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知识速查 - 人教版初中化学公式定理 - 读趣百科

《溶液》知识速查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与特征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二、溶解时的热现象

吸热现象
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
放热现象
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于水
温度不变
溶解时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三、乳化现象

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现象,其特点是能稳定存在。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五、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表示意义
线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曲线上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下面的点
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面的点
表示按此组成配制的溶液中溶质有剩余,得到的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温度: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2)压强: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六、溶质质量分数及有关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式

2.有关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


方法
计算依据
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
①加水稀释
②加稀溶液稀释
①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时,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m _ {\text {浓}} \times a _ {\text {浓}} \% = ( m _ {\text {浓}} + m _ {\text {水}} ) \times b _ {\text {稀}} \%$
溶液的增浓
①添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加入浓溶液
①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人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②蒸发溶液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没有溶质析出)
③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蒸发浓缩,浓缩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m _ {\text {稀}} - m _ {\text {水}} ) \times b _ {浓} \% =m _ {稀} \times a _ {稀} \%$

七、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配制方法
用固体和水配制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浓溶液的稀释)
操作步骤
①计算
② 称量
③量取
④溶解
①计算
②量取
③混匀
常用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和药匙
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线索栏

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熟悉几种常见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作用。

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了解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明确溶液浓度的含义,知道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溶液浓度;能够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通过对比,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和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导致的结果做出正确分析。

总结栏

1.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frac {\text {溶解度}} {100 g + \text {溶解度}} \times 100$%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相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式,而不能用溶液的质最或体积进行计算。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将量筒内的水倒人烧杯中时有少量水洒在烧杯外等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使用游码的情况下,将砝码与药品位置颠倒、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等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