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吃狗肉吗?古人一般吃什么肉?
读趣百科>科普>历史

中国古人吃狗肉吗?古人一般吃什么肉?

肉食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而食肉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的了。现如今,除了常见的鸡鸭鱼等等,还有一种常常会引起争议的肉食,狗肉。鸡鸭鱼类的肉大部分都是通过饲养得来的,但是狗肉却并非如此,狗也不是一种家养的用于食用的动物。不过狗的出现毕竟还是比较早的了,那你知道,我国古代的人们,他们吃不吃狗肉呢?古代人一般都会吃一些什么样的肉食呢?

1、古人吃狗肉吗

隋唐之前:热衷食用

古人对于食用狗肉的态度大致以隋唐为界,隋唐之前,人们热衷食用狗肉,隋唐以后逐渐弃食。

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显示,六七千年之前,狗被人类驯化作为一种家畜饲养。驯化的同时,古人也不忘口腹之欲,《礼记》中有多处食用狗肉的记载。在宗族祭祀时,用狗肉作为“羹献”之礼,《礼记·内则》记有“肝膋(音liáo)”之法,需要取一块狗肝,“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

在吃狗肉的群体上,则是自上而下逐渐普及。《礼记·王制》记有:“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在“士”阶层上的“诸侯”与“大夫”吃起“犬豕”来比牛羊更加随意。及至战国时代,诸项礼制逐渐崩坏,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开始吃狗肉,社会上出现专门宰杀狗肉的“狗屠”,这一职业群体中还涌现出不少历史人物,如刺客聂政、荆轲友人高渐离,还有西汉名将樊哙。

走过短命的秦朝,西汉时期,狗肉进入千家万户的餐饭中,平民百姓开始大量食狗。在山东诸城前凉台与河南南阳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的“庖厨图”中就能见到宰狗的场面。古籍《盐铁论·散不足》中提及:“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俱(舞)象。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杀羊狗,鼓瑟吹笙。贫者鸡泵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足可见狗肉食用在西汉已唯金钱是论,平民百姓凡有小资产,都能吃上狗肉。及至魏晋南北朝,食狗群体发生新的转变,原本鲜食狗肉的南方因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带动肉狗饲养业的发展。南方的屠狗、贩狗业兴盛,史书中写着“屠狗商贩,遍于三吴”。

从南至北,有这么多人在吃狗肉,自然地延伸出对于狗肉丰富的吃法。《周礼·天宫·食医》篇中提及“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说的就是吃狗肉时需要搭配小米饭食,以利身体健康。汉代的《盐铁论》中有佳肴名为“庸脯”,将狗肉片沉于沸汤中煮后捞出,撒上花椒末、生姜粉晒干,再调上各种调味品而制成狗肉干。西汉枚乘的名赋《七发》中提及吴楚之地诸多“天下之至美”的食物,其中一种就是“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意味将狗肉和山珍共制成羹汤。

隋唐之后:逐渐弃食

隋唐以降,狗肉的食用性迅速下降,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逐渐弃食狗肉,狗肉也成为一种上不得台面的交易,俗语“挂羊头卖狗肉”诞生此时,亦说明当时的风潮。待到千年之后,清代文学家李渔甚至批判食用狗肉,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写道:“猪羊之后,当及牛犬。以二物(牛和犬)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乎?”

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诠释,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观点。以客家历史学者王增能为代表,在他的《客家饮食文化》一书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入侵,游牧民族对狗十分珍惜,不忍食狗,这也影响到汉族的饮食传统,于是渐废狗肉。徐海荣在其皇皇巨著《中国饮食史》中曾提出“替代说”,认为由于当时养羊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羊肉成为美味方便取食的肉种,由是人们渐弃狗肉。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西蒙抱持的“宗教说”看重当时佛教的影响,由于佛教倡导爱护生命,拒绝杀害生物,又特别是其中杀死狗与牛是极大的残忍,因为这两种动物为人类的利益付出极多,索取甚少。这些说法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且并非冲突、单独发生作用,某种程度上,各类原因间也在彼此互动影响。

虽说食用狗肉现象渐趋减少,但其中还显露出一些复杂的面向,大体可以总结为民间养看门狗,贵族养猎狗和宠物狗,但他们对吃狗肉的态度截然不同。由于饲养看门狗成本低廉,仅需把狗养在谷仓旁,任其觅寻人类的食余就能存活,身居乡野中的农民开始更多地将狗饲养看家。这些狗一般不会遭遇宰杀的命运,不过灾荒之年或是主人濒临生存困境之时,又或狗本身病死或老死之时,仍难逃被吃的结局。而上层士人、贵族阶层,看门有家奴,却也热衷于养狗。隋唐之后这些社会阶层更多豢养猎狗,飞鹰走犬成为上层贵族田猎的得力助手。一些小型犬类慢慢成为贵族妇人的宠物,陪她们消磨时光。

尽管如此,美国学者马文·哈里斯在《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一书中运用详实的论述强调这些狗类并非因其成为宠物而逃脱被吃。和农村看门狗的命运相同,“被视为宠物的那些动物最终照样会落入其主人的胃里(或者经过其主人的同意,落入其他人的胃里)”。而他对于狗肉消亡的看法更趋近于“替代说”,因为当时可供上层阶级消费的肉类食品越发丰富多样,狗肉因其本身较差的口味跌出人类食谱之中,对于上层阶级而言,没有吃狗肉的必要理由。

不过,在隋唐之后还出现一些富有趣味的变化。伴随中医的发展,讲求“食疗”的中医技术中有大量对于狗肉入药和忌食情况的记载。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赞誉狗肉可以“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到宋代的《日华诸家本草》中也对这一观点大体认同,指出狗肉可以“补胃气,壮阳道,暖腰膝,益气力”。到了明代,在著名的《本草纲目》中提出了忌食狗肉的数种情况,如“病热后食(狗肉)之,杀人”。同时,熬制狗肉粥治病时,忌与蒜、菱、杏仁等食物搭配使用。

2、先秦时期牛羊肉便是高大上肉食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获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肉类价格。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从排名上看,牛羊在猪之上,为何在先秦时期的肉食排名中会有这样的区分?

首先是从肉食的珍贵程度有关,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就如礼记所说,连诸侯没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轻易杀牛。

最早在汉代,牛已经被立法保护,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

到了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

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里分别呈现了两桌异常丰盛的菜单,有: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羊、醋烹鹅、烤鸡、羊汤、炸麻花、烧鹌鹑、炖狗肉。在菜单的排名中牛肉是排在第一位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唐宋时期肉食发展趋势——牛羊肉仍是主流

这种从先秦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一直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在唐代著名的烧尾宴之上,菜谱是这样的:通花软牛肠(羊油烹制),光明虾炙(活虾烤制),白龙曜(用反复捶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花丝(炒羊肉丝,切一尺长),雪婴儿(豆苗贴田鸡),仙人脔(奶汁炖鸡),小天酥(鹿鸡同炒),箸头春(烤鹌鹑)过门香(各种肉相配炸熟)等。牛羊鸡鹌鹑甚至还有青蛙,就是缺少猪肉。

汉族的饮食文化发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于对牛肉的禁食,羊肉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皇家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

宋朝吃羊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皇家盛行,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宦海生涯时,虽然吃羊吃到腻味,“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监视居住的时候,仍然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所吸引。作为罪官他已经不能吃羊肉了,但弄一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也很解馋。

在宋朝,猪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南宋高宗在清河郡王张浚府上吃了一顿,菜谱中天南海北,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唯独没有猪肉。而在随从高宗出行的禁卫食谱中却有猪肉三千斤,可见当时猪肉的主要消费群体档次实在不高。所以苏东坡说:“(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

但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猪肉就是主食了,《东京梦华录》称,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无数的猪肉摊贩,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真正让猪肉沾上点贵族气的,还是苏东坡,在杭州任上,因为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小火慢炖”的方块肥肉,这种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等做成的猪肉菜肴,被命名为“东坡肉”。

汉人的地盘以羊肉为贵,但到了北方辽金朝却正好相反,猪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节出使辽金,北人用最好的猪肉款待使者,猪肉在辽金,是“非大宴不设”。为何猪肉在同一时代南北国家中有着如此悬殊的待遇?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物以稀为贵”,辽金猪少,以猪肉为贵;大宋羊少,自以羊肉为美。于是在互市的时候双方就互通有无,辽金出口肥羊,换取宋朝的猪,双方都挺高兴。

4、明清时期——猪肉逐渐流行

明朝时,猪肉逐渐流行开来,至少在皇家食谱中已有所见,《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但在民间,猪肉的盛行程度仍然不如牛羊肉,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显示,万历五年牛肉1斤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也说明在这个时候,牛羊肉仍然是比猪肉更普及的肉食。

到了清朝,猪肉终于实现逆转,成为了汉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叙述:“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在他的介绍中,与猪肉相关的有43道菜,其中有红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等。

而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虽然饮食习惯渐渐逆转,但牛羊肉的高大上地位已经无法撼动了,1840年,当红须绿眼的英国人把大炮架到大清朝的眼皮底下时,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奉旨与洋人交涉。会谈前一天,他按朝廷招待贡使的老规矩给英国舰队送吃的,计包括20头阉牛、200只羊及许多鸭和鸡,一两千个鸡蛋,唯独没有一口猪。

最新历史科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明斯克战役是怎样的?

1944年6月29日到7月4日这个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明斯克战役爆发了。这是在苏德战争中,白俄罗斯第3、第2、第1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与第一方面军的配合下所...
展开详情

日本投降的时候为何我国能从苏联接手大量关东军武器 苏联从哪弄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数以万计的士兵献出了生命,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国家奋战。当时的苏联在世界上拥有着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并且还与德国死磕了好几年,最终还...
展开详情

赘婿苏文兴为什么叫吉吉国王 苏文兴扮演者是谁

说到电视剧《赘婿》真的是太有意思了,里面的每个人物角色都是有笑点的,尤其是耿护院和这个苏文兴父子。也就是宁毅的大舅哥。不得不说这个苏文兴虽然有点坏,但是真的是...
展开详情

明朝灭亡很多人殉国,为何清朝却没人?

明朝的灭亡,可以说场面还是非常惨烈的,崇祯帝自杀殉国,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官员同样自杀,不仅自己,还连带着家人一起自杀,史书记载,明朝灭亡的时候,殉国的人数成千...
展开详情

华盛顿为何不称帝 为何不当国王

1776年7月4日,位于北美洲的13个殖民地在费城超开第二次大陆会议,乔治·华盛顿是当时的大陆军总司令,在会议上发表了《独立宣言》,于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了。从...
展开详情

麦克阿瑟新兵时经历了什么?

说起麦克阿瑟,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美国历史上五星上将之一。不得不说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早在1903年的时候,麦克阿瑟就以98.43分的历史最高成...
展开详情

知否被称为小红楼梦,两者有什么区别

《知否》开播以来,一直都有很多人认为,那就是一部“小红楼梦”,将《知否》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去。不过这种说法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反对,主要就是一些钟爱《红...
展开详情

权利的游戏为何烂尾了?竟超过20万人要求重拍

《权力的游戏》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左后一季第八季将在2019年5月19日完结。这部制作精良的剧集就这么告终了。原著作者马丁关注人性的“灰色地带”,即英雄主义...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昆仑山的飞机壁画真的是史前文明吗?一万年前就有飞机了?

壁画作为一种古代人流传下来的,记录着当时真实情况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对于古人的具体的生活的一种非常直观的研究方式。只不过在一些壁画当中,却出现了一些让人非...
展开详情

邓艾两千残兵,为何能敌诸葛瞻七万雄兵?

说到邓艾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给力的一个人的,这个诸葛瞻其实也不差,但是在三国后期这个出现了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话说啊这个邓艾当时是以两千残兵抵挡住了这个诸...
展开详情

望风响应什么意思?望风响应典故出处介绍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不过在这期间也不怎么得知,后来归隐了几年才重新出山加入刘备。不过当年赵云准备加盟公孙瓒时也不太顺利,原本公孙瓒还犹豫不决,数月以后才答...
展开详情

遭家不造什么意思?遭家不造典故出处介绍

刘备当年想要称帝,是需要一个正统理由的,毕竟汉献帝不在刘备这边,贸然称帝肯定会引起百姓反感。不过曹丕改朝换代后,刘备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他本来就是打着匡...
展开详情

韬晦之计什么意思?韬晦之计典故出处介绍

曹操和刘备来到许昌后,董承拿着汉献帝的衣带诏找到刘备,计划拉拢他一起铲除曹操。刘备对曹操还是非常忌惮,担心如果计划暴露,那自己肯定活不了。没想到曹操竟然单独约...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