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龙珠超宇宙2loading闪退优秀20篇

一般理解的宇宙指人类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时间。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

浏览

1487

文章

605

篇1:宇宙中有地球上没有的元素吗 这些元素都稳定吗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有地球上沒有的元素,宇宙中的元素全是按序号来排序,每一个元素都是有自身特殊的部位,即使元素不稳定,它也是一个质子。地球上中的元素沒有限制,要是有一切质子数提升了,全世界便会空出一个元素。地球上的元素是一个无尽值,没人了解究竟有多少个元素,地球上沒有的元素存有于宇宙当中是在一切正常但是的事。

一、宇宙中全部的元素全是平稳的吗

宇宙中别的星球存有地球上沒有的化学元素,存有着十分多的星球,分成一般和独特两大类。或许一些较为一般的星球,构造较为单一,发展前景低,不会有哪些独特的化学元素。可是针对一些独特星球,她们能够生产制造的作用就十分强劲,本身造成的超能力彻底具有造就地球上沒有的元素,伴随着时间流逝,能生产制造出大量沒有见过的元素化学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科幻英雄》:为了维护宇宙和平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游戏评估

“为了维护地球的和平,为了防止世界被毁灭,为了坚持爱和真正的邪恶,最有吸引力的恶棍,这两个人的火箭横跨银河系是武藏,小次郎,和白色的未来是等待一个光明的明天。喵喵……”相信这句话,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许多玩家用它作为他们拯救世界的开始对话。但是现在世界非常和平,所以试着在“科幻英雄”中拯救世界,那是真正需要你的地方。

游戏介绍

科幻英雄是一款类似《战争的心脏》的休闲策略游戏。玩家需要组织自己的太空团队来对抗外来入侵者。滑动你的手指,引导你的团队前进,正确处理不同位置的职业英雄,赢得战争。在游戏中,你将扮演太空陆战队。为了打败邪恶的BOSS,你会看到许多科幻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你也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这种游戏风格相对较轻。喜欢这个游戏的玩家不妨下载并试用一下。

游戏操作

科幻英雄是一个随意的角色扮演游戏。这个游戏很简单。玩家只需要握住角色的手指,将线拖到敌人的位置。让他们和其他人战斗。在游戏中,玩家将玩太空陆战队。有8个经典科幻人物可供选择。这些经典小说中有许多人物,如太空牛仔、星际战斗机、埃索等。你应该充分发挥太空陆战队的能力,最终打败邪恶的BOSS。然而,游戏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最后出现的怪物越多,玩家必须不断升级并保护治疗部门的英雄才能继续战斗。在此期间,康复机器人可以在你受伤后恢复你的生命值。玩家一次最多可以控制四个成员,敌人会随机出现。你所要做的就是避开敌人的炮火,一个接一个地杀死他们。虽然游戏简单易用,但玩家不应该粗心大意。

游戏质量和音效

科幻英雄科幻英雄的画面风格有点卡通,而且背景音乐也很神秘。玩起来非常放松和愉快。一旦玩家进入游戏,他们将开始组建自己的战斗队,包括两名战士和一个医疗机器人。善用治疗机器人是游戏成功的关键。在游戏过程中,玩家还可以感觉到画面质量细腻的时刻就是动作放大的时刻。面对终极BOSS,玩家有100多种武器可供选择,想出一个办法,或者使用激光剑,或者使用跟踪炸弹来摧毁他,为宇宙的和平而战,撒尿。

摘要

当游戏的画面质量和内容相同时,我更喜欢游戏的背景音乐。有节奏的背景音乐让我非常开心。总的来说,这款游戏绝对是休闲娱乐的必游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宇宙尽头的电子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报道一场板球比赛的新闻记者,打电话给他办公室说:“史密斯把球打过外场员,赢得三分”(Smith hit the ball over the slipsandintothedeepforthree)。第二天,报纸上登的是:“史密斯把球打过悬岩,掉进蓝色大海。”(Smith hit the ball over thecliffsand into the deep blu sea)。同一体裁更熟悉的例子是指挥官下的命令,“派后援来,我们要进攻了。” (Send reinforcement,we′regoingto advance)。这命令经过战壕里的口传,到头变成“寄三毛五来,我们要去舞会了。”(Send three-and-fourpence,we′regoingtoadance)。

这两个笑话告诉我们,一句话稍微变一变,意思就完全两样。动力学混沌与此类似:初始条件稍微变一点儿,时间上的演化就迥燃不同。动力学混沌这词有别于随机性混沌,后者是来自外界影响的真正偶然性的行为,本章不再予以讨论(这两种混沌的区别,第六、第七章已详叙过)。在能量可以损失的耗散系统的情况之下,我们已经提到过洛伦兹用以解释天气变化无常的蝴蝶效应。它强调我们现在离开拉普拉斯式决定论的梦想世界,是大有一段距离了。

宇宙尽头的电子”是洛伦兹蝴蝶效应的宇宙版本(但这里应用到一个能量不损失的守恒经典动力系统),是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贝瑞(Michael Berry)将它普及的。设想我们要追踪在屋中一个很小区域疯狂运动的一个氧分子。要这样做非常不简单,因为这个氧分子要遇到成万上亿别的分子,要和它们碰撞。碰撞使它转向,每次转的角度,原则上可以算出。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分子是像台球一样地行动。但是对这分子初始位置速度的知识,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不确定,就会很快导

致对偏转角度很大的不确定。这分子也许就碰不到本来应该碰到的另一分子,这样就大大地改变了它的轨道。假设我们像上帝,精确地知道它的初始条件。即使在这种情况,如果仅仅忽略小如这分子和位于宇宙“边缘”的一个电子之间的引力作用,我们也就再没有希望预言那分子的去向了。

我们并不需要考虑宇宙边缘的电子,我们甚至连实验室几尺外的电子也都不必管,除非我们在做极其敏感的实验。想预测这个氧分子的古怪行径,不管这些,已经够麻烦的了。贝瑞的故事之有效力,在于他假定在某个特定时刻我们已经精确地知道那个氧分子的状态。可是我们将要强调,即使在牛顿动力学,它的状态也不会被知道;和此内禀的不确定相比,宇宙尽头的电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宇宙如何修改订阅顺序

全文共 11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在小宇宙APP当中能够看到很多主播在开直播,展现的方式都是以用户订阅顺序来展示的,那么究竟小宇宙如何修改订阅顺序呢?具体方法如下。

1

首先打开小宇宙软件,点击订阅。

2

打开上方的节目。

3

看到排序方式打开。

4

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排序方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宇宙中最孤独的天体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空间中最孤单的星体是一个姓名为CFBDSIR2149的中小型行星。大家把在宇宙空间中不紧紧围绕行星健身运动但却具备一定品质且近似于球体状,本身却不可以像行星一般产生核聚变反应的合乎行星规范但不属于行星的星体,称为流浪行星。历经天文学家们锲而不舍拼搏的科学研究,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们首先发觉了第一颗“飘泊无依”的行星。这颗孤单的星球被取名为CFBDSIR2149。

一、为何CFBDSIR2149露宿街头

由于长期无法得到与其他星球沟通交流,因此 CFBDSIR2149表层的温度仅有1500华氏度,虽然针对人们听起来这一温度很热,可是针对CFBDSIR2149这一具备巨大的容积星球而言,这一温度确实过度冰凉。殊不知,这颗星球居然可以用想像不上的速率生长发育,在它勤奋生长发育全过程中,只有用一声发送弄“喷涌流”与周边的汽体或是尘土撞击进而获得一些很弱的沟通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宇宙巨壁和宇宙巨洞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巨壁和宇宙巨洞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大尺度宇宙物质分布是

均匀的, 星系团均匀地散布在宇宙空间。然而, 近年来天文研究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人们发现, 宇宙在大尺度范围内也是有

结构的。

20 世纪 50 年代, 沃库勒首先提出包括我们银河系所属的本

星系群在内的本超星系团。近年来, 已先后发现十几个超星系团。

星系团像一些珠子, 被一些孤立的星系串在一起, 形成超星系团。

最大的超星系团的长度超过 10 亿光年。1978 年, 发现 A1367 超星系团的同时发现了一个巨洞, 其中几乎没有星系。不久, 又在牧夫

座发现一个直径达 2 .5 亿光年的巨洞, 巨洞里有一些暗的矮星系。巨洞和超星系团的存在表明, 宇宙的结构好像肥皂泡沫那样由许

多巨洞组成。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位于“泡沫巨洞”的“壁”上,

· 16 ·

把巨洞隔离开来。1986 年, 美国天文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

星系似乎拥挤在一条杂乱相连的不规则的环形周界上, 像是附着

在巨大的泡沫壁上, 周界的跨度约 50 兆秒差距。后来他们的研究

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指出: 宇宙存在着尺度约达 50 兆秒差

距的低密度的宇宙巨洞, 及高密度的星系巨壁, 在他们所研究的天

区存在一个星系巨壁, 巨壁长为 170 兆秒差距, 高为 60 兆秒差距,

宽度仅为 5 兆秒差距。

星系巨壁( 也称宇宙长城或宇宙巨壁) 和宇宙巨洞是怎样产生的呢 ? 人们认为应从宇宙早期去找原因, 在宇宙诞生后不长时期

内 , 虽然宇宙是均匀的, 但各种尺度的密度起伏仍然是存在的, 有的起伏被抑制了, 有的起伏得到发现, 被引力放大成现在所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

6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宇宙中有没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是是地球上的统治者,虽然人们没有见过恐龙,但是,人们根据一些化石以及其它足迹足以推断出,大部分的恐龙身形巨大。

体重更是重达几十吨,在当时,称霸一方,但是后来就灭绝了,地球上既然有如此庞大的生物,会不会也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呢,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星体。

人们对于它们的认知还是非常薄弱的,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即使在宇宙中存在生物,那也仅仅比人类大几倍而已,由于引力不同,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38%,因此,可以推算出。

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的话,会比人类高达3到4倍,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它很有可能是一个球形,并且日常的一些活动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而人类更是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中世纪时人们对地球就是宇宙中心确信无疑。用他们的观点来看,整个宇宙由地球和天空组成,天空仿佛总是在我们的上方,不管在哪里,天空到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天空也要随地形的变化而起伏。天空包围着地球,地球位于天空的中心。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那时,人们唯一无法确定的是那些行星的位置,它们处在地球与天空之间的什么位置上呢?古希腊人曾猜想,既然行星的运行速度各异,相对于其他星系运行得越快的行星离地球就越近。我们观看场地赛马时会发现,当马群在距我们较远的跑道上飞奔时,其速度似乎较慢,但当马群在我们眼前飞驰而过时,速度之快如同飞一样。当我们观看汽车赛时,会看到同样的结果。同理,一架飞机在低空飞行时,速度如闪电一般,而同一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在高空飞行时,看上去如同蠕动一般。

古希腊人从星球运行速度上判断,得出如下的结论:即在所有的行星中,月亮离地球最近。除月亮以外,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它们都有各自的飞行轨道,加起来共七条,在这之外就是第八条,是其他恒星的运行轨道。

这里勾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但它并没有彻底地解释行星的全部问题。古代人若能做一些占星术,就能得知星体确切的行踪,天文学家们(历史上,大多数天文学家是很忠实于自己的信仰的)仔细地研究过行星的运动,为真正的星际科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天文学”。

人类对于天空的研究始于史前,英格兰西南部石器时代的石碑上记载了这一事实,那是在公元前 1500 年。据推断,那时就已经有一种测量太阳和月亮行踪的工具了。

恒星的运行是稳定而有规律的,若行星也像它们一样,就不会出现要推断行星未来位置的问题了(天文学也就不会存在了,因为行星的行踪就很容易标记了,不会有人对这类问题感兴趣了)。恰恰相反,行星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月亮在穿越天空飞行时,有一半的行程其速度低于另一半行程的速度。同样,太阳也是如此,尽管这种差异会小一些,但上述事实是存在的。

其他行星的情况可能更复杂。纵观全局,它们相对于恒星由西向东运行,但在某个时刻,它们会停下来,甚至是向回运行一段时间,也就是从东向西运动(我们称之为逆行运动,拉丁语的语意是向后退了一步),然后才又恢复成顺行运动。每个行星都有各自的顺行和逆行规律,也都有一时刻显得比其他星星亮。这些行星特有的运行方式,使得人类对某颗星体于特定时间段内所处位置的分析和计算更为错综复杂。一些古希腊天文学家想出了如何确定行星位置的方法。他们假设,各个行星都是在小半径的运行轨道上运动,而它们运行的中心也是在一个大半径的运行轨道上运动,其中有些行星的运行轨道稍稍偏离这个假设的中心,等等。这些假设是相当繁琐的。最终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克路修斯·托勒密在 150 年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著名的“托勒密”理论。该理论大纲在一本书里,书中阐述了宇宙的数学结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体的运行轨道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体系。后人以托勒密的名字命名了这个体系,称之为托勒密宇宙,或称做地心宇宙(希腊语的语意为地心)。在以后的 1700 年中,人们一直接受这个理论,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它提出过疑问,但这个理论完全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穿越未来-宇宙的未来可能是绝对零度?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宇宙大爆炸以来,暗能量一直在促进宇宙的膨胀,这种趋势从未改变,宇宙的未来将被黑洞占据,黑洞将因霍金辐射而消失,最后,宇宙中只剩下微小的粒子,除非暗能量改变,使宇宙产生“大坍塌”。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至少需要10^才能消失,那时候宇宙已经有了不可能生命。

事实上在宇宙的发展过程中,只有1万亿年才适合生命生存,如果生命要永远繁衍下去,首先需要离开星系,最后需要离开整个宇宙去寻找另一个合适的宇宙。

宇宙还有足够的时间留给人类,在未来,人类可能完全了解宇宙,创造和多个“子宇宙”;或者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并与星系或宇宙一起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宙会终结么,宇宙什么时候终结?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终结么,宇宙什么时候终结?

玛雅人的末日预言曾让很多人感到担忧,直到2012年过去之后末日预言才正式破灭。虽然玛雅人的预言没有灵验,但是能够造成世界末日的因素有很多,人类应该居安思危。除了地球上的因素之外,宇宙中的因素也会导致人类遭遇世界末日,因为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行星。难道宇宙也有“末日”吗?

前段时间英国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登了一篇由美国科学家卡普兰撰写的研究论文,他在论文中提出宇宙最终也会迎来自己的“末日”,并称通过大数据演算得出宇宙的末日将会在10^32000年后以最后一批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出现。等最后一批超新星爆发之后宇宙就会永远陷入死寂,不再会有新的星球诞生。

看到这样的理论,估计会有不少朋友认为卡普兰的计算并没有科学依据,宇宙末日也只是一家之言。确实如此,没有人能够预测宇宙是否会灭亡,什么时候灭亡,但是我们可以从地球上的自然规律中推测宇宙发展的规律。首先来说说宇宙的诞生,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即一个奇点爆炸之后宇宙就形成了,并且不断膨胀至今。

宇宙爆炸大约10亿年后星系开始形成,然后是恒星、行星、卫星,宇宙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趋于稳定。既然宇宙有诞生的说法,那么按照地球上事物发展的规律,宇宙也会有消亡的一刻。那么什么能够证明宇宙的消亡呢?对此卡普兰表示,在宇宙众多天体中,恒星的发展最能代表宇宙的寿命,因此最后一批大质量的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后,宇宙也迎来了终结。

但从过去的天文消息我们可以得知,天文学家依然能够在宇宙中发现迎来超新星爆发的恒星,也能发现新诞生的恒星,这似乎意味着恒星的诞生和消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找不到终点。然而卡普兰认为恒星的诞生终有一天会结束的,因为诞生恒星的星云不可能永不停歇地聚合在一起。

此外,卡普兰还表示,最后一批超新星爆发后不代表宇宙的发展就走到了终点,因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小质量的恒星,它们虽然无法通过超新星爆发来终结自己,但还是能演变成白矮星等类型的天体继续运行下去,只不过它们散发出来的光芒不足以点亮整个宇宙。这时候一直潜伏在星系内外的黑洞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它们会不断吞噬星系内的物质。

根据卡普兰的预测,宇宙最终会被黑洞所占领,这才是宇宙发展的终点。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一千个人心中对宇宙的最终结局也会有一千个结果。这意味着宇宙的结局充满了随机性,它既可能按照人类现有的理论发展,也有可能完全颠覆人类的认知,到那时人类应该也已经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宇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狭义的宇宙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物质。

宇宙是怎样形成

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在80亿~160亿年之前,所有的物质和能,甚至太空本身,全都集中在同一地点。当时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几分钟内,宇宙的基本物质如氢和氦,开始出现,这些气体聚集成巨大的天体——星系。

现在宇宙似乎还在不断扩大。星系中巨大的星族,也就是超星系团,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奔离所有其他的星系团。如果大爆炸已经给了超星系团足够的能量,超星系团就会继续互相奔离,直到最后一颗恒星消亡。但如果它们的引力强大到足以使它们的速度减缓,甚至发生我们所称的“大坍缩”,那么,宇宙中的一切就会回归到大爆炸前的原点,也许还会出现另一次宇宙再生的循环。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提出的,得到了众多宇宙学研究者的赞同,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宇宙起源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宇宙爆炸之前,宇宙的一切都浓缩都在一个密度无限小的点上,叫做“奇点”;在大爆炸发生后的10的-43次方秒时,产生了时间的最小单位,并且引力也从奇点中分离出来而能够独自存在。

宇宙一直是我们在不断探索的神秘空间,但其实宇宙的产生是因为“大爆炸”,那么大家知道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到底是什么吗?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物理上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称为奇点,空间和时间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和时间在该处完结;在具有合理物质源的广义相对论的经典理论中引力坍缩情形中的空间-时间奇性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情形下奇点必须存在——特别是宇宙必须开始于一个奇点。

2

奇点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就是不实际存在的点,这是很令人难于理解的;令人难于理解的还有,没有大小的奇点物质竟然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

3

引力奇点(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是大爆炸宇宙论所说到的一个“点”,即“大爆炸”的起始点,该理论认为宇宙(时间-空间)是从这一“点”的“大爆炸”后而膨胀形成的;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

4

而在大爆炸发生后的10的-12次方秒时,另外三种基本力全部形成(除引力外,是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在大爆炸发生后的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光子、中子、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已经成型;10秒之后,粒子基本稳定,原子核开始大量形成;在1万年内,宇宙的主要能量是光的形式,那时是早期宇宙。

5

在接下来的30万年内,由于中性原子核的大量形成,宇宙开始产生气态物质,恒星和恒星系开始大量形成;之后宇宙的物质密度开始不断缩小,整体处于膨胀状态中,直到今天也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科学家实验室模拟极端宇宙环境:欲解开宇宙之谜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希望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基本的物理情况,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一些暴力现象。

在科学家建立的第三个极端宇宙模型中,他们模拟的强大宇宙粒子“加速器”(如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将等离子体推开几十万光年。科学家希望找出这些能量“助推器”是如何工作的,以便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宇宙的理解。

“我们使用高能激光束来创造物质的极端状态,在原子水平上,我们使用最先进的X激光源来分析这些物质的状态。”齐格弗里德,SLAC实验室的科学家?齐格弗里德·格伦泽说。

第一项研究的目的是,如果陨石撞击到石墨天体的表面,是否可以转化为钻石。科学家预测,这种撞击可能会将石墨转变成一种叫做兰斯德尔的钻石,这种钻石比传统的钻石更坚硬。

"兰斯德尔·斯通的存在一直有争议,但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格兰特说。

研究小组使用高能激光脉冲加热石墨表面。激光脉冲可以向样品中发射冲击波并快速压缩。随着超快X射线穿过样品内部,研究人员成功地观察到冲击波改变石墨原子结构的过程。

第一项研究的目的是,如果陨石撞击到石墨天体的表面,是否可以转化为钻石。研究小组使用高能激光脉冲加热石墨表面。激光脉冲可以向样品中发射冲击波并快速压缩。随着超快X射线穿过样品内部,研究人员成功地观察到冲击波改变石墨原子结构的过程。

直到格兰兹和他的同事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进行了实验,只有那时他们才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使用实验室的高功率骏利激光快速压缩和加热液态氘样品(即氘)。然后他们还用x光观察样本结构的变化。

该团队发现,当压力达到250,000个大气压,温度达到7,000华氏度(3,871摄氏度)时,氘确实从中性的绝缘液体变成了离子化的金属液体。

“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当跃迁发生时,最初在重氢分子中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原子会分离,”保罗说,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保罗·戴维斯说,“冲击波产生的高压和高温似乎将氘分子分成两半,导致它们的电子变得自由,从而导电。”

在科学家建立的第三个极端宇宙模型中,他们模拟的强大宇宙粒子“加速器”(如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将等离子体推开几十万光年。这些“加速器”和储存在其电磁场中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少量能量极高的粒子,产生短而强度极高的伽马射线。

科学家希望找出这些能量“助推器”是如何工作的,以便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宇宙的理解。该实验还可以为设计更好的加速器提供新的灵感。加速器是许多基础物理实验和医疗设备的核心。

研究人员认为磁场重联现象可能是宇宙加速器的主要能源之一。磁重联指的是磁场线在等离子体中断开,然后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结合在一起,并释放磁能的过程。

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机模拟来确定等离子体在这些实验中的行为。

“如果将来有人想通过实验研究粒子如何从磁场重联中获得能量,我们的研究结果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诀窍。”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西摩?塞缪尔·托托里卡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宇宙有毁灭的一天吗?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毁灭的一天吗?

一直以来,人类都以为宇宙是永恒的,说白了就是宇宙是一直存在的,宇宙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大的变化。按照这个理论,宇宙就应该是无始无终的,也就没有最终命运了。放眼整个科学史,不少学者都在坚守这个信念。

牛顿在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时,万有引力定律就与这个观念是相互矛盾的,这是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宇宙应该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在中心收缩,可是人类并没有观测到这个现象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顿就提出宇宙是无限大的,宇宙处处都是中心,处处引力都是动态平衡的。

同样的,物理学界的另外一个大神爱因斯坦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的境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在整个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有一个描述宇宙的方程,也被称为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

爱因斯坦在一开始推导出这个方程时,他就发现这个方程预示着宇宙应该是在随着时间膨胀的。而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不符合他的宇宙观的。于是,他就在这个方程当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学常数,只要这个常数合理取值,宇宙可以处于静态,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物理学史最伟大的两位科学家都认为:宇宙是静态的。那是不是意味着这就是事实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没多久,他就惨遭打脸,这也就意味着宇宙应该是动态的,宇宙应该是有终局的,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宇宙是动态的!

在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静止的时,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他们的不同观点,比如:弗里德曼,勒梅特,他们认为爱因斯坦这么做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勒梅特,他认为宇宙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膨胀的,并且根据这个进行倒推,宇宙应该是诞生于一个炙热的起点。

不过,勒梅特只是在理论上对此进行阐述,到底是爱因斯坦还是他对了还很难说,毕竟科学理论是需要实证的。勒梅特发表论文后第二年,有一位天文学家哈勃发表了一篇震撼整个天文学界的论文。哈勃一直在观测银河系的天体,他就发现,银河系外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那这能说明什么呢?

要知道,如果是星系自己在动,那应该有的星系在向我们靠近,有的在远去,而不是都在向我们远去。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空间整体在膨胀,所以星系才会都在离我们远去,就好比我们吹大一个气球一样,星系就好比气球表面的小点,当气球变大时,小点之间的距离也在拉大。

通过哈勃的观测结果,我们就可以知道,爱因斯坦这次真的错了,宇宙是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膨胀。据说爱因斯坦也曾经说给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加宇宙学常数是他一生中犯过最大的错误。既然宇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那宇宙的终局应该是什么样呢?

宇宙的终局

在哈勃的观测之后,科学家就基于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哈勃的观测结果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建立起了标准宇宙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描述宇宙的演化。后来,标准宇宙模型后来不断发展,科学家发现宇宙中还存在着两种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一个叫做暗物质,一个叫做暗能量。其中暗物质起到的是引力的作用,而暗能量起到的是斥力的作用。物质之间的比例其实就会影响到宇宙的未来。

但是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因此我们还可以根据标准宇宙模型进行推导,就得到一个结论:影响宇宙未来的演化主要取决于物质密度。

如果宇宙的密度高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向中心挤压,宇宙就会热死亡。在整个条件下,宇宙的终局对应了三个结果,一个就是大挤压,宇宙空间收缩成一个奇点,如果那个时候还有生物,那么这些生物大概率就是被热死或者压死。

有的科学家还认为,这个挤压的力非常大,可能还会触发大爆炸,这种终局叫做大反弹。基于这样的认知,有的科学家甚至提出,宇宙可能就是在“大爆炸-大挤压”的循环往复中演化。

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或者等于临界密度,那宇宙对应的就是冷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最终宇宙的原子结构都会被拉扯开,物质都无法构成,这也被称为大撕裂。

在冷死亡的这结局中,还有一种是基于熵增定律推导出来的,这个终局叫做热寂说。说的是宇宙最终处处温度相等,不再有热传递,也就没有信息传递,宇宙像一潭死水,陷入一片死寂。

那宇宙的终局是这五种结局中的哪种呢?

目前我们测到的宇宙密度大概是小于或者接近于临界密度,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宇宙物质密度情况,宇宙的终局应该是对应着冷死亡的那2种。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动态变化的,这个参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还很难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们的宇宙在另一个维度里是个膨胀的“气泡”?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物理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来解释我们不断膨胀宇宙的永恒之谜——我们实际上可能生活在其他五维空间之间的“泡泡”中。

如果伤到你的头骨,别担心,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分析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的宇宙有四个维度:空间的三维(上下、左右、前后),另一个维度是时间。让我们继续前进。

但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物理学家提出的新理论表明,宇宙中还有其他类型的空间——五维空间。当两个五维空间结合在一起时,在连接处会形成一个膨胀的气泡

“整个宇宙都被置于这个不断膨胀的泡沫的边缘,”乌普萨拉的一份新闻稿解释道。"可以想象,泡沫显然比我们多。"

这是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尝试并最终解释“暗能量”——一种理论上使宇宙不断膨胀的能量,到底是怎么回事。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用弦理论来解释暗能量的问题,但运气并不好。

弦理论是科学中“理想丰富,现实贫乏”的概念之一。它是如此优雅,以至于它承载着从物理学中获得不同观点的希望。

它是早期对广义相对论维度研究的产物。它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位不是像电子和光子这样的点状粒子,而是线性的“线”。弦理论认为,弦的振动和运动产生各种基本粒子,一维“弦”在多维空间的振动产生电荷和自旋等物质属性。

这些字符串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取决于有多少个维度或约束属性,有多达10,500个方案,我们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问题是人们逐渐发现弦理论也是错误的,与我们在宇宙中观察到的不一致。此外,这甚至没有错。如果我们根本不能进行测试,那就太不现实了。那为什么还要麻烦呢?

在科学中犯错误的方法不止一种,而且还有严重的错误。尽管弦理论有很大的缺陷,但它就像一辆旧车。虽然不能再开了,但车内仍有许多旧材料可以回收利用。

以整个膨胀的宇宙为例。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将原因归咎于暗能量,这种能量现象可以叠加多层空间,而不会撕裂漂浮在其中的物体。

以荷兰天体物理学家威廉·德·西特的名义,我们将其命名为德西特的静态宇宙模型,因为它与我们所看到的现象非常吻合,德西特的宇宙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幸的是,弦理论的任何变化都不能描述我们看到的现象。只有当真空能量下降,或者至少稳定在负值时,它们才有效。

所以我们要么放弃整个弦的概念,要么和我们都熟悉和热爱的德克斯特宇宙说再见。

但是现在,瑞典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既保留了弦理论又保留了德克斯特的宇宙模型。

这个想法起源于20年前。当时,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和拉曼·桑德勒姆提出了“五维空间”的观点,并以膜宇宙(brane)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宇宙置换模型,旨在解决重力为什么比电磁力等其他力弱得多的问题。

想象一个宇宙,随着时间、上下、左右、前后和其他元素而滴答作响。不,我不知道它看起来像什么。

重要的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设计空间。与我们自己的宇宙不同,它不是由暗物质主宰的,而是拥有正确的负能量。

兰德尔和桑德鲁姆将两个5D反德西空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不同的膜来解释不同的力。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使用同一个空间来描述我们生活的膨胀的4D宇宙,其中包含能传递适度重力的粒子。

弦理论在哪里工作?它的弦(上图中的光束)正从一个额外的维度扩展到我们的宇宙,赋予它独特的“特性”。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对应于延伸到额外维度的弦的末端,”新闻稿解释道。

更重要的是,不像现有的弦理论模型,弦理论仍然有效,因为反设计空间的存在。事实上,它描述了一个内部和外部都有5维空间的膨胀气泡。

像所有其他字符串模型一样,它们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生活在维度之间的气泡表面是一个诗意的想法,但它仍然需要被提炼。

物理学已经到了我们需要抛弃那些理论观点,看看它们是否与实际观点一致的地步。

在振动弦和气泡宇宙的这些奇怪概念中,将会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看起来像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突然出现的奇怪统计。

也许——只是也许——这些弦理论的碎片会在下一代物理学的伟大思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思维重构宇宙

全文共 5912 字

+ 加入清单

思维的思维不能够同时进行大脑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的创世问题入择原理物质与思维的转换思维受到符号的限制无结构物的记忆思维对无结构的作用天人合一我们已经说过,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就是对思维的思维;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即我们的大脑不能同时思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不过,也有例外,据说庞统就能在一个公堂上同时审理两个案件;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也能够同时运转许多个子程序。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他能够在思考某个问题时,又能够对这个思考过程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对思维的思维不能够同时进行,或者说对思维的过程不能进行动态的跟踪,即一个大脑不能把自己做为研究的对象。我们尚不清楚,这种局限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思维能够重构宇宙,而被重构出来的宇宙却不包括思维本身,这显然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

其实,一个人虽然不能够研究自己的大脑,却并不妨碍他去研究其他的大脑;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有可能实现对思维的思维。事实上,人们对思维的研究极有兴趣,权威的国际学术刊物《脑研究》,一年出版 18 卷,篇幅达 9000 余页,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学术论文,该刊物已分为《脑研究》、《分子脑研究》、《发育脑研究》和《行为脑研究》四刊,所载内容更多。

据研究,人的大脑有 1000 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接收几千个神经元的信号输入,即人脑至少有 100 万亿个突触,这些神经元在形态、生化、生理方面又千差万别,此外大脑内还有几干亿个神经胶质细胞。对比之下,人的基因结构却只有 100 亿比特的遗传信息,这说明人(包括许多动物)的脑发育,不完全受遗传控制,环境影响也起相当大的作用,幼儿期大脑要依赖外界刺激才能发育完全(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指群居生活的社会环境,即幼儿期的大脑只有接受足够多的先辈的信息才能完成发育)。

1891 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撰写过一篇文章《空间生命物质》,他探讨了不同天体上的不同重力场,对大脑的体积结构及功能的影响。1979 年,前苏联学者巴兰金出版了专著《时间·地球·大脑》,论述了大自然是如何创造出人的大脑的过程,并认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小宇宙,是周围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状态的集中点和反映。其实,这些观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也不新奇,《黄帝内经》早就说过“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许多科学家都认识到,人脑是宇宙间最高级的产物,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它可以与浩翰的宇宙相媲美。有趣的是,大脑内的神经元的数目,与银河系所有恒星的数目相当;这些神经元也像宇宙星体一样,构成一个一个的集合体。因此,宇宙和大脑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谜,也是一个玄妙的谜。

上个世纪末,德国学者海克尔出版了《宇宙之谜》,他在前言中指出:“我这部书就是研究宇宙之谜的,它不能够完满地解开宇宙之谜,而只是为学术界提供一面鉴别之镜,用来回答一下我们目前对宇宙之谜问题的解决已达到了何种程度。”他认为,在所有宇宙之谜中,最大、最全面和最困难的乃是世界的起源和发展之谜,亦即通常简称的“创世问题”。现在,差不多 100 年过去了,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创造世界,也不相信宇宙无始无终,而是相信宇宙起源于一二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是,有起源似乎就有归宿,也就该有多次大爆炸,这已经与佛教的劫难轮回非常接近了(据佛教经典,一小动为 1600 万年,一中劫为 32 亿年,一大劫为 128 亿年;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看来今天的宇宙正趋于“空劫”之期。所谓的“空”,似乎是没有物质只有信息的状态,最后恐怕连信息也不存在了)。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人择原理”。本世纪初,狄拉克提出了大数假设,他认为,自然界中出现的没有量纲的非常大的数是彼此

相关的,这反映了宇宙的和谐。所谓的“大数”即

l2        = 2.3×1039 = t

Gmρ ml

l2        = 23.×1039 = t

Gmρ ml

其中 G 为引力常数,ml 为电子质量,mp 为质子质量,l 为电子电荷,t 为大数(氢原子中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值)。

此外,宇宙年龄与光穿过原子所需时间之比为 7×1039,这也是一个大数,并且与前一个大数基本相同;而宇宙总质量与质子质量之比则为 1.2×1078,即(1039)2=t2,这也是一个同类性质的大数。

为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在 1961 年提出人择原理,他对这些数值大体相当的大数解释为:事情现在之所以是这样的,那是因为现在有人存在!他认为,狄拉克提出的两个大数(即前两个大数),并不是永远相同的,随着宇宙的演化它们也在变;人之所以发现它们是相同的,那是由于宇宙的演化到达了人类生存的时期,只有这时两个大数才是相同的,因此这个时期的宇宙是人的宇宙,是人发现了两个大数的相同。

也就是说,并不是不允许自然界选择其他的物理常数和初始条件,而是人只能存在于具有特定参数值的宇宙中,因此人也就只能看到具有特定参数的宇宙。如果用常识来解释,这就好像春生秋亡的昆虫,它们只能看到春天的温暖和夏天的炎热,却不知道冬天的严寒。

高达声在评论人择原理的哲学意义时认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1 年 4 期),人择原理的思维方式,是用人的存在,来说明宇宙的初始条件以及基本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在承认唯物论的前提下,肯定并强调了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它具体表现为一种选择作用。不过,对我们来说,这种评论意犹未尽,我们更愿意假设,宇宙的发展似乎也存在着某种“遗传密码”(即许多基本参数),它们记录了宇宙的过去,也指出了宇宙的未来;我们的大脑则在阅读宇宙密码,这种阅读不可避免地将对宇宙密码产生作用,从而改变宇宙的前程。

显然,这里存在着某种呼应、某种回归或同义反复,因为人本身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所谓人在阅读宇宙密码,实质上就是用思维重构宇宙;如果说自然选择造就了人类,那么人择原理则意味着在人的思维干预下将造就新的宇宙。这有可能吗?

人类的突飞猛进,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但是对于宇宙来说却无异于瞬间的一次大爆炸,它意味着宇宙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思维的力量开始指导自然的力量,宇宙的结构开始转变为思维的结构;迟早有一天,宇宙的所有结构,都将被转化成思维的结构,于是宇宙的演化就变成了大脑思维中的信息跳跃和组合,对大脑来说,外界的宇宙万物存在与否,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它们已经被思维中的信息所取代,这时大脑本身就成为货真价实的宇宙(在这个“脑宇宙”中,似乎也允许各种生物信息存在)。

如此说来,宇宙不仅存在质能转换,也存在着物质与思维的转换。可惜,我们至今并不清楚什么是思维,只知道它是一种结构物对另一种结构物的记忆、识别、选择和重构。如果说能量是一种无结构的“有”(即能量也是物质),那么思维则是一种有结构的“无”(我们无法把思维当成物质,即使我们把大脑细胞的每一个分子、原子搞清楚,仍然找不到“思维”在哪里)。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人都无法对思维进行思维,或者说思维拒绝对自己进行思维;思维的这种不可侵入性,使它超然于物质世界之外(这与所谓的灵魂并不相同,因为灵魂实际上是肉体的延续,至少人们是这样认为的;不过,许多人都相信,真正理想的智慧结构应当摆脱肉体的束缚)。

所谓思维超然于物质世界之外,只是一种加强语气的说法。事实上,思维与物质的相互转换,使它们具有一种同义反复的性质;我们已经说过,同义反复是宇宙间的一项基本定律,它似乎与人择原理有关。可以说,存在的无结构方式,产生出有结构物体;有结构物体具有信息记忆功能,它导致了宇宙的自组织演化;结果高度自组织物体(大脑),又用“无”(思维形式)去重构“存在”。

但是,今天的人类大脑,尚未实现重构宇宙的使命,我们也不敢断定它一定具有重构宇宙的能力:我们只知道它具有似乎无限的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如何对无结构进行思维。如果不能克服这个难题,那么思维只能重构一半的宇宙,即只能重构有结构的物体的宇宙;显然,对这种结局,思维是不大甘心的。

问题在于,人类的大脑思维受到语言文字和词汇的限制,离开这些信息符号,思维便无法进行。不过,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即思维可以摆脱有形符号的限制,或者说思维可以不用载体。可惜,我们尚不清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没有载体的思维,就像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仍属于不可思议的范畴。

在我们的词汇中,描述“无”的词汇少得可怜,可以见到的不过是无、没有、真空、以大、空虚、虚无、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空洞、空穴、无限小和无限少、无穷大和无穷多、弥漫的、无结构的、无所谓的、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隐形的、不发生作用的,总之“它真不是个东西”,让人颇为烦恼。

事实上,这些词汇彼此是矛盾的,人们在使用同一个词汇时心里所想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的矛盾似乎又是可以兼容的:例如,一份质量湮灭成能量,这个能量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存在形式却是无限的(能量不占据空间,因此它的体积是无限小;但是能量又在所有的空间传播,它的存在形式又是无限大的;显然,有限和无限在这里已经被统一起来)。这种情况,在有结构事物中并不存在,对有结构的事物来说,它们非此即彼,它们不能又是这个又不是这个。看来,我们不能用对有结构物的思维方式,来对付无结构物;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才有可能对无结构物进行思维。

迄今为止,人类对无结构事物的思维,多少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例如,对磁力线的描述,以及对电磁波的描述。一块磁铁,可以隔开一定的距离,使铁粉形成有规则的排列,这种排列被认为是磁力线的作用;显然,我们是通过无结构事物对有结构事物的作用,来认识无结构事物的(即对无结构进行思维)。

对电磁波的描述就更为玄妙了,它被描述为变化的电场在其附近感应出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在其附近感应出变化的电场,这种感应关系导致了电磁波的扩展与传播。但是,这里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所谓“在其附近”,究竟是一个多么长的距离,我们并不清楚;这种转录的信息复制机理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也不清楚。而且,令人困惑的是,电磁波的感应方向,总是远离电磁波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在其附近”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方向的;一个变化的电场只能在背离发源地的某个附近,感应出另一个变化的磁场,反之亦然。同样令人不理解的是,如果我们认为无结构物不存在记忆与信息,那么变化的电场又如何复制出某种特定形式的变化的磁场呢?如果我们认为一种无结构物对另一种无结构物不发生作用,那么变化的磁场又如何影响变化的电场呢(在电磁波中,变化的电场与变化的磁场不是同时存在的,但是这一个电磁波却可以与另一个电磁波发生干涉现象)?

看来,无结构的事物,实际上也是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的,而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有结构。在这里,我们遇到词汇贫乏的麻烦,如果将事物分为无结构与有结构两大类,那么对无结构事物的不同存在形式,就不能再用“结构”一词,而需要另外一个新的专有名词,或许可称之为“存式”(存在形式)。对电磁波或光波来说,描述它们的存式的参数,有速度(永远保持为光速传播)、频率、波长、振幅、光强等等,这说明无结构的事物是可以描述的或可以思议的;但是,我们用“波”来描述它的形状,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它并没有波的结构,也没有其他的什么结构;或者说,它在与有结构物发生作用时才呈现出了某种结构状态。

如果人类大脑能够对无结构物进行思维,那么人的大脑就一定具有某种潜力,即通过思维对无结构物产生影响或作用,它有可能使无结构物在适当地点转化成所期望的有结构物,也可能使有结构物在光天化日之下变得无影无踪。显然这正是所谓神仙的一种功能,或者说,人类通过开发大脑的潜力,有可能使自己变成神仙,那时人们便可以各取所需、各展其能,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与争夺将变得毫无意义;他们对我们或历史上的人类的种种卑贱行为,才会认为是真正的不可思议,但是,没有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与争夺,他们的生存乐趣又在何处呢(我们今天的生存乐趣,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与争夺、创造和毁灭)?

实际上,人类的生存乐趣或价值或使命,可以转化为思维重构宇宙的意义何在?或思维重构宇宙之后又将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我们相信思维能够重构宇宙(或许需要电子计算机的帮助,即人的大脑加上电子计算机才能够胜任此项使命;当然也有可能,真正承担此项使命的是智能计算机。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既然能够摆脱遗传基因的控制,那么智能计算机也有可能摆脱人的大脑的控制;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这种可能性的几率就会不断地增加),那么我们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宇宙演化的大问题。

应当指出,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凡人,他们有时把生命看得第一重要,有时则把感情、信念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追求知识、信息和真理。对于人类来说,人们的不同追求预示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宇宙来说,人类的不同发展方向,则意味着宇宙的不同演化可能。如果人类选择了思维重构宇宙的道路,那么这种选择将影响宇宙的发展,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引起的歧路,将把我们和我们的宇宙引向何方。

不过,我们不妨假设,当思维完成重构宇宙的使命后,自然的宇宙将消失,只剩下思维的宇宙;再以后,思维的宇宙又会发生“大爆炸”,重新产生出物质,这些物质按照思维信息再创建自然的宇宙。这种思维与物质的转化,可能发生过多次,我们现在的宇宙只是其中的一幕;但是,在每次循环转换中,由于结构体或存在体具有选择的自由,因此每一幕的场景并不重复。也就是说,宇宙的劫难,实际上是在上演不同的戏剧,演员是无结构物、有结构物,以及信息和思维;故事情节,则由演员自己去创造、自己去选择。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谁是或谁想充当编剧的角色、导演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就被派上了用场,而每一个演员都有可能承担上帝的角色,它的意图也就成为所有演员的共同意图,即在劫难中永生,在永生中创造,在创造中转化,在转化中消逝,在消逝中激发,在激发中获得乐趣。

或者,当思维达到重构宇宙的阶段时,思维的主体将获得充分的自由,古代圣哲所幻想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就将变为现实,人与大自然相通相知、相亲相爱、相存相与,或者说人类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于大自然。看来,所谓思维重构宇宙,并不是什么过于玄妙的事情,它就是老子所说的得道之人无欲无求、长生久视,也就是释迪牟尼所说的开悟见性、自觉圆满。目前,人类正面临着第三次选择,或许这次选择正指向着思维重构宇宙,芸芸众生,舍此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宇宙的膨胀和分离性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宇宙的膨胀分离性整个宇宙的确都正在膨胀分离,这是已被天文观测证明的事实,这也是宇宙最重要的共性现象。为什么宇宙星系要膨胀分离?从何地开始膨胀分离?宇宙星系膨胀分离的原因、方式和原理是什么?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宇宙模型能够给出理想的解释!大爆炸宇宙学说把宇宙膨胀分离的原因归结为宇宙大爆炸,膨胀分离的方式是线性运动的,但这一理论学说已被我们在前两篇文章中证明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而我们的新宇宙模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氢与什么是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 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是什么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氢与“氦”是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在整个宇宙中,按原子百分数来说,氢却是最多的元素。在宇宙空间中,氢原子的数目比其他所有元素原子的总和约大100倍。

氢与“氦”是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宇宙是一个密度非常大1653、温度无限高的原始核中,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爆炸(其实是能量的实体化),能量按照爱因斯坦的 E=mc^2 产生出物质。物质开始是以中子的形式存在(这句话不对。物质的产生过程极其复杂),后来逐渐衰变成了质子、电子、反中微子。

按照这种理论,宇宙物质的一半在大爆炸后的11min左右转变成质子。质子与电子相结合成原子,就是最简单的元素----氢。此时,宇宙原始火球的温度极高,物质密谋也极大,就产生的氢的核聚变反应,一部分氢经过核反应会生成氦。

但是一段时间后,宇宙的温度和密度都下降了,氢聚变为氦的反应中止,所以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便以氢的形式存在,其次是氦。

氦,为稀有气体的一种。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太阳”。氦在通回常情况下为无色答、无味的气体,氦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氦是最不活泼的元素,基本上不形成什么化合物。氦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银牌天使、太子洗马、宇宙大将军这些官职都是干嘛的?

全文共 2605 字

+ 加入清单

银牌天使太子洗马、宇宙大将军”这三个看上去有些中二的官名并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而是在古代真正存在过的官职,那这些官职到底是做什么的呢?首先第一点,大家千万别被这些官职名称给迷惑住了,有可能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这几个字的字面意思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古人对于宇宙的理解同我们现代人也不一样,天使更是西方文化当中的产物,为什么会在东方官场当中出现呢?其实那些奇葩的官名远不止这些。

说起古代的丞相、大将军、提督、巡抚、按察使、知府等官职,让现代的人们心生向往,真想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一下当官的感觉。其实我们知道的官职,只不过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奇葩的官职,足以震惊小伙伴们。

太子洗马

洗马?这不是给太子洗马的小喽啰嘛!错了,伦家可是辅佐太子处理政务的侍从官,从五品,俸禄六百石。在秦汉时期,太子出行时,在前方引导的官职,称为先马。后人可能笔误,高大上的先马就成了短穷挫的洗马。在历史上,魏征、张之洞等都做过洗马。

在同僚之中,洗马是被调侃的对象。在明代,有一个名叫刘定之的人,升任洗马。兵部侍郎王伟戏言:“皇宫里那么多马,洗马得一匹匹好好的洗干净啊!”刘定之反应很快,答道:“不止是皇宫里的马,如果司马脏了,我也要去把他洗干净。”明代兵部侍郎也称作“少司马”,刘定之以此揶揄王伟,着实有趣。

银牌天使

亲,别被这美丽的名字忽悠了,看完这个官职的介绍,天使只会给你添堵。契丹建立了辽朝,势力不断壮大,控制了女真部落两百多年。辽朝皇帝派遣专人,手持银牌,地位高贵,在女真部落的地盘上,督办向辽朝进贡的事宜,美其名曰:“银牌天使”。仗着有辽朝铁骑撑腰,银牌天使逼迫女真部落进贡大量海东青、北珠、人参、貂皮。

除此之外,银牌天使还享有“荐枕”特权。所谓“荐枕”就是女真人进献未婚女子,以此讨好银牌天使。随着银牌天使日益跋扈,只要他看上的女子,不管是否已婚,都要“荐枕”。此举激起了女真人的怒火,可以说,银牌天使点燃了契丹和女真对抗的导火索。

中书舍人

这个看似很low的小官,内藏玄机。先秦时期,舍人是国君和太子的属官。南北朝时,舍人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机密,权力日盛。明清时期,在内阁下设中书科,置中书舍人官职,从七品,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书写诰、敕、诏、册、券。

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明清时期,中书舍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个肥缺。给皇帝大大摇笔杆子,必须体现皇家的排场和气度。在书写特定的重要文书时,中书舍人要用毛笔蘸上金粉和朱砂书写。一些别有用心的舍人在书写过程中,故意折断毛笔,将饱蘸金粉的断笔带回家。回家用清水沉淀金粉,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中书舍人官虽小,收入却是杠杠的。

冏卿

冏,原意是指光明,因字形颇似一张尴尬的人脸,成为网络热词。而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相当于交通部长兼皇家车队负责人。据《尚书冏命序》记载:“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周王任命伯冏为太仆寺卿,由此冏卿闪亮登场。

在古代,马既是社会的生产力,又是战争的战斗力,在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冏卿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马政,为国家管理、培育、改良、训练、储备马匹。此外,皇帝出行时,冏卿负责安排车队配置随从。在举办重大祭祀和典礼时,冏卿还要亲自驾车,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非亲即贵,前途无量。袁绍和袁术的老爸袁逢就曾担任过冏卿。说实话,冏卿不就是现在的“老司机”吗!

专操大臣

亲,没看错,别被这官职带到沟里了。在古代,十分重视军队建设,阅兵不只是检验军队的重要形式,也是威慑其他国家的特殊手段。为此,清代专设了这样的官职,负责军队阅兵的具体事务,是整个阅兵仪式的总指挥,很牛掰的官职吧!

1906年10月22日,清政府组织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军演和阅兵,因阅兵地点设在彰德(今河南省安阳),故名“彰德秋操”。当时的专操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秋操总计5天,前四天军演,第五天阅兵,动用了3.4万人、马5000匹、车辆1500辆,分为南北两军对垒,有马、步、炮、工、辎重等兵种参与,清军精锐尽数到场。秋操期间,还邀请二百多名外国武官和记者观摩。清军的优异表现,引起当时世界的轰动。爱好排场的慈禧老婆娘对“彰德秋操”很满意,嘉奖了袁世凯和铁良。“彰德秋操”的成功,专操大臣功不可没。

言官

皇帝最头疼的是谁?不是后宫的嫔妃,而是无处不在的言官。在古代,历朝历代建立了监督制度和组织机构,明朝在这方面做的是最棒的。明朝的言官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人数约为200人。规谏皇帝、监督各部、纠察百官是言官的职责。言官的存在,是对国家机器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的言官中,不得不提到欧阳一敬。这位仁兄是江西彭泽人,官至太常少卿,从征授刑科给事中开始,一生中弹劾公爵两人、侯爵一人、三品以上官员二十人。欧阳一敬的特点是陈述事实,直言敢谏。就连内阁首辅高拱都栽在他的手里。有欧阳一敬在,也够皇帝喝一壶的。难怪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欧阳一敬封为明朝第一“骂神”。

宇宙大将军

宇宙和大将军搭配在一起,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人,把“宇宙大将军”的官职,封给了自己。他就是北魏时期的侯景。说起侯景(503年—553年),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左脚残疾,善于骑射。

侯景政治和军事能力出众,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是东魏的头号打手。不过此人反复无常,先后在尔朱荣、高欢、萧衍等人手下讨生活,公元547年,侯景投靠南梁,驻守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城关镇)。次年,爆发“侯景之乱”,叛军进攻南京。公元549年,侯景攻破位于朱雀航(今江苏南京西)的台城,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皇帝,自封宇宙大将军。萧纲得知这个官职,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大呼:“将军和宇宙完全不搭啊!”尽管如此,伦家侯景就是喜欢。

公元551年,侯景篡梁自立,国号汉,改元太始。第二年,王僧辫、陈霸先率兵击败了侯景。在逃亡途中,侯景被部下所杀。他的头颅被涂上生漆,保存在武库,尸体被当地百姓分食,就连他老婆也吃了他的肉,骨灰被人掺酒喝下。宇宙大将军,应该是史上最强的官职了。侯景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这回真的上天了。

这些奇葩官职太魔性,看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多变化,此外,异族统治时期,文化与中原地区不尽相同,造成了种种误解。而像侯景这么另类的官职,更是我任性,我骄傲,我作死。难怪现在看这些官职,总觉得这些官职是怪蜀黍起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没那么老,宇宙要比我们想象的年轻23亿岁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有多古老?几天前,科学家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称根据新的计算方法,宇宙现在只有大约114亿年,比最初估计的年轻23亿年。

根据这份报告,科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相信宇宙在不断膨胀,但过去几年的研究对宇宙膨胀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许多宇宙理论提出了质疑。

据报道,科学家一直在通过观察和计算恒星的运动速度来计算宇宙的年龄,以此来估计整个宇宙的膨胀速度。如果宇宙膨胀得比预期的要快,这意味着它能更快达到目前的大小,所以它应该是相对年轻的。

宇宙的膨胀速率,称为哈勃常数,是宇宙学中最重要的数值之一。哈勃常数越大,宇宙膨胀越快,宇宙越年轻。

目前,普遍接受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岁,这是根据哈勃常数70计算的。其中,哈勃常数70意味着宇宙每百万秒膨胀70公里。

然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计算出哈勃常数为82.4(也就是说,宇宙以每百万秒82.4公里的速度膨胀),并计算出宇宙有114亿年的历史。

根据这份报告,为了计算方便,研究小组使用了一个叫做“引力透镜”的概念,也就是说,星系团后面的天体的光会由于星系团的巨大质量而弯曲。

通过使用一种被称为“延迟时间透镜”的特殊效应,科学家们成功地获得了两个遥远天体的信息,并评估了它们离地球的加速度。

科学家说,他们不确定这个值是否比以前更精确,因为在计算中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只计算了两个天体,这可能会导致很大的误差。因此,宇宙的膨胀速度可能更快或更慢。相反,宇宙可能更年轻或更老。

然而,一些人认为这反映了科学界在计算宇宙年龄时使用的不同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

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艾薇·劳贝尔教授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她说这是一种有趣而独特的计算宇宙膨胀率的方法,但是在收集到更多信息之前,误差范围太大限制了它的有效性。

12日,研究的主要作者,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Inh Jee教授说:“关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是如何运动的,仍然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2013年,一个欧洲研究小组对大爆炸留下的辐射进行了研究,发现哈勃常数为67。因此,宇宙的膨胀速度被认为较慢。

2019年初,诺贝尔奖获得者亚当·史密斯,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里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超级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哈勃常数为74。今年年初,另一个研究小组计算出哈勃常数为73.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