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旗渠的导游词(优质11篇)
读趣百科>范文>其他范文

最新红旗渠的导游词(优质11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1

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

《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区主要景点。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2

红旗渠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的北部,豫、晋、冀三省交汇处。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下是关于红旗渠的

导游词

范文,仅供参考!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有一项水利工程曾震惊了世界,有一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种精神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转眼间,红旗渠通水已经40多年了。逝去的是岁月,然而在您的记忆里,是否还依然还有关于红旗渠的记忆?今天,请允许我用一首老歌来作为我推介的开始。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千军万马战太行,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干2019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红旗渠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是林虑山的一大胜景,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并亲切地接见了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后,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的红旗渠。90年代,当人们重新呼唤红旗渠精神的时候,江书记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景区主要有两个景点,红旗渠分水苑、青年洞。

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

分水苑又名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苑。它不仅是红旗渠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岭。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漳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就是这个分水岭,在当年修渠时,让决策者和设计者操碎了心。因为如果出现设计错误,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整个工程只能浇任村、东岗两个乡七八万亩土地;如果流过去,就能够灌溉全县五十多万亩土地。红旗渠首进水闸底高程为464.75米,分水岭分水闸闸底高程为454.44米,全长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没有精确的设计,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林县人民勒紧腰带,拼命修成的总干渠就成了废渠,责任重大啊。当时杨贵老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通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直到总干渠通水成功,杨贵老书记心里才踏实了。

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个大字,由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题写。

走进分水苑牌坊,我们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的,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像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

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

2、技术人员实地勘测;

3、凌空除险;

4、千军万马战太行。

左面墙上的这六幅壁画介绍的都是红旗渠上的重点工程,因时间关系,今天我们不能一一到实地看了,我在这里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个画面是“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山腰。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入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个画面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第三个画面是“空心坝”。一坝两用,上面过河水,坝心走渠水,渠水不犯河水,成功地解决了渠水与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个画面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于1958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7月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是亚洲第三高堆石坝,设计库容量为7750万立方米,年均供水3159万立方米,它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又可以在枯水季节为红旗渠补充水源,现在我们已把它开发为“太行平湖”景区。

第五个画面是“桃园渡槽”。它位于一干渠上,过去是个三用桥,即桥上走汽车,桥下流河水,中间一个暗槽,自北向南流渠水。现在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用水问题,在暗槽内架设了一条输水管道,自南向北把弓上水库的水引入林州市,所以现在它变成了一座四用桥。

第六个画面是“红英汇流”。英雄渠建于50年代,红旗渠建成后,一干渠的水流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水势翻腾,蔚为壮观。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现在,我们向右边走。请看这个雕塑,中间矗立着一根钢钎,一双手紧握钢钎,几把锤子交叉在钢钎上。它的造型非常简单,然而其寓意非常深刻。当年修渠就是凭着一双手、一根钎、几把铁锤干成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这就是这个雕塑的含义。

沿石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纪念碑前。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残酷历史,它运行30年,水蚀风化,渗漏严重。1994年2月,市委、市区政府决定,对红旗渠源头21公里处实施二期技改工程。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级部门和济南地方军区的支持,在济南地方军区两个工兵团和林州民兵团的通力协作下,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圆满竣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纪念碑,就是为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正面由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碑名“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纪念碑”;第二面是原河南省委书记题词“军民情溢红旗渠”;第三面是中共林州市委、林州市人民的政府为纪念碑撰写的碑记;第四面是李鹏总理在1994年3月写的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

这是红旗渠纪念碑。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所建。通高2.2米,共6棱,每梭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书写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手题“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镏金大字;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精辟地记述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五面为红旗渠主要建筑物简介;第六面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碑文。

这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高楼耸立,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耀眼生辉。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当艰险。闸门内奔泻出的两股激流,靠左分出的为红旗渠一干渠,沿林虑山麓到合涧镇和英雄渠汇流,纵坡为1/5000,过水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向东,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6.7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过水7.7立方米/秒,纵坡1/2019,灌溉面积11.6万亩;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处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过水3.3立方米/秒,纵坡1/3000,灌溉面积7.2万亩。

这里是红旗渠纪念馆,原为红旗渠纪念亭,建于1973年,在2019年改造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这六个大字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

序厅:厅内迎面墙壁上的题词是原、江书记所题。厅中央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周总理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请先来看一下这个沙盘,这条蓝色的河流就是漳河,准确地说叫浊漳河。漳河分清漳、浊漳两条,到涉县的合漳镇合二为一,向下流入卫河,卫河入海河。所以漳河属海河水系。这两条漳河均发源于山西省。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侯壁断”山腰,河中横跨的这条溢水坝就是红旗渠引水坝。渠水从这里流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一分为三。第一干渠、第二干渠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三干渠分水处位于纪念亭的后面500米处。从总干渠源头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分水苑总长70.6公里,其中在山西省境内是23公里。这70.6公里的总干渠整整修了5年,最为艰巨。红旗渠干、支、斗渠全长1500公里,如果加上田间的农渠、毛渠,总长度达4000公里,也就是8000华里!因此在七十年代,红旗渠被赞誉为“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

干涸历史:民以食为天,食从水土生,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市年降水量仅为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境内的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市属纯雨养干旱山区。“光岭秃山头,缺水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这边展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挑水吃,曾跌死、跌伤3人。民国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爹,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桑老汉花费一天时间担回家过年的一担水被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在大年初一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妇,带着全家逃水荒去了。

严重的干旱,加之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苦、受尽灾荒之难。从明正统元年(134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个春秋,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大旱绝收达30余次,人相食5次。

据不完全统计,仅记载清光绪元年到4年(1875—1878年),林州遭大旱民不聊生的悲剧情景的石碑有三十余通。姚村镇寨底村石碑云:“……三年间,无麦无禾。……众所食者,树叶野菜,更有非人所食之物,亦皆和榆皮为末食之。……人物失散,畜类凋零,当困苦之时,而能自植其生者,盖亦鲜矣。……”,“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掩埋犹有刨其尸割其肉而食之者。十分之中死六七。”河顺镇塔子驼村一石碑同样记载了光绪三年的旱灾惨景,“柿叶甘土,具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凶荒若此,则人安有不死之理?”石写的历史较墨写的文字更摧人泪下!

1942—1943年,连年大旱,人受饥,外逃荒,卖儿卖女,饿殍遍地,十室九空。当时全县外出逃荒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数的4.3%。

干渴龟裂的土地在盼水,饥寒交迫的人民在喊水,可是有谁给过林州人民一滴水呢?天亮了,解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命运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就会重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刚刚站起来的林县父老乡亲,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的政府充分认识到,要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重点解决好水的问题。于是,动员全县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以打旱井、修渠道、挖池塘、引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工作。从1950年到1959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水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达20.1万亩。林州人迈开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强步伐。

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林县人的意志。林县人民刚刚取得了治山治水的初步胜利,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胜利成果,新的挫折又摆在了林县人面前。

严峻的现实使林县县委认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不可能,必须走出家门,向境外寻找可靠水源。县委、县政府率领考察组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源于山西省的浊漳河水源充足,决心从山西省引漳河水入林县,跨省调水。

1960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对林县引漳入林工程非常重视,向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信请求支持。

196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写信告诉杨贵,山西省已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从那一刻起,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决战的战役打响了,此时此刻,谁也没想到,这一壮举,会震惊全国,震动世界。

1960年,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林县又逢大旱,真可谓雪上加霜。但穷则思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林县人民要与大自然展开生死决战,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

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会》。《动员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多方面的努力,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正式开工!”

2月11日,也正是传统元霄节。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高举红旗,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进在引漳入林工地的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和她的各级组织永远站在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前列。你看,走在修渠大军最前面的是老书记杨贵,紧跟其后的是县长李贵及县委一班人。

30万大军汇集太行山,没有住房,修渠民工就夜宿山崖,铺地盖天,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子孙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

红旗渠修建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石壁上,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头上是不断落下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民工们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凿成渠线。

放炮过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率领一班除险队员,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凌空除险。若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不堪设想。一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顿时,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巨痛,吐出牙齿,不下火线。由于长期空中作业,他的腰上被绳索磨出了一圈老茧,当时有句话“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一点也不夸张。

在修渠工地上,5000多名青年编成数支突击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硬任务,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不屈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化作滴滴汗水,化作了不断延伸的渠道。

红旗渠上铁姑娘,一手握一根钢钎,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被人们形容为“凤凰双展翅”。

不论工程是多么的艰苦卓绝,不论摄取的热量是多么少之又少,但修渠队伍永远保持着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他们劳动,他们创造,同时他们又享受着创造的快乐。看,他们在欣赏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的文艺节目时,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张张朴实坚毅的脸上,没有半点的疲惫,有的只是劳动后的欣喜,是在重新集聚能量,准备新的战斗。

-->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3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林州市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大家能够叫我小洪。这天我们要参观的是——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历时十几年,透过科学规划,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络(luo)丝潭三个景区,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分水苑景区,当地原名坟头岭,由于红旗渠总干渠在那里分为三条干渠,故改名为分水岭。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状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状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此刻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能够行汽车;中间是涵洞,能够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够过洪水。此刻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那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此刻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应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儿女依然持续着乐观的情绪,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红旗渠的修筑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透过这天的游览,我想大家对整个伟大的工程必须有了更深了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记当时艰苦的山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那里就要结束了,在那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我想大家还意犹未尽吧,此刻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景区游人较多,请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时间,我们一个小时后,在景区门口准时集合登车,车牌号是豫,为一辆蓝色大巴车。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4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首先您欢迎来到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河南来旅游。我是您此次行程的导游员,我姓郑,大家可以叫我小郑。俗话说,“大海行船靠舵手”,今天我们坐车呢,就要听司机师傅的。在我右手边的就是我们的司机范师傅,著名演员范伟小品演的好,而我们的范师傅车开的好,保证大家会有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本次旅行就由我和范师傅竭诚为大家服务,在旅途中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尽管提出,我将尽力给予解答和满足,最后也预祝大家此次旅程带着期待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接下来我把咱们今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上午游览红旗渠,中午在饭店吃饭,下午游览殷墟,晚上入住安阳酒店。我们是从郑州出发的,向北经新乡、鹤壁、安阳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林州红旗渠了。由于当前车速较快请大家坐稳扶好,不要打开车窗把头手伸出窗外,以免发生危险。好多朋友是第一次来安阳,那么下面我就把安阳林州简单的介绍给大家。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所在地,还是《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不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都曾经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安阳林州红旗渠风景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凿通了二百一十一个隧洞,架设一百五十二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五十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奇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朋友们,“心动不如行动”,林州红旗渠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到达景区后呢,请大家跟紧队伍,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抽烟,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好了,请大家跟我下车参观吧!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5

林州红旗渠景区官方旅游网创建于2008年,是用于发布红旗渠景区旅游信息的专门网站,版权所有为红旗渠风景区。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县)境内,开凿于太行山腰,西起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浊漳河侯壁断下,干、支、斗渠全长1500公里。

历史上这里是个山穷、水穷、地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全境地势国西高东低,总面积为204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1993年底有17个乡镇,53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97.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1.2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0.69万亩。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流水漏失,缺乏良好的隔水层。在山地丘陵地区,虽有裂隙山泉分布,但涌水量很小。

几处盆地内大部分地下水埋藏较深,水量不太丰富。漳河(浊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五条河流皆为山地型,大多数发源于境内西部山地或邻近县山地,基流很小,河床纵坡大,水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春干涸无水,汛期山洪暴发,泛滥成灾,开发利用难度大、效益小。

唯独流经林县北部边界的浊漳河,水量比较丰富,沿林县境一段长15公里全是峡谷陡壁,河床低下,在天桥断处修渠引水,不能通过海拔470米的分水岭,素有“守着漳河种旱地”之说。

全县不仅水源匮乏,而且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自明正统元年(1436)到1949年的514年中,林县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00多次,仅大旱绝收就有30次,小旱小灾连年不断。因此,广大劳动人民不仅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而且饱尝缺水的苦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人们经常翻山越岭,往返几公里、十几公里远道取水。

一遇干旱,广大农民不仅逃粮荒,而且逃水荒。据旧志和碑文记载:“林县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因为缺水,难讲卫生,地方病和传染病时而流行。“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就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水,维系着林县人的生命。人们惜水如命,如果谁任意把水糟蹋掉,不仅铸成过错,而且严重的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孙的罪孽。所以,只要谁能帮助老百姓兴水造福,谁就会受到尊敬和爱戴。

明万历年间,滋阳县(今河北省行唐县)举人谢思聪奉命来林县担任知县,他在熟悉林县县情的基础上,动员老百姓修筑一条9公里长、一尺宽的水渠,引洪峪泉水,解决了合涧一带数个村庄的人畜吃水。人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起名为“谢公渠,”并为其修建“谢公祠”,他的事迹载入历代篡修的《林县志》。

抗日战争时期,林县是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领导全县人民一面抗日,一面开展大生产运动,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利设施。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任村一带曾率领群众修筑了一段引露水河水的的小型渠道,被称为“抗日渠”。

在县南合涧河西村,八路军及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钧率领军民,修了一条长2公里,宽、深各0.7米的渠道,引淅河水,浇地百余亩,被称为“爱民渠”。尽管有一些水利用职权程,水,仍然是制约林县人民生产、生活发展的严重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革,生产力有了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并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改变林县的贫困面貌,关键是抓水,只要有了水,其他问题就都好办了。

于是,在全县开展了以打井、建池、挖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活动。1957年,中国共产党林县委员会响亮地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这一口号激励了一代人。

广大群众更加坚定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决心,水利建设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小型建设到中型建设,日趋发展,到1959年为止,全县建成英雄渠、淇河渠、抗日渠、天桥渠和弓上水库、要街水库、南谷洞水库、石门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水浇地面积由建国初的1.2万亩增加到12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

随着水利事业的日益发展,中共林县县委对“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思想越来越解放,奋斗目标越来越高,胆子越来越大。认为原设想在全县有了几条中型渠道和水库,就能解决水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些水利设施,仍经不起大旱的考验,还不能彻底改变林县水源匮乏状况,必须到外界去引水,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才是长远大计。

1959年6月,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成员分组到邻近县去考察新水源。县委第一书记杨贵亲自到县境北部的浊漳河考察,从林县到山西境内,步行百余里,深入沿河村庄,询访群众,对浊漳河的流量和开发利用价值作了详细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及时地组织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勘测。

县委通过反复讨论,并请示中共河南省委批准,征得中共山西省委同意,得到中共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县内广大干部群众对解决缺水问题呼声更高,抓住时机,毅然决定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在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时期——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上马,参加建渠的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每人每天0.5公斤粮食(原粮)、1.5公斤蔬菜的艰难条件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和险滩峡谷中,摆开战场。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没有经济、物资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林县人民艰苦创业历程中的“第一部曲”。

红旗渠来之不易。国家和人民群众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各级党政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那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人民群众顶酷暑,战严寒,吃糠咽菜,忍饥挨饿,挥汗洒血,团结战斗,无私奉献,才取得了红旗渠建设的伟大胜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在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延伸至林州腹地。第一干渠长39.7公里,第二干渠长47.6公里,第三干渠长10.9公里。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2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1525.6公里。沿渠还兴建有“长藤结瓜”式的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并利用渠水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红旗渠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其余85.06%都是林州自筹资金。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众光荣的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并涌现出诸如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县委第一书记杨贵,一心扑在红旗渠建设上的副县长马有金,为红旗渠建设贡献青春的工程技术人员、共产党员吴祖太,舍己救人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以及农民工程技术人员路银,除险能手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钻洞能手王师存,铁姑娘队队长韩用娣、郭秋英等一批先进人物。他们的模范事迹,将永远激励林县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再夺取更大的胜利。

随着红旗渠配套工程的建成,形成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及其它引、蓄水工程作补充和调节,能引、能灌、能蓄、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其中自流灌溉52.2万亩,提水灌溉1.8万亩,全县有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

红旗渠通水43年(1965-2008)的运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总引水量为75.6亿立方米,年均引水2.8亿立方米,解决了100万口人和4万头大家畜吃水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与些同时,还带动了林牧业、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事业的发展。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现在以致将来的重要水源和生命保障,因此被广大群众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6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即是缘分!首先我代表我们河南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或何导。下面呢,隆重的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位后脑勺最帅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拥有十几年的驾龄,驾驶技术精湛,有他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就可以放下心来轻松游玩了。这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我们上了同一辆车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们的旅途过程中,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见或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去解决。在此,我预祝大家游得尽兴,玩得开心。

下面我把咱们今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途径新乡、鹤壁,就到达咱们今天的目的地——红旗渠了。

朋友们,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现在城中还保存有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驶入新乡原阳,原阳大米自不必说。有一首儿歌唱的是“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这玲珑塔就在原阳县境内。大家可能知道外国有个比萨斜塔,但是大家肯定不知道中国也有个斜塔,那就是玲珑塔。它与地面成七十七度夹角,登上塔身可南望黄河碧涛,北见太行山峦,东观浩瀚云海,西揽万顷碧波,可谓妙趣横生!

车过鹤壁,我们就进入了安阳境内。安阳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发祥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华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同时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三千里人工长河——红旗渠也在这里。

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红旗渠等水利工程,解决了大面积灌溉过程,其中以红旗渠最为壮观。如今,红旗渠已经做为一种精神被广为学习。

红旗渠位于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一路走来一路聊,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景区的停车场。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蓝白相间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12345,我们的导游旗是黄色的,我的手机号是12345654321。好了,朋友们,现在就请您关好门窗,带上您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一起去领略红旗渠的神奇魅力吧!

红旗渠景点

朋友们,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岁月。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主要是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它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着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和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相连,相映成体。

朋友们,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后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改名为分水岭。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第一个是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第二个是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第三个是凌空除险;最后一个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好了,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了。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因该洞有300多名青年建成,故得名“青年洞”。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又少,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

大家请随我继续参观,从青年洞景区向西约1公里处就到了红旗渠第三大景区——络丝潭景区。关于络丝潭景区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呢。络丝潭,又名“相思潭”。相传七仙女与董永分手后,日夜思夫而无法越过王母娘娘划过的天河与情人相见,终日涕哭,泪似断线珠串,天长日久,滴成这一深潭。游览完了相思潭,希望天下的少男少女们都能收获一份幸福美满的爱情!

好了,各位朋友,红旗渠的讲解就到这里了,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谢谢大家的支持!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7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的魂牵梦绕,终于在此刻,我们来到了红旗渠景区。

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

的确啊,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一锤一悭,坚持苦干出来的一大水利工程胜景。

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首先我们看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鹰咀山”。

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

举目远望,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意欲展翅腾飞。

看到雄鹰展翅,我想后代子孙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了。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

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

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荡进虎口,最终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

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就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我们接着往前走,现在看到的神工铺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崖。

由于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修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

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

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过的地方。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区主要景点。

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

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

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

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曾经的郭沫若副委员长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1996年6月视察了红旗渠。

听了讲解员的实地情况介绍后他感慨地说:“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

”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最后经过商议题词被镌刻在了太行石壁上,成为激励全市人民艰苦创业的传家宝。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红旗渠景区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是大家的自由参观时间,如果谁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留下来问我,一个小时之后,咱们统一在景区门口集合,再次感谢大家的合作。

朋友,有一首歌曲您还记得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

这首激昂雄壮的歌曲,把我们引到那艰苦创业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

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

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

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

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

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1.林县县委发出引漳人林的动员号召;2.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3、凌空除险;4、千军万马战太行。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

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

1960年3月 ,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 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

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

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

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

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

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

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

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

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

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

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

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

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二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导游词

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是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万里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在河南济源挣脱最后一个峡谷,泄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

而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这一跨世纪的工程,就兴建在这里,处在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上距三门峡水库 130 公里,下至郑州花园口 128 公里,动态总投资 400 亿元人民币,全方位与世界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中国水利水电事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雄伟的小浪底大坝顶长 1667 米,最大坝高 154 米 , 是一个壤土斜心墙堆石坝,由 10 座进水塔、 9 条泄排沙洞、 1 条灌溉洞、 6 条引水发电洞和一座地下式发电厂房组成,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并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特大型水电工程,主要枢纽建筑按 8 级地震烈度设防。

涉及土石方 1 亿立方米,堪称当代的“愚公移山”。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小浪底这个跨世纪的精品把黄河的灾难锁在了最后一个峡谷,把幸福播撒在中原大地。

小浪底水库 300 平方公里的浩翰水域形成了“高峡出平湖,山川入彩图,港湾飘渔歌,绿树满坡岭”的壮丽景观。

同时在大坝上游 20 公里处,又展现了一个新的亮点——黄河三峡,它可以说是小浪底工程和王屋山相融合所创造的奇迹,南有长江三峡,北有黄河三峡、济源山水集北方山水之精华。

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龙凤峡,秀丽幽深,九曲,连环;孤山峡,险奇峻美,峰回路转。

黄河两岸的传说总是与先人治水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结果失败,禹子继父业治水十三年,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其中有“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

相传是大禹治水时九斧所劈留下的遗迹。

有一首民谣从古流传至今:“九蹬莲花栈,辗转有一灌,谁能得治这一灌,能管九州十八县。

这句话事实上就是治水者得以治天下的具体体现了。

到了今天,小浪底工程仍是借用鲧的堵,禹的疏,疏堵相结合治水的范例。

听一听吴家寨、卢家堡惊心动魄的往事,再说一说兄弟岗,姊妹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看不完的黄河美景,道不尽的民间传说,黄河三峡让无数游人留连忘返,为之心醉,难怪著名诗人畅游三峡之后即性做诗:

九曲波涛十曲歌,更有孤楼立阳坡。

人生得意须畅游,不到三峡不黄河。

朋友,难道您不想和我一起前往吗?听――风儿已经荡来悠扬的歌声:“这里的山等你来,这里的水等你来”

-->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8

红旗渠导游词(沿途景点)

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红旗渠

导游词

以及沿途景点呢?那么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红旗渠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安阳旅游观光,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王,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安全大使杨师傅,他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技术娴熟,由杨师傅开车大家尽可以安心,各位在安阳旅游期间,就由我和杨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有什么需要请您尽管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能力为您提供帮助。愿我们的用心服务,能为您的旅途,带去一分温馨,送上一份贴心,也祝愿我们的此次行程能为您留下一段美好回忆。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来安阳旅游吧!下面我就安阳和我们要游览的殷墟景区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之处,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在历史上,曾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

提出红旗渠呀!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红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苦干了2019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过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建成了盘绕太行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得打灌溉,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因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赏,他还亲切接见了当时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以后,周恩来总理总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长大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好的,景区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请记住我们的旅游车颜色为浅黄色,车号豫a15959,等我办完购票手续,我们一起进入景区。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原名坟头岭,因为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改名为分水苑,大家请看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字为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所题写。

走过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大浮雕,这组浮雕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为主题,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毛主席

诗词

中的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继续向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的总干渠分水闸,大家请看正面楼顶上“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著名学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

经过分水闸,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匾额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厅内悬挂着党和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中央的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周总理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直观的印象。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要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边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在当年10月因为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发出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吼声,精选了300名男女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进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了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为此工程亲笔写了洞名。

1996年,江视察红旗渠,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旗渠,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红旗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好了,朋友们,因时间关系,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我们在景区门前集合,谢谢。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有一项水利工程曾震惊了世界,有一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种精神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转眼间,红旗渠通水已经40多年了。逝去的是岁月,然而在您的记忆里,是否还依然还有关于红旗渠的记忆?今天,请允许我用一首老歌来作为我推介的开始。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千军万马战太行,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干2019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红旗渠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是林虑山的一大胜景,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并亲切地接见了原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后,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的红旗渠。90年代,当人们重新呼唤红旗渠精神的时候,江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

分水苑又名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苑。它不仅是红旗渠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岭。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漳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就是这个分水岭,在当年修渠时,让决策者和设计者操碎了心。因为如果出现设计错误,红旗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整个工程只能浇任村、东岗两个乡七八万亩土地;如果流过去,就能够灌溉全县五十多万亩土地。红旗渠首进水闸底高程为464.75米,分水岭分水闸闸底高程为454.44米,全长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没有精确的设计,渠水流不过分水岭,林县人民勒紧腰带,拼命修成的总干渠就成了废渠,责任重大啊。当时杨贵老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段毓波说:“如果红旗渠水通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直到总干渠通水成功,杨贵老书记心里才踏实了。

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个大字,由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题写。

走进分水苑牌坊,我们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志设计的,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像出现,用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

左面墙上的这六幅壁画介绍的都是红旗渠上的重点工程,因时间关系,今天我们不能一一到实地看了,我在这里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个画面是“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山腰。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入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个画面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第三个画面是“空心坝”。一坝两用,上面过河水,坝心走渠水,渠水不犯河水,成功地解决了渠水与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个画面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于1958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7月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是亚洲第三高堆石坝,设计库容量为7750万立方米,年均供水3159万立方米,它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又可以在枯水季节为红旗渠补充水源,现在我们已把它开发为“太行平湖”景区。

第五个画面是“桃园渡槽”。它位于一干渠上,过去是个三用桥,即桥上走汽车,桥下流河水,中间一个暗槽,自北向南流渠水。现在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用水问题,在暗槽内架设了一条输水管道,自南向北把弓上水库的水引入林州市,所以现在它变成了一座四用桥。

第六个画面是“红英汇流”。英雄渠建于50年代,红旗渠建成后,一干渠的水流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水势翻腾,蔚为壮观。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现在,我们向右边走。请看这个雕塑,中间矗立着一根钢钎,一双手紧握钢钎,几把锤子交叉在钢钎上。它的造型非常简单,然而其寓意非常深刻。当年修渠就是凭着一双手、一根钎、几把铁锤干成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这就是这个雕塑的含义。

沿石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纪念碑前。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残酷历史,它运行30年,水蚀风化,渗漏严重。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红旗渠源头21公里处实施二期技改工程。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级部门和济南的军区的支持,在济南的军区两个工兵团和林州民兵团的通力协作下,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圆满竣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纪念碑,就是为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正面由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碑名“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纪念碑”;第二面是原河南省委书记题词“军民情溢红旗渠”;第三面是中共林州市委、林州市人民的政府为纪念碑撰写的碑记;第四面是李鹏总理在1994年3月写的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

这是红旗渠纪念碑。红旗渠纪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25周年之际所建。通高2.2米,共6棱,每梭面宽0.74米,碑帽为仿古式屋檐护顶。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书写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手题“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镏金大字;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精辟地记述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五面为红旗渠主要建筑物简介;第六面刻有“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碑文。

这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枢纽工程,高楼耸立,雄伟壮观,正面楼顶上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阳光下耀眼生辉。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当艰险。闸门内奔泻出的两股激流,靠左分出的为红旗渠一干渠,沿林虑山麓到合涧镇和英雄渠汇流,纵坡为1/5000,过水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向东,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6.7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过水7.7立方米/秒,纵坡1/2019,灌溉面积11.6万亩;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处分出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过水3.3立方米/秒,纵坡1/3000,灌溉面积7.2万亩。

这里是红旗渠纪念馆,原为红旗渠纪念亭,建于1973年,在2019年改造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这六个大字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

序厅:厅内迎面墙壁上的题词是江所题。厅中央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周总理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请先来看一下这个沙盘,这条蓝色的河流就是漳河,准确地说叫浊漳河。漳河分清漳、浊漳两条,到涉县的合漳镇合二为一,向下流入卫河,卫河入海河。所以漳河属海河水系。这两条漳河均发源于山西省。红旗渠的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的“侯壁断”山腰,河中横跨的这条溢水坝就是红旗渠引水坝。渠水从这里流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一分为三。第一干渠、第二干渠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三干渠分水处位于纪念亭的后面500米处。从总干渠源头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分水苑总长70.6公里,其中在山西省境内是23公里。这70.6公里的总干渠整整修了5年,最为艰巨。红旗渠干、支、斗渠全长1500公里,如果加上田间的农渠、毛渠,总长度达4000公里,也就是8000华里!因此在七十年代,红旗渠被赞誉为“中国的水长城”,“地球的蓝色飘带”。

干涸历史:民以食为天,食从水土生,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市年降水量仅为800mm,且降水量极不均匀,7、8两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境内的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市属纯雨养干旱山区。“光岭秃山头,缺水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这边展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远的黄崖泉挑水吃,曾跌死、跌伤3人。民国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头那么粗,远近来这里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疼公爹,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桑老汉花费一天时间担回家过年的一担水被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在除夕夜悬梁自尽。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在大年初一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妇,带着全家逃水荒去了。

严重的干旱,加之旧的社会制度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林州人民饱受缺水之苦、受尽灾荒之难。从明正统元年(134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个春秋,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100余次,大旱绝收达30余次,人相食5次。

据不完全统计,仅记载清光绪元年到4年(1875—1878年),林州遭大旱民不聊生的悲剧情景的石碑有三十余通。姚村镇寨底村石碑云:“……三年间,无麦无禾。……众所食者,树叶野菜,更有非人所食之物,亦皆和榆皮为末食之。……人物失散,畜类凋零,当困苦之时,而能自植其生者,盖亦鲜矣。……”,“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掩埋犹有刨其尸割其肉而食之者。十分之中死六七。”河顺镇塔子驼村一石碑同样记载了光绪三年的旱灾惨景,“柿叶甘土,具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凶荒若此,则人安有不死之理?”石写的历史较墨写的文字更摧人泪下!

1942—1943年,连年大旱,人受饥,外逃荒,卖儿卖女,饿殍遍地,十室九空。当时全县外出逃荒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数的4.3%。

干渴龟裂的土地在盼水,饥寒交迫的人民在喊水,可是有谁给过林州人民一滴水呢?天亮了,解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命运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就会重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刚刚站起来的林县父老乡亲,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的政府充分认识到,要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重点解决好水的问题。于是,动员全县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以打旱井、修渠道、挖池塘、引山泉为中心的兴修水利工作。从1950年到1959年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水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达20.1万亩。林州人迈开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强步伐。

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林县人的意志。林县人民刚刚取得了治山治水的初步胜利,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胜利成果,新的挫折又摆在了林县人面前。

严峻的现实使林县县委认识到,在林县境内寻找可靠水源不可能,必须走出家门,向境外寻找可靠水源。县委、县政府率领考察组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源于山西省的浊漳河水源充足,决心从山西省引漳河水入林县,跨省调水。

1960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对林县引漳入林工程非常重视,向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领导还以个人名义向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写信请求支持。

1960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写信告诉杨贵,山西省已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从那一刻起,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决战的战役打响了,此时此刻,谁也没想到,这一壮举,会震惊全国,震动世界。

1960年,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林县又逢大旱,真可谓雪上加霜。但穷则思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林县人民要与大自然展开生死决战,彻底改变自身的命运。

2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会》。《动员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多方面的努力,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正式开工!”

2月11日,也正是传统元霄节。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高举红旗,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进在引漳入林工地的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和她的各级组织永远站在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前列。你看,走在修渠大军最前面的是老书记杨贵,紧跟其后的是县长李贵及县委一班人。

30万大军汇集太行山,没有住房,修渠民工就夜宿山崖,铺地盖天,顶风雪,战酷暑,毫无怨言,还留下了豪迈的诗篇。“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子孙创大业,不建成大渠不还乡。”

红旗渠修建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石壁上,修渠民工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头上是不断落下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奔腾的漳河水翻卷着波浪,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民工们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凿成渠线。

放炮过后,常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率领一班除险队员,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凌空除险。若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不堪设想。一次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顿时,三颗牙齿横在嘴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他忍着巨痛,吐出牙齿,不下火线。由于长期空中作业,他的腰上被绳索磨出了一圈老茧,当时有句话“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一点也不夸张。

在修渠工地上,5000多名青年编成数支突击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硬任务,哪里就有他们的歌声;不屈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化作滴滴汗水,化作了不断延伸的渠道。

红旗渠上铁姑娘,一手握一根钢钎,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被人们形容为“凤凰双展翅”。

不论工程是多么的艰苦卓绝,不论摄取的热量是多么少之又少,但修渠队伍永远保持着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他们劳动,他们创造,同时他们又享受着创造的快乐。看,他们在欣赏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的文艺节目时,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张张朴实坚毅的脸上,没有半点的疲惫,有的只是劳动后的欣喜,是在重新集聚能量,准备新的战斗。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到红旗渠景区观光旅游。我是小导游魏桢圃,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领略这雄伟、壮观的红旗渠,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米的明渠至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

该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设计,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中间停工两次,分三个阶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2万元,由姚村、东姚公社修建。

南谷洞渡槽位于南谷洞水库下游700米处,横跨露水河,长130米,宽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础2-3米,单跨9米,石砌拱形结构,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

渡槽挡水墙高4.3米,底宽6.2米,槽底纵坡1/3600,设计过水流量23立方米/秒,桥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洪水。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对主河道各桥墩分水尖进行了加固处理,1982年8月1日7时40分,安全地通过了南谷洞水库修建以来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

南谷洞渡槽始建于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顺两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万个,用款14万元。

总干渠分水闸位于分水岭新(乡)河(口)公路右侧,一、二干渠分水闸设于总干渠终点,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闸房上悬空高擎郭沫若手书“红旗渠”三个大字。一干为双孔,二干为单孔,孔宽均为2.5米。一千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三干渠分水闸位于一、二干渠分水闸上游560米处的总干渠左侧,由此向东北穿过3898米的曙光洞到东卢寨村东止,长10.9公里,设计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

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1965年9月25日动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用款5.4万元。

位于合涧镇西,是红旗渠第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地方。英雄渠建于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红英汇流处长11.4公里,设计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红英汇流至油村改称红英干渠,灌溉合洞、原康、东姚等7个乡镇16万亩耕地。

红英汇流南边是红英汇流一号电站,水头38米,装机2台,共2500千瓦。右上边是使用英雄渠水发电的红英汇流二号电站,水头18米。红英汇流工程为合涧公社1966年4月修建。

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立方米/秒。

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

曙光洞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穿过卢寨岭的隧洞,起于下燕科村南到东卢寨村东止,全长3898米,宽2米,高2米,纵坡1/1000,设计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东岗乡和河顺镇北部的咽喉,是红旗渠最长的隧洞。为便利施工,挖凿有34个竖井,其中20米以上的竖井有23个,最深的18号竖井,深61.7米。利用竖井建提灌站5个,发展灌溉面积4500余亩,其中18号竖井建有曙光扬水站,提程62米,浇地2019余亩。

该隧洞工程是东岗公社21个大队1300多名社员,1964年11月17日动工,经过一年零四个月,到1966年4月5日凿通。共挖凿山石3.08万立方米,砌料石0.9万立方米,投工25万多个。

曙光渡槽位于东岗村东部4公里的丁冶岭上,是三干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筑物,也是红旗渠灌区配套建设中,群众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较大建筑物。该渡槽全长550米,最高16米,底宽5.4米,顶宽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径10米,其余孔跨为8.5米,石拱结构。过水断面底宽1.1米,高1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由东岗公社和安阳县都里村修建,参加施工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1969年4月2日动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万立方米,砌石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投资38万元,其中社队自筹资金占92.6%。

红旗渠,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各位游客,红旗渠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我的导游有使您不满意之处,请您原谅,请您指正。希望这次红旗渠之行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9

各位游客跟我下车一起参观红旗渠吧!

红旗渠是不仅是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也为林虑山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红旗渠竣工后,周总理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林县红旗渠。

壮观的战斗场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浮雕右侧,是红旗渠的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游览完分水苑,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上,8米宽的红旗渠从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象。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区的第一景,举目望去,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在红旗渠上,极目望去,意欲展翅高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虎口崖,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有时会被炮震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民工,为了减少伤亡,需要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排除危险。除险队长任羊城带着他的队员们,像雄鹰一样在崖山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人们称这种举动叫做虎口拔牙。

接下来我们游览的是神工铺,它位于虎口崖下,是当年红旗渠民工住的崖。由于当时民工有三四万,沿岸村庄少,民工没有房屋住,就住山崖,山崖住满了,他们就搭席棚,打地洞。抗着严寒酷暑,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留下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渠不还乡。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行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很期待再次与你们合作。再见!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10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徐敏,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古都安阳,这里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文字博物馆、岳飞庙……数不胜数。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伟大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好了,关于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了,希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谢谢!

红旗渠的导游词篇1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首先您欢迎来到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河南来旅游。我是您此次行程的导游员,我姓郑,大家可以叫我小郑。俗话说,“大海行船靠舵手”,今天我们坐车呢,就要听司机师傅的。在我右手边的就是我们的司机范师傅,著名演员范伟小品演的好,而我们的范师傅车开的好,保证大家会有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本次旅行就由我和范师傅竭诚为大家服务,在旅途中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尽管提出,我将尽力给予解答和满足,最后也预祝大家此次旅程带着期待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接下来我把咱们今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上午游览红旗渠,中午在饭店吃饭,下午游览殷墟,晚上入住安阳酒店。我们是从郑州出发的,向北经新乡、鹤壁、安阳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林州红旗渠了。由于当前车速较快请大家坐稳扶好,不要打开车窗把头手伸出窗外,以免发生危险。好多朋友是第一次来安阳,那么下面我就把安阳林州简单的介绍给大家。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所在地,还是《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不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都曾经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安阳林州红旗渠风景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凿通了二百一十一个隧洞,架设一百五十二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五十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奇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朋友们,“心动不如行动”,林州红旗渠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到达景区后呢,请大家跟紧队伍,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抽烟,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好了,请大家跟我下车参观吧!

更多其他范文范文

笑猫日记读后感(优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
展开详情

最新幼儿园手工活动教案中班 幼儿园中班手工活动教案(大全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
展开详情

笑猫日记读后感(实用1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
展开详情

2023年工作的发言稿(模板1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工作的发言稿...
展开详情

防止环境污染的建议英文 防止环境污染建议书(优秀11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防止环境污染的建议英文篇一尊...
展开详情

最新做好统计工作的发言稿(汇总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展开详情

2023年回到母校工作的发言稿(汇总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展开详情

军训日记小学生(优秀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无尽的母爱

无尽的母爱 两位军人走出山里的一户农舍,老妈妈送了出来,再三挽留两位。两位军人依依不舍地向老妈妈告别。 他们走到院子里一个用栅栏围住的地方,看着里面被关...
展开详情

2022年第一波祝福 习近平发表2022年新年贺词

在2021年最后一天晚七点,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让我们一起向未来”——聆听习近平主席2022年新年贺词习近...
展开详情

交通安全活动方案内容及总结参考模板(通用5篇)

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加强小学生交通安全”活动中大力树立舆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交通安全活动方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展开详情

三月文案朋友圈2021 关于三月发的朋友圈文案50句

万物可爱,欣欣向荣,3月是充满美好的月份,不知不觉春暖花开,温和的阳光,泻了满城的春色,人生恰入三月花,正道春光无限好。在这美好的三月中,大家肯定要发朋友圈啊,...
展开详情

爱国奋斗精神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范文

爱国奋斗精神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范文,爱国人物他们在各个方面也会优先以模范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国奋斗精神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范文相关的一些内容,希...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