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黄梅戏拉郎配唱段精彩20篇

我国国粹众多,其中黄梅戏的地位是我国国粹戏曲中的一种,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历史悠久,很多人都十分喜爱黄梅戏。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浏览

1258

文章

22

篇1:历史上真有女驸马吗?黄梅戏里的女驸马历史原型是谁?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听戏的朋友可能听过一段黄梅戏电影,名为《女驸马》,讲述的是冯素珍与李兆廷两人相爱的故事,冯素珍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但她毕竟是女子,大婚之夜将真相告诉公主,最终得以赦免,最后也终于和自己心爱之人在一起的故事。不过这虽然只是一段故事,但其实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是,这个故事中的女驸马,在历史上还真的有一位。那么这个出现在历史上真实的女驸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她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落难才女遇伯乐,为官清廉美名扬

隋唐时期女权盛行,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共掌朝政、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王朝”、太平公主与韦后把持朝政、懿安郭太后影响五朝帝王等,占据隋唐近半的历史,称为“半边天”亦不为过。

隋唐宫廷设“六尚二十四司”,培养女官礼法制度,因女性统治者需要,由宫廷扩展到职权部门,行使监督审查之责,在唐朝开放的风气下,唐朝女性“诗词歌赋、骑马射箭”常态化,因此蜀地东川官宦之女黄崇嘏,自幼饱读诗书兼有辅政之能。

对黄崇嘏有两种观点,其一,黄崇嘏生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结合“三十未婚娶”,其任职司户参军时,王建已称帝建立“(前)蜀”国,周庠已高居宰相之位;其二,黄崇嘏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建称帝前已离任,周庠任邛州刺史。

据说周庠收到黄崇嘏诗句,在狱中观察其行为举止,才肯为黄崇嘏洗刷冤屈,释放后多次在学院召见,并由子侄轮番考验黄崇嘏,黄崇嘏"雅善琴奕妙书画",这都是长时间接触的例证,因此倾向于王建称帝前,周庠只是邛州刺史。

唐末军阀混战延续到蜀地,《十国春秋》提到,王建借征讨陈敬瑄为名,得到周庠谋划占领邛州,获得唐朝设立永平军节度使,领有邛、蜀、黎、雅四州,因邛州免去战火,黄崇嘏在父母亡故后,也来到邛州的临邛县,很不巧卷入纵火案,又因祸得福成为代理司户参军。

代理司户参军是州里八品官,按照官场确实是“不入流”的小官,却展现周庠对黄崇嘏偏爱,唐朝邛州刺史仅为四品下,配有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等,另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

州郡长史、司马等要职,必然已有任命,即便出现空缺,当时处于战争状态,决不会授予外人,以免混入奸细泄露情报,因此八品司户参军,是当时刺史周庠职权内,能够给予黄崇嘏最高官职。

黄崇嘏确有为民解忧的志向,以及处理政务的能力,到任司户参军后,多年积压的疑难案件全部解决,获得当地民众的拥戴,也获得上司周庠的认可,主动提出将女儿嫁给黄崇嘏。2、危机化解留佳话,黄梅戏中女驸马

黄崇嘏为官,初衷是为百姓请命,却没料到周庠如此厚爱,如今心愿已了却,更不愿负恩师,遂回信坦白,周庠接到信后,先是震惊许久,然后是召见黄崇嘏,黄崇嘏倒是坦然赴约,将事情原委全部道出。

《辞蜀相妻女诗》: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庠并没有惩办黄崇嘏,毕竟两人曾有师徒之情,甚至想过结为姻亲,即便欺瞒也情有可原;何况周庠身处官场,若此事宣扬出去,会为政敌留下话柄,朝堂之上便再无立足之地。

周庠向王建上书,赞黄崇嘏学识“堪比状元”,可博取蜀地民众信任;颂黄崇嘏"益嘉其贞节",准许其辞去司户参军;黄崇嘏为官清廉积蓄不多,附送生活费助其返乡安顿。

可以看出周庠的睿智,将疏漏扭转为美谈;也能看出周庠的仁厚,没有对黄崇嘏斩草除根;师徒共同避免了危机,谱写这段传奇故事,黄崇嘏最终隐居,以孤独终老而落幕。

即便周庠嫁女,又与公主有何关联呢?原来前蜀高祖王建出自商贾之家,早年投效忠武军时便广收义子,以巩固对军权掌控。

《十国春秋》诸将往往多效之沙陀氏,至设义儿一军盛矣,史言,髙祖假子凡百二十人,皆功臣,虽冒姓连名而不禁昬姻,今录其显名者,宗信以下四十有一人。

争夺蜀地统治权,不能单纯武力强权,要懂得妥协和拉拢,联姻是最有效的方式,但王建有史料可查的女儿仅有三人,因此王建如同收降义子,也认养不少义女,分封奖赏给有功之臣。

周庠为王建夺取蜀地出谋划策,并掌管后方钱粮和部分军事驻防,认养周庠之女能够强化合作,以此实现对蜀地贵族监管,随着公元907年王建称帝,周庠之女名义上便是前蜀公主。

后世黄梅戏改编之时,遂将曾许婚的黄崇嘏称作“女驸马”,这既是戏剧增加的转折,也是历史时间差的误会,即便现代已证实,并没有女性状元,更没有“女驸马”,但这个误会依旧美丽。3、总结:五代时期,世俗对女性的态度发生转变

黄崇嘏得益于唐朝包容,才能博览群书文采出众,但唐末五代起转为保守,黄崇嘏女性身份显露,能力虽高却未被世俗接纳。

黄梅戏《女驸马》,出发点固然是救夫君,但金榜题名胜过万千男儿,豪情确实激励女性独立自强,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黄梅戏属于哪个省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属于安徽省,是安徽省的地方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黄梅戏最早产生在湖北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黄梅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是由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等先在农村,后入城市,逐渐形成发展成为一个剧种,它吸收了高腔、青阳腔、徽调等多种剧种的特点,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的唱腔淳朴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并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面,一般由三个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又参加帮腔,称之为“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正式的确立了以高胡为主要的伴奏乐器的体系。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夫妻观灯》等等,它们都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北风吹是第一部新歌剧什么中的唱段?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白毛女

北风吹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白毛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由王滨、水华执导,田华、陈强、胡朋、张守维、李百万、李壬林等主演。该片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上映。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北风吹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

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

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由于长期缺少盐分摄入,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迷信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十五之夜,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黄梅戏起源于那里?最初产生于什么地方?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最初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发展壮大则是在安徽的安庆地区,黄梅县是位于湖北、安徽和江西这三省的交界处。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黄梅戏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时期,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期黄梅采茶歌调就很流行,后来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以及元代杂剧的影响下,逐渐在民间形成了雏形,到了明清时期黄梅戏的风头更盛。在2006年的5月20号,黄梅戏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唱腔有三种形式,分别为主腔、花腔和三腔,黄梅戏的唱腔流畅质朴,明快抒情,具有丰富层次的表现力,表演细腻,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曲目为天仙配、牛郎织女和女驸马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黄梅戏的发源地在哪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省的黄梅县一带。

黄梅戏的原名是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一带,早在唐代时期就很盛行了。在清末时期,采茶调传入了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跟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了结合,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剧种,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后来以安庆为中心,经过百来年的发展,黄梅戏就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一个大剧种。

黄梅戏吸收了京剧、青阳腔、徽调、采茶戏等剧种的因素,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剧种,唱腔是淳朴流畅的,具有比较丰富的表现力,表演也是很质朴细致,真实活泼,深受很多热爱戏曲人士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拉郎配是什么意思?拉郎配黄梅戏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拉郎配,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的陌生。拉郎配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相亲,在中国的戏曲文化中的黄梅戏中就有着拉郎配这样的剧目。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黄梅戏中一对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男女是如何被凑到一起的故事吧。

宋家书馆里,衣着朴素却温文儒雅的秀士石子文给金家典当行钱掌柜的闺女钱美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弟弟钱小乐处打听到石子文父母双亡,自己尚无家眷后,钱美玉暗暗地喜欢上了石子文。此时,钱掌柜和石子文的姑母正分别为女儿和侄子的婚姻大事左右奔走,只苦于钱美玉和石子文都对父母至亲包办的婚事不甚满意而暂时不提。

岁考在即,全心备考后的石子文为置办一身得体的行头,忍痛将先父留下的一方镇纸和姑母的戒指押到了金家典当行。可惜,台州主考贪敛无度,石子文的文章虽气势如虹,但也只落到三等之列。正在石子文郁郁不快的时候,传来天子驾崩,太子登基的消息。回到书馆后,石子文继续带领一群学童朗读诗文,自己则秉烛苦读,期望来年再试。

新太子登基,开始有谣传说朝廷要在江浙一带挑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民间已是娶媳嫁女,忙成一片。为了不让女儿韶华空逝,钱掌柜在与宋员外提亲遭到冷水泼面后想到了书馆里的穷秀士石子文。此时,钱美玉早已通过在书馆上学的弟弟钱小乐巧传信物,与石子文私定终生。

寒来暑往,一晃大半年过去了。就在石子文和钱美玉正情深意笃时,外间传来消息说太子年岁尚小,选秀一事暂时延迟。选秀的事被延迟,钱掌柜就开始反悔。为了能退婚,反悔后的钱掌柜甚至将石子文告上了公堂。最后,在台守吴公弼大人主持公道下,在岁考中拔为前列的石子文与钱美玉结成百年之好。

据清人《坚瓠集》:康熙壬申仲冬,讹传朝廷采选绣女,“邑中之民”,“纷纷嫁娶,花轿盈街,鼓吹聒耳”。据当时一首谑词说:“呼掌礼数遍追求,唤喜娘多方寻觅。”

又据《紫桃轩杂录》记述,也是由于朝廷点绣女,“育女者,昼夜仓皇”,有一人家嫁女“颇从容”,居然找了匠人为女缝嫁衣。嫁衣缝好,女婿已为别家抢去婚配。因此,“举家无措,即呼匠者与结花烛”。

又,元朝至正年间,民间讹传朝廷选美,因此自中原至江南,年十二、三,便为婚配。有一首歪诗说:“夜来明月楼头望,唯有姮娥不嫁人。”而明朝隆庆戊辰,有人假传奉旨选宫女,于是浙、直一路,不问良贱富贵,一语成婚。因而好事者改前两句诗为:“夜来明月楼头望,吓得姮娥要嫁人。”后又有讹传,说要选寡妇伴送美女入京。于是,寡妇无论老少,赶紧嫁人,又引出一首歪诗曰:“堪笑一班贞节妇,也随飞诏去风流。”

《拉郎配》也是川剧传统喜剧经典剧目,是高腔传统大幕戏,根据川剧传统剧目《鸳鸯缘》整理而成。演的是皇帝选美,钦差到钱塘挑选美女800名。钱塘有女之家大祸临头,慌忙选婿嫁女。书生李玉游学归家,途中先后被王员外、张卖打、钱塘县令三家拉去作新郎。后闹至县衙,钦差判李玉娶民女张彩凤为妻;王员外和县令的女儿则充抵800名之末数送往京城。帝王选秀女,给民间带来极大的痛苦,民间百姓家常把女儿入宫看作是陷入火坑,千方百计逃避采选,有时听到风声,也会害怕。

这是民间流传的“拉郎配”故事的由来。看来“拉郎配”所带来更多的是弱方的痛苦。现如今“拉郎配”的含义被广泛延伸,或应用到政治、经济、农业、文化、体育、家电等领域。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黄梅戏的三大特点是什么?分别是哪个方面的?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1、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2、行当: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3、服饰: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不仅在唱腔、行当、服饰上,在妆容和乐器上也颇有讲究。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黄梅戏起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经过后期发展加入了其他乐器。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徽安庆发展壮大。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从农村发展起来再发展到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白毛女北风吹唱段是以什么为素材?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是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素材所创作的。《小白菜》是一首流传在河北的民歌小调,它塑造了一位天真,贫苦,无依无靠的农村幼女形象,表达出了对旧社会中不合理的家庭关系的控诉。

白毛女,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的大型民族歌舞剧,2011年的6月30号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出演。

据了解,白毛女最初来源于一个富有神秘特色的民间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喜儿,因饱受旧社会的欺压剥削而变成少白头,故被称之为白毛女。白毛女以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残酷命运来概括旧社会里千千万万个贫苦农民,所受到的压迫以及不公平对待的苦难历史。并借此来表明封建残酷的剥削制度的残酷。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黄梅戏的特点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特点在于唱腔、行当、服饰、妆容、乐器等。

黄梅戏的特点

1、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2、行当。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3、服饰。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4、妆容。黄梅戏妆容重眉眼,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

5、乐器。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而后才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介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一说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另有一说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全文共 165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天仙配》是大家熟知的黄梅戏,享誉海内外。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黄梅戏最初产生在湖北哪里?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由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黄梅戏最初产生在湖北的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起源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是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行(hánɡ)当、服饰、妆容、乐器等方面。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其中,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黄梅戏发源于哪里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中的其中一种剧种,原名是叫做采茶戏、黄梅调,是用安庆方言歌唱以及念白的方式来表达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徽省把这种剧种正式的命名为黄梅戏。该戏曲是由采茶灯、秧歌、山歌、花鼓调以及茶歌,先入农村,后入城市,慢慢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剧种。

黄梅戏吸收了京剧、高腔、青阳腔、采茶戏等比较多的剧种的因素,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它的唱腔是比较淳朴且流畅的,其语调明快抒情而见长,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整个表演质朴且细致,又以真实活泼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省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黄梅戏是哪里的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是安徽的。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演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清末湖北省黄梅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并且和当地的民间艺术结合,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者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之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来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了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地欢迎。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黄梅戏的发源地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湖北省的地方戏,后来在安徽安庆发展壮大,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腻,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梅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黄梅戏的特点有哪些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黄梅戏主要特点:黄梅戏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经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而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的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在安徽发展起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了《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4月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8年扩建为剧院。40余年来,剧院集中了一代代黄梅戏的优秀艺术人才,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把黄梅戏由安徽民间推向全国,走向海外,一度辉煌;马兰、黄新德等中青年优秀演员,使今天的黄梅戏成为海内外观众广泛喜爱的剧种。历年来,剧院整理、改编、创作了400多出剧目,如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等。 剧院在开拓剧目题材的同时,充分发挥黄梅戏音乐长于抒情,演员善于塑造性格和剧种富有田园牧歌的特色,力求使黄梅戏艺术尽善尽美。

原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7年改团为院。全院200余人。1953年4月建团,是黄梅戏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的表演团体。黄梅戏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以及优秀演员潘璟琍、张云风、王少梅、丁紫臣等,都是该团第一批成员。此后,丁永泉、胡遐龄、潘泽海等著名老艺人纷纷调入,不仅使剧团更好的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住黄梅戏的风格。1980年前后,马兰、黄新德等新秀进团,给该团增添了新鲜血液,使剧团更具活力。名剧《天仙配》、《女驸马》便是该团整理改编的;同时,还整理,改编、演出了《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这些剧目,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等海外地区.都有极大的知名度。从1955年起,先后拍摄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天仙配》、《女驸马》、《春香闹学》、《槐荫记》、《牛郎织女》、《盂姜女》;同时,还拍摄了多部黄梅戏电视艺术片,如《定婚照的风波》、《这家没男人》、《风流杏花村》、《英宁》等。

剧团改剧院后,下设“2个团1个艺术培训部”,一团和二团为演出单位,艺术培训部专门培养黄梅戏接班人。应该说,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建团开始,就集中了黄梅戏编剧、导演、演员、编曲的精英,不断地挖掘、整理,改编、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到香港、台湾、新加坡献艺。全国90%的省份,都留下了他们的演出足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艺术风格,对全国黄梅戏的其他各院(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