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扁鹊见蔡桓公
读趣百科>科普>教育

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节选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注译:

1.扁鹊(biǎn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

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又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

3.有间(jiā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皮肤的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7.好(hào)——喜欢。

8.居十日——呆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还(xuán)——通“旋”,旋转,掉转。走——跑,逃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用热水敷烫皮肤。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询问(他的病情)了。无请,不再请求,意思是不再说话。

18.索——寻找。

19.遂——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让

28.故——特意

29.居——过了

小结: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却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肌肉,(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已经)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说话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死去了。

难句理解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治,喜欢治。不病:没病(的人)。以为功:把(它)当成功劳。

全句的意思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远远看见。还:通“旋”,回转、掉转。走:跑。

全句意思是:扁鹊远远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今:现在。是以:因此。请:请求。

全句意思是:现在(您的病)在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您治病了。

④讳疾忌医——讳:隐瞒。疾:病。忌:惧,害怕。医:医治。本意是隐瞒病情,害怕医治。比喻隐瞒缺点和错误,拒绝批评和帮助。

寓意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若一意孤行,后果则不堪设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防微杜渐,对症下药,及时医治。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告诉了人们有病要及早医治,要防微杜渐;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大体以“居十日”为单位)。

注音

腠còu齐jì遂suì

好hào汤tàng熨wèi

通假字

(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望桓候而(还)走:同(旋),回转

火(齐)之所及也:同(剂),汤药

古今异义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古跑走今行走

臣是以无请也。请:古询问今礼貌地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立有间。间古一会今中间

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止,停今居住

使人索扁鹊索:古寻找今绳索

省略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最新教育科普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㈠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的,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
展开详情

话题作文构思法:别解法

(六)"别解法""别解法"是指对文题前的提示语或文题中的关键词作别解变异,从比喻或双关义上引申、拓展开去的一种构思法。如2005年某地模拟中考作文题"陶醉",...
展开详情

物理光的反射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1

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
展开详情

语文语病题之真题“百家宴”一

中考语文考点训练:语病题真题“百家宴”1.(2011·江苏泰州)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
展开详情

备考作文复习:渐至佳境

如果我说我喜欢长跑,估计没有人会相信。也难怪,一个跑八百米都要用四分多钟的女孩子,竟然会喜欢而不是痛恨长跑,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可是,我就是喜欢长跑。这种喜欢...
展开详情

备考优秀作文赏析:不同以往的我

不同以往的我十岁时的记忆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个青涩的小女孩正紧张地站在讲台上,口中机械地念着发言的讲稿,手心悄悄渗出密密的汗珠,已然沾湿了握着的纸张。她...
展开详情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2、扩大:苏德战场的开始。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
展开详情

历年备考满分作文赏析:快乐加减法

人生如同打算盘,该加就加,该减就减,才能谱写快乐人生。从小到大学习数学的经验让我常常思考,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像数学里的加减运算,每个人都想在生活中去不断增加些什...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常见表现手法之用典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
展开详情

中考语文分类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

1·爱,从来不卑微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
展开详情

备考作文复习: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
展开详情

作文佳作赏析:友善例二

友善(娄甜朝晖中学保送杭四中)我们总是说:对每个人友善,就是对每个人的不友善。太阳想要散播温暖和光芒,只有怕冷的人将感激;风想要散播清爽和凉意,怕冷的人将诅咒...
展开详情

语文文言文憔夫毁山神

原文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
展开详情