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ld not connect to memcache and try to use file cache now!
齐国一鸣惊人故事 - 问学吧

0

齐国一鸣惊人故事20篇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一鸣惊人吧。

浏览

7667

文章

30

篇1:一鸣惊人的故事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楚庄王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由于官员都畏惧楚庄王,所以没人敢出来劝谏。

有一天,右司马来到君王座驾旁说:“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听懂了说:“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奖励忠臣,惩治贪官污吏。结果全国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楚庄王带兵讨伐齐国,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齐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齐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疆土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齐国自姜子牙封邦建国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康公时期,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给了一座城当食邑。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公元前221年,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4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齐国会有30个?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已经在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古代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些节气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的,就一直没有变化的延续至今。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唯独齐国拥有着三十个节气,那么为何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文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废长立幼是“异”,无君无父是“异”。那么,为什么齐人会特立独行的推行这种30个节气,而不推行24节气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终归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春耕秋收要看天,祭祀祖先也要看天,朝堂中有专门的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谓之于“太卜”、“春官”或是“宗伯”。这些官员在夏商时代即概括出春和秋的概念来,他们都是一群对时间非常敏感的人。在殷商时代,他们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就是有30天,小月就是29天,这样划分出来全年就是有24个节气,并分出了四个季节。到周王朝建立而后,即沿用了这种习俗。

而齐国跟诸侯列国所采用的节气不同,主要来源于《管子》的记载,“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这是齐国采取的一年分为四个季节的最可靠记载,更是华夏文明中四季分明的可信史料。根据后人的猜测,齐国的30个节气可能采取的是十月历,即全年只有十个月份,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正好360天就是十个月。如果每12天为一个节气,全年360天恰好就有30个节气,齐国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据传齐国的30节气跟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周人兴盛的陕西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较为适中,降水明显,冬季温暖湿润,四季也较为分明。而齐人所处的山东地区,则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由于临近海洋,春秋短暂,冬夏时间较长。如果能够把短暂的春秋季节分得更为细致,则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安排时间。当年姜子牙受封齐国的时候,显然就看到这种特点,因此才把春秋季节的时间划分得更为细致,《管子》中的春秋两季各有8个节气,冬夏两季各有7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2天,这即是把春耕秋收的时间都清晰的明确为96天,农人参加农耕更加有章可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自此以下,阴阳之数,日辰之名,于世国异,政家殊俗。此但齐独行,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国的30节气跟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关系,而中原人的五行学说本也是起自齐国的邹衍,邹衍也是在稷下学宫参学数年而后,从齐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历经分析总结才提炼出的五行学说,齐人的30节气对其影响绝对非常之深。《管子》中把360天分成五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又有72天,全部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日而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这种五行学说既运用于节气,更运用于王朝更替。

那么,说了这么久,或许很多读者还在疑惑,究竟这30个节气是哪些呢?其实在《管子》中就有记载,春季的八节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的七节依次为: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小暑至、中暑、大暑终;秋季的八节依次为: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冬季的七节依次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齐国那么强大,为何最后会不战而降呢?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为什么较终会不战而降呢?

强大的齐国,最终选择主动投降。秦国在进入到战国末期通过变法已经进入到强大的阶段,齐国君主也明白秦始皇的狼子野心,就算自己一直选择坚持,也没有办法去改变目前的局势。

齐国君主为了能够保全自我,所以就选择和秦国结盟,可是眼睁睁的看着其他的5个国家全部都被秦国灭掉,也会知道自己根本就无法保全自身。正准备派兵出战,发现已经有将近40年没有操练过,作战的能力,早已快速的下跌,就算拼尽全力可能也没有办法和秦国对抗,无法改变目前的局势。

除此之外,齐国在进入到发展后期已经不愿意用武力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在齐国君主的心中还是希望能够和平的相处,因此在平时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毕恭毕敬。

与此同时,当时的齐国政治已经进入到腐败的阶段,伴随着秦国一直不停的变化,所以和之前比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秦国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的打败其他的国家,并不是依靠金钱和武力,同样还会拥有着万众一心的决心。

齐国和其他的国家比较很明显就已经差了一大截,而且齐国的朝廷之上还会有许多的贪官污吏,在这些人的面前,早就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民族大义。他们一边为秦国办事情,一边拿着齐国的赏赐,变成了两面派。就算齐国一直拼尽全力,后期的结果都不会很乐观对于秦国君主来说,不战而降可能就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选择投降并不是一个弱势的表现而是大势所趋,曾经这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如今已经没有了和强国对抗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齐宣王是如何将齐国带入到大国行列的?他又是如何一手毁掉齐国的呢?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前318年,这是齐宣王继承王位的第二年,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击败了魏国。这在当时天下人的眼中,超级大国就剩下秦国和齐国了。然而齐宣王当政19年,传位给了儿子齐湣王之后,齐国却迅速衰落了,而导致齐国衰落的原因也与齐宣王的战略失策密不可分。

公元前315年,燕国内乱,有人建议齐宣王乘机伐燕,“破燕必矣”。齐宣王乘机派大将讨伐燕国,当然伐燕的旗号是扶持燕太子做名正言顺的燕国国君。齐军进攻燕国,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很欢迎齐国来帮助平定内乱。50天后,齐军就活捉了燕国内乱的祸首,将其剁成肉酱,还顺手杀了纵容内乱的燕王。

从国际道义上讲,燕国内乱已经平定,齐军理应撤回,最多也只能在燕国扶持一个“亲齐”政权。可是,面对燕国这块到了嘴边的肥肉,齐宣王实在不想吐出来。贪欲之下,齐宣王下令吞并燕国,齐军在燕国的军事行动立马由最初的平定内乱转化为侵略燕国。战争性质一变,燕国百姓对齐军的态度当然也变了,他们再也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而是展开了保卫家园的反侵略斗争。

齐国本来就已经很强大了,现在又采用不正当手段吞并燕国,因此其他诸侯国打算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齐宣王不得不宣布从燕国撤军,自此齐国与燕国结下了仇怨。

经过内乱和齐国侵略之后,燕昭王于公元前314年当上燕国国君,他励精图治20年,使燕国国富兵强,之后出兵伐齐,报仇雪恨。此时齐宣王已经去世,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齐湣王被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追杀,最终死于楚军之手。而齐国被燕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最后虽然复国,但国力大损,再也没有了昔日头号强国的风光。

纵观齐国的衰落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与燕国结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与燕国结怨的关键,就在于齐宣王没有克制自己的贪欲。实际上,在齐宣王决定吞并燕国之前,孟子就警告过他。

当时,齐国用50天就攻下了燕国,恰好孟子在齐国,齐宣王就问孟子:“齐国和燕国都是拥有万乘兵力的国家,齐国伐燕国,50天就拿下了,光靠人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一定是天意。既然是天意,我如果不顺应,上天一定会降灾给齐国。我想把燕国吞并了,您觉得如何?”

听听齐宣王说话的口吻—他这时已经非常倾向于吞并燕国了。他来请教孟子,表面上是来征求意见,实际上是想让孟子给他点赞,最好还能让文化大师孟子为他侵吞燕国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孟子不是御用学者,他明知齐宣王的暗示,但就是不顺着说,而是趁机又讲起了他的那套仁政主张:若不尊重最关键的民意,不实行王道,光玩霸道,即便眼前得到点儿利益,从长远看也是得不偿失的。

可惜,在贪欲的驱使下,齐宣王还是做出了吞并燕国的错误决策。待燕人反叛、“诸侯将谋伐齐”之后,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为当初没听孟子的建议而后悔,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齐国的都城在哪里 齐国为什么最后一个灭亡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的首都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边靠近淄河,这里就是当初姜子牙生活的地方,又被称之为齐国故都。姜子牙的长子就留在了这里,更是创建了整座城市,历史大概600多年左右,可是后来就被秦朝灭掉。

齐国的发展历史

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那个时候主要是使用齐国的名号,又被称之为“田齐”,这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国就选择对外扩张,南边吞并宋国,西边又打算侵犯秦国。一时之间进入到辽阔的阶段,只是很可惜,后来只能够选择投降,秦朝开始创建统一的封建皇朝。

齐国不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从经济上来看,国家从来没有想过在商业上收税,首先是因为可收入的比较少,其实也可能是没有前车之鉴。周围国家一直都在不停的火拼,商家不能够做大。从军事上来看一般都会选择囤积的方法,时间久了战斗力就会逐渐的削弱。国家在强大之后,就会向周围的国家去派出一些驻军,可能是雇佣军,慢慢的就会逐渐的壮大国威。

齐国为什么会灭亡

可能和齐国的地理位置特殊有一定的关系。齐国就是当前的山东半岛,东边靠近大海。按照地理位置来看,秦国的疆域远远就在西南,位置和齐国之间相对比较远。秦国怎么可能会一直放着周围的这些国家不打,保底选择齐国。主要是远郊进攻的策略,希望能够逐渐的挖掘,这就导致齐国变成了最后一个攻击的对象。在齐闵王时期,齐国基本上已经进入到灭亡的阶段。没有办法放下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恩怨,始终都会保持中立,甚至也会和秦国之间保持较好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齐国怎么灭亡的 齐国是怎么被秦国灭掉的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国名为齐。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盛,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湣王时期,齐国由于侵吞宋国,招至五国讨伐,国势大减。秦军攻灭燕国之后,驻扎在燕国故地,也就是齐国的北面。秦军佯攻齐国西部,吸引齐军主力驻扎在西部。而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秦灭六国时,齐国为什么会不战而降?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秦灭六国时齐国为何不战而降?

秦国在灭六国时,齐国之所以会不战而降,这是因为外交政策陷入到僵硬的阶段。齐闵王在公元前284年就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政治错误,更是得罪了天下诸侯列国。可以赵魏韩秦燕就开始结盟,在燕国名将的带领下选择讨伐齐国。五国联军一路横行霸道,势如破竹,很快就已经占领首都。

其果在贵族田单的带领下,也展开了将近5年的抗战机会,后来抓住机会狠狠的伤到对方的主力。齐国各地的贵族,在发现之后,马上就选择揭竿而起,一个晚上就光复了70多座城市。可是在经过这一次的战争之后,袭果就已经没有了争霸的本钱。君主在经过数百年时间所获得的疆土全部都在瞬间灰飞烟灭,更重要的是赵国在刚刚崛起时,为了能够有效获得齐国的财富,因此就把齐国直接就当成了扩张的目标。

秦国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钱全部都落到山东鲁国手中,所以早就已经默认了一个中立的地位,山东五国在面对秦国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有着较大的压力,他们其实并不愿意把齐国就这么拱手让人,但是也确实没有什么太多的力量来对抗。

就是因为这一个原因也让激活,在将近40年内没有任何的战争,但是这个战略实行下去,主要的前提就在于一定要保持战国的格局。当秦国选择发动灭国战争时,结果也同样可以直接去更改,决定放弃这个一直保持中立的政策,因为秦国人早就已经摆明准备要杀人,你迟早都会被放入到这个死亡名单中,那么保持中立,到底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齐国一直以来都会实行一些不一样的政策,齐王建其实就是一个妈宝男,一天到晚都只会依赖军皇后。一个将近60多岁的人也根本就拿不了主意,就是因为如此,最终也只能够不战而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战国变法强国,为何齐国没有?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各大强国变法,为何齐国没有

战国时期,七国中多数担心被人吞并而进行变法强国。战国七雄最先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之后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燕国的乐毅改革。但是齐国并没有变法,为何呢

首先就是齐国的形式比较好。战国七雄其他六国之所以需要变法都是形势所迫的。另一方面中原各国看不起这个国家。因此齐国一直都是过得很好。齐国在春秋时期起就第一个成为霸主。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产盐,所以国家非常富有。

其次是地理位置的原因。燕国和齐国接壤,但已经被齐国灭了一次了。齐国地理位置比较舒适,主要是与韩赵魏燕楚接壤,这些国家可以说都没有秦国威胁大,即使强大起来也只是一时的。因此齐国也是可以和他们抗衡的。齐国也没有后顾之忧,背后是海,不需要担心有人来偷袭自己。只要守好大门,就没有人能够灭了自己,大概有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秋齐国和鲁国是现在哪个省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齐国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鲁国是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

齐国简介

齐国是周朝时期山东半岛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初为今湖南,后迁至山东) ,由于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国君为妫姓田氏,史称田齐。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大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国接壤,北、西与赵、卫接界。国都为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公元前208年复国,前202年被汉将韩信所灭。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先为姜姓 ,后为妫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为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吕尚(姜太公)于营丘建立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迁逐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故又称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灭。

鲁国简介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 ,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 诸侯“望国”, 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齐国为何会不战而降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知道没有获胜的希望、齐国的军队没有任何的战斗力、齐国的贵族非常珍惜生命。当时的秦国拥有着巅峰的状态,齐国已经有将近40多年没有打仗。整体的战斗力水平并不是很出色。这就意味着想要获胜也会有着较大的难度。

第一,知道没有获胜的希望

秦军连续灭掉5个国家无论是军威还是士气,正好是巅峰的状态,所以齐国根本就不可能会获胜。齐国在灭韩之后的不到10年时间内,更是灭掉楚国,魏国,燕国,以及赵国。这就意味着齐国没有任何的抵抗之力,齐国早就已经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大趋势。没有任何的盟友可以联手共战,所以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这就意味着必败无疑。

第二,齐国军队没有战斗力

之前就曾经说过,齐国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没有打过仗,由此可见,整体的战斗能力早就已经下降。面对如此虎狼之师,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其次并不是说早就已经完全放弃抵抗。在灭掉五国之后,也曾经召集大臣准备去商量对策,当时齐国决策层所给出的就是借出来一部分的兵力。希望能够有效应对目前的进攻,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没有效果,打的措手不及。

第三,齐国贵族惜命

齐王建时期,所有的大权力基本上都是被齐王建的舅舅所掌控。这一个人其实根本就没有远大的理想,往往目光短浅,同时又是视财如命,秦国马上就看中了这一点,自然就能够不战而胜。在获胜之后齐国就会慢慢的走向孤立无援的阶段。在此时也曾经做出过很多的承诺,比如一旦在获胜之后也会保全齐国皇室。结果在经过再3的思考之后还是决定选择这么做。毕竟根本就不可能打败,没有必要去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没有必要造成更多的伤亡,所以选择主动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秦国灭其他五国的时候,为何齐国没有管呢?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帮助?

其实齐国的国力早就已经受到影响,根本就没有称霸的能力,而且对于这几个国家也并不是说没有怨恨,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管。

进入到战国中后期对于齐国来说也并不是和其他的5个国家一直都保持疏远。在进入到战国这个历史阶段,结果也曾经参与到联合进攻的战争中,自从五国讨伐之后,结果也没有选择和山东五国保持联合。赵国缺少粮食的供应,所以就向齐国救援,但是很快就遭遇到了拒绝,等到秦始皇消灭5个国家时,结果自然就会选择袖手旁观。

结果之所以没有去选择救援,也会有很多的原因在进入到战国末期,秦始皇嬴政在其他人的协助之下,也早就已经制定了各种不一样的策略,然后选择逐个的突破。秦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势的国家,秦国在此时也会选择笼络和嗜好,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中国知道对方比较贪财,所以马上就选择派人送去一些重金。后胜的一些宾客,还有一些奴婢也同样会收受金钱,所以就会选择共同的劝说,不要出兵,能够有效促进齐国一直保持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

仅仅是丞相的劝阻,显然并不是齐国能够有效保持中立的原因,对于齐国来说,五国伐齐也是自己不愿意去救这5个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是一个非常实力出众的国家能够有效战胜其他的一些国家,甚至也能够有效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在经过我国联合进攻之后,险些就直接灭掉了齐国。

齐国的国力在受损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机会称霸,所以对于这几个国家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的怨恨?如果不是这5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根本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秦国决定灭掉这些国家,自然心中也会有一些关系,这其实就是用来有效起到离间的一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这几种人有望在今年一鸣惊人

全文共 373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一鸣惊人这个词相信很多人绝对不陌生,那么一鸣惊人的意思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一鸣惊人呢?下面我们就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下什么样的人有希望能够在今年一鸣惊人,以及一个人的财运运势怎么看出来的,什么样的财运旺。

人这一生最期待事情之一,便是能够扬名立万,成就辉煌事业。然而世界并不是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好命,一生享受荣华富贵;也有些人却坎坷一生,志向难达。那么在2016年里,有哪些星座运势爆棚,有望一鸣惊人,成就辉煌事业的呢?

第一名:天蝎座

天蝎座的人,2016年全年运势颇佳,他们天生聪明,冷静智慧,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看事情特别准。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因为幸运星的降临,天蝎座有望得到贵人的帮助,特别是大量的资金支持。只要他们能够抓住每一次机会,定能一鸣惊人,改变命运。

第二名:水瓶座

水瓶座的人,极富探索精神,旁人可能觉得他们顽固,但是水瓶座从来不是那种不知变通之人,他们只是投入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已。2016年,对于水瓶座来说是幸运的一年。因为今年,他们的大吉星笼罩在财帛宫上,所以水瓶座不管是从事何种工作,都将赚得盆满钵满,特别是在投资领域里更为突出。水瓶座的朋友,若能拼命一搏,今年很容易将财产增值翻倍。

第三名:处女座

处女座的人,细心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有思想,有智慧,很容易结交到贵人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处女座很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绩,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到了2016年,是处女座命犯桃花的一年,他们的异性缘相当好,人缘也相应的提升,是翻身发迹的最佳时刻。

什么面相能一鸣惊人

额头高挺有光泽能一鸣惊人

额头高挺在面相学上是不错的吉相,这类人天生就聪明伶俐,年轻时善于学习,能够上好的学校,到奋斗时,自身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同时如果额头有光泽,那么预示着你为人的财运不错,事业运比较强,因此只要坚持努力下去,一定能够一鸣惊人。

耳朵厚大有肉就能一鸣惊人

耳朵厚大在面相学上着名的福相,有这类耳朵的人一般都天生有贵气,做事易成功,容易得到贵人相助,即使事业没有进展,也能够保证吃穿不愁。如果在厚大的基础上又比较有肉,那么就更好了,代表你不仅有贵气,还有强大的财运,可保你事业亨通财运广进,如果你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那么势必会一飞冲突,一鸣惊人。

眼有神且眉上翘能一鸣惊人

眼睛有神的男人,代表其精神充沛,做事有干劲,在工作时肯定是受领导关注的人;而眉尾上翘,则代表你这个人五官端正,看起来舒服,这类人往往有着出色的人际圈子,所以当这两种面相结合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在工作或者事业上能够被其他人关注,圈子里也不缺少贵人,只要给他一段沉浸的时间,定当一鸣惊人。

啥面相的人财运旺

发财要有运气,这种运气谓之“财运”。晋王嘉《拾遗记·蜀》:“人生财运有限,不得盈溢。”发财靠运气,“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每个人的财运都是先天注定的,而钱财又是维持生活的根源,所以说人的一生生活中,有一个好的财运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么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财运的好坏呢?下面给大家简单的讲解几点。

1、耳朵厚

耳朵是福气的象征,代表一个人的财运,而好运常落有福之人,所以耳朵或耳垂摸起来要厚实,园而有肉才叫有偏财,不妨搓揉耳垂几下,再定点施压按摩,让耳相更好,增加福气。

2、鼻子有肉而饱满

自古以来看一个人有没有财,都是首先看一个人的鼻子,鼻子代表人的财运与官运,好的鼻相,一生多财气、生活很富裕。

耳朵不能一高一低、眉毛不能一长一短,尤其鼻洞更不能一大一小,或是鼻翼两边大小不一,否则恐怕与偏财运无缘。此外,鼻子要长得好,鼻头有肉、鼻翼饱满,如果无法拥有这样先天优势,那么记得要保持鼻子的光滑清洁,勿令长痘或受伤,也不要穿洞戴环的,否则破坏财库、财气散去,偏财好运当然不聚。

3、眉毛顺

眉毛要顺,不能杂乱、更不能散,眉毛散的话代表少年不聚,就是指三十岁以前没有偏财运,且也表示心绪易起伏,纵使有好运气也不能理智判断,反而失去机会。

4、嘴巴大

俗语说“嘴大吃四方”可别光是羡幕或向往樱桃小口的秀气,其实嘴巴大才能吃住四方财,也代表此人有发财的基本运气,或是保持双唇红润、笑口常开也有助偏财运进门!

如果说,你遇到的是一个有以上几种面相的人的话,你就要把握住了,以免财气在身边溜走。

偏财运特别旺的人

在面相中,鼻子主管一生的财运及中年运气,鼻头代表正才,鼻翼则象征偏财,所以鼻翼发达的人,经营副业多半有成。只是,鼻翼如果有一大一小的情形,就代表这个偏财可能来自于“赌博”上头,这种钱财也不容易留得住。

手相中“事业线”与“成功线”合而为一,或是手掌伸出时略为弯曲的人,偏财运也特别旺盛。“太阳线”越长的人财运越好,如果“太阳线”与“命运线”相交,便可能在事业或赌博中获得偏财,一般来说,玩股票或买卖不动产的人大多有此“太阳线”。

在八字的部分,就直接有“正财”与“偏财”的名称,如果八字中有偏财,或是大运或流年走到偏财,都容易得贵人提拔,易有额外的进账,可以好好把握。

在紫微斗数中,命宫有“天机”或“天梁”的人,对数理本来就比较敏感,如果加上“化权”或“化禄”,也容易留得住。

而姓名学的部分,如果“财帛宫”(人格)有15或24划,在投资理财方面个特别精明,可以依靠这个来赚取偏财;有26划的人则是平时为人四海,经常会有人报明牌;而有29划的人,则可直接得异性之财。­

啥八字的人偏财运最旺

具体说来,八字中具有下列特征的人,都能具有良好的偏财运。

1、日主身强,八字中有官星护财,或者食伤生财的人

我身强旺,代表自己的能力很强,身体很好,力量很大;当然就有能力争财、夺财,伐财;自己能够支配的财富就能够很多。

行运再见偏财健旺的岁运,这些财就能为我所用。即使遇见比劫岁运,因为有官星护财,有食伤生财,也不会有大的过失,所以偏财运势自然能够良好。

如果我身衰弱,但又不能从的人,行运中即使遇见偏财健旺的岁运,往往所获甚少,甚至无力挣钱,破财、或者身体多病。不利于求财,得财也会破财,甚至所破之财比所获之财更大。

2、从财格的人

我身衰弱无依,只能弃命从财的人。求财的欲望非常强烈。无论所从的是正财还是偏财,都可以视为偏财;因为正财多见,也为偏。

这类人只要行运不破格,或者虽然破格,行运中又能恢复到从格的状态,行运不悖的话,自然能够财源滚滚,偏财运势自然也能很好。

行运在食伤的,因为食伤生助起财星,所以求财顺利;行运在财星的,财星当值,更加健旺,财势当然猛烈;行运在官星的,财气流通有用,同样利于求财,所以“钱”途广阔。印星、比劫岁运,当然破败有加,为不吉。

3、我身虽弱,但是日干健旺,八字中财气足、旺的人

日干健旺,往往是日主逢生得地;但是日主不能得令,且八字中食伤、财官较多,所以日主还是身弱。

这种人,只要八字中财星多,或者虽然财星不多,但是有官星护财、食伤生财,行运中再能生扶日干,就会具有良好的财运。如果这种财气为偏财,自然偏财运势良好,可以大胆向偏财进军。

4、土行从旺格的人

日主既然是从土行的从旺格,火土就是喜用,当然忌讳土中杂气。日主的财库和食库就为辰丑。行运中遇见戌、未,本气为用,库藏冲开,杂气受损为喜用,即使行运在火地,也会生助用神,合克辰丑之中的杂气而发达。

所以他们的事业和财运均能顺利。库藏冲开而为用。所以偏财运自然能够很好。

什么姓名笔划的人天生财运旺

1.姓名人格、地格、总格的计算方法

人格:姓+名字第一个字;地格:名字后两个字相加,不包括姓;如果名字中是单字,就把最后一个字+1;总格:姓名笔画总数。

例:王文。

人格=王+文=8。

地格=文+1=5。

总格=王+文=8。

在姓名81数中,有关于财富数的笔划。

9、15、16、19、23、24、29、30、32、33、41、52,则从姓名中人格、地格和总格有这些数的话,一般财运较旺,其中23、24、29多数为白手兴家类型。

2.人格有9、19——多数出身于富裕家庭

名字中有此组笔划的人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特别有钱,不需要为金钱烦恼,属于富贵之命。

同时父母也会为他安排好往后的人生,基本从小到大比较享福。

3.人格、地格和总格有15、16划——天生有福气

15、16的人,心地善良而且心态好。

不会过于偏激,凡事以和为贵,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好,一般来说有此组笔划的人非常福气,婚姻也较美满。

4.人格、地格和总格有23、24、29——求财心很强

姓名中有此组笔划的人出生的时候,家里不一定很富裕,但随着不断成长,他们的欲望越来越强。

尤其在金钱上,他们会拼命攒钱,因此有此组的笔划的人,大多数都能成为有钱人,而且大部份为白手兴家。

5.人格和总格有30的人——祖上留遗产

有此笔划的人很容易继承上一辈子的遗产。

比起其他人打拼,他们则幸福得多,因为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这种人也容易成为二世祖。

6.总格有41的人——精打细算致富

一般名字总格有41的人,很会精打细算,在金钱上,他们绝对不会吃亏,买东西都会货比叁家。

也因为这样,他们积少成多,而成为有钱人。

结语:上文中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容易一鸣惊人者的特点,其中有你吗?没有的话也不要灰心哦,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谨记在心,生肖星座风水等等也只是给我们做一个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秋时期齐国霸业为什么没有长久呢?

全文共 2472 字

+ 加入清单

秦灭六国,但其实只有五个国家是打下来的,齐国最终是不战而降。往前看,其他五个国家向齐国请求支援的时候,齐国却都无动于衷。再往前看,齐国最初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时候,也是非常奇怪,其他国家怎么说也能维持一两百年的霸业,但是齐国却不一样,在齐桓公时候称霸,在齐桓公死后便一蹶不振。这中间究竟是有着什么样的事件呢?

齐桓公小白,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其与晋文公重耳(齐桓晋文之事)常并称,而被认为是诸侯称霸的巅峰。但齐国的霸业却与晋国、楚国不同,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衡,晋、楚的霸业都各自维持了一两百年之久,而齐国霸业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下去了。那为何齐国能第一个称霸,却又一世而衰呢?

齐国称霸的先决条件:齐国的始封君为吕尚(姜太公),不但最擅於兵事,还与周室有姻亲(吕尚之女邑姜,为武王之后,成王之母),故很受周王室的倚重与信赖。齐国是周王室巩固东方最为重要的一块砝码,受封之初,就很具实力,而初具大国规模。

再则,因周王室远在关中,对东方的夷商残余势力鞭长莫及,便赐予齐国在东方的征伐之权(史载:..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即意味着齐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张,而齐国的四周又为莱夷部落,发展空间特别大。经历了三四百年的经营与扩张,至齐桓公之父齐僖公在位,齐国已经被称为“小霸”,“齐大非偶”的历史典故便产生於该时期。

那为何齐国的霸业,不能像晋、楚两国那么持久。仅历一世,甚至齐桓公在位的后期,齐国的霸业便衰落了呢?

第一,齐国经济富裕,士卒的战争意愿不强。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计”而诱庞涓,即是利用了“齐”号为“怯”,“彼三晋之兵素轻齐”的心理。齐人怯弱畏战,是闻名于诸侯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齐国有“渔盐之利”,又经管仲的变革,而使齐国商业、手工业繁盛、百姓富足。而齐国(地)也一直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越是富裕的地区、其谋生的渠道多样,士卒的战争意愿就越低。

管仲在《管子·储蓄》篇中便说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便与管仲的变革,正好相对。商鞅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奖励耕战、利出一孔”,以激发秦人对战争的狂热之心。可以说管仲变革,使齐国变富,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

第二,齐国“军制”的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齐军的战斗力。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而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偷,则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即是说:齐国军队特别崇尚“匹夫之勇”,打打弱国、抓抓蟊贼还行,而遇强敌,则立即溃散。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也都非常崇尚“勇士”。齐庄公在位期间,曾设立了“勇爵”,禄比大夫,但必须力举千斤,射穿七札者,方与其选。先得殖绰、郭最,贾举、邴师、公孙傲、封具、铎甫、襄尹、偻堙等九人。后又得晋国栾氏的州绰、邢蒯,又选卢蒲癸王何等等。

齐国的闻名“勇士”是历史记载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孟姜女丈夫的原型杞梁,被晏子以“二桃杀三士”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以及战国时期为秦国效力的孟贲(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也作孟说)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蒙恬的先祖蒙骜也是听说秦武王好勇,才从齐国来到了秦国。齐国这种崇尚“匹夫之勇”的军制,是不足以大规模激发齐军战斗力的。

第三,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而带来的长期内乱,也使齐国实力大减,而无力维持霸主地位。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

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齐桓公病重时,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墙,围在宫内,活活饿死。而齐桓公的尸体横卧了六十七日,尸虫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当上了齐侯之位,可见诸公子争夺之激烈。齐国的这次诸公子争位,直接就让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拥立公子昭(齐孝公)继位的宋襄公,都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第四,晋国、楚国的强势崛起,也使齐国再难重拾霸主之位。虽然齐国被赋予东方的“征伐之权”,但毕竟是异姓诸侯。而晋国却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之后,最为正宗的宗室,其对华夏诸侯的号召力是齐国无法比拟的。

而楚国崛起於南方,强势北进,而楚国的实力其实已经在齐国之上。齐桓公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面对强敌楚国时,还是不敢战。楚国的“罪行”在於向北扩张,威逼华夏诸侯,周之宗室、汉水诸姬几乎被楚国吞亡殆尽。齐国却不敢拿楚国吞并汉水诸姬姓国说事,偏拿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说事。其实就是避重就轻,想逼楚国服个软、认个错,好在小弟们面前找回一点做大哥的面子而已。

而楚国与齐国又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风牛马不相及),也不愿意硬拼,无论是胜是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徒使自己的军力受损,不利於楚国在南方的霸业的维持与扩张。故而,楚国也乐於认个错,既不割地、又不赔款的,不就贡献点“包茅”吗?那玩意又值几个钱?

齐桓公也并没有遏制住楚国势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与齐桓公会盟后不久,楚成王便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迫使许国国君肉袒谢罪。接着楚国又向东灭掉齐国的与国--江国、黄国,而对此,齐桓公也都无能为力。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变得极其昏聩,就更不能与楚国争锋了,而楚国却更显蓬勃,华夏诸侯迫於楚国的压力,而纷纷与楚国暗通款曲。数年之后,历经磨难的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回国继位为君,晋国的政治得以稳定。此后,便进入了晋楚争衡的时代,齐国是再难重拾霸主之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 齐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出处

“一鸣惊人”最早的典源为《韩非子·喻老》,其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讲述了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后《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齐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战国时期,齐威王刚继位,国势很弱。第一年晋国就来侵犯,一直打到灵丘这个地方;第六年鲁国又来侵犯,第七年,卫国侵犯,夺取了薛陵;第九年赵国夺取了阵地。九年之间齐国多次受到侵略,齐国人民渴望国家强大起来,可是威王却没有任何行动。

齐国大臣淳于髡(kūn),趁一次和威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向威王说道:“有一只大鸟,落在您的庭院里,三年来不叫也不飞,您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只鸟吗?”

威王笑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回答了淳于髡后,立即召集全国各大夫会议,会上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去管理即墨以来,天天有人说你坏话。但我派心腹去即墨调查,那里农业发达,人民生活安定,政府没有积压案件,齐国东方因此安宁。因此,是你没有贿赂我左右办事的人,所以是他们在毁谤你呀!”于是重赏了他。接着有对阿城大夫说:“自从你去管理阿城以来,天天有人说你豪华,但我一调查,你那里农田荒芜,人民贫苦,赵国攻打你也不去援助,卫国夺取领地,你又不当回事。我左右办事的人都称赞你,是他们受你贿赂的缘故吧!”于是立即把他杀了,把谎报情报的人也杀了。

从此,齐国做官的人人震惊,不敢做坏事,齐国慢慢强盛起来了。威王立即起兵,打败了赵国、卫国等来犯的国家,各国从此敬畏齐国,二十余年从没人再敢来侵犯,齐国成为一带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鸣惊人说的是谁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说的是谁

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庄王,楚庄王执政的时候,三年内没有发布任何一条命令,也不理会任何朝政事务,直到有人假借三年不展翅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来问他原因,他则表示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也是一鸣惊人成语的由来。

楚庄王时期,楚国一直都被排除在中原文化圈子之外,但是楚庄王却称霸于中原,不但让楚国变得非常强大威名远扬,也为文化的统一鉴定了基础。

但是楚庄王刚刚继位的时候,朝政全部由其他大臣所把持,为了麻痹这些大臣,楚庄王选择了隐居幕后。因此在楚庄王继位的三年期间,他没有发布过任何一条命令,也没有发布过任何见解,他只是在幕后默默的观察朝政局势,以及发展自己的力量。

但是朝廷当中的很多人对于楚庄王的行为都非常的不满,觉得他非常的昏庸,直到有人进入到宫中向他进行询问,他才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楚庄王真正做到了不明则已,一鸣惊人,他在正式处理政务之后,不但让楚国的军事和经济得到了发展,甚至还称霸了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趣味象棋之一鸣惊人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一鸣惊人吧。

操作方法

1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一鸣惊人棋局。从整体上看,红方似乎处于劣势,黑方只要再走一步棋就可以绝杀红方。结果到底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

2

红方先走兵六进一将军,黑方士5退4吃掉红方的兵(如果黑方将5平4吃掉红方的兵,则红方车八平六将军,黑方用士阻挡,红方车吃掉黑方士将军,黑方会将4平5;然后,红方马九退七将军就可绝杀黑方)。

3

红方马九退七将军,黑方只能将5进1躲避。

4

红方马七退六将军,黑方将5退1躲避(如果黑方将5平4躲避,则红方炮八平六将军便可绝杀黑方;若是黑方将5进1躲避,则红方车八进一将军便可绝杀黑方)。

5

红方马六进四将军,黑方只能将5进1躲避。

6

红方车八进二将军,黑方只能将5进1躲避。

7

红方车八退一将军,黑方只能将5退1躲避。

8

红方马四退六将军,黑方将5退1躲避(如果黑方将5平4躲避,则红方炮八平六将军便可绝杀黑方;若是黑方将5进1躲避,则红方车八进一将军便可绝杀黑方)。

9

红方马六进七将军,黑方只能将5进1躲避。

10

红方车八平五将军,黑方象3进5吃掉红方的车(如果黑方将5平4躲避,红方炮八进四将军即可绝杀黑方)。

11

红方炮八进四将军,黑方无路可走,红方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名为什么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公子齐国的孟尝君名为田文。齐王曾经将薛邑,如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分封给田文的父亲田婴,田婴去世之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和爵位。因此人们又称田文为“薛公”,号“孟尝君”。

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襄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封为丞相。

不久,秦昭襄王猜忌田文,田文逃回齐国。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公元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之事,为齐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联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继位之后,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楚庄王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帝王?他又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楚庄王熊旅,也是历史上的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君,在他的努力下,楚国日渐强盛,从而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世史学家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都是在他的身上发生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客观的评论一下楚庄王,看看他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他又是如何做到“一鸣惊人”的。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诸侯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偏偏楚庄王不听这一套,他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国家大事都不放在心上。楚庄王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

这三年,他早把朝中所有的大臣里里外外、清清楚楚地看了个明白,于是就罢免了一批奉迎拍马不干实事的人,提拔了一批像伍举、苏从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楚国迅速振兴起来。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庸,稳定了大后方,开始向北扩展,准备经营中原。这自然与中原霸主晋国产生利害冲突,晋、楚争霸由此拉开序幕。

攫蛇雄鹰战国公元前608年秋,楚庄王以陈、宋叛楚附晋为由,率军伐陈、宋。晋国知道消息,亦出兵。晋赵盾率军与宋、陈、卫、曹的军队在林(今河南新郑北)会合,准备讨伐郑以救陈、宋。楚贾率军救郑。两军在北林(今河南郑州市东南)相遇,双方展开大战。结果,楚军战胜晋军。

楚庄王连战连胜,不可一世,自认为天下第一,居然做出陈兵于周王室郊外、问周天子九鼎轻重之举,这在当时可谓是最大的大逆不道。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成语即源于此。

公元前597年,楚国攻郑,晋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晋景公派荀林父为大将,先轸的孙子先觳为副将,率领兵车600辆,去援郑国。到黄河岸边时,郑已投降。

晋军主将荀林父,决定退兵。可副将先觳却擅自带领一队兵车,渡过黄河追击。荀林父威信不高,部将有的准备随主将回国,有的准备随副将渡河作战,荀林父只好下令:全军渡过黄河。

两国军队战于郑国的邺城(今河南省郑州东)郊处。楚军扑向晋军不多时,就把晋军打得溃不成军。荀林父为了保存实力,下令说:“先退过河去的有赏!”

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人用刀砍攀船舷人的手指,落在船中的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经过一天的交战,到黄昏时,晋国剩余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夜里渡河,喧闹不已,直至天明。

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将建议收取晋人尸体叠起来以表彰武功。楚庄王认为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弭战争、安定百姓、丰富财物的。现在让两国士兵暴露尸骨,夸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就不能消弭战争。于是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胜利,然后回国。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死。楚庄王是楚国最重要的君主,在位23年,虽然作为五霸之一,他的势力遭到以晋为首的中原诸侯的抵抗,未能控制中原,但是他控制了南中国,影响了中原。他在运用战争手段时,能较为清醒地注意不使战争脱离政治,是我国春秋时期颇懂得一点战争与政治辩证关系的军事统帅。在他统治期间,楚国政治、军事、经济势力都达到顶峰,楚文化也发展成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国最著名的神童,六岁一鸣惊人,十三岁夭折,让曹操愤怒杀人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他们年少聪慧,留下不少佳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便是三国最著名的一位神童,六岁时便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流传下的故事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可惜天妒英才,十三岁便早早夭折,没能让他的传奇继续下去。他便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曹操可是对这位幼子十分喜爱,曹冲夭折时,他还因此愤而杀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这位神通的精彩人生吧。

曹操的儿子都有谁?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几位,有仁君之范的曹昂,有政治才能卓越的曹丕,有才高八斗的曹植,还有勇猛善战的黄须儿曹彰……但大家可能会忘记一位叫曹冲的早夭儿。

曹冲,大家记不起来也是理所应当,读者们见到曹冲的名字可能还是在小学课本上的《曹冲称象》。正如课本上那则小故事,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真天资非凡,真真实实的神童!因为曹冲极其聪慧,五六岁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智力,曹操便最爱这个曹冲。

要单单是聪明,慧眼如炬的曹操也不会如此看重他。除了聪明,曹冲还很仁义,心地很善良。史书记载:当时国家多战乱,所以用刑极重。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却被老鼠咬坏了,看管的库吏惊惧不安,认为自己死定了。曹冲知道了,让他们安心等到三天后,自然无事。曹冲回到府中,用刀戳烂自己贴身的衣物,假装闷闷不乐。曹操见状,果然询问。曹冲对曹操说: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曹操哈哈大笑:“这是俗人的妄言,你怎么会相信呢!”

三天后,马鞍被咬的事情终于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却只是笑道:“我宝贝儿子的衣物就在身旁都被咬坏了,何况马鞍是吊在柱子上。”库吏们果然一个都没被问罪。

这件事能看出来曹冲不单单是聪明,还很善良。后来同类的事还有很多,靠曹冲的聪明救下来的有几十人,曹操也因此很喜爱这个儿子。

自打最顺理成章的继承人曹昂死后,曹操一直都未明确表态要立谁做世子。但毫无疑问,曹操是偏向曹冲的,为此,曹操甚至亲自给曹冲培养班底。

当世的神童极少,曹冲自然算一个,而另一个公认的神童就是荆州的周不疑。曹操也听到了周不疑的神童之名,欣然将其召唤到许都,直接更他说,以后你就做我儿子仓舒的陪读吧!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经常在群臣面前夸曹冲,有死后传位给他的打算。曹操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按照曹操的估计,他活个五六十岁,曹冲刚好而立之年,真是天定的继位之君。但想不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曹冲竟然在13岁就夭折了!曹操心中悲痛欲绝,对剩下的儿子们说:“这真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啊!”伤心之余,一刀结果了荆州神童周不疑,曹丕求情,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意思是,剩下的“蠢”儿子中,再也没有人能驾驭得了这样的神童。

一通发作,曹操依然感觉亏欠曹冲甚多,生而为人,竟然连娶妻生子的年纪都活不到。曹操便寻思给曹冲配一门阴婚。所谓阴婚也叫冥婚,是指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当然这个配偶不会是大活人,而是同龄的死去的人。

首先,曹操看上了名士邴原的亡女。曹操找到邴原,商议婚事。但由于阴婚不合儒家礼仪,一直是禁止的,所以被邴原拒绝了。此事并没有成。儒家礼法是治国根基,曹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放弃。但儒家名士不同意,曹操的心思就动到了其他人那里,孜孜不倦地继续为曹冲找了甄氏亡女配阴婚。《三国志》记载: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

其实对比之下,曹冲较之刘禅、孙亮,真的是优秀了好几倍。假如曹冲没有早夭,大家认为会不会提前结束三国乱世?司马懿的图谋,是否能逃过神童之眼?可惜历史就是如此,没有假设,没有如果,历史的滚滚车轮终究走向了三家归晋。不过有一点,曹冲不死,或许曹丕根本没有机会上位。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