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 白露身不露春捂秋要冻
读趣百科>科普>生活

白露节气 白露身不露春捂秋要冻

为什么白露叫白露呢,那是因为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夜里温度降低空气中水会凝结成水珠,早上会覆盖在大地表面,这就叫白露,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白露的注意事项,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云:“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

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时节已经是典型的秋季气候了,不少人在这个时候会因饮食不当或外感风寒,而造成急性腹泻。由于这种腹泻常常伴随着发烧、水泻(每日大便次数超过2次)、进食减少、体力下降、浑身没劲,以及感冒等症状,因此几天下来,人便会消瘦不少。由于这种腹泻的发病原因是中焦受寒,即脾胃受寒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治疗首先应避免脾胃受寒凉侵袭。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易使脾胃机能失常。加之立秋后,人的脾胃功能尚未从夏季的虚冷状态转变过来。此时若贪食生冷、瓜果,则会使脾胃受损而发生腹痛腹泻。

除了凉性的瓜果,苹果也不宜多吃。中医认为,苹果味酸、甘,性凉。食用得当,不仅可以生津、止渴、润肺,还能中和喝烧酒或黄酒以后的热毒。少吃一些苹果,可以止泻,但吃多了或体弱,就有导致腹泻的可能。

防治脾胃受寒,最为重要的就是腹部的保暖了。白露季节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露背装、露脐装都已不合时宜了。特别是老年人,应随外界气温冷暖及时增减衣服,衣服宜选用轻柔、松软、保暖性强的材料。还要注意夜晚保暖,不盖被子或被子过薄,也会引起腹泻。

通常来说,急性腹泻多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急性腹泻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所以,对于急性腹泻患者来说,一般拉两天肚子,把肠道里的一些寒气排空后,身体就会自行康复。但在此期间,应注意补水。可在米汤中加入少量盐分,或在开水中加入少量的盐和一汤匙白砂糖,以补充津液的损耗。若腹泻不见好转,甚至加重,出现频繁呕吐、休克或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薄衣御寒有讲究秋冻不冻头腹足

白露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天气时冷时热,“秋八月,乱穿衣”的现象非常突出。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讲究秋冻的原因是,秋冬之后,天气变凉,人的毛孔要闭合起来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也就是说秋天不要太快地添加衣服。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所以秋冻要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

秋冻要有度《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古人并不笼统地主张天热了还要“捂”,天冷了还要“冻”。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添加衣物还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

温度来考量

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不冻头腹足

一些身体部位如头、脚、肚脐等应被排除在秋冻之外。中医学有“头为诸阳之汇”之说,就是说人体手、足的阳经都在头部会聚,如果头部被冻住了,体内阳气便容易走散。同时中医还认为,“寒”邪是一种阴邪,最易伤人阳气。身上衣服穿得再厚,要是不戴帽子,就像暖水瓶不盖塞子,还是不能有效保暖。因此,在秋天风大、气温下降之际,一定要注意保护头部,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脚部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所以,有“寒从脚起,热从头散”的说法。传统养生也非常重视“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的理念。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因此,秋季应注意脚的保暖,鞋袜宜宽松、舒适、吸汗。

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一场秋风一场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次次秋风秋雨,带给人们的是明显的寒意。

长江流域有句民间谚语“白露身不露”,是告诫人们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露体的一句民间警谚。因为“白露”过后,气候逐渐转凉,特别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感。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容易受凉。

《养生论》曰:“秋初夏末,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若衣单体露,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因秋季主气为燥,燥易伤肺。“白露”过后燥气渐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窍等)。如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吸呼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四肢痹症。

民间还有一个说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随着夜间的凉意一天比一天明显,撤掉凉席,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很容易受凉引起腹泻。特别是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

眼下,尤其是中青年,追求时尚,喜欢穿着吊带衣、露脐装上街,显示青春靓丽。但是,显示青春靓丽也要量力而行,至少偶尔为之,如果此时将“刻意”露出的后背和肚脐,美其名曰为“春捂秋冻”则会适得其反。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对于北方人来说,尤其是耐寒力差的人,白露一过,更要注意足部保暖,以防寒邪侵袭。

结语:以上就是本网为大家总结的白露注意保暖的注意事项。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勤穿衣勤保暖,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最新生活科普

荸荠什么时候上市?荸荠什么季节有?

荸荠的营养价值丰富,既可以当水果直接食用还可以用来做菜,被人们称之为江南人参,今天本网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荸荠什么时候上市?荸荠什么季节有?荸荠什么时候上...
展开详情

菊花茶药效都有什么

菊花茶是很常见的,对它的选择要注意,要先对它进行了解,菊花茶的作用比较多,它对改善上火情况有很好帮助,不过在喝菊花茶的时候,不能过多选择,否则对身体影响比较大...
展开详情

丰胸精油可以长期使用吗 丰胸精油会过敏吗

丰胸精油可以让一些胸部较小的女生拥有傲人胸线,告别自卑,是很多女性都十分喜欢的产品,那么丰胸精油能不能长期使用呢?一起来了解下吧。丰胸精油可以长期使用吗不建议...
展开详情

男人结婚后会想前任吗 婚后男人是不是都忘不了初恋

初恋对于男人来说其实地位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有些男人在婚后偶尔还是会想到初恋,这对于夫妻双方的感情其实是有一定影响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男人在婚后为什么都忘不了...
展开详情

新鲜百合可以放冰箱吗?鲜百合可以冷冻吗?

一般人都喜欢食用新鲜的东西,百合也不例外,但是新鲜的百合保存没有干干百合那么方便。那么,新鲜的百合怎么保存呢?可以放冰箱保存吗?新鲜百合可以放冰箱吗新鲜表=百...
展开详情

女孩子不会撒娇怎么办 女孩怎样在男友前撒娇

都说撒娇女人最好命,撒娇也是女人的专利,在感情方面很多地方撒娇是很有用得,但是有些女孩子是天生不不会撒娇,觉得撒娇和别扭。女孩子不会撒娇怎么办不会就不会呗,总...
展开详情

隔夜的茶能够去痘印吗

很多美女都不允许自己脸上长痘痘的,其实脸上出现了很多痘痘肯定是不舒服的,甚至也会出现影响美观的,有的人痘痘消失了之后,脸上也会出现很多的痘印的,如果不及时的消...
展开详情

石斛花可以泡酒吗 石斛花泡酒多久能喝

石斛可以用来泡酒,一般的中药材都可泡酒,而且泡酒疗效还是非常好的,日常饮用也方便。那么,石斛花可以泡酒吗?石斛花泡酒多久能喝?石斛花可以泡酒吗石斛花可以泡酒。...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治疗疝气的偏方 让疝气离开你的身边

疝气也可以叫做小肠串气,还是在小儿里非常普遍的一种病吧。大家可以好好看看下面小编整理的偏方,学习一下,万一身边有这种病症可以帮个忙的,还可以赚的人情,多好的事...
展开详情

补气的汤有哪些

女性在经期或者坐月子的时候因为身体受到了比较大的亏损,所以看起来皮肤非常的干燥,并且肤色也变得非常的黯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医认为女性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
展开详情

上火怎么办 中医教你对症“灭火”小秘方

在这寒冷的冬季,大家一定会多吃辣的东西,来保暖,冬季本身就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季节,人容易上火,大家在合这个季节吃这么多辣的食物,肯定会更容易上火,上火也分为很多...
展开详情

脚气怎么根治 16款秘方能治疗脚气

现在大多数人运动很多,脚在鞋子里闷的时间太长,会让你很容易引起脚气。还有人一回家什么事情不做,先把鞋子脱下来,使劲的搓脚,来缓解一下瘙痒。那怎么样才能彻底治疗...
展开详情

骨相图解:青云上字骨

骨相学:青云上字骨的骨相图解。在后脑海正部,形如上字,有缺左缺右之分。骨相图解:青云上字骨骨相图解:青云上字骨在后脑海正部,形如上字,有缺左缺右之分。缺左主刑...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