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会是“空心”的吗?
读趣百科>科普>教育

地球会是“空心”的吗?

如果你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那么可能会被这个问题吓一大跳,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持这一观点,并在其基础上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地球上发现了隧洞,尽管它们只是分布于地表。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深隧洞也不过只有 1.17 公里深,与 6350 公里的地球半径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幻想着能发现通向地心的隧道。

“地球中空”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因为违抗万神之王宙斯的意志而被埋入地下,他们痛苦的扭动造成了地震。而火山的存在好像进一步证实了地球内部是一个 “大炉膛”,含丰富的火种和硫磺,极易于燃烧。

在科学史的初期,一些科学家确实曾致力于证实“地球中空”这一宗教观点。1665 年,德国学者阿撒谢尔丝·科彻曾出版了一本在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将地球描绘成一个“大筛子”,而“筛子眼”则是那些广泛分布于地表的隧洞,在这些隧洞中常有恶龙出没。

19  世纪初期,美国军事家托恩·克里伍·塞莫斯竟在捍卫“地球中空”理论的研究中煞费苦心地向人们证明在北极地区就存在通向地心的隧洞。继塞莫斯之后,直至今日,这一古怪想法促使人们发表了大量有关地心探险的科幻小说和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 1864 年出版的《地心游记》,在这部著名的科幻小说中,凡尔纳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地下世界画卷,那里有地下海洋,恐龙横行,古猿人四处出没,而通向这一神秘奇景的通道就在寒冷的冰层之下。在此之前,伊扎·阿兰·波尔也编著过类似的故事,他将这一通道“搬”到了北极。

结果到了 1909 年,美国探险家罗博特·爱迪文·皮列根本没在北极发现什么“地心通道”。不过这些传说却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普及的当数伊扎·R.柏洛兹的一套系列丛书,其中第一部出版于 1913 年。直至 1798 年,人们终于知道地球不是也不可能是空心的。当卡文迪许计算出地球质量后,人们进一步计算出地球的密度为 5.5 克/立方厘米(精确值为 5.518 克/立方厘米),而地壳中岩石的平均密度为 2.8 克/立方厘米。如果地球真是中空的,并假设空心部分充满空气,那么地球总密度应小于 2.8 克/立方厘米。地球密度为 5.518 克/立方厘米这一事实说明:地心密度必定大于地壳中岩石的密度。因此,地球肯定不是空心的。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实例能说明地球是实心的。

最新教育科普

英语知识点:条件状语从句考点

条件状语从句考点1)记住三个重要的引导词:if,unless,as/solongas。这里if意思“如果”比较好理解;我们要注意一下unless,意思是“除非...
展开详情

备考作文复习:秋天的变化

我本以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原来秋天也是生命的起点。每当秋天匆匆走来的时候,天空就像大海一样湛蓝,蓝得使人心醉,好像用秋雨洗刷过。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
展开详情

备考优秀作文赏析:也是一堂语文课

也是一堂语文课自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学语文的时间也不算短了。虽比不上那些大作家、大诗人,但我也不差呢!他们的语文是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而我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语...
展开详情

数学几何五要点

每年中考落幕后老师和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当年中考数学几何的难易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考数学中几何做的如何直接决定了中考数学是否能够拿到,是否能够拉开差距。由此...
展开详情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一)

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
展开详情

政治知识点:改革开放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必要性)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②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
展开详情

作文备考必备:成长不烦恼

成长,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话题。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们总是十分兴奋,十分叛逆,十分迷茫。我们会偷偷注意身边的人的一言一行;我们开始狂躁,不再是父母身边乖巧的安琪儿...
展开详情

初中语文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一

1.《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2....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学好文言文之诵读课的基本特点

诵读课有两个基本特点:1、核心是培养语感学习文言而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如同各民族视自己的共同语为习惯一样。前面已经说过,语言...
展开详情

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
展开详情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常见表现手法之用典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
展开详情

中考语文分类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

1·爱,从来不卑微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
展开详情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佛国初旅》

佛国初旅孔另境一、短姑道头从甯波开船到普陀,只消五个钟头,恰才已经过完了最后一个码头沈家门,所以知道普陀就在目前了。船里的乘客已寥寥无几,这时C也走出了甲板上...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