地层共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主要为灰坑,发现有一座儿童瓮棺葬,文化层单薄,厚0.4—1.00米,其中包含遗物较少,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红陶主要为素面和彩绘,灰陶上饰绳纹和蓝纹。器形主要为钵和罐。上层为西汉早期墓葬,1997年至2002年,在此共发掘西汉早期平顶空心砖墓100余座,出土文物400余件,有铜器、铁器、陶器。铜器器形有:镜、鋗、带钩、钱币等,铁器有釜、剑、削等、陶器有鼎、钵、壶、圜底罐、平底罐等,纹饰有素面、弦纹、绳纹、铺首衔环等。

在其周围发现的多为宋代时期的文物遗存,在其南黄楝树村发现有北宋时期的钱币窖藏,重50多公斤,在西边市政府院内发现有宋代的砖室墓,在东边三中院内发现有宋代的遗物堆积层(面积很小、很零星)。

工人新村古墓群已于2004年被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王古墓群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西王古墓群为全椒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王古墓群位于西王镇街道街东北至大谢沿公路两旁,时代为汉—宋,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600000平方米。为全椒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革字第225号。

保护范围:墓群四周外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60米。

西王镇:西王镇位于全椒县西北部的丘陵山区,为南谯、定远、肥东、全椒四县区结合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四周环抱岱山湖旅游度假区,北纬32°07′—32°11′,东经117°52′—117°56′,东与周岗乡、复兴乡毗连,西和肥东县的广兴乡、古城镇为邻,北与南谯区章广镇接壤。距312国道大墅出口处18公里,至蚌芜高速陈集道口25公里,交通便利。 西王镇历史悠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艾吉乃姆古墓群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艾吉乃姆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艾吉乃姆古墓群

艾吉乃姆古墓群坐落于县城东南,与沙雅直线距离57.8公里,公路里程近80公里,占地面积约0.067公顷。

古墓群四周地形平坦,林木葱郁,肃穆而宁静,一派原始古朴的气氛。古墓有木栏围定,四周有土砌短墙围护,上有木质凉棚覆盖。四周有许多小坟,总面积有10余亩。周围高大的胡杨林下,建有200平方米的大棚,是供登记、朝拜者休息的场所。东北角建有土木结构的一座清真寺,占地约50平方米,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祈祷诵经之处。清真寺旁亦有两间土木结构的民房,是清真寺内人员的房舍。

古墓群地处塔里木河北岸,现在虽然是人迹稀疏的荒原。但昔日为丝绸古道。沿河而往,西可通龟兹,直达葱岭,东可过龙堆抵达玉门关,为古上村镇之一。据说,在十五世纪前后,当时沙雅作为龟兹的一部分,也是龟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丝绸古道必经之地,正是经济、文化各方面繁荣时期,有一支朝拜队伍经过此处时,其中有一维吾尔族女性死后埋葬于此,当地人尊称其为伊斯兰教圣母之墓,但不见文字记载。每逢祭日,信徒们从四面八方,数百里乃至千里之遥赶来朝觐,虔诚祈祷,使素常荒寂无人的莽莽-中留下了肃穆与神秘的思古幽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私自进入古墓违法吗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违法。主要是没有经过国家的允许,不论是私自进入又或者是盗墓,有没有道道都是属于违法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便是自家坟墓的迁徙,也一定要去符合法律规定才可以,要进行协商,只要协商一致过之后就不属于违法犯罪。

私自进入古墓属违法行为

只要在古墓之中出没,都是属于违法行为。在我国法律规定之中,是故意或过失造成国家珍贵文物损失的,以及挖掘古文化遗产古墓的,在以私人牟利为目的去倒卖国家文物或文物,进入墓地之中为的就是能够造成个人收益的全部都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一定是违反了国家规定之后构成犯罪,就会依法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并且进行处罚。

盗墓文物该怎么处理

在进入到古墓之中盗取文物是属于违法的,一般会被判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一旦是情节较为严重的,有一些挖掘的行为,确认盗取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的都会处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刑期最轻是三年并没有上线,要是盗取了一些有历史意义价值意义和科学价值的,则是处三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自家地中私自挖掘也属于犯法

就有很多人都非常的纠结,如果是在自家地中发现了有古墓的存在,自己去进行挖掘,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只要是挖掘古墓都属于犯罪行为,根据国家规定地下文物都是属于国家的,在个人进行挖掘或联合他人进行挖掘,一旦造成较为严重的情况时,都要接受法律的处罚和刑事惩罚。

个人在日常一定要去拥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和法律意识,向非法占有古墓的文物,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准许私自盗绝的,就能够构成偷盗古墓罪。如是情节较轻,并承认自身错误没有前科,如实说明造不成太严重后果的,还能够按照不起诉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乌孙古墓群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乌孙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乌孙古墓群分布在裕民县吐尔加辽草场之上,根据古墓群的形状,可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根据古墓群的结构,可分为土堆墓、土圈墓、石堆墓、土石堆墓和石人墓五种。据考古学者的初步考证,认为裕民吐尔加辽古墓群大约形成于我国汉代时期,为古西域乌孙民族部落的墓地,属于古代亚欧丝绸之路上古代乌孙民族草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许多考古学家研究古代民族草原生活和草原文化的焦点。

乌孙古墓:亦称乌孙土墩墓、突厥古墓。据史学家考证,这种土墩墓殡葬形式,始自塞种,而后为乌孙和突厥相继采用。土墩墓大都呈半锥体,多数呈南北链状分布,或3-5座一列,或10多20座一群。特克斯县境内分布着1500多座土墩墓。多的一处就达200多座,基高8-10米,底周长近300米。阔克铁热克草原上有一群土墩墓,其中2座大墓高20米左右,直径50多米,底周长200多米,大墓四周有4座小墓环衬,颇为壮观。当地柯尔克孜族人把这个地方叫霍斯托别,意为"双丘"。喀拉托海川也有一处10余座土墩墓组成的墓群,最大的直径33米,高16米,墓底周长100多米,最小的直径也有3.5米、高2.5米。这些土墩墓群是活跃在特克斯河谷的古代民族遗存的见证。不仅是特克斯草原上奇特的人文奇观,也是了解特克斯古代民族的珍贵文物宝库。我国史学界认定,这些土墩古墓属于塞种、乌孙、突厥三个时期。经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发现有铜斧、铜鼎、铜箭头、铜币、牛头形及月牙形饰件等文物。较大的土墩墓多为当时部族首领、头人贵族之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来龙门古墓群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古墓群为醴陵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龙门古墓群(含醴陵四中内的狮子坡晋墓、上洲村共兴组的茶坡岭墓群、上洲村佛山组的佛山墓群、珊田村学堂组的胡椅墓群、醴陵一中内的青云山墓群和四塘居委会陶瓷烟花大市场内的东坡墓群6个点)位于来龙门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年代为汉—晋。

2012年1月12日,醴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醴陵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各墓室为中心,四向各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来龙门街道: 来龙门街道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区东部。前身系1986年12月成立的原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当时辖区范围是东 至珊田、西至西山大桥、南至渌江桥、北至车顿桥,辖15个居委会,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88万人。1989年该办事处划出3个居委会归黄泥坳街道办事处管辖。1995年又划出4个居委会隶属城东街道办事处。1995年3月成立的城东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是东起城关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四基山古墓群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四基古墓群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基山古墓群位于邹城市城东北12公里,大束、中心店镇交界的四基山、云山上。墓群除了四基山西麓的孟子林墓冢群外,还有四基山、云山之阳依山开凿的崖墓,以及相传的“三家冢”。

四基山、云山之阳共有崖墓5座,其中四基山2座,左边l座至今封土完好,右面一座墓道暴露,南北长25米,东西宽5米,壁高8米。墓道壁留有清晰的石凿痕,封土系黄色夯土,质坚硬。云山崖墓3座东西并列,墓道均暴露,3墓结构形制基本相同,南北长27米,东西宽4.8米,壁高2.5米,填土较完整。四基山、云山崖墓开凿方法与曲阜九龙山、亭山汉代崖墓相近,形制基本同。据考是西汉鲁王的陵墓。

四基山西麓,孟子林西侧有“三家冢”,为春秋战国贵族“三桓”的墓葬。三墓交错排列,封土高大,西部最大的一座封土高10米,直径45米,封土夯层清晰,质地坚硬,底部用大青石板铺砌台基。

1977年,四基山古墓群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墓里的魂瓶是什么?魂瓶有什么用?

全文共 1262 字

+ 加入清单

但凡是一样东西与“古墓”有关系,都会自带一种神秘的色彩。从古墓里出土的文物都能够反应那个时代的一些生活习俗,尤其是丧葬习俗。而古墓当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东西,叫做“魂瓶”,看名字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用来装魂魄的瓶子。那么,魂瓶长什么样,究竟是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在古墓当中放入魂瓶呢?

开封博物馆新馆开放,我带孩子去参观,在二楼宋金展厅见到一对青色瓷瓶,两尺来高,样子相近,像一对刚上幼儿园的双胞胎。

上下打量这对“双胞胎”,都是瘦瘦的身材,下半截大肚圈足,上半截堆塑着许多佛像、云朵、游龙和神龟,顶端都有一个圆锥形的盖儿,盖子上都站着一只鸟。

开封博物馆给这对瓷瓶取了名字:南宋影青皈依瓶。

我儿子不认识“皈依”的“皈”字,问我什么意思。我告诉他,“皈依”就是信仰某种宗教,一般指佛教。打个比方说,以前你不信佛,现在信了,别人就可以说你皈依了。

但是,这对瓷瓶跟皈依佛教没什么关系,寺庙里为信众举行的皈依仪式上也不可能用到这种瓶子,因为它们是明器,是随葬品,是埋在墓穴里给死人用的。

国内博物馆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类瓷瓶,一般都是成对出现,造型都跟我们开封博物馆里展出的这对瓷瓶差不多。我在江西省博物馆见过一对,高约半米,下半截大肚圈足,上半截堆塑一圈佛像,佛像再往上,各缠一条龙和一头猛虎,瓶口盖着圆锥形的盖子,盖子上各站一只鸟。

因为瓶身堆塑佛像的缘故,过去考古界误以为只有佛教徒死后才会用这类瓶子随葬,所以命名为“皈依瓶”。也有人根据形态来命名,称它们“堆塑瓶”或者“堆塑长颈瓶”。不过这些命名都不太科学,比较科学的名字应该是“魂瓶”。

为什么叫做“魂瓶”呢?难道像林正英在世时主演的那些香港恐怖片一样,被茅山道士用来收孤魂野鬼的魂魄吗?其实不是的。它们真正的用途,是帮助死者的魂魄上天。

在宋朝,平民百姓和中下级官吏去世后下葬,墓穴里往往会放入一对魂瓶。如果是夫妇合葬墓,墓穴里会有两对魂瓶,男尸附近放一对,女尸附近放一对。墓穴里随葬魂瓶的风俗,在宋朝淮河以南的地区比较流行,特别是在江西,几乎每一座宋墓里都能发现魂瓶——假如那座宋墓没有被盗墓贼提前破坏的话。

具体来讲,宋墓里的魂瓶有两个作用。

第一,用来镇墓。

宋朝人迷信,既相信人死后有鬼魂,又相信会有一些恶鬼来侵扰墓穴里的死者,就像非法闯入民宅的盗匪一样,必须采取措施把它们赶走,否则死者的亡灵无法安息。怎么才能赶走恶鬼,或者让恶鬼不敢进入墓穴呢?可以在墓道里放一只用石头雕成的粗大笨重的镇墓兽,也可以在棺椁旁边放两只魂瓶。魂瓶上不是有一圈佛像吗?佛像上面不是有游龙、猛虎、神龟或者其他吉祥物吗?在宋朝人心目中,这些雕塑都有驱赶恶鬼的功效。

第二,用来引魂。

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宋朝人认为死后可能会进入轮回,也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假如没有向导领路,大部分鬼魂都会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总是找不着北:本来可以顺利投胎,结果留在了中阴世界;本来可以升上天堂,结果再次投生凡间;本来可以往生极乐,结果陷入六道轮回。所以,古人在魂瓶的顶端塑造一只神鸟,让神鸟指引着鬼魂的去路,帮助它们走进更好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怎么回事?过仙桥是什么有何寓意?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考古当中,发现一些古人的丧葬习俗,这些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习俗的,而就在最近,在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当中,发现了一座“过仙桥”,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过仙桥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过仙桥到底是有什么用的,为什么会在古墓当中出现呢?这个过仙桥和墓主人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是怎么回事

据中新网消息,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对湖南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北宋夫妻合葬墓设有较为特殊的「过仙桥」。

在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考古人员正在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表达了古人希望来世再续姻缘的美好愿望。

「过仙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夫妻俩活的时候在一起,死了也要到一起,中间留一个洞,想象着两个恩爱的灵魂,躺在里面还可以聊聊天。古时候,「过仙桥」寄托着夫妻死后再续姻缘的祝福。2、民间丧事习俗过仙桥的故事

跟着和尚过仙桥的全为男性,女性子孙在整个过仙桥的过程中始终是跪在仙桥的另一侧的。关于仙桥的猜想可能跟中国道教观念中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的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奈何桥有关的,但为什么不是道士做法而是和尚诵经就不得而知了,抑或这个只是一种风俗习惯罢了。

据说以前的老派的仙桥搭得很有技巧,好像应该是用八仙桌子和凳子搭成的,要是这样的话,跟着过仙桥的和尚和亡者亲友们应该是比较费力的。而现在的仙桥看起来像一个钢架结构,由若干钢管搭成一个桥的形状,共有二十个台阶,在各个台阶上还铺有长短相同的木板作为桥面,看起来桥桩、桥面一应俱全。只是整个桥身颇为狭窄,人走在上面不免有摇晃的感觉,桥也颇有些高度,这样一来恐高的人恐怕就有些生畏。这个可能是为了突出这个过仙桥的不易吧、

开始前先要在桥底下放上几个纸糊的灯笼,桥顶上放上两盆吃物(具体含义就不知道了)。队伍的前面是那几个穿着僧衣的和尚,一个吹笛子,一个拉二胡,还有一个举着一个小小的幡(幡上写着几个生拗的字的),跟在后面的依次为长子(端着神位),长孙(背着雨鞋),次子(背着一个蓝色的包袱,里面装的什么就不知道了。),等等一干子孙侄儿辈的男丁。随着为首的和尚高声诵念佛号,过仙桥便开始了,每过大约两级阶梯,和尚们便要停下来诵经,而那声音颇为抑扬顿挫,伴随经文还有笛声、二胡声、和边上的磬铙的和声。经文大约是大悲咒一类的经文。此时后面的男人们便要停下来肃穆静候,等待一段经文念完,整个队伍方始前进两步,等到了仙桥顶部,和尚们便要把预先准备好的一盆吃食撒向四周围观的人们,人们便也开始抢这些吃食,据说这些东西吃了以后都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整个二十级台阶走完就到了仙桥的另一侧了,然后还要从另一侧开始从新回过来再走一遍,重新回头走的一遍大致和前一遍的过程是一样的了。在整个过程中,女性的子孙们始终是要跪在一边的,只是回头走的时候移到仙桥的另一边换个位置跪下而已。

过了两遍仙桥以后和尚们会有一个鞠躬作揖的动作,猜想可能是针对亡灵的吧。

这样的过程结束以后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听人说叫“穿阵——撞和尚”。即和尚们带领这些个跟着过仙桥的子孙们在桥和桥桩之间穿梭而行,在这个过程中子孙们要尽量用身体去撞和尚们,据说撞得越多,积聚的福气就越多。3、过仙桥有什么寓意

“过仙桥”便出现于西汉的异穴合葬墓中。两个墓穴之间有通道或是开凿的土洞相连,表示墓主夫妻在阴间可以继续交流。这个现象算是异穴向同穴过度的一个产物,不过到了同穴合葬墓之后,仍有部分墓葬保留了这一设置,而且绵延上千年,直到宋代。

虽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但是设有“过仙桥”的夫妻合葬墓并不多。杨家湾古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历史、民俗、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除了“过仙桥”以外,古人还有种破镜习俗,源于成语“破镜重圆”。所谓破镜习俗,就是将一面完整的铜镜分成两半分别葬在夫妻两个墓葬中,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露出端倪。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烧沟一带古墓葬进行了发掘。一座同坟异室夫妻合葬墓中,在两个墓室的木棺中曾各出土半枚残镜,合起来是一枚完整四神规矩镜。此后,在安徽怀宁、江西玉山县陈家墩唐墓以及当地宋墓中出土更多。

从考古中学者推测,铜镜应该是夫妻生前使用的物品,夫妻去世后,生者有意识地将这件他们生前共同使用的器物打破后,分葬于两墓之中,其目的是沟通死者之间的联系,寄寓夫妻在阴间继续做夫妻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安古墓葬群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新安古墓葬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安古墓葬群

位于白沙乡大田村至水山村长约8公里的地段内,距县城60公里。古墓群沿柳江西岸台地分布,距江岸约50~100米,当地称“九十九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墓葬群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封土层高1.5~2米,封土直径10~15米。为中小型墓。1983年经有关部门考古发掘,砖室的墓砖呈青灰色,砖面布纹清晰,两侧饰几何形花纹。出土器物有铁灯、铜碗、陶罐、陶屋、滑石人面具等,其中滑石人面具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广西所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华大学发现古墓,墓主人是谁?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很多地方其实都会发现古墓,尤其是在古代作为首都存在的一些城市,更容易发现古墓,网络上也经常有一些段子。而最近,在我国非常有名的清华大学里面,竟然也发现了一座古墓。其实学校里面发现古墓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也有很多学校挖出了古墓,那么,清华大学的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又是谁呢?

5月31日,澎湃新闻从清华大学校方获悉,日前,清华大学在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工程项目时发现古墓群。当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科研人员彭林告诉澎湃新闻,因为人在国外,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古墓,但已通过各方消息获知清华大学校内发现古墓一事。

“这是我所知道的清华大学发现的第一片古墓了。”彭林说,几年前清华西北门跟圆明园之间曾挖出过墓葬,“后来发觉价值不是特别高,就没有太多关注”。

此次古墓的发掘,让彭林最期待和兴奋的是,有消息称发现了几处汉墓。

“我了解到这次清华大学发现的大多是明清墓,有消息说还有几处汉墓。一般来说,年代越早,价值越高,如果年代比较晚,就要看它是贫民墓还是贵族墓。贵族一般随葬品比较多,葬制也比较有研究价值。如果是一般的平民墓,葬制不是很独特,研究价值很一般。”彭林说,自己回国就会到古墓现场看看。

清华历史系硕士二年级学生蒋梦玉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没在校内,很遗憾没能第一时间到古墓现场。

“不过,在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时也是很震惊、很激动,清华这块地挖掘出了新的历史!”她说,之前还没听说过哪些学校挖出过古墓,所以“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什么年代的?为什么之前施工时没发现?”

待证实过之后,她就产生一连串历史系学生的好奇心,想了解具体情况,比如:墓址有多大?几个墓?出土了哪些东西?大概哪个朝代?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文化社会有哪些启示?等等。

虽然蒋梦玉很希望学校给学生机会参与发掘古墓,但她也表示“一切为了更专业地挖掘、研究、保护。”

此前稍早时候,清华大学对外发布消息称,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及《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新建项目需进行考古勘探工作。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 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5月31日晚,有消息称清华大学内施工现场发现一片古墓。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

记者当晚看到,发现古墓的地点位于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北侧。

值得一提的是,周边围挡显示,发掘古墓处正位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工程附近。

由于发掘现场并未对公众开放,不少同学聚集在附近的教学楼上对古墓发掘处拍照。

清华大学通过官方微博表示,学校拟在第六教室楼北侧建设新土木馆大楼。应清华大学申请,2019年4月2日至14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清华大学新土木馆项目占地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古代墓葬95座。

5月27日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对前期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完成墓葬16座,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另有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此次发掘几乎未发现陪葬品,推测墓主或为平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兰陵古墓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兰陵古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兰陵古墓位于苍山县兰陵镇南王庄村,年代为战国,类别为古墓葬。

兰陵古墓是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陵镇:兰陵镇地处两省三市四县区结合部,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辖114个村,13.6万人。共有支部149个,党员2929名,其中农村支部114个,党员2340名,镇直两新组织支部35个,党员589名。兰陵物产丰富,石膏储量16.6亿吨,铁矿储量16亿吨。小麦种植面积12.6万亩,居全县第一,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利源蔬菜产业园为全县最大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彦龙山古墓群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龙山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彦龙山古墓群

据墓碑刻记,该山古名彦龙山,在金牛松林村后约三百米(直线距离),古博南道要冲金牛屯(古街)上方。古墓群背靠苍山。坟墓有韩姓、李姓、杨姓、许姓等上百冢。其中年代最早者为彝族韩姓墓,墓主,一名韩廷实,立墓年代为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生墓),一名韩朝阳,立墓年代为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

其余彝族杨姓、许姓等多为清代墓,李姓多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其中李恒之墓有李根源、田钟农题撰,赵藩书的碑化。

境内除上述较集中的少数民族墓群外,还有多处墓群,但族别较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宋台古墓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宋台古墓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位于蠡县大宋村东南300米处,1976年经勘察确定系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墓葬。封土高15米,圆型,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明朝嘉靖时封土曾建"清凉寺"现已废,今存石碑。古人王荔有诗云:碧天凉雨小春时,残菊疏篱压故枝。雁抵衡阳随暖翼,水凝河北赵寒澌。忆谁同上清凉寺,老我重游大宋陂。回首含情增感慨,百年健兴独心知。相传此墓为东汉一公主"丹珠"所葬之地,故称"丹珠墓",1982年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