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字词积累 - 人教部编版初三下学期语文 - 读趣百科

《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字词积累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故不意也(“错”同“措”)

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2.古今异义

,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引文甲事而不成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平和)

非若(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长跪而(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3.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君为长者(介词,把)

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亦免冠(动词,裸露)

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受地于先王(代词,这样)

秦王怫(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庸之怒也(名词,……的人)

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广于君(增广、扩充)

寡人与(轻视)

(2)名词做动词:天下(传白色丧服)

(3)动词的使动用法:尸百万,流血千里(使……伏)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只怒也(“……也”“非……也表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先王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